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評論
劉若愚教授在英美多年,深感西洋學者在談論文學一般時,動不動就以西方希臘羅馬以來的文學傳統為馬首是膽,而忽視了東方另一個不同但毫不劣於西方的文學傳統。正如他在「導論」和「結語」中所暗示的,在談論文學時,由於這本書的出現,西洋學者今後不能不將中國的文學理論也一併加以考慮,否則不能談論「普遍的文學理論」(universal theory of literature)或「文學」(literature)一般,而只能談論各別或各國的「文學」(literatures)和「批評」(criticisms)而已。這種嚴肅的意圖,不是『中國人的文學觀念』這種通俗化的書名所能表現的。由於本書不是專為研究中國文學者而寫的,文中盡量避免專門性的討論,因此,它對不懂中文的讀者,仍然可以了解,而另一方面,本書將專門性的討論以及參考書的引證歸入註中;這些註以及參考書目和語彙索引,應能使專門研究中國文學者找到出處,或參考與所討論的主題有關的其他著作。
中國文學批評史(下)
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 第一編介紹先秦的文學批評、漢代的文學批評。第二編有魏晉的文學批評、南北朝的文學批評、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四章。第三編介紹隋和唐代前期的文學批評、唐代中期的討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理論、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學批評。第四編介紹北宋、南宋的詩文批評、宋代詞論、金元的文學批評。第五編介紹明代的詩文、戲曲及小說的批評。第六編有清初思想家的文學觀、清代前中期文論、清代前中期詩論、清代前中期詞論、戲曲批評及小說批評六單元。第七編介紹近代的詩文批評和詞論、戲曲理論批評的發展和演變,及小說理論批評三個單元。
中國評書(評話)研究
什麼是評書?評書是中國廣大人民長期以來喜愛的民間傳統的說講藝術,也是口頭曲藝文學形式之一。從曲藝發展史來看,它是從上古人民大眾講故事和說笑話的口頭文學形式,經過歷代人民大眾(特別是民間藝人)長期在口頭上琢磨、加工創造而成的獨具民族藝術風格和地方語言色彩的只說不唱的故事形式。 & 評書,它就是由一個演員一邊用口頭敘述,一邊穿插上必要的評論的故事作品。它形式簡便靈活,便於講述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也便於迅速反映當時現實的生活。有的評書藝人說它的重要的藝術特點是「有講有評」,即一面描敘故事人物,一面發表演員的感受。 & 所謂「有講有評」的方式,就是「又講又評」,它是用樸素生動的民間語言來敘述動人的故事,而且可以帶上某些評論的色彩。它只說不唱,因此不必用樂器伴奏。 & 演員有時是以第三人稱的語言來表演,有時是以第一人稱的語言扮演故事中種種角色。而二者往往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比之在農民中間流傳的民間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具有更加細緻的藝術表現力的。
文史通義:史筆與文心
史筆與文心 章學誠,字實齋,浙江會籍人。生於清乾隆3年,卒於嘉慶六年(1738-1801)。一生在貪困不得意中度過,而能力學不倦。從事教學、幫地方官修方志等工作以餬口,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著作。其中最有價值的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和《方志略例》。 他把漢劉向等的《別錄》和《七略》、唐劉知幾的《史通》、宋鄭樵的《通志》等,融會貫通了,倡「六經皆史」的說法,擴大史學的領域,主張要修通史,採用紀事本末體。方志是供國史取裁,而不重沿革。文辭重在載道,而和文士之文有別。又批評《漢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等錯誤的地方,倡別裁互著等方法。這些說法,多有創見,而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編撰者簡介 喬衍琯 民國18年生。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文系畢業。先後服務於臺南高工、中央圖書館特藏組,任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著有《陳振孫學記》、編有《書目叢書》。
文選:文學的御花園
《文選》是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一部詩文選集。它的編選者蕭統(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天監元年(西元502年)立為太子,早死而未能即位。博覽群書,愛好文學,著有《文集》二十捲、《正序》十捲、《英華集》二十捲,都已失傳。他廣收文集將近三萬卷,又廣納才學之士,一時名士畢集,他乃編選自周代至當時七、八年間一百三十幾個知名作家和少數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餘篇,凡三十捲(後來李善析為六十捲),各種文體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備。因他死後諡「昭明」,所以又稱《文選》為《昭明文選》。《文選》後來廣為流傳,淹沒了當時所有的選擇,成為齊梁以前文章選集的唯一傳本。自唐以後,幾乎成為士大夫必修的課本,杜甫告誡他的兒子要「熟精《文選》理」,宋人諺語也說:「《文選》爛,秀才半。」後代文人研究《文選》和註解,形成一項專門學問,叫做「文選學」,就可看出這本選集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日本古典文學評介
日本古代的文學思潮,是受著三個系統所支配的:一是神道觀念,就是原來的思想;二是我國的儒家思想;三是從我國傳入的佛家思想。譬如本書所介紹的「萬葉集」,不但是中國文化影響的集合體,就是書名,也出自「淮南子」的「千葉萬枝」,和和劉禹錫的「萬葉吟秋」。 本書撰述日本的古典文學,按出版年代順序評介。雖各自成單篇,實亦為日本文學之演進史。雖未能把全部文學作品一一寫出,但比較重要者相信多已詳為介紹。故讀過本書,即可瞭解日本文學之演進脈絡,對它有深刻之認識。 中國文學對日本影響極大,所以瞭解我國文學史,再進一步認識日本的文學,不但能知日本文學的風格和寫作特點,更能從日本文學中探索到與中國文學之關係,和所受影響。這在研究東洋文學上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