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子.福王亡命在日本-化名張振甫、張壽山
1.書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何浩天教授: 今徐堯輝先生,在行醫之餘,費十八年之功夫,從事太子、福王行踪之謎的研究,用心至深,且態度嚴謹,以醫生從事科學性的真知灼見,故能見人之所未見,為南明懸而未決的史實,提供學術性研究的新方向。此文以過人的膽識提出明史的新問題,為後世的研究鋪設一條嶄新的路。 & 2.書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周道瞻教授: 對於明代諸疑案的各種論著、考訂、故事、小說,汗牛充棟。而以科學精神、文化觀點,予以推斷解釋者,當推本書。徐公堯輝,窮十餘年漫長歲月,對張振甫、張壽山遺跡,詳加考訂,旁徵博引,從文化觀點證實其為南明遺緒,「起於涓滴,發乎幽隱」,道前人所未道,乃歷史上一重要創見。
明朝的那些九千歲2:大太監的生死鬥爭
不甘寂寞的帝王, 每日放任公公們胡鬧, 東廠加上錦衣衛, 玩不夠再來個西廠! 可公公這麼多, 總有些還是會空虛寂寞覺得冷, 所以怎樣都要鬥爭一下來暖個身。 北大歷史學博士帶你回到明朝現場, 見識情治機關東廠和西廠的厲害之處! 明朝太監何其多,公家單位大家都想吃香喝辣步步高升, 但想成為皇上寵愛的「大太監」,那可真是粥少僧多呀! 都說太監是佞臣,但名留青史的「好太監」也不是沒有, 何況明代還有007的錦衣衛,太監可比我們想的厲害多呢! 他們除了沒有「寶貝」,可是允文又允武, 待在皇上身邊他們有三寸不爛之舌,上了戰場戰力又直逼「無垢兵團」, 活躍於「東廠」時更是威風八面!更別提目中無人、先斬後奏的「西廠」了! 這些特務機關有說不完的八卦,比後宮更加吸引人! 太監、太監,到底是太賤?還是太奸呢?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前, 位於東歐亞的中國,是全球貿易的主導者。 為何明清時代的嚴厲海禁, 會成為推動東歐亞圈貿易活絡的關鍵? 超越以往中國通史的朝代框架, 以「海洋史觀」x「全球體系論」首創東歐亞的區域概念, 重新評價這段五百年的明清帝國海洋史。 ★【專文導讀】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一改歐洲觀點的霸道史觀,重寫征服、開發、文明化的西方論點,用鮮明的人物生平,重構五百年明清時代: ‧一名船醫建立起百年老字號怡和洋行,更是讓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獲勝的關鍵。 ‧失控的鹽制度和掃蕩沿海走私,明朝鹽商只能變身倭寇頭子。 ‧明朝承認與外國交易的互市,讓努爾哈赤得以用毛皮交易打造大清帝國。 ‧鄭芝龍的海上霸權,源自十七世紀日本幕府頒布海禁。 ◎專制就是封閉?保守就是停滯? 歐洲優越主義已經崩解,大海洋史觀才是二十一世紀的論史主流! 一直以來,西方史學界對於中國明清時代的評論都不佳,從黑格爾的停滯論,到二戰後費正清的「衝擊─回應」論,甚至連接受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的中國史學家們,本身也將明清所屬的十四至十九世紀歸類為「封建制度的末期」,是一個封閉又陳腐的時代。 然而以往的評論觀點,都是以「陸地」出發,如今,我們以海洋上發生的運輸、交流和貿易等層面,重新評價明清帝國,並發現在近代中國被評為負面遺產的「朝貢制度」,竟是當時維繫東歐亞地區秩序的最佳經貿體系。 ◎從國家到地區,當帝國本身的制度跨區發展之後 作者上田信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進入中國進行實地田野調查的日本史學家,他從「交易」的基礎,解構中華文明自商周以來改朝換代的拓展過程,是不斷因「集中─分配」而集合,接著又因與新文化交流而破壞交易穩定度,導致王朝瓦解、重組。 這個拓展過程到了元朝之後,因蒙古帝國建立遍布歐亞大陸全區的交易機制,將中國納入其中的一部分。自此之後,要了解中國史,在只有包含日本與韓國的東亞空間的框架內來探討,並不完整,所以上田信在本書提出了涵蓋東南亞諸國和印度的「東歐亞」地區,才能更全面的綜觀「交易」這項商業行為如何影響從百姓生活乃至一國制度的全面影響。 ◎鄭和下西洋、女真崛起,讓我們從海洋的觀點重新看陸地上的歷史大事件 除了以截然不同的面相與論點,重新評析西方史學界口中的中國停滯時代之外,上田信更以民生經濟的角度,有別於過往提出的皇帝沉迷宗教、官員壓榨百姓、歉收造成飢荒等原因,提出元朝帝國為何敗亡的真正原因,和發生動亂的「地點」有關;也提出有別於史學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巨額出超的「朝貢貿易」,而是運用不需成本的「里甲制」成品,去交換東南亞各國的珍稀物品,非常划算。 自元末至鴉片戰爭,一三五一年的紅巾賊之亂到一八五一年的太平天國,橫跨五百年,明清王朝在各種層面上承襲原生北方大地的蒙古帝國,超越了自秦至宋的中華框架,無法單純用中國朝代史或歐洲開發史來定義,我們將從海洋對帝國的影響,重新評價明清時代在全球歷史中的地位。
明朝到底怎麼回事?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這不僅僅是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農民,還因為在明朝建立的背後有很多可書可歎的故事,在朱元璋的生涯中有很多讓人驚異的作為。 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迷霧,從紛亂的元末找回歷史的記憶。無論是紅巾軍首領劉福通,還是鹽商張士誠,他們能在亂世中得到一席之地,都因為個人的魅力和個人的能力,而這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的謀略。然而這些有能力的亂世英傑,最終都沒能成就真正的霸業,統一天下的使命竟然由一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來完成。 這不是歷史的偶然,也並不是朱元璋多麼勇猛過人,而是朱元璋比那些英傑有著更多的智謀,更懂得如何運用謀略,而得到天下的他卻心狠手辣,不顧情誼,大殺功臣……這一切都因為朱元璋要謀劃一份大業。 托宋之名,韓林兒被立為王 賈魯圍濠,持久戰終自救 設伏誘敵,解六合之圍 濠州相聚,結拜兄弟肝膽相照 面壁思過,以誠三求劉伯溫 避強攻弱,鎮江之戰 相權之爭,楊憲被殺 嚴懲驍將,族誅藍玉
紫禁城裡很有事
「一樣的紫禁城,不一樣的風景。」 「宮中小人物雖然面目模糊,但也有他們的歡喜悲愁。」 書中的小人物呈現著與皇族貴人不一樣的生命故事,不一樣的歷史潛流; 從他們的人生際遇和生活甘苦,或許正閃爍出你我人生中的一些吉光片羽。 宮廷裡小人物的故事,是種特別的敘事,不同於固式版本的歷史記憶, 更是大敘事間時常被忽視的微小重點。 《紫禁城裡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描述明清時期一群我們常常在歷史小說或宮廷戲劇中看到讀到,卻對他們相當陌生的宮中小人物的故事,這群人當中有太監、宮女、守門兵丁、驛遞差役…等等小人物,作者王一樵將他們的日常工作、宗教寄託、黑市交易、逃離宮廷等生活面相活靈活現地在紙頁中展開,呈現出這些在正史上沒沒無名小人物們的某面真實。對小人物,或許我們都有著似曾相似那熟悉卻陌生的認識和感覺,與史書或電視劇當中所熟知的宮廷大人物故事比較,這些人小物的生活更呈現芸芸眾生生命中的一些吉光片羽。 &&& 這些故事同時也是種相當特別的敘事方式,將不同版本的歷史記憶,從大敘事中篩檢出來,使時常被忽視的小細節在書頁裡熠熠發光。全書章節主要依照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從明代漸至清代初期,再由乾嘉時期,逐漸鋪陳至嘉、道、咸以來宮廷文化相關的人、事、物,最終將敘事延伸至晚清、民國前後的宮中人回憶。希望透過這樣子的安排,能夠在文字敘述中有呈現「也同歡喜,也同悲愁」的閱讀氛圍,讓讀者們走入宮中人的生活之中,隨著各章的敘事,一起感受宮廷中各種小人物在生命際遇上的各種喜樂與憂愁。 &&& 作者由宮中人生活的點點滴滴著手,期望讓讀者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聽到不一樣的歷史潛流,在字裡行間,宮廷文化中最繁華富麗的剎那榮景印入眼簾,而曲終人散後,殿宇樓閣中無盡無邊的空寂落寞也將在內心迴盪。
晚明公安派副帥江盈科研究(上下冊)
本書從課題設計到論述方式、到編寫體例、到功用績效都顯得很不一般。所選課題幾乎囊括所有江盈科研究的重要問題,諸如時代背景、生平事蹟、交遊往來、詩文理論、文藝創作、傳世著作、文學貢獻以及傳記、年譜等等,無不列入。 & 其中,全書大半文字用來敘說江氏生平事蹟、交遊往來。說生平,分為二十四個專題細道經歷;記交遊,挑出十五位名士詳言故事。將江盈科生平、交往說得如此系統、完備,這是其他專著、專論所沒有的。 & 而敘說中,遍引文獻(如歷史、地理、民俗文獻和江盈科等人的詩文)以介紹人物活動背景和充實交往內容,因而讀者對江盈科生平、交往可能會有的疑惑,多數都能讀其書而自得其解。這一點,也是一般研究江盈科的專題論文難以做到的。
崇禎皇帝的宿命悲歌
【百家開講】系列 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智慧 崇禎皇帝登基390周年 《百家講壇》名家開講 他意外登位,成功掃除奸黨,推動轉型正義! 他品格優秀,勤儉律己,勤奮治國! 但是在他之前的兩位皇帝,留給他的是一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貪腐橫行,文官貪財,武將怕死 天災人禍,財政困難,民不聊生 流寇肆虐、異族劫掠、內憂外患 儘管他勤政不輸雍正,但敗壞的官風不給他機會 儘管他比前任優秀,但是內外強敵不給他機會 儘管他渴望中興,但是時代跟歷史不給他機會 他有對付奸黨的小聰明,卻沒有撥亂反正的大智慧 他有任命百官的權力,卻總是用到逢迎拍馬之輩 他性格急躁,以至於成為悲劇英雄製造機 他優柔寡斷,政策髮夾彎不斷 他畏懼輿論、不想扛起政治責任,不斷用下屬頂罪 他道德高尚,但是沒有應對內外強敵的謀略 當前兩任隨意揮霍、貪腐成風造成經濟停滯不前,民生前途黯淡之際,北方強敵崛起,文攻武嚇不斷﹔ 當轉型正義變成私人鬥爭的工具,無法帶動政治革新﹔ 當內閣成員不斷更替,從上到下沒有人要主動承擔政治責任,提不出應對時局的最佳策略﹔ 當政策選擇遭遇不講道理的偏頗輿論壓力時,領導人沒有堅定的信念與意志力,只能朝令夕改,髮夾彎不斷﹔ 無論他如何努力,最終難逃亡國命運,以身殉國 一心追求「明君」的歷史定位,最後卻落得城破國亡 以古鑒今,崇禎皇帝離去不遠…… 崇禎皇帝登基390周年 他被迫從兄長手裡繼承皇位, 歷經驚險、殘酷的宮廷鬥爭,逐步掌握實權, 剷除貪腐的「閹黨」集團,平反冤屈, 推動轉型正義,企圖整飭政風、再歷中興。 然而, 祖父萬曆皇帝在位48年,將近30年不理朝政﹔ 父親泰昌皇帝在位僅29天﹔ 哥哥天啟皇帝在位7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玩, 他們留給崇禎皇帝的,是一付爛攤子: 財政困難,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內憂不斷﹔ 政治貪腐,行政失靈:文官貪財,武將怕死﹔ 強敵崛起,邊關告急:外族入侵,犯境劫掠。 雖然,崇禎皇帝擁有優秀的個人特質: 勤奮:好學不倦,文武雙全 勤儉:節衣縮食,杜絕奢糜 勤政:每日工作超過14個小時,憂心國政 但是難以應付惡質的官風、吃緊的財政、後金的軍事侵略與流寇的不斷騷擾。 加上他性格上的缺陷: 急於求成:望治心切,在位17年,更換19任內閣首輔(宰相)、50多個內閣成員,也無助於行政推動﹔ 不想負責:畏懼輿論,在重大決策上,不想承擔政治責任(不沾鍋!),事情敗露之後,找替罪羊頂罪, 官員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講真話。 優柔寡斷:關鍵時刻,無法痛下決心,致使政治、軍事情況一再惡化。 生性多疑:得到人才,卻無法全心信任,甚至錯殺忠臣,讓自己成為「悲劇英雄製造機」。 面對腐敗的政治、連年的災害、飢民的造反、外族的入侵,他卻錯殺忠臣,自毀長城,無論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挽救城破國亡的宿命。 &&&&&&&&& & 當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要求皇后自盡、送走兒子、斬殺女兒長平公主之後,他獨自一人,披頭散髮走上煤山,在老槐樹上吊自殺,壯烈殉國,結束短短34歲的人生,令後人婉惜不已。 本書以崇禎年間的歷史為背景,詳述了末代皇帝朱由檢在為十七年來企圖中興大明,卻又無回天,最終走向失敗的過程。作者從獨特的角度分析了包括崇禎皇帝在內的諸多歷史人物的個人悲劇,以及明朝滅亡的深層原因。運用豐富詳實的歷史資料,勾畫了明末昏暗腐朽的暮氣晚景,書中也隱藏著對國家命運的悲嘆。 作為歷史上最悲情的皇帝,他的命運不由自主,王朝的衰敗早已由他的前前任與前任註定,他優秀的個人特質以及性格的缺陷,使他無法扭轉國家的命運。崇禎皇帝的悲劇,甚至整個大明王朝的淪亡,對於現代讀史者,充滿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
在某種意義上,宗族的發展,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的發展。它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的發展。本書擬以宗族勢力極為強盛的閩南地區為對象,利用族譜、地方誌、文集、碑刻、政書典籍等資料,來討論當敬宗無法達到收族的效果時,宗族的因應和取捨,以及明清時期在國家政策和宗族發展的關係上,宗族發展反而左右了國家政策的觀點。
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
外國人都說活在萬曆最幸福 明代萬曆上百件書畫珍品,從收藏發現不一樣的晚明 一般認為明朝是個黑暗的時代,萬曆皇帝昏庸、三十年不上朝,然而作者在收藏明代書畫的過程中,發現萬曆年間人才輩出,文明的昌盛可媲美西方的文藝復興,於是從收藏開始研究晚明文化,提出了不一樣的歷史觀點。 十六世紀,歐洲傳教士來到明朝的中國,驚嘆世上竟然有這個「烏托邦」。明朝中國社會的政府體制、經濟、交通、城市規劃,以及人們禮貌、整潔、文明、謙虛的性格特質,令外國人驚豔並讚不絕口。萬曆年間,天下文治饗盛,流傳於世的文化遺產,成就之大與影響之廣遠非其他時代可比擬。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仿傚司馬遷《史記》列傳的方式,這本書用真實的作品、貼近生活的故事來呈現明代大師的生命智慧。透過珍貴的書畫收藏,我們得以親眼見到這些名賢的墨跡,瞻仰其丰采。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個文明、繁榮、創意、開放的時代,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各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值得我們學習與禮敬。
明朝原來是這樣
大明王朝,是一個被刻意抹黑的王朝,被誰抹黑的?答案是:文官。文官集團在明朝極其強大,成為能與皇權博弈的重要力量,這也是明朝政局的一大特色。也因如此,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與之抗衡,使得皇帝貪婪懶惰,宦官囂張跋扈,廠衛特務統治弄得人人自危……這就是文官筆下的大明王朝。而其後繼者為清朝,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更是在史書上強化了這一說法,這種帶有嚴重偏見的說法豈是歷史的真相? & & 本書力圖以最客觀的視角,從獨特的話題點切入,去臉譜化的解讀,讓人們更接近真相。如朱元璋剛猛治國的手段中,竟也流淌著縷縷溫情;背負「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讓敵人也為之動容;幾十年不見朝臣的萬曆皇帝,在軍國大事上其裁奪處理卻不失英明;被稱作千古忠臣的袁崇煥,事實上卻因其剛愎自用而貽誤國事。以上種種在作者對於歷史現實的體察與深入人性的探討之下,還原大明王朝被遮掩的真實面貌。
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
後宮太可怕!? 一起翻出宮牆,遊歷更奇異的常民國度。 & 勇戰火砲的赤裸女體;讓人又愛又怕的五通淫神;糾葛迷離的清代姦情… 每個故事都令你張口結舌! 《島嶼浮世繪》作者蔣竹山最新力作! & 本書透過陰門陣、過癩、身體書寫、五通神、宗教器物與舶來品、性、纏足、瓷器、茶葉等九篇故事,書寫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明清中國歷史,反映史家從經世濟民轉向聲色犬馬的視角,所著重的不再是教科書常提到的政治社會變動,而是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性、婦女、身體、物的課題貫穿全書,既微觀,也宏觀。不僅呈現明清社會的感官世界,也凸顯全球視野下的中西物質文化交流特色。 & 扣除後宮甄嬛傳、故宮博物館、八國聯軍大轟炸⋯⋯ 你對明清印象還剩多少? 陰門陣PK五通神, 身體書寫混戰過癩病, 宗教器物與舶來品有何瓜葛? 性和纏足如何難分難捨? 茶葉、瓷器、煙草與白銀帶來的全球大掠奪…… & 暗黑、荒謬、失控, 物件堆疊、人聲雜沓, 帶你跳進明清中國的瘋狂感官世界。 & 關於明清的性別、身體與社會, 不看這本書, 你怎會知道歷史超乎你想像的有趣。
大明王朝家裡事兒
揭開朱家禁苑的大門,窺探第一家庭的面紗。 大明家族很有事!吸毒、內訌、鬧鬼……還有沒有朱家的八卦? & 北大歷史學博士帶你穿越650年,一探鬼氣森森的朱家禁苑! 明太祖朱元璋真可怕!嚇死了兩個兒媳和一個兒子? 馬皇后為救朱元璋,懷中送燒餅而燙熟乳房,你相信? 明興宗朱標得了憂鬱症,有自殺傾向,動不動就往河裡跳? 建文帝朱允炆火燒明宮,屍體不是他? 明成祖朱棣是個相術愛好者,迷信鬍鬚長到肚臍就能登基坐殿了? 明仁宗朱高熾肥到他爹爹開罵,為此還殺了大廚? 朱高熾命案疑點重重,死因有5種說法? 明世宗朱厚熜遭宮女群起勒殺未遂的「壬寅宮變」,幕後真兇到底是誰? 明代宮廷是個大毒窟?朱家吸毒是家傳? 明宮鬧鬼頻繁,還找道士來驅魔,是陰魂不散還是人搞的鬼?
明朝最後的那些事兒(上)
繼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名作家果遲接棒續寫《明朝最後的那些事兒》。1644,帝星升沉,這一年中國先後出現了五位皇帝。大明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中國歷史舞臺上真是群星璀燦,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從天潢貴胄到山野匹夫,紛紛粉墨登場,竟先後出現五個皇帝,這就是:大明崇禎帝朱由檢、大清順治帝福臨、大順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順帝張獻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們中,若不以成敗論英雄,除了那個朱由崧,其餘個個稱得上是強者,中原問鼎,殺來殺去,最後剩了一個順治,其實是多爾袞。 1644年是中國明朝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軍在1644年4月25日(農曆3月19)日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之變。原本奉旨勤王的吳三桂退守山海關,闖王李自成招降未果,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吳三桂為求自保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兵敗退回北京城,6月3日李自成舉行了稱帝儀式,次日清晨離京逃往西安,多爾袞命吳三桂追擊大順軍,後來李自成兵敗死於湖北,6月5日多爾袞進入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崩潰的大明王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6月19日(農曆5月15日),在明朝殘餘的地主、官僚、軍閥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 10月6日(農曆8月16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入主北京的清廷決定自瀋陽遷都到北京,10月30日(農曆10月1日)愛新覺羅‧福臨即位於北京,改元順治,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明朝最後的那些事兒(下)
繼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名作家果遲接棒續寫《明朝最後的那些事兒》。1644,帝星升沉,這一年中國先後出現了五位皇帝。大明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中國歷史舞臺上真是群星璀燦,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從天潢貴胄到山野匹夫,紛紛粉墨登場,竟先後出現五個皇帝,這就是:大明崇禎帝朱由檢、大清順治帝福臨、大順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順帝張獻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們中,若不以成敗論英雄,除了那個朱由崧,其餘個個稱得上是強者,中原問鼎,殺來殺去,最後剩了一個順治,其實是多爾袞。 1644年是中國明朝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軍在1644年4月25日(農曆3月19)日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之變。原本奉旨勤王的吳三桂退守山海關,闖王李自成招降未果,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吳三桂為求自保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兵敗退回北京城,6月3日李自成舉行了稱帝儀式,次日清晨離京逃往西安,多爾袞命吳三桂追擊大順軍,後來李自成兵敗死於湖北,6月5日多爾袞進入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崩潰的大明王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6月19日(農曆5月15日),在明朝殘餘的地主、官僚、軍閥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 10月6日(農曆8月16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入主北京的清廷決定自瀋陽遷都到北京,10月30日(農曆10月1日)愛新覺羅‧福臨即位於北京,改元順治,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一口氣讀完大明史
明朝是繼漢唐盛世後又一個興盛的中原王朝,極盛時的明朝,其幅員之廣,不僅遠遠超過漢、唐,還被後來的清朝所繼承並發揚光大!劉其觀的歷史,就是好看!■ 給你不一樣的明朝歷史!大明朝真的不堪一擊嗎?袁崇煥真是民族英雄嗎?武宗,一個想當將軍的皇帝,卻把命給玩丟了!英宗拿戰爭當兒戲,結果一國之君居然當了俘虜!為什麼由仁人志士組成的東林黨會受到兩代帝王的打擊?為什麼屢次打敗倭寇的明軍會屢屢敗在女真人手裏?■ 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的豐富內容。明朝,自朱元璋起經過了七十多年的治理,到仁宗和宣宗在位時期,明朝國力達到了巔峰。在後人的印象中,漢唐盛世一直是中國王朝歷史的驕傲,但是我們真的不應該無視明朝曾經擁有的強大,它不只是存在了二七六年、擁有繁榮的社會經濟、創造了燦爛的社會文化,它還締造了巨大的國家版圖。極盛時的明朝,其幅員之廣,不僅遠遠超過漢唐,還被後來的清朝所繼承並發揚光大,就此奠定了中國今天的國家版圖。翻開明朝十六位皇帝的簡歷,宣宗以後就難見一個正常的皇帝了。英宗皇帝拿戰爭當兒戲,被宦官糊弄到前線親自指揮,結果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做了俘虜;憲宗皇帝陷入深深的戀母情結中無法自拔,和比自己大十七歲的女人成就了一段畸形愛情,而置國家於不顧;武宗皇帝本來聰明絕頂,卻貪玩一生,不光玩出了花樣,還玩丟了自己的小命;世宗皇帝為了修煉成道,把大半輩子的經歷都用來鑽研煉丹之術,只可惜這是一條歪門邪道難成正果;神宗皇帝更是懶得出了名,白白浪費了一個皇帝的名額。
崇禎權力場:大明王朝的最弈局
崇禎王朝是歷史周期的又一節點。 從崇禎元年(1628)開始,在接下來的17年的時間長度裡,崇禎完成了大明帝國最後的收官動作。 崇禎帝朱由檢最初的突圍形象堪稱完美。他在逮治魏忠賢的手段和策略上從容不迫、遊刃有餘,顯示了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老到成熟;而接下來的事實也證明,崇禎是努力想成為一個有為之君的。 但「過猶不及」的悲劇性宿命在他的生命裡頻頻光臨。 在歷史大崩潰的前夜,一個帝王的焦灼、悲憫、怨天尤人、我行我素以及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複雜心態,浮出水面…… 本書特色 崇禎,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登上皇位。先將魏忠賢閹黨一舉剷除,又積極對後金戰略,然而將守遼重臣袁崇煥下獄處死,卻使邊患後金坐大。致力內政改革,卻又亡於李自成所率的農民部隊。 他是一位極欲有為之君,卻成了亡國之君。箇中關鍵,頗耐人尋味。&&&&&
明朝太監:鄭和的人生智慧(2DVD)
十五世紀初,鄭和以空前宏大的規模,完成七次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壯舉。不但肅清海盜、安定僑民,而且平定錫蘭之亂,協助蘇門答臘復國,對後世的影響,尤為重大。鄭和是最卑微的太監,卻能夠成就最輝煌的事業。可惜後繼無人,這是什麼原因,值得深究。和平與親善的鄭和精神,難道不符合人類和平發展的要求?更是現代人必須全面高度警愓的課題。
大明帝王師:劉伯溫
智比諸葛亮;謀似姜太公:籌若張子房 & 他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智者,無論是陳友諒的無敵艦隊還是元帝國的鐵騎精銳,在他面前都只有給跪的份兒,即使放眼整個中國史的策士排行榜上,他也能輕輕鬆鬆打進前四強(另外三位是姜子牙、張良、諸葛亮,都是像神一樣的存在)。 他是一位政治家,是大明帝國的總設計師,他設計的規章制度為帝國兩百多年的有效運行打好了堅實的基礎,甚至連帝國的名字,都是他起的。 他是一個儒生,但他最擅長的卻是陰陽五行,風水占卜。他「掐指一算」,能知過去未來,他「夜觀星象」,能曉天下大勢,你若是問他是不是真的神仙轉世,他會一臉神秘,笑而不語。 他是一個文人,一個暢銷書作家,他的書長期盤踞在明初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強,甚至於在他過世之後依然有無數署著他名字的書出現,這些書無一例外都風靡一時,因為他的名字就是暢銷的保證。 他是一個建築師,在他的主持和統籌下,一座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名城重新煥發出了帝王氣象。 他更是一個傳說,身前身後,留下了無數可信和傳奇的故事,這些故事直到今天依然在神州大地上流傳。 他的名字叫劉基,字伯溫,沒錯,他就是本書的主人公——劉伯溫。 劉伯溫,這個出生於1311年的巨蟹座男人,一生跌宕起伏,浮浮沉沉,輝煌時如在雲端,沉淪時摔落泥潭,雖然在民間他被視為神仙,但其實他既不逍遙,也沒有超自然能力,他所能倚仗的唯有自己過人的智慧,幾十年來小心翼翼地周旋在那個波瀾橫生的時代。 年輕的劉伯溫靠著進士學歷起家,然後被丟進了污濁的元朝基層官場,和腐爛透頂的元朝官僚周旋,在這裡,他將學會如何磨去自己的稜角,收起自己的少年心性。 然後,劉伯溫以策士的身分,被送上元帝國東南軍區的戰場,他的前方是驃悍善戰的叛軍,他的背後是居心叵測的政敵,而後者似乎比前者更可怕。在這裡,他將面對軍事和政治的雙線作戰。 接著,劉伯溫跳槽到了新公司,他的新老闆是朱元璋。剛剛辦完入職手續,他就不得不面對那個時代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陳友諒。也就是在這場生死搏殺中,劉伯溫把自己的謀略天賦發揮到了巔峰。 之後的劉伯溫再不必親臨戰場,而是在後方以運籌帷幄的方式,與在那個時代最頂尖的武將通力合作,決勝千里之外,掃清了大明公司壟斷全國市場的一切障礙。 和平年代終於到來,劉伯溫脫下軍裝,重新走進書房,為明朝的建立出謀劃策,幾乎以一己之力,奠定了整個明王朝最基本的規章制度。 這時候的劉伯溫已經老了,但他又不得不離開書房走上朝堂,那裡是他的另一個戰場,在這個戰場上,對手不再是元朝那些腐朽的低級官吏,也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赳赳武夫,而是和整個大明王朝最頂級的政客,最狡猾的老狐狸,以及帝國的大老闆:朱元璋——他還能微笑著面對這些人嗎? 總而言之,劉伯溫的一生,就是鬥爭的一生,與天鬥,與人鬥,與武人鬥,與文人鬥,與政客鬥,與皇帝鬥,在這些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劉伯溫的智慧展現到了極致,當然,他的心力也交瘁到了極致。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無數劉伯溫的傳說,這些傳說非常有趣,非常精彩,傳說中的劉伯溫永遠是那麼機智瀟灑,他的敵人永遠是那麼愚蠢可笑。 然而,真正的劉伯溫絕不會那麼有趣,因為只有那個時代真正的頂尖人物,才有資格成為劉伯溫的對手,在這樣的對手面前,任誰也瀟灑不起來。 歷史永遠要比故事更加曲折,更加盪氣迴腸。相比傳說,劉伯溫的真實人生其實更加精彩,更加驚心動魄。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時代,他的人生,他的夢想,他的智謀,他的朋友與敵人,他的失敗與偉大——講述關於他的一切。
明朝皇帝永樂的經營智慧(DVD)
在朱元璋眾多的兒子中能夠脫穎而出,若非人中之龍絕無可能。明成祖朱棣善用謀略,靠著裝瘋賣傻面對皇室的明爭暗鬥,並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成功登基,其過人之智慧不可小覷。明成祖在位期間建設繁多,不僅編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建設完善內閣制度,更大開視野地派遣鄭和下西洋!讓我們一起來汲取如此「永樂盛世」有智慧的經典謀略……
Q版FB歷史:明朝其實很古怪
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除了皇帝這個正職外,他們偶爾還會做些兼職,有當和尚的、有鬥蟋蟀的、有自封為大將軍的、有做木匠的、有做吊死鬼的……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朱重八是個乞丐皇帝,小的時候差點被餓死,幸虧命夠硬,連佛祖都不敢收,這才有了開國建業的機會。朱瞻基是個好皇帝,就是愛鬥蟋蟀。朱由校是個不愛讀書的文盲,卻是個木匠天才。現今流行姐弟戀,五百多年前的朱見深與萬貴妃都能算是母子戀了!朱由檢是明朝最悲情的皇帝,不是因為他沒能力治國,而是他的祖宗們太不厚道,把國家折騰得快玩完了才交到他手裡,可憐的他就這樣做了亡國君! 充滿兼職皇帝和太監的明朝,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古怪氣息……◎ 哪位皇帝的副業是木匠?◎ 什麼是姐弟戀的最高等級?◎ 愛玩「文字遊戲」的恐怖皇帝是誰?◎ 才高八斗的唐伯虎落榜真相是?◎ 御醫李時珍為什麼辭不了官?◎ 史稱「一月天子」的短命皇帝是誰?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
明帝國亡於「白銀」晚明歷史充分證明:經濟第一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無論經濟、軍事,還是科技文化都遠遠強於世界其他國家。然而,晚明卻在最強大的時候滅亡了,人們應該驚訝,但又不應該驚訝。因為,白銀帝國的虛假繁榮掩蓋了一切滅亡因素。本書從商業經濟、貨幣政策、三農政策等經濟政策角度分析入手,揭開有明一代如何成為「白銀帝國」這一歷史現象,並闡述分析了明代「白銀帝國」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走向的意義。白銀雖然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物質財富的大規模增加,但是它的出現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所起的負面作用要大於正面作用,它加速了明帝國的衰落。而白銀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負面作用,罪不在於白銀,而在於官僚、官商。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後,雖然帶動了商業的興旺,但卻沒有給百姓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反而帶來了無窮災難。因為,白銀不在百姓手中。誰有?皇族、官員、富商。因為,明代中後期皇帝日益荒淫怠政,造成自身收入(內帑)的減少,皇親國戚、宦官、文武官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這些人將大量白銀「窖藏」,而民間商人、百姓的「窖藏」行為也比較普遍。明朝中央政府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為,它手中沒錢。再加上自身的腐敗和自然災害,終於導致了農民起義,使帝國大廈在看似最牢固的時候轟然倒塌。本書緊緊圍繞白銀帝國的形成以及對社會、文化、風俗、政治、經濟、軍事的影響進行說明,將白銀帝國下的真實百姓生活剖析得淋漓盡致。
最通情理的皇后:明朝馬皇后(2CD)
1.馬皇后的出生背景與成長2.馬皇后生涯發展過程3.馬皇后對皇家的貢獻4.馬皇后對帝王的影響5.馬皇后相夫教子成功的母親6.馬皇后對後世的啟發與歷史的評價本書特色朱元璋能從不識大字的平民變成一國之君,不得不歸功於馬皇后的共患難與相扶持,以及教他讀書識字的耐心。這樣的天下江山,沒有馬皇后就成就不了明太祖的政績!這位具備賢妻、良母、明后的大腳皇后,仁慈善良、節儉嚴謹,常在明太祖身邊勸諫,挽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馬皇后隨夫君征戰多年,患難共苦,如何在夫君的身邊,陪其走過各式各樣的人生滋味,令人玩味!
皇帝不可愛,國家怎麼辦
愛國家等於愛皇帝嗎?國事糜爛之世,各色人等如何自處?在中國的所有朝代中,明朝和清朝無疑是最令人感興趣的,而危機四伏的晚明,則更能讓人從中讀出一份歷史的警醒和彷徨。回首往事,三百六十多年前的那些先人的面容依然歷歷在目,他們的掙扎,呼喊,沉淪,麻醉,彷彿一個意在言外的眼神,隔了迢遙的時空,向我們和我們的時代拋擲過來。《皇帝不可愛,國家怎麼辦》是知名歷史作家聶作平先生最新歷史隨筆結集,以晚明時代為背景,觀照末世君臣、軍民等一干人等所作所為,或冷靜敷陳,或嬉笑怒罵,直陳歷史真相,兼具當世情懷,所述所論,多為人處世常識,皆足引人思考。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大運河(漕運)是京城和江南之間唯一的交通運輸線對明朝國家財政發揮命脈的作用幾乎中國所有的物產,都通過大運河來輸送在中國有政治上絕對重大的歷史意義從經濟角度來說,大運河(漕運)對明朝的國家財政發揮著命脈的作用,大運河是京城和江南之間唯一的交通運輸線,所有的物資供應都要經過它。這些物資,以榖類為最大宗,其他還有水果、家禽、紡織品、木材、文具、瓷器等,幾乎中國所有的物產,都通過大運河來輸送,所以大運河有它絕對的歷史意義。一般說來,明代漕運問題涉及到明史中許多因素,例如皇帝及大臣管理漕運的風格、政府模式、官場慣例、財政政策、財政制度、國民經濟、地理環境和工藝技術等,都密切關聯著漕運的運作。許多學者研究,大凡一個王朝的滅亡,其中一個跡象就是對水利的忽視,大運河後來無法進行有系統的輸送,是否證明了大明帝國的崩潰?史學家黃仁宇教授在本書對此有深入的研究。
走出中世紀:從晚明至晚清的歷史斷想
蜚聲中外的一流學者——朱維錚教授力作,氣盛文暢,理據充足,最能見出其治史的卓識與功力,影響持久不衰。本書講述作為蜚聲中外的一流學者朱維錚教授,以其扎實深厚的學術功底、敏銳多元的探索視野和妙語連珠的流暢文字,在從歷史本身說明歷史理念的基礎上,通過系統連貫的發掘探討和發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對中國及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紀的過程,作出了獨到地闡述,從而充分顯示其不僅把握中國歷史昨天、前天的學術修養,更體現其關懷人類社會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海魂:全集
歷史是不容遺忘的。前陣子釣魚台爭議再起,不管是在政壇還是在社會上皆鬧得沸沸揚揚。我們似乎只是一味的宣示主權,認為自己國家的東西不能被搶走。但我們捫心自問,是否確實對釣魚台的歷史淵源瞭若指掌?若要挺身捍衛,我們不能不知道釣魚台從前那些年走過的風風雨雨。歷史不是死的,它是過去曾經發生過的民族故事記載。而《海魂》的撰寫,則透過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並確切地走訪遺跡,撰寫了許多教科書中不會詳細描述的血淚史。我們無需揭開歷史傷疤、撕裂國族意識,但我們需要了解這些基本的歷史事實,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事件的可能真相。《海魂:全集》保留兩位作者對歷史不同的見解,帶我們細看文明如何把一個你爭我奪的動物世界,規範成了一個能正常運轉的人類社會。
話說中國13:集權與裂變
話說中國13:集權與裂變(西元1368 年-西元1644年明代的中國故事)明朝──強盛與危機:一個令人扼腕的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朝代,它處於社會發展的轉折時代,在許多領域內,都充滿了轉制和變革的因素,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激烈、複雜錯綜。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歲月,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以至科技方面,都有令人稱道的成績。
明朝皇帝回憶錄
有人說,她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堪稱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黃金時代,被譽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有人說,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皇帝極端變態,宦官專權,廠衛橫行,土地兼并劇烈;也有人說,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難捉摸的王朝,治亂興亡沒個準。這就是明朝──一個飽受爭議的封建王朝!但所有史家都有一個共識:明朝的皇帝個性極強。在君主專制制度高度成熟的大明王朝,君主的意志和作為,往往可以對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對於明朝皇帝群體的深入關注,對於讀懂三百年明史而言至關重要。作者積三年之功,挖掘大量文獻資料,將研究心得融為一體,完成此書。這本書,描繪了明朝皇帝的眾生相,以回憶錄的形式,客觀敘述了明朝十六位帝王的傳奇人生;這本書,刻畫了明朝皇帝的內心世界,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帶著讀者身臨其境,近距離觸摸明朝三百年風雲詭譎的宏大歷史畫卷。對於明史的敘述而言,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海魂貳:從甲午戰爭到釣魚台的海權爭奪戰
怒海砲火 傲骨不撓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引爆;1895年李鴻章赴日簽訂《馬關條約》;1945年中日八年抗戰浴血而勝;1988年南沙群島爆發三一四海戰。鄭和的大航海時代到釣魚台的主權之爭,海權意識正在覺醒;昔日的東亞病夫,今日的海上長城,長眠的海魂將再次甦醒;分進合擊航向世界,共同為中華文明在大洋上的崛起做見證。兩岸水鬼台海鬥 千禧保釣護主權三擊出雲,東瀛鬼子終敗降;南沙西沙,海戰攻防揚軍威。跨洲遠航,劈海斬浪敗海盜;釣魚尖閣,主權之爭風雲起。
大明流煌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輝煌時代”系列介紹並分析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十個輝煌的時代。本書介紹了中國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永樂皇帝朱棣父子在位期間所創造的偉業:將國都從江南遷至北京,彰顯了明王朝政治上的遠見卓識;悉心經營大中華的邊疆,改善同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反映出明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派鄭和七下西洋,詮釋了明王朝開放友善的外交政策;《永樂大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及其他科技著作的誕生,反映出當時文化的繁榮;西學東漸,反映了明王朝對外來文化有選擇的吸收等。
像朱元璋一樣活著
一個熱血澎湃的男子,一個血腥殘暴的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人,他的輝煌功績足以與劉邦、李世民媲美,他的政治謀略和軍事才能足以與張良、韓信比肩,他的狡詐凶狠足以和曹操稱兄道弟。這個小時候窮到不行的怪胎,最後登上皇帝的寶座,靠的是像狼一樣的非常手段與非常權謀!他有拔劍而起的勇氣,也有忍氣吞聲的韌性;他有悲天憫人的善心,也有濫殺無辜的歹毒;他有求賢如渴的衝動,也有狂殺功臣的惡行……本書特色在朱元璋的時代,像他那樣必須奮起一搏的人少嗎?為什麼只有他能夠幹出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這就是能幹事的卓越才能。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機遇,如果自己是個窩囊廢,是豬趕到北京還是豬,也不可能幹出什麼大事;如果是金子,放在什麼地方都會發光。毫無疑問,朱元璋是一塊金子!有才能是否有膽量,這是能否做出大事的重要因素。朱元璋人小膽大,甚至膽大包天,小孩童敢殺牛,小和尚敢罰神……試想,沒有這樣的膽量,怎麼能夠捨掉身家性命去幹開創天下的大事呢?除了以上三點,朱元璋還不足以當皇帝,他最終當上皇帝,與他的非常手段、非常權智密不可分!他有拔劍而起的勇氣,也有忍氣吞聲的韌性;他有悲天憫人的善心,也有濫殺無辜的歹毒;他有思賢如渴的衝動,也有大殺功臣的惡行……正因為這些因素,他成為九五之尊!從人性的角度說,他有些獸性,就像一匹荒原上的餓狼:掙扎、拼殺、嗜血,最終成為頭狼;同時,他也有不少人性,就像一位潦倒人物:拼搏、算計,建功立業,最終開創明朝,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海魂:從鄭和的大航海時代到東瀛崛起
明耀四海.日出東洋1405年開始,鄭和七下西洋;1517年葡萄牙人一炮震醒了大明朝;1637年英國人強闖廣州虎門;1839年鴉片戰爭爆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引爆。戰爭的血淚隱藏在文字之中,大國的榮耀終在帝國主義者的貪念下崩解;海權強則國強,風高浪起海魂咆哮,驚風駭浪中歷史汰煉出無法忽視的精采軌跡。大明寶船揚四海.清末鬼子亂中華帆檣如林,鄭和萬里達非洲;紅毛東進,堅船利炮破神州。強國腐朽,甲午悲歌沉巨艦;台海蕩蕩,福爾摩沙軍威揚。
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
本書以生活為主題,包含「天子至庶民」、「生活與規範」、「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文化」四個子題,代表四個不同層次或面向的生活史探索。全書各章嘗試由生活層面切入,力圖進入歷史情境,貼近現實世界,別開生面地營造具有活潑生命力的社會圖像。本書在內容上頗具多元性,作者的學科訓練及處理題材,更包含史學、文學、藝術史,而論述層次上也幅度甚廣,於物質、社會、精神的各個層面都有所觸及。
鄭和寶船揚帆世界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世界的中國」系列集中介紹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展現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組成部分。《鄭和寶船揚帆世界》從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這二十八年間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東南亞許多重要島嶼,穿越印度洋,遠達波斯灣、阿拉伯半島,行程七萬多海里,完成了朝廷賦予的艱巨使命,推動了中國人大規模走向海洋,把中華文明播向世界。
明朝第一戰神戚繼光
※【大師說史】與【百家講壇】本公司推出【大師說史】系列,本書是第四本.【百家講壇】是中國中央電視台金字招牌的節目.受聘此節目講述文史,皆為學有專精的上上之才.史觀銳利、搜羅細緻,讓歷史變得栩栩如生.系出席【百家講壇】的作品,本本口碑一流,多為排行榜常客談到“戚繼光”,一般人的印象僅止於“抗倭英雄”。至於:.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無敗績的戰神!.如何以“四不要”和“四要”挑選訓練“戚家軍”?.戚繼光憑什麼發明了“狼筅”、“向後爆火銃”…等傳奇兵器?.戚繼光的“鴛鴦陣“、“兩儀陣”、“三才陣”及“戰車兵團”為何所向無敵?.戚繼光出了名“怕老婆”,而他老婆竟可用“空城計”阻退倭寇?.現代人所見的萬里長城是戚繼光所重建。………我們了解戚繼光太少了!號稱“明朝第一戰神”,名副其實!本書栩栩如生描述戚繼光的個性、家庭、思想、戰略、各場戰爭(南倭寇、北俺達)、製造兵器、改良火炮、移動的戰車兵團…,沒讀過這些,等於不知道戚繼光!最後,英雄隕落。如何隕落?賣個關子,保證讀者想知道,更保證讀完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明代的女人
明代的女人們:永樂朝徐皇后通曉中國傳統文學,協助丈夫宣揚綱常名教,倡導中國保守思想和傳統道德觀念。以她名義發表的內府刊本有《古今列女傳》、《內訓》,以及《勸善書》,是位才德兼備的後宮女主人。她死後,永樂在傷痛之餘,誓言不再立后。黃娥是明代最有才華的女詩人,從小就開始讀古典文學、寫作文章。婚後十年,獨自回四川新都料理家產,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攻研樂府詩詞。她在先生楊慎過世後,以散曲的體裁,寫了相當多有名的詩詞,這些作品後來彙集成五卷的《楊升庵夫人樂府詞餘》。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成名的背後,除了充滿坎坷的遭遇,更得力於養母王氏的苦心教誨。顧炎武在尚未出世前,父親就答應將他過繼給族人當養子。養父在剛滿十七歲時,便不幸病逝,他的未婚妻王氏仍然堅持要守節當寡婦。顧炎武出生後不久就過繼到養父家,當時養母王氏才二十七歲。顧炎武的啟蒙、人格的培養及後來的成就,都要歸功於王氏的教導有方。爾後全家逃到江蘇崑山,王氏不願在異族的統治下生活,絕食數天後餓死,在彌留時,王氏寫下了一封信,求她的兒子顧炎武終生不得為滿清效勞。楚雄府知府高政死時沒有兒子,他的妻子依慣例承襲為知府。高政的妻子死後,這個職位又傳給女兒高思弄。高思弄在宣德初年,入朝聖闕,騎著一隻大象進入北京城時,萬人空巷,大家都要爭睹蠻女的儀飾,甚至還有一名畫師為了這件事,畫了一張《蠻女貢象圖》,轟動一時。吳縣女子王妙鳳嫁給吳奎為妻,可是盛年的婆婆是位淫蕩的婦人。有一次,吳奎到外經商,婆婆跟姦夫在房間飲酒作樂,這姦夫意圖不軌打起王妙鳳的主意,命她取酒,妙鳳不願聽從。姦夫再三催促,妙鳳不得已進入房間,姦夫一看到年輕的媳婦,竟用手戲摸她的手臂。妙鳳羞憤難當,拿起一把菜刀,將被姦夫摸觸過的手臂猛砍一刀,第一次沒砍斷,再砍一次,手臂終於應聲而斷。聽到這消息,妙鳳的父母親要到法曹按鈴訴訟,可是妙鳳卻說:「我死就死了。哪有理由要控告自己的婆婆呢?」不到十天,王妙鳳因流血過多而死亡。
少年朱元璋
看浪花淘英雄向帝王學智慧他,和尚掃地佛移位。 他,紅巾起義入戰場。他,平民登上九五尊。 他,整肅吏治和腐敗。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憑藉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由一個走投無路的遊方和尚,參加元末紅巾軍起義,經過十多年的戰鬥風雲,開創帝國,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寶座。他的經歷,在我國歷代開國帝王中,獨一無二,充滿傳奇色彩。朱元璋與好友親見元軍暴行,痛恨非常,忍不住火燒元軍營地,遭到追殺,他們該如何逃脫此劫?朱元璋好心救人,誰知對方卻是山賊頭目,他因此被舉報到官府,面臨危機,他應該怎麼做呢?天災人禍,父母長兄接連病故,朱元璋身單力薄,走投無路,投入寺院僧,誰知道一場瘟疫,寺廟缺糧斷炊,他被迫出外遊方,艱難世道,他能找到生存的希望嗎?天下大亂,紅巾軍起義轟轟烈烈,朱元璋脫下僧衣,投入了造反的行列,但紅巾軍內部明爭暗鬥,各不相讓,身處風口浪尖,朱元璋倍受猜疑,他能安然度過危機嗎?
功高震主岳飛
岳飛是一位悲劇人物,正如英國大文豪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有著相同的命運和際遇。岳飛一生戎馬,馳騁沙場,一心收復舊河山,奈何壯志未酬,卻沉冤莫白的獲罪刑戮,這件千古奇案曾令多少人欷吁浩嘆!岳飛的形象幾乎是隨著時間、朝代迭替而有所變動。支持他的人,說他是忠孝兩全的英雄豪傑;對他有微詞的一方,則又指責他坐擁兵權,個性剛愎任性,才會在政治鬥爭中慘遭挫敗。他究竟是耿耿精忠的一代名將,還是擁兵自重的跋扈軍閥?我們不得不重新了解岳飛功過爭議的一生。 三十功名塵與土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君臣將相,或開創帝業,或權傾朝野,或擁兵率軍,或擘畫改革;在太平與戰亂、興盛與衰亡中創造歷史,忠奸成敗,功過是非,留下不朽的功業和萬世的罵名。他們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在謳歌讚揚與羞辱唾棄中擺盪,是可敬可愛,也是可憎可厭的爭議人物。本系列的每本書以兩大部分呈現,第一部分為人物傳記,第二部分為是非爭議之處,針對爭議的主題來論述;因而不僅僅是人物傳記,它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叢書,巨細靡遺地分析十二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人物的愛恨情仇及人格上的優缺點,希冀以歷史事實的敘述,加以探討,從中得到啟發。也讓我們逆向思考、反觀過去所讀的歷史,重新定義、評斷這些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
海上遊龍鄭成功
明代遺臣鄭成功,抱孤忠,復台灣,後人追諡建祠,威靈顯赫。他一生反清復明,為國事奔走,卻出師未捷身先死。南京兵敗,是歷史客觀形勢使然,抑或鄭成功獨占之私欲有以致之?渡台後,諸將叛離,父子成仇,壯年而歿,是否有哪些性格上的缺點造成?也是見仁見智的說法。中國歷史五千年,出過多少英雄豪傑,在史書上赫赫有名的大有人在,但能名留西方人編纂的百科全書的卻不多,鄭成功被收錄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可見他在西方人心目中確有其分量。三十功名塵與土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君臣將相,或開創帝業,或權傾朝野,或擁兵率軍,或擘畫改革;在太平與戰亂、興盛與衰亡中創造歷史,忠奸成敗,功過是非,留下不朽的功業和萬世的罵名。他們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在謳歌讚揚與羞辱唾棄中擺盪,是可敬可愛,也是可憎可厭的爭議人物。本系列的每本書以兩大部分呈現,第一部分為人物傳記,第二部分為是非爭議之處,針對爭議的主題來論述;因而不僅僅是人物傳記,它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叢書,巨細靡遺地分析十二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人物的愛恨情仇及人格上的優缺點,希冀以歷史事實的敘述,加以探討,從中得到啟發。也讓我們逆向思考、反觀過去所讀的歷史,重新定義、評斷這些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
帝國鐵騎
1644年,中國歷史上千載難逢的大變局在此時揭開了序幕。 三個王朝,五個人物在歷史的舞台上角逐、較量!局勢詭譎難測又充滿了變數── ‧崇禎皇帝:一個繼承"哥哥"與"爺爺"留下巨債的 年輕皇帝。十七歲登基,朝臣嚮往他是個 "中興之帝"。他毀了明朝的"活長城", 死時留下一句千古長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皇太極:熟讀《三國》,戰略眼光及攬用人才的手段,五個人物中之佼佼者。一生善待漢人降將,欣賞忠臣烈子。然而其爭奪大位的手法幾可與"玄武門之變"相比。 李自成:出身於陜西貧窮人家,曾為明朝驛卒。起義時所創的民謠:『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起了排山倒海的作用。攻入京城後,以帝王之禮安葬了崇禎。登基稱大順朝的第二天,所發出的第一道詔令卻是:立即撤離北京。離開前,放了一把大火,讓富麗皇宮陷入無可挽回的火海… ‧吳三桂:是個軍事天才,更是晚明以來最成功的一個機會主義者。但棋逢高手,幾次打錯算盤,搞得自己下了一盤全天下人都瞠目結舌的弈局。成不了孝子;也做了貳臣。然而在雲貴過著皇帝般的生活…‧多爾袞:年少時,親眼目睹同父異母的哥哥皇太極用計逼死自己的生母自盡殉葬。他最愛的女人成了皇太極的妻子,懷著複雜情緒,成功地接過哥哥的衣缽,並且在這五個人之中,最後成了唯一真正有能力出牌的人… 讀本書,會發現這五個人之間有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 一、這五個驚天動地的角逐者,差不多都是剛過三十而立的青年人──其中李自成最大,三十九歲;崇禎、吳三桂、多爾袞,都在三十三、四歲的年紀;皇太極則是三十五歲登基的皇帝。 二、他們各有完全不同的個性、能力和際遇。除了崇禎以外,均可算是軍事 三、五個人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幾乎都是位及九五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