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紫禁城: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
紫禁城的建造藍本來自元大都? 「豹房」是大明王朝的動物園? 紫禁城為何經常發生火災? & 走進紫禁城,回望元、明二朝,發現數百年歷史之幽微處 & 有別於傳統歷史作品的書寫模式,本書以元朝為起點,紫禁城為中軸線,將元、明二朝的政治「大動脈」,以「診脈」的方式,給予讀者全新視角,重新看待元、明那些「宮闈祕事」。 & 從忽必烈初建元大都,寫到永樂十八年遷都紫禁城,再到明崇禎帝之死。由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串聯諸王將相、百官眾卿、御史諫臣和太監宮女、能工巧匠等,還原在紫禁城上演的真實事件、疑案風雲、後宮祕事與喋血官場。以紫禁城的興建和發展為軸心,透過幽默生動的語言,看遍城中的每一個角落,同時結合宮殿修建知識與背後的故事,讓讀者如同置身案發現場,目睹發生在這座宮闕裡的悲歡離合,以及被紫禁城見證的諸多歷史場景。 & 名人推薦 & 王一樵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系主任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明代援朝抗倭戰爭
攻城陸戰及海上決戰的描述,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戰事發展曲折多變,作者條分縷析,娓娓道來,脈絡清晰 & 本書講述1592至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中朝兩國共同抗擊倭寇這一歷史事件,充分利用中國、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敘述要而不煩。戰事發展曲折多變,作者條分縷析,娓娓道來,脈絡清晰,李如柏兄弟、李舜臣等中朝抗倭中堅人物形象鮮活。至於對攻城陸戰及海上決戰的描述,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 本書重點 & ●知名專家 著名歷史學家周一良作品 & ●映照現實 朝鮮半島戰略格局的歷史影像 & 編輯推薦 & 1. 出身於近現代著名的大家族之一,著名歷史學家周一良作品; 2. 戰事發展曲折多變,作者條分縷析,娓娓道來,脈絡清晰 3. 攻城陸戰及海上決戰的描述,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
海瑞的故事
在能進入中國百姓口碑史中鳳毛麟角的古代清官中,明代的海瑞是與宋代包拯齊名的「海青天」,他剛介耿直、直言敢諫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早年創作的歷史小讀物,在史料基礎上,結合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將海瑞的大半生進行描摩,史事清楚,觀點鮮明,內容凝練,雅俗共賞,是了解明代歷史及海瑞生平的經典讀本,時至今日仍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 本書特色 & ●大家小書 明史專家吳晗經典作品 & ●一代名臣 與「包青天」齊名的清官 & ●雅俗共賞 通俗易懂,啟人深思 & 編輯推薦 & 1. 海瑞是與宋代包拯齊名的「海青天」; 2. 史事清楚,觀點鮮明,內容凝練,雅俗共賞; 3. 剛介耿直、直言敢諫的故事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
朱元璋全傳:從乞丐到皇帝
※明史研究權威吳晗畢生心血代表作!喜愛讀史,尤其是明史的讀者必看經典之作! & ※吳晗是少數可出入毛澤東書房的明史專家。他獨特的眼光往往能一針見血、面面俱到的分析歷史,通過翔實的歷史資料,用通俗、生動的文字將明太祖朱元璋這個複雜多面的帝王細緻入微地呈現出來,並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了中肯的評述,完整還原被歷史迷霧遮蔽的朱元璋。 &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布衣皇帝,本書即詳述他從乞丐變成皇帝的傳奇人生。正因一生顛沛,造成朱元璋多疑冷酷的個性,在位時不僅採用中央集權制度,大搞特務機構,文字獄也尤為嚴重。吳晗從史料入手,列舉出大量例子,討論胡惟庸、藍玉等朱元璋一手製造的冤案,揭露朱元璋大量誅殺臣屬的情形,對他黑暗的統治方法及手段給予了強烈的批判。 & 名歷史學家吳晗代表作& 明史研究權威必看經典 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布衣皇帝 從乞丐變成皇帝的傳奇人生 忠實還原朱元璋的歷史真貌 完整呈現明太祖的是非功過 & 由僧缽到皇權,由乞丐到皇帝, 看明太祖朱元璋的逆襲之路…… 17歲,父母、長兄相繼病死。入皇覺寺為小沙彌。四處化緣,形同乞丐。 25歲,投郭子興部下為兵。南征北伐,於群雄中脫穎而出。 41歲,稱帝,開創大明王朝。改革吏治,史稱洪武之治。 46歲,頒定《大明律》。 53歲,胡惟庸案。 54歲,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 71歲,元璋卒,太孫允炆繼位。 & 一樣是打著反元旗號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脫穎而出?從放牛郎到托缽和尚,一窮二白的他為何能稱王稱帝?他興修水利,嚴懲腐敗,提倡節儉,被譽為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卻又嗜權如命,大興文字獄,大搞特務機關,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內心與手段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他的治國政策毀譽參半,給世人留下無數爭議的話題,且看本書,了解朱元璋的帝王統治之術及其經營之道! & 本書敘述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傳奇色彩的一生,從朱元璋少年時家破人亡不得不乞討度日,到他青年時入郭子興帳下暗中奪權,再到他一統天下登頂帝位,最後老年殫精竭慮,為子孫鋪路為止,盡述朱元璋的治國理念和統治手法,透過翔實的歷史資料,用文字將朱元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生動如實的呈現出來,被大眾一致公認是他的代表作。 & ※【朱元璋簡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開國皇帝,原名朱重八,曾改名朱興宗,投軍被郭子興取名元璋,字國瑞,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因災變,一度剃髮出家,四處化緣為生,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軍閥,後北伐滅元,建立「大明」。在位三十一年,因年號洪武,亦俗稱洪武帝。 & ※【朱元璋名言】 *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笑天下可笑之人,罵天下可罵之人。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智者,以靜制動,後發制人。 *聖君眼裡,武將文臣都是馬,不同之處,一為悍馬,一為輕騎,而君王是馭者,駕策隨心,統馭天下。 *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金玉非寶,節儉乃寶。 &
大明帝局:被閹割的王朝,士大夫的奴化
胡惟庸從小官變權臣,其實從一開始就落入「廢相」的圈套裡?狂士解縉一篇文章問得朱元璋啞口無言,卻又逃不過朱棣設下的「永樂束閣局」……明代二祖精心布下的政治棋局,朝野百官難以脫身的長久夢魘。透過一部明代帝史,一窺中國士人從此劣化的根本原因!◤洪武帝廢相——由寵到殺,廢相集權◢【朱門小吏,一朝發跡】《明史.列傳》裡,胡惟庸被列為「明朝第一大奸臣」。但你可知道,一開始的他,不過是個小小的文書員?連前半生記載都不甚清楚的他,究竟是如何引起帝王青睞的?【小官員升級成「御用打手」】受到提拔後的胡惟庸,在明太祖的授意下橫掃朝野。除楊憲,退善長;挑戰徐達,治死劉基;且看他是如何四兩撥千斤地悠遊明代險惡官場!【榮寵加身,靠的就是陪吃陪玩!】一個好的奸臣,除了陪吃陪玩外,還有什麼是不可或缺的?胡惟庸無意間的小小舉動,竟造成了明代以來士人的地位衰退!【洪武帝變臉,君臣間的攻防戰】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足見皇帝脾氣的不可捉摸。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胡惟庸,又是「失」在哪一步?中國史上第一個與外國勾結的奇異政變,將會如何收尾?◤永樂帝束閣——大用未晚,狂士解縉的官場浮沉記◢【解大才子入世,一夜成名】胡黨案後,明代朝堂無才可用,太祖暗自傷神。而年方十九的才子解縉,會為這灘死水掀起何等風波?【恃才放曠,大器晚成】恃才傲物的解縉,與人相處多有衝撞,明太祖該如何處置這顆驕縱的明日之星?【永樂開朝,內閣修新史】靖難之變後,解縉重回朝廷,為新君效力。這時的他,是否能比當年更加韜光養晦呢?誰又能想到,他會編修出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恃寵越位,求用心切】受重用的解縉,是如何從雲端跌落低谷的?才高八斗的他,又為何需要幾次上書求用?透過解縉的官職升降,一探明代百官與皇帝的權力關係!【狂士的「凍人」悲歌】成祖一句「縉猶在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思?解縉埋雪身死,是酷吏誤殺還是有意為之?就算曾是高官寵臣,皇帝無傷大雅的一句問候,都能送你見閻王!★本書特色本書透過明代二帝明太祖與明成祖及其各自的君臣間的權力鬥爭,刻劃出明朝困頓高壓的政治風氣。作者透過巧妙的筆法和獨具慧眼的觀察,帶領讀者一窺明代士人屢受牽制的窘迫處境,了解明朝「君尊臣卑」的內情,並由此延伸,探究明代以後士大夫逐漸喪失野心與個性,變得奴化、僵化的根本原因。
朱家非比尋常的日常(二):挖掘明代諸君的真實樣貌
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京、興建紫禁城,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但你知道歷代大明王朝的帝王們在紫禁城內的真實生活嗎? & 神秘的皇帝寢宮竟然放了27張床!是為了預防不測呢?還是只是孤單寂寞冷? & 本書揭密大明皇室成員、後宮嬪妃們在紫禁城內不為人知的生活秘事。 & 你以為的富麗堂皇,在歷經世代興衰之下,已成鬧鬼凶宅; 你以為的雕樑畫棟,在多次大火摧殘之下,已是飽經風霜。 & 那些光怪陸離、魑魅魍魎,你好奇的軼聞奇事,都在這深宮密苑中……。
朱家非比尋常的日常(一):窺探明太祖、成祖與眾太子間的愛恨糾葛
明太祖朱元璋妻妾成群,膝下有26個兒子一點也不奇怪,但除了為人所熟知的永樂大帝朱棣和長子朱標,其他的24個兒子他們是誰你知道嗎? 只統治了短短四年的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卻失去下落,究竟是死是活? 這是一部揭密大明王朝皇帝父子、兄弟之間的糾葛與鬥爭的史書 沒有兄友弟恭,只有內鬥和分裂; 沒有父慈子孝,只有猜忌與懷疑。 那些官場政治、帝王權謀,外人看不見的暗潮洶湧,正在朱家上演中……。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他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也是一個充滿謎團的帝王,有人誇讚他「成功駿業,卓乎盛矣」,也有人說他是恐怖帝王、殺人狂魔。 有人說他一生彪炳,功業遠遠超越漢唐盛世,也有人數落他比秦始皇還殘暴,是中國歷史上殺人最多的帝王之一! 他既是一代雄主,也是權謀高手,費盡心機發動奪權戰爭,坐上皇帝寶座後,更憑著鐵血手腕治國,締造輝煌而傳奇的永樂盛世! 他就是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本書特色&& & &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引發了一場耗時三年的奪權戰爭,歷史上稱為「靖難之役」。發動「靖難之役」奪取政權,把明惠帝朱允炆從皇位趕下台的主角朱棣,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號稱永樂大帝。 朱棣城府深沉,奪取皇位的過程機關算盡,創造了一次次軍事奇蹟。他以八百人馬起兵,用三年時間奪取最高權位,依靠的是一個精神導師、一個好妻子、兩個好兒子、三次「神風」,以及自身高超的權謀和頑強的意志。 和中國歷史上那些聲名赫赫的君王相比,朱棣稱得上雄才大略又影響深遠。在位二十二年期間,他與各方勢力鬥智鬥勇,貫徹鐵腕手段,開創舉世無雙的永樂盛世。 為了維護大明帝國版圖的穩定,他曾親率大軍五次遠征漠北,徹底根除蒙古政權再次崛起的可能;在東北設立奴爾干都司衛所,在西南開設貴州布政使司,在越南設立交阯布政使司,利用宗教加強對西藏地區的掌控。 為了宣揚國威方面,他派使臣前往中亞地區,更派鄭和率領世界最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浩大的航海壯舉。 為了誇耀永樂盛世,他下令修纂《永樂大典》,按照百科全書方式分類編修,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型的類書。 為了加強專制統治,他嚴密掌控全國官員、軍民,強化錦衣衛特務機構,開創了特務治國的惡劣先例。 果斷與謹慎、權謀與機變、信任與多疑、殘暴與懷柔……種種矛盾性格在他身上糾纏,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本書參酌各類史書,用風趣的語言講述明成祖朱棣的成長歷程、曲折刺激的奪權大戰,以及永樂王朝的各大歷史事件。書中突顯朱棣身為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的非凡才幹,以及陰暗心理產生的權謀算計,在現代的視野、全新的觀點、詼諧的文字鋪陳下,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變得趣味橫生。 書中有著紮實的內容、引人發噱的敘述和評論、犀利獨特的觀察角度,透過本書,讀者將看清最真實的永樂大帝鮮活面貌。
明史簡述
吳晗是著名明史專家、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本書是吳晗1962年11月在中央高級黨校講課時的記錄稿。內容包括明太祖建國、明成祖遷都北京、北虜南倭、東林黨爭、建州女真、鄭和下西洋、資本主義萌芽等明代歷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既扼要介紹了明代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又對明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於叙事中寓論斷,在普及中有提高,至今讀來仍具啟發意義,是學習和研究明史的必讀之書。 本書特色 大家小書 吳晗是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一書講透明史 涵蓋最基本、最重要的關鍵性問題 可讀性強 是學習和研究明史的必讀之書 1.由著名明史專家、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晗著作; 2.介紹了明代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更對明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3.適合研究中國歷史讀者,是學習和研究明史的必讀之書。
不一樣的中國史11:從光明到黑暗,矛盾並存的時代--明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 【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 系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
晚期傳統中國社會的明清時代, 是中國社會進入近代的前夕, 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過渡期。 社會性質非常複雜, 社會發展不平衡,新舊雜陳, 發展與守舊並生,繁榮與貧困共存。 以縱向時間論,明清社會一方面有其不同於前代的發展,呈現出變的新顏;一方面又有與前代没什麼不同的堅持,維持著不變的舊貌。 以橫向空間論,在同一時間內,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情況。全國有些地區,突破前代而有新發展,有些地區卻仍停滯而無進展。有些地區,城鄉社會繁榮,風氣奢靡;有些地區連城市社會都仍貧窮,風氣淳樸,遑論鄉村了。 要評價明清社會的歷史地位相當困難,有的史家認為明清是近代中國衰落的源頭,是中西歷史消長的關鍵。有的史家則認為明清社會具備早期近代社會發展的因素,比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地區來得進步和繁榮。 《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書名乃借用宋應星「聖明極盛之世」的論斷加一問號而成,全書從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婚姻與家庭、移民與人口變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等幾個角度,來試圖論述明清社會的複雜性。
老北大講義 明史講義
「老北大講義」系列叢書,收錄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明史講義》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本講義是根據他二十世紀三〇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編纂而成。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主要介紹了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論,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明清國家檔案:那些影響歷史發展的重大案件
【內容簡介】重返歷史現場,還原大案真相 是怎麼樣的重大案件,竟可以左右一國興衰! 嘉靖皇帝睡夢中忽覺呼吸不暢,竟是宮女聯手要將他勒斃! 她們怎敢如此大膽?是謀反刺殺,還是含冤報仇? 明朝萬曆年間,一人手拿棍棒大搖大擺走入太子東宮,意圖謀害太子! 一顆紅色仙丹竟要了泰昌皇帝的性命!前朝妃子變身釘子戶,所有人好頭痛。 清朝的文字獄,造就了多少冤案,多少有志之士與無辜之人慘遭迫害,卻也點燃了民主之火。 地方一起男女通姦殺夫案,波折不斷,連慈禧太后都轉發關注!是劇情太過狗血還是真的另有隱情? 一樁樁歷史案件,涉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影響重大,動盪全國,是律法的不周全還是人心奸惡難猜? 讓我們看透歷史,鑑往知來。了解歷史,更了解社會與人性。
故宮六百年(上):從紫禁城的肇造到明朝衰微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國史 明清史專家閻崇年,巔峰扛鼎之作 完整講述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 ∥明清史專家閻崇年,意猶未盡再寫故宮,繼《大故宮》後最新力作!∥ ∥全新視角,十易文稿,以時間為縱軸,從歷史長河剔沙淘金,精構而成100講。∥ & 走進巍巍宮牆,六百年明清史近在眼前, 帝王將相、后妃女侍、百官眾卿、御史諫臣、文化精英、書畫名家、能工巧匠、太監宮女,悉數登場。 *內附明代《朱瞻基行樂圖》全彩拉頁 & 故宮是個歷史大劇場,也是個歷史小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其人物之精采,事件之離奇,故事之生動,器物之精美,正邪之相搏,學人之才華,小人之奸詐,後宮之玄祕,英雄之豪氣,庶民之苦難,精采紛呈,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江河波瀾與涓溪暗流。──閻崇年 & 從明永樂帝朱棣下詔興建北京宮殿,以南京、中都宮殿為範本的紫禁城,於一四二○年正式建成,至今已六百年。明清史專家閻崇年,長年鑽研故宮學,已出版數本故宮相關著作。《故宮六百年》既是閻崇年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國故宮學」的巔峰鉅創。 有別於其他故宮書籍書寫方式,此書以故宮為歷史舞臺,線性時間為縱軸,由皇宮的主人皇帝說起,擴及后妃侍女、大臣世家、能工巧匠、書畫名家……從人物風雲,講述各式在故宮展演的真實歷史、離奇故事、後宮爭鬥、官場殺戮,帶領讀者隨著明清風雲人物一同走過皇城宮殿景點,彷如置身歷史現場,閱讀間便悠悠走過六百年的驚心動魄與滄桑。書內論及多樁明清史疑案,閻崇年結合史料、宮廷制度,提出許多專業細緻的見解,供讀者思辨。 & 上冊從永樂建宮說起,到泰昌紅丸疑案止。紫禁城新建即發生三大殿遭雷擊大火燒毀,朝中大臣為了遷都北京而起齟齬,後有奪嫡風波,有臣死也有臣因而立功;英宗土木堡被俘,後宮既有「五全皇后」張皇后,也有之後引燃外戚囂張氣焰的張皇后;正德即位,明朝失去勃勃生機,皇帝沉迷豹房,巡幸民間;嘉靖太廟「大禮議」之爭,儒門楊氏為此悲壯坎坷,海瑞諫諍無果;隆慶新政後,怠政貪樂;少年皇帝萬曆酒色財氣來者不拒,定陵地宮八年始成;鄭貴妃先涉梃擊案,後涉紅丸案,泰昌繼位一月即逝,留下歷史疑案。
故宮六百年(下):從太和殿易主到皇權的終結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國史 明清史專家閻崇年,巔峰扛鼎之作 完整講述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 ∥明清史專家閻崇年,意猶未盡再寫故宮,繼《大故宮》後最新力作!∥ ∥全新視角,十易文稿,以時間為縱軸,從歷史長河剔沙淘金,精構而成100講。∥ & 走進巍巍宮牆,六百年明清史近在眼前, 帝王將相、后妃女侍、百官眾卿、御史諫臣、文化精英、書畫名家、能工巧匠、太監宮女,悉數登場。 *內附清代《十二美人圖》之四美圖全彩拉頁 & 故宮是個歷史大劇場,也是個歷史小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其人物之精采,事件之離奇,故事之生動,器物之精美,正邪之相搏,學人之才華,小人之奸詐,後宮之玄祕,英雄之豪氣,庶民之苦難,精采紛呈,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江河波瀾與涓溪暗流。──閻崇年 & 從明永樂帝朱棣下詔興建北京宮殿,以南京、中都宮殿為範本的紫禁城,於一四二○年正式建成,至今已六百年。明清史專家閻崇年,長年鑽研故宮學,已出版數本故宮相關著作。《故宮六百年》既是閻崇年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國故宮學」的巔峰鉅創。 有別於其他故宮書籍書寫方式,此書以故宮為歷史舞臺,線性時間為縱軸,由皇宮的主人皇帝說起,擴及后妃侍女、大臣世家、能工巧匠、書畫名家……從人物風雲,講述各式在故宮展演的真實歷史、離奇故事、後宮爭鬥、官場殺戮,帶領讀者隨著明清風雲人物一同走過皇城宮殿景點,彷如置身歷史現場,閱讀間便悠悠走過六百年的驚心動魄與滄桑。書內論及多樁明清史疑案,閻崇年結合史料、宮廷制度,提出許多專業細緻的見解,供讀者思辨。 & 下冊從明天啟登基,到清皇宮轉型為故宮博物院止。天啟登位,保母與魏忠賢當道,皇子女全數夭折,思宗兄終弟及,錯殺良臣,良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李闖入城,大明朝亡,殉節士人四千餘人。清順治太和門登基,紫禁城易主;董鄂妃身世、順治離世之因、孝莊太后另嫁、康熙遺詔真假、乾隆生母身分,仍為懸案未有定論;康熙好讀書,設立南書房、上書房,治河、彈劾明珠集團,立廢太子引起宮廷鬥爭;乾隆盡孝修建清漪園,為頤和園的前身,英國使團來訪,埋下侵略戰爭伏筆;道光為清朝史上唯一嫡子繼位者,也是第一位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之後林則徐虎門銷煙、同治新政都未能改變頹勢。辛亥革命後,清朝皇宮轉成北京故宮,藏納宮廷古物,成為文化傳承重要機構與地標。
明成祖傳
鄭和六下西洋、八十萬大軍征服安南、五次御駕親征、遷都並營建北京、浚通大運河……,使大明帝國威望登峰造極的關鍵人物 & 六度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祚,促使萬國來朝, 更御敕纂修了曠古未有的《永樂大典》。 明成祖朱棣的文治可比唐宗宋祖,武功不輸秦皇漢武! 如此出類拔萃的帝王,卻殘殺前朝舊臣,大肆改寫歷史! & 本書的章節以時為序,自朱棣青少年時代,乃至於稱帝施治,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面,以至其家庭生活與思想才識等各個面向,經由對歷史的描述和分析,解讀明成祖到底有哪些是非功過,而歷史如何造就了明成祖,明成祖又如何影響了歷史!& & 本書特色 & ★全方位描寫明成祖,在作者筆下,他有功也有過。 ★資料翔實、脈絡清晰、語言流暢,隨著作者之筆,經歷了明成祖的一生,也生動展現永樂盛世的風貌。 ★透過各式角度重新審視倍受爭議的「靖難之變」,以及特別考證建文帝的下落。 & 專文推薦 &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王鴻泰 & 「朱棣是個性格極端複雜,情感波動巨大,卻也充滿謎團的人;永樂帝是個雄才大略,極具權威,且擅用權威,而在武功文化都超卓前人,乃至意圖整合治統與道統的「聖王」。」——中研究史語所研究員 王鴻泰 &
明清閨閣危機與節烈打造
以國家權力為根基推動的節烈文化風盛,僅僅是假象? 貞女/烈女的傳記文本,只是官方打造的模範婦女集體形象, 非現實生活中的集體實情。 & ◆明代有專門訓練少男為繡花婆、實為淫魔的學校。 ◆官方製作的節烈文本,在抗拒性侵上摻有造假手法。 ◆婦女為貞節殉死,不盡然與崇尚節烈價值直接有關。 ◆建祠崇奉烈女節婦,造成節烈文化的爆量發展。 & 十三世紀之前,中國婦女在婚姻和家庭文化領域中,擁有較大能動性,可以夫死再嫁,甚至是夫在協議離婚改嫁。而不幸慘遭性侵的女性,社會也能有所包容。國家及其代理菁英對「女德」的要求和打造出的「節烈文化」,成效有限。反對實踐節烈的文化,是一種委婉而暗地的反國家文化政策,但以一種隱性的方式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 & 兩宋的節烈史最早是由元朝丞相脫脫率領的國史團隊製作出來的,但《宋史.列女傳》收集宋朝內外戰爭期間受性侵婦女中的輕生者,殉節者卻少得可憐,絕大多數受性侵女性選擇活下來。而蒙古人殖民統治時,引進「收繼婚」習俗,意外導致婦女遇夫死亡,群趨守寡一途,否則就要改嫁給小叔,造成守寡風熾,寡婦量暴增。 & 明憲宗時,曾抓到姦淫少女182位的淫魔派高手桑沖,但對於潛藏各地的淫魔,卻顯得無能為力,受害者父母為保障女兒一生幸福,大都隱匿案情不報,受性侵少女最終實踐的是反節烈。明期官方所製作的《元史.列女傳》,在抗拒性侵這一情節編織上有造假之嫌,像是敘及女性在受辱當頭仍有餘裕辱罵施暴者,但文本作者是事發現場的缺席者,不可能得知受害者向施暴者如何振振有詞;又或是將許多戰時蒙難婦女湊數,全說成是節烈楷模。晚明開始,貞烈廟的普遍興築,使得小傳統的經濟弱勢女性,也多少向大傳統的大戶閨女仿效,走向實踐節烈之路。這是受到貞烈廟的視覺傳播影響,非女教書教示,晚明清初社會上的貞女/烈女數因此增加。不過清朝官方製作的《古今圖書集成.閨烈部》,由於對種族意識敏感,再也不敢說出羞辱種族標幟的話;另也有婦女因貧困或子嗣等複合因素造成的輕生,不見得單純只為節烈驅使。 & 即令明清節烈漸增,本書仍要鄭重指出,不實踐節烈的女性,相對來說仍居絕對多數。透過種種線索,包括官方製作節烈文本的造假手法、淫魔輕易進出大戶閨房的形跡、戰地受俘女性的遣送安置、文化菁英同情夫亡和受辱的婦女等幾處突破口,揭開節烈實踐並非集體實情。由於女性不具備為自己發聲的話語權,枱面上的節烈論述雖響徹雲霄,但節烈風熾僅是假象。 & 本書特色 & ◎本書有別於過去婦女節烈史的探究過於依賴和相信官方文本所造成的誤導,由於作者對官方宣稱的明清節烈婦女人數起了疑心,故將這些疑難一一解破。畢竟官方製作的列女傳,是一種官方意識形態的節烈規範操作,與民間日常實踐的現實情況大不相同。 & ◎本書舉出許多過往不查的實際案例,或從官方文本不合理的蛛絲馬跡中,推敲出婦女殉死情節不乏編造和臆斷,或非單一因素使然。 &
明史-附考證(全十四冊)拆封不可退
本書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為紀傳體的史書,由清朝的張廷玉等奉命編撰,記載了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共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歷史。 & 本書特色 & 1. 本書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為紀傳體的史書。 2. 由清朝的張廷玉等奉命編撰,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共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歷史。 3. 版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
朱元璋傳
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晗 三十年嘔心瀝血 明史研究的經典之作 & 本書作者吳晗,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曾與毛澤東多次來回討論《朱元璋傳》,三易其稿。文化大革命期間,吳晗因其劇作《海瑞罷官》招來全面批鬥與迫害,代表作《朱元璋傳》,因其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亦難逃其罪…… & 對朱元璋的批判,就是對專制獨裁的批判 「專制獨裁的君主,用以維持和鞏固皇權的兩套法寶,一是軍隊,二是官僚機構。用武力鎮壓,用公文統治,皇權假如是車子,軍隊和官僚便是兩個車輪,缺一不可。」——吳晗 & 朱元璋收復了淪陷於外族四百多年的疆域,建立了漢族自主的大帝國。他是大明帝國的主人,幾十個屬國和藩國的共主,被後代人稱為「民族英雄」,也是有史以來權力最大、地位最高、專制獨裁、缺乏人性的大皇帝。 & ◎史上起點最低的皇帝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安徽淮河流域,旱災、蝗災、瘟疫爆發,17歲的農家少年朱元璋,家破人亡,為了混口飯吃,出家當了和尚,每天掃地上香、燒飯洗衣,還經常受老和尚的氣,不久淪為乞丐…… & ◎從乞丐到皇帝,只用了 15 年的時間 25歲投入郭子興麾下,從小兵直至元帥,四處打仗、南征北伐。41歲登基稱帝,為真正意義上的布衣皇帝。開創大明王朝,此後獨掌政權30年,史稱「洪武之治」,深刻改寫歷史走向,影響綿延至今。 & ◎新官僚,鞏皇權 成為帝王後他勤政愛民,而治吏的手段卻極其酷烈:廢丞相,文字獄,錦衣衛,把持皇權。其出色的軍事謀略與政治手段全靠自己領悟,讓整個官僚階層噤若寒蟬,影響了明清五百餘年的政治文化。 & 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晗,三十年嘔心瀝血之作。吳晗用翔實的考據、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從「文盲」到「一國之主」跌宕起伏的一生。本書以一九四九年版本為底稿,尚未受毛澤東影響,註解詳盡,是至今明史研究的必讀書目,也是吳晗的代表作品。
明朝-明崇禎名將吳三桂的致勝策略(2CD)
「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愛妾陳圓圓大開山海關的平西王吳三桂,雖然以漢奸形象為人所熟知,但他在軍事訓練與作戰實力有極高造詣。吳三桂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少年時期,其人英挺善騎射,精於帶兵訓練,曾以二十多人之力救父於數萬大軍之中,被皇太極稱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攤開歷史的評斷,究竟吳三桂在有何過人之處?讓劉燦樑教授為您娓娓道來……
明朝-明崇禎名將吳三桂的致勝策略(DVD)
「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愛妾陳圓圓大開山海關的平西王吳三桂,雖然以漢奸形象為人所熟知,但他在軍事訓練與作戰實力有極高造詣。吳三桂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少年時期,其人英挺善騎射,精於帶兵訓練,曾以二十多人之力救父於數萬大軍之中,被皇太極稱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攤開歷史的評斷,究竟吳三桂在有何過人之處?讓劉燦樑教授為您娓娓道來……
大明風華:明代史實全紀錄
拒絕上朝是常態,流連後宮理所當然,沉迷煉丹見怪不怪。 先有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後有青花瓷揚名國際。 史上最黑暗也最輝煌的朝代! & 明朝,是個擁有各式奇葩皇帝的朝代,沉迷流連於鬥蟋蟀、木工、煉丹、溫柔鄉的皇帝屢見不鮮,更有怠工數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但她卻能屹立近三百年。同時,明朝也是個極輝煌的朝代──政治上各式「治世」魚貫出現,民生經濟上輕重工業空前繁榮,文化上各個領域人才輩出,軍事上將火器運用在陸軍與水師身上,也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回到七百年前的歷史現場,細看當時動盪不安的朝代更迭,品評明朝帝王如何把持得來不易的江山,體味後宮女人如何扶持年幼皇帝穩住朝政;並藉由孝恭章皇后孫氏的一生剖析既輝煌又動盪的明代初年歷史! & 王晴天博士將以條理清晰的文字、生動活潑的敘述,引領讀者探究最精采瘋狂的歷史知識、最深遠廣博的延伸故事。完整的明代史實,即將在你眼前開展! &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卜正民主編哈佛大學《帝制中國歷史》叢書, 其中親自執筆的《掙扎的帝國》可說是他最重要的元明研究著作。 從氣候遽變的觀點出發,探討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 蒙古人在一二七○年代席捲中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歷時一千五百多年造就的儒家帝國,突然之間進入了異族統治階段。中國未來的模樣,在元朝於一二七九年一統天下之後,不再是從前的面貌。四個世紀之後,另一批來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開另一段外族統治。《掙扎的帝國》探索中國在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此番探討中國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並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是繼《維梅爾的帽子》之後,另一扛鼎力作。 這是一部十三到十七世紀之間中國歷史的清晰概觀上乘之作。卜正民以優雅的文筆、嫻熟的技巧,運用故事和奇聞軼事,闡明歷史的發展趨勢。——牛津大學教授戴彼得(Peter Ditmanson) 一部快節奏而引人入勝的元明兩代歷史,人們會一讀再讀,樂在其中。——知名歷史學家鮑德威(David D. Buck),《加拿大歷史學報》(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這是一部雅俗共賞、學術界和通俗讀者都會感興趣的罕見作品。流暢可讀的行文與引人入勝的說書敘事,加上對於整體歷史的強調,讓任何程度的學生都更加能夠理解……《掙扎的帝國》是當今中國史研究最重要的權威學者所寫,對元明兩朝歷史的宏觀研究之作。——夏威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文生,《世界史學報》(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
夜航船:上蒐寰宇,下窮奇趣,華人第一本以文士口慧,仿擬庶民風言,結合故事性與知識性的百科讀本。
★出現在三百前的中國第一本百科全書 ★涵蓋天文、地理、物理,甚至婚喪嫁娶等文化小知識 ★呈現明清時代社會文化的縮影 ★呈現明代「清言」特殊的筆記體裁,充滿故事性、知識性 & 夜航船,指舊時江南載送客貨商人於夜間航行的船隻。 因於明清時代「清言」盛行、筆記式書寫體的出現,逐漸衍生出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學問態度。 & 在資訊傳播不是如現在快速的那個年代,長途航程的商船上,船客圍坐湊趣,便借歷史、文物典章作為談資,以船位當賭資,借比賽互相炫示學問、嘲嘻對答,聊以解悶。 三百年前河道上,聚集了一群跟你我一樣的鄉民, 就算沒有FB、推特可以刷,一樣從諸子百家辯到宮闈祕聞…… ○禁風靡東方上下五千年的最美狐狸精妲己,曾被賜給周公? 五官將既納袁熙妻。 孔文舉《與曹操書》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以文舉博學,信以為然。 ○密歐陽修批考卷,全靠鬼點頭? 歐陽修知貢舉,考試閱卷,常覺一朱衣人在座後點頭,然後文章入格。始疑傳吏,及回視,一無所見,因語同列而三嘆。 & ○特狐臭、腳汗怎麼治?染髮、衣服洗白的小撇步,三百年前的人有老祕方? 人生短、學問長,看古代歷史文化集錦,跟古人一起長知識! & ※兩岸三地,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 ※師大國文系助理教授 曾暐傑、東吳中文系助理教授 賴位政、政大中文系講師 黃璿璋、錦和高中國文科教師 黃至渝、南華大學文學系副教授 鄭幸雅等多位學院教授聯名推薦。 & ※擷取四千多條歷史文化知識,分二十部涵蓋天文星象、四海山川、美學物理等,百科條目方式編列成輯。 &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邊境社會」是一個被集體建構出來的概念。 歷史上的中國政治,建立了一套以華夏為中心的天下觀,透過朝貢與土司羈縻的方式,來維持其與邊緣四夷的政治秩序。 「華夏中心」形塑「典範歷史」的框架,相對於「中心」而存在的「邊境」, 被政治制度、官僚體系、特定的文明意識形態與文化架構,塑造成一個在地理、政治、權力與文化層面的邊陲地位。 & 連瑞枝在《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一書中,以中國西南之白人治理階層以及周邊鄰近人群為研究對象:識文與信仰佛教的白人精英階層曾維持六百年的佛教王權,在明朝統治下,成為帝國治理西南的重要中介者,他們在推動西南人群社會與歷史的形塑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書中沿著二個軸線,一是地方社會,一是帝國制度,討論不同人群如何在帝國身分制度下選擇成為僧人、士人與土官,並在土官與流官二元政治架構中,後續產生人群結群與社會聯盟對象之分流與變化。 西南人群為了申明身分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動與選擇,而身分選擇的背後都有其政治與宗教的考量。書中主要以儀式權與儀式化機構的角度來討論人群與社會結盟的機制,這些精英階層為了尋求儀式權的合法性,也使其社會的整體精神隨著身分分流而產生歷史敘事的歧異與分化,包括大理白人世族的身分流動與移徙;土官聯姻、政治聯盟與「盜匪」動亂;乃至於在明朝儀式改革下,不同身分的人群如何透過一套儀式框架與政治語言來追求身分的合法性。 全書以地方人群的流動與階層重組、口傳到文字書寫、正統儀式權與歷史話語權等角度,來描寫一段族群政治流變與族群形塑的歷史。是一本致力於從邊境人群角度重構歷史的學術作品。
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
邊鎮糧餉是明代國家財政的一大負擔,邊防與財政危機可以?是一體的兩面。有人說「明代亡於邊防」,本書的結論基本上支持這個說法。本書所研究的時段,是嘉靖10年(1531)到萬曆30年(1602)這段期間。為什麼選1531-1602年間來研究?因為正好有5項系統性的邊鎮糧餉史料,可用來呈現九邊13鎮的軍馬錢糧數額,說明這70多年間,邊鎮糧餉的結構與變動趨勢。 (1)潘潢〈查核邊鎮主兵錢糧實數疏〉(嘉靖29年,1550),內有嘉靖10年與28年的九邊軍馬錢糧數。(2)魏煥《皇明九邊考》(嘉靖21年,1542),卷2-10有嘉靖18年前後的九邊軍馬糧餉數。(3)《萬曆會計錄》(萬曆10年,1582),卷17-29記載萬曆10年前後13邊鎮的軍馬錢糧。(4)〈楊司農奏疏〉(萬曆22年,1594),記載萬曆21年13邊鎮的軍馬錢糧。(5)茅元儀《武備志》(天啟元年,1621),卷204-8記載萬曆30年前後的13邊鎮軍馬糧餉。這5項史料提供6個時點的數據:嘉靖10、18、28年、萬曆10、21、30年。雖然是單年的數據,但已能呈現結構性的特徵與變動的趨勢。 以《萬曆會計錄》(1582)卷17-29為例,13邊鎮官軍與糧餉的編制,在萬曆初期(1570年代)有官軍人數近70萬,軍費高達8百多萬兩。這8百多萬兩,是萬曆6年太倉(國庫)撥給各邊鎮年例銀總額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倉銀庫收入的2.25倍。邊鎮糧餉對國家財政的耗竭,並不亞於錢穆所指出的3大項:內府、宗藩、冗官。 就1531-1602年間的軍事局勢來說,大約可分成2個階段。(1)明代中後葉北方俺答之大患,始於嘉靖10年(1531),息於萬曆10年(1582,俺答死,張居正逝)。(2) 1582之後的20年間,漢蒙雙方大致維持著均衡的局面。萬曆30年(1602)之後,北患就逐漸轉向遼東地區。 全書14章分3篇。首篇2章,綜述全書的主旨與結構、歲入歲出與邊防經費的比例。次篇10章,解說與邊糧相關的9項議題、綜合比較1531-1602年間的各項統計數據。第三篇2章,析述朝廷如何應付經費的限制、省思邊糧問題對明朝的關鍵性。書末的10項附錄,呈現4項統計資料、6項與邊鎮相關的背景解說。 這項研究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在審查嘉靖初期至萬曆後期的邊鎮糧餉情事,系統地陳列13邊鎮糧餉的諸項相關數字、解說歷年間的變化趨勢、分析各項影響因素、報告糧餉的限制與對策,最後提出總結與省思。
錦衣衛:紅蟒、飛魚、繡春刀,帝王心機與走向失控的權力爪牙
一股極權的欲望,一群神祕的特工。 帝王心機與權力爪牙,交織出一段殘暴、失控、腥風血雨的荒誕史話。 廠衛廠衛,大明天下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錦衣衛、東廠、西廠與內行廠,俗稱「廠衛」,是華人社會的特務機構代名詞,可謂明朝留給後世最不堪的文化遺產之一。其中的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在談及明朝制度建設的時候,錦衣衛是避不開的議題,它甚至影響了整個明朝的發展方向。 錦衣衛的出現和壯大,既是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也是朱明王朝執意推行集權政治的一種邏輯結果。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也有參與搜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正是這種神祕的特性,讓很多人對其真實面貌不甚了然。 熊劍平執筆如刀,在《錦衣衛:紅蟒、飛魚、繡春刀,帝王心機與走向失控的權力爪牙》中,銳利刻劃錦衣衛如何與帝國一同走向失控,並對這一機構去偽存真,還原歷史上的真實樣貌,講述其中的權力糾葛與禍福興亡。
大明末代皇帝:崇禎
若論亡國因何起,一切只因不逢時。 一六四四這年,持續了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走入歷史,即使聰明如崇禎皇帝,最終仍舊不得不將繩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明明漢人曾經如此的輝煌,究竟是什麼原因而走向滅亡? 比起過往帝王的奢侈淫靡,崇禎皇帝好學勤政,嚴以律己,聰明幹練,為什麼大明王朝卻仍舊滅亡?一切只因生不逢時,君臨在一個最不利於實施統治的時代。身為歷史上少有的積極有為的帝王,把自己的人格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卻將自己一步步逼向絕路。因積極振作而誤國、亡國,最終還不得不將繩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從明清到近代:史料與課題
明清史及中國近代史為全球中國史研究成果最為豐碩之研究領域,本書為現時中、港、臺三地老、中、青三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分別就中國近代史斷限、《皇明祖訓》、嚴嵩(1481-1567)遺著、莫旦(1429-1510)修志、休寧璫溪金氏、徽州宗族、晚明律例與閩中社會、郭嵩燾(1818-1891)的國際法心路歷程,辛丑條約及晚清大鵬協副將史事等,從史料尋索及專題探究入手,為華文史學提供研究新個案。
關鍵時刻,朱元璋如何通吃全贏
他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 沒有牢靠的政治根基 從赤貧牧童至萬人之上的君王 倚靠的是什麼信念? 傳奇的經歷、鐵腕的治國馭人之術 他開創了大明王朝的穩固基業 為後世的傑出政治家樹立了楷模 臭頭仔洪武君,如何從三級貧戶成為一國之尊? 世人眼中不可能的角色轉變在朱元璋身上變成了現實 評價褒貶不一的朱元璋,開創了中國史上屈指可數的吏治清明時期 本書教你如何成為創業兼守成的成功者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坐等恩賜,而是把握命運之弦! 騰訊讀書、新浪讀書、搜狐讀書、豆瓣 等力薦 朱元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牧童出身的他,家境一貧如洗,如何在困頓的人生中大翻身?文不如劉伯溫,武不如常遇春的朱元璋,可為什麼偏偏是他贏得江山呢?關鍵就在於他的用人之道。 朱元璋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去招募人才,更知道怎樣合理利用人才。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征戰、登基、治理江山時,如魚得水,萬事順通。 用現在的話來說,朱元璋顯然是一個窮二代,甚至連窮二代都不如,但他從來沒有讓貧窮熄滅自己內心奮發的火焰,沒有在貧窮中自甘墮落。從朱元璋近乎淒慘的身世中,我們可以發現,窮,並不是如人想像的那般恐怖,只要有上進心,奮發圖強,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幸運之門一定會為你打開。 常言道,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無論你現在有多麼貧窮,也無論別人現在有多麼富有,誰又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無論你的起跑線是高還是低,決定你最終成績的是你的奔跑速度和耐力! 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沒有哪位開國皇帝比朱元璋的出身更低微,比他的身世更淒慘。可他卻憑著自己的智慧,白手起家,囊括四海,併吞八荒,開創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餘年基業。 朱元璋的成功,對於今天仍苦苦探索的人來說,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即使你手中沒有雄厚的資金,即使你口袋裡沒有燙金的文憑,你也同樣可以成功。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只要像朱元璋那樣敢於堅持,敢於進取,鍥而不捨,你就能看到希望,獲得成功!
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
最完整的明清帆船「山形水勢圖」原貌 首度正式出版面市 本書解讀典藏於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的明清時期山形水勢圖:《耶魯航海圖》。山形水勢圖為中國帆船舟師據以辨識方位、確認航道的實用工具,多為祕本,不輕易示人,因此留存下來的無幾,此亦彰顯了《耶魯航海圖》的彌足珍貴。 《耶魯航海圖》共123幅,約完成於明清時期,本來屬於商船「二王船」的航海祕本。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英人軍艦在新加坡扣押一艘中國通商帆船,搜出此批航海圖,之後輾轉館藏於耶魯大學。史料沉寂多年後,1974年才被學者李弘祺發現並開啟探索研究之路。本書為《耶魯航海圖》首度正式出版面市,並經作者鄭永常全面性重新梳理、判讀,甚具意義。 披露古航海圖史料X解讀舟師傳說祕本 探索明清海商航業路線X勾勒東亞海域貿易網絡 航海圖中標示海域上的島嶼和山地名,作為望山之用,並記載針路和水文深淺。繪圖線條簡潔粗獷,突顯易辨識處;敘述文字口語俚俗而多舟師專業行話,一一指明沙、礁、島、水流與方位等。看似簡單,卻隱藏豐富的航海資訊。 作者一一校讀圖中文字,考釋地理名詞,闡述海圖蘊含的訊息,借助GPS定位諸山與島嶼現今相應位置。同時梳理出《耶魯航海圖》中的「二王船」,是以越南南部的赤坎(今潘郎Phan Rang)為基地,共分三條航線:第一條航線行駛於赤坎至金門;第二條航線行駛於赤坎至柬埔寨和暹羅;第三條航線行駛於福建至遼東,另有二條支線往渤海灣。 書中並概述古代帆船的形制與航海術語,探究明清時期東亞海域實況,以對海圖有深刻的背景理解。更進一步,藉此海圖與航線,勾勒出明代中葉以降,中國海商移民東亞各港口後各自發展航海事業,所形成的中國帆船東亞海域貿易網絡圖。 & 本書特色 【專業性】詳實敘說早期航海圖知識與內涵。 【珍貴性】完整呈現中國古代帆船海圖原貌。 【啟發性】重申海洋文化的奧祕與歷史意義。
明朝:明成祖軍師姚廣孝的成功謀略(DVD)
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是位帶著傳奇色彩的和尚,他輔佐燕王朱棣逃過皇族爭權削藩的危機,起兵稱帝,是為永樂大帝明成祖,奠定明初盛世,這位深受明成祖信任的怪僧,到底還有什麼神奇軼事?讓我們一同來探詢……
晚明破與變:絲綢、白銀、啟蒙與解放,16-17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晚明,一個政治腐敗、內憂外患的日暮帝國 又處在一段貿易鼎盛、思想解放的黃金年代 《晚明破與變》從全球化視角出發 重構16至17世紀中國與世界交會的歷史真相 重新評估晚明史與社會變遷 《晚明破與變:絲綢、白銀、啟蒙與解放,16-17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解讀中國的歷史與社會變遷,是樊樹志五十餘年明史研究,以及對中國歷史思考的結晶。在進一步推進晚明史研究的同時,提出了新的見解──「晚明破與變」是中國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晚清以後中國社會發生顛覆性大變局的思想和文化潛源。 樊樹志以宏闊的學術視野,結合細緻入微的考證爬梳,在諸如「倭寇」問題、西學問題、東林及復社問題上,澄清了諸多誤解,還原了歷史的真相。作者同時高屋建瓴地指出,以徐光啟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國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更透過彰顯瞿汝夔與耶穌會教士的交誼與成就,填補學界歷來將明代天主教之所以成功,僅僅歸功於徐光啟、李之藻與楊廷筠這「三大柱石」的疏漏。 樊樹志的語言通暢淺近,將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雅俗共賞的歷史敘述,既推進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也為讀者提供了一本系統了解晚明社會發展的簡明通史著作。
明朝:明成祖軍師姚廣孝的成功謀略(2CD)
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是位帶著傳奇色彩的和尚,他輔佐燕王朱棣逃過皇族爭權削藩的危機,起兵稱帝,是為永樂大帝明成祖,奠定明初盛世,這位深受明成祖信任的怪僧,到底還有什麼神奇軼事?讓我們一同來探詢……
江西通史:明代卷 第一冊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1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江西通史:明代卷 第三冊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1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江西通史:明代卷 第四冊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1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江西通史:明代卷 第二冊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1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 上冊
《中國文化通史》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揭示其發展規律,彰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本書力圖突出「通」字,縱向上,全書各卷之間脈絡貫通,於沿革流變中體現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橫向上,注重時代精神對文化現象的整合,注重諸文化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本書將中國文化置於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衝突與融合,也注意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本書不僅寫漢民族的文化,同時也重視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創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各民族間的文化互相滲透、交流與融合。
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 下冊
《中國文化通史》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揭示其發展規律,彰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本書力圖突出「通」字,縱向上,全書各卷之間脈絡貫通,於沿革流變中體現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橫向上,注重時代精神對文化現象的整合,注重諸文化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本書將中國文化置於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衝突與融合,也注意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本書不僅寫漢民族的文化,同時也重視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創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各民族間的文化互相滲透、交流與融合。
中國文化通史.清前期卷 下冊
《中國文化通史》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揭示其發展規律,彰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本書力圖突出「通」字,縱向上,全書各卷之間脈絡貫通,於沿革流變中體現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橫向上,注重時代精神對文化現象的整合,注重諸文化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本書將中國文化置於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衝突與融合,也注意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本書不僅寫漢民族的文化,同時也重視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創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各民族間的文化互相滲透、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