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2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表演藝術年鑑2012

國立中正 出版
2013/12/02 出版

《表演藝術年鑑》,全書共分為年度十大事件、大事紀、全新製作、專文、研習活動、出版品、評論文章、創作獎項等單元。為年鑑蒐集之大量資訊提綱挈領,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創刊於1995年,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的重要出版品。 《表演藝術年鑑》是國內少數持續出刊十年以上的文化年鑑,長年記錄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生態變化。自2004年改版,表演藝術雜誌社與表演藝術聯盟提出年鑑「工具書」的編輯架構與企畫,系統化分類蒐集資訊,客觀呈現年度表演藝術領域的樣貌及現象,資料的翔實與周全是重要編輯原則。此外,編輯群也規劃研究專題,加強研究之深度及廣度,以驥望《表演藝術年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參考用途,甚至可以讓產業界有效應用,以守護其成為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宗旨與目標。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格律與跨文類之承傳、變異

侯淑娟  著
國家 出版
2013/09/05 出版

本書以戲曲的跨文類承傳和變異觀點,探討戲曲格律、文本對前代文學藝術的承繼、融鑄,以及戲曲表演特質、技巧對受西方影響而產生之現代劇場的新變刺激。散文、詩、詞、諸宮調、宋代樂曲,散曲、雜劇、南戲、傳奇,現代戲劇劇本,在學術研究中,本各成類別,各自獨立。本書研究特點在找到各文類間可跨越研究的關鍵文獻與問題,具體探討其間的承繼與轉變。上編「戲曲格律的跨文類承傳與變異」,從《全元散曲》般涉調曲套程式、【耍孩兒】曲段、【哨遍】及其套數、宋代樂曲與南戲北劇,探討宋金元明說唱與戲曲間的承繼關係、變異樞紐、轉調發展。中編從北曲雜劇對宋詞的承傳借鑒,分析戲曲成為文化與文學流傳載體後,對宋詞的反餽影響;從《樂府玉樹英》、《樂府萬象新》、《大明天下春》等單齣選集的刊刻特點,分析滾調、俗曲與戲曲流傳的關係,以觀戲曲風行的萬曆時尚新聲面貌。下編則從高行健劇作分析現代與傳統融合的新變思考,探討戲曲對現代戲劇的影響。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之傳承與保護

劉文峰  著
國家 出版
2013/07/10 出版

作者長期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從事戲曲史論研究,近十年來作為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和中國推薦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委員會委員,參與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各地、各民族的傳統戲曲的生存現狀做過比較全面、深入的考察,撰寫並發表了不少研究文章,這些文章真實反映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傳統戲曲面臨的困惑和挑戰,在傳承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作者的思考。該書選擇和收入了其中的四十一篇,分為「綜合研究」、「京崑與古老劇種研究」、「其他地方戲研究」、「少數民族戲曲研究」四編。收入的論文除研究戲曲史志、戲曲民俗學、商貿與戲曲的關係等出於個人興趣的研究論文外,大部分是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而撰寫的,多數在期刊上公開發表過。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縱橫論

趙山林  著
國家 出版
2013/06/01 出版

本書縱的向度上起宋元,下訖當代,橫的向度包括作家心態、作品精髓、傳播接受等各方面的探討,而以崑曲、京劇為重點。第一編「湯顯祖與『臨川四夢』」,討論湯顯祖的詠史詩歌及其《花間集》評點,以及「臨川四夢」的文學淵源,首次提出「《牡丹亭》範式」。第二編「從南戲到傳奇」,討論《荊釵記》的傳播接受,《琵琶記》與曲論的關係,以及《長生殿》如何「專寫釵盒情緣」。第三編「京劇二百年」,從四大徽班直至尚長榮,均有深入討論。特別是提出上世紀初北京的京崑共濟現象,發人所未發。第四編「戲曲傳播接受面面觀」,根據詠劇詩歌、文人日記、曲家尺牘,考察文人接受戲曲的方方面面。第五編「文人與戲曲」,選擇兼備傳統和新潮色彩的孫寶瑄,以及年輕時代的顧頡剛加以考察。第六編「詩詞曲之因緣」,討論《草堂詩餘》在明代的流傳及詞曲溝通的趨勢,對神田喜一郎《日本的中國文學——日本填詞史話》作了評判和商榷。第七編「戲曲研究視角」,評述蔣星煜先生《西廂記》研究的成就,對本人三十年來的戲曲研究也作了回顧。本書視野開闊,在發掘新資料、選擇新視角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創見,具有開拓性。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近代曲家與曲史考論

左鵬軍  著
國家 出版
2013/06/01 出版

本書在清代乾隆以降花雅之變、早期話劇興起的戲劇史背景和晚清以來中西古今衝突融會、轉換生新的文化背景下,論述和考察近代戲曲史與戲曲作家作品的若干重要問題。上編主要探討中國近代戲劇的基本格局、花部戲曲興起與傳奇雜劇之變遷、近代傳奇雜劇的主題選擇、文體形態、話語建構、舞臺藝術、戲劇史意義等問題,並以梁啟超、洪炳文、王鍾麒、郭則澐、吳梅及其弟子、抗日戰爭時期戲曲家、傳統主義戲曲家為中心,論述近代戲曲的基本走向和歷史進程。下編以豐富的原始文獻和稀見資料為據,考證辨析近代重要戲曲家之生平行止、戲曲版本、作品本事、創作動機、思想內涵、藝術特徵、傳播影響、價值地位等,呈現了空前周詳豐贍的戲曲史實,澄清了多個以往未能解決或存有誤解的戲曲史問題,涉及近代戲曲家五十餘位、戲曲作品一百三十多種。冀望從義理和考據兩個維度上推進中國近代戲劇及相關學術領域之研究。

9 特價12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代宗教戲曲研究

林智莉  著
國家 出版
2013/06/01 出版

本書內容探討戲曲與宗教遇合對戲曲特質與發展產生什麼影響。作者提出戲曲與宗教結合兩大前提:「涵融性」與「同質性」。前者指以戲曲文本為載體涵融宗教義理形成「宗教教義劇」;後者指戲曲與儀式表演相互取代形成「宗教儀式劇」。明代「宗教教義劇」按內容分「度脫」、「因果報應」與「宗教諷喻」三類;「宗教儀式劇」按功能分「慶賀」、「薦亡」與「驅邪」三類。各自發揮不同功能與目的。作者考察宗教演劇場合,據明代文獻與現存神廟劇場,歸納演出特色,包括:演出場合為複合式場域性質,演員與觀眾特殊身分與互動模式,演出劇目具宗教、通俗與娛樂特色,面具、百戲與諧謔表演風格,及配合儀式的演出程序等,展現有別一般純粹欣賞用戲曲的獨特風貌。除儀式氛圍影響表演型態,作者也剖析、解讀宗教劇本隱晦的象徵符碼,這些符碼表現在人物、動作、語言及砌末各方面,多與神靈信仰或儀式有關,作為儀式目的編寫,有利取代儀式進行,增強儀式可看性與娛樂性。最後歸納宗教對戲曲影響,包括:帶動戲曲文化普及與保存古老劇種、擴大戲曲題材、豐富戲曲表演藝術、影響戲曲演出型態及地方腔調產生與流播等。這些影響豐富戲曲生命力,也凸顯宗教在戲曲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

容世誠  著
牛津大學 出版
2013/01/07 出版

本書探索、整理、思考粵劇文化史和香港電影的方向進路。就討論課題來說,全書涵蓋三個範疇:舞臺粵劇、粵曲唱片和粵劇電影;就歷史時段來說,從十九世紀末 (香港妓院的曲藝演出),一直伸延到1960年代(香港電影《大紅袍》和《李後主》),題材幅度廣闊,年份覆蓋超過半個世紀。整體來說,全書章節圍繞「粵劇藝術」和「粵劇電影」兩大主題。傳統上前者以「紅船」為象徵標記,後者則是「水銀燈」(電影製作)下的文化產品。本書取名《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這是第一層含義。本書特色★ 無論您是否粵劇戲迷,本書必定是您認識這國家文化遺產的最佳著作。

9 特價459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李玉《北詞廣正譜》研究(外二篇)

李佳蓮  著
國家 出版
2012/12/01 出版

本書以清初蘇州劇作家李玉所編纂之《北詞廣正譜》為研究文本,研究方法則以「問題研究」為導向。第一章先整體鳥瞰《北詞廣正譜》的編纂背景,藉以理解全書的整體面貌以及作者的編纂立場與原則。第二、三章,則以北曲譜的主體─北曲曲牌為觀察重點,分別採用全觀與微觀的方式,第二章以北曲格式變化的諸因素為主軸切入思考,第三章則將焦點鎖定在北曲聯套最為緊要的尾聲曲牌為對象,深入探討《廣正譜》收錄之尾聲曲牌,實則依循著幾種變化衍生的途徑而呈現出內在的理序。第四章的觀察視角延伸到曲牌之間的組合聯綴、亦即北曲聯套,並將探討延續到李玉傳奇劇作,思考是否與《廣正譜》所收相互印證的問題。第五章則針對《廣正譜》中「南戲北詞正謬」,思考李玉對於北曲的認知與態度,並從他的作品以及對於後世崑曲舞臺的影響進一步驗證。全書內容概能兼顧《北詞廣正譜》之形式與內容、正文與附錄,探討問題涵蓋全觀與微觀、單支曲牌與整體聯套,研究方法綜合統計與分析、歸納與討論、比對校讎與問題思考,冀能對於該曲譜的存在意義與研究價值作出貢獻。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榮耀25:貼近國家兩廳院的101種方法

國立中正 出版
2012/11/06 出版

國家兩廳院25周年、《PAR表演藝術》雜誌20周年鉅獻本書從歷史、建築、典藏、組織、節目、服務六大方向切入,以101個問題,帶你重新認識兩廳院。

9 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戲曲的當代解讀

朱恆夫  著
國家 出版
2012/11/01 出版

本書作者站在當代的文化高度,以世界戲劇的視野,對崑劇、京劇與宗教劇進行多角度的探析,並對許多戲劇現象進行獨到而正確的解讀。如通過對崑劇發展史上幾座里程碑的論述,揭示了崑劇綿延數百年而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原因;以歷史與美學的眼光,對大陸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以《紅燈記》為代表的「革命現代戲」予以深入的剖析,指出它們的優劣之處;將麒麟童、阿甲等戲曲藝術家作為個案,以探索戲曲表、導演藝術的規律;對近三十多年來的戲曲創作狀況進行梳理,以平正的學術態度給予令人信服的評價;較為全面地考察了藏劇、彝劇、壯劇、侗劇等中國少數民族的戲劇,正確地歸納其特徵;將戲曲置於世界戲劇的坐標系中,審視了中西方戲劇在理論與實踐上碰撞與融匯的過程與成效。這些內容對於戲曲的振興、發展和戲曲的學術研究,無疑能給人許多啟迪。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曲六乙戲曲論集

曲六乙  著
國家 出版
2012/11/01 出版

二十世紀,本書作者親歷中國當代戲曲理論發展六十餘年的實踐進程,在幾個學術領域裏,留下不少有學術價值、資料價值和文化信息量豐富的著述。在此基礎上,本書精選了幾組有獨到創見、發人深思和開啟學術思路的文章。在研究中國戲曲美學方面,作者從梅、程、荀等戲曲大家、名老藝人的表演藝術經驗以及口訣、楹聯中,歸納、概括出具有東方傳統美學意蘊的藝術辯證法則。作為少數民族戲劇學科的領軍人物,作者指出近百年出版的諸多中國戲曲史著,由於漠視、忽略少數民族戲劇在中國戲曲史的地位與作用,造成中國戲劇史的一大歷史缺憾。作者正確指出,中國戲曲史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戲曲長期雙向交流的歷史。作者又是儺戲儺文化學的帶頭人,指出它理應納入中國戲曲史裏。作為戲曲的「活化石」,從周代「大儺」、「蜡祭」、「雩祭」引申出宗教祭祀儀式活動中孕育出儀式劇雛形即儺戲的戲劇發生學的普遍規律。戲曲界是二十世紀文藝極左思潮和階級鬥爭論的重災區,本書「歷史的沉思」欄目,介紹了「四人幫」利用京劇《海瑞罷官》、崑曲《李慧娘》、《四?探母》等劇目,或大搞政治迫害,或羅織漢奸戲、叛徒戲等罪名,造成戲曲界的思想混亂。新的理性思維,新的獨創精神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這是作者從事戲曲理論研究獲得較高學術價值,並使其成為有現實意義的歷史文化記憶的治學道路。

9 特價11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亂彈戲之腔調研究

劉美枝  著
國家 出版
2012/11/01 出版

腔調是彰顯劇種特色的重要因素,臺灣亂彈戲亦因獨特腔調而別具一格。本書以十餘年的田野調查為基礎,並透過對抄本與曲譜資料的探析,呈現臺灣亂彈戲腔調豐富多元的面貌。臺灣亂彈戲屬於多腔調劇種,有曲牌、古路(福路)板腔、新路(西路)板腔、大小牌與小曲等。就劇目比例而言,古路板腔與新路板腔是大宗,而此二類板腔體的唱詞形式、板式種類與板式化現象,各有千秋。曲牌多運用在扮仙戲中,與南北曲比較,名稱、套式和管門理論都在傳統規範中。大小牌與小曲運用得少,前者多見於子弟曲館的清唱展演,後者僅用於特殊劇目或場合。亂彈戲諸腔並陳,整體特色有四。其一,運用手法繽紛多采,有一劇一腔調,也有一劇二腔調,甚至一劇四腔調者。其二,多樣的伴奏型態,如板腔多以胡琴主奏,曲牌多用嗩吶伴奏等。其三,移植、借用曲牌的素材,如借用曲牌唱詞並改調歌之成為板腔等。其四,呈現腔調發展的一些歷程,如【崑頭】蘊含曲牌旋律漸被簡化的趨勢等。這些特色都是戲曲腔調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歷史定格,揭開這些沉積的內涵,是臺灣亂彈戲的重要價值之一。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表演藝術年鑑2011

國立中正 出版
2012/10/16 出版

《表演藝術年鑑》,全書共分為年度十大事件、大事紀、全新製作、專文、研習活動、出版品、評論文章、創作獎項等單元。為年鑑蒐集之大量資訊提綱挈領,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創刊於1995年,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的重要出版品。 《表演藝術年鑑》是國內少數持續出刊十年以上的文化年鑑,長年記錄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生態變化。自2004年改版,表演藝術雜誌社與表演藝術聯盟提出年鑑「工具書」的編輯架構與企畫,系統化分類蒐集資訊,客觀呈現年度表演藝術領域的樣貌及現象,資料的翔實與周全是重要編輯原則。此外,編輯群也規劃研究專題,加強研究之深度及廣度,以驥望《表演藝術年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參考用途,甚至可以讓產業界有效應用,以守護其成為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宗旨與目標

9 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清代戲曲文化論

秦華生  著
國家 出版
2012/07/01 出版

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清代戲曲文化的論文集。書中提出了由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經濟因素等組成的「文化環境」,對戲曲文化的發展衍變產生重大影響的觀點,以此對清代二百六十七年戲曲文化的發展歷程、重大變化、作家作品、理論批評等深入研究與闡釋,有一些新發現新觀點,從而豐富了對清代戲曲的全面認識與研究。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戲劇史新論

康保成  著
國家 出版
2012/07/01 出版

本書共收入作者近幾年來所寫的與中國戲劇史相關的學術論文二十二篇。除第一篇〈後戲劇時代的古代戲劇形態研究〉之外,大體以研究對象的時間先後排列。〈先秦的「散樂」與「夷樂」〉一文討論後世戲劇的源頭暨早期「散樂」的特點。〈古劇腳色「捷譏」來源考〉、〈元雜劇「題目」、「正名」的來源與性質〉、〈戲劇術語「科」、「介」與北劇、南戲之儀式淵源〉均是對宋元戲劇腳色或術語的來源進行考證。〈佛經中的「謗佛」故事與大足「謗佛不孝」石刻〉、〈陝西韓城宋墓壁畫考釋〉、〈論宋元以前的船臺演出〉、〈明清時期的船臺演出〉四篇是戲劇文物方面的論文,採取圖文互證的方法,其中後二篇專論以往被人忽略的船上戲臺。〈酒令與元曲的傳播〉從新發現的史料入手,探討元代在酒宴時利用酒令唱曲、作曲的情況。〈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討論元雜劇的演出形態及其與敷演佛經的關係。〈明代樂戶史料辨析〉對張居正與樂戶的關係及明代皇族中的樂戶血統進行分析。〈晚清北京劇壇的崑亂消長與崑亂交融〉以車王府曲本為主要材料,分析晚清北京劇壇崑曲與京劇的消長與交融關係。幾篇關於戲劇文學方面的論文,分別論述了《竇娥冤》、《牡丹亭》、《燕子箋》、和楊家將戲劇的相關問題。〈從「戲棚官話」到粵白到韻白〉、〈清末廣府戲劇演出圖像說略〉討論粵劇的歷史與革新問題。最後兩篇談的是中西戲劇交流。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鄭騫戲曲論集

鄭騫  著
國家 出版
2012/07/01 出版

本書從鄭騫先生論文集《景午叢編》、《龍淵述學》二書輯錄其戲曲之單篇論著而成。內容以論元人雜劇為主。鄭先生學識廣博,治韻文學而根柢經史考據。其〈元劇作者質疑〉、〈元人雜劇的逸文及異文〉、〈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異本比較〉、〈仙呂【混江龍】的本格及其變化〉諸篇,可見其治學之樸厚;其〈《孤本元明雜劇》讀後記〉、〈從《元曲選》說到《元刊雜劇三十種》〉、〈臧懋循改訂元雜劇平議〉等篇,可見其持論之精準;其〈《董西廂》與詞及南北曲的關係〉、〈論北曲之襯字與增字〉、〈《西廂記》作者新考〉則創見發明實多;凡此皆可作為戲曲論文之典範。

9 特價9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粟廬曲譜

國家 出版
2012/06/01 出版

《粟廬曲譜》一書,為崑曲工尺譜,乃俞派唱法家傳寶典,由崑劇泰斗俞振飛先生手自記注、吳中名書家龐蘅裳先生精繕成書。選名劇十八種共二十九齣,曲白俱全,工尺標注完備。書前有〈習曲要解〉一文,將俞派唱法詳細解釋說明;書後附錄〈度曲一隅〉,為振飛先生尊翁粟廬先生親筆手書十三支工尺譜曲詞。內容扎實、曲曲佳作,實為治曲者不可不備之經典著作!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行話辭典

國家 出版
2012/05/01 出版

戲曲行話,是戲曲班社為適應自身特殊需要而創造出來的只在本班社使用的專門詞語。本書輯錄了全國各劇種的行話三千餘條。有些戲曲行話,不僅有其歷史的淵源,而且還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區特點。從這些行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戲曲班社的方方面面,這對於研究中國戲曲演出史,定會有所幫助。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

朱芳慧  著
國家 出版
2012/04/01 出版

全書共分緒論、本論、結論三部份。緒論:梳理東西戲劇從「跨文化碰撞」、「跨文化現象」、「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劇場」到「跨文化戲曲」。再從諸名家對「跨文化劇場」之定義與理論,分析東方劇場領悟「跨文化」之詮釋與實踐。本論:舉「跨文化戲曲」四劇為例;京劇《慾望城國》、歌仔戲《彼岸花》、川劇《中國公主杜蘭朵》,以及京劇《弄臣》,論述其改編重點與藝術特色。結論:檢視「跨文化劇場」、「跨文化戲曲」之定位與價值。本書旨在透過「跨文化戲曲」改編,來探討兩岸當代戲曲藝術劇場風貌。作者提出其專業論點,期能做為學者研究「跨文化劇場」之參考。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良Be Wild:莎妹書雙書衣隨機出貨

雙書衣隨機出貨,隨書附贈「莎妹劇團十五年作品輯冊《S》」林書豪Jeremy Lin如何從板凳球員變身NBA巨星,Steve Jobs怎樣讓Apple從谷底攀升,Lady Gagaㄧ夕成名的心路歷程,Madonna縱橫歌壇30年的祕訣,Mark Zuckerberg成功的幕後故事,Adele何以讓全球樂迷為之瘋狂......這本書通通不會告訴你。Damn Useless Art!用途說明:本書重達兩公斤,外出可裝氣質,居家用於健身,殺人足以滅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紙上写真剧場影像+拼貼+文學+設計的混種策演、跨域暴動Interpretation Not Available不良,沒什麼好解釋的Be Wild 不良Theatre on Paper by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Riots and Hybrids of Images, Montage, Writings and DesignPhotography Ting ChengCollage Art Yi-hsuan LinGraphic Design Aaron Niehand 47 Authors攝影 鄭婷 X 拼貼 三色井 X 平面美術 聶永真 X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以及夏宇的離騷,紀大偉的文本分析,陳俊志的迷幻經驗,鯨向海的診療室,楊佳嫻的愛情清單,個人意見的時尚報告,駱以軍的夢,李維菁的房間,胡淑雯的啦啦啦,童偉格的外勞紀事,王盛弘的食譜,伊格言的科幻物語,零雨的逃亡路線,陳宏一的閱讀高潮,孫梓評的百無聊賴,黎煥雄的啓示錄,隱匿的經痛,阿米的在路上,夏夏的氣象預報,葉覓覓的外星人奇遇,林蔚昀的戀人絮語,林婉瑜的相親相愛,小西的宅女日記,宋國臣的戀物癖,蔡仁偉的拼圖,李時雍的回程,唐捐的往事風景,王榆鈞的夜遊,印卡的餓,阿芒的婦科掛號,黃羊川的方向感,章芷珩的斷代史,張雍的物理學,崔香蘭的畫畫課,張雪泡的無言歌,簡莉穎的拉子讀本,張午午的體操,潘家欣的星座命盤,崔舜華的備忘錄,吳億偉的分手擂台,顏忠賢的神祕教派,萬金油的養樂多,廖偉棠的煉獄,丁名慶的連鎖信,吳俞萱的手足情深,陳允元的剃刀,郭一樵的後青春期,鄭智源的遺書從台北、香港、澳門、北京、上海、釜山、東京、柏林、新加坡、神戶及巴黎、紐約,走遍國際各大城市,征戰大小藝術節,創團至今17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不僅是國內前衛劇場代名詞,也是台灣最老字號的小劇場團體,屢次走上國際舞台深獲矚目,帶動潮流的美學品牌。「Be Wild」是莎妹創作的核心精神,不僅意味著小劇場的「野生」性格,更象徵莎妹的酷異於主流與傳統劇場路線,不是模範生、不打安全牌,百無禁忌,挑釁卻不冒犯,瘋狂玩耍的狂野姿態。「Be Wild」是對正典的叛逆,是莎妹作品風格與美學態度上的指標。厚達664頁,歷經2年不斷自我推翻與否定的編輯過程,在出版形式上堅持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貫追求創新實驗美學,讓出版成為行動,演出,觀念,更是一場紙上策展。本書不僅集結記錄了莎妹自1995年創團以來的41齣作品,更以「開放文本,命題作文」的概念,找來新銳攝影師鄭婷、拼貼藝術家三色井、平面設計師聶永真,與四十七位作家詩人,以影像,文字,拼貼與設計等混合媒材,互文衍繹,賦予劇場作品全新而多元的解讀與觀看角度。全書分為兩大單元,「How to be Wild」(不良示範),宛如一個紙上寫真劇場,參與的藝術家和作家與莎妹的作品平行創作,以多元表述的自由書寫,提供另一種閱讀形式的想像與可能。「Born to be Wild」(不良紀錄)則以「簡史」、「文本」、「工法」、「元素」、「評論」、「訪談」拆解剖析論述,並佐以創作手稿,後設式地解構莎妹作品美學。穿插其間的「妹妹們時態變化」,則召喚出10餘位古今中外以S為名的不良妹妹,「明貶暗褒」其敗德行徑。本書特色◎先鋒文化,潮牌美學的不良行徑: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15年41部作品集結回顧╱拆開解構╱分析詮釋╱各自表述。◎紙上劇場,視覺策演的不良衍繹:攝影鄭婷┼拼貼三色井┼平面美術聶永真的重新創作╱蓄意挑釁╱直覺美感╱圖像對位。◎聚眾滋事,集體犯規的不良組合:47位作家詩人的命題作文╱平行書寫╱斷章取義╱撒野掃射╱精準噴發。◎煽動革命,跨界暴動的不良形式:影像、拼貼、文字、設計,史無前例的文本開放╱意義互詮╱媒材混種╱閱讀雜交。莎士比亞的妹妹跟莎士比亞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Shakespeare.

9 特價11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周華斌戲曲論集

周華斌  著
國家 出版
2011/12/01 出版

作者是中國戲劇史家周貽白之子。本書收戲曲論文三十餘篇,可分為若干組。第一組:〈周貽白傳〉、〈二十世紀的中國戲劇史研究〉,以及作者〈我的治學路〉(代序)。第二組:戲曲文物研究。包括岩畫、金石考古、祭禮、社火、假面、臉譜、戲場、戲樓等方面,涉及中國戲劇之發生及形態。第三組:古典作家作品研究。以戲曲史為視角,涉及元.關漢卿、明.湯顯祖「臨川四夢」、清.洪昇《長生殿》等。第四組:提倡「大戲劇觀」。涉及在「大戲劇觀」統領下有關戲曲藝術的多方位研究,包括戲曲行當、表演技藝、戲班、名角、流派、境外交流、當代戲曲、媒體傳播等方面。

9 特價9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葉長海曲論自選集

葉長海  著
國家 出版
2011/12/01 出版

本書是作者三十年來所發表有關戲曲研究的論文自選集。所選二十八篇文章,按其內容而分為六輯。第一輯屬於「總論」,第二至第四輯屬於「史論」,第五、六兩輯屬於「雜論」。第一輯四篇論文合稱「總體論」,其論述所及,都是有關中國戲劇的最基本的宏觀理念。〈中國藝術虛實論〉以「虛實」這一概念來概括中國藝術精神的基本特徵。〈論中國戲曲的總體性〉把「總體性」看作是中國戲曲最為重要的藝術特色。〈中國古代戲劇學緒說〉概述了「中國戲劇學」的基本內容及其演變史。〈「戲曲」考〉則專門論述「戲曲」這一名詞的發生及變化歷程。諸文所論的理念精神亦貫穿於其他五輯的各種文章之中。第二、三兩輯共十二篇論文,是傳統意義上的「戲曲史」研究所得,分論關漢卿、徐渭、王驥德、湯顯祖、沈璟等戲曲家的作品及相關專題,同時評述《曲律》、《宋元戲曲史》等曲論名著。第四輯五篇論文關乎戲曲劇場演出與表演藝術的歷史與現狀。第二、三輯主要是對戲曲「案頭」的研究,第四輯則主要是對戲曲「場上」的研究。第五、六兩輯共七篇文章是有關曲學著作的序跋及講談錄。這些言說涉及戲曲學、詞曲音樂、戲曲改革、戲曲文獻學、戲劇發生學及觀眾學等諸多領域。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K24

蔡柏璋  著
台南人劇團 出版
2011/11/25 出版

國家劇團即將上演莎士比亞經典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並由總統千金擔任茱麗葉一角,K24情報局線索顯示,恐怖份子早已混入該劇組,並且計畫將在首演當天的舞台上謀殺總統千金。而就在首演前兩週,飾演奶媽的演員卻離奇失蹤,劇院緊急舉辦演員甄選,探員Mario要如何順利通過甄選,以便獲得貼身保護總統千金安全的mission impossible?究竟莎翁原著當中會有哪一個角色想要刺殺茱麗葉?Mario又該如何在舞台上見招拆招?事件的背後隱藏另一個更大的秘密到底又是什麼?本書特色◎ 華人戲劇史上第一部電視影集事舞台劇劇本,首演至今已三度加演,口碑持續蔓延!◎ 結合諜報情結、臥底探員、音樂劇、寶萊塢、莎士比亞、戲中戲、頒獎典禮和多國語言交織而成的瘋狂喜鬧劇,全長六小時,挑戰演員和觀眾的極限!還有一隻會救人的美人鵝!◎ 最佳戲劇入門書籍,老少咸宜,深入淺出,徹底實踐劇場空間的想像魅力,送禮、教學、實作皆相宜!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清代雜劇作家創作論考

杜桂萍  著
國家 出版
2011/10/01 出版

本書共收入論文十五篇,主要關涉清代雜劇研究的作家研究,所及者則為清代雜劇的代表性作家,如吳偉業、尤侗、王夫之、嵇永仁、楊潮觀、徐燨、桂馥等。作者力求結合基本文獻,從作家所處之時代與心態入手,揭示與創作主體關係密切的諸如題材、文體以及雅俗觀念等問題,儘量將文獻考釋延至幕後,將理論闡釋推向前臺,突出論文的思辯性、論斷性。對於一些語焉不詳的雜劇作家,如葉奕苞、楊宗岱、曾衍東等的生平事蹟、作品史實,得益於新發現材料的支持,作者進行了翔實的考辨和論析。有考有論,考論結合,著力彰顯了從文獻進入文心的學術訴求。作者一貫認為,通過對文獻的慎用和智用,借助歷史的、邏輯的思路甚至心靈的啟迪,系統、全面地收集、篩選史料,勾連、啟動其內在聯繫,以恰當的徵引準確地探討問題、放飛思想,是一種真正包含了主體自由性的學術實踐活動。清代雜劇研究就是這一實踐活動的嘗試。作者的有關學術理念及其研究方法,當對戲曲史、文學史有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啟示。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古典戲曲與崑曲藝術論

李曉  著
國家 出版
2011/10/01 出版

本書討論的是古典戲曲與崑曲的藝術問題,注重於藝術本體的解析,其中不乏俾補學術的見解。全書集中論述七個方面的問題:論南戲藝術,重點討論南戲曲韻,概括了南戲曲韻的特點。論戲曲結構,從理論上詳盡分析作品,探討結構規律,並提出了四段結構的一般原理。論戲曲美學,注重在古典藝術美學的範疇內研究與戲曲相關的諸命題,並作了有益的探索。論戲曲作品,側重於戲曲批評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如《琵琶記》的歷史評價問題,《邯鄲夢》的作家思想和藝術成就,《長生殿》的雙重主題問題。論崑曲藝術,從理論上確立崑曲藝術的價值,並從總體上研究所謂崑曲表演體系的科學涵義。論演藝傳承,從乾嘉傳統的藝術經驗和口傳心授的藝術規律,闡述繼承折子戲及其創造原則的重要性。論整理改編,探討崑曲整理改編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既要體現現代舞臺的美學追求,也要遵循曲牌聯套的規律,以保持崑曲的固有特性。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京崑簡史

李曉  著
香港中和 出版
2011/09/14 出版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文化簡史”系列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入手,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纍。本書簡略記述了中國戲曲的形成,中國崑劇、京劇的出現、發展、繁榮,以及抗日戰爭後走向凋敝的經歷。還介紹了中國戲曲史上諸多有影響的劇作家、藝人和藝術家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們各自的風格。

9 特價36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戲劇概要

五南 出版
2011/09/01 出版

本書主要論述了中國戲曲的起源、孕育、誕生及此後各劇種的互補與消長、完善與變易、襲故與鼎新、改創與革進的歷史過程、演進規律和各歷史階段代表作家作品的藝術成就,以及中國戲曲的民族特色與藝術定位、歷史走勢與審美追求。

95 特價3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

林鶴宜  著
國家 出版
2011/09/01 出版

本書探討古典戲曲的創作實踐如何從古到今、從文學到藝術、從平面文獻到立體演出,透過批評建構理論;並以此形成美學規律,回頭過來影響戲曲的創作實踐。作者選擇十個議題切入,以微觀的個案考察結合宏觀的理論建構,內容涵蓋「戲曲手法與美學建構」、「戲曲對應特定題材或形式的創意和內涵」、「戲曲所受內在規律和外在環境的影響」、「戲曲研究方法與理論之建樹」等四大重心。透過當代視角與古典戲曲理論的對話,探索作品的創發性和美學深度,從而挖掘出作品內含的論述性。本書各論,生動的呈現了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兩者相生相成的審美動力學,視野開闊,新見迭出。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台風景

張敏慧  著
牛津大學 出版
2011/07/01 出版

悲歡離合,出將入相,得失成敗,盡在一台風景。生旦淨末丑,粉墨登場,好好壞壞,演透人間故事。作觀眾,台下情熱眼冷,才品得出演得是否真切。作者評鑑戲劇,儘管只是一己之見,也許,箇中自有一番心事,盼以無私公允進言,為演者,為觀眾,提出或可供參照材料。人生如戲,戲似人生,如有些提示,細意品味,一台風景,容或也可走出一條可觀道路來。「粵劇」成為中學課程一部份,又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學校、社會、政府關注戲曲教育的力度加大了,這的確是個可喜現象。雖然新一代對粵劇所知不多,對中國戲曲眾多的地方戲認識更少。在他們心中,音樂影視節目屬流行文化,高檔藝術是指芭蕾、鋼琴、歌劇等等。「睇大戲」是公公婆婆的老土消遣,京崑川越戲劇也太遙遠,總之,都與他們無干,不是年輕人玩意。本書是粵劇的入門,也是一種戲曲文化的思考,讓感悟分享與藝術教育同行。作者相信優美的戲劇讓生活充實富姿采。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明代組劇研究

游宗蓉  著
國家 出版
2011/02/01 出版

「組劇」是雜劇發展至明代中期以後新出現的一種特殊合集形式,由數本劇作組成而冠以一個總名。個別劇作既各自獨立完整,彼此間又於取材、內容或主題上有所關聯,以之貫串為一整體。明代雜劇中屬於組劇範圍者計有十五種,包含一百本作品,存五十九本,殘存二十三本,在現存明代中後期雜劇中所佔比例達49.7%,近於半數,即僅以全存之本計,其所佔比例亦超過四成。以此分量,組劇實為明代中期以後雜劇新變趨勢中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本文分從精神內涵、美感型態、傳播與接受、藝術特質、發展歷程等方面,分析組劇在文學、藝術上的表現,從而建立對明代組劇較為完整的認識,廓清組劇對於明代中後期雜劇整體面貌的影響。此外,組劇的發展並非孤立的存在。本文透過社會史、戲曲史相關文獻的考察參照,確切了解明代組劇與社會文化的對映關係,及其與戲曲整體發展的關聯。綜合組劇自身的文學藝術表現及其時代意義與地位,對組劇提出較為周延適當的評價。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鈴木忠志:文化就是身體

鈴木忠志  著
國立中正 出版
2011/01/30 出版

我現在努力所做的,就是在劇場的脈絡下恢復完整的人類身體。我們必須將這些曾經被「肢解」的身體功能重組回來,恢復它的感知能力、表現力以及蘊藏在人類身體的力量。如此,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有文化的文明。《文化就是身體》所收錄的文章,是鈴木忠志親自為台灣的讀者從他的著作《Culture is the Body》及《演出家の仕事》中擷取菁華,結集而成,並於書後收錄大師在台灣與莘莘學子的一篇對談「全球化浪潮下,新世代藝術家應有的使命」。在本書中鈴木詳細闡述了「戲劇」於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以及他的理念架構與演員訓練方法。最近少年殺人事件頻頻發生。但我認為問題不在情感,而是身體記憶,以及以身體記憶為基礎的對於他者的想像力。如果無法想像被殺的那個人的痛與苦,對於殺人的抗拒力就會減弱。透過戲劇的途徑,現代戲劇教給我們的是觀看人的方法。在一個人言行的背後,到底存在著什麼理由,去分析他們的心理或者感情,然後告訴你,說你也可能像他們,或者說你千萬不要成為像這樣的人,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觀眾。此外,鈴木忠志也提出關於「動物性能源」(animal-energy)的思考觀點。當「非動物性能源」被使用得越來越普遍,相對的「動物性能源」就會被壓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疏離隔閡。而劇場,變成最後、也是唯一可以喚醒「動物性能源」的地方。當代社會受到市場經濟與數位溝通的影響甚鉅,社會公共秩序的規則也隨之改變。這兩種系統皆有其清楚的目的與價值體系,並且形塑了一個以「非動物性能源」為基礎的當代社會,因而較少運用人類本能中的視覺感知來判斷個人的活動。我們越來越困難地使用五種感官的本能來認識彼此、一起活動,甚至培養更深入密切的人際關係。劇場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但在數位與經濟浪潮之下,很可能淪為次要的文化。然而劇場可是歷經兩千年以上的環境改變而生存下來。此外,劇場也已被那些擁有最佳動物性能源、並視劇場為主要領域的人們所維護與延續著。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當代戲曲論叢

陳培仲  著
國家 出版
2011/01/20 出版

陳培仲先生是中國戲曲學院退休編審(教授),從事文藝評論和戲曲編輯近半個世紀。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曾在各種報刊上發表評論文章百多篇,作者從中選出有關當代戲曲的數十篇結集出版,名曰《當代戲曲論叢》。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為劇論,多為專題性的論文,對戲曲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地位和影響,戲曲藝術的特徵,戲曲的繼承和革新,戲曲的風格和流派,戲曲作家和戲曲創作,戲曲理論和批評,戲曲教育等諸多問題,均有所論述,不乏獨創見解;第二輯為劇評,對《紅燈記》、《曹操與楊修》、《巴山秀才》、《駱駝祥子》、《變臉》、《拉郎配》、《春草闖堂》等劇目進行評點;第三輯為劇人,是對已故的幾位戲曲名家的緬懷,對健在師友的評價,以及對戲曲新秀和人才培養的掃描。全書觀點明確,有理有據,資料詳實,論述充分,文字流暢、樸實,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史料性和可讀性,對戲曲從業者、研究者和愛好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悲劇美學史

謝柏梁  著
國家 出版
2010/11/20 出版

中國究竟有沒有悲劇?王國維答曰:元雜劇中就有。中國究竟有沒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悲劇美學思想?——當然有。本書就試圖交出一份較為詳盡的答卷。《中國悲劇美學史》作為《中國悲劇文學史》的姊妹書,計以七編23章的篇幅,首先將中華民族的悲怨精神演進史,從先秦儒家的悲哀原則、漢唐哀曲的審美認識、乃至近古千年的憂患意識與悲憤主流,都進行了總體的歸納。其中以悲為美、憂國憂天下的精神,在中國民族的悲劇意識中特別突出。元代曲學中的生死命運觀,《錄鬼簿》中的生存價值觀和一些佛法雜劇的救渡理想,將與生俱來的無邊苦海、屢試不爽的冤業果報和大慈大悲的慈航救渡整合起來,使得雜劇中悲天憫人的思想在所並有。明代戲曲當中的 “怨譜說”分外突出,講究戲曲以苦情苦境來打動人心。特別是卓人月在《新西廂序》中譜寫出悲劇原理,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悲世曲論,更加值得珍視。有清以來,“苦戲”又成為中國式悲劇的代名詞,相應的苦旦、苦境與表演上苦旦的哭腔等,都構織出一個苦戲的世界。金聖嘆在批點《西廂記》時所提出的 “極微說”與“悲涼感”,也體現出悲劇美學的深度。毛聲山父子評《琵琶》記,勾勒出妙在怨悱而不亂的中庸化悲劇境界。近現代以來,從王國維到王季思,從中國有悲劇論與無悲劇論的爭辯,從話劇影視對傳統悲劇思想和西方悲劇觀念的結合,都體現出中國悲劇美學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謂予不信,本書還附錄了百年以來的中國悲劇美學資料索引,以供讀者諸君參考。結論是,具備中國特色的悲劇美學思想,不僅與中國悲劇創作交相呼應,同時還成為世界悲劇美學發展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在東方悲劇美學的基本構建中,中國悲劇美學起到了主體支撐的重大作用。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

庹修明  著
國家 出版
2010/11/20 出版

近三十年來,中國儺學以其多學科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為中外學術界、藝術界所關注,從被人們長期遺忘的角落一躍而成為一門顯學,一門多學科學者青睞的交叉學科。儺、儺戲、儺文化,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至今仍存活在廣大民族地區和廣大農村。儺戲以其學術價值、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而被評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文化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遺憾的是對它的研究、發掘、保護,才是近三十年的事,可謂才剛剛起步。專家們呼籲:「中國戲劇史要重新改寫」,「建立中外民族戲劇學」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本書作者是最早進入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者,這本書是他二十多年研究的結晶。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神奇、有趣、鮮活的文化和學術領域,追尋中華遠古文明的歷史積沉。正如曾永義教授在本書總序中所說:「庹修明先生現為貴州民族學院西南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儺學』研究的權威,他這部《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可以說是集他已出版的二十部著作和六十篇論文的大成。」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表演藝術年鑑2009

國立中正 出版
2010/10/24 出版

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創刊於1995年,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的重要出版品。《表演藝術年鑑》是國內少數持續出刊十年以上的文化年鑑,長年記錄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生態變化。2004年以前,年鑑的編輯結構偏重表演藝術發展之論述。然而,考量《表演藝術年鑑》將成為未來研究者研究表演藝術產業之重要參考依據,恐論述之撰述人受限於個人主觀限制,較難客觀呈現每年表演藝術環境之演變及表演藝術生態輪廓。因此,自2004年開始,表演藝術雜誌社與表演藝術聯盟提出年鑑「工具書」的編輯架構與企畫,系統化分類蒐集資訊,客觀呈現年度表演藝術領域的樣貌及現象。改版後的《表演藝術年鑑》在架構上參考了《文學年鑑》、《公共藝術年鑑》、《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全書共分為年度十大新聞、大事紀、全新製作、政策分析、研習活動、出版品、評論文章、創作獎項、附錄等單元。此外,也邀請學者專家撰寫年度回顧專文,為年鑑蒐集之大量資訊提綱挈領。《表演藝術年鑑》轉型為工具書導向,則資料的翔實與周全是重要編輯原則。此外,編輯群也規劃研究專題,逐年加強研究之深度及廣度,以驥望《表演藝術年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參考用途,甚至可以讓產業界有效應用。轉型後的《表演藝術年鑑》依照上述原則編輯,連續兩年下來,資料之蒐集已可見清楚的脈絡,研究之廣度和深度亦逐年突破。因此,為維護資訊呈現之統一脈絡,以利後續研究者或得以將資訊放在時間軸上清楚比較,《2008年表演藝術年鑑》將延續工具書體例,延續詳實資料蒐集原則及擴大研究範圍,以守護其成為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宗旨與目標。

9 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藝壇拾片

江青  著
牛津大學 出版
2010/10/01 出版

  《藝壇拾片》記下了舞蹈家江青在藝術創作上,構思、合作中的經驗、歷程。當中每個作品的完成,都是經過百般磨難,千般周折,萬般辛勤耕耘而得。  江青在介紹此書時表示:「原考慮用『搓板記』作為書名。但三思之後,感到這些文字,主要是將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經歷和感受一字一句記錄下,後來又決定將部份創作的劇本也納入書中,這樣一來似乎用「藝壇拾片」,更具保容性也更為傳神、貼切,遂決定用來作為本書的書名。此書的緣起是2008年10月比雷爾 (Birger Blomback,江青丈夫) 去世,我們相識相守整整三十三年,堅實的大地塌陷了,一旦腳下懸空了,頓時吊在半空晃晃悠悠的失去了方向,於是將舊作整理出版,既可打發時間,亦可分神。」

9 特價333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中國悲劇文學史

謝柏梁  著
國家 出版
2010/07/01 出版

《中國悲劇文學史》及其姊妹著作《中國悲劇美學史》,是謝柏梁《世界悲劇文化史論》系列叢書中的中國部分。與其已經出版並屢獲國家獎助的《世界古典悲劇史》、《世界近代悲劇史》一起,共同呈現出悲劇文化雲蒸霞蔚的藝術景觀。本書就中國悲劇文學的發展,從史傳詩文的氣韻,變文小說的變體,一直延伸到戲曲文學的悲劇本體上。前者更多的屬於悲怨文學的範疇,後者完全可以與世界各國的大悲劇相與印證,相映成趣。因此,中國悲劇文學既有本民族以愁苦為表象、以悲怨為特色從而自成系統的獨特個性,又可以與國際上上各大民族的悲劇美學追求大致相通,具備世界悲劇文化的普遍共性。在具體內容上,本書不僅是中國悲怨文化淵源的梳理,同時還對戲曲中的悲劇劇目予以了基本認定和審美評析;舉凡宋元明清的悲劇大作,都在書中得到了濃墨重彩的渲染。此外還對中國悲劇在話劇乃至影視上的發展,也作了簡要勾勒。一卷在手,中國人關於悲劇文學的創造,由此可得到總體認定。這部書脫胎於作者1989年在王季思教授指導下的博士論文《中國悲劇史綱》。經過二十一年的逐步豐富與不斷發展,本書已經成為作者關於悲劇學的代表作之一。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之表演功法

張育華  著
國家 出版
2010/06/01 出版

本書所論之表演功法,意指以戲曲演技規範為核心,透過戲曲傳藝方法及體現人物之目標,貫徹戲曲演員藝術修養的完整呈現。其中既有表演實踐原理的理性探求,也包含對藝術美學理想的感性體悟,係從傳統人文內涵的普世價值,來深掘戲曲表演形象亙古彌新之內蘊。因此,書中擬定七大專題,將戲曲表演側重「功法」培訓之學理思維,作為掘發其體系原理與發展規律之探討重點。分別就其理論要義、傳藝方法、人物體現、排場因應、詮釋發展、劇場實踐、借鑑效能等特殊面向,來總體勾勒戲曲表演功法志在超脫技術表象、所深層揭示的藝術內涵。作者除了運用「實務與理論」的觀照,使實際經驗的體察分析,能與傳統理論交相辯證之外,也參酌了中外學理的思辯觀點,從中歸納戲曲表演內涵的運作要義,致力以開闊的態度與前瞻視野,揭示戲曲博大精深的演繹品質。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

鄭傳寅  著
國家 出版
2010/02/01 出版

全書除《緒論》之外分為上、下兩編。《緒論》部分著重探討了何為東方文化並就東方傳統哲學對古代戲曲之影響進行了分析;上編《古代戲曲與東方戲劇》考察古代戲曲與周邊國家傳統戲劇之關係,運用比較研究之方法,就戲曲是否源於印度梵劇、古代戲曲對日本、越南、朝鮮半島傳統戲劇之輻射、古代戲曲的精神蘊涵和民族特徵等展開論述;下編《古代戲曲與東方宗教》考察東方宗教對古代戲曲之影響,分別對元明清三代現存的宗教劇進行了全面清理,共析出宗教劇二百四十六部(元代三十部,明代九十八部,清代一百一十八部),其中,道教劇一百八十部,佛教劇四十部,佛道混合劇二十六部。按照劇作的主題(例如度脫、果報、佛法、道法、傳記等)進行了分類研究,從精神蘊涵和形式特徵兩個層面揭示不同朝代宗教劇之異同,同時還探討了宗教智慧、宗教意象對古代戲曲藝術面貌之影響。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鬼節超度與勸善目連

王馗  著
國家 出版
2010/02/01 出版

傳統的七月十五盂蘭盆會,在民間也被稱作“鬼節”,是宗教特徵十分鮮明的民俗節日。演出于鬼節的目連戲,作為重要的民俗現象,彰顯出節日內涵著的度亡功能。本書從鬼節在明代以來的盛行,以及豐富的節物表現,考察了目連戲作為民間勸善書的倫理道德內涵。作者選取福建莆仙目連戲的田野演出個案,回應了田仲一成、容世誠等人的論點,指出敷衍在宗教禮儀中的超度主旨,內在地規定了目連戲的“勸善”職能。作為戲劇化的表達方式,目連戲通過神、鬼、人在天堂、地獄、人世的遊走,渲染了節日慶典的宗教氣氛,凸顯出宗教超度所必須的勸善懲惡、懺悔罪孽、自我成就等儀式內容,這不但成為理解目連戲文學形象塑造的基礎,也成為破解節日慶典與故事傳說相互依存關係的重要依據。本書同時將目連戲研究中的數十個問題,分散在各個章節,以期從宗教信仰和節日慶典的角度,對目連戲研究有所推進。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西戲劇發生學

汪曉雲  著
國家 出版
2010/02/01 出版

古希臘戲劇發生於酒神祭祀儀式,中國戲劇發生於儺儀。酒神祭祀儀式與儺儀的同一性為中西戲劇藝術的發生提供了同一的儀式前提。儀式是以概括性、整體性符號表達集體性情感,藝術是以具體性、個別性符號表達個體性情感。藝術發生於儀式,作為藝術的戲劇發生於作為儀式的戲劇。中西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的起點是宋元戲劇與古希臘戲劇。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體現為儀式「魔力」轉變為藝術「魅力」、儀式「淨化」轉變為藝術「教化」。促使儀式向藝術轉換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巨變導致集體性不安全感使知識階層與民眾階層具有同樣的「補償需要」,當社會恢復穩定,集體性「補償需要」不再存在,戲劇就成為表達個體「移情需要」的形式,從而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中國戲劇在完成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後並沒有確立起獨立的藝術形制,而是延續了「禮樂」傳統,從而使得中國戲劇成為「戲曲」;西方戲劇徹底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作為藝術的中西戲劇分道揚鑣。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表演藝術年鑑2008

國立中正 出版
2009/12/04 出版

本書特色  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創刊於1995年,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的重要出版品。自2004年起,《表演藝術年鑑》重新改版,定位為忠實紀錄表演藝術資訊的工具書。  《表演藝術年鑑》是國內少數持續出刊十年以上的文化年鑑,長年記錄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生態變化。2004年以前,年鑑的編輯結構偏重表演藝術發展之論述。然而,考量《表演藝術年鑑》將成為未來研究者研究表演藝術產業之重要參考依據,恐論述之撰述人受限於個人主觀限制,較難客觀呈現每年表演藝術環境之演變及表演藝術生態輪廓。因此,自2004年開始,表演藝術雜誌社與表演藝術聯盟提出年鑑「工具書」的編輯架構與企畫,系統化分類蒐集資訊,客觀呈現年度表演藝術領域的樣貌及現象。  改版後的《表演藝術年鑑》在架構上參考了《文學年鑑》、《公共藝術年鑑》、《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全書共分為年度十大新聞、大事紀、全新製作、政策分析、研習活動、出版品、評論文章、創作獎項、附錄等單元。此外,也邀請學者專家撰寫年度回顧專文,為年鑑蒐集之大量資訊提綱挈領。  《表演藝術年鑑》轉型為工具書導向,則資料的翔實與周全是重要編輯原則。此外,編輯群也規劃研究專題,逐年加強研究之深度及廣度,以驥望《表演藝術年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參考用途,甚至可以讓產業界有效應用。轉型後的《表演藝術年鑑》依照上述原則編輯,連續兩年下來,資料之蒐集已可見清楚的脈絡,研究之廣度和深度亦逐年突破。因此,為維護資訊呈現之統一脈絡,以利後續研究者或得以將資訊放在時間軸上清楚比較,《2008年表演藝術年鑑》將延續工具書體例,延續詳實資料蒐集原則及擴大研究範圍,以守護其成為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宗旨與目標。

9 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集

劉彥君  著
國家 出版
2009/11/01 出版

本書以「戲曲本質論集」為題,意為在本質探討的課題下,對戲曲進行規律性的深研與發掘,其觀察範圍則「從傳統到現代」,包涵了古代、當代的廣泛對象。由此題意所規定,本書從「傳統繼承」、「規律探討」、「作品評價」、「現象分析」四個方面,對中國戲曲的歷史現象和現狀進行剖析分判,既推究傳統戲曲的命題,亦評價當代戲曲的路徑,更比較中西戲劇的共性與差異性,希望讀者通過這四五十篇文章的合集,能夠得出一個對戲曲本質整體把握的初步印象。

9 特價6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聲腔劇種叢考

蘇子裕  著
國家 出版
2009/10/01 出版

本書是作者關於中國戲曲聲腔劇種研究的專題論文集。卷一南戲聲腔考。共收文七篇。前兩篇論證宋雜劇、宋雜扮與南戲、北雜劇的承傳關係,闡述了宋元南戲史的四個階段。後五篇主要是具體研究南戲聲腔,包括海鹽腔的源流問題、《南西廂記》作者崔時佩的生平問題、崑腔伴奏樂器的演化、江西弋陽腔是否「調絕」的問題、四平腔的發源地問題。卷二、宜黃腔考。共收文三篇。前二文,重在探討清代新的宜黃腔(二黃腔前身)的流播情況。《湯顯祖、梅鼎祚劇作的腔調問題》研究湯顯祖的劇作用宜黃化的海鹽腔(名為宜黃腔)進行創作,而梅鼎祚得劇作是為昆腔而創作的。卷三戲曲聲腔辨析,共收文五篇。對明清兩代兩種弋陽腔、兩種宜黃腔進行辨析;對四平腔與藝術形態進行分析,指出吹腔產生於北方,吹腔的產生與四平腔沒有關係;後兩篇文章主要是與陝西束文壽先生的「京劇聲腔源於陝西」說進行商榷,對二黃起源問題上的幾派觀點進行辨析,提出江西宜黃腔、安慶二黃、湖北二黃是二黃腔三個發展階段的產物。卷四地方戲曲聲腔劇種考。共收七篇論文。考證清代北京京腔六大名班、河北高腔源流、明代南京地區流行的戲曲聲腔、廣東粵劇梆黃源流、江西戲曲聲腔在廣東的流播以及江西贛州地區的東河戲。卷五 江西采茶戲考,共收四篇論文。主要是對江西採茶戲的源流沿革、藝術形態、分佈情況及其研究情況進行研討。附錄所收三篇文章:前兩篇主要是對江西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生平及創作成就進行探討,重點對《宜黃縣戲神情源師廟記》進行解讀。最後一篇文章對明代江西人編選、出版的南戲聲腔出版物進行盤點,從中看出戲曲藝術的盛行與藝術傳媒的密切關係。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清戲曲考論

劉致中  著
國家 出版
2009/10/01 出版

本書共收錄作者有關明清戲曲的論文二十一篇,大部分是考證,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作品考證。主要是對明清戲曲史上一些作者不詳或存在不同說法的戲曲作品,如《中山狼》、《鳴鳳記》、《蕉扇記》、《鐵冠圖》、《麟閣待》、《千忠錄》等考定其作者。另外,對梁辰魚《浣紗記》、吳梅村《秣陵春》的創作年代,李玉《一捧雪》的本事,焦循的《曲考》即《劇說》也作了考論。二是作家考證。有對許自昌家世生平著述刻書和阮大鋮家世的考證,有對李玉的生平和作品的述考等。三是戲班和戲曲文獻的考證。有中國古代戲班進入越南和家班女戲的考述,有對「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俗諺的文獻考訂和解讀。本書考證的作家作品,大都是明清戲曲史上重要或比較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所考証論述的問題,也是戲曲史上較為重要的問題。這些考證論述,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礎上的原創性見解。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增訂本)

李惠綿  著
國家 出版
2009/10/01 出版

本書是一本兼具「戲曲文學理論」和「劇場藝術理論」的重要著作。主要考察「務頭、文律、當行本色、虛實、關目、情節、章法、格局、結構、排場」等概念術語在戲曲批評史上的意義。以「術語」為各章標題,以「概念」一詞統攝,突破了當前戲曲批評的研究方法。經由概念的研究,可以更精確地掌握批評家運用各種語詞的真義。同時也可以呈現各時代中理論家關切的重點,反映戲曲史和理論史的開展演變;從而凸顯古典戲曲批評概念術語在當代的美學意義。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近世戲曲史

青木正兒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09/09/25 出版

《中國近世戲曲史》(日‧青木正兒):王古魯翻譯並修訂增補,著重論述崑曲的淵源和興起、 鼎盛、 衰微之過程,以及花部諸劇種的源流和演變歷史。 【中國戲曲發展史】(周貽白): 探討自唐宋以來的各種戲劇演出形式,不論是表演、音樂、服裝、道 具,都有所論述。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西方戲劇探源

俞翔峰  著
幼獅文化 出版
2009/09/01 出版

  本書介紹西方戲劇的發展,從古希臘、羅馬的戲劇,到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主義與啟蒙主義的戲劇等共五大篇,各篇並分別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具代表性的劇作家、震古鑠金的精采劇作,同時也分析當時劇場的軟、硬體演出特色。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3/5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