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夢空間:美國夢中國夢 男人夢女人夢(簡體中文版)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幾何原本》處。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地理的、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真理的);不同的方面(數學的、文化的、文字的、圖符的、宗教的);從不同的國度(中美俄英埃及)來論述人類社會的起源、演化和走向;從而論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都逃不出兩個數字(0,1),兩個符號(⊙,十)和一個金字塔的形式與邏輯。本書開創先河,第一次用性染色體的符號(XX,XY)來探論東西方化的異同和人類文明演化的形式。這是一本旅行記,也是一本隨想錄,還是一本論文集。
創作課
創作不能教的是技法,能教的是心法。 「所謂大匠示人以規矩,不示人以巧,技巧可以不斷翻新,行有行規,我說的大多是入門行規,入門需有人帶,修行就在個人了。」周芬伶的《創作課》就像是在繽紛的文學花園裡,引導匠人修枝剪葉、翻土施肥,以呈現花團錦簇的萬紫千紅:五年級那波是楊明、宇文正、方秋停……;六年級則是徐國能、甘耀明、李崇建……;七年級就是現在正要冒出頭的楊富閔、包冠涵、周紘立……。她不是教寫作,只是等待與召喚,創作者就像雁子般成群飛來。 周芬伶理性與感性並陳,用個人創作心路實踐文學之道,娓娓訴說行走文壇的甘苦。求學時身為學生的模仿抄寫,就職後身為老師的傳道授業。他以教書與寫作經驗,融和歷史、美學和哲學,從學者兼作者的身分出發,細細道出在繁華美麗又變化無定的創作路上,如何走出自己的獨特方向。全書分為三卷,從創作到寫作,由理論至實務,散文、新詩、劇場、小說,不同的創作類型,都有脈絡可以遵循。是了解創作的入門工具書,更是絕美動人的精彩散文集。 本書特色 ★ 周芬伶老師以學者和作家的雙重角度,從理論到實務的書寫經驗,細述各種類型的創作技巧。
如何閱讀文學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依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依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J.K‧羅琳等大量英文文本,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紀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其實就暗示了作品之後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然而,他們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情節是敘事的一部分,但情節無法道盡敘事的全貌。我們一般將情節稱之為故事的重要行動。情節決定了人物、事件與處境三者相互連結的方式……簡言之,當某人問我們這篇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我們稱為文學的東西,通常在寫作時主要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一部作品可以同時是真實的與想像的,同時擁有事實與虛構。小說被置入某個脈絡之中,它的真實或虛假因此不再是重點。真正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作品的想像邏輯裡行動。 價值 Value 是什麼決定了文學作品是好,是壞,還是平庸?數世紀以來,有許多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提出來做為評估作品偉大程度的指標。
從飛行員到賣魚郎(繁體中文版)
曾任飛行員的作者,如今在海產業打拼出另一片天空。 一道道精美可口的餐飲或魚鮮,背後隱藏著多少海洋與大地的秘密? 作者以一雙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鷹眼,為讀者描述一則則感人、動人、迷人的故事。 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前會長古冬說:「楊錦文是位有才華的作家,文筆流暢,看似嘻笑怒罵,其實在給我們講文史哲理。給我們留下不少反省和思索的空間。這就叫功力。」
從飛行員到賣魚郎(簡體中文版)
曾任飛行員的作者,如今在海產業打拼出另一片天空。 一道道精美可口的餐飲或魚鮮,背後隱藏著多少海洋與大地的秘密? 作者以一雙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鷹眼,為讀者描述一則則感人、動人、迷人的故事。 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前會長古冬說:「楊錦文是位有才華的作家,文筆流暢,看似嘻笑怒罵,其實在給我們講文史哲理。給我們留下不少反省和思索的空間。這就叫功力。」
悅讀余秋雨.生命譜新曲
繼《悅讀隱地‧創造自己》、《悅讀王鼎鈞‧通澈文心》、《悅讀琦君‧筆燦麒麟》之後,「爾雅作文書──寫作設計教學」第四部《悅讀余秋雨‧生命譜新曲》也要出版了。 本書就兩岸散文大家余秋雨諸多著作中的精采篇章擷取最可學習的部分予以列舉,並指出其精采以及堂奧所在,以獲得「悅讀」樂趣,進而學習余秋雨寫作路數,期望按圖索驥後另闢蹊徑。 此作文四書既是「書海指引,閱讀燈塔」,更是「寫作捷徑,文學秘笈」,是世間不易尋得的美事,學子與讀者們豈可輕易錯過。
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
1930至40年代 台灣、韓國籠罩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識形態之下 台灣的皇民文學和韓國的親日文學 各自反照出東亞文學中的實像與虛像 & 台灣與韓國兩國,在殖民地文學以及後殖民研究的起步時機以及歷史差異,長久以來兩者之間的對話與比較研究可說是延宕甚至是落後的。這兩個殖民地所受容於帝國的影響以及包括人流、物流、文學、文化的橫向流動,不但成為比較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台灣、韓國殖民地兩者之間異同的問題,也成為二者之間對話可能性的主要題材。1930年代後期至1940年代,日本帝國發動全面戰爭,台灣、韓國籠罩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識型態之下,各自的「地方性文學」也反照出東亞文學其中的實像與虛像。本書正是集結台韓兩地學者,針對台灣的「皇民文學」與韓國的「親日文學」進行對話與比較,企圖解明與釐清以上所提起的課題。&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馬來西亞的月球暗面從此留住沒有國籍的人不被國家承認的魂回不去的家園被背叛的祖國革命如何顛覆家庭/感情 性慾如何顛覆革命歷史如何顛覆真實 碎紙屑如何顛覆歷史膠林深處,馬共出沒──南洋華人的政教禁忌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在奇幻想像、魔幻傳奇境地挑戰歷史不能說的、沒人敢寫的祕密對共產黨的想像 全面翻轉一個一身傷疤的謎樣男子一位在森林深處等待共黨英雄歸來的孕婦一群因新村計畫餓昏了頭、準備吃人肉的馬共男子一位因為愛上大哥的女人為自保而供出黨的一切的叛徒一位走出森林後在出版業大發利市的馬共零餘者一個讓女生懷孕卻不願意負責的左翼婆羅洲青年一名被馬來亞建國總理,也就是自己的好友關起來的策士一群靠馬共經驗扮人偶四處表演的四兄弟一篇從章魚口中吐出來的殘簡集評論、小說、散文寫作於一身的黃錦樹,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和馬華題材,開拓了獨具視域的馬華小說風貌。他的小說呈現了大馬政教環境、華人生存寓言和歷史傷痕,關注馬華文學生態、華人移民的處境和命運,無論題材和思考,其顛覆、戲謔和後設技法,和飽滿的歷史憂患,獨具個人強烈特色和風格。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收入11篇獨自成立又合為整體的小說,企圖呈現的都是馬共黨人及其親人的真實樣態──並非官方右翼歷史的虛偽,也不是馬共回憶錄所歌頌的英勇──那是一個個有血肉有情慾、正義激昂卻同時會計算利益的活生生個體。在某個歷史的瞬間裡,人咧嘴或哭或笑,連皺紋都凍結。生命的荒謬性。在那樣的片刻,時代的颶風掃過,政權的動盪使得生命的一次性變得如此殘酷,人是再也不能回頭了。那是作者念茲在茲對歷史的懷抱、對即將被湮沒的記憶之召喚。作者有如說書人,以歷史真實為背景,以小說寓言為主題,描繪/虛構了大馬社會極少碰觸的題材──馬共,即馬來亞共產黨,挑釁政教禁忌,引領讀者進入不甚熟悉卻又別具魅力的馬華/馬共視域。《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圍繞著馬共,以個人的方式向這些歷史人物致意。小說中不同流亡、離散的歷史/人物,由此發生的悼亡、憤慨、無奈、悲涼等複雜情緒,形成抑鬱、嘲謔等不同形式的小說面目。
小說之道:小說藝術的哲學思考
本書將從昆德拉的洞見談起,接著一一提出八個關於小說哲學的「思考」:認識、存在、複雜、召喚、割裂、內在、孤獨、自我。再從八個「思考」往下詮釋《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人子》、金庸小說、古龍小說、黃易小說、《刀叢裡的詩》、《浩然劍》、卡夫卡小說、昆德拉小說、《屈辱》、《異鄉人》、《圖案人》、艾希莫夫的「基地系列」、《死者代言人》、《明日滅亡》、《異鄉異客》、《一無所有》等等不同類型的小說作品,在小說作品的分析中發現基本原理,在基本原理的沉思中看到了小說世界的藝術與市場,深度與通俗的永恆對話。本書特色這是一本關於小說的原理、哲思、精神、內涵、深層結構、內核世界的論著。簡言之,這是一本小說哲學。或者說,這是一本探索在文字、情節等淺層結構之外,小說之所以成為小說,更基本、更內核、更深層的理由。
年華若水-葉家小姐兩岸三地八十人生紀實
本書女主人翁一生的故事是八十年中港臺風雲激蕩歲月中的歷經。她承受了生命中的沉重:後母的挑撥,美麗獨女沒有得到英美煙草洋行大班父親的一分錢遺產。社會的體制,她有二十年被迫和女兒們分離,不曾相見。那是經歷了身份的各種轉換的八十載歲月年華:上海小學的代課老師、香港深井紗廠書記工、員工宿舍的管理人、銀行的出納主任、酒樓的部長、餐廳的經理、台灣針織廠的成本會計主任以及香港九龍婦女會總務等等。她有過三段婚姻,但始終保持獨立的個體,以葉小姐自居。她曾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女婿上海道台聶緝槼的孫媳婦,建築工程師的太太,台灣名企業副理的賢內助,三位丈夫,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專業人士,她永遠主導著婚姻。現在的她是醫學院退休教授的夫人, 居住上海。童年的她:自信、不攀比、母親教導記心頭。少年:洞悉母親憂愁,發誓幸福要靠自己奮鬥。成人:為生活千方百計、廣交朋友、想方設法樹立理財觀念集資防老。老年:尋找自身幸福、理財有道,老友聚會,栽培晚輩,平常心過幸福晚年。人生如同流動的水,或是碰到斷流,或是被阻山間,都不用去硬碰,斷流藉勢瀉洪,山間泉水叮咚,始終保持自己的最佳狀態,才是最好的人生。此書是媽媽的故事,女兒記錄,外孫出版,三代人的合作。
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
本書透過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運動、文學書寫行動在學術上的「研究」價值等課題,用以「研究」並「診斷」台灣的歷史、文化、社會、人們,以及作為「研究者」的作者本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文學書寫者,其所創作的題材範疇不僅只是局限於原住民族的主題,也以原住民觀點的文學書寫而參與、介入並詮釋一般性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化及人權等等面向的課題;這也意味著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學除了是族群性的建構,同時也是社會性的建構。本書輯錄了十一篇論文,前六章是作者的博士論文《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擷取相關探討主題的章節,重新組織、改寫而成,基本的論述觀點仍承博論;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別是作者在博士班研讀期間發表的論文,以及在東華大學專任教職之後獲得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案的執行成果,並加以擴充、改寫。附錄〈地牛踩不斷的番刀──試論九二一地震前後的瓦歷斯‧諾幹部落書寫策略轉折〉,是作者進入博士班之前的試探性質論文,可供讀者搭配本書的第五章〈「莎赫札德」為什麼要說故事?――「原運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書寫位置的反思與實踐〉參照閱讀。本書特色我在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研討會宣讀的論文,以及發表於學術期刊的論文,主要聚焦探討的主題,幾乎都是環繞於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運動、文學書寫行動的相關議題。身為一個漢族的客家人,我有如此這般的學術研究興趣,當然也曾引起若干師長、朋友及學生們的好奇探詢:為了什麼而關切原住民族的課題?對於師友們的詢問,倘若對話之際的時間、心情及對象允許,我常借用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的話說,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親和性」(elective affinity),偶爾還曾模仿法國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的學者布勞岱(Fernand Braudel)的話說,「任何與原住民有關的事物,都令我愉悅……那是一種情感」。其實,對我來說,與其說是我在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運動、文學書寫行動在學術上的「研究」價值,不如說是透過原住民族的課題,用以「研究」並「診斷」台灣的歷史、文化、社會、人們,以及作為「研究者」的我自己。對於一個專職且忙碌的新聞工作者,頂多是「學術研究」門外漢的我來說,之所以在三十歲投考清華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研究,並在二○○二年以四十歲的「高齡」報考成功大學的台灣文學系博士班,且以戰後台灣的原住民運動、原住民文學的相關議題作為學位論文的探討主題,其實,相當程度是在逼迫自己正視並回應這個問題:長年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黨國詮釋教化機制」規訓的我們,是該到了拆解謊稱式的知識體系的時刻了;在學院的理論訓練當中,我們是不是必須時時檢視、修正論述的理論架構?我們是不是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去丈量社會抗爭的深度?任何理論律則的演繹,率皆無法跳脫於日常生活節奏的時空質素,否則,到頭來所成就的,充其量只不過是虛懸蹈空的學術外衣。一九九七年完成的碩士論文、二○○七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對我來說,毋寧就是「向原住民朋友們謙卑受教」,進行「深度的、廣度的學習」過程。曾經,我羞於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大學畢業之後投入新聞採訪工作,親身接觸了投身於台灣民權運動的各個族群人士,終於,我敢坦然而驕傲地向身旁的人說「我是客家人」;因著這段對於自我族群身分的辨識(identify)、認同(identity)過程,更讓我對於參與原住民運動、原住民文學的各族原住民朋友們,有著學術研究之外的感情親近性。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世代,在寫實傳統之外,開啟了一個虛構的文學世界。這種文學中的虛構,卻又真實無比,具體呈現作者心靈底層的喜怒哀樂。《台灣新文學史》作者、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陳芳明最新論著重新評價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俯望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抑揚頓挫《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共收入文學評論家陳芳明的十篇論著,以抽樣的方式,來檢驗一個時代美學是如何在台灣文學形塑起來。本書探討了鄉土作家葉石濤、鍾肇政,外省作家朱西甯,女性作家李昂的文學作品,用以說明現代主義是如何跨越族群、性別的界線。縱然是在同樣一個美學運動的洪流裡,卻都有其各自的身世特色與藝術視野。另一方面,本書也探討了現代詩人余光中、瘂弦、楊牧的藝術奧祕。這些詩人作品的詩行之間流動著內在情緒與情欲,衝擊著當時政治權力所規訓的身體。陳芳明指出,現代詩人余光中、瘂弦、楊牧或許不至於被稱為浪子蕩娃,但他們詩中的意象與暗示,已遠遠超越了社會道德所能承受的境界。陳芳明在《現代主義及其不滿》中認為,對於現代主義的評價,必須從藝術作品的內部結構與外在影響慎重考察。現代作家能夠涉獵的範圍,不再只是停留在現實的觀察,而是反過來對肉體與心靈的深入考察。情緒與情欲的議題也開始進入文學營造的範疇。世間所謂的悖德,如邪惡、沉淪、墮落的幽暗面,慢慢受到台灣現代作家的勇敢注視。台灣參與現代主義運動的作家,包括本省與外省,女性與男性,容納的美學觀念,完全來自台灣土壤。就廣度而言,從來沒有一個運動像現代主義那樣,展現其氣勢磅礡的一面。僅是文學一端,台灣社會見證了詩、散文、小說、評論的豐饒與繁複,更別提在音樂、繪畫、戲劇、電影、各個面向的拓展。那是一個陣容相當整齊的時代,他們可能在各自領域努力營造,卻不時相互支援,相互對話。那種精神結盟所產生的力道,創造了文學史上相當罕見的格局。當現代詩論戰進行之際,現代繪畫也正展開激辯。
文學與生命的交響樂章
本書以「生命列車」的時間軸為概念,將生老病死必經歷程,例如家庭、同儕、愛情、養生、臨終關懷共五個單元,各選兩篇立場相異的文本,交織出生命現場直白的對話空間,並設計適合的學習單延伸思考。你可以閱讀到父母、孩子不同的價值觀,友情中的契合與背叛,相愛容易相處難的無奈,身心靈合一的養生觀,優雅從容地向世間告別等精彩的生命對話,適合大一國文選用本教材。
善性循環:黃寶芝隨筆集
作者以一個自小生長在海外僑居地越南堤岸的華僑報人,回到祖國台灣台北定居生活後,憑著從事報業一向對時事新聞習慣性的有感,以及對社會現象的一些想法和觀感,寫下數百篇以愛為出發點的隨筆小品,出版「善性循環」隨筆集,讓愛心從此啟航,航向世界每個角落,也航進大家的心中,但願在愛的旅途上,溫馨和諧、一帆風順,在彼此的祝福聲中,期待引發愛的迴響,人性的光明面有不斷的善性循環,讓每個有愛的心靈,在和煦的陽光下繼續茁壯、成長。同時作者也期許在個人渺小、夢幻般的人生中,留下些許雪泥鴻爪,以作紀念。
SF大事典
每位SF創作者都該有一本!奠定科幻世界基礎的創世聖經!將心中的故事完美呈現!每位創作者都曾經遇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使腦中有滿滿的靈感,卻無法好好地將它編織成一個結構札實的故事。人物的設定不穩定、世界觀不明確、故事的主線、支線曖昧不明,有時還要考慮到與現實世界的歷史是否相呼應,種種瓶頸是不是讓您傷透了腦筋?本書列舉出從古至今人類史上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品,包括小說類、漫畫類、電影類、動畫類。從中取出各自的創意主題,並加以說明解釋。幫助您的設定邏輯更加合理、穩固,發展出獨一無二、專屬自己的夢幻世界!科幻文學之父儒勒.凡爾納說過:「人類所能想像出來的,全都可以透過人類自己的雙手來實現」。將這本書拿在手中的您,應該也正在架構自己想要表現的世界與故事。但願這本書能夠協助您育孕還在卵膜之中的綺想,進化成足以降臨到所有人眼前的夢幻國度。最完整的解說、最豐富的海量情報,輕鬆架構專屬於自己的科幻世界! 本書介紹與創作相關最關鍵的100個項目+400句詞彙,同時收錄科幻世界圖解與科幻作品歷史年表,資料齊全! 適合應用於各類電玩、動畫、漫畫、小說、輕小說……等劇本的構思創作。豐富的主題與素材,讓您的靈感源源不斷!讓您立即就能抓住科幻作品的創作重點,順利突破瓶頸,建構出完整的SF世界!開啟科幻故事的序章,就從擁有這本創世聖經開始!
離散對話錄
中文「離散」一詞在文學和科學所指並不相同。文學人用「離散」是根源於希臘文的diaspora,指植物種子成熟後受自然力的搬移或飄散到他處,在遠地萌芽生根、開花結果,這是生物繁衍的自然法則,以此引申出原鄉∕他鄉的人文感觸。科學人使用「離散」則是discrete,指連續事物以最小單位切割的結構表示,得以簡化系統模型,或者藉以提高資訊處理的精確度。文學人的「原鄉∕他鄉」和科學人「連續∕離散」顯然陳述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本書特色1. 誰說科學家總是硬梆梆又不懂生活情趣?以螞蟻等仿生物智慧及辨識研究,深獲各界肯定的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陳慶瀚,將用這本《離散對話錄》徹底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2. 唸過理工學院,也曾經讀過人文科學博士班的陳慶瀚曾經旅法4年,他不僅熱衷於科學知識的追求,更深諳品酒之道,是義守校內的風雲人物。3. 《離散對話錄》特別收錄陳慶元、楊樹清、黃克全三位名家的序言,介紹這位金門籍學者的成就,並為這本《離散對話錄》做出翔實的導讀。
荷塘雨聲:當代文學評論
本書是散文評論家張瑞芬的第五本書評集,書名取意於小說家楊念慈1951年的處女作《殘荷》。在炎炎夏日,荷風玉露中,捧讀這本有份量的評論集《荷塘雨聲-當代文學評論》,除了感受台灣文壇近年的豐美收穫,也能靜定心神,喝下一帖沁人心脾的消暑良方。和張瑞芬之前的《春風夢田-台灣當代文學評論集》合讀,更可見出她積累多年,務實低調,兼具才情與史識的一致性努力。
舊日風雲
董橋:本書寫黃苗子,寫虛白齋,寫鄭德坤,寫羅孚,寫陳凡,寫呂碧城,寫李惠堂,寫羅香林,寫徐樹錚,寫沈崇,寫臺靜農,寫啟功,寫馬承源,寫弘一法師,寫齊白石,寫還珠樓主,寫吳文藻,寫李方桂。這些人物只要能書能畫許公都配得出他們的遺墨,幾十年的搜羅,祕笈裏要誰有誰。書名叫《舊日風雲》,風雲二字宜古宜今,磅礡極了,是天象,是軍陣,是遇合,是時勢,是雄略,是風流。 藍真:許禮平這本書,我讀了覺得言之有物,寫得生動,這本書的特色是本土味重,三十多篇文章中講港人港事佔了一半,而且行文有極强的粵方言用詞,這些生動而有地方特色的文詞,若用普通話是難以表達原來的神韻的。作者半文不白的「三及第」文風,易讀易懂。更重要的是內容豐富,含金量高。在此我向廣大讀者推薦,尤其是想了解香港文化、歷史、政治,和對了解民國史的人,應該一讀。
譯心雕蟲:一個澳華作家的翻譯筆記
.首創運用新文體------「筆記非小說」.集翻譯經驗逾三十年心得之大成.觀點與時俱進.理論與實務兼備.中英文譯例豐富.涵蓋多元領域這本不是教科書,不是理論著作,更不是為了浪費讀者時間而設計撰寫的娛樂讀物。這是一本以筆記非小說的創新形式,從多元角度深入淺出,剖析文學、商業等領域,翻譯時所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本書是累積三十多年翻譯之經驗,三十多本中英文譯著之小成。各種中英文譯例皆出自作者日常翻譯工作和翻譯教學,廣泛閱讀對比譯作譯著,以及大量瀏覽翻譯史書等所獲的寶貴心得。
三姑六婆 妒婦 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三姑到底是哪三姑?六婆又是哪六婆?為什麼她們總是傳統小說裡不可或缺的綠葉。傳統男尊女卑的倫理觀念中,嫉妒是婦女「七出」的罪名之一。古代男人的馴悍記又是採用了哪些方法?文士風流依紅偎翠,佳人傾心命途坎坷佳人為啥總是要與才子私訂終身於後花園呢?本書以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為題,從文化、社會、文學三個角度切入,深刻地論析了說部中向來受到學界忽略的三姑六婆、妒婦、佳人等類型人物,基本上,作者以大量的二、三流小說(旁及史籍、筆記小說、戲曲)做為展開討論的基礎,因為在這些小說中驚人的集中化、模式化、扁平化,可以說是某種文化觀念的「潛意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投射,有助於對傳統文化的具體分析。本書文采華贍,議論精到,而縱橫古今說海,廣涉經史子集,蒐零採佚,每獨具隻眼,實為古典小說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構。作者學養富厚,術業專精,長期投入古今通俗小說的研究,研究成果及所開創的領域,向來為學界所矚目,本書牛刀小試,讀者鼎嘗一臠,當可知味。
文章千古事:董永良自選集
《文章千古事─董永良自選集》- Selected Writings of Y. L. Tong本書為《臺大人回憶錄叢書》之一,是臺大人文庫系列作品。這本書的前一部分是以中文繁體字寫成,後一部份則以英文寫成。第二部分的英文篇是與作者的專業(統計學與機率論)有關,其中包括作者的工作經歷,有關兩本研究用參考書的資訊,以及論文十二篇。這些論文的寫作期間自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九七年;晚期的論著比較偏重於機率論中之機率不等式,這也是作者當時科研工作中所致力的一個專題。中文篇則包括有關作者台灣大學畢業論文與兩本中文書籍的資訊,以及散文、讀書報告與論述等十三篇。其中涉及早期台灣大學校園裡的一些舊事、農復會的軼事、與一些文化景點中的詩韻等。在對林語堂著《人生的盛宴》、龍應台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及《余光中幽默文選》等書的讀書報告中,作者以簡練的筆調剖析書中的精華所在。一部份論述文章中也討論到「數中乾坤大」,作者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陳述有關數的一些奧妙、數學界一件三百餘年的懸案,以及幾位中外數學界先賢們的高風亮節、「道德文章垂範人間」、不計名利提攜後學的事跡。商人們退休以後總是要計算一下一生中賺了多少錢。對一個讀書人來說,他所重視的是治學所下過的工夫與曾經寫過的文章。本書是作者從台灣大學畢業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回顧,也是他對自己所走過的路程一項忠實的記載。
閱讀明清:明清文學的文化探索
本文集邀約余崇生、李姿瑩、李麗美、許建崑、陳碧月、陳佳君、黃惠菁、錢奕華、簡貴雀及顏智英等十位中文系教授,分別針對明清小品、旅遊、飲食及世情四個主題,由不同的視角切入細膩探索,並以淺明流暢的文字撰寫文章,提供讀者對明清小品散文更寬廣的認識與理解。
星遲夜讀
在夜裡捻亮一盞燈,拯救那搖搖欲墜的垂危命運。從死亡,從背叛,把不斷沉下去的心靈搶救回來,回到寧靜安穩的文學閱讀。沸騰的審判噪音統治外面那世界時,能夠收留漂流的身軀,唯文學而已。現實是那樣窄仄擁擠,文學是如此開闊豐饒。浮游的命運終於停靠在文學疆界,接受文學力量的淘洗。那是一種淨化的儀式,擦拭傷痕累累的創口,洗滌風塵僕僕的衣袖。坐對情緒退潮的夜窗,一個全新的許諾適時降臨。——陳芳明歷經半生的漂流苦痛,陳芳明教授透過挑燈夜讀和《新台灣文學史》的撰寫,展開漫長的精神之旅。「第一輯」、「第二輯」收錄的文字大多是針對新世代作者而寫的序與書評,對高翊峰、黃文鉅等文壇新星的作品給予獨樹一格的定位與闡釋;「第三輯」呈現作者的閱讀經驗以及書寫台灣文學史時所構築的多元視野,見證女性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文學如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花盛放季節,他在不同作者、文體、形式之間閱讀跋涉,開啟了我們對台灣文學的認識。藉由文學與閱讀,我們看到生命中看不見的世界,我們得以張開眼閱讀整個台灣社會。
玉璞觀點:文學、藝術、思想的另類思考
「玉璞觀點」,顧名思義,當然就是陶玉璞的觀點,因為「獨特」而難以形容,所以又加「另類」二字來詮釋;另外一層意思,則表示這些都是還需要讀者試煉、同道砥礪的原初觀點,倘若讀者有識,則其光華將自現矣!本書收錄了五篇有關文學、藝術、思想的學術論文,部份發展於Dos時代,部份則寫於Windows時代,可以說是一本跨世紀、跨時代、跨領域的作品,其雖總結了作者前半生的學術思考軌跡,但仍需方家大德不吝指正。
書緣與人緣
口述歷史是作者用功最勤、最為人稱道的一項工作,在完成胡適、李宗仁、顧維鈞等人的口述自傳時,作者和他們的關係也從「書緣」進到「人緣」,他曾自述「使我獲益最多,和了解『胡適』最深入的部分,還是胡公認為是”off the record”(紀錄以外)的那一部分了」,其中種種有情味的事情,亦可從本書中略窺一二。另外,作者也是寫序的行家,《胡適雜憶》一書原就是為《胡適口述自傳》寫的序,胡適的傳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深刻印象,可是那個序讀之令人銘記於心,久久難以忘懷。而應學生傅虹林之請,為出版的博士論文《張學良的政治生涯》所寫的序〈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將一位集「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的「張少帥」,寫得無比鮮活,其中關於張氏父子與西安事變的若干立論,仍是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為作者有關傳記、書評諸類文章的彙編。作者以其夾議夾述的獨特文風,充滿比興,成語俚語甚或古奧的典故,隨手拈來,涉筆成趣,警句、格言、反諷、隱喻、俏皮話,層出不窮,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海外有人譽之為「唐派文章」。
廢墟
廢墟,它的內\外:死寂與生機,兩極對反? 殘破與傾頹的表象下是否存有其他的面貌? 書寫廢墟的故事,肇始於一場共同的練習。每位作者心中都有對「廢墟」無數的關鍵詞,它們隱沒在我們語言的深沉結構、意識的底部,如同絲線內藏在蜘蛛的腹腔,吐出的結晶蛋白凝絲纏繞,原本固著的字詞變化為流動的想像力,交織成一張張既連結又牽制、聚合又延展的網絡,無限的延伸始於一個凝縮的結點。 作者們穿梭於文字幻化的廢墟,遊走在它們具體與象徵的多重互涉裡;而蜘蛛攀爬在自身展開的網膜上,用複眼的視角凝視各種生命掙扎的軌跡。 據說,結網蛛蛛會在網上徒勞地反芻自己的勞作;據說,在姬珠科(Theridiidae)裡有多種寄居在結網上的生物,它們會偷取宿主網上的獵物,最終將宿主的努力連同絲線攝入腹中。 作為敘述廢墟的文字將緊握住生命,抑或連同自己的生命都化為文字的廢墟?創作者試圖運用他們的想像力編造一切,釐清各種的可能。 此作品集的組成,是由十位創作者針對「廢墟」一詞,各提供一張他們認為是廢墟的照片,然後進行對主題的正反關鍵詞聯想,由此產生個人的寫作大綱,進而創作出最後的作品。雖稱不上是最完美的篇章,但卻是過程最美好的呈現。
敬之書話:生活的弔詭
那年在長沙四十攝氏度的暑日,有幸與向敬之長談。驚人的閱讀視野,十歲起手捧外公的老書開始,向敬之多年來已是頭號書癡,長期積累閱讀能量,博學多聞的筆觸,讓他可以享有書寫評語的自由,不限於人情壓力,選擇書寫獨白,與閱讀者交心。很高興他有三本書在台灣出版,各有寬度、廣度、力度和深度的內容。從歷史的深處,到思想的高潮,與生活的弔詭,向敬之認真地引經據典,遠紹旁搜,深入淺出,用心梳理不同的文字版圖。多年積累,多年潛學和覃思,使這位年輕的藏書人、讀書人、寫書人、編書人,有了很多值得喝彩的成績單。對於習慣速食文化的我們,也難得藉由一位愛書人的筆記,馳騁世界書房,窺探古今圖文。我迄今還記得他幽默有趣的侃侃而談,記得他近似尖刻的挑剔推敲,當然,也更欣喜他的文字和情思,從楚辭故鄉,飄過嶽麓山下的長長湘江,飄過我夢繞的淺淺海峽,讓我們台灣讀者一同分享愛書人誠懇的閱讀筆記。本書特色作者以多元的角度分享他對數十本兩岸有關生活議題類書籍的深度體悟。他的作品不僅可以快速的讓讀者得知一本好書的中心思想,架構精要,更可以幫助讀書跳脫思考窠臼。文字流暢易讀且兼具廣度與深度,令讀者會有想找出該篇文章推介之書來細讀的慾望。
我們時代的寫作:對話《酒國》《生死疲勞》
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獲獎者莫言和著名評論家張旭東的文學對話。是一本最淺易而又最深入了解莫言的評論。莫言的寫作已有近三十年的個人史。從當代中國文學發展.絡看,這三十年是從簡單的回歸文學、形式創新,走向全面重建中國文學的偉大歷史瞬間,其中積累的文學經驗,當有待不斷挖掘、探討和回味。自一九八二年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拉美文學爆炸的代表性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以來,世界文壇上雖然不缺乏優秀作家,但同二戰前後大師輩出的陣勢相比,可謂處在一個歷史低潮期。當代中國文學,無疑最具創造出這種世界歷史性峰值的條件。二○一二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本身談不上是一個事件,因.它無非是對莫言個人成就和當代中國文學活力的名至實歸且略顯遲到的承認。但這畢竟是一個挾顯赫傳統與世界性威望的文學獎,克服西方人種種政治的、意識形態的、文化價值上的偏見,而授給了一位中國作家,其中的象徵意味深長。
杏林深耕四十年(三版)
作者行醫四十年,心裡永遠記得師長的教誨:「婦產科醫師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一種職業,就像神父一樣。行醫時要敬神愛人,不但要醫治病患的疾病,拯救患者的生命,還要尊重患者的隱私,使患者身心靈都能得到平安。」黃蓮苦,貧窮更苦。貧農、漁民、礦工的子弟,大專學測和指考時,填志願選科系時要特別用心,選擇的科系,不但要對社會國家有用,而且還要能養家活口。作者把求學、謀生、創業的經過記錄下來,以為清寒醫學生、住院醫師,當面對基礎醫學研究或臨床工作;在教學醫院或開業做基層醫療;留在國外工作或回國而猶豫不決時;有個明鏡做為參考。因為你不只是要照顧自己的小家庭,還要幫助一個貧窮的大家族。
中西詩詞雙語賞析(簡體中文版)
詩歌是人類最早的文學。遠在漁獵時代,當原始人獵到獵物時,不禁就歡呼起來,此時不禁會加上一些歡樂的語言,而有音感的人也會加上些同韻的字,成為最早的詩。幾乎所有民族都有詩,可以說世界詩歌的重要主流是中國詩及西洋詩─例如,日本的詩大都脫胎於中國詩。詩是最簡潔的表達情感的文學,中外古今都一樣。在念一首詩的時候,讀者要能在詩句的字裡行間,把沒有寫出的散文字句在腦中填出。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好詩。這就是說,詩最注重的是如何把情感表達出來(如中國諺語所說的「詩情畫意」)。可是在人類早期文化中,大多數的人民都是文盲,因此出現了一個行業:吟遊詩人。他們把這些情感的表達,甚至於故事,都以消遣性的吟唱成歌給人民做娛樂。如果歌詞押韻,聽起來更為悅耳,因此建立了詩的押韻的傳統,古今中外都一樣。本書集結69首中西方著名詩詞並加以翻譯,是認識詩詞文學的輔助教材。
中西詩詞雙語賞析(繁體中文版)
詩歌是人類最早的文學。遠在漁獵時代,當原始人獵到獵物時,不禁就歡呼起來,此時不禁會加上一些歡樂的語言,而有音感的人也會加上些同韻的字,成為最早的詩。幾乎所有民族都有詩,可以說世界詩歌的重要主流是中國詩及西洋詩─例如,日本的詩大都脫胎於中國詩。詩是最簡潔的表達情感的文學,中外古今都一樣。在念一首詩的時候,讀者要能在詩句的字裡行間,把沒有寫出的散文字句在腦中填出。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好詩。這就是說,詩最注重的是如何把情感表達出來(如中國諺語所說的「詩情畫意」)。可是在人類早期文化中,大多數的人民都是文盲,因此出現了一個行業:吟遊詩人。他們把這些情感的表達,甚至於故事,都以消遣性的吟唱成歌給人民做娛樂。如果歌詞押韻,聽起來更為悅耳,因此建立了詩的押韻的傳統,古今中外都一樣。本書集結69首中西方著名詩詞並加以翻譯,是認識詩詞文學的輔助教材。
敬之書話:思想的高潮
那年在長沙四十攝氏度的暑日,有幸與向敬之長談。驚人的閱讀視野,十歲起手捧外公的老書開始,向敬之多年來已是頭號書癡,長期積累閱讀能量,博學多聞的筆觸,讓他可以享有書寫評語的自由,不限於人情壓力,選擇書寫獨白,與閱讀者交心。很高興他有三本書在台灣出版,各有寬度、廣度、力度和深度的內容。從歷史的深處,到思想的高潮,與生活的弔詭,向敬之認真地引經據典,遠紹旁搜,深入淺出,用心梳理不同的文字版圖。多年積累,多年潛學和覃思,使這位年輕的藏書人、讀書人、寫書人、編書人,有了很多值得喝彩的成績單。對於習慣速食文化的我們,也難得藉由一位愛書人的筆記,馳騁世界書房,窺探古今圖文。我迄今還記得他幽默有趣的侃侃而談,記得他近似尖刻的挑剔推敲,當然,也更欣喜他的文字和情思,從楚辭故鄉,飄過嶽麓山下的長長湘江,飄過我夢繞的淺淺海峽,讓我們台灣讀者一同分享愛書人誠懇的閱讀筆記。本書特色作者以多元的角度分享他對數十本東西方思想議題類之書籍的深度體悟。他的作品不僅可以快速的讓讀者得知一本好書的中心思想,架構精要,更可以幫助讀書跳脫思考窠臼。文字流暢易讀且兼具廣度與深度,令讀者會有想找出該篇文章推介之書來細讀的慾望。
在雅舍,遇見風趣文學與儒雅智慧
◆還好梁實秋不當名嘴,不然他的幽默與智慧,會讓大家相形失色! ◆平凡中顯真誠,讓人在最短時間體會人生、參悟哲理的經典好書。◆從雅舍重新感受生活,自在聆賞。轉個彎,人生處處是風景! 《在雅舍,遇見風趣文學與儒雅智慧》是一本精選導讀版,擷取自當代大師梁實秋《雅舍小品》的25篇文章,透過作家陳美儒精闢的分析,讓讀者深入文章核心,體悟梁實秋筆鋒下的智慧人生。梁實秋學問與見識具備,談古說今,往往取材於日常瑣碎小事,字字句句刻劃生動,讓人讀倍覺親切自然。充滿幽默卻未見尖酸刻薄,運筆恢宏練達,雖然書寫切身的觀察及思想,平淡中卻更見醇厚,尤其融貫今古學識掌故,下筆渾然天成,餘味無窮。他擅長於把我們平常周遭遇到的人、事加以仔細觀察,放大描繪,使人讀了不禁會心微笑,更無形的產生心有戚戚焉的親切感。 「不要以為一個人只有一張臉。女人不必說,常常『上帝給她一張臉,她自己另造一張。』不塗脂粉的男人的臉,也有『捲簾』一格,外面擺著一副面孔,在適當的時後呱嗒一聲如簾子一般捲起,另露出一副面孔。」這是大師在〈臉譜〉一文的片段,造句遣詞,表面上看來似乎清淺易懂,卻是字字飽含黑色幽默,一點兒也不輸當今網路文字、節目主持人的嗆辣!透過本書導讀文采意境,以「詞海漫遊」、「悅讀心語」及「不只是文學」為《雅舍小品》重新註解、導讀、賞析,同時賦予經典文字有新文化、新思維的延伸,以有情之眼刻劃人性;透析生活哲思,讓你更貼近大師的文雅風範與 幽默智慧!經典不愧是經典,而且真的很有趣!
帚珍集-那些年,還未褪色的感時與懷舊
本書內容觸及題材廣泛,包括緬懷過往長官和友人之生平事蹟、影響整個時代之歷史事件、以及翻譯外文,痛斥「雅爾達密約」對近代中國權益之損害等。張祖詒先生曾為嚴家淦、蔣經國兩任閣揆、元首掌理文翰。在他所撰寫的文章中,以其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為許多事件做了說明,解答疑問,像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中,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政府處理報告,或是〈當初為何選他〉中,李登輝先生當選副總統的提名經過等。而在他為兩位元首擬的講稿中,更表現出了當時國家的困境,與國人在困境中仍舊堅毅不撓、上下一心的精神。此外,在人物寫照上,心平氣和的沈昌煥先生、冷靜機智的俞國華先生、亦狂亦俠亦溫文的孫法民先生,其音容舉止,躍然紙上。本書特色本書乃作者感時抒懷作品之結集,內容多元,包羅萬象,除緬懷長官蔣經國總統、友人孫法民先生、沈昌煥先生等人的生平事蹟外,尚提到親身參與的近代歷史大事,如抗戰勝利時於東北長春之所見所聞等,文章豐富深厚,箇中所含學問涵養可見一斑。另附多張彩圖,佐以文章,堪為歷史之見證。
馬華文學與中國性
◎馬華文學研究專論最權威的版本華文的命運和華人的命運緊緊扣連著,生產著的華文文學生產著歷史。這些人及這些作品對於今日的台灣是否有意義,也是一個見人見智的問題。許多年後,當不再有大馬華裔子弟負笈來台,當台灣已經獨立或兩岸統一,也許本書所論的現象都將成為不可復現的過往。然而縱使如此,某些問題還是會持續存在——也許借他屍以還魂——因為那是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對我而言,不同地域的華文文學,縱使展現出不同的風貌及議題特性,在一定的抽象層次上及一些基礎的物質層面上,還是互通的、對話著的。而身在中文系,嘗試處理這些學術體制知識視域之外的「非經典」,也算是「唱自己的歌」吧。──黃錦樹本書是當代文學評論名家黃錦樹對馬華文學的現象研究論文集。黃錦樹以同樣是來台大馬僑生的身分,探討馬華文學與中國性的關聯。來台大馬僑生,他們以台灣的文化資源為他們創作的養分,克服文化環境落差所造成的程度差異,而趕撘上台灣漢語文學發展的列車。在戒嚴時代,「在台灣的中國文學」和現代主義,二者或者融合為「中國性—現代主義」,或者以一種撕裂的緊張性撐開了台灣漢語文學的新局面,或者加入本土要素或過度強化任何一個要素而造成語言的躁鬱。來台的大馬華僑最常被第一種模式所吸引,甚至「中國性」終歸是一項無法刪除的要素(尤其是在戒嚴時代),他們之接受現代主義往往是以中國性為前提的。這兩個要素適足以讓他們把故鄉風物帶往一個遠離大馬本土論所強調的「社會性」的工具目的,而為文學的自為存在找到了堅強的理由。《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初版於一九九八年一月,共收錄七篇論文。而在最新修訂版中,卷一收錄了原有的七篇論文外,增加了三篇論文,皆發表於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七年;卷二則是收錄作者於一九九一年至二○○○年發表的十六篇短論,多是受彼時大馬華文報或文學雜誌的朋友邀約而寫的。卷一中,從馬華現實主義的實踐困境、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新/後移民的漂泊經驗等面向入手,兼論及潘雨桐,李永平,王潤華,張貴興,陳大為等人作品的議題特徵,美學表述,語言風格,歷史使命等作詳細闡論。卷二,從馬華文學史與文學選集的角度,談馬華文學的悲哀,與批評之必要、專業之必要、書寫之必要,並旁論及馬華現代詩。橋生如何上現代主義(及其他後續思潮)的列車,在台灣這個「錯亂的建築、錯亂的文化、錯亂的時間」的擱淺島嶼上,業經多年刻苦經營的謀求學者/作家的文化身分證,這些來自馬來西亞的異鄉人,對於政治非常敏感卻又冷感,他們必須重新面對他們選擇的那一套表意系統--漢族的語言文字,一無例外的埋頭淬鍊他們的書寫語言,而經歷了一個從華文到中文的辯證揚棄。對漢字的偏執狂戀,對於「神州」的中國文化想像,在「失語」邊緣的中國南方移民的子嗣們如何在異文化、多外語的環境下,在他們難以化為文字的方言之外,在以北方官話為模子的「華文」中尋求書寫的可能性。中國性做為一種戀物式的前提,使得他們比台灣外省第二代作家能夠將中國性內化為既存,可以存而不論的狀態,而得以緊緊跟隨都會物象及都會人精神狀態變遷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更具「外省性」;也不可能像台灣本土作家因為身為本省人就獲得了本土的無上饋贈,而可以極為正當,極為順利的從早年的大中國中「變節」為本土受難記的歷史意志的特約書寫者……他們有的只是包袱、而非特權。黃錦樹長年在台灣生活,但他也長年心繫馬華文學的過往未來,本書是黃錦樹對馬華文學關注的又一重要表徵。也是華文文學論述作品中,應被列入研究的重要指標。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修訂版)
整本書的計劃是寫一群角色,互相穿插在彼此的故事裡,有不同的視點和接觸範圍,人物在不同篇幅也各有輕重。這故事裡的人物,正如其他故事的人物,還在發展之中。有些是父親,有些是兒子。各有不同角度。他們辦食肆,從成功到失敗了,他們從邂逅到分離了,另外一對人又或許發展了一段新感情了。有人去新加坡、有人往越南有所追尋,有人去台灣開展了新的生活。這些人的故事都未完。我繼續生活下去,這些角色也發展下去,抗拒一個輕易的定論。我得包容他們的各種可能,但我到最後也只能劃一個暫時的句號了!本書特色★ 也斯響譽香港名作《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最新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