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
《本書備有教學投影片,歡迎授課教師索取》本書首先簡介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知覺與情緒的重要性。其次是分析語言與非口語的特性,強調傾聽的重要性。最後則是討論關係動力,強調溝通關係的重要性並分析如何維持良好的溝通關係,以及人際衝突的型態與解決之道。除了正文之外,每章都有「技巧建立」以供練習相關的溝通技巧,「自我檢視」提供讀者評估自己的現狀,「大千世界」提供不同的文化視角,「溝通文本」使得讀者更能具體地體驗相關的溝通技巧,「短詩和漫畫」則畫龍點睛地強調了重要觀念,這些書寫上的安排都增加了閱讀的樂趣。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相當適合老師、溝通訓練者、主管、父母或夫妻,乃至一般社會大眾等各個領域的讀者群閱讀。
影響中國的100個戰爭
戰爭一直以來都是歷史用來更替時代運轉的手段之一,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從黃帝至清末,大大小小的爭戰不下千場,而影響最大的戰爭往往發生在朝代交替的時間點上,每一個時代在崩落與開創時,均透過戰爭進行分解與重整,而今我們精選一百個影響整個中國歷代轉折的戰爭,娓娓道來中國各個時代的血淚與豐華,帶您一窺中國歷史的無奈與興衰。 除此之外,在內容方向增加了著名人物的介紹、戰爭時所使用的武器和戰略、戰爭語錄及與戰爭有關的小故事,為沈重的歷史洪流增添一些文明趣味。 歷史在不同的時間裏,烙下相似的傷痕,這個世界裡有太多戰爭無奈下的悽慘情態,不論是百年前愚昧無知的老太后、以血肉之軀抵抗外侮的饑民、憤起救國的知識青年,到今日被彈藥炸毀雙臂的巴格達男孩、被自己人誤殺的美國大兵、被戰爭攪入火窟的新聞記者,被戰爭震動的整個世界。 這個被戰爭牽動的資本世界,像是一個投宿於現實與幻象中的世界,人類對於救贖的渴望,也如對慾望爭奪一樣強烈,人類似乎從許久許久以前,就展開了慾望與救贖中的掙扎……。(節錄自作者自序)
血染世界史的主角
本書主要是揭露許多歷史事件罪犯的凶殘恐怖原貌,如:為了遂其野心而殺戮不絕的暴君尼祿、懷著統一義大利夢想的俊美暴君凱撒‧波爾金,以及冷血的布蘭維里葉侯爵夫人,她只要看誰不順眼,縱使是直系親屬,也一律下手毒殺。另外還有瘋狂的連續殺人犯,也就是使整個倫敦惴惴不安的開膛手傑克、轟動全歐洲的大騙子卡里歐斯特洛、為了權力殺人絕不手軟的王妃凱瑟琳‧德‧麥迪奇等等。 與慾望,不惜犧牲其他人,其實他們與一般人內心深處所潛藏的慾望無異,只是他們用自以為是的邏輯把扭曲的慾望正當化,為了一己之快而恣意殺戮,不擇手段去滿足私慾。 & 作者描繪出人類心底最深處的慾望,披露最醜陋的歷史,剖析最真實的人性,同時也揭開人性的黑暗面。
天問﹝歷史上的疑問﹞
《天問│歷史上的疑案》一書,雖然選擇的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疑案僅四十餘個,卻洋洋灑灑四十餘萬字,上起三皇五帝知是誰,下至誰最先發現甲骨文,時間跨度之長,涉及知識面之廣,決非一朝之功所能? 作者開遜君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隨後即分配到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從事文物考古工作。二十年來,他勤奮讀書,忘我筆耕,其文史功底之深厚,知識面之廣博,很為同仁們所讚許,而這正是他所以能完成此部書稿的先決條件。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正當他日以繼夜地在編撰書稿時,不幸的事接踵而至,用作者自己後記中的話說,即經歷過兩次大的打擊:一是中年喪子;二是體檢發現結腸腫瘤。這給他帶來的巨大痛苦和精神壓力是一般人所難以承受的。但是,他以頑強的毅力和對事業的執著精神,終於戰勝了病魔挺過來了。因此,當此書稿能在付梓出版之際,我們怎能不為之高興,為之祝賀!
上海左右看:阿拉就是這個樣
15公尺距離面對面,呈現出是50年前後的風景。風景的好壞,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截然不同景緻相對出來的利器,讓上海成就變化多端的風情。上個世紀五O年代和21世紀同時並行著,站在某處看對面,竟然發現了時間的國界。國與國之間,只剩下5公尺距離;國與國之間,卻整整相隔有50年那麼久。在這裡的歲月,看不見匍匐前進的動作,就一下子跳躍起來,讓初次來此的人們失措,再光陰沒有掌握到的城市大路裡面,迷失。
藍色緯度:勇探庫克船長二百年前航跡
在《藍色緯度》中,東尼.霍維茲進行了他自己的探索。隨著庫克的尾波,他重現了船長的旅程,並探索了庫克遺留在他帶給西方那個遙遠國度的現貌。霍維茲乘坐庫克奮進號仿造船航行,他在百呎高的桅桿工作,睡在狹窄的吊床上,重新體驗了十八世紀「蘭姆酒與鞭刑」的航海世界。他在陸地上的旅行,則探訪了澳洲原住民、阿留申群島的老人、紐西蘭的幫派和東加王國的國王;對這些人而言,庫克是勇者,也是一個將梅毒、槍械和貪婪帶入寧靜太平洋的惡棍。霍維茲在其澳洲旅伴羅傑的陪同下,訪談了大溪地小姐、探索了阿拉斯加最暴烈的酒吧,並找到了蠻夷島紅齒戰士的秘密。在行程中,他也追蹤探索了庫克這個人:一個焦躁不安的奇才,先逃離了農村的童年,然後又遠離了喬治王朝時期的奢華,航行前往世界地圖邊緣險惡和貧乏的地區。 在《藍色緯度》中,霍維茲做了一次國際旅行,帶著讀者跨越南北半球和不同的世紀,由玻拉玻拉島到白令海,由庫克出生的泥造茅草屋到他遇害死亡的炎熱夏威夷海岸。《藍色緯度》簡練、深入,並有令人捧腹的幽默,把協助建立了今日地球村的庫克船長帶到讀者的眼前。
海行兮的年代
本書收有作者撰寫的八篇論文,以在日本殖民統治的最後八年度過青少年期的「戰爭期世代」為研究對象。第一、二篇分別探討他們所熟知的美談人物──詹德坤和莎勇,第三篇比較台灣和韓國的皇民化運動,第四篇析論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日語)運動,第五篇以台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為主體,第六篇探討戰爭語言的問題,最後兩篇論文分別分析公學校教育主要科目「國語」和「修身」的教學內容及其影響。 & 作者透過史實重建、比較研究、問題分析等方法,試圖重現日治末期臺灣人的集體精神面貌,並探討和當代臺灣息息相關的重大歷史問題。日本殖民統治最後的八年(1937-1945),是臺灣殖民期歷史的終篇,但歷史的長流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這八年是關鍵的八年,為爾後的臺灣歷史譜下了基調。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以日治末期為中心的論集,對我們了解一九四五年以後的臺灣,將有莫大的幫助。
史學九章
書中敘論了中外古今多位史家及其著作:十八世紀英國史家愛德華‧吉朋及其盛名歷久不衰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從其精彩的宏觀敘事手法,可見敘事乃史學的根本。近代史學之父蘭克掌握原手資料,嚴格文獻考訂,首開檔案研究之風;然英、美以及中國史學界對蘭克多有誤解,以為他要把史學建成一種科學,幾乎完全忽略了蘭克仍一本塔西陀和吉朋以來的敘事傳統。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史家湯恩比的名著《歷史研究》實與當代史學界主流派的風格背道而馳;湯恩比從事的其實是歷史哲學,他自以為可以把歷史規律化的嘗試,雖盛極一時而終衰。作者從二十世紀後半葉法國安娜學派(即一般所說的年鑑學派)中堅人物布岱爾的著作與史學思想中,洞見此一流派對當代史學研究的貢獻與侷限,以及隨時代而變的趨向。認為章太炎在中國現代史學史中應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以信史為追求的目標,以進步發展為史觀,為國史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透過對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評估,指出錢穆雖為現代史家,風格卻甚傳統。
中國人史綱(下)軟皮精裝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重要經典作品之一,也是他在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但它與過去所有的通史都不相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許多空前突破性的特點。
中國人史綱(上)軟皮精裝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重要經典作品之一,也是他在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但它與過去所有的通史都不相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許多空前突破性的特點,諸如: 一、 以世紀(一百年)為敘述單元──傳統史書以朝代為敘述單元。 二、 明確時間坐標以公元為計算時間的標準──傳統史書常陷於糾纏不清的年號制度。 三、 本於平等原則直呼帝王及歷史人物姓名──傳統史書多用封建時代的諡法尊號。 四、 以全體中華人為主體──傳統史書以帝王為主體常被戲稱為帝王家譜。 五、 以人權為重心直書是非──傳統史書多是聖君賢相的君父神話。 六、 不計成敗以事實為根據──傳統史書多是成王敗寇顛倒是非的醬缸史筆。 七、 加敘東西方世界使中國在世界史上的相對位置一目瞭然──傳統史書多忽略不提。 八、 柏楊獨特的流暢而趣味盎然的文筆──傳統史書多枯燥艱澀難以閱讀。
火龍119:阿里山大火與遷村事件
1976年11月9日凌晨,一把無名大火,將日治時代以迄國府治台前半葉的傳統阿里山聚落,也就是沼平車站前的商業精華區燒個精光,形成今之所謂阿里出森林遊樂區的「沼平公園」。現今阿里山的停車場、旅館區、商店區、新火車站(1999年921大震震垮),係1981年啟用的新阿里山,亦即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第四分道區。第四分道在1976年之前,完全由人造柳杉林所覆蓋。
亮在地上的星星-恩迪的故事
這是美國德拉華州模範母親撫養特殊兒的親身經歷。 張德勝、邵伯利,一對三十多年前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在學業、婚姻、家庭一切順利的時候,他們的人生,因著第三個兒子-張恩迪的誕生,陷入一片茫然與失望。 恩迪是個唐氏症的低能兒,而且是個「法定盲人」。出生就經歷了六次大手術,在加護病房住了七十二天。 現在,恩迪已經二十一歲了,他從一個曾經連發音都困難的孩子,卻在全美巡迴做見證演講了一百多場。他從一個學習障礙的孩子,成了一名優秀的鋼琴手,甚至受邀到比利時皇家博物院演奏(1994)。也受邀為甘迺迪基金會國際褒揚大會演奏(2000)。 恩迪經常為殘障人士及慈善事業彈琴募捐,而獲得德拉華州州長青年服務獎,曾被 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雜誌及電視台專訪。 今年十月二十六日,恩迪將從大學畢業取得正式學士學位。 然而這一切成功的背後卻隱藏了多少奮鬥不懈的辛酸和毅力?他們如何走過流淚谷叫這谷變成泉源之地?故事主角張恩迪(21歲﹞一個特殊的孩子(唐氏症、法定盲人)現就讀Chesapeake Bible College,二○○二年十月取得宣教學士學位(Bachelor of Ministry)。曾代表德拉華州出席殘障人士國際特殊協會慶祝會、並赴比利時演奏(1994)。曾應Mrs. Eunice Kenndy Shriver邀請為甘迺迪基金會國際褒揚大會演奏(2000)。經常為殘障人士及慈善事業彈琴募捐、獲州長青年服務獎。現任殘盲圖書館(Library for the Blinds and Handicaps) 義工。曾被Natiional Geographic World 雜誌及電視台專訪。極愛讀聖經、愛主、為主做見證。
文獻與史學恭賀陳捷先教授七十嵩論文集
本書係台灣、大陸、日本、韓國和琉球等地文史界同儕及陳捷先教授門生等二十餘人共同撰述、結集出版,為陳捷先教授七十嵩壽而作;執筆者多為研究明清檔案歷史的學者,全書以探討中國史學為主。
長江萬里行
長期以來,外國人被禁止深入長江流域,而單憑橫越長江遠地之艱辛即足以令大多數旅行家止步。然而對於熱愛中國的英國作家賽門.溫徹斯特而言,遊歷這條浩瀚大河是他終生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在他因緣巧合見到了歷經戰火、流落美國的明末清初畫家王翬的〈萬里長江〉圖之後,益形強烈突顯。 於是,在一位高大強悍的中國女嚮導的陪伴下,他啟程實踐夢想,描繪出一幅令人難忘的中國「行旅圖」:極目無邊的長江口、紙醉金迷的上海、戰火重創下的南京、鋼鐵城鎮武漢、將成過眼雲煙的三峽、戰時首都重慶、納西族天堂麗江、長江第一大灣石鼓、隱微在重巖疊嶂中的源頭……王翬畫幅上的一城一鎮、一草一木,逐一放大貼立在溫徹斯特眼前,也隨著他的步伐腳程,一字一句地顯影在字裡行間。
反省史學:兼論西洋後現代化
本書為作者集五十餘年對歷史研究的心得,根據宋明理學和詮釋學、心理學的認識,所提出的「反省史學」,以溝通中西史學;並對人類文化何去何從的討論、提出可依循的知識基礎。本書以第一篇做解釋「反省史學」為主,第二篇以「反省史學」方式對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之西洋歷史文化發展做一介紹。
中國歷代作家101(兩宋至民國篇)
本書以現行國、高中國文教科書課文之作者為撰寫對象,上及先秦,下至民國,共蒐集101位作家,分別撰述其軼聞趣事,以饗讀者。全書近千頁,分上、下兩冊。上冊從先秦至唐、五代;下冊從兩宋至民國。中學文史科教師可以之作趣味教學之補充教材;國、高中學生可用以充實國學常識,激發學習國文的興趣。
尋找成吉思汗-騎馬橫越蒙古大草原
旅行之餘,他留下鮮活的遊記;珍‧茉莉絲謝韋倫讚譽有把「冒險家、歷史家、文學家融為一體的天賦」。在這本新書中,謝韋倫遠征蒙古草原,馬蹄翻騰,依稀成吉思汗西征舊路。天之驕子成吉思汗,目不識丁,青年時代亡命天涯,成長之後,卻成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征服的土地遠遠超過拿破崙與亞力山大大帝;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帝國幅員遼闊,從黃海之濱一直延伸到歐洲邊緣。 「在白馬年、馬月、黑馬日、銀馬時,我們 ─ 六個蒙古人、保羅跟我 ─ 出發了。」謝韋倫灑脫的展開旅程,跨越渺無人煙的蒙古高原。旅程的起點,是成吉思汗尊為聖山的不兒罕山。幾個熬過共黨整肅的老喇嘛誦經祝禱,以壯行色。他們碰到了離群索居的牧民,與他們共享白煮羊肉與馬奶、欣賞蒙古人的三項絕技 ─ 騎馬、射箭、摔跤,也見識到蒙古人的嗜酒如命。他們在路上,還遇見了由日本與蒙古合組、秩序井然的三河考古隊,(跟他們的雜亂無章、因陋就簡,形成尖銳的對比)一吋一吋的探測成吉思汗陵可能的位置。謝韋倫與攝影師保羅‧哈里斯,深入不毛,一直逼近蘇蒙邊界的吐瓦部落。在史扶鄰之前,當地人從未接觸過西方人。作者親眼得見末代撒滿巫師作法,親手接過獵鷹;其時不過八月,卻已大雪封山,這種足以跟惡狼一搏的猛禽,就被飼養在氈帳之中。旅途中最驚人的發現,或許是曾經蹂躪歐洲的黑死病病菌,至今仍然在三分之二的蒙古草原上肆虐。 「尋找成吉思汗」考證翔實,蒙古戰士崛起與西征的傳奇,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謝韋倫的文筆流暢,貧瘠但美麗的蒙古風情,躍然紙上。這塊土地的居民,至今仍有古風,一如他們縱橫四海的祖先。觀察犀利、風趣內斂,外加作者貫穿全文的好奇心,組成了這部旅遊文學的傑作。「尋找成吉思汗」讓我們有機會對這禁忌之地,投以深情的一瞥。 試想騎馬橫越外蒙古的壯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與異國的蒙古包情調,讓人目眩神移。 ─ 馬瑟斯恩(Peter Matthiessen) 我是提姆‧史扶鄰的書迷…他有把探險家、歷史家與文學家融為一體的天賦。 ─ 茉莉絲(Jan Morris) 史扶鄰筆調詼諧、視野廣闊、觸感敏銳,諸般特質,熔冶一爐,構成了這本鮮活的遊記。 ─ 倫敦金融時報 情節引人入勝、史實詳盡,史扶鄰的生花妙筆,把讀者帶到身不能至的蒙古草原。「尋找成吉思汗」引導讀者臥遊奇異旅程。 ─ 倫敦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