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思想大師以撒.柏林傳
智者的一生應該是懷疑、嘲諷的、冷靜的,並且是自由的。維吉妮亞‧吳爾泰、弗洛依德、維根斯坦、凱因斯、雷蒙‧艾宏都很欣賞的典型知識份子。
歷史的沉重:從香洪看中國大陸的香洪史論
本書分析討論的是,八十年代以來在大陸出版以及由大陸學者在香港出版的香港歷史專著。 & 本來,早從上一個世紀末,便已有外國人開始為香港撰寫歷史;另外,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香港也陸續出現了一些香港史專著。這兩大類的作品,各有獨特的論述模式及策略,也展現了不同的政治內涵和意識形態,很值得深入探討,但限於篇幅,本書暫不會討論。但必須說明,雖然本書只處理了國內史家在過去十年左右書寫和出版的香港史,這顯然並不是作者原來的意圖。 & 作者原來的計劃是要把全書分成兩部份,除國內史家的香港史著外,另外會處理一些由外國人以英文寫成的香港史論述。這些由外國人寫成的論述面不少都展現了嚴重的殖民主義思想,是必須受到猛烈批判的。但由於篇幅關係──寫完國內香港史的部份,已用上了十七、八萬字,本書只好先以專門論述國內香港史的形式出現。殖民主義的香港史論述,會成為下一個要努力攻克的課題,最理想是能夠運用他們的帝國語言,在英語世界對這些論述進行顛覆。
中國海洋史論集(精)
中國有將近一半的領土靠海,和海洋的關係非常密切。本書先介紹從史前到清代的中國海洋關係,再詳細介紹明代的海洋政策及與周圍國家的關係。明太祖時代的海洋政策,原本是消極保守,但是到了成祖時期,開始轉變,先派遣使臣了解南海各國的情況,後來又命鄭和下西洋,不但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均屬盛舉。明代的海洋發展,成就顯著。華人遷徙南洋,擴大了華人的世界,本書對此也有所論述。
上海摩登
上海一直帶領中國文化潮流,她的故事實在值得說一說、聽一聽。 & 作者李歐梵九歲時從家鄉湖南抵達上海,當時的都市文明令他非常吃驚。書中的第一部分從生活的各方面重現多姿多采的上海文化,第二部分討論六位上海作家,從文化角度談他們的作品與上海的關係。 & 李歐梵的文風向來不乏幽默色彩,加上書中不少具體又生活化的細節,令人讀起來更有趣味。如作者談到當時的商品文化和舞廳,便詳列舞女在服裝方面的最低消費,以證明女體的商品化── 一個月伙食30元,服裝費卻要45元。 & 談到與上海甚有淵源的作家,張愛玲自然是其中之一,她的傳奇、上海的傳奇以至香港的傳奇三者有何關係,李氏也有精辟的見解。 & 上海與香港的《雙城記》,在近年的學術圈和商界都是熱門話題,作者就從文學、電影和中國再次融入商業大潮幾個角度審視兩地的異同。
苻堅大帝悲劇
苻堅大帝 三五五年,淮南王苻生,自幼眼睛失明,性情粗魯。祖父苻洪曾經開他的玩笑,說:「我聽說瞎娃兒哭的時候,只一隻眼流淚,是不是這樣?」苻生大怒,押出佩刀刺自己的肌肉,鮮自直流,說:「這是另一隻目流淚!」苻洪對這個孫兒的凶暴反應,大吃一驚,用鞭打他,苻生號叫說:「我能忍受刀砍槍刺,不能忍受鞭打。」苻洪對苻生的老爹苻健說:「這娃兒狂妄荒謬,沒有理性,應該早日剷除,不然,會家破人亡。」苻健打算殺掉他。苻健的老弟苻雄勸阻說:「娃兒長大了,自會改過,怎麼可以這樣急躁!」 苻生長大後,力氣大得可以舉起千鈞重的東西,雙手空拳可以格殺猛獸,健步如飛,能追趕到飛奔中的馬匹。無論短兵攻擊馬射箭聞名當世,太子苻萇逝世,強皇后打算命幼子王苻柳當太子,都聞名當世。前秦帝苻健因神祕預言書上「有三羊五眼」字句,於是封苻生當太子。任命最高監察長、平昌王苻菁,當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國務院總理王墮,當最高監察長;京畿衛戌司令梁,當國務院總理。 夏季,六月六日,前秦帝國皇帝苻健患病。 六月十日,平昌王苻菁,率軍突擊太子宮,準備誅殺太子苻生,由自己繼位,苻健聽到政變消息,立刻登上端門,集結武士,戒嚴自衛。政變軍看見苻健仍然健在,立刻慌起來,把武器拋掉,四散逃跑。苻健逮捕苻菁,一椿椿一件件責備他,然後處斬。
慢船到中國(上)
慢船到中國 一位曾經遊歷阿拉伯沙漠與沼地的知名作家,也是曾經歷殺戮戰場的戰地記者,離開血肉橫飛的異邦後,沉澱下來的記憶,不是揮不去的生離死別,而是來自童年對海洋憧憬的一許清澈。這個記憶不斷的發酵,促成了他人生的獨立首航,這是一場費時七個月,從故鄉倫敦到夢土中國、幾乎橫越半個地球的遠洋神秘之旅。 從故鄉到夢土,要克服的不是距離,而是未知的「海洋」。作者葛文.楊一路航行而來,經歷海盜、颶風、不定的傳奇,以及種種的刁難,輾轉搭乘過二十三艘大小不一,種類各異的船隻,停泊過無數的港口,這一連串的驚奇,讓這趟海上完夢之旅充滿冒險與張力。 作者簡介 作者葛文.楊在康瓦耳與南威爾斯度過年少時期,然後進入牛津大學主修現代歷史。曾在伊拉克巴斯拉市一家船運公司任職兩年,而後動身前往荒野地區,並居住其間。先是在伊拉克南部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與沼地阿拉伯人共同生活,之後又與隱匿於阿拉伯西南部的遊牧民族共處。,一九六0年他在突尼斯加入《觀察家報》擔任駐外記者,採訪十五場全球各地的戰爭與革命。曾任《觀察家報》駐巴黎及紐約特派記者。也是皇家文學會會員之一。
慢船到中國(下)
海洋之夢 作者在英格蘭海邊長大,自無數的傳奇故事,關於船隻、星子及良善之人居住的島嶼的故事中培育出作者的海洋之夢與冒險夢想。本書取材自「逃向海洋」的古老想法,一個源自孩提時代的想望。因此,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作者計畫連續數月,搭乘各式各樣的海上交通工具環遊世界。 書中作者從希臘出發,經地中海、土耳其、埃及、印度、新加坡、菲律賓、台灣高雄最後抵達中國廣東,費時七個月,除了歷經暴風雨摧殘、跳蚤的騷擾、海盜的威脅等危險,在一些國家還必須面臨種族問題所帶來的危險。因為不是搭同一艘船走完全程,所以中間遇到困難重重,更使行程的難度和風險增加不少,但因為途中許多朋友的協助,讓作者完成整個航程。 作者簡介 葛文.楊 葛文.楊在康瓦耳與南威爾斯度過年少時期,然後進入牛津大學主修現代歷史。曾在伊拉克巴斯拉市一家船運公司任職兩年,而後動身前往荒野地區,並居住其間。先是在伊拉克南部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與沼地阿拉伯人共同生活,之後又與隱匿於阿拉伯西南部的游牧民族共處。一九六○年,他在突尼斯加入《觀察家報》擔任駐外記者,採訪了十五場全球各地的戰爭與革命。曾任《觀察家報》駐巴黎及紐約特派記者。也是皇家文學會會員之一。 譯者簡介 何佩樺 一九六六年生,台灣台中人,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主修英語教學。 目前為大學兼任講師,正職翻譯,喜好文學、音樂、靈魂的鮮花與美酒。
喇嘛殺人西藏抗暴四十年
深度探訪西藏 儘管西藏問題彷彿已成為世界的時髦,或是有很多人因為宗教經驗而接觸到西藏問題,但對於西藏問題仍然弄不清楚,這也是我一開始碰觸這個新領域所遭遇的難題。西藏問題由何而起、藏人的痛苦由何而來、甚至到今天,就連中國方面都還不斷強調解放西藏農奴的功績時,西藏人在中國解放軍入藏後究竟發生哪些事,便成為追究當今西藏問題的一切根源。 但這一段歷史,卻因為藏人接續而來的逃難與流亡,到現在仍是資料散落各地,沒有完整的記載,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達瓦才仁說,達賴喇嘛不斷鼓勵藏人記下這一段經歷而藏人困於流亡又做不到時,我突然認為那對我而言,其實是不錯的報導題材。 我曾尋求某些支持,但沒有得到任何回響。無所謂,決我決定以自己的經費、時間,再到印度、尼泊爾去尋找更多的真實歷史素材,達瓦才仁為了協助我所需的一切費用與器材也必須添購,同時間我們也希望能看到由他所執筆的藏文版問世。最後,我們以最刻苦的方式,用最少錢的去更多的地方,接觸到更多的藏人。雖然我一句藏文也不懂,但中文極佳的達瓦才仁以最大的耐性為我克服這個困難。在每次好幾個小時的採訪中,都可以看到達瓦才仁在一陣藏語訪談記錄後,立刻為我進行中文翻譯。 作者簡介 林照真,台灣屏東人,政治大學哲學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從事電視工作二年,於中國時報服務近二十年,現為中國時報社會關懷小組召集人。
喻世新言:不荒齋
喻世新言 《喻世新言》是以中國現代青年為對象而論文化與史觀的書。作者因為遊居國外數十年期間,感觸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留學生所做的評語,經過反思,希望藉由本書的一些見解、觀點,激勵留學學人在吸收新知外,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固有文化多做透視。二次大戰後整個世界在國際關係、社會型態、學術發展裡都有天翻地覆的改變,而大陸和台灣的青年都停頓再五四的思想中,實在令人驚異。作者從五四運動以後至今七、八十年期間,看看有哪些新知識、新學說,提供一些新鮮的貨品給大家參考。 作者介紹 許逸之,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新竹交通大學機械系系主任,英美數所大學講師、高級講師、副教授、正教授、代理系主任。著作有《懷梨偶寄》(台灣商務印書館)、《舊戲新說》(台灣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學結構說彙》(台灣商務印書館)、《戲劇雜談》(台灣商務印書館)、《九歌今讀》(台灣正中書局)。
關係千萬重
關係千萬重 古今中外的重要文學作品不外發揮以下三種關係:生死、金錢與性,達爾文、馬克思和佛洛伊德皆曾予以詳細分析;但是今日的局勢則是這三種關係都在進行重大的修訂與轉變,各種關係交集交織,無人可以置身度外... 回顧廿世紀,為甚麼中國有這麼多的母親受罪遭殃?為甚麼我們對性的柰忌日益開放?為甚麼這麼多國家的貨幣突然發生問題?處於內外劇烈變動的跨世紀之際,這些問題已不是個人的問題,我們的對策也須通過時代的考驗。 《關係千萬里》是八0年代為我們引進大歷史觀點的黃仁宇博士重新嘗試的書寫角度,他悠悠然出入於歷史的邊緣和側後,為我們剖析人間世的種種因果關係,值得再三閱讀與深思.... 讓我這樣說吧:這是一本隨筆,出入於歷史的邊緣和側後,也滲入了某些「寡人好勇,寡人好貨,寡人好色」的成分;不過和作者所著其他書刊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來,今日各種關係,有令人無法抽身之感。 作者簡介 黃仁宇 1918年生於湖南長沙。抗戰期間及戰後,曾擔任國軍下級軍官10年;自成都中央軍校畢業後,任陸軍第14師排長及代理連長。1943年加入駐印軍,任第一軍上尉參謀。1944年5月曾在緬甸密支那負傷,受頒陸海空軍第一等獎章。抗戰結束,任第三方面軍及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司令部少校參謀。 1946年參加全國考試後,獲保送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後曾任國防部參謀。1950年以中國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的身分退伍。 再度赴美後,於密西根大學攻讀歷史,獲博士學位 (1964) 。曾先後在南伊利諾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任教,又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曾以《萬曆十五年》一書蜚聲國際,廣獲學界及一般讀者好評。其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更成為暢銷書,《放寬歷史的視野》、《中國的大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近代中國的出路》等書也都獲得各地中國人社群的熱烈回應,成為學界異數,影響深遠。
走在世界屋脊(國際名人篇)
作者簡介 溫英超 廣東省人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分會創會會長 旅美專欄作家 美國光華中文學校校長 走在世界的屋脊上 各領域都有嶄露頭角,攀越成功巔峰的人物。他們各具有什麼條件和特質,使他們能成為「成功的選民」。他們果真天生就注定要出人頭地,以「卓越」和「不凡」為袈裟,昂首闊步地走在世界的屋脊上,成為眾所仰慕的焦點;抑或他們也和你我一樣,不過是凡夫俗子,亦曾與失敗為伍,彷彿是不被成功之神垂青的被棄者,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突破失敗的藩籬,睥睨庸俗,而攀上世界的屋脊? 本書討論的國際名人有: 德蕾莎修女、荷澤、麥可喬登、李光耀、黛安娜、比爾蓋茲、小布希、帕瓦洛提、多明哥、希拉蕊、黛安娜羅絲、法拉汗、曼德拉、鮑爾、艾科卡、紫契爾夫人、歐布萊特、伊莉莎白杜爾、金瑞契、鮑林、巴雅達雷斯、桑尼柏諾、賈桂琳、賽珍珠、卡斯楚、杜爾、胡笙、狄斯耐。
走過興都庫什山
走過興都庫什山 一位是時裝公司推銷員,一位是職業外交官;兩人都是登山界的生手,卻毅然決然相約展開挑戰興都庫什山的壯舉。於是這支「兩人探險隊」開始踏上一段艱鉅而未可知的探險之旅。 他們由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穿越亞美尼亞、波斯,深入阿富汗頗具神秘色彩的紐里斯坦,而他們的最終目標則是攀登位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中國交界處,終年冰雪覆頂的興都庫什山。在與冰川雪原搏鬥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各種意想不到的遭遇-有時險象環生、刺激萬分,有時溫馨感人、趣味橫生...... 「這令人著迷的故事讓結束旅行的人心情愉悅!」--《拾夢記》作者 「閱讀這本書而不捧腹大笑是不可能的,它是我讀過最有趣的旅遊書。」--《觀察家》 「艾瑞克紐比對他們的旅行集沿途歷經的痛苦,做了相當成功的描寫。」--《紐約客》 「為極富異國情調和驚奇歷險,使人讀之歡心喜悅的故事。」--《紐約時報》 「為非正統旅遊文學的著名作品,堅韌、活躍、幽默,且具有濃厚文學素養。」--《泰唔士報文學副刊》
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大概距今約一百年張之洞作《勤學篇》,內中提及「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這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論上的根據。 一百年後我們的食衣住行,對人態度、社會習慣,以及日用辭彙,都與晚清末年有了至大的差別,看來接受西方經驗多,全部因襲於傳統的有限。這並非我提倡應當如此;而是實際的發展確已如此。 況且我們所引用的「體」與「用」也與前人所敘不同。在我看來,體是組織結構,對一個國家來講,包括政府行政系統,及於修憲與選舉,軍備與預算等。就此看來,今日也仍是受西方的影響大,保留舊有的習慣少。即是今日之懸國旗唱國歌,參加國際會議與競技比賽,都與體制有關,也都與西方習慣銜合。惟獨「用」乃是精神與效能的發揮,反可以保持中國人的習慣與長處,做到張之洞所謂「知本」。 一百年前若有人預知今日中國效法西方之程度,必定會蹙首長嘆。這也是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作界限之用心。殊不知我們所謂「西學」,大概不過現代的思想與技術,絕大部分只在近五百年內發源於西方。即是西方每一個國家從「朝代國家」改造而為「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亦即從中世紀社會進展到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也都要經過一段折磨,也都曾在棄舊從新的過程中感受到體與用間的徬徨。既然如此,我們早已經無庸為著「華夷之分」而躊躇。今天父母送孩子上學,也必叮嚀他們注重外交,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學不算,還要在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父黃震白曾為同盟會會員。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業因抗戰開始而中輟;後畢業於成都中央陸軍官校,任排長、代理連長。他曾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生生不息為和平-保林和池田大作對話錄
保林(Linus Pauling, 1901-1994)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不與人分享的諾貝爾獎者(1954年化學獎,1962年和平獎)。除了以「現代化學之父」聞名於世以外,他在生物學和醫學方面同樣有革命性的成就,被認為可以與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並肩而名列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冷戰時期保林又以致力於世界和平、大聲疾呼取締核武器而成為當代「科學家良心」的人格表徵。 數十年來池田大作和我都致力於裁軍、國際溝通、與普世和平的目標。1987年我們在洛杉磯創價大學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討論了這些問題和人類的未來,本書的對話所記載的就是我們對當代危機的思考。我希望有盡可能多的人能讀到我們的對話,然後認真思考一下,以什麼樣的個人方式來致力於達到消滅戰爭、締建普世和平這一目標。 --保林(Linus Pauling) 池田大作(1928-)是日本著名佛教思想家、詩人、社會活動家,多年來擔任有八百萬會員的日本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1960-1979),1975年起又擔任有一百三十六萬國際會員的國際創價學會會長,以弘揚佛教思想、廣泛開展對話、致力於世界和平而聞名於世。1981年當選為桂冠詩人,1983年獲聯合國和平獎。
馬基維里MACHIAVELLI
政治謀略大師 馬基維里是大眾所熟悉的背叛與機會主義的代名詞。馬基維里關於治國方針的經典著作《君王論》,刊行於四百餘年前,因為他對權力實際運作的建議之坦白令人震驚,所以至今仍飽受爭論。 該書是獨裁者的指導手冊嗎?是一種「以結果證成手段」的犬儒哲學嗎?或是對政府如何成功運作的複雜細膩分析? 馬基維里是佛羅倫斯共和國忠誠的僕人,他對麥第奇家族專制政權的反抗,使他飽受酷刑並遭流放,但他卻選擇了最惡名昭彰的暴君切沙里.博吉亞,做為其書中君王的典型。 馬基維里明顯的愛國主義傾向,使得他成為第一個真正的現代政治科學家,而他也被視為後現代公民社會論爭的中心人物。本書即是要探索這位充滿矛盾的現實主義者豐富的一生。 作者簡介 Patrick Curry 是倫敦自由作家與歷史學家,他的興趣包括占星學史、文學批評、政治學與生態學。 譯者簡介 張培倫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
中國城市發展 城市發展以及都市化的問題最近在學界掀起一片研究的熱潮,各種出土文物以及中西比較文獻大量湧現,然而研究結果往往指認經濟因素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甚至唯一動力。尤其以歐洲城市以及莊園制度為研究範疇者,更以工業革命的影響作為推論的主要依據。進一部認為中國城市的發展亦不脫此一範圍。 但是近一步研究,中國城市的發展與歐洲國家有相當大的不同。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政治,軍事,交通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制約因素的考慮,如城鄉人口流動的自由度,城市糧源問題......,更是造成中外差異的主因。 中國歷史上對城市的研究有很長的傳統,說明中國的歷史學家從來就十分重視城市史,名著輩出。但是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上卻沒有留下一部整合性的城市史。 因此,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城市發展,決不能僅從經濟因素論斷,尤其是面對一個具有廣博文化以及高度複雜性的國家--中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