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開鑼:兒童劇場在成長
孩子天生喜歡聽故事,喜歡說故事,更喜歡看故事演出。在成長兒童學園每週五的兒童劇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教學型態。孩子們沉浸在故事的情境與人物中,或喜或怒或哀或樂,藉著劇情,孩子的情感得到宣洩,得到慰藉﹔而藉著戲劇舞台的聲,光,色鋪陳(演員的演出,舞台的佈置,音效........的安排)孩子則漸進地學到品戲的能力,本書試圖以分享篇,技術篇及欣賞篇,與現場老師分享幼兒園的兒童劇場如何規範與具體的運作。
瓊筵醉客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叟,隸籍太醫院戶。在大都從事戲劇活動,與著名曲家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王和卿等交好,是大都文人戲曲寫作團體「玉京書會」、「燕趙才人」中最傑出的人物。多才多藝,戲曲編演、歌舞吹彈樣樣精通,堪稱一代「風流人物」。關漢卿的散曲作品現存小令五十七首,散套十四套,善寫兒女熾烈奔放的熱情與女性細膩婉曲的心理,時而風流冶豔、時而悲歌慷慨,善用口語俚詞,建立了清新自然,質樸本色的散曲風格。其戲曲文學與藝術的成就尤其高,為元雜劇作家之首,所作雜劇作品數量居元人之冠,共有六十多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單刀會》、《望江亭》、等十八種。王國維推崇他:「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關漢卿的雜劇題材,大多反映社會現況,對當時元蒙黑暗政制下黎民百姓及下層婦女的際遇,深入體察,寄予同情與敬重,亦有取材歷史故事,手法多樣,語言通俗活潑,人物生動鮮明,躍然紙上。有些作品仍為後世所搬演、對中國戲曲有極深遠的影響,被論定為不朽的戲曲名家。
THEATRE 我的看戲隨身書
看懂戲劇 在劇場中,表演者與觀眾透過演出與欣賞,共享一段美好的時光,交流對生命萬象的領悟。看戲,可以理性分析,也可以感性體會,如果能多了解一些劇場形式和特質,多知道一些世界劇壇的各種主義流派,以及創作者的別有用心,「看懂」戲劇,絕不是難事。 本書以現代戲劇發展時間先後為經,以重要的劇場類型和創作思潮為緯,再聚焦凸顯離我們最近的二十世紀劇場。世界劇場大師和作品一一呈現,本土創作也不缺席。一本既可以單獨欣賞,也可以在看完演出之後拿來參照對比的劇場入門書。 作者簡介 美國紐約大學(NYU)表演研究系藝術碩士。現為優劇場劇團戲劇顧問、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諮詢顧問、國立藝術學院及淡江大學兼任講師、中華民俗藝術節基金會副秘書長、民生報「民生劇評」專欄撰稿人。主要作品:中國時報「紐約傳真」十篇以上;《表演藝術》雜誌四十篇以上;《台灣舞蹈》雜誌五篇以上;《民生報》「民生劇評」三十篇以上。曾出版:《OH?李國修!》;主編:《豐足的美麗》《勇士的腳印》《劇場表演手冊-俄國篇》。
劇場遊戲(指導手冊)
《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其實是一本戲劇教師的教學指引(目前老的習慣用語),其實就是教師手冊。這本書將所有戲劇元素利用遊戲的方式呈現,也就是將戲劇表演藝術各個相關的元素,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 書的第一章說明為麼要把戲劇帶入教室,就已經非常清楚地表達教室中的戲劇並不是叫學生如何演戲,而是讓老師與學生像遊戲伙伴一樣,互相影響、隨時接觸、溝通、體驗、回應,一起做實驗而有新的發現。 這樣的想法與作法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個最重要的理念,讓學生學到帶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劇場遊戲就是以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從快樂的學習活動中,逐漸建立自己的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