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傳(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精裝紀念版)
《賈伯斯傳》作者最新力作 達文西傳記扛鼎之作 歷史上最有創造力的天才達文西,他的人生、他的成就與他能教給我們的奧祕 &達文西留下了驚人的筆記本,高達數千頁,華特.艾薩克森閱讀了7200頁的筆記內容,加上無數關於達文西人生和作品新發現的專研著作,編織出這本書,把達文西的藝術連接到他的科學,也把他的科學連結到他的藝術。 & 達文西的創造力跟其他偉大的創新者一樣,來自人性與科技的交會。他為了畫得更真實而去研究解剖學,了解人體神經、骨骼、肌肉、肌腱與關節的位置與動作方式,於是在筆記上留下各種解剖畫;他也畫下脊椎與神經,是第一個做了解剖青蛙紀錄的科學家;他從死屍臉上剝下血肉、畫下移動嘴唇的肌肉,然後繪出歷史上最讓人難忘的微笑,《蒙娜麗莎》;他探索光學的數學,證實光線撞擊到角膜的方式,製造出《最後的晚餐》裡視角變化的幻象,讓每個觀看者在各種角度與位置觀看這幅畫時,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他研究情緒變化,想要畫下「靈魂的動作」,所以《最後的晚餐》中的十二位門徒各自有不一樣的神態與情緒流露;因為觀察地質與水文,所以《岩間聖母》背景上的岩洞地質紋理逼真且受到地質學者的認可……達文西持續想要讓他的畫作更臻完美,一直埋首於各種新知識的研究,因而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完美」。 & 但是艾薩克森描述的不只有達文西的作品與研究,他也依據達文西的筆記和各種研究,寫下達文西的個人生活、他對沙萊的愛恨情緒、他對米開朗基羅的「文人相輕」與他們之間持續不斷的「競爭」、身為師表他如何教導弟子……讓我們看見偉大藝術家的各種真實人性向度。還有,他也描述了達文西一生對戲劇作品與表演的熱愛,那種熱愛也展現在他的所有畫作和各種奇妙發明上。 &
達文西傳
《賈伯斯傳》作者最新力作 達文西傳記扛鼎之作 & 歷史上最有創造力的天才達文西,他的人生、他的成就與他能教給我們的奧祕 達文西留下了驚人的筆記本,高達數千頁,華特.艾薩克森閱讀了7200頁的筆記內容,加上無數關於達文西人生和作品新發現的專研著作,編織出這本書,把達文西的藝術連接到他的科學,也把他的科學連結到他的藝術。 & 達文西的創造力跟其他偉大的創新者一樣,來自人性與科技的交會。他為了畫得更真實而去研究解剖學,了解人體神經、骨骼、肌肉、肌腱與關節的位置與動作方式,於是在筆記上留下各種解剖畫;他也畫下脊椎與神經,是第一個做了解剖青蛙紀錄的科學家;他從死屍臉上剝下血肉、畫下移動嘴唇的肌肉,然後繪出歷史上最讓人難忘的微笑,《蒙娜麗莎》;他探索光學的數學,證實光線撞擊到角膜的方式,製造出《最後的晚餐》裡視角變化的幻象,讓每個觀看者在各種角度與位置觀看這幅畫時,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他研究情緒變化,想要畫下「靈魂的動作」,所以《最後的晚餐》中的十二位門徒各自有不一樣的神態與情緒流露;因為觀察地質與水文,所以《岩間聖母》背景上的岩洞地質紋理逼真且受到地質學者的認可……達文西持續想要讓他的畫作更臻完美,一直埋首於各種新知識的研究,因而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完美」。 & 但是艾薩克森描述的不只有達文西的作品與研究,他也依據達文西的筆記和各種研究,寫下達文西的個人生活、他對沙萊的愛恨情緒、他對米開朗基羅的「文人相輕」與他們之間持續不斷的「競爭」、身為師表他如何教導弟子……讓我們看見偉大藝術家的各種真實人性向度。還有,他也描述了達文西一生對戲劇作品與表演的熱愛,那種熱愛也展現在他的所有畫作和各種奇妙發明上。 艾薩克森讓讀者看見達文西的天分以及他的技能,以及我們如何向他學習,例如強烈的好奇心、謹慎的觀察,以及充滿趣味、近乎奇幻的想像力。在這部傳記中,我們看見了達文西何以是天才,何以達文西能有如此成就!
藝術的法則(二版):101張圖瞭解繪畫、探究創作,學習大師的好作品
這本書,濃縮精簡所有藝術的過程。好的藝術,怎麼看?好的作品,如何賞析?什麼是好的繪畫?創作?如何學習大師的好作品!最簡單深刻的話語,最精采的瞬間,藝術、設計界一致推薦!◎從藝術看生活的一切事物,啟蒙所有人對藝術美感的認識◎從大師的作品帶你如何看,揭露101個藝術的黃金法則◎以最淺顯的文字、圖,表現基礎的概念,勾起最深刻的啟發◎榮獲國內外藝術、設計業界學者一致好評追求藝術所學到的經驗幾乎就如同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藝術和生活密不可分,藝術正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描述。因此,這本書的讀者是那些喜歡、關心藝術,以及認為藝術能豐富人生的人。這本精彩的書以簡潔的方式提供了關於藝術近乎意義深遠的觀點。推薦給所有創作藝術或熱愛藝術的人。有些內容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深刻的見解,有些內容則能廣泛地適用於任何一種與創意有關的創作。同時身為藝術家和老師的作者基特‧懷特提出和闡釋了在藝術學校應該要學的事,並在對技法的建議及具人文思考的引導中取得良好的平衡。這101則格言(or準則)、深刻的思考及論證,不僅能提供修習藝術的學生一個想法、觀點的工具箱,也能給藝術家一些引導思考的原則。而與101則簡潔的文字互相搭配的是和文字內容同樣意味深長、由作者所繪的插圖。這些圖像通常是依據過去和當代的藝術作品所繪製而成,提供與文字相輔相成的視覺連結。舉例來說,「藝術可以是任何事物」配合的插圖是杜象有名的小便池之作〈噴泉〉,另一則關於明暗對比法的論述則是搭配一幅題為「卡拉瓦喬之後」的圖畫;一則有關時間及媒體的觀點使用珍妮‧霍爾澤投影作品其中一景的描繪;而與如何面對批評的論點搭配、欲引起共鳴的圖像則是根據皮耶羅‧德拉‧法蘭西斯卡所繪之被箭刺穿的聖賽巴斯汀像作為插圖。親近藝術、瞭解藝術,生活的一切都是藝術。這是一本使人瞭解藝術是一種對於我們所在世界的描述,以及如何運用藝術作為想法傳達媒介的指南。【學會素描】素描並不只是表現和捕捉形體相似的工具,它是一種語言,有著自己的句法、語法和重要性。學習素描就是學習去觀看,就這樣的意義來說,所有藝術活動就如同素描。不管形式為何,素描會將感知和想法轉化成圖像,教導我們學習如何用眼睛去思考。【花一個小時創作,就要花一個小時來觀察和思考】好的作品會慢慢地展現自己。不要在還未花一段時間觀察作品前,就去評斷作品全面的影響。在觀察或是創作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將自己抽離原本的環境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再次回來後,看到作品的當下反應是很重要的。好的作品不管是第一次看或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看,所帶來的影響都會令人有充實的反映。倘若一個作品無法在兩種觀看時刻都讓人有充分的感受,那就持續努力嘗試,直到作品在兩種情況下都能讓你滿意為止。【藝術創作是一種探索的行為】若你只專注於處理和探討你已知的領域,那你可能沒有做好身為創作者的本分。當你有了新發現,或使自己感到驚奇時,你才真正處於探索及發現的過程中。
烏托邦工具箱
2017年德國紅點設計獎 烏托邦工具箱,是對於未來工作的一種基本創造力的激勵。中文版的問世,是因應台灣以及全球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下,對當前社會的重要貢獻論述。本書聚焦在最珍貴的人力資源──創造力,為我們的共同生活設計未來。這本書是為無論在哪裡工作或生活在哪個社會中的所有人準備的,為加入台灣觀點,原書其中有關歐洲內容的一小部分將替換成與台灣相關的內容,如近年執行社會設計相關的最新成果。本書想傳達的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態度,不僅將歐洲案例介紹給亞洲社會,同時也把台灣的觀點立場,增列到書中產生對話關係。 這是一本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操作說明書,書裡包含了文字論述、影像、談話、名言佳文的摘錄與「Do-it-yourself」活動紀錄等,以創造力貫穿全書,收錄了藝術、科學、經濟、教育……等領域的文章;另外,書中穿插出現的空白頁面,提供讀者實踐的空間,讀者可以發揮創意,構思、塑造未來。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全三冊):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到空無的侘寂。掌握日本美學關鍵的獨家著作。
◤ 重新定義美與生活 ◢日本人以千年的時間,向世界提出三種獨特的美學思維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幽玄引進陰翳,追求隱蔽下的真理;侘寂是在無一物中感受無限的終極美學思辯。揉合神道、老莊、佛教思想的日本美學,在物語、和歌、能劇、茶道等藝術形式中發展出豐富的美的意義與精神,啟發了今日無數的藝術創作。《物哀──櫻花落下後》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學。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幽玄──薄明之森》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幽玄美學。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侘寂──素朴日常》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和敬清寂」的侘茶意識,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侘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通往原始心境,並暗示了短暫、輕微事物中的美。侘寂是人類對自然、缺陷、樸實事物的嚮往,美在於素朴日常,在不完美,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本書特色◎日本文學、建築、繪畫、攝影、工藝、產品設計等藝術的原點。
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
在有限中感受無限侘寂(わび、さび)影響任何一個藝術領域的終極的日本美學一種簡單、自然形成的品質,可以深度地滿足與影響使用者。──Twitter創辦人/傑克‧多西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侘(わび)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さび)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終極的侘茶之道,奠定了日本人追求「和敬清寂」的美學意識。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經「露地」通往原始心境,立「障子」引進陰影,竹支茅屋的元素與結構暗示了短暫、輕微、拙劣。美,是對不完全事物的敬畏,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當空間縮減,時間積累,在象徵虛空之所的茶室中,隨處可得的簡朴物品可以取代最高級的藝術,價值概念更迭。美在於素朴日常,最小的元素可以建構宇宙,當下即是永恆。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本書特色◎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柳宗理的手感器物、不對稱的山本耀司、原研哉的無印良品、Twitter140字的限制……重新定義美與生活、懾服西方的日本美學。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學者推薦】 這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際案例分析的佳作。作者不僅針對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從西方經驗到台灣與東亞在地的反思,其中更包含教育及公民行動的視角,對於跨領域藝術實踐以及關心藝術連結社群發展的所有研究者而言,極具參考價值!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所副教授兼所長、國家文藝獎得主 吳瑪俐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一書中的當代藝術,沒有奇蹟、沒有天才,「只有街坊自救、八方支援的故事」。不論是樹梅坑溪、土溝農村、海市蜃樓計畫,對作者董維琇而言,都是當代藝術作為社會參與、環境關懷、公民論述、公眾教育與抵拒仕紳化發展的具體化現。隨著《美學逆襲》的出版,中文世界的讀者,除了過去慣於引用的畢夏普、雷西、凱斯特與布西歐之外,終於有了以在地臺灣當代藝術實踐為基礎的世界觀點,有了屬於自身觀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論述依憑。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龔卓軍 本書以各種角度來探討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從藝術史以及美學理論基礎到案例研究,從西方經驗到台灣與東亞區域性的對話,以及如何教育藝術的社會實踐;並且揭露出近年來這樣的藝術取向,對於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活的深刻影響,進而帶來公民行動的醒覺。當藝術走進社會,要求活在真實裡,它所批判與質問屬於這個時代的問題,足以喚起社群的自覺,以各種充滿創意的方式去自我表達,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這樣的藝術不只是侷限在美術館裡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也因此更加動人。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brings both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case studies into light. Tung’s book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within Western and East Asian contexts. It also adds significant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civil activism.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for practitioners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and researcher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 of a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Mali Wu /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is a book that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s not about creating miracles or works of genius; it is about the stories of “communities self-awakening and being fulfilled, as well as receiving support from the ‘outside’.” For Wei Hsiu Tung, the “Plum Tree Creek,” “Togo Village,” and “Mirage” projects, amongst others, all epitomize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n terms of social engagement,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civil discussion or education, and resistance to urban gentrification. Beside the usual references to Bishop, Lacy, Kester and Bourriaud, Tung’s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provides Chinese language readers of studies on social practice art with a loc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worldview from within the self-reflective framework of Taiwan. Jow-Jiun Gong /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Doctoral Program in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is book offer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discussion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ories to case studies whether in Western or East Asian and Taiwanese contexts.& The book also reflects on the educational dimension of social practice art and its potential for civil action. By confronting society and its reality, and by raising the critical questions of our time, art can prompt different communities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through creative expression. Such art practice has the power to bring-in chang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museum and within our own lives. This is what makes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rt pivotal in our time.
蟲子書
—「世界最美的書」銀獎— 全新《蟲子書》收藏版 朱贏椿再度操刀,台灣首度發行! & ‧2016年「中國最美的書」 /& 2017年德國評選為「世界最美的書」銀獎 ‧鏤空雷雕仿蟲蛀設計最新書封:不惜成本以「雷射雕刻」技法,模擬、重現古籍蟲蛀樣貌 ‧台灣「豎排」收藏版:有別於先前的橫書/西翻節奏,內文重新以直書/中翻編排,感受全新蟲文氣韻 朱贏椿與蟲子們的紙上邂逅—「開半畝田,種五年菜,邀百種蟲,集千形文,成一本書。」 集結蟲子們的自然創作, 蜘蛛結的絲網成文、葉菜上的咬痕、爬行過的痕跡、泥地等留下的軌跡⋯⋯ 是跳脫世俗節奏的眼光,才能凝視出的詩與畫。 全書無一人類文字! 但你可以讀見並感受著潛蠅的行書、蚯蚓的大篆、蠟蟬的工筆、天牛的點皴、瓢蟲的焦墨、 蝸牛的寫意、椿象的飛白、馬蜂的狂草⋯⋯ 透過朱贏椿細緻的觀察、蒐集與重組設計,構成一本具備書法氣韻的奇妙作品: 讀見造物的神奇,也是生命的偈語。 在純視覺的蟲文慢讀之間,照見天地之美。 ※這本蟲子寫的書,蟲子們創作過程所使用的「墨水」皆由天然素材特別調製而成,不會傷害到小生物們。最後會細心地用清水幫蟲子們洗澡,再將牠們輕放回原來所生活的環境中。※
This is 梵谷
「縱使我常面臨痛苦深淵,於我心中,卻依然保有平靜、純粹的和諧與音樂。」──文森.梵谷 梵谷的人生不斷重複同樣的循環──先度過一段相對快樂的時光,卻突然受到打擊而情緒崩潰,將他捲入絕望中。藝術與自然,成為他逃避痛苦、感受狂喜的出口。然而即使自身生活多難,他卻不忘對更為困苦的人伸出援手,農人、工人、小販、郵差,也成為他畫中主角。 梵谷一世多情,畢生寂寞,強烈的情緒讓他難以跟身邊的人溝通,但他的才華將這些情緒轉化為視覺藝術,豐富而強烈。 然而他在世時,只賣出一幅畫作。他去世後,畫作卻依然對我們說話,傳達他的悲憫與易感,傳達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透過文字與插畫,我們看見梵谷困頓蹇厄的一生,飽受折磨卻又發光發熱的靈魂。 本書特色 ★&& &這本書,帶領讀者體會梵谷透過繪畫,傳達出心中的孤獨與渴求,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 &同樣的色彩組合,在梵谷筆下,卻能表現出徹底相反的情緒,藝術史教授喬治.洛丹簡潔扼要的說明,讓你在畫中看見深藏的梵谷。 ★&& &能在白日畫星夜,梵谷重視想像力。波蘭藝術家絲瓦‧哈達西莫維奇用畫想像、述說梵谷!
學院藝術三百年
學院藝術是西方藝術世界無堅不摧的神話,本書為我們勾勒了學院內外集體或個人的豐富藝術表現,宏觀的研究視野,填補了現有學者在此一領域分散式研究的狀況。 & 作者使用了經緯刻劃的主題研究方式,分析了學院藝術在「體制」、「題材」、「原理」、「地位」等各方面的複雜意義,開創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各個章節分別呈現了美術學院的興革、題材階級的劃分、藝術程序原理的實踐、觀念的衝突與調和等中心概念,當中不乏生動的畫藝過程及傳記內容,除了還原各時代的歷史語境,亦具體呈現了學院藝術的真實內涵。 & 作者選取了最具說明性的油畫、素描、雕塑、照片、文件,有助於學院藝術的基本面貌躍然紙上,並透過對主流學者的觀點進行分析說明,為學院藝術的始末進一步清晰解讀。本書具備的開創性學術價值,為近年難得一見的藝術鉅著,值得一讀再讀。
翎靜芳馨:南京博物院藏陳之佛作品集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合辦“翎靜芳馨 - 南京博物院藏陳之佛作品展”,展出中國二十世紀工筆花鳥畫家陳之佛的作品、創作草圖、粉本、素材及器物,期望以較全面的角度介紹陳之佛的藝術,提高公眾對中國工筆花鳥畫的認識及領略陳之佛獨特的藝術精神。本圖錄編選本次展覽所展示之展品以及陳之佛使用之文具。
藏珍薈萃:澳門博物館成立二十周年館藏展
本書以中、葡、英三種文字,圖文並茂介紹澳門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歷經四百多年的華洋雜處,促成了不同文化在這裡共生共存。澳門博物館作為一間綜合型的城市博物館,以實物展示澳門的滄海桑田與時代變遷,紀錄並呈現澳門的文化遺產和人文魅力。
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
畫冊為平裝,收錄“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42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所創作的52件作品。作者包括,如曼特尼亞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提香、拉斐爾、羅素.菲倫蒂諾等。內容分為六個部分:人物、運動、光線、服飾、自然界和故事,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典型主題。畫冊同時刊載專文、地圖、詞彙表等供讀者參考。
同心圓:大學台灣藝術史教師實訪錄
Q1:你如何定義「台灣美術」?台灣藝術史應包含哪些範疇、時期、階段或其他要素? Q2:台灣藝術史課程和在地/本土文化傳承上的意義為何? Q3:台灣藝術史的過往,有何可觀察的軌跡或特性?現今台灣藝術史研究與教學,你的看法為何? 2017年,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展開自主研究「大專院校台灣藝術史課程師資調查」,針對台灣大專院校目前或曾經開授台灣藝術史相關課程教師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結果經編輯整理,彙整而為《同心圓:大學台灣藝術史教師實訪錄》一書,希望藉由調查結果的出版,拋磚引玉,使社會各界重視台灣藝術教育扎根的議題。&&& &《同心圓:大學台灣藝術史教師實訪錄》全書收錄十五位教授台灣美術史的大學老師的詳細訪談內容,剖白教學者與台灣藝術史相伴的心路歷程,有自學歷程、教學甘苦、學術視野、制度建言、理念價值、觀察批判……更綜合了焦慮、掙扎、失望、孤獨、堅持及滿滿的期待、熱情。 對於文化與藝術教育領導者,有意投入台灣美術史研究或教學者,或喜愛台灣美術的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珍貴的田野資料、決策參考與故事。因為本書的集結,這些分別的行動成為集體宣言:「台灣藝術史的重建,已逐漸凝聚為同心圓」。
人類文明的盛宴:世界博覽會
英國的水晶宮、法國的艾菲爾鐵塔、電話、冰箱與電梯……這些劃時代事物的出現,標誌著新時代的來臨,而給予其最佳展示舞台的,便是「世界博覽會」。如果說在競技比賽內的盛會是奧林匹克運動會,那麼在經濟、科技、文化領域內的盛會便非「世界博覽會」莫屬。世界博覽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眼界,並使地域、國家之間有所互動和交流,世界更加國際化,階級快速流動,豐富的展品之中,更呈現了對歷史的反思與對環保的追求。一場場的文明盛宴,雖然未必親臨參與,但是身處現代文明的我們,勢必要持續關注。世界博覽會有著人類對理想世界的企盼,精彩,永不落幕!
錢暴後的暗處:操作下的21世紀藝術市場
藝術是一種時尚、品味,也是一種投資、交易與收藏!然而,當藝術成為被操控的工具時,你,還敢進入藝術市場嗎?‧美國百年老店諾德勒畫廊,被控販賣假畫倒閉收場‧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橫掃市場,騙倒一票鑑定官‧俄羅斯億萬富豪豪奢買畫,反遭仲介商詐騙,對簿公堂藝術市場正上演著一齣權謀宮鬥的心計戲碼,資本家、藝術家、藝術經紀人、畫廊、拍賣公司、藏家……暗自角力又聯手為藝術市場帶來爆炸性的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檯面下種種暗黑交易一一曝光。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繁榮背後的黑暗面被哄抬的藝術品價格、被炒作的藝術家、不斷驚爆的偽畫醜聞、詐騙、洗錢,買家與畫廊、仲介商、拍賣公司、甚至藝術家之間的官司訴訟,各種光怪陸離的市場現象,令人大開眼界、拍案叫絕。21世紀的藝術市場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偽畫醜聞,進而導致美國百年歷史悠久的諾德勒畫廊面臨訴訟倒閉。然而藝術品偽作、造假問題,卻僅是藝術市場大爆發後所產生的負面結果之一。更多的暗盤交易、藝術價格炒作、不法的洗錢、詐欺、逃稅等行為浮上檯面。中國富豪、地產大亨、石油鉅子……隻手操控藝術品價格,不到百分之一的頂級藝術品市場出現的種種現象如:避稅天堂的自由港交易、買賣不透明化、高價格操控等帶來的衝擊,卻影響了整個藝術市場的運作。本書揭開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產生的各種過度行為和奢侈現象,具體描繪了藝術家面對金錢誘惑的貪婪心態和藝術品商品化的過程,以及藝術在全球富豪資本家的暗盤交易中的地位。作者以實際案例解讀藝術市場大爆發後繁榮喧囂的黑暗面,有如說故事般的情節,將藝術市場的種種爭議和陰謀,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
茶與美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 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 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 柳宗悅《茶與美》成書於1940年代。集結了柳宗悅對於「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日本在1940年代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於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懷著茶與美的傳承是否正向的憂慮與省思。 & 此刻正值茶文化盛行的當下,1940年代《茶與美》的發聲似乎振聾發聵,其中所指對於茶的誤解,對於賞器的扭曲,對於人心的做作,居然都有著與今天大比例的吻合…… & 為了儘量拉近中文版讀者與書中精髓的距離,譯者決定在譯文之外,於原文的每個章節後以導讀的形式作出說明。 & 導讀涵蓋了幾個層面的用意,首先是釋義,將幾個難懂與具有文化差異的觀念或名詞,重新以現代的語言闡明。再來是跨時代的應用,1940年代的背景與當代雖有不少的差異,但柳宗悅一針見血的論點,反而給予今日的我們一個深入反省的契機。譯者交叉以歷史或當代的角度,作出必要的呼應與補充。最後是展望,希望進一步反思《茶與美》中的民藝論或美學觀,並探討能給予我們什麼新的指引。日文原書成書後已歷時約80年,相較於1940年代,當今科技發達,全球人口突破70億,欣欣向榮的背後卻是利益的爭奪讓人心更加紊亂。 & 藉由《茶與美》,能協助我們更理解這個世界的美與價值。 & 本書特色 & & ◎從「用之美」到「無為之美」,了解柳宗悅如何引領人們的生活美學,從實用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 ◎從知識分子使用的語彙「侘寂」,到日本市井小民都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澀味」,是什麼讓日本全民都具備了一把穿透美的鑰匙? ◎從「西洋之眼」到「日本之眼」,日本如何藉由禪與東方藝術的特質重塑對美的話語權? ◎柳宗悅強烈地批判日本茶聖千利休與傳承至今450年歷史的樂燒,所謂為何? ◎什麼是柳宗悅貫穿全書的兩點審美精髓「直觀」與「無心」?
人體藝用解剖學 手、手臂篇
~全新型態藝用解剖學書籍~ 達文西說:「繪畫不是複製眼前一切,卻對它一無所知。」 想描繪構圖合理、意涵深遠的雙手, 對人體結構一定要有所認識。 & 【本書特色】 ◎結合歷史名作:介紹數幅精準符合解剖學觀點的名畫。從解剖學觀點分析達文西、維梅爾、米開朗基羅、杜勒等人的名畫與有名的雕刻作品。 ◎3D印刷骨骼,圖面細緻清晰:不僅收錄平面圖片,也使用3D列印機輸出列印立體骨骼,並透過在骨骼上勾勒肌肉的方式製作三維人體模型。 ◎全新型態藝用解剖學書籍:融合「解剖學用書」介紹肌肉的起點、終點、功用等,與「骨骼‧肌肉畫冊」收錄許多圖片,並添加「自我練習」部分。 & 人類的手可以彈琴、翻書、抓物、掬水;可以握球、舉箸、捏線。 可以用取繃帶包紮傷口、握手;可以用手指轉動鑰匙、指人、玩影子遊戲。 手勢更象徵許多意涵,婚禮上雙手各手指的指腹兩兩相對,然後再依序將手指左右分開。 拇指彼此分開,代表自己長大成人後離開父母羽翼而遠行。 & 然而在真正作畫時,乍看之下正常的普通畫作, 細看卻會擺出許多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手勢。 本書使用3D列印機輸出列印立體骨骼, 並透過在骨骼上勾勒肌肉的方式製作三維人體模型, 融合「解剖學用書」介紹肌肉的起點、終點、功用等, 與「骨骼‧肌肉畫冊」豐富圖片等優勢, 讓作畫者能清楚得知骨骼、肌肉的連動方式,進而創造合理的構圖。 & 書中以名畫或石雕為範例,從解剖學觀點賞析作品, 臨摹大師的作品進而創作合理的構圖。 現在,讓我們試著一起描畫這美好萬能的雙手。
道與技之間:林珮淳藝術的啟示與警世
本書集結了林珮淳近三十年的創作記錄與論述,以及納編了三十篇國內外重要藝術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及教授學者們的中英文研究與評論,將她的作品置在藝術史觀內,從女性藝術、數位藝術、生態女性主義與數位女性主義美學來剖析林珮淳的藝術。此書不僅是林珮淳的作品集,更是集眾多評論與研究觀點所匯整而成的重要創作研究專輯。提供對台灣當代女性藝術與數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閱讀。
療癒美術館:用名畫治癒心靈,在美的世界找到更好的自己
————美術館是療癒的天堂———— 『難過的時候,沒有什麼比一幅畫更能撫慰人心。』 在看畫中和自己對話,為靈魂注入能量,讓所有的困頓,在美術館裡得到安慰! 策展人、藝評家 謝佩霓 專文導讀 & 『好的藝術給人力量,好的畫作帶給人精神慰藉,名畫可以治癒人心,為靈魂注入能量,帶來心靈的滋養和修復。』 & ——李沼泳 & & 所有具有治癒效果的作品都是名畫! & 治癒,是一種心理上的變化,在這個越來越難以找到慰藉的世界上,如果有一幅畫可以讓人感受到心靈上的滋養和修復,那還不足以成為名畫嗎 ? & 藝術家們將他們最渴望銘記的美好,以繪畫的形式留給後世的我們,如同大廚將最高營養、最低卡路里的精美食物奉上餐桌,讓我們體會到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 。 &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便忍不住總想見他 。 當我們喜歡一種食物,便忍不住總想吃它 。 同理,當我們喜歡一幅畫,便會忍不住看了又看 。 & 好的繪畫作品讓我們得到靈感、快樂與力量。 被生活從背後捅一刀時,讓我們以繪畫為伴,勇敢前行吧。 感到辛苦疲憊時,不妨在名畫這張安樂椅上盡情倚靠。 & 當我們帶著各自所獨有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繪畫時,就可以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美好 。 & 那些名畫療癒我的事 & ☻ 梵谷〈盛開的杏花〉————遠離煩惱,走進美麗而平靜的藍色夢境。 ☻ 安迪‧沃荷〈皮鞋畫〉————保持好奇,將能量轉化成為才能與創意。 ☻ 羅特列克〈紅磨坊〉————擁抱缺陷,將短處變成長處甚至是藝術。 ☻ 蒙德里安〈紅樹〉————保持純粹,刪除生命中不重要的人事物。 ☻ 保羅‧塞尚〈靜物〉————堅持下去,畫無數蘋果才獲肯定的畫家。 ☻ 亨利‧盧梭〈夢境〉————尋找才華,慢慢走最後一定會抵達終點。 ☻ 莫蘭迪〈靜物〉————剔除雜質,告別擁擠進行人生減肥運動。 & 「藝術作品教給了我許多人生哲理,也讓我收穫了數不清的感動與溫暖。」——李沼泳 & 《療癒美術館》 是寫給大眾的美術療癒書, 書中收錄70餘幅經典名畫,提供70餘種安撫情緒的方法, 將繪畫作品背後的意義與生活經歷相結合,傳達具有治癒心靈的內容。 & ‧亞歷山大‧伯努瓦 〈巴塞爾河邊的雨〉 ‧伊果‧亞歷山大維奇 ‧ 波珀夫〈上班路上〉 ‧路易‧貝魯魯本斯〈羅浮宮裡的蒙娜麗莎〉 ‧路易‧貝魯魯本斯〈畫作前的學習者〉 ‧雷內‧馬格利特〈光之帝國〉 ‧雷內‧馬格利特〈洞察力〉 ‧哈莫修依〈陽光映入斯特蘭卡德的房間〉 ‧約翰‧拉維利〈綠沙發〉 ‧帕斯卡‧布夫雷〈到祝福的新婚夫婦〉 ‧帕斯卡‧布夫雷〈照相館裡的婚禮〉 ‧彼得‧布勒哲爾〈伊卡洛斯的墜落〉 ‧亨利‧馬蒂斯伊〈卡洛斯〉 ‧梵谷〈盛開的杏花〉 ‧保羅‧克利〈南方庭院〉 ‧林布蘭特〈自畫像〉 ‧查理‧霍夫鮑爾〈麥迪遜廣場公園〉 ‧皮耶‧波納爾〈咖啡〉 ‧皮耶‧波納爾〈穿格子衣服的女人〉 ‧具本熊〈朋友的肖像〉 ‧具本熊〈裸女與靜物〉 ‧安迪‧沃荷〈皮鞋畫〉 ‧伊士曼‧強森〈布羅基家族的聖誕節〉 ‧伊士曼‧強森〈哈奇一家 〉 ‧梵谷〈麥田裡的收割者與太陽〉 ‧羅特列克〈紅磨坊的沙龍〉 ‧羅特列克〈紅磨坊〉 ‧羅特列克〈紅磨坊的海報〉 ‧瑪麗安‧凡‧維諾肯〈自畫像〉 ‧瑪麗安‧凡‧維諾肯〈悲傷心情〉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法國王后瑪麗 ‧ 安東妮〉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戴草帽的自畫像〉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木槿花與變態蝴蝶〉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香蕉樹 、 蜥蜴與昆蟲的變態〉 ‧申師任堂〈草蟲圖〉 ‧尚-李奧‧傑洛姆〈畢馬龍與加拉泰亞 〉 ‧亨利‧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保羅‧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 ? 我們向何處去?〉 ‧古斯塔夫‧克林姆〈蘋果樹〉 ‧古斯塔夫‧克林姆〈阿特湖邊的城堡 IV〉 ‧古斯塔夫‧克林姆〈阿特湖〉 ‧李奧納多 ‧ 達文西〈蒙娜麗莎〉 ‧芙烈達‧卡蘿〈破碎的圓柱〉 ‧芙烈達‧卡蘿〈芙烈達與迪亞哥‧里維拉〉 ‧關‧約翰〈自畫像〉 ‧關‧約翰〈抱著貓的少女〉 ‧保羅‧塞尚〈靜物〉 ‧靜物〈果盤、玻璃杯與蘋果〉 ‧莫里斯‧丹尼〈向塞尚致敬〉 ‧瑪麗‧羅蘭珊〈香奈兒肖像〉 ‧瑪麗‧羅蘭珊〈女人與狗〉 ‧亨利‧盧梭〈我自己:自畫像與風景〉 ‧亨利‧盧梭〈夢境〉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迎春〉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夏日的田園詩〉 ‧克洛德‧莫內〈花園小屋〉 ‧蒙德里安〈紅樹〉 ‧蒙德里安〈蘋果樹〉 ‧蒙德里安〈黑、白構成 10 號:碼頭與海〉 ‧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成〉 ‧莫蘭迪〈靜物〉 ‧摩西奶奶〈縫紉聚會〉 ‧摩西奶奶〈捉火雞〉
觸之美: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
微觀日日摸觸的尋常器物, 試著把握心中流動的莫名感受, 把心打開,捬拾即是美的召喚。 你可曾想過,在我們一日生活中,雙手究竟接觸過了哪些東西? 棉麻、白陶、玻璃、木器、皮革或金屬……對使用者來說,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器物,卻是工藝家眼中,傳遞美的絕佳材料。在這個快速消費、大量生產的時代,人們漸漸忽略了,有一群人,堅持選擇一條手作的路,不斷探索手工製造的感動。 本書將帶領你找回發現微觀之美的能力,在日日使用的器物中與美邂逅。回歸日用工藝的本質,辨認生活中不同材質的表情,時而溫暖、時而冷冽、時而平滑、時而粗獷的造形語彙,都將豐富我們每日的美感生活! 除了工藝的微觀之美,本書還特別邀請了六位作家撰寫專文, 試著從「工藝文學」的角度,展開一段「美感探索」的旅程! &
低限.無限.李再鈐(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李再鈐,1928年出生於福建仙遊,是臺灣資深嚴謹的幾何抽象雕塑家。自幼生長於書畫世家的李再鈐,家學淵源造就了他深厚的藝術造詣。1948年來到臺灣,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但因看不慣訓導處的要求而不願配合,後來竟然不知原由地被學校退學。離開學院教育,投入社會工作後的李再鈐,在師院教授儲小石的引薦下到印染廠擔任布花設計師,1958年又轉入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就職。當時的李再鈐雖在設計界工作,心中卻不時尋思如何創造單純的藝術造形。這段歷練及沉潛的歲月,造就他日後邁向雕塑創作之路。 & 論及李再鈐雕塑創作的觀念,強調在形、面和量體之間,必然有其邏輯的構成秩序,進而表現出理想中的造形;「數與形」則是思想的核心,由一組相同的基本造形單元構成,例如:立方體、三角錐體、圓柱體、弧形體,純粹幾何造形的巧妙組合,用來表現創作者心靈中的感知與主觀秩序。 & 1985年發表的雕塑作品〈低限的無限〉,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期間,被人誣指為「從某個角度看似一顆紅星」,引發轟動一時的藝術事件,頓時讓他成為藝術圈中人人關注的人物。該事件幾經波折,最終獲得平反,還給李再鈐一個公道,也讓民眾上了寶貴的一課,了解到藝術創作的真諦。回顧李再鈐的藝術創作歷程,曲折而堅定,從1960年代初努力不懈迄今,至今他已九十一歲高齡,仍持續投入藝術創作,在雕塑藝術上具有卓越成就。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融會.至真.蔡雲巖(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蔡雲巖,1908年出生於文風鼎盛、人文薈萃的臺北士林區,童年就讀於士林公學校,也是日治時期臺灣第一所小學,蔡雲巖在此受現代教育薰陶,啟迪他最初的美術情懷。 & 1927年「臺展」開辦以來,激勵許多年輕畫家參展。1930年開始,蔡雲巖的繪畫作品多次入選臺展,美術才華備受肯定;同時也因為入選臺展,蔡雲巖與其他畫家有了積極互動,並參與當時最活躍的東洋畫團體「栴檀社」。 & 成就蔡雲巖一生畫藝的主要原因,是他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繪畫導師——木下靜涯。蔡雲巖是木下在臺灣的重要私塾弟子,他不但吸收木下靜涯所傳承的日本圓山四條派的諸家之長,充分掌握花鳥的各種姿態形貌,同時也致力於研究、描繪臺灣特有的鳥禽、植物、器物、建築裝飾等技法。其作品反映了季節變換、時代氛圍與個人經驗,將臺灣的特有風景及人物,融入豐富而緊密的構圖之中,創作出獨特的繪畫風格。 & 綜觀蔡雲巖一生的繪畫經歷,其繪畫所經歷的轉折時機,正是日治時期膠彩畫發展的重要轉捩點:臺展初期風景畫盛行,蔡雲巖致力於風景畫研究;臺展中期花鳥畫達到高峰,他則轉向花鳥畫的表現;到了府展時期,開始自主性地開發新題材、新方法,表達物體真實的質感。從蔡雲巖的創作歷程,我們看到一位畫家,乘著時代潮流,致力於藝術創作而有的特殊成就。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
浪漫.夢境.許武勇(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許武勇,1920年出生於臺南市,來自一個貿易商家庭。從小天資聰穎,在公學校就讀時,功課一向名列前茅,美術成績更優於其他同學。 & 1933年,十四歲的許武勇考取臺北高等學校,接受日本美術老師鹽月桃甫長達七年的教導,不但開啟了他的藝術人生,也讓許武勇一生享受到美術世界之樂趣。鹽月老師教他「不要用手畫,要用頭腦畫。」讓許武勇得以透過自由的思考,追求有個性、有創造性的繪畫風格。 & 臺北高等學校畢業之後,許武勇考進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他選擇醫學之路,是希望先有穩定的生活做後盾,才能完成畫家之夢。留日期間除了學習四年的素描,同時積極至美術館參觀展覽,接受名家真跡的洗禮,其繪畫作品更入選日本「獨立美術展」。 & 1946年,許武勇完成日本學業,返臺開啟醫生兼畫家的燦爛人生。1952年,又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藉機會參觀不少美術館和畫廊,接觸西方藝術。當他首次看到夏卡爾(Marc Chagall)的畫作真跡,從此就愛上了超現實主義畫風,直接影響到日後獨特的繪畫風格。 & 從1948年開始,許武勇多次參加「全省美展」,其作品〈石楠花〉和〈夜曲〉曾獲省展特選獎。早年許武勇嚮往魯東(Odilon Redon)那種充滿神祕的象徵手法,以及夏卡爾的超現實風格;中晚期以後的創作以立體派技法出發,再加上各種繪畫技巧的影響。然而許武勇的立體派作品,不同於西洋的理性特質,而是著重在一種浪漫、悲天憫人的情懷,來營造他的理想世界,建立獨一無二、帶著鄉愁的羅曼蒂克之繪畫風格。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吾土.笙歌.劉耕谷(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劉耕谷,1940年出生於嘉義朴子,是臺灣著名的膠彩畫家。 & 臺灣膠彩畫的發展,是在日治時期的新美術運動中,以「東洋畫」的名稱傳入;由於強調寫生、寫實的特色,一度取代傳統水墨,和油彩、水彩並稱「西洋畫」,蔚為當時臺灣繪畫的主流之一。不過二戰結束後,大批傳統水墨畫家遷臺,引發「正統國畫」之爭,原本為「國畫第二部」的膠彩畫,從此放棄「國畫」名稱的堅持,改稱為「膠彩畫」,在臺灣特殊的藝術生態中淪為「非主流」畫種。 & 如果膠彩畫在戰後的臺灣畫壇是「非主流」地位,那麼劉耕谷更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既無師承,也不依附任何流派。 & 1986年初,劉耕谷以作品〈啟蘊〉參加臺灣省立美術館正廳大壁畫的徵件比賽,結果公布前三名均從缺;同年8月二度徵件,他提出〈吾土笙歌〉參賽,終獲評審一致肯定,取得巨幅大壁畫製作權。這件費時近兩年才完成的〈吾土笙歌〉手繪壁畫,完全以膠彩按金製作,也成為劉耕谷早期的代表作。 & 1990年代之後的劉耕谷,期許把膠彩畫的創作推向更高峰,從人文系列、鄉土系列、巨山巨木系列、佛與石窟系列、花系列到畫像系列,他以獨特的創意和不斷突破的技法,扭轉臺灣膠彩畫長期以來流於纖細、柔弱的窠臼,創造出一種壯美、恢宏,帶著豐富歷史情懷與宗教理念的風格。觀賞其一生約上千幅的作品,以及二十多幅7公尺以上的膠彩巨作,便可以了解到劉耕谷的努力程度,同時更能夠體會他內在心境、情感思想,以及見解的轉化與涵詠。透過藝術語彙的不斷創發與自我表述,劉耕谷儼然已經成為臺灣近現代美術史上,不容忽視、更無法遺忘的一顆耀眼巨星。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鐵焊.超越.高燦興(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高燦興,1945年出生於台北,來自鋼鐵打造的世家,先後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國立藝專,並取得美國芳邦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 1991年,高燦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個展,隨後自1993年起陸續獲邀到德國卡茲考雕塑公園實地創作,他以優異的熔焊鋼鐵雕塑,受到德國藝壇重視,成為首位五次受邀參展的台灣藝術家。1997年,高燦興獲邀前往愛爾蘭共和國,舉行「臺灣之美」個展,逐漸名揚海外。 高燦興一生積極開拓鋼鐵的現代結構雕塑之路。早期的創作,以鐵、木、石膏、繩等各種複合媒材組構,呈現個人的心緒與感懷;晚期開始探究鋼鐵的雕與塑之本質,大膽以焊槍為畫筆,在焊接、切割、捶打或鎔鑄過程中,探索質感、觸感、空間、塊量和尺度,以再造的觀念超越材質,充分展現鋼鐵的精神性,形塑有機的抽象雕塑。 & 高燦興在創作上兢兢業業,不斷創變、不斷超越,強調以觸覺的感知,回歸雕塑本質的鋼鐵藝術,作品閃爍著緘默、內斂而耀眼的光輝。他堅信藝術是一生的馬拉松,三十年如一日,不改其創作態度,終生虔謹自持,堅苦卓絕如苦行僧。晚年傾其所學奉獻教育,開啓臺灣學院教育中,另一種金屬雕塑的傳承,深受學生弟子的敬重,是開拓臺灣鋼鐵雕塑的先鋒人物。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傳譯.詩意.撒古流(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撒古流‧巴瓦瓦隆,1960年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來自大社村的工藝世家,從小深受家族與部落傳統文化與美學的薰陶。在撒古流的身上可以看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以及兩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與結合。他以多重、跨域的身分,包括:藝術家、教育者、翻譯者,以及書寫者,致力於兩個世界的互相調和與溝通。 & 巴瓦瓦隆家族中的「pulima」輩出,「pulima」在排灣語中是指「從手」,其意思就是「什麼都能做的人」,也意涵著具有創意、而且手藝精湛的人,藉此致力於實踐出「lalang」,也就是成就出裝飾物或美的事物。 & 回顧十八歲時的撒古流,在部落中擔任水電工,當年他騎著一臺摩托車在部落間穿梭,面對部落的現代化,撒古流看見的不是進步,而是「美」的消失。面對原住民文化的流失與斷層,撒古流從1980年代起,便致力於成為排灣族的Pulima,懷抱著排灣族文化、美學的傳承與現代化使命,開始重製「祖靈的居所」,也就是排灣族的傳統古陶壺;到了1990年代,又製作傳統石板屋,以及提出「部落有教室」的主張,成為重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先鋒。 & 撒古流心目中的藝術,不只是個人的創作旅途,而是以族群文化復興為職志。目前正朝向闡釋排灣族哲學體系道路前進的撒古流,透過傳統媒材中的陶、鐵與石板,以及圖紋的書寫和繪圖等,以自身獨具的方式,開創一條屬於族群與文化的實踐之路。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彩色‧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建構.空相.李德(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李德,1921年出生於江蘇常熟,從小即喜愛藝文活動,其後畢業於重慶大學,並在二十八歲時移居臺灣。來臺後的李德經商維生,閒暇之餘跟隨馬白水學習水彩畫;繼而遇到恩師陳德旺,從此正式走向藝術創作之路。這段期間,李德從繪畫的基礎學起,面對大自然探究造形與空間的深層價值,一步步邁向純淨的創作之路。 & 李德從寫生之中探求畫理,藉由石膏像素描、靜物寫生和自畫像等習作,解讀自然界微妙的「面」之變化,進行「形」的分解與建構性重組,尤其關注於空氣、空間的探討,其情懷與意念在畫面上交織,而呈現出繽紛的面貌。李德的創作專注於遼闊、虛白的空間表現,筆道遒勁、飄逸之外,點、線、面也有合理的配置;他常以簡單的速寫稿,演繹出巨幅的油畫,在筆觸紛飛之中,用「面」建構起繁複的畫面構成,再融入情思、哲理於其間,故而質感豐富,意韻頗高。 & 四十三歲那年,李德成立「一廬畫室」、開班授徒,並到各大專職校、藝術館兼職教畫,秉承師門「純一不二」的研討心志、十年磨一劍。歷經將近一甲子的作畫、教畫生涯,讓他深深體會到:「繪畫,是一場無盡不止的追索。」回顧一路走來的李德,始終有許多愛徒陪伴,一起學習、旅遊、歡笑,縱使大師已遠,其風骨德澤綿延至今。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痕紋.印紀.周瑛(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周瑛原名周林長,1922年出生於福建長汀,就讀福建省立師範學校,以及福建師專藝術科,1948年畢業之後來臺,服務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教學生涯長達四十年。周瑛一生培育出許多傑出的藝術後進,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一位教學認真、照顧學生的好老師。 & 周瑛早年以寫實的黑白木刻版畫見長,代表作品〈春滿人間〉描寫了臺灣早期的農村景象,展現純樸、真摯而細膩的作風。後來周瑛進一步轉向現代主義,大約花了十多年的功夫沉潛其中,期間除了參加聯展,也與同好籌組「中華民國版畫學會」,並參加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巴黎中華民國現代藝術展,曾獲得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文建會主委獎兩次。 & 周瑛的現代繪畫之路,從風景畫的簡化開始。從1959年到1969年間,在作品的畫面上刻意地模糊了輪廓、色塊與空間之表現;另外,也運用線條、空白,來營造東方的氛圍,這個時期的圓點、環形、具書寫感的線條等,持續成為他日後成熟風格的主要要素,並動態、漸層地體現出他的「型態」概念。從1970年到1975年,造型元素更為精簡,組合的語言更明白可見;在留白背景之中,更有集中之感,這時期的風格已接近成熟階段,代表性的木石紋也已經出現。發展於1980年到1990年之間的「石之頌」系列,可說是周瑛的巔峰之作,奠定其在臺灣現代版畫界中的地位。1990年之後,周瑛的創作轉向油畫及複合媒材,展現了筆觸灑脫、色彩奔放。回顧周瑛一生的創作歷程,堪稱為臺灣版畫史、美術史當中的「現代石木傳奇」。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寂靜.沉思.陳景容(附DVD)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陳景容,1934年出生於彰化,來自家教嚴格的書香門第,從小養成堅毅不撓的性格。195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1960年負笈日本武藏野美術學校,畢業後進入東京學藝大學,並以優秀成績的畢業,隨後再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於1967年取得碩士學位。 & 陳景容留學日本期間,是首位專攻學習濕壁畫專業的華人,對日後的創作深具影響。其作品洋溢著古典主義的色彩,深受文藝復興大師喬托、法蘭契斯卡的影響,結構嚴謹、構圖細密、影像微妙而色彩沉鬱。其作品中人物的神情內省而深思,每每配以象徵物件,來寓意無限的內心世界。 & 返國後的陳景容,先後任教於國立藝專、文化大學美術系,以及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作育英才無數。同時所創作的作品,遍及於歐洲各國和日本展覽,深受各界推崇。1988年,陳景容為臺灣省立美術館的開館,完成大幅壁畫作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98年以大理石鑲嵌畫〈醫身醫心,視病猶親〉,捐贈花蓮門諾醫院;2003年,又以馬賽克鑲嵌畫〈聖家畫〉,致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祝壽賀禮,榮獲教宗接見及給予祝福,同時該作品也永久典藏於梵諦岡博物館。 & 陳景容創作的領域涉及素描、油畫、濕壁畫、版畫、鑲嵌畫和瓷畫等多種媒材。每到一處皆凝思捕捉眼前物象,幾經轉譯與詮釋之後,打破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現實與超現實的藩籬,創造出寧靜而饒富深沉世界的獨特風格。此外,他在繪畫創作之餘,亦是博學而富文采的書寫者,早年出版繪畫技法、壁畫藝術、散文隨筆等著作,奠定了臺灣美術教育出版的基礎。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色彩.人間.謝里法(附DVD)
謝里法,1934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從小深受當地人文薈萃的影響,進而走上藝術創作之路。從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畢業後,於1964年留學法國,進入巴黎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班學習,其後因巴黎爆發「五月學潮」,於是在1968年轉往美國紐約,進駐西貝茲藝術之家所成立的版畫工作室,同時又進入普拉特版畫中心學習。1964年到1975年這段期間,可以說是謝里法藝術生涯中的輝煌「版畫十年」,作品備受各界肯定,不僅在國內、也在國際大展中屢屢獲獎,並得到多方的典藏。 & 謝里法最為人所注目的,是1970年代所著《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這是第一本論述臺灣美術史的專書,首開臺灣美術史研究先河;而在1980年代仍受政治禁錮的時期,另一本著作《臺灣出土人物誌》,即以大無畏的勇氣,書寫陳澄波、王白淵、江文也等當年禁忌的人物主題,至今仍是研究者不可忽略的重要文獻;千禧年後發表的《紫色大稻埕》,以小說體裁對日治臺灣美術進行書寫,使臺灣美術史的研究從學術論著轉化為一般閱讀的文本,深入社會大眾,其後還被改編為連續劇,引動大稻埕文化及日治臺灣美術的風潮,至今仍方興未艾。 & 謝里法的創作面向相當廣泛,他是藝術家、美術史研究學者、藝術評論家、策展人,也是詩人和小說家,在不同領域的創作背後,都有強烈堅實的藝術理念支撐,顯現出他異於常人、極具深度的思想;而在多變的角色之中所不變的,是他以「臺灣美術」為核心的基本信念,至今八十高齡仍創作不輟,對臺灣美術的貢獻與影響無庸置疑。 & &★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共十冊: & 《融會‧至真‧蔡雲巖》 & 《浪漫‧夢境‧許武勇》 & 《建構‧空相‧李 德》 & 《痕紋‧印紀‧周& 瑛》 & 《低限‧無限‧李再鈐》 & 《寂靜‧沉思‧陳景容》 & 《色彩‧人間‧謝里法》 & 《吾土‧笙歌‧劉耕谷》 & 《鐵焊‧超越‧高燦興》 & 《傳譯‧詩意‧撒古流》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細看藝術:揭開百大不朽傑作的祕密
用這本書,把世界各大美術館連同專業解說員一起帶回家! & ●最適合大眾閱讀的專業藝術鑑賞指南 ●解析西方藝術史上最偉大的100位藝術家與100件不朽傑作 ●每件作品聚焦6到9處局部放大,探究隱藏的技巧心思或歷史緣由 ●藝術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必備 & 本書帶領讀者拿起放大鏡仔細檢視100件西方藝術傑作的細節,有些透露了藝術家的技巧或心思,有些藏著驚人的故事,有些與歷史背景有關──還有一些可能是連熟悉這些作品的專家都不知道的。不論你是第一次見到這些作品,還是已經見過一百次,本書都能大大提高欣賞藝術的深度與樂趣。 & 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不可能只欣賞一次就理解完畢,藝術愛好者只要有機會都會想要一再回到傑作之前,重新審視思考,獲得益發深刻的感受,甚至產生不同的評價。通常看畫是從整體的角度來欣賞,但有時必須對畫的細部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 & 在《細看藝術》中,藝術史學者蘇西‧霍吉帶領讀者細看100幅世界藝術名作,揭露作品中最不容易察覺、連行家都可能忽略的細微之處,包括隱藏在畫面底下的特殊細節、符號等,以及其中代表的意義。霍吉透過細部放大圖,揭示了藝術家如何利用主體擺設、光線安排、筆觸型式等技法上的操作,以營造某些效果。此外本書也探討了作品主題,以及創作者的外部與自身因素對創作過程的影響,從藝術家置身的社會經濟背景,到創作當時面對的個人問題,這些訊息往往能在觀賞作品時提供很好的體悟。 & 本書收錄的100件傑作按照年代先後,從14世紀喬托的溼壁畫《三王來朝》開始,到21世紀寶拉‧雷戈的粉彩畫《國王之死》為止,其間的西方美術巨匠如卡拉瓦喬、波拉克、庫爾貝、莫內、蒙德里安、凡艾克等無一遺漏,針對每一幅作品進行如實而不帶成見的說明,也藉此呈現出西方繪畫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傳統。 & 全書含700張細部放大圖。
版畫教父:廖修平(DVD)
在戰後台灣美術史上,廖修平(1936-)幾乎成為現代版畫的代名詞。廖修平在現代版畫上的投入、經營與推動,就像一位沈默卻堅毅的傳道人,以現代版畫為信仰、以推動現代版畫為使命;他不是一位呼風喚雨的革命家,卻是一位誠懇、堅持、永不懈怠的播種者。
廟畫巨腕:潘麗水(DVD)
出生於1914年的潘麗水,字雲山,是府城知名畫師潘春源的長子,是台灣本土畫師的第二代代表,也是台灣存世廟畫作品最多的一位畫師。在潘麗水踏入廟畫工作不久,便因遇上日人禁教,而一度走入電影廣告的繪製;此一經歷,反而對潘麗水日後作品的風格走向,產生正面的影響。尤其在一些大型的壁畫作品中,可以看出潘麗水對畫面的施彩,較為豐富華美,也加強對人物「化色」的處理。具體地說:潘麗水色彩豐美的壁畫作品,正是滲入了西畫施彩的觀念與技法。
風荷身姿:李光裕(DVD)
臺灣近代雕塑的展開,以1920年代黃土水的古典寫實雕塑為標的,戰後進入現代主義形象解構的衝擊。李光裕生長的時代,正是臺灣現代主義達於高峰、即將走入鄉土運動的階段。李光裕巧妙地結合了這兩個階段的滋養,成為臺灣雕塑史戰後第二代的標竿型人物。
畫壇變調鳥:李錫奇(DVD)
李錫奇是台灣現代藝術運動中的一則傳奇。在1950年代後期發韌、1960年代中期達於巔峰的「台灣現代藝術運動」中,始終保持生猛的創作活力。李錫奇的創作,根植於生命中具體的視覺經驗,猶如故鄉金門濃烈而香醇的烈酒,率真的個性、直樸的思維,卻內蘊著一顆善良、細膩而體貼的心靈。從早期帶著浪漫氣息的木刻版畫出發,接著,透過降落傘布紋的壓印,成就了他一批帶著強烈質感與生命動力的「單張版畫」,也使他成為「現代版畫會」中最年輕的創始會員。
漢寶德談美
繼朱光潛後的「談美」第一人。 自朱光潛《談美》之後,能中肯針砭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美學問題,又可為一般人提出可理解與醒悟之途徑的,非漢寶德先生莫屬。這位在建築界享譽盛名的大師說他今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從事大眾美育工作,他的〈藝術教育救國論〉一文,不但轟動文壇,更道出他對國人對美體認不足的憂心。如今他更以真摯、懇切的文字,結集成這部「談美」巨著,藉一篇篇生動、啟發人心的散文書寫,引領我們敲開美的大門,學習張開雙眼…… 台灣的社會富裕、追逐時尚,然而我們的社會文化卻因為缺乏對「美」的元素的重視,在房舍建築、生活方式與品質的思考上,隨著國際間的交流頻繁與漸次啟發,呈現無法再隱藏的、缺漏的一面。而如果我們這樣的美感有問題,那什麼是正確的呢?作者漢寶德先生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功夫,為一般年輕大眾細說從頭,從日常隨處可見杯子器皿到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皆讓讀著有機會開始動腦思考到底我們週遭出了什麼問題,還是長久以來因襲的想法本身出了問題。作者對家國的憂心情懷亦流露在他貼切而誠摯的文字中。
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
美如真理,在隱蔽下無限延展 幽玄[ゆうげん] 影響日本當代設計者的陰翳美學 & 若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認真凝視眼前名為「影」的苦難現實。──安藤忠雄 幽玄是人類得到光明後遺失的美的領域。──深澤直人 &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美學──幽玄。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 & 美從捕捉當下的物哀,走入不生不滅的幽玄。形而上的幽玄,在一首首和歌中發展出豐富的美學意涵,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內在充實,代表意象之一是秋天氤氳的薄明山林。 & 引進陰影,而不是光。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又為了美的目的利用陰翳。枯山水、日式庭園、和室、壁龕……昏暗美感的空間中進駐了永恆的閒寂,靜謐、悠遠的幽玄餘情,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的神秘」。 & 物哀之後,幽玄在有限中探求無限,再開啟了日後懾服西方的侘寂美學。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無印良品的白、三宅一生的皺摺、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杉本博司的《海景》……日本建築、攝影、產品設計的原點,啟發當代設計者的美學哲思。 & 「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 「現今不論是建築與城市,人類與語言,都逐漸充斥著半透明的元素,我們在其中可以感受它的新鮮和可能性,而這概念的擴張造就了我們每一天的努力,或許我們之後的大半思惟也都寄託在其中。」──原研哉 &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 II - Art 當代台灣文學藝術系列2
A sequel to the 2011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 this volume introduces the masterpieces of 18 local artists from Taiwan featured in the Taipei Chinese PEN quarterly. They represent some of the best in painting, calligraphy, sculpture, ceramic, metal art, and installation art from Taiwan across a wide spectrum of styles that includes modern and classical, as well as a blending of the local with the foreign . . .向國際大眾介紹台灣當代知名的藝術家收錄18位藝術家的簡介、創作歷程、作品介紹,以及珍貴的名作圖像。除了知名畫家外,也囊括雕塑家、書法家、裝置藝術家等等。包括:王攀元、李奇茂、楊英風、孫超、劉國松、鄭善禧、朱銘、林惺嶽、李義弘、何懷碩、李轂摩、董陽孜、吳烗三、薛平南、奚淞、袁金塔、徐玫瑩、涂維政等人。
德勒茲與藝術理論
德勒茲哲學脫離不了多元的現代藝術。回顧他的著作,可以立即看到,不僅持續注解十七(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茲)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康德、柏格森與尼采),而且投注大部分時間分析文學、音樂和戲劇、繪畫和電影。顯然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是四個主要研究對象。德勒茲藝術理論由三種視野組成,貫穿在他前、中與後期著作:現代藝術、單義性(l’univocite)哲學與先驗(transcendantal)哲學的爭端、互文性(l’intertextualite)。他的藝術理論問題之處理都是跨越單一著作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一些特別現象:例如前、中與後期的著作之間某些概念突然不再使用,有些觀點在某階段修正了,有些問題貫穿其間始終討論著,有些概念不斷變化著,以及有些只在中間出現,乃至有些藝術家或哲學家始終離不開德勒茲的眼睛等等。然而什麼是作品、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一直是德勒茲藝術理論不斷提問的問題。對德勒茲而言,除了現代藝術這個重點之外,整個生涯對單義性哲學的評閱從未中斷,對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尼采三位單義性哲學家,德勒茲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尤其是幾個核心思考點,對作品、藝術、藝術家觀念,乃至對互文性操作影響巨大:斯賓諾莎的單義性、萊布尼茲的非共同可能性與尼采的永恆輪迴。這些觀點正是進入他的藝術理論必須知道的。
藝術的歷史(上)
為您打開爭奇鬥豔、波瀾壯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 藝術的歷史,是以具體的視覺圖像,訴說著在地球上各種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連結。透過時間縱軸的傳承關係與全球版塊橫軸的雙重整合,讓讀者立即跳脫只理解斷代歷史的侷限。 & 俯瞰全球史觀,大量圖庫,縱貫古今三萬年 以時間為經,區域為緯,通古博今,橫貫東西,相互參照借鑑 & 藝術史上縱橫交錯的文明發展,直接比較、系統化連結、前後參照, 歸納出不同文明之間的發展關鍵,打開宏偉遼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 全書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工藝、攝影、裝置藝術、行動藝術……, 以珍貴的作品圖錄、精闢的解說、清楚的脈絡,展現人類豐沛的創造力, 並與上海震旦博物館合作,收錄了珍貴的館藏圖鑑,一次滿足對藝術史的渴望。 & 上冊為史前至18世紀的藝術史 下冊為嶄新突破後的19世紀至今的藝術史
藝術的歷史(下)
為您打開爭奇鬥豔、波瀾壯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 藝術的歷史,是以具體的視覺圖像,訴說著在地球上各種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連結。透過時間縱軸的傳承關係與全球版塊橫軸的雙重整合,讓讀者立即跳脫只理解斷代歷史的侷限。 & 俯瞰全球史觀,大量圖庫,縱貫古今三萬年 以時間為經,區域為緯,通古博今,橫貫東西,相互參照借鑑 & 藝術史上縱橫交錯的文明發展,直接比較、系統化連結、前後參照, 歸納出不同文明之間的發展關鍵,打開宏偉遼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 全書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工藝、攝影、裝置藝術、行動藝術……, 以珍貴的作品圖錄、精闢的解說、清楚的脈絡,展現人類豐沛的創造力, 並與上海震旦博物館合作,收錄了珍貴的館藏圖鑑,一次滿足對藝術史的渴望。 & 上冊為史前至18世紀的藝術史 下冊為嶄新突破後的19世紀至今的藝術史
辛老師的私房美學課
遇見好老師,就能擁有令人一輩子難忘的課 親近美學,也可以充滿感動 & 台北文化獎得主辛意雲 談美與藝術 廣受喜愛的辛老師以獨到見解,引領我們深入東西方美學, 品味藝術! & 長年鑽研東西方美學的他,首部談美學的最新完整作品,不僅將多年來刊登於雜誌的專欄集結,也提出他對美學的深入觀點,值得私房收藏! & 如何賞析一幅畫、品味一件器物……, 如何欣賞一整個時代? 作者擅於爬梳經典且長期深入東西方藝術美學,本書為首次結集之最新完整文集,收錄不同時期發表的作品,更提出他個人對哲學、藝術,獨到且全面的觀點! & 書中綜觀美學整體大方向,談論美、人性,探討東方五千年來中國藝術審美的時代訴求,如何「以人為本」,展現藝術家的心靈世界。另也將美學與社會文化結合,剖析西方社會在時代快速發展下,呈現的繪畫特點與魅力,讓讀者可一窺堂奧,開拓更廣遠的視野。 學養深厚的辛老師,從思想深入剖析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包容性、開放性,解說美學如何為心靈帶來無限的可能、最大的發展。此外,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剖析西方美學的藝術內涵,實為一門獨到的私房美學課。 & 本書特色 辛意雲深耕美學多年,以獨到觀點剖析東西方藝術,可作為美學愛好者參考。 從思想文化觀點為起始,探索美學奧祕,呈現獨特的美學觀。 將美學與社會文化結合,探討審美的時代訴求,與東西方繪畫的特點與魅力。 引導人們尋找東方特有的美感與生命體悟,同時也探索西方的藝術成就。 &
美學 第一卷
《美學演講錄》是討論美學的,它的物件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範圍就是藝術,或說就是美的藝術。本書講述了美學的範圍和地位,美和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式藝術美的概念等。 Hegel的美學被認為是自Aristotle以來最偉大的美學理論,許多學者專家都受其思想影響,諸如,德國社會學家及哲人Theodor W. Adorno、現象學及存有論大師Martin Heidegger、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György Lukács、法國解構主義大師Jacques Derrida和美哲Arthur Coleman Danto。 依Hegel的闡釋,其美學分為三個部分: 1.普遍的部分(universal part)——把藝術美視同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及普遍的理想。 2.分殊的部分(particular part)——檢視這種理想在三個不同階段實現其自身的梗概: (1)象徵藝術——包括了古代希臘藝術之前的所有事物 (2)經典藝術——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 (3)浪漫藝術——隨著基督教出現世界舞臺而突現的藝術 3.獨特的部分(singular part)——依其所具有的「向內性」(inwardness,本性)由小至大的順序檢視五種主要藝術: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 如是,Hegel把他的美學觀——藝術的內容即觀念,藝術的形式即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形象,藝術正是把這兩者調和成一種自由統一的整體——系統地予以揭示。 ──蕭振邦(導讀節錄)
美學 第二卷
理想發展為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美;象徵型藝術、象徵作為符號、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協調、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不協調、象徵的曖昧性、神話和藝術中象徵表現方式的曖昧性;古典型藝術及形成過程里想與解體;浪漫型藝術範圍及個別人物特殊內容形式上的獨立性,投機冒險、浪漫型藝術的解體等等論說。 Hegel的美學被認為是自Aristotle以來最偉大的美學理論,許多學者專家都受其思想影響,諸如,德國社會學家及哲人Theodor W. Adorno、現象學及存有論大師Martin Heidegger、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György Lukács、法國解構主義大師Jacques Derrida和美哲Arthur Coleman Danto。 依Hegel的闡釋,其美學分為三個部分: 1.普遍的部分(universal part)——把藝術美視同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及普遍的理想。 2.分殊的部分(particular part)——檢視這種理想在三個不同階段實現其自身的梗概: (1)象徵藝術——包括了古代希臘藝術之前的所有事物 (2)經典藝術——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 (3)浪漫藝術——隨著基督教出現世界舞臺而突現的藝術 3.獨特的部分(singular part)——依其所具有的「向內性」(inwardness,本性)由小至大的順序檢視五種主要藝術: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 如是,Hegel把他的美學觀——藝術的內容即觀念,藝術的形式即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形象,藝術正是把這兩者調和成一種自由統一的整體——系統地予以揭示。 ──蕭振邦(導讀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