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說詞套書(共2冊)
《迦陵說詞講稿》葉嘉瑩一生致力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和推廣,本書是她多年來輾轉各地講學的錄音整理,結合了知性和感性,做深入之探討。《名篇詞例選說》本書收錄葉嘉瑩對歷代著名詞人及其詞作的賞析,葉先生從詞人的性格背景、句法語法、意象風格等引入,從細緻的解析和引導,進而認識詞的精微細緻之美。詞的美感往往是在被壓迫的、不得以的條件下寫成的。中國的小詞幾經轉變,形成了不同的美感,大都與不幸的環境有著密切關係。例如:李後主國破家亡,他的詞才有了進步;蘇東坡九死一生從監獄裡出來,後又被貶至黃州、儋州等地,他的詩詞文章都有了進步;辛稼軒也因為南宋的衰敗挫折,才有了詞的成就 。這些深刻動人的好詞,都是歷經磨難淬練而成的,否則只是修飾雕琢、咬文嚼字的風花雪月,文字再工巧也難以讓人感動;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變工」就是這個道理。葉嘉瑩自幼啟蒙接觸中國詩詞,被古詩詞中興發感動的特質所吸引。1941年葉嘉瑩進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在北京輔大女校舊恭王府中聆聽顧隨先生講授唐宋詩詞,這些如煙往事和老師的期許、教誨一直深植心中,至今仍以此惕勵,希望在文化傳承的長流中,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欣賞與體會中國詩詞的美和蘊含其中的深遠意境。大學畢業後,開啟了教書生涯。葉嘉瑩先後任教於台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等校,並曾赴東南亞各地講學,他的教學為詩詞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1993年葉嘉瑩在天津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專心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和研究。葉嘉瑩自站上講台那一天,六十多年的教書生涯, 雖然高齡九十,仍腰桿筆直地站著授課,這是對於教職的尊重。他的講課風采被詩人席慕容譽為「詩教」,這源自由內而外散發的從容風度,鏗鏘有力的京腔京韻,只見他縱橫作品的由來、特質與心靈境界,彷彿詩人詞人活生生地示現,引動聽者與其同喜同悲,心領神會。這樣獨特的「詩教」,在當今絕無第二人,那是以生命相融合、相感發的動人力量。
楚辭故事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楚辭》風格華美浪漫,內容充滿了宗教色彩以及神話傳說,透過詩人細膩的筆觸,讓楚辭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大鉅著。本書特色《楚辭》為南方文學的代表。是戰國末葉至西漢初期流行於楚地詩歌集。劉向編輯成集,共16卷。本書作者為精研楚辭的學者,將其研究多年的心得結合楚辭的內容和屈原的事蹟融會貫通,梳理分類,以簡白的散文之筆描述屈原浪漫、激越的情感。作者並進一步發現屈原對諸多歷史問題的看法,比如鯀之被殺,並非因為治理洪水失敗,而是因為他心直口快,毫無掩飾地表達了對最高統治者的不滿,犯了政治鬥爭中大忌。類此等等,讀者不但能於此書中看見屈原對歷史問題的看法,也於簡白文字中輕鬆理解《楚辭》精神與要理。
中國的儒家中冊:經部之部(繁體中文版)
儒家是我國學術的主流,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在進高中得時候,老總統蔣公下令高中學生一定要學習《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其實就是選編《四書》的精華。所以我高中畢業之後,對於儒家思想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後進了師範大學,還要修《四書》,另外加上經史子集。大學畢業,教高中國文,更是天天講《四書》。所以後來我進入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熟得不得了了。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就想到要找一個有挑戰性的,所以沒寫儒家方面的題目,而寫了《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可是到了我博士班快畢業的時候,因為考慮到經學終究是我國傳統的第一等學問。經學是不好搞的,有人一輩子都搞不通。所以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你作文學家還容易,但是要把經書搞通,非得一輩子的功夫、頭髮白了才可以。就這樣,我一頭栽進了中國的經典,由青春搞到年老。總算對於中國的經典有了概略的認識。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詩經》的,後來又研究了《易經》。講中國文化,不懂中國經典,那是笑話。對於中國經典,用外國人、仇視中國人的眼光去看,你永遠無法正確的瞭解。我,一個平凡的中國人;請不要說我是民族自大狂,或是什麼義和團思想。中國文化好的地方當然要表揚;中國文化不好的地方當然也不必諱疾忌醫。我就是用這種態度來看儒家經典、中國文化。不同意的可以來討論,但絕不接受帝國主義的跟班來無理取鬧。我就是這麼一個態度。提起儒家思想,一定要說到四書、五經。所以,四書、五經就成了我這部書的主軸。為了體諒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我一開始有一道開胃菜,包括:弟子規、孝經新講、王陽明家訓講疏、朱子治家格言。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第二部,四書之部,羅列了以「四書新講」為主的資料,還有相關的討論,並附「荀子」請您往下看去。《四書》比起《五經》,當然是淺了許多。可是卻是儒學的大綱,瞭解其他經書的鑰匙。第三、四部,五經之部,包括了《易經》《詩經》《書經》《禮經》和《春秋經》的討論。我個人是以詩經為主的國學博士,也研究易經多年。我對五經自然是有一些見解。以前人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搞通經學是不容易的。要頭髮白了,才能略有心得的。在漢朝時代,能通一經就能當上經學博士,所有經書都通,談何容易!個人的淺見,要通五經,必須先通四書。四書是通往五經的鑰匙。因為通了四書,才能理解孔孟是用什麼思想、邏輯詮釋五經。最後一部,是樸學之部。主要是以文字學、訓詁學為主的考證之學,由此方可知道經書的真正意義,打下經學的堅厚基礎。向來一貫是以樸學作為經學的一部分的。書成,聊綴數語,以就教於當世方家。
中國的儒家中冊:經部之部(簡體中文版)
儒家是我國學術的主流,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在進高中得時候,老總統蔣公下令高中學生一定要學習《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其實就是選編《四書》的精華。所以我高中畢業之後,對於儒家思想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後進了師範大學,還要修《四書》,另外加上經史子集。大學畢業,教高中國文,更是天天講《四書》。所以後來我進入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熟得不得了了。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就想到要找一個有挑戰性的,所以沒寫儒家方面的題目,而寫了《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可是到了我博士班快畢業的時候,因為考慮到經學終究是我國傳統的第一等學問。經學是不好搞的,有人一輩子都搞不通。所以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你作文學家還容易,但是要把經書搞通,非得一輩子的功夫、頭髮白了才可以。就這樣,我一頭栽進了中國的經典,由青春搞到年老。總算對於中國的經典有了概略的認識。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詩經》的,後來又研究了《易經》。講中國文化,不懂中國經典,那是笑話。對於中國經典,用外國人、仇視中國人的眼光去看,你永遠無法正確的瞭解。我,一個平凡的中國人;請不要說我是民族自大狂,或是什麼義和團思想。中國文化好的地方當然要表揚;中國文化不好的地方當然也不必諱疾忌醫。我就是用這種態度來看儒家經典、中國文化。不同意的可以來討論,但絕不接受帝國主義的跟班來無理取鬧。我就是這麼一個態度。提起儒家思想,一定要說到四書、五經。所以,四書、五經就成了我這部書的主軸。為了體諒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我一開始有一道開胃菜,包括:弟子規、孝經新講、王陽明家訓講疏、朱子治家格言。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第二部,四書之部,羅列了以「四書新講」為主的資料,還有相關的討論,並附「荀子」請您往下看去。《四書》比起《五經》,當然是淺了許多。可是卻是儒學的大綱,瞭解其他經書的鑰匙。第三、四部,五經之部,包括了《易經》《詩經》《書經》《禮經》和《春秋經》的討論。我個人是以詩經為主的國學博士,也研究易經多年。我對五經自然是有一些見解。以前人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搞通經學是不容易的。要頭髮白了,才能略有心得的。在漢朝時代,能通一經就能當上經學博士,所有經書都通,談何容易!個人的淺見,要通五經,必須先通四書。四書是通往五經的鑰匙。因為通了四書,才能理解孔孟是用什麼思想、邏輯詮釋五經。最後一部,是樸學之部。主要是以文字學、訓詁學為主的考證之學,由此方可知道經書的真正意義,打下經學的堅厚基礎。向來一貫是以樸學作為經學的一部分的。書成,聊綴數語,以就教於當世方家。
中國的儒家上冊:初學引入 四書新講(繁體中文版)
儒家是我國學術的主流,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在進高中得時候,老總統蔣公下令高中學生一定要學習《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其實就是選編《四書》的精華。所以我高中畢業之後,對於儒家思想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後進了師範大學,還要修《四書》,另外加上經史子集。大學畢業,教高中國文,更是天天講《四書》。所以後來我進入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熟得不得了了。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就想到要找一個有挑戰性的,所以沒寫儒家方面的題目,而寫了《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可是到了我博士班快畢業的時候,因為考慮到經學終究是我國傳統的第一等學問。經學是不好搞的,有人一輩子都搞不通。所以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你作文學家還容易,但是要把經書搞通,非得一輩子的功夫、頭髮白了才可以。就這樣,我一頭栽進了中國的經典,由青春搞到年老。總算對於中國的經典有了概略的認識。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詩經》的,後來又研究了《易經》。講中國文化,不懂中國經典,那是笑話。對於中國經典,用外國人、仇視中國人的眼光去看,你永遠無法正確的瞭解。我,一個平凡的中國人;請不要說我是民族自大狂,或是什麼義和團思想。中國文化好的地方當然要表揚;中國文化不好的地方當然也不必諱疾忌醫。我就是用這種態度來看儒家經典、中國文化。不同意的可以來討論,但絕不接受帝國主義的跟班來無理取鬧。我就是這麼一個態度。提起儒家思想,一定要說到四書、五經。所以,四書、五經就成了我這部書的主軸。為了體諒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我一開始有一道開胃菜,包括:弟子規、孝經新講、王陽明家訓講疏、朱子治家格言。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第二部,四書之部,羅列了以「四書新講」為主的資料,還有相關的討論,並附「荀子」請您往下看去。《四書》比起《五經》,當然是淺了許多。可是卻是儒學的大綱,瞭解其他經書的鑰匙。第三、四部,五經之部,包括了《易經》《詩經》《書經》《禮經》和《春秋經》的討論。我個人是以詩經為主的國學博士,也研究易經多年。我對五經自然是有一些見解。以前人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搞通經學是不容易的。要頭髮白了,才能略有心得的。在漢朝時代,能通一經就能當上經學博士,所有經書都通,談何容易!個人的淺見,要通五經,必須先通四書。四書是通往五經的鑰匙。因為通了四書,才能理解孔孟是用什麼思想、邏輯詮釋五經。最後一部,是樸學之部。主要是以文字學、訓詁學為主的考證之學,由此方可知道經書的真正意義,打下經學的堅厚基礎。向來一貫是以樸學作為經學的一部分的。書成,聊綴數語,以就教於當世方家。
中國的儒家上冊:初學引入 四書新講(簡體中文版)
儒家是我國學術的主流,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在進高中得時候,老總統蔣公下令高中學生一定要學習《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其實就是選編《四書》的精華。所以我高中畢業之後,對於儒家思想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後進了師範大學,還要修《四書》,另外加上經史子集。大學畢業,教高中國文,更是天天講《四書》。所以後來我進入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熟得不得了了。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就想到要找一個有挑戰性的,所以沒寫儒家方面的題目,而寫了《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可是到了我博士班快畢業的時候,因為考慮到經學終究是我國傳統的第一等學問。經學是不好搞的,有人一輩子都搞不通。所以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你作文學家還容易,但是要把經書搞通,非得一輩子的功夫、頭髮白了才可以。就這樣,我一頭栽進了中國的經典,由青春搞到年老。總算對於中國的經典有了概略的認識。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詩經》的,後來又研究了《易經》。講中國文化,不懂中國經典,那是笑話。對於中國經典,用外國人、仇視中國人的眼光去看,你永遠無法正確的瞭解。我,一個平凡的中國人;請不要說我是民族自大狂,或是什麼義和團思想。中國文化好的地方當然要表揚;中國文化不好的地方當然也不必諱疾忌醫。我就是用這種態度來看儒家經典、中國文化。不同意的可以來討論,但絕不接受帝國主義的跟班來無理取鬧。我就是這麼一個態度。提起儒家思想,一定要說到四書、五經。所以,四書、五經就成了我這部書的主軸。為了體諒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我一開始有一道開胃菜,包括:弟子規、孝經新講、王陽明家訓講疏、朱子治家格言。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第二部,四書之部,羅列了以「四書新講」為主的資料,還有相關的討論,並附「荀子」請您往下看去。《四書》比起《五經》,當然是淺了許多。可是卻是儒學的大綱,瞭解其他經書的鑰匙。第三、四部,五經之部,包括了《易經》《詩經》《書經》《禮經》和《春秋經》的討論。我個人是以詩經為主的國學博士,也研究易經多年。我對五經自然是有一些見解。以前人說,「青春作賦,皓首窮經」,搞通經學是不容易的。要頭髮白了,才能略有心得的。在漢朝時代,能通一經就能當上經學博士,所有經書都通,談何容易!個人的淺見,要通五經,必須先通四書。四書是通往五經的鑰匙。因為通了四書,才能理解孔孟是用什麼思想、邏輯詮釋五經。最後一部,是樸學之部。主要是以文字學、訓詁學為主的考證之學,由此方可知道經書的真正意義,打下經學的堅厚基礎。向來一貫是以樸學作為經學的一部分的。書成,聊綴數語,以就教於當世方家。
義疏學衰亡史論
「我有屬於我自己的一顆星星。」作者三十三歲撰寫此書,充滿悲劇感。二劉鄙視南北朝義疏學的遊戲規則,傳統學術竟失立足之地。清人表面尊奉注疏,實則極盡誤會、曲解之能事。學者何時才能虛心閱讀義疏?絕望的控訴。同樣由孔穎達等奉敕編纂的《毛詩正義》與《禮記正義》之間,有討論同一問題而結論正相反的情況。應該如何理解?作者分析《論語義疏》、《禮記子本疏義》、《周禮疏》、《儀禮疏》、《禮記疏》,討論南北朝舊義疏學的基本方法;分析《書》、《詩》、《春秋》疏及《孝經述議》,討論劉炫、劉焯與舊義疏學截然不同的學術方法。根據這些分析討論,介紹劉炫、劉焯摧毀舊義疏學的實際情況,又論孔穎達、賈公彥等在劉炫、劉焯的強烈影響下,只能因襲舊義疏進行小調整而已,義疏學已經失去了學術創造力。
北京讀經說記
認識鄭玄嗎?久聞大名,我最近才認識到,而且他很有魅力ㄟ!其實我只有兩次遇到過他,第一次是二○○八年在《論語注》上,第二次是二○一一年在《周禮正義》中。他外表很樸素,印象有點老土,其實是個心細如髪而且很有靈性的人。本書收錄作者自二○○四年至二○一二年八年之間在北京所寫有關經學史、經學文獻的文章共十七篇。八年時間,作者的主要時間都投入到整理文獻的工作上,而在這過程中,也沒忘記思考「經學是什麽?」的問題。經過八年之後,現在認為鄭玄才是空前絕後最純粹的經學家。加深對鄭玄的理解,我們同時也能深化對其他歷代經學家的認識。清末以來延續一百多年的經學、經學史觀念,已經開始瓦解,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鄭玄。
圖解國學常識(全新修訂版)
中學最佳國文科輔助教材◆知識系統圖解化方式,輕鬆建立國學系統◆重要觀念表格化類比,學習記憶更有效率◆分門別類由淺入深化,基測學測高分保證【國學常識 奠基篇】「國學」大體區分為經、史、子、集四類,本篇逐步充實開展國學相關內容,徹底掌握國學的基礎知識。【文學觀念 貫通篇】「文學」涵蓋領域廣泛,如今古文、各類文體、文論、詩詞曲、傳奇小說等,本篇分項類比相關的文學內容,徹底掌握歷代文學的演變與特色。【附錄】彙整評量試題,附有詳細解答與說明。讀者可先自我測驗,再對照解答,自學輔導。 本書特色高中職及考用排行榜暢銷書,基測學測、國家考試高分必讀寶典!每週一小時,每週5天,6週徹底搞定國學常識!42張圖解、56張列表、160題試題、國學常識完全攻略!
好詩:從先秦到明清,回到初相遇的一刻
《慢讀 唐詩》、《慢讀 宋詞》等暢銷書作家琹涵,繼廣受歡迎的《好詞》之後,讀者殷切期待的《好詩》也出版了。以現代語言成功詮釋從先秦到明清,近五十首精選歷代好詩,令人著迷。想念時讀詩,怦然時讀詞;希望每首好詩詞,都能陪你到永遠。跟著琹涵老師一起穿梭時代,從日常生活中,慢慢讀懂古典詩詞吧!◎穿越先秦到明清,領略歷代詩作之美。最早的詩出現在西元前六世紀的《詩經》,而後有屈原、宋玉等人寫的《楚辭》。漢代時,有五言詩及樂府詩出現。到了初唐,則確立了五言近體詩和七言近體詩的形式,從此保存下來,與不受格律限制的古體詩並列。明清兩代,依然有文人寫詩填詞,不僅各具特色,也有可觀之處。作者琹涵以溫柔真摯的字語入文,引領讀者彷彿穿越時空,走入歷代好詩的世界。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將先秦時代的《詩經》,到唐代的王維、李白,宋代的歐陽修、蘇軾,明代的唐寅,清代的蒲松齡、龔自珍等人的詩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境遇相應證,讓古典好詩成為現代人的心靈知己。◎親近經典,讓心靈得到安寧及力量。現實生活有酸甜苦辣各種滋味;人生的境遇,更是平順的少,拂逆的多。我們要如何看待呢?不妨到古典詩中尋求安慰。這些精鍊的文字,優美而深刻,能夠安撫受創的心。歷代詩人大多遭逢不遇,他們的淚更多、苦更深、傷更痛,卻回贈給世界美麗的詩篇。在那一再反覆的吟誦詩句裡,讓人淡忘了一己的不幸,也讓心終於平靜下來,無有怨尤,而能勇敢奮發。◎琹涵老師說「好詩」。詩和詞都是我所鍾愛的。或許,我更偏愛詩一些。因為它寬闊自然,更為坦蕩、大器。而且,它的篇幅更為精鍊短小,在咫尺之間而有無限遼闊的風景,這是最令我著迷的所在。經典詩詞,的確是歷久而彌新,加以人生閱歷的增加,更能領會其間幽微的心事,多麼扣人心弦。◎吟賞一百六十首古典詩。全書精選數篇《詩經》中的佳作,以及南朝的謝靈運、鮑照,唐代的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李端、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崔塗、杜秋娘、劉方平、劉□虛,宋代的歐陽修、蘇軾、楊萬里、朱熹、辛棄疾、曹豳,明代的高啟、唐寅,清代的龔鼎孳、吳嘉紀、朱彝尊、王士禛、蒲松齡、林以寧、王夫之、厲鶚、龔自珍、季淑蘭等三十多位文人名士,近五十首詩作,與現實生活對話,抒解你我心中的歡喜與憂傷。每位詩人的介紹中,亦延伸推薦三至四首詩作,全書共有近一百六十首古典好詩,供讀者吟賞。◎好詩欣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秦風》〈蒹葭三章其一〉或許世事就是這般,我們今生所追求的夢想,有一部分實現了,更多的,卻是失落。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鬚太守亦何癡?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唐.白居易〈種荔枝〉想來,白居易也是喜歡荔枝的。留下了這麼可愛的詩,大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深意,這種「功成不居」的情懷,尤其令人感動。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宋.歐陽修〈畫眉鳥〉如果,連畫眉鳥都渴望自由自在的歡唱,那麼人呢?想必不會希望只是傀儡,但願他有自由的意志,可以選擇、決定、負責。兩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頭眼暗拋。他日人知與郎遇,片言誰信不曾交?--清.蒲松齡〈採蓮曲〉要疼惜自己,自求多福,努力讓自己變得比較好,擁有一個可以期待的美麗明天。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國古代情詩裡
醉倒在中國古代情詩裡你想過嗎?我們置身其中的生活,時常令我們彷徨迷惑、不知所措;我們不得不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又並不符合我們的夢想。於是,我們常常會聽見這樣的聲音,——詩人柏樺說:我寫詩是企圖重新命名這個世界;而詩人尹麗川則說:一定有一些馬,想回到古代……一個遙遠的過去,在那裡與我們遙遙相對,穩定地散發著一種叫做傳統的幽香。你安靜地讀一首《春江花月夜》、聆一曲《高山流水》、聽一齣《驚夢》,這時,彷彿你就在遠方,在春江外,在高山流水中;彷彿你獨立在現實的影子之外,那裡的陽光染你,山嶽拱你,樹林托你;又彷彿你正在君父的城邦做一稍歇,在《清明上河圖》中摩肩接踵地踱著。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在一段遙遠的漫長時空裡,人們以詩為食糧果腹,以詩為空氣呼吸,以詩下酒,以詩會友,以詩傳情,最後以詩殞命,以詩殉葬。如今呢?如今神州大地已不知詩為何物,我們活在形容詞的荒年。為了成全自己的古典情結,在這本書中,我總是會用更多的詩來解讀一首詩,也可以說由一首詩而牽引出更多的詩,因為在我的內心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我希望讓今天的人們能夠看到,詩歌給了我們一個多麼好的世界。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我最喜愛詩,而在所有人類情感中我最景仰愛,因為愛才是生命,而後生命才能愛。在我心中,愛與詩一樣,都是天神創造世界之前就懸於天際的詞彙。當我們的肉身行走於那個叫做生活的框框中時,總需要拿一些永恆的問題來打磨自己,讓自己溫潤和悅,而愛情就是這些問題裡最值得一提的東西。正如杜拉斯所說:「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而我也曾對生命做過這樣的發願: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希冀這種美滿團圓的結局並不是對殘酷現實的怯懦或逃避,而是想為人世做一巨大的善行,用以對抗日益蔓延的遺忘和絕望。其實,愛情到底算什麼呢?它不過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寬敞的處所,在那裡,人們彷彿跌出世界的規則之外,不會感到害怕或停滯。也只有在愛中,我們都會一樣的,平等而自由。當人類還小的時候,愛情簡單易行,而那時候地球很大,人口很少,光陰非常慢,整個兒的物質和精神都寬寬鬆鬆、瀟瀟灑灑,足夠人們緩慢地去經歷感情的萬水千山,細細地去品咂感情的千滋百味。現在,人類還沒有太老,經驗和閱歷都處於最佳的狀態,成熟又充滿活力。他們甚至認為自己能夠把握整個世界,但是他們漸漸發現把握不了自己的內心;而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追求,到現代人手裡則變成一項無法勝任的「工作」,無法解決的難題。人類開始對著這個世界做很多事,說很多話,寫很多字,他們與這個世界溝通於語言、文字,卻又隔絕於彼此的內心。人們不再將詩歌當作自己的語言,不再用詩歌訴說內心的喜怒哀樂。他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而不相信內心抵達不到的。愛呢?只能看見愛的形式氾濫,而愛,漸漸式微。八大山人曾說:「覓一個自在場頭,全身放下。」來來來,讓我們也一起來尋個自在場頭,搬出地窖中陳年好酒,佐以故紙堆中經年好詩,陪君狂歌縱酒醉千場。酒酣處,你我會忘形地高呼:「夢裡任生平,視酒如情!且讓你我舉杯高歌,不訴離殤,不許談明天!」酒醒後,若我們在這蒼茫塵世再相遇,你若見我手捧發黃卷冊不旁顧,若這世界滿目瘡痍仍在,噓--輕聲,莫醒我,我正醉在遙遠的相思夢中。
看甄嬛學詩詞:六十六首詩詞出戲入戲
一片冰心在玉壺、嬛嬛一裊楚宮腰、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這些在《後宮甄嬛傳》裡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出自誰的筆下?又有什麼特殊的含意嗎?《後宮甄嬛傳》裡大量引用詩經、唐詩、宋詞跟元曲,經典臺詞和古典詩詞都在戲迷間引發熱烈討論,但,你不知道的是,這些古典詩詞,在戲劇中竟也暗藏著深遠的寓意!例如甄嬛在倚梅園許願時所說的「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其實是來自卓文君的〈白頭吟〉,當初寫下時是因為卓文君夫君司馬相如想要納妾,心灰意冷所著,對照甄嬛之後的感情經歷,有種命運弄人之感。而用「十年生死兩茫茫」敘述思念已逝純元皇后之情的雍正皇帝,意外地跟原詞作者蘇軾,一樣都難忘正妻,卻同時娶了「姊妹」為妻,並且都一邊思念著元配,卻仍舊多情。這些在戲劇中沒有直接點出,但原詩詞與《後宮甄嬛傳》在戲裡戲外相互呼應的涵義,都在本書裡精闢剖析,讓我們在欣賞戲劇的同時,也能輕鬆了解古典文學之美。
Love and War in Ancient China:Voices from the Shijing(詩經)
More than any other treasure, Shijing 詩經 contain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hina, from which much of modern culture grew. From a lovelorn young man to an aging woman spurned by her wedded husband, from an elder statesman admonishing a young sovereign, to foot-soldiers facing the unspeakable fate of sacrificial burial, the love and war in Shijing serves as a key to unlock the cultural roots of Ancient China.The book presents the reader with a fascinating glimpse of the peoples of Ancient China by analyzing many poems in Shijing and discussing aspects of culture and events reflected in the poems from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archeology, ethnography, history and linguistics.Reading this book will enhance the general reader’s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familiarity with the language as a “bare-bone”. Minimalist English translation is used which enables readers to get closer to and gain a better sense and flavor of the original text.
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
本書收錄八篇專論,通過古文字新證與歷代注釋細讀等多元方式,探討《周易》、《尚書》、《詩經》、《逸周書》、《竹書紀年》等典籍如何被寫成?什麼原因被寫成?在原初語境有何意義?在往後歷史中,又如何因晚出的哲學觀點而遭到改寫或遮蔽?作者藉由嶄新的研究視野和考古學的證據,提出新的觀點,重新審視古代典籍的創作緣由與流傳過程。
文革時期評朱熹
「新中國六十年經學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在文革時期有兩個儒家人物落難了,一位是所謂的「孔老二」,一位是「可惡的朱熹」。一九八○年以來,孔老二逐漸變成偉大的思想家,朱熹的會議在國內外開過十多次,可想而知朱熹也被平反了。本書收集文革時期批判朱熹的專書四種,報刊文章九十多篇,反映了當時批朱的全部面貌。中國從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間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瘋狂的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經典,到了文革後期,因為朱熹是孔子的繼承人,所以又對朱熹做幾近毀滅式的批判,批判朱熹的文獻流傳下來的有多少,大概有專書四冊,報刊文章九十多篇,本書編者為了讓這代人知道前一代人如何去批判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所以將這些文獻匯集成書。全書收專著:《略評朱熹》、《批判朱熹文集》、《可惡的朱熹》、《朱熹的醜惡面目》四種。報刊文章九十餘篇,為了讓讀者閱讀方便,將這些文章分為:(一)評朱熹的理學;(二)評朱熹的著作;(三)評朱熹的行為;(四)評朱熹與陳亮;(五)評朱熹與林彪;(六)評朱熹的科學等六類。這些批判用語之惡毒可說史無前例,朱熹遭受如此惡毒之批評,是非對錯如何總應有個批判,要評判就須要有完備的文獻,這些文獻在臺灣的圖書館都不易見到,要還朱熹公道只能依靠此書。
國學治學方法
學術的講求,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道、是體;一部分是術、是用。孔子云:「下學而上達。」下學乃治學的方法,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子入太廟,每事問」、「發憤忘食」等是也。本書之作,在以國學為範圍,提供治學方法,期能由術得道,由用顯體。本書包括七章:從開宗明義,講治學的一般概念,到讀書與治學、資料蒐集與圖書文物利用、思維術與治學、治學的基本方法、學術論文寫作、工具書的分類介紹等。讀書乃治學之基礎,治學必由讀書以知曉學術流變。前輩學人治學方法的借鑒、研究資料的搜集與圖書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學的思維諸方面,都於國學治學關係甚大,本書在這些方面皆論列詳備,而尤能提綱挈領,不陷於冗累,可謂國學入門的上佳讀物,循此可一窺國學治學之門徑。
那些年我們曾熟悉的情詩、情事
除詩詞外,我獨愛歷代名人的筆記小品。不過遵循孔老夫子的教導,不語「怪力亂神」,只是喜愛筆記中所記載的那些真實的人,以及關於人的生活、交往、氣韻、品格。這個世界在傷害人的時候,往往會用盡全部的力氣,全部的手段,而人性又如此殘破,但除人之外,我們別無可愛。將手探進時間的沙流裡,我們會觸摸到一顆顆的沙粒,飽滿得如同我們的生活,而在這顆粒飽滿的生活裡,有人在活潑潑地向四面八方生長,日復一日。所以,除了人,我們一無可愛。那些在文學史上熠熠如星辰的文人們也是人,他們的詩作不朽,精神不朽,但他們的肉身早已化灰化煙消失不見,讓我們觸摸無從。我們唯有從詩外,從那些筆記小品中尋得他們真實生活過的證據,這其中興味尤為讓人著迷。我一直相信,人的一生中至少該有那麼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就像法國著名女作家莒杜拉絲說過的那句無比溫柔的話:我遇見你,我記得你,這座城市天生就適合戀愛,你天生就適合我的靈魂。年少時候總輕狂,總以為沒有人能懂得自己,常會念著:「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再不就是「欲取鳴琴彈,愁無知音賞」,然而心裡卻也常會想遇見那麼樣一個人,只那遠遠一瞥,便讓彼此的心裡有了暖。《哪些年我們曾熟悉的情詩情事》是我們年少時常因課業或興趣所背誦的詩詞,年少清狂時不是很懂其中所蘊含的含意,如今略經人事後再次讀起必然又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感悟。
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
專為中學生編寫的大學與中庸讀本受用一生的經典《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進而完善人格。 《中庸》是儒家重要經典,許多理學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條,許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論思考,對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書除引用《大學》、《中庸》全文外,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句逐一進行了注釋,並用白話文譯解全文。並在每一章的末尾採用故事+點評的方式,總結每一章最核心的思想,用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來幫助讀者理解,能夠給讀者帶來通俗愉悅的閱讀體驗。經歷過對物質與西方文化單純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之後,傳統文化經典與精髓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對每一個個體人生的意義,已經重新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可與重視。人們開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續接。《大學》、《中庸》這兩部文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比較理想的人格,幫助我們抵抗人生中的黑暗與虛無。這一點對於青春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
孟子 上冊
「人人讀經典系列」隨身手帳本小開本9X16公分方便您可隨時、隨手輕鬆讀經典!人人出版社《人人讀經典》系列,2013年1月推出《孟子》手帳本。精巧典雅的書封,清晰秀麗的字體,編排用心,且有白話注釋與標準注音,帶給讀者隨手握讀的愉悅。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大師。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之後就被人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也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一書是孟子的代表作,也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作,主要記載了孟子周遊列國與君主論政的對話錄。《孟子》共七篇,篇目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孟子》完成於戰國中後期,為語錄體,長篇大論,說理雄辯,和《論語》片言單辭的短章不同。《孟子》一書的地位一開始並沒有很高,到五代十國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人楷書十一經刻石,盡依太和舊本,歷時八年才刻成。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之始。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以孟子為孔子道統傳人,並成為「十三經」之一。明清時四書被列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孟子》也成了讀書人必讀之書。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堅決反對不義之戰。孟子主張性善,認為不管是君王還是人民,聖人還是小人,在他們的天性中都存在著四種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貫穿《孟子》全書的基本主張便是「仁義」。「仁」主要體現在政治上,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無敵於天下;「義」則是人行為選擇的最高標準。利義相比,應輕利取義,生死關頭,也要捨生取義。本書系最大特色「開本小而美,編排素且雅」。市場不乏口袋書,但多半頁數偏多,編排草率;本書系由王行恭設計事務所設計裝幀,皮製書封更是精緻,是一套有質感的隨身手帳書,更讓中國哲學經典能輕易上手一讀。
孟子 下冊
「人人讀經典系列」隨身手帳本小開本9X16公分方便您可隨時、隨手輕鬆讀經典!人人出版社《人人讀經典》系列,2013年1月推出《孟子》手帳本。精巧典雅的書封,清晰秀麗的字體,編排用心,且有白話注釋與標準注音,帶給讀者隨手握讀的愉悅。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大師。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之後就被人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也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一書是孟子的代表作,也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作,主要記載了孟子周遊列國與君主論政的對話錄。《孟子》共七篇,篇目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孟子》完成於戰國中後期,為語錄體,長篇大論,說理雄辯,和《論語》片言單辭的短章不同。《孟子》一書的地位一開始並沒有很高,到五代十國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人楷書十一經刻石,盡依太和舊本,歷時八年才刻成。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之始。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以孟子為孔子道統傳人,並成為「十三經」之一。明清時四書被列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孟子》也成了讀書人必讀之書。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堅決反對不義之戰。孟子主張性善,認為不管是君王還是人民,聖人還是小人,在他們的天性中都存在著四種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貫穿《孟子》全書的基本主張便是「仁義」。「仁」主要體現在政治上,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無敵於天下;「義」則是人行為選擇的最高標準。利義相比,應輕利取義,生死關頭,也要捨生取義。本書系最大特色「開本小而美,編排素且雅」。市場不乏口袋書,但多半頁數偏多,編排草率;本書系由王行恭設計事務所設計裝幀,皮製書封更是精緻,是一套有質感的隨身手帳書,更讓中國哲學經典能輕易上手一讀。
管子今註今譯(上下)
《管子》以春秋時代政治家、哲學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記載了管仲死後的事情,並非管仲所著,文章大概出自深受管仲影響的稷下學派之手,但仍被認為可以體現管仲的主要思想。此書內容很龐雜,其書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時代之書,甚至間有牴牾,文章有很強的法家色彩,包括大量具體的治國方術。本書共八十六篇,其中有十篇文已佚。全書分上、下二冊,九十三萬言,內容可分八類:〈經言〉九篇,〈外言〉八篇,〈內言〉七篇,〈短語〉十七篇,〈區言〉五篇,〈雜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輕重〉十六篇。每篇皆冠以題解及考評,與註釋均用淺近文言文;今譯部分則用白話文。本書特色★ 「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和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合作舉辦「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集。計收中英文論文二十二篇,內容包括各代經學史問題的探討,中文論文有檢討司馬遷所述儒家經典的作者問題、漢賦與漢代經學關係、蓬左文庫《公羊疏》、顧棟高《尚書質疑》、惠棟《易微言》、段玉裁二十一經說、黃式三《尚書啟幪》、皮錫瑞《易學通論》等。英文論文討論孟子的文本結構、漢代讖緯學、《孔子詩論》、南宋《四書》學等,各篇論文都有作者自己的觀點,足供研究經學與經學史之學者參考之用。
韓國朝鮮時期詩經學研究
在韓國歷史上,朝鮮時期是關注儒學的頂峰時期。朝鮮學者的《詩經》研究在朝鮮時期的經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的寫作目的在於了解朝鮮時期學者接受《詩經》的整體面貌。韓國朝鮮時期《詩經》學以主要參考朱熹《詩集傳》的出發點,對《詩》進行譯介。統治階層對《詩》義的理解,雖然強調《詩經》的教化功能,但也不乏深化與多樣化的面貌。到了朝鮮後期,隨著朝鮮社會經濟、思想的變革,對《詩經》的理解逐漸走出朱熹《詩集傳》的框架,趨於多樣化。不僅出現運用大量⋯⋯的文獻與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而治《詩》的學者,深化了對《詩經》的文字、訓詁研究,還出現闡發先秦引《詩》用《詩》之義以強調《詩經》經世致用功能的學者。
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是林慶彰教授近二十年來研究經學的論文選集。每篇論文均處理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學者研究的經學問題,卓具前瞻與創見。全書大抵可分為六個研究方向:一、探討《史記》提出經書作者的淵源。二、儒家經典的權威的形成和消解。三、處理經學史上的兩種規律:第一種是注解形式的簡繁更替;第二種是回歸原典運動。四、探討經學中心國與周邊國研究經學的互動關係。五、用《詩經》的材料,來探討周代天神權威降落,人文思想興起的歷程。六、探討《詩序》地位問題,及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由於本書有開拓視野的作用,所以命名為「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套書(共3冊)
漢魏六朝詩講錄本書是對漢魏六朝時期代表性詩人及其作品的鑑賞評點,葉嘉瑩先生從具體的個體詩人入手,以深入淺出的講解評析,闡述了歷史背景、社會現狀和詩人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對其作品的深刻影響,並展示了整個漢魏六朝時期文學的整體風貌,以及這個時期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承先啟後的過渡作用。阮籍詠懷詩講錄阮籍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建安文學之後正始文學時代的詩人。當時正處於魏晉之交,社會上的文士外表看來放蕩不羈、不守禮法,而內心深處卻懷有許多悲愴和痛苦。阮籍的詩寄託幽微,蘊藉深厚,在痛苦無人可訴的時候,把零亂的悲苦的內心感情用詩表現出來,這是一個亂世詩人的悲苦心聲。葉嘉瑩先生幼年學習古典詩詞,對於中國古典詩詞及中西文藝理論涉獵頗深。這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以其生動優美的語彙和獨特細膩的興發感受,跨越時空阻隔,去體味挖掘詩人複雜而敏感的內心世界,帶領現代讀者與古代詩人做了一次次的心靈發現之旅。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講錄陶淵明生逢歷史上充滿了戰亂與災荒的黑暗時代,親見東晉的滅亡。身處這樣的亂世,如何能夠持守住內心之中的一份平安,這也是詩人終其一生努力的目標。書中葉嘉瑩先生講解陶淵明的飲酒詩和擬古詩,解讀並深入詩人之內心,從詩的風格剖析陶淵明感情中的、孤獨、悲愴,讓讀者循著低迴宛轉的情思意念的流動,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葉嘉瑩教授,這位中西公認的當代講授詩詞最富盛名,成就最高、影響力最廣的國寶級學者。她將詩詞之美融會通達,信手拈來,深藏詩詞文采背後的人情與哲理剎時浮現。她一一細訴名家的背景、傳承,巧妙揉合個別際遇、情性、技巧,讓讀者學會發掘、體會其作品的意境寄託。聽她娓娓道來詩詞深意,首首興味盎然,彷彿與歷代名家交遊,不僅瞭解文采之美,更可體會詩人們如何將才情與秉賦融入詞句,織出中國文人的獨特生命情調。譬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李白如天仙降世的狂放、杜甫懷憂生靈的剴切、蘇東坡超脫官場的豪情……,無不真實又貼近。通過葉嘉瑩教授的提點,還原了古人的天寬地闊與心靈的深度,幫助現代讀者照見自己的生命起伏,從中汲取安身立命的活水養分,這是受用一生的智慧。
葉嘉瑩說杜甫詩套書(共2冊)
葉嘉瑩說杜甫詩在唐朝詩歌的歷史演進中,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人物,他的詩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反映的是他現實中的生活,所以被稱為「詩史」。葉嘉瑩先生結合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對於詩歌感發生命的理解,深入講解杜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對〈秋興八首〉作了詳細的解讀。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葉嘉瑩先生在本書中以〈秋興八首〉為例,展現了杜甫詩歌之集大成的成就,可以作為現代詩人之借鑒。並先後選輯了自宋迄清的杜詩注本53家,不同之版本70種,考訂異同,在仔細研讀和體會中將古典與現代結合,希望對新詩創作和學術研究都能有所助益。葉嘉瑩先生幼年學習古典詩詞,對於中國古典詩詞及中西文藝理論涉獵頗深。這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以其生動優美的語彙和獨特細膩的興發感受,跨越時空阻隔,去體味挖掘詩人複雜而敏感的內心世界,帶領現代讀者與古代詩人做了一次次的心靈發現之旅。
葉嘉瑩說詩論詩套書(共2冊)
迦陵說詩講稿本書是葉嘉瑩先生融會古今中外文藝理論之精華,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全新解讀,新穎而不偏頗,深刻而不深奧。作者深入淺出的講解,對中國古典詩歌做出了清晰透徹的闡釋,並將中西方文藝理論講解得深入淺出、平易近人。迦陵論詩叢稿本書收錄葉嘉瑩先生評賞詩歌的十四篇文稿,葉先生以其知人論世之學養,以意逆志,縱觀古今、融貫中西的論詩特點,在本書中收錄了其從主觀到客觀、從感性到知性、從欣賞到理論、從為己到為人的過程中的多篇論著,讀者透過此書也能了解作者研讀態度與寫作方式的轉變過程。葉嘉瑩先生幼年學習古典詩詞,對於中國古典詩詞及中西文藝理論涉獵頗深。這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以其生動優美的語彙和獨特細膩的興發感受,跨越時空阻隔,去體味挖掘詩人複雜而敏感的內心世界,帶領現代讀者與古代詩人做了一次次的心靈發現之旅。
四書精華階梯上/下
★深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在精華,重視意理闡發。★結合現代社會形勢,更能體會儒家深遠的智慧。★首創階段式循序漸進讀法,花最少時間即能掌握四書精要。一般坊間關於《四書》的書籍,大部分是全譯本,但只譯不解,重在譯成白話文,而少有闡發義理的;另一種就是類似選讀,但隨意性又太大。本書主要是以闡發義理為主,而且是以先祖的《四書章句集注》為藍本,並參考《朱子語類》,然後再結合當代的社會形勢來闡發《四書》裡頭的義理,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從「初階」、「中階」,而「高階」,循序漸進來讀,那就能花最少的時間,很快就掌握到《四書》的精髓了,也就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經部二冊
沉埋二百餘年罕為人知 進呈乾隆皇帝御覽書稿本書特色◎ 清乾隆舊抄本,原書原樣呈現◎ 分部編製總碼以利檢索◎ 菊12開精裝,黑色緹花布面燙金◎ 雙色印刷增添明亮度與舒適感◎ 數位防偽技術突顯版權專屬性◎ 四庫總目雛型,對四庫學及目錄學卓有貢獻四庫學研究必備文獻臺灣商務印書館 X 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一部二百多年前為呈給乾隆皇帝御覽的書稿,現藏於國家圖書館。這是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開始編修以來,各書提要第一次的彙輯,分以經、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中再依類別歸屬編成「總目」,是故此書應可說是日後《四庫全書總目》的原型。各部首冊首葉浮貼「初次進呈鈔錄經部」、「初次進呈鈔錄史部」、「初次進呈鈔錄子部」、「初次進呈鈔錄集部」箋條,提要撰寫形式與《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之提要相同。此書稿原件一套線裝48冊,約4000多頁,1871條提要,以行楷鈔寫,端正清麗。今次本館與國家圖書館合作,重編為經部2冊、史部2冊、子部2冊、集部3冊共計9冊,除第1冊增編「總目」之外,每冊均編製「單冊目錄」,並依經、史、子、集四部,分別編製總碼以利檢索,外裱黑色緹花布面燙金精裝而成。原書內頁框線晦暗不明,經加製紅色框線,以雙色印刷,增添書籍的明亮度與舒適感;並結合數位防偽技術,藉以突顯此書版權的專屬性。臺灣商務印書館為秉持保存文獻,宏揚文化之初衷,並紀念本館在臺六十六週年館慶,經徵得國家圖書館同意合作出版此書,期使此一文化瑰寶,得以化身千百,沾溉世人。編纂時間與價值據臺大中文系教授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篡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卷2期,頁165-198)文中之考證與說明,《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編纂年代應為乾隆四十五年五月至四十一年正月間彙編而成,晚於各書分纂類稿,早於《四庫全書薈要》、七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其文獻價值為:1.探討《四庫全書總目》編纂過程提供更多資訊;2.討論分纂稿、《四庫全書》書前提要與《總目》提要差異之參考;3.比對《初次存目》與閣本《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總目》提要,可看出四庫館臣編輯《四庫全書》過程中,存有刻意加入某些學術觀點的現象。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史部二冊
沉埋二百餘年罕為人知 進呈乾隆皇帝御覽書稿本書特色◎ 清乾隆舊抄本,原書原樣呈現◎ 分部編製總碼以利檢索◎ 菊12開精裝,黑色緹花布面燙金◎ 雙色印刷增添明亮度與舒適感◎ 數位防偽技術突顯版權專屬性◎ 四庫總目雛型,對四庫學及目錄學卓有貢獻四庫學研究必備文獻臺灣商務印書館 X 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一部二百多年前為呈給乾隆皇帝御覽的書稿,現藏於國家圖書館。這是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開始編修以來,各書提要第一次的彙輯,分以經、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中再依類別歸屬編成「總目」,是故此書應可說是日後《四庫全書總目》的原型。各部首冊首葉浮貼「初次進呈鈔錄經部」、「初次進呈鈔錄史部」、「初次進呈鈔錄子部」、「初次進呈鈔錄集部」箋條,提要撰寫形式與《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之提要相同。此書稿原件一套線裝48冊,約4000多頁,1871條提要,以行楷鈔寫,端正清麗。今次本館與國家圖書館合作,重編為經部2冊、史部2冊、子部2冊、集部3冊共計9冊,除第1冊增編「總目」之外,每冊均編製「單冊目錄」,並依經、史、子、集四部,分別編製總碼以利檢索,外裱黑色緹花布面燙金精裝而成。原書內頁框線晦暗不明,經加製紅色框線,以雙色印刷,增添書籍的明亮度與舒適感;並結合數位防偽技術,藉以突顯此書版權的專屬性。臺灣商務印書館為秉持保存文獻,宏揚文化之初衷,並紀念本館在臺六十六週年館慶,經徵得國家圖書館同意合作出版此書,期使此一文化瑰寶,得以化身千百,沾溉世人。編纂時間與價值據臺大中文系教授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篡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卷2期,頁165-198)文中之考證與說明,《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編纂年代應為乾隆四十五年五月至四十一年正月間彙編而成,晚於各書分纂類稿,早於《四庫全書薈要》、七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其文獻價值為:1.探討《四庫全書總目》編纂過程提供更多資訊;2.討論分纂稿、《四庫全書》書前提要與《總目》提要差異之參考;3.比對《初次存目》與閣本《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總目》提要,可看出四庫館臣編輯《四庫全書》過程中,存有刻意加入某些學術觀點的現象。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子部二冊
沉埋二百餘年罕為人知 進呈乾隆皇帝御覽書稿本書特色◎ 清乾隆舊抄本,原書原樣呈現◎ 分部編製總碼以利檢索◎ 菊12開精裝,黑色緹花布面燙金◎ 雙色印刷增添明亮度與舒適感◎ 數位防偽技術突顯版權專屬性◎ 四庫總目雛型,對四庫學及目錄學卓有貢獻四庫學研究必備文獻臺灣商務印書館 X 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一部二百多年前為呈給乾隆皇帝御覽的書稿,現藏於國家圖書館。這是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開始編修以來,各書提要第一次的彙輯,分以經、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中再依類別歸屬編成「總目」,是故此書應可說是日後《四庫全書總目》的原型。各部首冊首葉浮貼「初次進呈鈔錄經部」、「初次進呈鈔錄史部」、「初次進呈鈔錄子部」、「初次進呈鈔錄集部」箋條,提要撰寫形式與《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之提要相同。此書稿原件一套線裝48冊,約4000多頁,1871條提要,以行楷鈔寫,端正清麗。今次本館與國家圖書館合作,重編為經部2冊、史部2冊、子部2冊、集部3冊共計9冊,除第1冊增編「總目」之外,每冊均編製「單冊目錄」,並依經、史、子、集四部,分別編製總碼以利檢索,外裱黑色緹花布面燙金精裝而成。原書內頁框線晦暗不明,經加製紅色框線,以雙色印刷,增添書籍的明亮度與舒適感;並結合數位防偽技術,藉以突顯此書版權的專屬性。臺灣商務印書館為秉持保存文獻,宏揚文化之初衷,並紀念本館在臺六十六週年館慶,經徵得國家圖書館同意合作出版此書,期使此一文化瑰寶,得以化身千百,沾溉世人。編纂時間與價值據臺大中文系教授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篡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卷2期,頁165-198)文中之考證與說明,《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編纂年代應為乾隆四十五年五月至四十一年正月間彙編而成,晚於各書分纂類稿,早於《四庫全書薈要》、七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其文獻價值為:1.探討《四庫全書總目》編纂過程提供更多資訊;2.討論分纂稿、《四庫全書》書前提要與《總目》提要差異之參考;3.比對《初次存目》與閣本《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總目》提要,可看出四庫館臣編輯《四庫全書》過程中,存有刻意加入某些學術觀點的現象。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集部三冊
沉埋二百餘年罕為人知 進呈乾隆皇帝御覽書稿本書特色◎ 清乾隆舊抄本,原書原樣呈現◎ 分部編製總碼以利檢索◎ 菊12開精裝,黑色緹花布面燙金◎ 雙色印刷增添明亮度與舒適感◎ 數位防偽技術突顯版權專屬性◎ 四庫總目雛型,對四庫學及目錄學卓有貢獻四庫學研究必備文獻臺灣商務印書館 X 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一部二百多年前為呈給乾隆皇帝御覽的書稿,現藏於國家圖書館。這是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開始編修以來,各書提要第一次的彙輯,分以經、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中再依類別歸屬編成「總目」,是故此書應可說是日後《四庫全書總目》的原型。各部首冊首葉浮貼「初次進呈鈔錄經部」、「初次進呈鈔錄史部」、「初次進呈鈔錄子部」、「初次進呈鈔錄集部」箋條,提要撰寫形式與《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之提要相同。此書稿原件一套線裝48冊,約4000多頁,1871條提要,以行楷鈔寫,端正清麗。今次本館與國家圖書館合作,重編為經部2冊、史部2冊、子部2冊、集部3冊共計9冊,除第1冊增編「總目」之外,每冊均編製「單冊目錄」,並依經、史、子、集四部,分別編製總碼以利檢索,外裱黑色緹花布面燙金精裝而成。原書內頁框線晦暗不明,經加製紅色框線,以雙色印刷,增添書籍的明亮度與舒適感;並結合數位防偽技術,藉以突顯此書版權的專屬性。臺灣商務印書館為秉持保存文獻,宏揚文化之初衷,並紀念本館在臺六十六週年館慶,經徵得國家圖書館同意合作出版此書,期使此一文化瑰寶,得以化身千百,沾溉世人。編纂時間與價值據臺大中文系教授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篡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卷2期,頁165-198)文中之考證與說明,《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編纂年代應為乾隆四十五年五月至四十一年正月間彙編而成,晚於各書分纂類稿,早於《四庫全書薈要》、七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其文獻價值為:1.探討《四庫全書總目》編纂過程提供更多資訊;2.討論分纂稿、《四庫全書》書前提要與《總目》提要差異之參考;3.比對《初次存目》與閣本《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總目》提要,可看出四庫館臣編輯《四庫全書》過程中,存有刻意加入某些學術觀點的現象。
日本『詩』史
『詩経』は中国のみならず、世界中の数多の学者に研究され、各地で『詩経』学が形成されている。本書はその中の日本『詩経』学を主要な対象とし、日本において、『詩経』が古代から現代まで一体どのように受容され、発展してきたのかについて史的に論述を試みるものである。そこで日本各時代の『詩経』に関する書籍がいつ、誰によって、どのように日本へ伝えられてきたか、どのような人がどのように用いているか、政治、教育、文学などの項目に分けて論じ、また、『詩経』に関する書籍がどれほどあったか等を諸目録書から掘り出して統計分析を加えて、可能な限りそうした書籍の著作年・著者・巻数等の書誌情報を明記する。そうすることで、『詩経』学の日本における伝播状況について明らかにしたい。《詩經》,不是只有在中國才有研究,而是遍及世界各地。在各國學者研究下,各地皆形成頗具規模的詩經學。本書則以日本的詩經學為研究對象,討論《詩經》自流傳入日本後,如何被接受及發展。日本的各時代關於《詩經》的書籍,是在何時、經由何人傳入日本、以及使用的方法等,並以政治、教育、文學等項目進行畫分、討論。此外,還統計分析現存關於《詩經》的書籍資料,盡可能地詳細記錄書籍資料,如著作年代、作者、卷數……等。如此一來,望能使《詩經》在日本的傳播情形更加明確。
經典。屈原 楚辭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我放眼四望,再一次回鄉的機會是在何時?◎中國史上具名創作的第一部文學總集《楚辭》◎詩人騷人愛國者 屈原,個人意志最燦爛的呈現◎在中國文學史上,至今沒有一個文人的影響層面能夠超越屈原人與經典首波相會,屈原及其作品《楚辭》◎關於屈原:以其一生衝撞所謂國家的想像,開拓個人疆界的局限不見容於當世、踽踽獨行的偉大靈魂,見其所處的大環境混濁蒙昧,仍像螳臂擋車不斷對上位者釋出力挽狂瀾的悲鳴。他期待言論被看見,意見被施行,百姓得安樂,上位者成明君,在亂世中找尋個人跟集體命運的出路。出身良好,少年得志,終生卻遭逢二度流放,再無法回歸故土家園。他行走川河大地問天尋求答案,將腳下的沈思化成一篇篇擲地有聲之作,走入民間與大眾百姓對話,並記寫民俗信仰,創作的多元性令人驚異。◎關於《經典。屈原 楚辭》:他的靈魂從未死去,以勁筆向天地叩問長期研究屈原作品的傅錫壬,透過充滿個人風格、涵沛情感的解說,從創作時代背景到後代人們熱讀《楚辭》的風潮,從名作〈離騷〉始,到「作者是誰」仍存爭議的〈卜居〉,分篇娓娓道來。芳華年少到凜冽暮年,堅持不可為而為之,從屈原身上,看見身而為人所能發揮的極大力量。《楚辭》在不同的時代各自散發超凡魅力,詩人即騷人,閱讀經典印見古今,屈原及其作品《楚辭》,持續引領風騷再千年。收錄: 九歌十一篇:沅、湘流域的祭神歌離騷一篇:自傳式的告白九章九篇:流放者的行吟之歌天問一篇:神話傳說的淵藪遠遊一篇:遊仙思想的濫觴卜居一篇: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漁父一篇:遊於江潭,行吟澤畔招魂一篇:魂兮歸來哀江南大招一篇:魂兮歸來尚三王屈原大事年表.【九歌】介紹屈原的作品首談〈九歌〉,是沅、湘流域的民間祭神歌,不是屈原的原創,為改寫之作。屈原已遭放逐,來到蠻荊之地,習俗卑陋,民間祭神歌的文詞既鄙俚,而在陰陽人鬼之間,又難免不會有褻慢淫荒的滲雜。見到這些祭神歌而有所感觸,就是屈原修改潤飾〈九歌〉的動機與態度。.【離騷】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當非〈離騷〉莫屬。創作時間應在楚頃襄王再次放逐他到江南之後,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內容有如一篇自傳,從出生一直寫到萌生死志,全文二千四百九十字,是屈原血和淚凝聚的生命悲歌。.【九章】所收錄的〈懷沙〉是屈原的絕筆作,情緒反而顯得極為冷靜。這可能是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時光,對於流放初始的時間與周遭接觸的景物,記憶格外清晰。.【天問】是屈原的作品裡十分奇特的篇章,他一連問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讀〈天問〉的目的不是欣賞文辭之美,而是在探索屈原在面對紀錄先人之事的宗祠壁畫時,思路如何疑惑,進而有所解答。.【遠游】展現屈原歷經思想衝突掙扎後,漸入交融兼顧的人生哲理和態度;有現實的矛盾與掙扎、有形體的消逝到精神的淨化,更有與自然為鄰的交會與融合。所謂遠遊,不是形體的實質遠行,而是心性修養的洗滌。.【卜居】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與自己初衷或理想不盡相同的遭遇,自然就會產生「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居,正是一個人處世的原則與態度。〈卜居〉看屈原如何面對感情困頓的泥淖,如何取得衝破難關的力量。.【漁父】屈原這位三閭大夫應該負責楚國宗室的祭祀,是不該長期離開宗廟之所在地的,不知名的「漁父」這一問,有如在屈原的傷口上撒鹽,所以〈漁父〉一篇對屈原來說不但不是安慰,反而是一種致命的刺激。書系特色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麥田【人與經典】書系,務求成為現代人閱讀國學經典的最佳選擇◎「人與經典」強調三項特色:(一)我們不只介紹經典,更強調「人」作為思考、建構,以及閱讀、反思經典的關鍵因素。因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發經典豐富多元的活力。(二)我們不僅介紹約定俗成的經典,同時也試圖將經典的版圖擴大到近現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們強調經典承先啟後、日新又新的意義。(三)我們更將「人」與「經典」交會的現場定位在當代臺灣。我們的撰稿人不論國內國外,都與臺灣淵源深厚,也都對臺灣的人文未來有共同的信念。──總召集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麥田出版策畫一套以中華文化為範疇的《人與經典》叢書,一方面選擇經、史、子的文化「經典」;一方面挑選中國文學具代表性的辭、賦、詩、詞、戲曲、小說,以及台灣文史的名家名作,邀請當代閱歷有得的專家,既精選精注其原文;亦就這些偉大作者的其人其事,作深入淺出的闡發,以期讀者個別閱讀則為「尚友」賢哲;綜覽則為體認文化「傳統」:既足以豐富生命的內涵;亦能貞定精神上繼開的位列,因而得以有方向、有意義的追求自我的實現。──總策劃 台大教授柯慶明a. 選題全面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b. 名家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台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台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家學者編撰,專業嚴謹。c. 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了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別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至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台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了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d. 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志弘全系列規畫設計,兼具收藏的質感與閱讀的便利。
經典。關漢卿戲曲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人與經典」叢書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關漢卿被推崇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的關漢卿,他是元曲一代魁首;他的作品數量豐富,質量精彩,至今仍不斷被改編演出;他的研究,現今已自成一種論述,被稱為「關學」。中國戲劇經先秦漢唐宋金的萌芽、發展,到了元代,成就了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一時劇作家輩出,如晴朗夜空群星燦爛,關漢卿正是其中最閃亮的明星,也是元雜劇最早、作品最多、類別最豐富,也最精彩的作家。關漢卿的作品,從生活出發,指斥不公不義之事,但也喜歡塑造溫暖明亮的人物,和動人神魄的情節。他並不是義憤填膺的正義使者,而是深諳戲劇娛樂特質的專業劇作家。他以最活潑自然的白描寫作,留給我們許多燦爛奪目、精彩絕倫的作品。有關他的生平,雖然只有十一個字的介紹,但本書作者陳芳英,以多年專業的戲曲研究,從關漢卿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狀況、都市繁華、市井娛樂,以及現存資料中描繪的關漢卿,來一探這位戲曲大師的大致面貌。同時精選關漢卿一生重要代表作品,從散曲和雜劇入手,分別探討關漢卿在這兩方面的成就。全書深入解說,淺出導讀,讓讀者得以親近一代戲曲大師的創作生命及作品精彩原貌,並因此進一步理解元曲雜劇的創作特質與歷史流變。讓經典關漢卿的經典戲曲,精華重現,驚豔讀者。本書特色「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曲聖關漢卿他是中國戲曲創作界的祖師;外國人稱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世界和平大會選定的世界文化名人。第一本台灣教授專業書寫,針對關漢卿及其作品,深入解說、精采再現的經典讀本。書系特色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麥田【人與經典】書系,務求成為現代人閱讀國學經典的最佳選擇!a. 選題全面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b. 名家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台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台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家學者編撰,專業嚴謹。c. 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了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別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台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了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d. 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志弘全系列規畫設計,兼具收藏的質感與閱讀的便利。
傅佩榮大學中庸新解(12DVD)
《大學》古代貴族子弟上「大學」,是為了修養自己以安頓百姓。現在我們念「大學」,是為了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安頓自己的身心。所謂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與「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今日有何意義?我們將由邏輯的思維與有效的推論來講述其中的哲理,超越宋明學者的偏見與執著,把握儒家「修身」的秘訣與實踐方案,由知之而好之而樂之。《中庸》「中庸」是孔子所推崇的至德,但它只是不偏不易嗎?或者,它蘊含了一套完整的哲學,打通天道與人性,聯繫真誠與教化,進而肯定人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中庸」認為人之道是擇善固執,具體落實於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所需要的是三達德(智、仁、勇)。依本書所論,我們領悟了儒家的人性向善論,以及此一觀點的全盤發展,可謂集其大成矣。
元明詩概說
《元明詩概說》針對元朝文人產生的背景與特質、文人在明朝的蔓延與普遍化現象、明詩之中衰與復興之緣由、明代復古運動的功過及其影響,以及明末民間詩人及其作品的氾濫與飽和等議題,都有具體的論證與深入的闡述。《元明詩概說》是國際知名漢學家、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繼《宋詩概說》之後完成的第二本中國詩斷代史研究。原著出版於昭和三十八年(1963),已在近半個世紀之前。漢譯本則在民國七十五年(1986)刊行於台灣。吉川幸次郎認為在近代中國,雖有唐詩、宋文〔詞〕、元曲、明小說的新文學史觀,但中國詩在金元明清各代並未停滯,繼續發展,仍然是中華文化中主要的文學形式。《元明詩概說》始於金之亡國,次以宋之亡國及其抗議詩,止於明末的公安派、竟陵派。長達約五百年。其間,特別針對元朝文人產生的背景與特質、文人在明朝的蔓延與普遍化現象、明詩之中衰與復興之緣由、明代復古運動的功過及其影響,以及明末民間詩人及其作品的氾濫與飽和,等等議題,都有具體的論證與深入的闡述。
寒山詩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寒山詩集浙江巡撫採進本案:寒山子,貞觀中天台廣興縣僧,居於寒巖,時還往國?寺,豐干、拾得則皆國?寺僧也。世傳台州刺史閭邱允遇三僧事,蹤蹟甚怪,蓋莫得而考證也。其詩相傳,?允令寺僧道翹,尋寒山平日於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廳壁所書,得三百餘首,又取拾得土地堂壁上所書偈言,?纂集成卷。豐干則僅存房中壁上詩二首。允自?之序,宋時又名《三隱集》,見淳熙十六年沙門道南所作記中。《唐書‧藝文志》載寒山詩入釋家類,作七卷。今本併?一卷,以拾得、豐干詩別?一卷附之,則明新安吳明春所校刻也。王士禎《居易錄》云:「寒山詩,詩家每稱其『鸚鵡花閒弄,琵琶月下彈。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謂其有唐調。」(案:此明江盈科雪濤評語,士禎引之。寒山子?唐人,盈科以?有唐調,蓋偶未考其時代,謹附訂於此)。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至云『不煩鄭氏箋,豈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語,大抵佛語菩薩語也。今觀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禪門偈語,不可復以詩格繩之,而機趣橫溢,多足以資勸戒。且專集傳,自唐時行世已久,今仍著之於錄,以備釋氏文字之一種焉。又案《太平廣記》引《仙傳拾遺》曰:「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曆中隱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好?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於樹閒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三卷,行於人閒。」云云。則寒山子又?中唐仙人,與閭邱允事又異。無從深考,姑就文論文可矣。
陶淵明集 卷一至三(二冊)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陶淵明集內府藏本晉陶潛撰。案北齊陽休之序錄潛集,行世凡三本,一本八卷無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編比?亂,兼復闕少;一本?蕭統所撰(案古人編錄之書亦謂之撰,故文選舊本皆題梁昭明太子撰,而徐陵《玉臺新詠》序亦稱撰錄豔歌),凡?十卷。休之稱潛集?統撰,蓋沿當日之稱,今亦仍其舊。文亦八卷,而少〈五孝傳〉及〈四八目〉,〈四八目〉?〈聖賢?輔錄〉之,休之參合三本,定?十卷,已非昭明之舊。又宋庠私記稱《隋‧經籍志》潛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錄一卷,唐志作五卷。庠時所行,一?蕭統八卷本,以文列詩前;一?陽休之十卷本,其他又數十本,終不知何者?是。晚乃得江左舊本,次第最若,倫貫今世所行,?庠稱江左本也。然昭明太子去潛世近,已不見〈五孝傳〉、〈四八目〉,不以入集,陽休之何由續得。且〈五孝傳〉及〈四八目〉所引尚書,自相矛盾,決不出於一手,當必依託之文,休之誤信而增之。以後諸本,雖卷帙多少、次第先後各有不同,其竄入?作則同一轍,實自休之所編始。庠私記但疑八儒三墨二條之誤,亦考之不審矣。今〈四八目〉已經睿鑒指示,灼知其贗,別著錄於子部類書。而詳辨之其〈五孝傳〉,文義庸淺,決非潛作,?與〈四八目〉一時同出,其贗亦不待言,今??除。惟編潛詩文,仍從昭明太子?八卷,雖梁時舊第今不可考,而黜?存?庶,幾猶?近古焉。
放翁詞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放翁詞江蘇巡撫採進本宋陸游撰。游有《入蜀記》已著錄,《書錄解題》載放翁詞一卷,毛晉所刊《放翁全集》內附長短句二卷,此本亦晉所刊,又併?一卷,乃集外別行之本。據卷末有晉跋云:「余家刻《放翁全集》已載長短句二卷,尚逸十二調,章次亦錯見,因載訂入名家云云,則較集本?精密也。」游生平精力盡於?詩,?詞乃其餘力,故今所傳者,僅及詩集百分之一。劉克莊《後村詩話》謂其時掉書袋,要是一病。楊?詞品,則謂其纖麗處似淮海,雄快處似東坡。平心而論,游之本意,蓋欲驛騎於二家之閒,故奄有其勝,而皆不能造其極要之。詩人之言,終?近雅,與詞人之冶蕩,有殊其短其長,故具在是也。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載韓侂冑喜游附己,至出所愛四夫人,號滿頭花者索詞,有『飛上錦裀紅皺』之句,今集內不載。蓋游老而墮節失身侂冑,?一時?議所譏,游亦自知其誤,棄其?而不存。《南園?古泉記》不編於《渭南集》中,亦此意也,而終不能禁當代之傳述,是亦可謂炯戒者矣。
山谷詞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山谷詞江蘇巡撫採進本宋黃庭堅撰。庭堅有《山谷集》已著錄,此其別行之本也。《宋史‧藝文志》載《庭堅樂府》二卷,《書錄解題》則載《山谷詞》一卷,蓋宋代傳刻已合併之矣。陳振孫於晁無咎詞調下引補之語曰:「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他人不能及也。」於此集條下,又引補之語曰:「魯直閒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二說自相矛盾。考秦七、黃九語,在《後山詩話》中乃陳師道語,殆振孫誤記歟?今觀其詞,如〈沁園春〉、〈望遠行〉、〈千秋?〉第二首、〈江城子〉第二首、〈兩同心〉第二首第三首、〈少年心〉第一首第二首、〈醜奴兒〉第二首、〈鼓笛令〉四首、〈好事近〉第三首,皆褻諢不可名狀。至於〈鼓笛令〉第三首,之用「身差」字,第四首之用「」字,皆字書所不載,尤不可解。不止補之所云,不當行已也,顧其佳者則妙脫蹊徑,迥出慧心。補之著腔好詩之說,頗?近之,師道以配秦觀,殆非定論。觀其〈兩同心〉第二首與第三首、〈玉樓春詞〉第一首與第二首、〈醉蓬萊〉第一首與第二首,皆改本與初本?存,則當時以其名重,片紙隻字皆一概收拾,美惡雜陳。故至於是,是固宜分別觀之矣。陸游《老學庵筆記》辨其念奴嬌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愛聽臨風笛」句,俗本不知其用,蜀中方音改笛?曲以?韻。今考此本,仍作笛字,則猶舊本之未經竄亂者矣。
珠玉詞 六一詞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珠玉詞 六一詞珠玉詞 江蘇巡撫採進本宋晏殊撰。殊有《類要》,已著錄。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殊詞有《珠玉集》一卷。此本?毛晉所刻,與陳氏所記合,蓋猶舊本。《名臣錄》稱「殊詞名《珠玉集》,張子野?之序。子野張先字也。」今卷首無先序,蓋傳寫佚之矣。殊賦性剛峻,而詞語特婉麗。故劉攽《中山詩話》謂元獻喜馮延己歌詞,其所自作,亦不減延己。趙與?《賓退錄》,記殊幼子幾道,嘗稱殊詞不作婦人語。今觀其集,綺豔之詞不少。蓋幾道欲重其父名,故作是言,非確論也。集中〈浣溪沙‧春恨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乃殊示張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聯,《復齋漫錄》嘗述之。今復?入詞內,豈自愛其造語之工,故不嫌複用耶。考唐許渾集中「一尊酒盡?山暮,千里書回碧樹秋」二句,亦前後兩見,知古人原有此例矣。六一詞 江蘇巡撫採進本宋歐陽修撰。修有《詩本義》,已著錄。其詞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一卷。此?毛晉所刻,亦止一卷。而於總目中注原本三卷,蓋廬陵舊刻,兼載樂語,分?三卷。晉刪去樂語,仍併?一卷也。曾慥〈樂府雅詞序〉有云:「歐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豔曲,謬?公詞。」蔡絛《西?詩話》云:「歐陽修之淺近者,謂是劉煇?作。」《名臣錄》亦云:「修知貢?,?下第?子劉煇等所忌,以〈醉蓬萊〉、〈望江南〉誣之。」則修詞中已雜他人之作。又元豐中崔公度《跋馮延己陽春錄》謂「其閒有誤入六一詞者。」則修詞又或竄入他集。蓋在宋時已無定本矣,晉此刻亦多所釐正。然諸選本中,有梅堯臣〈少年游〉「闌干十二獨?春」一首,吳曾《能改齋漫錄》,獨引?修詞,且云不惟聖俞、君復二詞不及。雖求諸唐人溫、李集中,殆難與之?一。則堯臣當別有詞,此詞斷當屬修。晉未收此詞,尚不能無所闕漏。又如〈越溪春〉結語「沈麝不燒金鴨,玲瓏月照梨花」係六字二句。集內尚沿坊本,誤「玲」?「冷」,「瓏」?「籠」,遂以七字?句。是校讎亦未盡無?,然終較他刻?稍善,故今從其本焉。
孟子解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孟子解江蘇巡撫採進本宋蘇軾撰。舊本首題「潁濱遺老」字,乃其晚歲退居之號。以陳振孫《書錄解題》考之,實少年作也。凡二十四章,一章謂聖人躬行仁義而利存,非以?利;二章謂文王之囿七十里,乃山林藪澤,與民共之;三章謂小大貴賤,其命無不出於天,故曰畏天樂天;四章引責難於君,陳善閉邪,畜君?好君;五章謂浩然之氣?子思之所謂誠;六章論養氣在學,而待其自至;七章論知言,曰知其所以病;八章以克己復禮解射者正己;九章論貢之未善,由先王草創之初,故未能周密;十章論陳仲子之廉,病在使天下之人無可同立之人;十六章論孔子以微罪行,?上以免君,下以免我;十八章論事天立命;十九章論順受其正;二十二章論進銳退速;二十四章論擴充仁義,立義皆醇正不支;二十章以周官八議,駁竊負而逃;二十三章以司馬懿、楊堅得天下,言仁不必論得失,亦自有所見。惟十一章謂學聖不如學道,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以孔子之論性難孟子之論性,十五章以智屬夷惠、力屬孔子,十七章以貞而不亮難君子不亮,二十一章以形色天性?強飾於外,皆未免駁雜。蓋瑕瑜互見之書也,然較其晚年著述,純入佛老者,則謹嚴多矣。
小山詞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小山詞江蘇巡撫採進本宋晏幾道撰。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殊之幼子,監潁昌許田?。?寧中鄭俠上書下獄,悉治平時所往還厚善者,幾道亦在其中。從俠家搜得其詩,裕陵稱之,始得釋,事見《侯鯖錄》。黃庭堅《小山集‧序》曰:「其樂府可謂狹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豈減桃葉、團扇哉?」。又《古今詞話》載程叔微之言曰:「伊川聞人誦叔原詞:『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曰鬼語也。」意頗賞之。然則幾道之詞,固甚?當時推挹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小山詞》一卷,?錄黃庭堅全序,此本佚去,惟存無名氏跋後一篇。據其所云:「似幾道詞,本名〈補亡〉,以?補樂府之亡。單文孤證,未敢遽改,姑仍舊本題之。」至舊本字句,往往?異。如〈泛?波摘遍〉一闋,「暗惜光陰恨多少」句,此於「光」字上,誤增「花」字,衍作八字句。《詞匯》遂改「陰」作「飲」,再誤?「暗惜花光飲恨多少」。如斯之類,殊失其?,今併訂正焉。
心經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抄本中最完善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三套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目前典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百年來第一次仿故宮原版印製,值得珍藏。心經安徽巡撫採進本宋?德秀撰。是編集聖賢論心格言,而以諸家議論?之註,末附四言贊一首。端平元年顏若愚鋟於泉州府學,有跋一首,稱其築室粵山之下,雖晏息之地,常如君父之臨其前。淳祐二年,大庾令趙時棣又以此書與《政經》合刻。前有德秀門人王邁序云,「《心經》一書行於世,至徹禁中。端平乙未,公薨後兩月,從臣洪公咨夔在經筵,上出公《心經》曰:『?某此書,朕乙夜覽而嘉之,卿宜?之序。』其見重也如此。」《文獻通考》作《心經法語》,與《書錄解題》相合,蓋一書而二名耳。明程敏政嘗?作註,而疑其中有引及?《西山讀書記》者,非德秀之原文。殆後人又有所附益,非舊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