阿貴建築師的速寫手札
阿貴建築師用一枝筆、一張紙陪你記錄生活、療癒心靈是速寫,也是心靈的探索與療癒速寫對建築師阿貴而言,是觀察,是記錄靈感,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阿貴隨處捕捉到的靈感,建構了手札的主體,深淺交織的線條、散落空間裡的文字,訴說著每個靈感背後的小故事:真實、誠摯、充滿對生命的感動,彷彿可以聽見小時候的鄰家大哥哥,正在說著動人的故事,讓人心頭暖暖的…… 一枝筆與二分之一A4紙的短暫邂逅筆說:謝謝你讓我的每一步都留下紀錄。紙答:我才要謝謝你!多虧你的這些足跡,人們才學會懂得珍藏我……就像建築師阿貴所寫的真誠告白,關於手札內的速寫,並非琢磨於各種複雜的技法,而是將他多年來勤練自學的速寫心得和技巧,彙整出18招小撇步與讀者分享。除了讓人從中感受到阿貴的真性情,同時也能了解他是如何用持之以恆的態度和執行力,證明所有的學習都是「凡事只要開始就不難」。希望喜歡畫畫塗鴉、想要嘗試速寫的人,都能夠像阿貴一樣「樂在速寫」──Enjoying your sketch!更多精彩內容請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979737.pdf本書特色◎簡單、環保又紓壓:阿貴的速寫,只要隨手一枝筆和一張空白回收紙,不花大錢便能學習,同時可以側寫心情、釋放壓力!◎有志者,事竟成:自學速寫不求人──阿貴速寫18招,教你輕鬆速寫上手。◎圖文並茂,賞心悅目:全書二百多張建築師阿貴的精選作品,同時收錄五篇中、日對照的「心情散文」,讓讀者學畫之餘也能透視最真的阿貴。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
沒有學歷、沒有人脈、在大阪工廠區長大,自學、自立,走出日本在世界發光,成為知名建築家。《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是世界知名建築家安藤忠雄七十年人生奮鬥的履歷,是勵志故事,也是當頭棒喝,在惶惶不安的年代,可做為跨越難關的指南。「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才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以及與各個困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歷程……透過這本最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家工作的真實面貌,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家庭故事,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本書精采內容:安藤先生的良師益友與家庭故事:.用靈魂蓋出「光之教會」的一柳幸男先生說:只要具有挑戰性,就算條件苛刻,我都會想辦法完成。.U2當家歌手波諾在「光之教會」,唱起〈奇異恩典〉,神聖的歌聲繚繞著整個空間,在場的每個人眼角不禁泛起淚光。.經營食品業的岩田宏三委託設計工廠。他要我以員工能在此安心作業為建造的大前提,所以我設置了托兒所,並且把光線最好的地方用來做為員工餐廳。.佐治敬三先生委託設計七千坪大的美術館,卻安慰我說:失敗了也不要緊,只要拚全力去做。.我們養的狗兒柯爾非常聰明,每當我斥責員工罵得太過頭的時候,牠便會汪汪叫,似乎在說:「可以停止了。」然後跑來我腳邊用前腳撥我。.我們夫婦共同創辦事務所,妻子協助事務所的營運。工作中我難免動怒,妻子則會冷靜判斷,照料、關切員工。因為有她的協助,才得以維持事務所的平衡。「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無論多大歲數,只要願意挑戰新事物,就會產生新可能。
安藤忠雄。光與影的建築之旅
我總是在安藤忠雄的光與影中,讀到清水模建築的濃烈溫度。無論你是不是建築人都可以在安藤忠雄的建築裡遇見建築的靈魂並且發現在心靈的某個角落正被溫暖的。療癒著◆8萬字嘔心瀝血之作,國內第一本「安藤建築百科」!◆書中收錄安藤忠雄大師親贈Sketch手繪稿20禎。◆全書由安藤先生親自審稿、並收錄多枚安藤忠雄氏親自拍攝之授權照片。◆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參與校稿,最正確完整之安藤忠雄年表及作品資訊。◆「7天6泊——追逐安藤忠雄建築自助之旅」超完美行程表。帶著您的建築夢,或即刻啟程,或在本書中,跟當代建築巨匠——安藤大師相遇吧!
o+h2006~2011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 全球首部出版作品集──如物語般的可愛建築「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建築有著理性與感性的協奏、以及抽象性與物質性的交融。那讓我們得以感受『知覺的傾訴』,並彷彿置身在無以名狀的甜蜜生活氛圍裡。」─ 謝宗哲日本新生代建築師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全球首部作品集,收錄兩人從2006年開始,至從2011年第一個住宅作品「二重螺旋之家」完工為止,共10件包含裝置、展場空間設計、度假別墅設計提案等作品。本書為事務所的第一本作品集,所收錄的設計案已經充分地表現出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o+h風格──宛如物語一般帶著細膩的感性詩意,但又有著輕盈的可愛特質。被伊東豊雄認為「在充斥以觀念性或尖銳概念來談建築的年輕建築家中,無疑是非常異類之存在」的大西麻貴+百田有希,作品以「能夠溶解在環境之中」、但又「帶有獨特氣氛的感覺性空間」為特徵,既擁有強大的形式性,但又帶著鬆軟的氣息。如「二重螺旋之家」──宛如祕密花園般的旗竿型基地上,以巷道為開端環繞著白色的空間核旋繞至屋頂;又如「千之瀧別墅」──在森林中,以四片因重力自然嬈曲的鐵板作為屋頂,並鋪上「柿茸」,讓屋頂自然地隨時間長出青苔與草,慢慢地融入森林之中。或者像是「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既像獸又像山脈的公園裝置,以落葉拼貼成毛狀與光滑拼成的外部,有著深海一般深藍的內裡空間。另一個公園裝置「地層的Folly」,則以原地上升的圓筒狀量體,以挖掘與削切創造出彼此串聯、讓光線從頂上注入,有著豐富空間感的休憩亭。這本作品集在形式上也試圖再現出「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那種有著落葉毛皮的粗糙與細白光滑的高度對比質感,作出短於內頁的硬殼精裝,露出內部蝴蝶頁的落葉粗紙,搭配柔細米白色的書殼,希望以書籍為具體形式,帶領讀者進入大西麻貴+百田有希──o+h式的建築物語世界。本書特色◆本書收錄英、日、中三語
築人間(全新增訂版)
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的建築界與文化界影響重大而深遠,他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台灣現代建築教育制度確立的重要學者。《築人間》是一本個人自傳,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建築教育,美學藝術與博物館發展歷程的傳記。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的建築界與文化界影響重大而深遠,他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台灣現代建築教育制度確立的重要學者。然而,建築設計是他的本業,教育是他的理想,藝術是他的興趣。從自然科學博物館到台南藝術學院,他的使命感讓他構築了人文與科技的事業;從彰化文化中心一直到南園的建築設計,他完成了自我建築的主義演進;數十年不懈的筆耕,他一秉文人氣息,道出世俗弊病。本書由漢寶德先生親自執筆,將其一生由幼及長,從求學到做事,從建築理想、古蹟修復到博物館的經營管理,點滴記錄。亦是從一個人的生命史,觀看了台灣建築及博物館文化的發展歷程。閱讀漢寶德,除了建築的美感啟發外,更有一份深刻的人文關櫰與歷史情感。
構築的群像:台灣當代建築名家訪談集
這個承先啟後的時代--一本當代建築創作軌跡的群像誌「回頭一看,一生中重要的事情都不是計畫來的,但是我們卻都不斷地在做計畫。」--台灣現代建築領航者 姚仁喜「在戰鬥中你要保存自己對於生命的愉快、實力跟創作的熱情,這樣子你這個路才能夠走得長遠。」--從容優雅的建築演繹作家 胡碩峰「建築人很不幸的是天生浪漫,所以基本的法律常識極為忽略。有一天發現所有的執業都under 在法律之下,我們卻沒有一點法律知識時,就像走入叢林,走向戰場忘記戴頭盔。」--為建築改革奔走的有機建築先鋒 徐岩奇「我把我對空間的理想與別人對一個物品的看法,企圖在兩者之間找出一個適當的點。這可能會是他們對一個建築物的看法的極限,同時這是我對空間的理想,我會想努力去找到一個適當的地方來停在那裡。」--優雅自得的「釀酒師」型建築家 石昭永「我所扮演的角色裡面永遠有個第一人稱跟第三人稱,我的第一人稱叫做創作者,第三人稱叫做評論者。直到今天為止,在這兩者間的遊走也一直沒有停止。」--述說與創作並重的文藝復興型建築家 龔書章「要在完全陌生的場域裡面對話才能清楚地知道差異是什麼、才能了解創作上的選擇居然是一種文化的表現,你會在那種脫離的狀況裡會詰問自己,會更有一種eager(熱切的渴望)。」--兼具理性、感性與熱情的建築作家 楊家凱對建築師來說,畢業設計是建築教育的最終展現,但也是職業生涯的最初起點。本書中收錄16位當代台灣建築領域的青壯年中生代建築師,從畢業設計開始的職業生涯與哲學分享。除了繼續留在建築設計的崗位上耕耘之外,他們之中也有不少跨足工業設計、延伸至出版與藝術領域。本書為謝宗哲所主導、由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所進行採訪、編寫的當代建築師群像人物誌。從「畢業」開始,摸索這些啟動台灣現代建築先行者們的生涯路徑軌跡,探見他們在職業生涯路徑的分歧之中,抉擇與展望的進退智慧。這些訪談與分享,一方面展現出建築中來自創作者生命自身的面貌,另一方面這些帶著生命溫度的談話與分享也以極具人味的方式搭築了台灣建築史的傳承。本書特色◆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楊恩達專文推薦◆書中收錄16位建築師的畢業設計手稿,展現名家們對建築設計最原初的萌發
現代建築與純粹主義大師:柯比意
「我的建築是透過繪畫的運河達到的。」建築是正面,繪畫就是反面。二十世紀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左手理論、右手設計,構建了建築史上的一頁,綿亙其五十多年生涯的繪畫、雕刻與設計草圖,便是其藝術天份的體現,本書以生涯階段介紹,輔以百張作品彩色圖版,藉以窺見柯比意的多面藝術結晶中,繪畫才能的光芒。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是二十世紀現代建築史上重要而著名的建築家。從他遺留下來的創作全貌觀察,在建築以外,他更作出許多繪畫、雕刻、素描,並提出都市計畫案、創作壁畫、掛氈、生產家具、發表大量文章。顯示他是一位傾心於藝術,充滿自由精神的藝術家。他一生留下的油彩畫更多達450幅,繪畫是他重要的創造源泉,也是實踐的場所。他說:「我的建築是透過繪畫的運河達到的。」柯比意,原名查爾斯—艾杜亞.詹努勒(Charles-Edouard Jeanneret),與歐贊凡(Amedee Ozenfant)於1918年共同發表「純粹主義宣言」,主張純化「造型語言」的繪畫運動,摒棄所有過於複雜的立體結構細節,在繪畫上回復到最簡單、最單純的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普通平常物件的幾何結構。1920年兩人認識了詩人保羅.德米,一同出版具有前衛思想的刊物《新精神》,特別集中在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的討論,為了發表文章,柯比意以建築的一個構件名稱自稱為「柯比意」,前面冠以法文冠詞「勒」,以後他就成為勒.柯比意。他的建築設計思想,就在這個時期開始成熟,反映在他發表於《新精神》系列文章,後來結集出版成《走向新建築》論文集。柯比意建立自己的機械美學觀點和理論系統,奠定了他畢生成就基礎。在此後45年的建築生涯中,他不斷講學、撰寫論文、出版專論,提出自己的現代建築思想理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整兩代建築家的聖經。他的建築設計思想非常複雜,其用意是希望利用現代設計來避免社會革命,利用設計來創造美好社會的理想主義、烏托邦主義思想,是現代主義中非常典型的一位建築師。柯比意廣為人知的是他在建築上的成就,但是他在繪畫雕刻方面投注的心力,與在建築上的時間不相上下。他一生中有32年,每天上午在畫室作畫與雕刻,到了下午才到建築事務所做設計。這種對繪畫藝術的熱愛一直持續到晚年。本書集結柯比意各時期的繪畫、素描與設計草圖等百餘件作品圖版,帶領讀者一窺在柯比意的多面藝術結晶中,繪畫才能所綻放的光芒。
Frank Gehry談藝術設計X建築人生
「以前我父親總會說我是個夢想家,但那並不是稱讚;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只是他低估了做夢的力量。」—Frank Gehry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無疑是當代最具創新精神與影響力的建築家。他不僅在1989年贏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許多已完成的劃時代作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也讓蓋瑞堪稱擁有最多地標性鉅作的當代建築大師!有人說:「在古根漢美術館開幕前,蓋瑞是有趣的建築師;開幕後,蓋瑞蛻變為卓越的建築師。」從多倫多移居到洛杉磯、從徬徨少年到逐漸展露天分,再從有趣到卓越;蓋瑞說他把自己當成海綿,樂在吸收新的資訊,也說自己像隻貓咪,總是伸出好奇的爪子探索各種可能,而且拒絕抄襲自己、只有不斷成長才能滿足。然而在無數獎項肯定的光環背後,成名的滋味苦樂參半,卻也讓蓋瑞對設計者與業主的角色、對外界的褒揚與貶抑,也對自己的創作生命有更深的體悟。如今年逾八十的蓋瑞,仍在顛峰中實驗各種創意,無論已完成或進行中的作品也持續啟發無數後進。回顧自己的建築人生、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所有對自己影響至深的人事物……蓋瑞在本書中暢談自己,一如他的作品——沒有設限、毫無矯作,是蓋瑞給所有人的又一次大膽而精彩的獻禮!
建築美學的春天:一個城市設計家50年的實踐與追求
我們終於有了一本屬於這塊土地的城市美學啟蒙書──漢寶德/專文導讀李祖原、吳光庭、施振榮、徐旭東、鄭崇華、簡學義、謝小韞/衷心推薦「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芬蘭裔美籍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如果,建築的價值是在行銷一種有魅力的生活;如果,生命的意義是在推動一個向美好不斷前進的社會;那麼,若用一生的熱情,去探索具有時代精神的建築美學世界,以及可以讓人喜樂滿懷的創意品質,我相信,美麗的玫瑰,必將盛開在你我眼前……」──黃南淵作者黃南淵是台灣少數歷練了完整公務體系,親身參與各項都市規劃與法規建置的資深建築人。這本書就是他與台灣的建築並肩一甲子的完整心路歷程。從中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城市設計家的抱負與視野,一個建築園丁的執著與耕耘,更可窺見台灣建築的成長之路與都市形塑變遷的軌跡。書中論述了作者對於建築美學經濟的看法,並發表完整之建築美學經濟計劃評鑑體系。編輯小組為每單元內容加註專有名詞解釋,更增添本書的知識性與實用度。
建築問答集:國際建築名家訪談錄
艾森曼.庫哈斯.福斯特.蓋瑞.哈蒂.李伯斯金.包盟.赫爾佐格&德穆隆.林.凡格爾坎&馬爾格.貝聿銘.祖姆特.范裘利&布朗.奧圖.尼梅耶.班尼許十九位國際頂尖建築師,述說其建築成就、挑戰、靈感和夢想,浸透當代氛圍與個人思考的訪談集結建築在今日的情形如何?是什麼給予了建築師靈感?他們作品的定義來自何處?建築是否能改變世界?對於知名建築批評家哈諾.羅特堡所提的問題,建築師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見解,解釋他們對當代建築的看法,闡述建築師在形塑今日藝術上的角色。本書邀請全球最負盛名的十九位建築師,述說他們的成就、挑戰、靈感和夢想。透過作者天南地北、百無禁忌的風格,他們從靈感源頭一路談到引領他們走上建築的因素,為我們呈現了大師們建築觀點的吉光片羽。
建築家安藤忠雄
今年最值得收藏的自傳!從拳擊手到無師自通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如何透過自學方式成就自我人生。建築的過程中,有傲人成就,也有重重困難;人生的道路上,必然也伴隨艱苦與光明。偉大的建築家,平凡的人生出生在大阪老街的安藤忠雄,是雙胞胎中的哥哥,但他因為從小就過繼給外婆家,所以是跟著阿嬤長大的孩子。安藤忠雄的阿嬤家是做買賣生意的,從小就沒人管他的功課或是生活。所以安藤忠雄每天放學回家就是找同學玩,或是到住家附近的鐵工廠、木工廠閒晃,看師傅工作,偶而也跟著學做一點東西。他從小的功課就是倒數幾名,也沒想過未來要做什麼。阿嬤只教他:「守信、守時、不說謊、不找藉口。」連他生病都要他自己走路去醫院看醫生,完全訓練他獨立自主不依賴別人。安藤忠雄到了高工二年級,跟著弟弟去打拳擊,練習不到一個月,就拿到拳擊手執照,第四場比賽就拿到四千元獎金,那時大學畢業生起新不過一萬元,所以他非常高興靠自己的身體工作而獲得報酬。拳擊是一種孤單的運動,這種只能靠自己的毅力與努力去練習、上場比賽。安藤忠雄曾代表所屬拳擊館去泰國比賽,第一次一個人出國、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卻也讓他更加感受到拳擊手這條路所要忍受的孤寂。後來,看到世界拳王的練習時,安藤忠雄才體認到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那樣的成績,毅然決然放棄做一名拳擊手。雖然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但引導安藤忠雄走向建築之路的關鍵,是世界知名建築家柯比意。他深受柯比意的作品集而感動,不但自己做了一趟環日本之旅;一九六四年,他帶著六十萬日幣,搭船踏上七個月的世界建築之旅。在親眼看到柯比意的建築之後,他更加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一九六九年,安藤忠雄在大阪老街一排舊宅中,租了一兼房子當作自己的事務所。當時,和他一起的工作夥伴,成為他的妻子,一直陪伴他到今日。在那個最早的出發點,他設計了住宅的出道作品「住吉的長屋」。這棟備受爭議的建築,卻也是安藤忠雄住宅建築的原點──他認為人類具備足夠的韌性與毅力去適應環境,也理當與自然怡然共處。自許為都市游擊隊的安藤忠雄,並不是只有只有將眼光放在建築而已。對他來說,對抗都市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和一群抱持著共同理念的夥伴,一起為理想奮鬥。安藤忠雄現在的名氣,令人想不到他也曾經被業主拒絕、吃大阪市政府的閉門羹,一個「蛋形」建築的夢想,曾經等了十多年才實現。充滿挫折的人生中,還是藏著許多沒有實現的夢想。四十年來,安藤忠雄從沒沒無名、只能躺在事務所地板發呆、打滾、到處找空地發想建築樣式的非學院出身建築師,至今日爭相為世界各大學建築系聘請授課、並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種融入自然環境的建築作品的建築家,他的六十八歲人生,幾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著眼前的光明,不斷抓住機會拼命向前實現夢想。安藤忠雄說:「我的人生經歷中找不到可以稱為卓越的藝術資質﹔只有與生俱來面對嚴酷的現實、絕不放棄、堅強活下去的韌性。 」這不是世界知名建築家的自謙之詞,而是身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對自己透徹的定義。本書特色安藤忠雄唯一、親自執筆之自傳,攝影大師荒木經惟親自拍攝封面及安藤忠雄照片書中收錄上百張珍貴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築照片)。歷經拳擊手、自學走向建築家之路。但並不是事事如願,人生很多經歷都以失敗收場。但他從剩餘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現在,他不只是為建築而生,更致力於環保理念的宣揚、透過種樹與環境改造,倡導永續共生的概念。審定者簡介褚炫初:安藤忠雄先生指定口譯,現為日商桔地設計台北辦事處代表。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
這是安藤忠雄自剖對建築最深刻的思考、創造的原點,和對環境深切的關懷!我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我深深為透過建築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感動,思考這些,能讓我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命題……──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唯一一次在日本NHK大眾講堂系列演講結集。安藤忠雄.談建築‧住宅,是建築的原點。‧思考「住」的意義能讓我回到原點,把我推回建築為何的命題。‧思考建築時,「都市」經常是我思考的對象,也是靈感的泉源。‧透過建築孕育出新的「什麼」,是我最想要珍惜保有的。‧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遺產。‧我時常反問自己聚集而居意味著什麼、公共代表什麼、什麼是豐富多元,以及自己能做什麼。‧思考環境時,最後可以依賴的只有人們對自然的感受力了。‧我每天都在思考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我希望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本書簡介: 安藤忠雄在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而立志走上建築這條道路,他認為旅行可以形塑人,也能形塑建築,所以安藤以旅行來學習建築。在旅行各地的同時,安藤為順應當地自然風土氣候所產生的建築深深感動,他看到了建築的生命力──反應出人類的根本欲望,是人們靈魂的依靠,是呈現每個居民夢想的地方。 因此,安藤從接觸建築以來即不斷詢問自己:「透過建築可以達到什麼?」、「建築究竟能對社會、地區有什麼樣的貢獻?」、「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相對於提出創新具突破性的建築,安藤更在意的是建築對人的尊重、對社會的批判;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都市文化遺產。因而,安藤認為:建築對於其所在的環境,是有回饋義務的。 對安藤而言,現代建築的創造不再只是一般意義的形式探索,而是種精神意旨。建築也不是隨著完成即停止成長的靜止物,只要在社會上人們持續利用,就是種經常變化成長的「生物」。因而,安藤希望能透過邊做邊想的實驗性精神,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而建築對於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也是往後建築家們必須省思的課題。 本書以主題設定來談論建築:建築原點的住宅、群聚而居的集合住宅、集合眾人的廣場、都市、不同領域對話的合作共鳴、創造特定場域特有的建築、培育人的場所、自重建出發、庭園世界,以及邊做邊想等。安藤先從主題的定義切入,接著帶出他親身踏察過的世界建築鉅作,所欲表達的理念與作法,最後陳述自己的實際作品,以及藉此作品所欲表達對建築的內心想望作為結束。
混‧搭調:設計師王鎮的FUSION DECO風格拆解
◎ part1:玩味混‧搭調什麼是混搭?怎麼才是完美的FUSION?如何表現自我品味及風格?從居家生活、裝潢元素、生活品味等不同角度,為混搭找出一個原則方向。◎ part2:空間裡的Fusion細節共九個混搭的案例sample,以圖文2:1~3:1比例呈現,從屋主的故事、品味、生活習慣,與王鎮合作的互動,來看獨特的混搭風格居家的完成。除了專業的角度解析設計上的概念及特色重點,並結合了感性的人文層面。◎ part3:從生活養成Fusion興味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個人風格?由王鎮的工作、私人行程,看出他的品味培養。另外他擅長的手工家具、個性油畫,也與讀者一一披露、分享。◎ part4:混搭大玩具的選擇由王鎮推薦,可以充分展現個性風格的家具、家飾店家介紹,搭配混搭風格的提醒。
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
21世紀建築的嶄新探討.伊東豊雄最新著作以日本仙台媒體館、東京表參道TOD’S、銀座MIKIMOTO Ginza2、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等持續力作,在世紀交替之際讓世人驚豔不已的伊東豐雄,其事務所團隊歷時近二年共同創作、討論、編寫,將其設計作品及思想真髓濃縮而成的精華小書!完成於世紀交替之際、成果令世人驚豔的仙台媒體館,被西方媒體譽為超越了現代主義建築,也將伊東豊雄推上了全球建築矚目的光環,就在這接下來近10年間,伊東陸續展現出讓人持續注目的豐沛創作能量: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臨時性建築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時尚建築力作:東京表參道上的TOD’S及銀座的MIKIMOTO Ginza2、西班牙新建築勝地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日本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建築盛宴中,其實開展描繪出的,即是沿著其建築論思維持續演化的的歷程。伊東豊雄東京大學畢業之後,隨即進入當初代謝派先鋒的菊竹清訓門下,不久之後獨立創設Urban Robot事務所(1971),從事建築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伊東早期所提出作為「風之變樣體」之建築的輕構築思想、模糊內外境界而誘發流動的透層建築論述、作為建築形態生成機制的設計演算法、能因應建築計畫作有機變形的「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均可以清楚閱讀出伊東建築論進化的軌跡。伊東表示,建築是非線性的偶發事件,是多樣而充滿變化之場所的連鎖,同時更是包含了自然界系統的一個自動成長程序的存在。於是從探索建築的角度上來說,在面對一個仍舊充滿無限可能的現在,仍耽溺在純粹幾何型體的堆疊與基於機能層面上的滿足所達成的美感是完全不夠的。設計於1995年、完成於2001年的仙台媒體館一案,伊東以13根管狀空間所形成的支柱和樓板所構成的新多米諾系統瓦解空間層級與中心性、模糊空間表裡、強化了空間的流動性、挑戰了原本現代建築的定義;接著和Cecil Balmond的合作以設計演算法所創作出來的Serpentine Gallery、表參道TOD’S與銀座的MIKIMOTO以皮層作為主要結構系統及設計表現的一系列嘗試;以及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中再次推出具有自然界之樂趣,能夠誘發動作,並讓人能夠更直接以身體的感覺來體驗的空間提案──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對於流動性的追求與探索作出更成熟的總結,而朝著進化的方向再次跨出了一大步。為了要與讀者們共同分享這一份思想,伊東及事務所的年輕同事們,試著將潛伏於各個設計案背後設計思想的真髓,以一種讓一般讀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穩而明快的方式來加以闡明。作者選擇了10個重要的主題,使用大量的圖板與照片,並添加簡短的解說,構成了這部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本書的豐富精采程度對作者來說,雖然只能說是終於抵達了未知洞窟最起碼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著往深處突進的話,或許便可以發現那個似乎令人充滿期待而雀躍不已、邁向「建築世界」的冒險正在等待著!
靜謐與光明:路易.康的建築精神
現代建築最後一人,路易?康說:「即使連磚塊,都想有所作為。」這位外型雖不特出,全身卻散發一股激情之美的美國建築師,有人形容他「沒有人像他散發出那麼多的光芒,一種源自豐富想像力的光芒,智慧的活力從他的眼中透出。」康的聲音低而嘶啞,當他說話時每個人都凝神靜聽,他的話語經常是詩句凝結。路易?康的話是新穎的,因為從未有人以這種方式說過,然而它們卻是永恆的,因為它所談論的也正是偉大詩人所談及的,而各自以其不同的方式。書中充分呈現建築大師的建築思維與作品精神,不僅為了解路易?康建築哲學的必讀文本,更是精湛、富含哲思的優美散文。康認為「把建築的出現視為人性的表達,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我們活著就是為了表達。」其話語不僅延伸寬廣亦令人反覆低迴。路易?康視建築為可度量的物質和非度量的結合,他用「靜謐」(Silence)這個字眼代表非度量的事物,使用「光明」(Light)這個字眼代表可度量的事物。康視建築存在於「靜謐」與「光明」之間的門檻處─也就是他所稱的「陰影的寶庫」。他認為偉大的建築開始於對非度量的領悟,然後把可度量的當作工具去建造它,當建築物完成,它帶領我們回到當初對非度量的領悟中。路易?康簡介路易?康(Louisi Isidore Kahn )1901年生於愛沙尼亞的奧士島(Osel),1905年移民至美國費城,所傳統猶太人式的教育。從1947年到1957年康在耶魯大學教學,1951年至1953年間他設計了耶魯大學美術館,1957年到1961年設計了賓州大學的理查醫藥研究大樓,此建築是對現代建築的重要貢獻。在他60歲和70歲的期間,康設計許多國家的建築物和計劃案,包括各式各樣的機構。1974年自印度旅行回紐約時,因心臟病去世。【本書特色】◎ 路易‧康是現代建築大師,本書以精緻的散文闡述其建築哲學及精神,既可一窺建築大師的創作動機與創作精神,也可增進讀者藉由散文方式更加了解建築的奧秘。◎ 以圖文書形式呈現,流暢的小品散文附上攝影圖片,完整呈現建築大師的建築思維以及作品風貌。本書除了可稱為了解路易?康建築哲學的必讀文本,更是精湛、富含哲思的優美散文小品。※ 路易?康的話:物質是發出來的光。山陵、小溪、空氣,以致於我們自己都是發出的光。這塊皺成一團叫物質的東西投射一道影子,而影子屬於光。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
汪工房的風格與觀點代表日本四十歲世代建築師的共同特質:靈活、輕盈、犀利、幽默,不但善於溝通,而且貼近真實,絕對值得我們的學習與期待。──阮慶岳(建築評論及策展人、作家) 汪工房試圖探尋的是一種新的都市流動性和功能性,透過對生存空間和意義的研究,他們意圖找出公共、私人空間與二者間的複雜關係。 Atelier Bow-Wow 汪工房是由塚本由晴與貝島桃代於1992年在東京設立的建築設計工作室。他們是批判色彩濃厚的建築師,所著的《東京製造》與《寵物建築圖鑑》,淋漓地指出日本大都會建築的荒謬性,與生存夾縫中無意間構成的趣味。而其主要建築作品都是以便宜的材料與簡單的結構,建成隨意但實用的建築物。由於經常在業主非常有限的資金條件下,以日本既有的木質結構和施工方法進行建築創作,因此積累了很多不需要先進科技,就可創造具有高度趣味空間的經驗。 汪工房主要建築作品多是個人住宅,無論如何都必須考慮在社會上與建築上的定位,也因此意識到戰後日本「個人」意識的浮現與建築的存在產生怎麼樣的關係,同時開始從接近個人處來發想設計。這其實是住宅建築所不能忽視的屬性,而其特質就是為了個人需求而建造。因為建築與個人關聯方式的不同,會形塑出各式各樣空間的質感。特別是住宅案,因為人佔有其空間,可見其空間中獨特肌理才變得有趣。非以抽象的群體、社會或國家為設計根據,而由獨棟住宅案培養,以個人為本的建築創作態度擴大尺度延續到公共建築案。所謂日本住宅建築的蓄積,正體現在這樣的能量展現。 作者同時體認到,創作的根據從國家、社會、群體延伸到個人為出發,其實是重新檢討了與身體之間關係的緣故。而其所關心的並不是生物學上的身體,而是通過生活中一舉一動,與文化、習慣的向度連接的身體。也就是試圖從文化的或是習慣上來討論住宅或都市空間等建築環境中的身體。而建築與人真正的關聯就在於舉止活動的反覆或實踐等相關部分,其建築命題便是:如何能夠生動地製造出這些反覆的呈現? 本書便是將有關建築或都市空間或生活中等「意識」為契機,將其所留意到的、受其吸引的事物整理成12個議題,並收入其建築設計作品。這些事物隨處可見,其實正是泡沬經濟狂熱過後(POST BUBBLE)終於浮上檯面的制度的種種特徵。
瀑布上的房子:追尋建築大師萊特的腳印
美國建築家萊特可說是二十世紀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建築師。他的作品遍及美國各地、日本,他針對日本地質特性特別設計的東京帝國大飯店歷經關東大地震的考驗仍屹立不搖,結果成為世界各地記者棲身的採訪中心,萊特的聲名一夕之間傳遍世界。 但是真正讓萊特如此受世人青睞的還是他的「草原風格」,萊特擅長以水平的線條,呈現出簡潔乾淨的風格,有如草原一望無際的遼闊,而他設計的、位於美國賓州的落水山莊巧妙地座落在瀑布之上,不但令身處屋中的人只聞瀑布之聲而不見瀑布,而且視覺上極為協調,與周遭的自然景物隨著季節、河川水量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令人擊節讚賞。
高塔
他是塔的鑑賞家,總是在塔中見世界;他是梭羅《湖濱散記》隱居生活的躬身實踐者,緬因州海濱的一方小山丘,在冥冥之中召喚著他;他熱愛葉慈的詩,景仰詩人的十八世紀古堡「峇里酈塔」,每每想像自已得以在這方小山丘,眺望遙遠的愛爾蘭;他步入中年,迷感於生命的無常與唐突,為親友的病痛、為日益緊繃的婚姻關係苦惱;在生命的僵局之中,他向曾經幾度叛離的信仰回歸、求援;在生命的試煉中,他建了一座自已的塔,「簡樸堆疊」、「沒有理由」,用勞動與創作拂拭心靈,用返樸歸真反省人生,抵抗周遭物化、功利、快速的世界。然後,他寫下這本書,一本獨力建塔的實用手冊,告訴我們一則素人建築的心情筆記、一段在磚瓦中重拾生命熱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