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信仰.文化:明清宗教戲曲景觀
本書共收錄八篇論文,從「儀式」、「信仰」與「文化」角度,探討明初至晚清戲曲創作與宗教的關係。第壹、貳章以周憲王《誠齋雜劇》為研究,探討其做為宮廷儀式劇演出的目的,並指出《福祿壽仙官慶會》取代傳統大儺儀式,完成明初宮廷冬儺除祟的意義。第參、肆章探討屠隆《曇花記》與《修文記》二劇「以戲為佛事」的勸化之作,不僅呈現屠隆的宇宙觀與三教信仰,也為世人指陳一條由儒而道而佛的修行徑路。第伍章以智達《歸元鏡》為討論,分析明末清初禪淨之爭在戲曲界的影響及淨土劇作的特色。第陸章藉由湯顯祖/達觀、屠隆/管志道及智達/信徒三個戲曲與宗教對話,考察「以戲為佛事」在當代引起的爭論與影響。第柒章分析丁耀亢《化人遊》與《赤松遊》兩劇在作者面對改朝換代的國家巨變時,如何藉由宗教書寫表述心志與自我療癒。第捌章則以晚清慈善家余治的《庶幾堂今樂》為素材,探討余治如何透過戲曲以助其慈善事業,並影響戲曲創作風格。
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現象研究
臺灣歌仔戲的跨文化編創究竟應該立於什麼樣的基準,才不至於淪為東施笑顰、囫圇吞棗?是移植還是套用?是融合還是再創造?如何擷取西方文本的精隨與優點,轉化成為本土戲曲的營養與優勢?這是面對與處理跨文化時最需思考的。九○年代「現代劇場歌仔戲」在戲曲現代化與西化的環境刺激之下,也開始挑戰跨文化創作。然而歌仔戲此一活潑多樣的本土劇種,在其發展歷程中早已有豐富的「跨文化」經驗。本書以現代劇場歌仔戲之五齣劇作為研究對象:《mackie踹共沒?》、《罪》、《狂魂》、《梨園天神》、《梨園天神桂郎君》,藉由原著與改編本的比較,進行跨文化改編與創發的討論,除了可以觀察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脈動,貼近觀眾的審美趣味與戲曲現象觀察,還可以作為日後從事跨文化編劇的參考。此外本書亦企圖追溯歌仔戲史上跨文化的幾個歷程,以內臺歌仔戲時期的拱樂社錄音團為例,探看其錄音團內容,試圖挖掘其跨文化風貌與特色。
表演力:二十一世紀好萊塢演員聖經,查伯克十二步驟表演法將告訴你如何對付衝突、挑戰和痛苦,一步步贏得演
# 傳承了斯坦尼、邁斯納、烏塔哈根體驗派表演方法,跟好萊塢金牌表演教練學習掌握情感的技藝。 # 查伯克表演法同時也是嚴格的、循序漸進的、詳盡的劇本分析體系。 # 2004年出版至今,翻譯出版了包括俄羅斯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日文、德文、中文、希臘文……超過十四國語言,全球超過二十個國家已經有許多通過其工作室官方認證的表演指導機構或者表演教練。 # 好萊塢大牌明星荷莉.貝瑞、莎莉.賽隆、凱特.溫絲蕾……精湛推薦! # 金鐘編劇吳洛纓、被譽為「千面女郎」的演員郎祖筠、電影《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瞿友寧、2018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謝盈萱、,接地氣推薦。 & 這本書會帶給你實踐查伯克表演法的詳細的方法論,它同時也是一個嚴格的、循序漸進的、詳盡的劇本分析體系。劇本分析體系會幫助你進入你的情感之中,給你一種途徑,讓你不僅僅是感受到它們,而且能在一定範圍內有力地運用它。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對付衝突、挑戰和痛苦,並把它們轉化為正能量,而且這同時適用於你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後面的你自己。& & 查柏克十二步驟表演法:這個方法將教你如何運用你的創傷、痛苦、困擾、需求、渴望以及夢想來驅動你的角色達到目標。你將學到,角色生活中的障礙不應被默默接受,而是要以英雄的氣魄戰勝它們。換句話說,我的方法教演員如何「獲勝」。 & 步驟一 總目標: 你的角色在整部劇本中想要達到什麼? 太多的演員覺得只要他們在表演中掉下真實的眼淚,就成功地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你如何運用這些情感來驅動並達到你的目標,這才是表演這門藝術讓表演者和觀眾都興奮的所在。 & 步驟二 分場目標: 你的角色在整場戲中想要的東西? 分場目標是一場戲中讓你的角色與其他角色聯繫的具體動力。 & 步驟三 阻礙: 你的角色物質、情感或精神上的障礙? 你的角色越是想戰勝阻礙,以及越是不能戰勝,他們就會越努力。這種努力會創造出一場戲的張力。 & 步驟四 替代: 從你的實際生活中,找一個與你的分場目標中所表述的角色需要最符合的人物,把這個人的特徵放到與你演對手戲的那個演員身上。 & 步驟五 內心視像: 當談到或聽到某人、某物或某個事件時,在你頭腦中出現的形象和畫面。 角色的語言和生活經歷都不屬於你,而屬於劇作者,所以你必須結合自己的經歷找到同角色之間恰當的關係,來找到恰當的畫面。 & 步驟六 節拍單元和行動: 一個節拍單元就是一次想法的變化,而行動是附著於每一個節拍單元的小型目標。 節拍單元和行動是用來達到分場目標的各種具體的方式。 & 三個節拍單元: 1為什麼你要用那種方式傷害我? 2不,不要回答……我知道。因為你不在乎我,你從不在乎。 3你知道嗎?我也不在乎你。我雙倍地不在乎你!就是這樣! & 步驟七 背景事件: 在一場戲開始之前所發生的事件,為你的角色從外在和情感兩方面提供依據。 正確的背景事件會驅動你達到分場目標,喚起強烈的需求和緊迫感。 你在確定背景事件時,必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想要什麼?(分場目標)。 2 為什麼我如此迫切地需要它?(阻礙、替代和內心視像。你的阻礙、替代和內心視像為你提供了達到分場目標的需要。) 3 為什麼在此刻我如此迫切地需要它?(背景事件。背景事件強化了你實現分場目標的需要,也就是它為分場目標賦予了緊迫性和即時性。換言之,背景事件為一場戲提供了時間概念和時間所帶來的壓力。) & 步驟八 場所和第四堵牆: 將你真實生活中的某個場所和第四堵牆的特點賦予你的角色的現實之中。 你必須先確定劇本中的那場戲發生在哪裡。 室內還是室外? 然後是私人空間還是公共空間? 一旦確定了劇本裡是哪種場景空間,你就可以將它與你真實生活中的某個場所相關聯。 & 步驟九 行為動作: 運用道具產生行為。 生活中人們做的所有事都是行為動作──說話時用手整理頭髮、洗盤子、整理床鋪準備上床、為聚會整理餐桌、做飯、打扮和清潔。 行為動作還幫助我們更好地知道一個角色是個什麼樣的人。 & 步驟十 內心獨白: 你不用大聲說出來的內心對話。 心視像是在腦海中形成的與劇本內容相關聯的圖像、形象,而內心獨白則是實實在在的對話——在你腦子裡出現的詞和句子。 雖然內心視像和內心獨白是不同的工具,但二者緊密相連,因為它們必須在一起才可以創造出一個連貫而完整的內心故事。 & 步驟十一 既往情境: 人物的歷史決定了人物的今天。 我們成為今天的我們,是一個歷史不斷積累的結果,這歷史包括過去的事件、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反應以及其他人對我們的反應。 這也適用於你扮演的任何角色。 當你扮演一個三十歲的角色時,就必須賦予這個角色三十年的具體歷史。 而找出你自己的經歷中與角色類似的部分,這將會幫你成為這個角色。 & 步驟十二 順其自然: 信任你運用前面十一項工具所做的所有工作,然後順其自然。 & 無論你是一名演員、導演、編劇,甚至只是希望學習如何運用你的傷痛來達到目標的任何什麼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有一種表演方法,它能夠深深地強化演員的表演,並且改變他們的生活。 &
創作性戲劇:理論、實作與應用
創作性戲劇是風行世界的創意戲劇形式,讓兒童或缺乏戲劇經驗的人,從初階的戲劇遊戲到進階的集體創作,逐步培養想像、思考及實作力。藉由「作中學」的概念,以戲劇模擬行動,增進對自我及生活各項知能的理解,是目前各國教育工作者用來進行戲劇以及跨科目統整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本書包含創作性戲劇的基礎理論、操作技巧、實際教案,以及課堂活動參考,適合有志戲劇及統整教學的教師;對有志於表演的一般大眾而言,也是一本實用而生活化的戲劇入門。
寶塚流:神、巫女、陰陽師
寶塚每年上演二十多個劇作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作品以「日本物」為主題。 斬殺八岐大蛇的須佐之男、 統治邪馬台國的巫女卑彌呼、 平安時代的陰陽道與怨靈、 使三萬七千人同生共死的傳奇人物天草四郎、 德川幕府與擁有「天文將軍」稱號的德川吉宗⋯⋯ 深入了解寶塚劇作豐富美麗的歷史面貌。 讓專業塚飯, 為您掀開日本物劇作的神秘面紗——
寶塚流:戲劇、音樂、服裝
寶塚在藝術上擁有不可取代的獨特魅力! 融合和洋文化符碼,轉換成自己的特色,反映出時代潮流 世界獨有的劇種——寶塚歌劇形式的演變 日本洋樂發展史中的特殊篇章——寶塚交響樂團 寶塚絢爛華麗的基礎——劇服 讓我們從戲劇、音樂、服裝, 享受寶塚的多樣面貌,一同窺探美麗的寶塚世界。
戲劇藝術十五講(修訂版)
1、把戲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知識分十五章講述,脈絡清晰;兼具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將最新研究成果「糅」進質樸的敘述之中。 2、既有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又保持著學術性、系統性的特徵和語言風格;將話劇和戲曲、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統一融匯起來,考場人類文化的共通性和普遍性。 3、每講之後附有延伸思考和參考書目,引發讀者拓寬思路。 &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戲劇的「種子」和「根芽」,也就是一種出自本能和天性的「表演」和「觀看」的慾望。戲劇藝術這個人類文化創造的寶貴成果,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本書是在大學戲劇課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從理論、歷史、實踐三個「維度」講授戲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知識,既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也不忽視領域前沿的重要問題;既追求通俗化的表達,也保持學術性、系統性的特徵和語言風格。同時,作者盡力將古今中外戲劇藝術融為一體作開放、多元的闡述,並將最新研究成果「糅」進質樸的敘述之中,對於有興趣欣賞戲劇,乃至創作戲劇的讀者,都有助益。
劇場與城市
劇場 城市 空間 社會 商業 文化 政策 人民 展演 理解劇場的歷史發展脈絡 就能理解城市的過去 現在 未來 自古以來,西方城市中劇場發展的歷史脈絡就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而展演的內容又能夠反映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劇場、展演、城市三者的關係牽動了社會階層、意識形態與城市居民認同的轉變。 如今劇場與展演越趨多樣化,對照的是城市的快速變化,甚至是全球化浪潮中的經濟、商業、文化、政策等。作者透過文化物質主義與展演分析兩個面向,仔細檢視劇場、展演與城市,以及經濟發展、社會及文化政策、認同問題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藉此了解城市的發展路徑,進而思考、制訂未來的出路。 本書特色 1、列舉著名劇場範例,援引表演研究、社會學、人類學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其脈絡 2、可結合城市發展與規畫,極適合都市研究者、劇場研究者、文化政策研究者,以及文化局等公部門相關人士參考 3、與2018桃園市鐵玫瑰藝術節合作出版
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酒神的回歸
「古希臘悲劇所展現的人與神明之間的衝突,其實是人與另外一個自我的衝突,是人存在上的分裂。神不在外面,而在自身當中……而演員的身體尋找的是,衝突之後的寧靜。那是暴力洩洪過後的平靜,蘊含了劫後復生的幸福感,這才是悲劇的真正目的。」——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 & 一九八六年享譽國際的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推出《酒神的女信徒》,讓他與他的阿提斯劇團一舉成名。特爾左布勒斯導戲不從文本著手,而是直接從演員的身體出發。為了呈現身體的真實,也為了讓身體達到狂喜(ecstasy)的狀態,特爾左布勒斯發展了一套獨特的身體訓練方法,本書便是他親著之訓練方法的總成。他認為,演員身體的記憶才是最重要的準則,而身體與聲音是記憶的共同空間,演出並不是在敘述一個故事,而是讓記憶活起來。 & 「特爾左布勒斯是當代劇場的巨人,他不受潮流左右,執意探索人性的最高峰。他自己就是藝術界的普羅米修斯,打死不投降。」——臺北藝術節前藝術總監 耿一偉 & 「特爾左布勒斯說:『演員最大的作用不是去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或者炫技,而是刺激活化彼此在台上的存在。』從他和演員工作的過程中,著實感覺到演員彼此之間的能量轉換是極度流暢的。」——劇場編導 蔡柏璋
大廟埕:林茂賢臺灣民俗選集
本書為林茂賢教授數十年來於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各冊都蒐錄有研究論文及評論隨筆,兼具學術與通俗兩類文章,是認識臺灣民俗與文化必讀之基礎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貢獻青春的民俗之愛&& 參與實踐的民俗哲學 三十幾年前,林茂賢教授在民俗與戲曲發展最黯淡時,捨棄穩定公職機會,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廣工作;後來偶然獲得教職,從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實踐者,並以民俗教育推廣為終生志業,值得敬稱為行動的民俗學家。《大廟埕‧戲棚腳》是他貢獻青春、付出實踐累積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豐饒文化社總編輯& 温宗翰
戲棚腳: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選集
本書為林茂賢教授數十年來於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各冊都蒐錄有研究論文及評論隨筆,兼具學術與通俗兩類文章,是認識臺灣民俗與文化必讀之基礎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貢獻青春的民俗之愛&& 參與實踐的民俗哲學 三十幾年前,林茂賢教授在民俗與戲曲發展最黯淡時,捨棄穩定公職機會,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廣工作;後來偶然獲得教職,從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實踐者,並以民俗教育推廣為終生志業,值得敬稱為行動的民俗學家。《大廟埕‧戲棚腳》是他貢獻青春、付出實踐累積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豐饒文化社總編輯& 温宗翰
大廟埕、戲棚腳:林茂賢民俗選集與傳統戲曲選輯(合冊)
本書為林茂賢教授數十年來於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各冊都蒐錄有研究論文及評論隨筆,兼具學術與通俗兩類文章,是認識臺灣民俗與文化必讀之基礎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貢獻青春的民俗之愛&& 參與實踐的民俗哲學 三十幾年前,林茂賢教授在民俗與戲曲發展最黯淡時,捨棄穩定公職機會,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廣工作;後來偶然獲得教職,從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實踐者,並以民俗教育推廣為終生志業,值得敬稱為行動的民俗學家。《大廟埕‧戲棚腳》是他貢獻青春、付出實踐累積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豐饒文化社總編輯& 温宗翰
圖解台灣戲劇史綱
歌仔戲、南北管、京劇、崑曲、布袋戲、傀儡戲、車鼓陣、採茶陣、番婆弄、桃花過渡、布馬陣……無論歲時節慶或迎神酬神,永不停歇的在地「歌」、「舞」、「演」、「樂」 自漢人來到台灣,戲曲及戲劇活動與庶民生活便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每逢歲時節慶或迎神酬神往往可見到各類戲曲演出,如梨園戲、亂彈戲、皮影戲、傀儡戲、掌中戲、歌仔戲、高甲戲、車鼓戲、採茶戲、京戲等。不但是民間地方的風俗與特殊表演展現,也是傳統社會最興盛的娛樂休閒活動。 清領時期,戲曲的盛況甚至牽動官府頒布禁止演戲的規約。顯見戲曲在日常生活上受到民眾歡迎的程度。 而日治時期雖見民間戲劇被迫轉型為改良戲,服膺於皇民化運動。仍無法改變戲劇與常民的連結。其次,新劇的加入,更是讓西方的戲劇類型進入台灣民眾的觀劇活動中。雖然型態會因應時空而改變,但是人們看戲時的內心,那源自古老的慶典祈福與當下的情感淨化卻永恆不變。 了解戲劇史除了可以增加賞析深度外,本書更採地毯式走訪,搜羅了全台灣在地戲曲、劇團、老戲院、特殊慶典等綜合藝術文化介紹。堪稱第一本圖說台灣戲劇發展史書。 & 本書特色 1.台灣戲曲及戲劇活動與庶民生活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歲時節慶或迎神酬神往往可見到各類戲曲演出,傳統戲曲如梨園戲、亂彈戲、皮影戲、傀儡戲、掌中戲、歌仔戲、高甲戲、車鼓戲、採茶戲、京戲等,民間地方的風俗與特殊表演展現,等於是傳統社會最興盛的娛樂休閒。在清代戲曲的盛況更牽動官府頒布禁止演戲的規約,顯見戲曲在日常生活休閒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戲劇從傳統到新劇的演變,也讓西方的戲劇類型進入台灣民眾的生活中,雖然型態改變,但是人們看戲的心理,源自古老的慶典祈福與情感淨化卻永恆不變,了解戲劇史除了可以增加賞析深度,也能認識在地融合音樂、舞蹈、化粧、服裝等綜合藝術。 2.戲劇可以啟發創意力與表現力,更是文化美學的一部分,但每個時代的觀眾不同、審美觀與興趣也不同,因此對於戲劇史的整理,將可呈現台灣文化中戲劇美學精神與流行文化的發展。 3.台灣較欠缺完整的台灣戲劇與劇場史,本書可補足台灣戲劇史專書與教學參考書。也是第一本以大量圖說方式介紹的台灣戲劇發展的史書。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自1999年出版以來,已經成了當代台灣戲劇研究的一本必讀之作。這本專書原係鍾明德1992年完成於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謝喜納和其他口試委員一致評定為「傑出」。透過1986-89三年的田野調查,親身參與,以及對現代社會、文化和劇場史料的細心判讀,鍾明德為台灣1980年代最活躍的戲劇文化潮流留下了可靠的、動人的、不可磨滅的身影。 本書特色 1.&& &爬梳1986-89年間台灣小劇場的發展,詳盡介紹各個劇團的歷程與簡史。 2.&& &深度評析台灣小劇場運動如何反映當下社會及政治現狀。 3.&& &台灣劇場史的重要參考書。 4.&& &適合劇場研究者,戲劇相關科系教師及學生,以及表演工作者閱讀。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收錄華語教學、閱讀教學、文學及表演美學、學校組織、學習行為等領域之十二篇專家研究論文,貫徹多元的通識教育研究。
民國時期曲學文獻整理研究
宋代雜劇有三千多種,但如今卻僅存劇目,內容全數亡佚。民國以來,戲曲成為專業學科,文人學者開始投入文獻的整理工作,曲學的地位也逐漸受到重視。本書以人物為核心,深入探討王國維、任中敏、鄭振鐸、盧前、隋樹森、傅惜華這六位學者,對於曲學文獻整理的貢獻,並附上相關著作目錄。不僅展現學者們的學術成果,更能一窺民國時期戲曲研究文獻整理的發展歷程。
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續編(1996-2016)
本書延續《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之精神,將近二十年來研究湯顯祖之專著和論文條目,一一分類、排序、記錄。是研究湯顯祖和古典戲曲之學者,不可缺少的專業工具書。
優雅的時光:達人聆賞華格納樂劇22年全紀錄
如果您是真正的華格納迷,閱讀本書,您將此生無憾! 閱讀此書,您也必將成為華格納「樂劇」達人與粉絲 本書收錄戲劇大師楊世彭博士二十二年間於台灣、香港、大陸所發表之二十四篇文章,包括精彩賞劇彩照近二百枚。 全書主軸在作者以優雅筆觸娓娓道出自己如何參與了一九九五年至二Ο一六年間的德國拜羅伊特樂劇節近七十場的演出, 包括九度觀賞難得一見的《指環系列》四聯劇,專業地描述現場觀感及世界頂尖演出的妙處。 作者本身是導演,全面掌控與關注節日劇場的舞臺運作自是一流。 書中除了在德國的觀劇紀錄,另外也報導了紐約、薩爾兹堡、格蘭邦、愛丁堡等地的歌劇演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有難得一見的指揮家小澤征爾不公開排練紀錄。 & 優雅的時光,正是大師楊世彭的愛樂生活與演藝人生。
當代戲劇鑑賞與評論
戲劇的發展源遠流長,最初的表演形式往往影響後代的發展甚遠,並且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中西方的戲劇呈現,在表演題材、元素,以及演出的方式上,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展現明顯不同的文化內涵。 不論是西方的戲劇還是中國的戲曲,歷來都有許多經典之作,流傳至今仍是令人耳熟能詳的作品。每一部戲劇作品往往都含有當代的時空與文化背景,除了關注其中的美學藝術成分,亦該多留意其所涵蓋的歷史面向與人文底蘊。而西方的藝術喜劇、歌劇、舞劇、音樂劇;中國的雜劇、傳奇、崑劇、京劇等,作品形式與特點大有不同,當兩者交相碰撞時,又會產生哪些情況呢? 本書除了詳細論析許多中西經典作品之外,也針對臺灣「跨文化劇場」改編作品做出了統整與分類,並提出「跨文化戲曲」改編四要素。帶領讀者一同思索跨文化之間的交流,要如何適當地將不同文化間的特點結合,既能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又不失去自身的優勢與特色。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三期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三期》,收錄華語教學、閱讀教學、文學及表演美學、學校組織、學習行為等領域之十二篇專家研究論文,貫徹多元的通識教育研究。
佛教與中國古代戲劇形態
全書八章,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佛教對於我國戲劇來說,雖然不是源,但卻具有源的意義。 第二,「戲場」一詞最早出於佛經,後世戲場基本上全都設在佛寺中,宋元時期將佛經中指僧舍、寺院的「瓦舍」及佛教伎樂演藝場所「勾欄」轉而指世俗遊藝場所,這就不能不歸結於佛教的巨大影響。 第三,現存金元雜劇的劇本中,保存著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的衍變痕跡。 第四,從戲曲腳色名稱看,「腳色」,連同「淨」、「末」、「捷譏」等,也都與佛教有關。 第五,不僅佛曲進入戲曲,而且佛經的念誦方式,也對戲曲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六,明清時期,與變文類同的佛教藝術――寶卷,對戲曲產生了極大影響。戲曲的表演身段,也從佛教造像和佛教舞蹈中受到啟發。 第七,藏戲不是儺戲,而是典型的佛教戲劇。 第八,古天竺機關木偶製作技術,隨佛教傳入我國,推動了我國木偶戲的發展。佛陀的「以影說法」,及印度「照影」、「弄影」之類的伎藝,提供了影戲成熟的契機。
再創夏佑國家劇院的光輝:法國戲劇導演安端.維德志1980年代
安端.維德志為法國1970至1990年代家喻戶曉的舞台劇導演、演員、教師、譯者與戲院總監。本書繼《向不可能挑戰:法國戲劇導演安端.維德志1970年代》後,分析維德志八○年代在夏佑國家劇院的建樹及導演作品,附可可士多幅知名舞台與服裝設計圖。與易符里時期相較,夏佑劇院時期之舞台、燈光與音效設計更細緻,更能明確地展現故事情境並兼顧象徵含意,演員對劇中角色的心理揣摩更深入,整體演出散發高度美感,充分發揚「演員劇場」的最大魅力。 本書以維德志在「夏佑國家劇院」時期(1981-88)的導演作品為主要範疇,全書共九章,第一章簡介夏佑劇院歷史、大小兩廳八○年代多樣化的節目、以及維德志和表演團隊的工作。第二章專論維德志的到任大戲《浮士德》,他親自主演老浮士德一角。第三至五章分析設計團隊的工作,概分為白色、彩色、黑色三大系列,包括了《哈姆雷特》、《于比王》、《海鷗》、《交換》、《艾那尼》、《呂克萊絲.波基亞》等重要演出。第六章討論維德志導演之兩齣馬里沃劇本,綜論馬里沃作品特色,並歸納其當代演出趨勢。第七章探究《憤世者》之歷來詮釋,繼之析論維德志如何執導此莫理哀傑作。第八章解析《緞子鞋》第一幕演出,維德志的場面調度喻意深刻,這部克羅岱爾的平生代表作也是維德志的巔峰之作。第九章「邁向藝術劇場」,為維德志在八○年代的法國劇壇定位。
臺灣現代劇場發展(1949-1990):從政策、管理到場域美學
戲劇表演,能夠呈現人生百態,反映種種社會現況。 在戲劇中,觀眾可以看見藝術之美,看見現實。 劇場的存在,更是其中不容忽略的重要一環。 探索臺灣現代劇場發展,認識不同時期的人文與社會風氣。 對於多數人而言,劇場即是一個可以前往欣賞演出的場所,其形式不一,規模亦有大有小,然而,關於劇場文化的發展,我們所能探究的絕不只有外在的硬體條件。在一個劇場中,較常或較適合演出的表演形式、主要的觀賞對象、相關的管理規則等,都是顯現每個劇場各自有著不同主體性的證明。劇場,理應被視為一個與表演者、觀眾息息相關,充滿人性化的空間。 探討臺灣現代劇場的發展,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面臨局勢動盪不安,劇場的功用多半帶有宣揚政治意識與愛國情操的色彩,藝術方面的發展因而受到局限。隨著日漸安定的社會風氣與開放的思潮,戲劇表演開始有了多樣化的形式,劇場也提升至更具文化意涵的社會地位,不再只是政令的傳聲筒。透過對時代背景的挖掘,了解現代劇場的生命史,更加全面地認識劇場的多樣風貌。
小小的穩定:波蘭百年經典劇作選
透過三代劇作家的筆,看波蘭社會百年動盪足跡 在神的遊戲場中緊握著小小的穩定,波蘭人將走向何方? 三○年代…… 維卡奇的《鞋匠》是末日災難預言,主人翁是三個臭兮兮的鞋匠,他們夢想能像中產階級或上流階級般享用美食、身著綾羅綢緞、無所事事。但他們最後終將明白,自己只是隨著時代的意識形態起舞的傀儡,擺盪於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 五○年代…… 魯熱維奇《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是戰後波蘭庶民生活的見證。劇中人害怕失去「那一點點什麼」,窗外的景色、衣櫃、花瓶、瓷器、工作、和上級的關係、時好時壞的晚餐、一個不太舒服的位置……藉以告訴自己:「日子還沒那麼糟」。每個人只想管好自己的事,只要店裡還有食物可買,社會還不算太亂…… 千禧年代…… 自由民主化後的波蘭,面臨新的問題。新生代劇作家瓦恰克的《沙地》,隱喻了當代波蘭人民的處境。在沙地中玩耍的男孩對身為外來者的女孩施加暴力,藉此發洩自己的情緒,並從暴力行為中獲得短暫的滿足、自信。他羞辱女孩、監視女孩、把她的娃娃撕碎,直到女孩拒絕了他。波蘭面臨到的種種危機(排外、民主倒退、孤立的國際地位),是「神」造成的結果,還是其實是不負責任的人的作為?
板腔體與曲牌體【增訂本】
板腔體與曲牌體除了在說唱和戲曲音樂中,為兩大重要的曲體,它們也深深的影響了我國各地方音樂中聲樂曲與器樂曲的曲式。並且其唱詞形式變化,對於我國文體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本書內容涵蓋文學文體的格律形式、音樂的曲式和變化,以及二者的關係。 本書之主要內容為:從歷代的文體形式,探討板腔體的齊言體之形成、體製內容與發展情形,以及齊言體與板腔體的必然關係;從歷代的文體形式,探討曲牌體的長短句形成、體製內容與發展情形;論述曲牌體成立之前奏曲「諸宮調」的套曲套式;從南北曲牌的體製規律現象與套曲形式內容,分析精緻的曲牌規律已形成,並且有廣泛的運用與發展;從《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選錄585首南曲之集曲,進行分析探討曲牌體製發展之極至的「集曲」之類型、數量及其體式;分析板腔體音樂基礎規律性、靈活變化性與調適性之特色;探討構成曲牌體音樂的要素、曲牌組合的規律、套曲的性質和曲牌音樂之特色;最後從歷代文體的現象論及曲牌體與板腔體是同時並起且互相流轉,和板腔體中常用的板式名稱、形成原由、常用板式的性格、板腔的運用;以及曲牌的性格、曲牌名稱的來源和曲牌的運用與發展等。 著者借由對板腔體與曲牌體的源由、形成、體製、發展以及各自的特質之研究,希望能對於從事說唱、戲曲音樂和傳統音樂創作與研究者,提供一些曲體的現象與資料,並期能對未來我國音樂的發展略盡棉薄。
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中原音韻》,內容包含「韻譜」和「正語作詞起例」兩大部分。「韻譜」有十九韻部,為北曲押韻之依據。「正語作詞起例」有二十七條,前二十五條屬「正語起例」之性質,闡釋中原音系及審音辨字等要義;最後兩條屬「作詞起例」之性質,論述創作北曲之原理、評點度曲之奧義等。是第一本曲學專著,也是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 周德清強調必以中原之音為「正語」之依據,方能以「正語」創作樂府。故探討其創作論,必以〈正語作詞起例〉為理論背景,深入掌握「正語」體系的建構,方能進入創作論之堂奧。既以「樂府」為北曲之總稱,又強調作樂府切忌傷音律,則成為案頭之作,必當可歌可吟;而歌者之唱念亦必以中原之音為依準。 本書即以「正語」為論述基礎,共十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別從「正語概念之背景、正語體系之建構、四海同音之體現、曲牌格律之要素、務頭術語之源流、文律雙美之演繹、度曲評點之形成、填詞度曲之圭臬」等不同面向探索《中原音韻》北曲之創作論與度曲論。第十章結論「開啟先河與引領後進之曲學成就」,再從「曲韻、曲論、曲譜、曲選、曲評、曲唱」等層面,既觀照元明曲學史的演變與發展,又闡述周德清曲學之成就貢獻與深遠影響。 本書是《中原音韻箋釋》的研究成果,全面運用「韻譜」和「正語作詞起例」的內容,涉及的音韻義理皆必須深入探究,使本書成為跨戲曲和音韻領域的學術著作。《中原音韻》呈現的音韻語料,除可做為近代音之文獻研究,亦可從北曲創作與唱念的視角觀照。因此各章論述大量運用現存元曲為例,意在回歸元曲文本,使《中原音韻》的語料和字例,得以和現存元曲形成實際的對話和印證,從而彰顯音韻學在元曲文學藝術中具有生機活潑的語言意義。
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
戲劇顧問如何透過戲劇構作的思考,讓創作、團隊、劇院間產生動態的對話關係?本書以50個歐美各個領域範疇的實際案例,探討現代劇場中:文本、製作、翻譯、舞蹈、策展、集體創作等,高度溝通與多面相的新形態工作模式。 戲劇顧問將評論功能納入創作過程,協助作品與觀眾保持對話。 戲劇構作是一種持續對話的過程,挖掘作品深度與各種關聯性。 本書提供對三個主要實踐領域的全面調查――場館╱機構的戲劇顧問、製作的戲劇顧問,以及舞蹈的戲劇顧問――透過廣泛的案例說明,描繪了當代戲劇構作的實踐,以展現今日戲劇顧問不同的工作方式,並闡釋各部分的方法,協助讀者發展屬於自己的「戲劇顧問工具箱」。 此外,更以五十位歐美重要專業人士在實際工作上的豐富案例,包括: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前文學監督傑克.布萊利(Jack Bradley)、阿喀郎.汗舞團(Akram Khan Company)戲劇顧問茹絲.莉透(Ruth Little)及布魯塞爾弗蘭德皇家劇院(Royal Flemish Theatre)戲劇顧問希兒德夏.德.菲思特(Hildegard De Vuyst)、日舞劇場實驗室(Sundance Institute Theatre Lab)前總監羅伯.布雷克(Robert Blacker)……等,讓我們能詳細、深入地了解各場館或機構中戲劇顧問的工作。一窺倫敦阿喀郎.汗舞團、根特比利時當代舞團(les ballets C de la B)、倫敦國家劇院及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以及猶他日舞劇場實驗室等藝術工作團隊,他們的創作歷程。& 本書特色 近幾年來「戲劇顧問」這個新興的職務,已在歐美劇場界逐漸受到認可予尊重,尤其在舞蹈界更是普遍的受到重視。本書作者除了研究「戲劇顧問」的起源與實踐基礎外,更實際走訪歐美五十位藝術家、機構團隊等,進行田野調查,將他們與戲劇顧問間的工作方法做詳實的介紹,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錄影留聲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
本書討論「唱片、廣播、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光碟、音配像」等物質載體和戲曲藝術的關係。以京劇為主要例證,兼及越劇、黃梅戲與歌仔戲,通過《鎖麟囊》、《滿江紅》、《空城計》、《穆桂英掛帥》等於不同載體之呈現,觀察比較「藝術、商業、紀錄、政治、權力」在其間的角力運作,並與國族、離散、行旅、遷徙大環境的社會變遷與政治動盪交互關涉,網狀呈現兩岸戲曲的各自發展與糾結纏綿。本書作者最初是通過黑膠唱片與收音機廣播開始親近戲曲,而後隨科技進步,一路伴隨錄音、錄像、光碟的科技轉換,引發聽戲看戲不同的感受。書中所記或為親身看戲記憶,或為錄音錄影的蒐羅訪求經驗,這些正是作者進行戲曲學術研究的內在情志與基礎動力。因此本書研究方法不限於一,文獻判讀、文本解析之外,更有劇場感受、田野調查與伶人訪談,具有人類學與文化心理的向度。研究範圍不僅是通過此載體所留下的名伶精彩表演,更是伶人與此新鮮的載體初相遇時的乍喜猶驚、欲拒還迎,及至逐漸發現其強大的傳播力之後,轉為主動擁抱、積極爭取,以擴大影響力、建立地位,與其他名伶相互爭逐角力的過程與心理。故以 「錄影留聲 名伶爭鋒」為主標題,鮮明點出物質載體研究的內涵。
戲曲辭典(全一冊)
1. &《戲曲辭典》可謂近代第一部完整而實用的戲曲學工具書。 & 2. &本典所收辭類以有關元明清三代戲曲之專門知識為主,共計六千六百餘條。 & 3. & & & &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等,囊括廣義劇場的一切知識。 & 《戲曲辭典》所收辭類以有關元明清三代戲曲之專門知識為主,計分人名、劇名、書名、牌名、方言、術語等部門,按照筆畫,綜合編排,共計六千六百餘條。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戲曲伴奏樂器名稱及構造的說明;元明清的雜劇和傳奇的劇目及本事;歷代戲曲家的姓名及簡歷;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實際上囊括了廣義的劇場一切知識。 本典所收人名又分戲曲家與劇中人二類,前者略述其生卒年代及重要作品;後者則述其生平逸事,傳世特行。所收劇名又分雜劇與傳奇二大類,其劇情故事有可籍可稽者,在可能範圍內,無不盡量錄入,以增讀者之興味,旨在供給戲曲、文學、藝術學者、愛好者以應用之工具。 ※附檢字表(按筆畫檢索)&&&&&&& 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等,囊括廣義劇場的一切知識。 &
李漁戲曲學三論
本書收入李漁戲曲相關研究論文共十篇,著重文本的細讀和理論的闡釋,依主題分別納入結構論、批評論、藝術論與附編。其內容與觀點不乏創發之處,具有學術參考價值。 作者在「結構論」中,以創作的角度,理析李漁的戲曲結構理論,肯定他強調構想面兼顧執行面自成體系的架構,指出他內在結構與外在結構的交疊之處。再透過其小說和劇曲的創作,分析其內在結構受外在結構影響而改變的事實。最後以文體學的視角,提出李漁在戲曲外在結構制約下的求新之道。 「批評論」中,細讀了李漁《評鑑傳奇二種》,提出李漁在「專業角度的批評」與「鑑賞角度的引導」的二種批評態度。再以《十醋記》為例,探求李漁參與《閱定傳奇八種》的情況,提出題序與編者同為李漁的大膽假設。 「藝術論」中,主要以李漁傳奇的「淨丑」藝術出發,闡述他對淨丑的看法,融入他對人生的體悟,分析劇作中的情節人物和排場,並提出作戲和游戲為戲曲核心的藝術實踐。其次,藉淨丑人物在婚媒形像中的塑造,略談其人物塑造的不足之處。最後歸結到「歡喜心、游戲筆」,論述李漁「游戲神通」總體精神的呈現。 「附論」是李漁《耐歌詞》的探討,可作為李漁詞曲互涉的觀察和補充。
臺灣客家戲之研究
臺灣的客家採茶戲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自二十世紀初崛起以來,隨著大環境的外緣影響以及市場需求,由三腳小戲漸漸發展成大戲。作者生長在傳統的客家音樂、戲曲家庭中,五、六十年來,從耳濡目染到親身參與舞臺實踐,復進修於民族音樂學殿堂,結合戲曲實務與理論,進而以立於傳統的角度鑽研、整理,並以當代思維製作、搬演,來傳承推廣客家戲曲,累積一甲子的客家戲曲經歷,特著此書,與眾分享並冀能流傳。 本書首先探討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之來源、形成與表演特色;其次,論述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之變遷,包含其從榮華到隱沒到再興的各種現象;其三,論析客家三腳採茶戲之代表劇目;其四,敘述客家大戲的成立、發展與現況;其五,論析客家大戲的代表劇目;最後,結論提出客家戲曲在傳承、推廣與發展方面的具體落實方法。 從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起,客族意識抬頭,經過多方努力,最終於2001年,在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設立「客家戲」科系。作者期望透過本書來彰顯臺灣特有的客家戲曲文化,建構其學術體系。客家採茶戲於臺灣的存在價值是無庸置疑的,也是臺灣多元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期待它能受到更適切的重視與推展。
與莎士比亞同行:著述、演繹、生活
* 本書是以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為主題的訪談集。 * 十七位台灣當代重量級莎劇專家學者和藝術工作者,暢談他們與莎士比亞「同工」的經驗和人生體會。 * 莎士比亞為什麼會跟得上現代?台灣莎劇是怎麼煉成?每一次的改編,都是一種背叛!但正因如此不斷賦予了莎士比亞新生命,從古到今他一直與我們悲喜同行。 東西衝撞・改造融入・調戲莎劇 與17位莎士比亞同行者一同解「迷」 & 英國老婦人看完《李爾在此》後激動地說「你把莎士比亞救活了!」——莎翁逝世四百年後,飄洋過海化身萬古的靈魂,活在豫劇裡、京劇裡、台語戲劇裡,也在兒童夏令營裡⋯⋯與這裡的人悲喜交融、探論矛盾——他始終與我們同行。 劇場學者梁文菁,訪問了台灣當代十七位舉足輕重的莎劇專家學者以及藝術工作者,暢談莎士比亞迷人之處,並對他們的著述、演繹和人生產生何種影響與領悟;印證了莎士比亞與他的作品不屬於一個時代、一種文化,而是屬於全人類永恆的文化傳承。 & 他們怎麼說莎士比亞? & 「翻譯完才發現《暴風雨》劇本對台灣算是個預言,情境對台灣的現實有象徵意味,幾乎可以說暗喻台灣的社會現象。」──李魁賢(詩人) & 「一個劇本可以演出的方式可能是無窮盡的,也因此這四百多年來大家還一直可以看莎士比亞,沒有一個什麼叫作定本。你要用我的劇本,我其實是心存感激。就像一個劇作家寫了一個劇本就是希望有人演。」──彭鏡禧(翻譯家) & 「之所以叫作跨文化,就是要趨近local的在地文化;在地文化是什麼想法,應該也是這樣改寫。就像《李爾王》在日本被黑澤明導演改編成《亂》,絕對不會是三個女兒,而是三個兒子,因為日本重男輕女的背景,王位是不可能傳給女兒的。」──陳芳(學者) & 「閱讀莎士比亞,再閱讀其他人的著作成為你自己成長的、作為一個學生、有深度的學生、乃至一個學者的必經過程。」──胡耀恆(翻譯家) & 「我認為莎士比亞作品是很重要的社會縮影。我自己認為,做台灣莎士比亞資料庫就是在寫一部台灣的文化史。」──雷碧琦(台灣莎士比亞學會創會理事長) & 「只是想為所謂的傳統戲曲豫劇的表演打開另外一種面向,讓豫劇團的演員有機會去挑戰一些在他們的原本定目劇裡頭,不可能挑戰到的人物。當他們要去處理這樣的角色時,他們不得不突破行當、跨行當去演這些角色。」──呂柏伸(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 「莎士比亞是看到他眼前這些人、這些事情,他就雕刻了劇本。用聲音去表現真的很厲害,紋路、下手的地方,我覺得就是看到一個很厲害的雕刻作品的高手。」──王嘉明(劇場導演) & 「莎劇對人性的刻畫,跟傳統戲是不一樣的。像傳統戲曲,演青衣就是溫柔婉約,沒有什麼特別的內心戲,沒有太高的起伏,而是從唱功去詮釋角色。但是夏洛的角色很全面性,我沒有辦法以傳統戲曲的單一行當去詮釋他。」──王海玲(演員) & 「莎士比亞把悲劇還原到人類衝突而有的廝殺,不論結果,都是非常可怕的:你不是跟外來人打仗,而是跟自己人。妒忌來妒忌去,猜忌來猜忌去,自己人把自己人不是毒死就是殺死,可怕到極點,是一種沒有辦法解救的悲法。」──吳興國(演員) & 「在西方的戲劇當中,用一個鏡框式的方式,把他的好與壞演出來給你看。但京劇不一樣,他把主要的角色變成是非善惡的化身,目的在教忠教孝,充滿忠孝節義、天地君臣民這樣的階級。」──魏海敏(演員) & 「如果說當代傳奇一九八七年的作品,是台灣做莎劇的重要里程,那果陀在一九九四年做了《新馴悍記》,則是另一個濫觴,把莎士比亞的《馴悍記》變成受歡迎的演出。」──李惠美(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 「莎劇裡面有很多可以讓兒童接近的角色,像是很多在談母子或父女之間的關係,所以小孩子對《李爾王》,尤其是女孩子對《李爾王》非常有感覺。」──耿一偉(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 「莎士比亞他悲喜交錯跟悲喜交融這一點真的是滿厲害。後來在我大概所有的劇場創作裡,都在走這麼一條路,就是說,即使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主題,但我都在中間找到一種側面切入。」──鴻鴻(劇場及電影導演) & 「為了表示自己跟得上莎劇的程度,或是讚許台上的背書功力而鼓掌?不必!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演得太爛,或者太自以為是,所以你聽不懂、看不懂。千萬不要有莎士比亞迷思。」──姚坤君(演員) & 「因為女性角色,『女』是重要的,『性』不是真的『性』,所以一定要露,看你露哪裡。瑪格莉特是露胸、伊莉莎白是露背、安是露兩條腿。」──靳萍萍(劇場服裝設計師) & 「我小時候看世界的角度,就有點像哈姆雷特,我從來都不相信大人世界所講的規則,他們講的都不是實話,大人講完之後,一轉身卻不是那一回事。後來才回想起來,為什麼哈姆雷特說的話,我會很認同。」──施冬麟(演員) & 「我對理查三世向安求婚的片段,一直有很大的想像。我一直在等哪一個男演員可以把那個片段詮釋出來,因為他必須要能夠說服所有在場的人,不管是對手、女演員或者是女性觀眾,看完那段以後,真的相信自己會願意嫁給他。」──謝盈萱(演員)
古典戲曲作家與作品論集
本書是已故戲曲史研究專家、文藝評論家戴不凡先生研究古典戲曲作家與作品的論文結集。全書共分六編:〈論古典名劇琵琶記〉、〈論崔鶯鶯〉、〈關漢卿簡論〉、〈現存金人雜劇試訂〉、〈明清曲家及作品論〉及〈案邊瑣記〉。 & 書中對《琵琶記》、《西廂記》、《桃花扇》等中國古典名劇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或結合時代背景,探討作者寫作的意圖,或從戲劇文學的角度,分析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或以校勘發覆的方法,在材料的基礎上,按照戲曲本身的特點,對傳唱不衰的場上之曲進行考證,對一些學術界有爭鳴的問題也提出自己的觀點。書中還對關漢卿、李漁、湯顯祖等著名戲曲作家的生平及其戲曲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進行探討。
溫州近百年戲劇史
溫州在中國戲劇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它是中國南戲的誕生地,也是地方戲劇品種最多的地區,曾出現高腔、崑曲、亂彈、和調等多種聲腔。溫州崑曲雖名為「崑」,但與蘇州崑曲大異其趣;改名「甌劇」的溫州亂彈聲腔在全國獨一無二;中國第二個京劇科班在溫州誕生;溫州多位劇作家和劇人為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運動作出特殊的貢獻;溫州平陽、泰順的木偶戲在全國名列前茅。 & 溫州戲劇自成體系,它在城鄉廟臺上成長,宗教與民俗活動是溫州戲劇的催化劑。溫州觀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評判、審美情趣與欣賞習慣,是溫州戲劇從孕育到發展的直接推動力,溫州戲劇在與觀眾的交流與互動中使自身得到不斷的豐富與完善。本書幾乎涵蓋了「戲劇」概念的全部內容與所有元素。作者以大半個世紀的光陰與精力搜集本地區的戲劇史料,是許多戲劇事件的直接經歷者與見證人,史料翔實可靠。其中的一些圖片絕大多數都已絕版,彌足珍貴。
中國戲曲研究的新方向
本書係2010年11月6日至7日,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語文系所舉行之「中國戲曲研究的新方向」工作坊的論文結集。該工作坊,係由王靖宇教授發起且主辦;在兩天的工作坊中,來自中國大陸、臺灣與美國的戲曲學者,除了發表自己最新的研究心得,也透過工作坊的討論,熱情交流,激盪出不少共識。 & 整體言之,本書論文依其論旨所涉,無論是從宏觀或微觀,從歷時性發展或共時性考察角度來探討,大體皆有助於以下幾個戲曲研究之新方向的推進:其一,戲曲發展之傳承與新變;其二,戲曲之跨文類互涉,與其互文性;其三、戲曲的評點、詮釋、接受與傳播;其四、戲曲與物質文化;其五、舞臺表演與演出本之參照;其六、戲曲之跨文化改編與演繹。在這些新議題中,由於作者們的細膩論述與深刻分析,亦使得各篇論文,成為了彰顯未來戲曲研究新方向之最佳例證。 & 尤值一提者,當代戲曲研究者,除了探討戲曲傳統的經典意義,其實無法迴避「戲曲現代化」的問題,而因應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還須考量「跨文化」、「跨媒介」等因素的加入;在此意義上,本書所論對於「戲曲現代化」歷程中「現代意涵」應如何詮釋,以及戲曲藝術呈現與審美之「現代化」應如何考察,亦更有其值得重視與參考的價值。 &
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
本書主要針對1990年代以降臺灣當代劇場部分的現象與作品,進行描述、分析、比較、詮釋與評論。關注的主題包括創作環境、編劇、改編、身體美學、表演訓練、展能表演、左翼劇場、帳篷劇、混搭美學、情感結構、戲劇空間、語言╱精神分析、懷舊文化等,企圖從情境化與癥狀式的解析,將臺灣當代劇場置放在政治、社會、歷史與文化脈絡中閱讀;所論及的劇團與創作者則包括王墨林、鍾喬、金枝演社、李國修、吳念真、賴聲川、黎煥雄、汪其楣等。 & 書中結合了作者多年來看戲、訪談、田野、評論、閱讀、教學、思索的研究心得,可做為看待臺灣當代劇場發展現況的一種方法。
戲曲文獻與理論研究
本書是作者關於戲曲文獻與理論研究的論文集,收錄論文二十篇,分?上、下兩編。上編所收文章為側重古典戲曲文獻研究的論文,或以古典戲曲文獻為研究對象,主要涉及對德國所藏滿漢《合璧西廂》、日藏古典戲曲文獻劇目和國內所藏古典戲曲文獻版本、折子戲等研究;或利用文獻研究戲曲作家史實與戲曲文本,主要涉及對《牡丹亭》主題、家族文學與戲曲創作關係、葉小紈、阮大鋮、李斗史實與戲曲創作的研究以及明清小說與戲曲的共性及其關係研究等。下編所收文章為戲曲理論論文,包括古代戲曲理論、現代戲曲理論及包括戲曲在內的戲劇理論,主要涉及對范文若曲學思想、晚明《牡丹亭》批評、尤侗戲曲觀、余治戲曲思想等研究以及對二十世紀戲曲批評中的典型理論、歷史劇爭論、戲劇本質論等若干重要理論問題的反思。附錄為本書和此前出版的《南京圖書館藏孤本戲曲叢考》所引書名、人名索引,便於讀者檢索二書中的學術資訊。作者對古典戲曲文獻和戲曲理論研究的重視,藉此書可窺一斑。
編劇心理學:在劇本中建構衝突
本書對電影編劇、拍電影的人、電影分析者,以及電影和心理學的學生而言,是一本必讀的書。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成為那些渴望寫出成功的劇本,或拍出成功電影之人的寶典。尹迪克博士對那些複雜的心理學概念、角色特徵,以及情節線的敘述,是清晰而且直接的。他的書直接對角色發展、塑造與劇本分析,提供了具體的幫助。 要使你的故事生動起來,編劇們必須瞭解人類行為。運用這本書,編劇可以讓西格蒙•佛洛伊德、卡爾•容格、艾爾弗列德•阿德勒、艾里克•艾瑞克森和約瑟夫•坎伯成為他們的寫作伙伴。《編劇心理學》以具心理衝擊的角色和衝突,協助你書寫的技巧,你將學習到如何創造有說服力的動機,令人信服的認同發展,以及能產生逼真銀幕光影的原型。
台灣的戲劇、電影與戲院
無論戲劇是在舞台或戲院呈現,在本書裡詳盡的介紹了台灣戲劇的發展,從早期的歌仔戲到現今的戲院,在在呈現了台灣的戲劇藝術流變。 特選傳統戲劇裡最具影響台灣社會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兩種戲劇和電影與戲院結合成一個主題來撰寫。歌仔戲從小戲發展為大戲,皆在台灣本島發生,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布袋戲的劇本,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歷史典故與文獻傳說,當布袋戲走向台灣化以後,作品持續推陳佈新,它曾創造台灣70年代電視高收視率的佳績。目前,歌仔戲與布袋戲通過以現代劇場、視覺科技的結合,極力搶救傳統戲劇的生存,台上的演員,台下的觀眾或許因物換星移會有所不同,但不變的是,在歷史的舞台上,演員、觀眾都在扮演互相扶持的人生大戲。
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
本書分成兩部分:其一為臺灣戲劇及劇場史的現象探討,其二為道場科儀與祭典演戲。兩者之間乍看缺乏聯結,但從劇場、道場的活動本質來看,對日治時代新劇運動的探討與省思有助於瞭解臺灣戲劇史本質,而從劇場的角度討論演戲者、看戲者,以及科儀文本內容、道士師承傳統、角色扮演與舞臺動作的關係,則可看出戲劇與儀式的本源及其民間基礎,以及其中或隱或顯、主動或被動的互動與交流管道。
藝文雙絕李笠翁:李漁研究
在世時享有遐邇盛名的李漁,一般專研戲曲的學者,大多只知他的〔笠翁十種曲〕,頂多再納入他的戲曲理論。但這本書,讓你看到李漁除了在戲曲劇本和舞台表演方面,有獨到的見解之外,他還有詩、詞、散文、小說、雜文、書畫等著作,探討生活藝術化的心靈修養,對於房屋庭園建築的創見,官紳富豪都佩服。他還經營過出版社,印行精美的書籍,《芥子園畫譜》到今日還在藝術界流傳;他身為當時的出版家,就已經有了防止版權被盜的觀念。所以,李漁的才華見識,可說是古今無二的藝文全才,比起歷來只擅場某一種才華:或詩、或詞、或曲、或書畫的名家,都不能望其項背的。總合說來:一生貧困的李漁,努力發揮他生命的光和熱,足當社會的偶像。這本書,給你看到他多彩人生的全面性,值得你細細品味。
曲論與曲史:元明清戲曲釋考
本書共收入論文二十篇,係作者從三十年間所撰有關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文章中選出,分「曲論辨釋」和「曲史探考」兩類,涉及對古典戲曲理論名家、名作及基本問題的研析和若干重要戲劇家生平、創作史實的考索。作者在「曲論辨釋」諸文中,結合論述對象身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揭示理論產生的必然性和思想呈現的複雜性;從日常描述性記載中發現含蘊戲劇學意識的文字,體現了文獻貫通和觀點開掘之功力;議論鞭辟入裏,在條分縷析的同時,以論帶史,自覺將結論的提取建立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在「曲史探考」各篇中,則從文獻入手研究戲曲史實,試圖藉助實證與闡釋相結合的方法,以呈現「有思想」之史實考證為學術目標,在文獻考索中流露著對思想史、文化史進程和戲曲史規律的思考。有論無史則空疏,有史無論則冗雜。本書選文從「論」到「史」的兼顧,以及對論辨中有根柢、考索中寓識見的原則守望,可為戲曲研究中闡釋與考證兩種方法的運用及二者之深度結合提供參考。
戲曲史論新得
本書是作者有關戲曲研究的自選集,從作者近八年裏公開發表的論文中選擇比較重要的二十篇,匯成本書。該書所選論文,曾經發表在多家重要學術刊物,具有一定影響,代表了作者近年戲曲研究的新思考和新成果。這些論文,包括對戲曲起源的看法,京劇起源與成熟進程的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戲曲版圖變動的把握,對當代戲曲領域某些重大問題的思考與回應等等;既有戲曲歷史進程,尤其是二十世紀戲曲發展史的宏觀總結,也有對個案的微觀剖析,比如對京劇大師譚鑫培、蘇州崑劇傳習所、南通伶工學社以及崑曲《十五貫》、越劇《紅樓夢》等經典劇目的分析,在研究視野與角度的開拓、材料的發掘與運用等方面,有獨特的歷史觀照,多發前人所未發,推動了當代戲曲研究的發展,體現了作者在戲曲學術研究領域鮮明的方法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