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叢書#4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
兒童文學 本書是一種批評性的兒童文學論文集。內容包括: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兒童文學的類型,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兒童文學的播種與紮根,兒歌、童謠與兒童詩,兒童文學的心路歷程。作者一向主張兒童文學的趣味性、藝術性與教育性兼顧,並重視兒童文學發展的歷史意識與前瞻視野。 這些年來,國內的兒童讀物出版,非常蓬勃。無論是文學性,知識性或科學性讀物,都等量齊觀。 在文學性讀物方面,翻譯和改寫的讀物,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國內兒童讀物市場的主力,而創作的作品,始終是敬陪末座,這是不爭的事實。儘管如此,從事兒童文學的創作的朋友,依舊勤奮地為小朋友創作足以引起他們閱讀興的作品。
文學理論-當代學術入門
本書剛出版即好評如潮,被譽為「文學理論」最好的入門讀物。當代批評家克莫德(Sir Frank Kermode)說,本書作者能以這麼準確的表達方式,精煉、易懂地介紹文學理論,簡直不可思議。米勒(J. Hillis Miller)說,卡勒從論題而不是如一般同類書那樣從不同的學派著手,全面透徹,在他筆下的文學理論不會被簡單化和出現偏頗,本書作者毫無疑問稱得上文學理論入門書的最佳人選。 & 華夫(Partricia Waugh)認為這本文學理論精闢透內,緊扣究竟為甚麼我們要學文學理論這樣的關鍵問題,讀來受用無窮。本書討論了各種文學理論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及它們共同的主張;既論及各理論學派間的爭論,但又不把彼此的分別對立起來,使理論不失其本身的趣味和力量。
文學評論白問
百問 西子灣副刊的前任主編鄭春鴻兄,是這部作品的催生者。不知道他從可處得來的靈感,撒下英雄帖,廣邀各路好漢在他主持副刊上開闢各式各樣的百問專欄,以紙上叩應的方式,解答各該分內的疑難雜症。百問百答,頗有馬拉松競賽的意味,我負責文學評論的部分,從一九九五年八月開始,每週一題,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我以整整兩年時間,沒有間斷地,第一跑完全程,頗為得意。 「百問」寫作期間,也讓我增加了不少美好的文學經驗,頗為意外的是,持續有雜誌主編來函要求轉載某些篇章,這對一向被視為冷僻的文學評論,是莫大的鼓舞力量。 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與文學史觀,通過大量舉證和分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完整而有系統的架構出全視域文學評論之諸種面向,從宏觀到幽微的闡述立論,允為當前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必備參考書。 作者簡介 彭瑞金,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畢業。現任「文學台灣」雜誌主編,中學教師。曾獲巫永福評論獎,西子灣評論獎及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研究著作獎。著有文學評論「泥土的香味」、「鍾理」等書。
中國古代文學史3:宋遼金元
蘇軾詩 & 蘇軾一生經歷兩次在朝-外任-貶調的過裡,既經順境,復歷逆境,榮辱、禍禍、窮達、得失兼於一身。這種坎坷的人生遭際,「身行萬里半天下」的豐富經歷,使蘇軾在詩歌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他一生於詩歌用力最勤,較之詞和散文.詩歌題材更廣闊,內容更豐富。風格更加多樣化,是一代宋詩的典範。 (一)蘇詩的類型 現存蘇詩共二千七佰餘首.按其題材和內容,大致可分為政冶諷刺詩、寫景詠物詩、題書畫詩、論詩詩等類型。1、政治諷刺詩關心國計民生、同情人民疾苦是蘇軾詩歌的重要內容。和歐陽修、王安石一樣,蘇軾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主張「詩須要有為而作」.反對「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創作了不少「悲歌為黎元」的詩篇。加《許州西湖》之「但恐城市歡,不知田野愴。潁州七不登,野氣長蒼莽」,譴責地方官吏役民開湖遊春而不顧連年飢荒中的百姓之苦,《送黃師是赴兩浙憲》之「哀哉吳越人,人為江湖吞。官自倒帑廩.飽不及黎元 」,抨擊官府揮霍錢糧而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黑暗現實;在鳳翔時作《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詩,揭露朝廷給百姓攤派苛重瑤役之災;通判杭州時所寫《除夜直都廳因繫皆滿,日暮不得返舍》詩,同情為餬口奔走販鹽而身陷囹圄的窮苦百姓;眨調黃州作《五禽言》、《魚蠻子》等詩。借渡河農夫和漁民一家控訴地租剝削的殘酷性;眨調惠州所作著名的《荔枝嘆),借史實批判官僚政客諂媚迎合、爭新買寵、坑害百性的可恥行徑,指名道姓指斥本朝權貴。「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表現了詩人憂國愛民敢怒敢言的可貴精神。 && &蘇軾有些政冶諷刺詩,針眨時弊,同情人民疾苦,卻又同不滿王安石新法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如《山村五絕)皆針對其中之鹽法、青苖法等,譏誚時政。以致得罪權臣。其二云: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效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 常時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此詩取西漢龔遂令人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之事,譏諷鹽法太急。這類詩誇大了新法之弊,難免不失偏頗,但蘇軾之關心國事、民事.亦可見一斑。其他如《石炭》.《答呂梁忡屯田》等詩,寫修堤抗洪、開發煤礦,於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問題有所開拓。亦難能可貴。 2、寫景詠物詩 蘇軾一生,足跡遍於中國,所到之處飽覽祖國山川的奇景偉觀,故其寫景詩以及由此而生發的哲理詩,最為膾炙人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三峽的奇艷、長江的壯闊、西湖的嫵媚、錢塘怒濤、海市的變幻、南國的秀麗,乃至於黃州海棠、惠州荔枝、儋州黎寨,一草一木,風土人情,無不紛呈筆底。蘇軾極善於觀察和捕捉自然景物千變萬化的不同特徵,以生花妙筆去描寫刻畫。構成獨特而新穎的意象和境界。如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蘇軾在杭州所作(飲湖上初晴後雨)之一: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州憎伽塔)、(洗兒)等篇,或暗喻滿意的成果有賴於主客觀的統一,或指明大自然的變化並非由於神靈的主宰,寓深刻的人生哲理於意象之中.皆以奇趣哲理取勝。「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千山澠池懷舊》)。像這類詩,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機統一,義蘊無窮。這在唐詩中頗為罕見,而在蘇軾筆下則屢見不鮮,並且成功地解決了哲理詩的兩個重大藝術問題:一是寓抽象的哲理與具體的意象之中,二是融枯燥的哲理於動人的情感之中。也正是蘇軾在藝術上的成功,才使他能夠開拓哲理詩的所時代。 3、論詩、題書畫之詩 蘇軾論詩、題書畫之詩,亦有很高成就,表現出他深廣的藝術造詣和善於把握與再現各種藝術境界的才能,同時寄寓了蘇軾自己
談文學
暢遊文學世界 這本書所結集十六篇有關文學課題的討論,是作者隨時想到陸續寫成的,主要是作者個人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 文學是談不盡的,學文學第一件要事是現索名家作品,其次自己多練習寫作,如此纔才親自嘗出甘苦,逐漸養成一種純正的趣味,學得一副文學體驗人情物態的眼光和同情。到了這兒,文學的修養就大體成功了。 本書是作者與愛好文學的讀者印證經驗之作,書中就各個文學課題提出精妙而獨到的見解,值得各位愛好文學的讀者把玩品味。讓我們同作者一同暢遊文學的世界! 作者簡介 朱光潛 一八九七年生,安徽桐城人,一九二二年香港大學畢業,一九二五年出國留學,就讀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巴黎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他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和教育家,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談美》、《談文學》、《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夢與灰燼-戰後之學史散論第2集
查爾斯河畔沉思者 在哈佛大學的查爾斯河畔,一方面透過反芻咀嚼這些我已一讀再讀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則藉由左派優良傳統的協助疏裡,我在每天落下去的夕暉裡,看到一個愈來愈清楚的台灣社會圖像,這樣的過程,讓我不至於在與惡劣的現實面而相覷後因失望挫敗而犬儒化,因為我曾經在文學裡看到過那些值得終身存留記取的戲劇化,情緒化與理想化的人間光影。 多年之後,我深深慶幸自己的這河畔歲月,不斷的交雜對話,使我沒有辦法真正學好任何一家一派的理論,我對理論的吸引,永遠攙雜了現實的偏見干擾,而且還是一種經過文學變形,改造過的現實意識,文學化了的現實意識,比其他種的現實認知來得戲劇化些,情緒化些,可能也理想化些。 台灣文學,台灣社會以及普遍正義原則的交錯織錦,這是我當年在查爾斯河畔所看到的一片美麗景致,也是我相信自己應讓窮一生之力帶給更多人可以看到,可以欣賞的寶藏。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大歷史系畢業,現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著有長篇小說《大愛》《暗巷迷夜》,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紅顏》《往事追憶錄》,散文集《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文化評論集《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等,曾獲賴和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
兒童文學新論
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如果能夠成立,勢必要具備許多條件,而這些條件似乎都還沒有人能充分的掌握,使得兒童文學仍是一片「榛莽闢」或「開發不夠」的領地,後起者可以發揮的空間依然無限寬廣。 本書在內容上頗以宏闊的規模見長,也觸及了兒童文學研究的大部分癥結,可為未來兒童文學的建構提供有效的指引。所以題為「兒童文學新論」,正因它有別於既有的兒童文學論著,以及展現了一個相關的研究的新地標。 兒童文學的重要,即在於如何能以輕鬆且兒童能接受的文字或劇性,來表達作者在文中的意涵。 作者簡介 周慶華 台灣宜蘭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出版學術著作有: 《詩話摘句批評研究》(一九九三年) 《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一九九四年) 《文學圖繪》(一九九六年) 《台灣當代文學理論》(一九九六年) 《佛學新視野》(一九九七年) 《語言文化學》(一九九七年) 《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一九九七年) 《兒童文學新論》(一九九七年) 《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 《新時代的宗教》(一九九九年)
論學談詩20年
1940年代,胡適卸任駐美大使後,在哈佛結識了一批後輩學友,包括周一良、楊聯陞等人,極受胡適器重,準備延攬他們回北大任教。其中楊聯陞更是相知與日彌深而且終身不渝的一位。 1949年胡適重返美國時,楊聯陞在西方漢學界已如旭日初升。胡適對他治學的精博,極為推重,故每有述作必與往復討論,這一點在他們的通信中表現得很清楚。胡適在「遺囑」中指定楊聯陞為他的英文著作的整理人,可見他對楊聯陞的信任。 本書收錄胡楊往來書札205通,時間從1943年起,止於1962年2月胡適逝世前夕。論學談詩二十年,寓雋永於平淡之中,印證兩人師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已經達到了相悅以解、莫逆於心的至高境界。這些書信,為中國現代學術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新資料。
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
作者採用形式主義方法和心理分析,兼取歸納法及讀者反應理論,以說明各種文論和方法對文學研究的重要性,使用的文本上涉《論語》、唐詩、變文、話本,下及近現代作家作品,其論述卻別開生面,往往都有新意。
古代禮制風俗漫談(1)
生活中的小事,我們可以「行而不之」,但是當我們翻開古代文史著作,面對古人古事,許多枝枝節節卻不是我們能夠忽視的。如果我們不知「鐵劵」是什麼,讀《水滸》時就不會明白它為何能提供柴進如此大的權力、勢力;如果我們不知「結髮」的婚儀為何,如何能算是充分了解杜甫「結髮為君婦,席不暖君床。」這句詩呢?所以文化知識看似枝節末流,但卻是研讀古即時不可或缺的一環。經由大陸多位學者的努力,參考許多出土古物和現有資料,針對許多瑣碎的問題追根究底,並提供完整的資料。
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現代中國文學史
本書討論了五十至七十年代,在香港,曹聚仁、李輝英、徐訏、司馬長風等人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論述。書寫文學史面對的問題是,怎樣客觀地述歷史,同時又主觀地評價文學作家和作品。香港的這些中國現代文學史書寫,相對於當時海峽兩岸的來說,作者不約而同都強調:以個人的文學史理念、以客觀的、中立的、非政治的態度去論述中國現代文學史。本書作者指出,當文學史家宣稱採取非政治態度時,實際上就是對主流政治的一種抗衡。所謂歷史述和文學評論,取決於文學史家的立場和位置。在本書中,作者論述了個人與集體對歷史書寫的不同。從中我們可進一步質疑的是,歷史學家所謂持中、平正的史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晚清小說史
晚清的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一個最繁榮的時代。期間所產生的小說種類,估計至少在一千五百種以上。作品裡所呈現的作家思想也極複雜,形形色色,充分表現一種過渡期的現象。 晚 清小說有幾個特徵:第一,充分反映當時政治社會的情況;第二,當時的作家以小說作為「武器」,不斷對政府和一切社會惡象加以抨擊;第三,利用小說形式,從 事新思想新學識的灌輸,作啟運動;第四,描寫兩性私生活的小說,在此時期不為社會所重。直至吳研人創「寫情小說」,此類作品始復抬頭,成了後來鴛鴦蝴蝶派 小說的因子。晚清小說雖有「辭氣浮露,筆無藏鋒」之缺點,然其優勝處,如受西洋小說及新聞雜誌體例影響而產生新的形式等,無一不導引中國小說走向新的道路 及更進一步的發展。
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
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 入了中年的余光中,常寫一種被動的評論文章,那就是應邀為他人的新書寫序。其結果,就是收入這本文集的三十五篇序言:受序的書包括詩集、散文集、畫集、翻譯、選集,甚至辭典;受序的作者也儘多名家。余光中的序文並採微觀與宏觀,兼有情趣與理趣,不但份量頗重,而且演為書評,每於賞析之餘,更進而評價,甚且定位。 作者介紹 余光中 福建永春人,曾謂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曾任教於師大、政大、中文大學,現任高雄中山大學講座教授。詩名與文名比高,翻譯與評論兼擅,出書已有四十五種。評論文集有《掌上雨》、《分水嶺上》、《龔自珍與雪萊》、《從徐霞客到梵谷》。尚有多篇評論收入《逍遙遊》、《青青邊愁》等文集。
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
作者簡介 岡崎郁子,一九四九年生,日本高知縣高知市人,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日本文學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吉備國際大學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不論以官方統治者的立場或是台灣民間認定上,在台灣文束,正統與異端的概念向來都是存在的。諸如日據時代以日文創作的邱永漢,戰後政治思想獨樹一幟的陳映真,遠離台灣的保釣志士劉大任,追求純真文學的鄭清文,其至是居於弱勢族群的拓拔斯,竟然名列異端的系譜?究竟,正統與異端的界定何在? 本書所說的異端,含有兩種意義,而這兩種意義有互動,拮抗,容納的關係。如果把中國文學當作正統,那麼台灣文學是異端,由於主宰台灣文學命運的是台灣三大漢人族群,他們的文學傳統來自中國,由一六六二年來台的明太僕寺卿沈光文所播種,在這之後在台灣形成台灣新,舊文學卻在漫長的三百年裏土著化,建構了台灣色彩強烈的自主新舊文學,有異乎中國文學的內涵存在,其實中國文學已變成台灣文學的一部份。不同國度裏產生的文學,主體的選擇決定了正統與異端。 拘於某些觀代與標準來界定何為正統,何為異端,是否會扼殺了台灣文學本來應有的面貌?作者獨到,持平的見解,擴展了研究台灣文學的領域,提供了別具一格的遼闊視野。
張愛玲與賴雅
張愛玲的愛情故事 本書題名為「張愛玲與賴雅」,不僅因為這是第一本詳敘二人婚姻生活的傳記,司馬新也認為這位美國夫婿乃張愛玲情之所鍾,且支配了她的下半生最具關鍵性的人物。張於一九五五年秋天,從香港乘船抵達紐約。翌年二月搬往NEW HAMPSHIRE州的麥道偉文藝營才同賴雅相識的。二人同年八月結婚,張才三十六歲,而賴雅已是六十五歲、因多次輕微中風而健康受損的老人了。他的創作時代早已過去。賴雅病故時,張愛玲才四十七歲,但人變得更為孤獨,身體也愈來愈壞,不想為豐富自己的生命去作任何努力了。 我們要探究張愛玲自己的愛情故事,更談何容易!作序者在本序裡對這則故事提出了些自己的看法,並無意對司馬新的大前提有所質疑,只是想提高讀者的興趣去細細研討、品賞這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 作者簡介 司馬新,上海人,哈佛大學文學博士,目前在加州任股票分析師。曾與張愛玲通訊十餘年,討論論她的創作與生活。為了寫本書,作者曾親訪賴雅的女兒,並參閱賴雅的日記,及張愛玲寫給賴雅的書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