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影劇圈內-王唯戲劇論述選集
本書精選了十八篇王唯教授在報章發表的短文,結集出版成書。主要內容是王唯教授針對五十年來的臺灣戲劇及電影變化過程,作客觀的評述,並以多年從事對臺灣電影的研究,發掘出臺灣電影的首次出現記錄,日據時期拍攝的的劇情片,以及電影教育的實況。王氏以沉痛的心呼籲有關當局正視戲劇的震撼力與社教功能,其中還有幾篇感懷影劇故人的紀念文。「很多人知道,戲劇的震撼力可以教化人心、導正社會;不幸的,我們的文教官僚卻茫然不知……」
戲曲文物通論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戲曲文物的學術專著。它闡說了戲曲文物的定義、類型和研究意義,概括了戲曲文物研究的分期和各階段的成就、特點,詳述了戲曲孕育期演藝文物、形成期演劇文物、成熟期戲曲文物的性質、種類、數量、形態、價值,並在此基礎上揭示戲曲發展不同時期演出場所、腳色行當、表演形態的衍變,並放置於歷史發展和文化層面上來認識。全書資料豐富,圖文並茂,論從圖出,收入各時期珍貴戲曲文物圖片近三百幀,並附有詳細說明;對不同時期戲曲的演出狀況論說周詳,見解多有卓異之處,如戲曲產生的多元性、戲曲形成時期的泛戲劇形態、戲曲表演的多樣性等,對我們重新認識中國戲曲發展頗有啟發。特別一提的是,有些戲曲文物是作者在田野考察中的首次發現,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此書為戲曲文物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劇史考論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戲劇史、古劇演出、劇家文獻考訂和部分名劇賞析的論文集。首輯?「戲史探故」,以考述宋金雜劇、南戲劇目、神廟演戲?例,以探討古劇的發源和早期形態;以論崑山腔、弋陽腔的傳承和劇目,分別考述明清兩代傳奇的不同風格特性;而於陳完、李漁的考證,則以新資料、新發現取勝,可補劇史研究之缺。第二輯是對湯顯祖及其《牡丹亭》的研究。主要包括湯氏幾篇重要佚文的發現和考訂,《牡丹亭》演出史的研究;書中於近年新面世的《才子牡丹亭》作了多方面的闡述,有助於對這一劇作評點本的解讀。第三輯是對幾大名劇的若干單折的分析。文章既立足於文學,又著眼於舞臺,故也談出新意,表現出戲劇欣賞的特點。
躬耕集:廖奔戲曲論集
作者以中國戲曲史研究?主務,於專門著述之外,偶有需求或心得,亦撰寫一些單篇論文,或論證某業事,或研索某疑點,漸亦積掖成裘、覆簣?山,於是有是集之出版。集中所收大致?三類文章,一類是綜合論述戲曲史上某一時段或某一類型現象的,如論宋代戲曲、宋代表演藝術、南戲體制變化、梵劇的東漸及其變遷、儺戲、目連戲、社火與隊戲、柳子戲等,一類是專門研討某戲曲事項內涵的,如論《張協狀元》作者、傳奇概念變化、宮調演變規律、“九美”說所指、“舞旋”內涵、南戲《錯立身》的時代與來源、“誠齋樂府”的確指、《思凡》與《孽海記》的關係、清宮外戲之始等,最後一類則是有關的雜論,如論大陸戲曲學科發展、藝術與考古和其他一些內容。書中所論皆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有助於對戲曲史上一些現象的理解。
吳新雷崑曲論集
本書是作者從自撰的諸多崑曲論文中精選而成的結集,內分四個欄目,每欄各選四篇,合計為十六篇。一是「劇論曲評」欄,涉及臨川派與吳江派的理論爭鳴和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派的創作特點,並對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作出了探索性的評論。二是「崑班流播」欄,考述明清以來崑曲以蘇州為中心向南京、揚州流播的情況,指出其具體表徵是江蘇三大據點的崑班極為興盛。在《浙江三大崑曲支派初探》一文中,對杭、嘉、湖一帶正崑以外的草崑班社進行了探考,重點描述了寧波、金華和溫州三個地區生根於民間的崑班源流。三是「文獻鉤沉」欄,對《真蹟日錄》和《樂府紅珊》中的魏良輔曲論,以及《綴白裘》的來歷和《明心鑑》的原貌,進行了深層次的勾稽。四是「演唱研討」欄,專題研究了「俞派唱法」和吳梅的演唱實踐,並對崑曲的傳統劇目和《牡丹亭》的演出情況作了史料性的考論。
光的無限力量: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
No light, there is no space.少了光,就沒有空間存在。 是什麼樣的一個搖旗吶喊的狂飆年代,孕育了這麼一位跨世紀的視覺劇場巨擘? 是什麼樣的一幅冷凜純粹的視覺構圖,絕對理性的組成召喚了內在的神秘幻境? 是什麼樣的一種多元並置的聲音景觀,讓聽覺成為空間中可被感知的心靈圖像? 是什麼樣的一款低限機械的表演風格,以極簡細微的動作迸發石破天驚的力度? 是什麼樣的一場異質文化的交融混雜,不同的題材和文本交織再生出全新面貌? 羅伯.威爾森,一個當代劇場史上,絕對不能錯過的劇場大師! 崛起於六○年代紐約前衛劇場運動,羅伯?威爾森在1976年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奠定大師地位,從此世界劇壇引領風騷將近四十年。他的劇場美學形式獨特而強烈,雕塑化的姿勢、意象先行、緩慢的動作、複雜的燈光設計、幾何造型、令人驚奇的機關道具、聲音與視覺分離等,在舞台上形成一種舞台蒙太奇的拼貼現象。 他還成功跨足戲劇、歌劇、舞蹈、裝置和影像等領域,雖以相同的邏輯實踐和操作,卻能不落俗套,時時出人意表。本書以時代背景及其重要作品為主軸,詳細描述羅伯?威爾森的成長與創作歷程,解說各作品的特色,並論及同時代的藝術家或相關思潮,清楚勾勒出一位劇場大師的風格與特色。
宗教與戲劇研究叢稿
本書是著作者二十多年來對宗教儀式與戲劇之調查與研究之部分論文的編訂。所選論文二十篇,分上下編:上編文章主要側重於對儺儀、儺舞、儺戲以及相關的藝術形態的討論,以考證宗教儀式對戲劇發生的文化生態背景;下編諸篇主要從南戲的發生、目連戲的形成、道壇中的戲劇、宗教傀儡戲、儀式與戲劇以及戲曲行業神信仰等方面,來考證宗教對於戲劇的影響、生成,以及戲劇(戲曲)與宗教融合的文化現象。宗教戲劇學既是一個與社會學、宗教學、民俗學、戲劇學以及文化人類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也是具有戲劇文化學意義的獨立學科。同時,衪又是一個新興學科,它包涵了宗教與戲劇、戲劇與宗教以及與之相關的各方面內容,是建立宗教戲劇學的重要基礎。本書對於宗教儀式戲劇的研究,是希望進一步倡導這一學科的建立,並為之提出一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書論文在宗教與戲劇的比較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認知,如最早提出的雩祭、軍儺與戲劇關係,以及南戲與宗教文化關係等文,都是發前人所未發之作,在宗教戲劇學研究方向有所創說;而在研究方法上,本書論文大部分都能從文獻求索入手,力求資料翔實,論證嚴謹。同時還著力應用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廣搜博取來自現場的鮮活實證資料,並加以嚴謹的考證,給沉悶的學術研究帶來一些新鮮的田野氣息。
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
本書收文十二篇,論述戲曲諸多重要觀點,譬如:戲曲之演進,無論劇種與腔調,實為雅俗之推移。折子戲應兼備短小獨立、經舞臺焠礪實踐、具行當化藝術三部曲方始完成;而其演出形式,實為中國戲曲古老的傳統。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其共同背景包含三要件:戲曲寫意程式和演員腳色化之表演方式、詩讚系板腔體之藝術特質、京劇進入鼎盛期;其基礎在於「唱腔」藝術特色之創立;然後經名師指點轉益多師成就所長,開創專屬劇目,塑造獨特鮮明之劇中人物,也因而創發了新妝扮、新程式、新行當,並由獨特風格而薪傳、擁護有人,終於成就為群體風格,於是流派藝術才真正完成。而宋元瓦舍勾欄於南戲北劇之由小戲壯大為大戲,實已提供充分之養分與安適之溫床;而活躍其間的樂戶伎人與書會才人,實已從中調適,作了極為有力的推手。舉此數端,亦可概見其餘。
當代戲曲新觀點
作者就新編戲劇的劇本、演出及舞臺藝術等方面,提出嶄新的觀點。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闡述高行健所編《八月雪》,討論此劇如何創新劇場藝術,將禪理呈現在戲曲上。第二章分析京劇《駱駝祥子》,探討其在編、導、演、舞美方面的全新創作理念。第三章討論《徽州女人》之舞臺設計以及主題意蘊,說明此劇何以廣受好評,搬演百餘場之多。第四章則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為主角,剖析《大唐貴妃》的文學藝術及劇場演出之得失。第五章探討京劇《牛郎織女天狼星》,說明其在角色、唱腔與舞蹈等方面上的諸多創新。第六章以「美人蛇」為核心,將歷代白蛇戲加以串連,進行全面的整理與研究。作者希望藉由本書,對新編戲曲提出新觀點,並和關心當代戲劇的讀者朋友們分享與交流。
東籬採菊集:近現代戲曲散論
《東籬採菊集》是一本自選文集,輯錄了作者近十年來發表的有關近現代戲劇戲曲史論研究,以及對較有影響的上演劇目的評論文章四十餘篇。表達出作者對戲劇戲曲的歷史和現狀的思考,及時記錄了作者觀劇時的所感、所思、所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戲劇戲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處在全球化時代戲劇戲曲藝術艱難探索的歷程,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周育德戲曲論集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發表過的戲曲研究論文的自選集。包括對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生平思想、劇作精神、劇作腔調、藝術理論、曲學主張等方面的研究所見,在各種場合發表的與眾不同的見解與論辯;有關明清戲曲聲腔與演出活動的考察;戲曲文獻整理的心得與發現;對戲曲文化與宗教文化關係的探索與闡釋;對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儺文化與儀式戲劇的研究;對戲曲舞臺原則與表演藝術的哲理認知與闡述;對戲曲藝術現狀和因應出路的評估與論說;對近年來戲曲舞臺名劇與戲曲歷史及理論研究成果的評論等。其內容涉及與戲曲相關的文、史、哲、藝術、宗教、民俗等多個學術領域,各篇論文均注意以求是的精神選擇新穎的視角,力求發表不同流俗的學術創見。作者以論文在學術界的影響為選材的主要考量,同時照顧論文的題材與體裁的多樣性,盡力保持自己的筆意與風格。
古今戲曲論
王衛民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主攻古今戲劇文學及理論四十餘年。自二十世紀六○年代初以來,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古今戲曲論文數十篇,作者從中選取二十七篇略加潤色修改,集結成本書,名曰《古今戲曲論》。 本書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部分。古代部分收錄十二篇,除了對元明清戲曲理論、雜劇、傳奇、地方戲作全面評述外,還對《竇娥冤》、清官戲、《三國演義》戲、《三言二拍》戲、《聊齋》戲的改編及流傳作了系統論述。近代部分收錄九篇,對辛亥革命前後戲曲理論變革、戲劇運動及部分作家作了論述。現代部分收錄六篇,主要對當前大陸的戲曲研究及戲曲狀況加以評論。全書觀點明確,論述充分,且不乏獨特的藝術見解,對戲曲工作者及研究、教學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泉南戲史鉤沉
泉南──古代泉州的別名。素有「戲窩子」美譽的泉南,孕育了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三大劇種,連漢唐間列為百戲之首的提線、掌中兩類偶戲也盛行於泉南。可惜歷代方志不書,資料流失,以致至今還沒有一部比較完備的泉南戲曲史專著出版。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莊長江自一九九七年開始從事廣泛的田野調查,搜集了大量具有原始文獻價值的資料,撰述了《泉南戲史鉤沉》一書。這本書內容豐富,包容量大,涉及泉南土生土長的三大劇種和兩類偶戲的班社、伶人、劇目諸多方面,其中有戲班起起落落的真實記錄;有各劇種自己獨有的習俗介紹;有民眾喜聞樂道的梨園掌故、傳說的記述;還描述若干名伶的師承關係、科班生活、表演特色、藝術造詣、成名經過、為人處事的態度、當時的觀眾效應,以及鮮為人知的軼事趣聞等等。是一本可讀性、收藏性兼具、圖文並茂的書籍。這本書對於梨園後輩的傳承當有裨益,即使非梨園人士讀了也有所啟迪。
雜技與戲曲
雜技,本為一切遊戲技藝的總稱,歷代以來有著「散樂」、「角觝」、「百戲」、「雜戲」、「把戲」、「雜耍」與「雜爨」等不同名目,歷經 不同朝代文化氣韻的滋潤,遂烙印出各時代特有的風華品貌。源起於狩獵農牧、部落戰爭、宗教祭儀、樂舞遊戲等先民文化的雜技,與人民的生活習俗與情感信仰緊密依附,因此無論在各種宴饗、祭祀與社火等活動場合中,都可見到其熱鬧繽紛的技藝展演,不僅提供了其他藝術門類孕育的溫床,相對地也廣為各藝術門類所汲取涵化。如戲曲早期便是在角觝百戲的搖籃中孕育成長,到吸收涵養其它的藝術門類,轉化成形為唐宋小戲與宋金雜劇院本,繼而成熟茁壯為南戲北劇的體製劇種,再進而衍生成為地方戲曲劇種的核心要素等不同時期,戲曲與雜技形成了源流孕育、參雜交集、應用結合、轉化提煉到衍生發展等關係網絡,且具體展現在形式結構、表演技藝、舞美穿關與題材創作等層面之中。本書以「古代雜技/當代遊藝」作為學術研究的聚焦點,從源流史論、劇壇生態、劇種特質、劇作文本、舞臺藝術及田野圖像等層面,剖析探究雜技與戲曲之間不可胥離的密切關係,試圖開發另類戲曲演出史的書寫策略,建構「中國百戲競陳演劇傳統」的論述體系。
戲曲新視野
這是一本深入分析古典劇作的戲曲專著,可提供戲曲教學重要的參考書籍之一。其中《竇娥冤》第三折、《牡丹亭》「遊園」、《琵琶記?糟糠自厭》是高中國文選錄的戲曲教材,應有助於教師掌握文本賞讀,以及雜劇、南戲、傳奇之體製結構與歷史發展。《戲曲新視野》卷一閱讀文本以元明雜劇為主,分別從「天人關係」、「莊周夢蝶」觀點討論關漢卿《竇娥冤》《蝴蝶夢》雜劇;從「度」與「解脫」之概念詮釋元代佛教度脫劇;再從關漢卿與汪道昆雜劇,觀察元明雜劇藝術體製的特殊形式與現象。卷二閱讀文本以明清傳奇為主,包括《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十種曲》,分別是明初文人傳奇崛起期、萬曆年間文人傳奇勃興期、清初文人傳奇發展期的代表作。卷三閱讀戲曲文本較為多元,故以主題式觀點古今對照;兼具古典劇作與新編京劇《征衣緣》《三個人兒兩盞燈》。以戲曲理論盛名的王驥德,《男王后》雜劇與《題紅記》傳奇較少人論述,透過主題式的觀照,更凸顯其劇作在戲曲史上之意義。
從祭賽到戲曲
治中國戲曲史常會遇到一個沈重且尷尬的命題:中國戲劇為何而晚出?為何而經歷一個約兩千年的漫漫形成之旅?卜鍵先生試圖穿越「戲曲」的概念屏障,從更廣闊的藝術空間上進行考量,對社與社祭、社火與社戲的傳承流變梳理分析,他提出:沒有社火就沒有戲曲。離開社火,戲曲就不能最大值地擴展影響,就難以繁衍生息。社事和社火以其弘博的生活舞台,幾乎包蘊了中華民族的所有藝術品種。一部社戲史,是一部華夏民俗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中國的民間演劇史。社,是有關我國古代禮制、民俗和藝術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一個尚未被重視的學術領域。陳寅恪說:「治我國文化史者,當以社為核心。」應該說,本書在這方面作出了富有開拓性的深入研討。書中第二編則收錄了作者其他一些研究戲曲的論文。
表演藝術年鑑2006
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創刊於1995年,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的重要出版品。自2004年起,《表演藝術年鑑》重新改版,定位為忠實紀錄表演藝術資訊的工具書。《表演藝術年鑑》是國內少數持續出刊十年以上的文化年鑑,長年記錄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生態變化。2004年以前,年鑑的編輯結構偏重表演藝術發展之論述。然而,考量《表演藝術年鑑》將成為未來研究者研究表演藝術產業之重要參考依據,恐論述之撰述人受限於個人主觀限制,較難客觀呈現每年表演藝術環境之演變及表演藝術生態輪廓。因此,自2004年開始,表演藝術雜誌社與表演藝術聯盟提出年鑑「工具書」的編輯架構與企畫,系統化分類蒐集資訊,客觀呈現年度表演藝術領域的樣貌及現象。改版後的《表演藝術年鑑》在架構上參考了《文學年鑑》、《公共藝術年鑑》、《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全書共分為年度十大新聞、大事紀、全新製作、政策分析、研習活動、出版品、評論文章、創作獎項、附錄等單元。此外,也邀請學者專家撰寫年度回顧專文,為年鑑蒐集之大量資訊提綱挈領。《表演藝術年鑑》轉型為工具書導向,則資料的翔實與周全是重要編輯原則。此外,編輯群也規劃研究專題,逐年加強研究之深度及廣度,以驥望《表演藝術年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參考用途,甚至可以讓產業界有效應用。轉型後的《表演藝術年鑑》依照上述原則編輯,連續兩年下來,資料之蒐集已可見清楚的脈絡,研究之廣度和深度亦逐年突破。因此,為維護資訊呈現之統一脈絡,以利後續研究者或得以將資訊放在時間軸上清楚比較,《2006年表演藝術年鑑》亦將維持改版後的體例進行編纂。此外,亦將以《2005表演藝術年鑑》附錄中的〈兩廳院售票系統消費分析〉為藍本,擴大研究範圍,進行「台灣地區表演藝術市場分析」,以更清楚呈現表演藝術市場全貌。2006年表演藝術年鑑》將延續工具書體例,延續詳實資料蒐集原則及擴大研究範圍,以守護其成為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宗旨與目標。
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
本書論述戲曲兩大問題。其一為戲曲本質,其二為戲曲腔調。前者從戲曲構成因素入手,說明戲曲之美學基礎為歌舞樂,加上在狹隘劇場上表演,因而產生「寫意性」的本質,以虛擬、象徵、程式為表演藝術原理,從而衍生歌舞性、節奏性、誇張性、疏離且投入性等質性。又由於深受說唱文學影響而在關目結構上形成延展性,深受明清兩朝律令制約而在功能上止於娛樂性和教化性。後者在著者《從腔調說到崑劇》的基礎上,重新探討溫州腔、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四平腔、梆子腔、皮黃腔等七大腔系的來龍去脈。由於對腔調之命義、構成、載體、呈現、流播、變化等問題已有深切之認知;更深知只要一群人長期居住一地方,其方音方言便會形成特殊之語言旋律,謂之「腔調」,腔調在源生地但稱「土腔」,其方言則稱「土音」、「土語」,其載體稱「土曲」、「土戲」。「土腔」一經流播便冠上源生地作為名稱,其中勢力強大而流播廣遠的便形成腔調體系,簡稱「腔系」或「聲腔」。因此對七大聲腔之論述,便每有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者。
白樸.鄭光祖評傳
元雜劇名家輩出,白樸、鄭光祖以他們出色的創作才能,躋身於領一代風騷的「四大家」之列,寫就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本書以翔實的材料,結合元代社會環境,聯繫他們的生平經歷與思想矛盾,剖析諸多作品中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尋求各別的藝術特點。有好說好,有不足談不足,不溢美、不隨意貶低,力求勾勒出兩個較為真實可信的古代戲曲劇作家來。對於他們不同的心理衝突和內心世界,也在可能範圍內加以搜求,不迴避複雜性格的存在。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王粲登樓》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是分析、研究的重點,給予了寫作中的特殊關注。對於已佚的作品,在可能的條件下,參伍搜剔,爭取在評傳中有一席之地。白樸、鄭光祖的散曲創作未加以忽視,白樸的詞作也在論評之列。
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
《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裡所蒐錄的,討論多年來藝術展演、空間、戲劇活力社區生活的篇章,都是邱坤良對文化行動的觀察與體驗。而這些觀察體驗,部份固然受到學院派訓練的影響,大部份還是來自個人的生活經驗,尤其是空間的移動概念,基本上就是來自青少年時代的遊戲趣味。全書主要脈絡從台灣藝術的過往的繁榮談起、到邱坤良自年輕時代起與台灣民間藝人、匠師黃海岱、李天祿等的交誼以及對他們的懷念,而後是邱坤良擔任藝大校長、文建會主委期間,參與或舉辦的藝文戲劇活動,最後是邱坤良到國外參訪的經驗談,及對台灣藝文環境的批評與建言。本書特點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坤良精心力作,深入淺出,文圖並茂。★展現台灣文化的生命力,認識國寶級大師的黃海岱、李天祿的藝術及人格魅力,深刻動人。
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
本書包括十篇論文,可分?三組:第一組包括《戲曲文學的文體特性》《戲曲角色論》《古代戲曲家的戲曲虛實論》《中西戲劇比較三題》四篇論文,從宏觀的角度論述中國古典戲曲的藝術特徵;第二組包括《元雜劇:中國戲曲藝術的奇葩》《元雜劇的戲劇衝突》《元雜劇中的喜劇性類型形象》三篇,著重探討元雜劇的藝術精神;第三組包括《?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李漁小說戲曲的?事技巧》《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雷同人物形象》三篇論文,則從小說與戲曲的關連中發掘它們之間相通的藝術精神。這十篇論文大體上代表了作者在二十世紀最後的十五年裡對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精神的思考。作者認?,藝術精神固然是文化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卻具有特殊的獨立性,可以相對遊離於文化精神之外,凌駕於文化精神之上,成?一種跨越古今、連通中外的獨立的精神存在。對於中華民族而言,這種精神存在猶如一根「掙不斷的紅絲」,成?民族的傳統,民族的根基,民族的靈魂。因此,藝術精神必須世世代代加以傳承,生生不息。
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
著名的戲劇家、小說家馬森在《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提出了兩個對現代戲劇極關重要的論點:「兩度西潮」與「擬寫實主義」,廣受海峽兩岸學界以及從事現代戲劇研究的師生們的注意。 其實這兩個論點不獨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戲劇,同樣也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文學,甚至於廣義的文化。 近幾年來也曾有不少兩岸的學者或發表論文或提供意見加以呼應、討論這兩個論點,不啻視其為正確理解海峽兩岸現代戲劇與文學的關鍵。
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論看戲曲美的構成
初版一刷本書是作者二十餘年來在上海戲劇學院本科班,中央大學戲曲研究所博、碩士班以及一些省市的戲曲進修班中多次講述有關戲曲美學特徵課程後的總結。本書以為當前流行最廣且頗具權威性的觀點,如說戲曲的美學特徵有綜合性、節奏性、虛擬性、程式性,「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等等,事實上是不足以說明戲曲的美學特徵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會千差萬別,各具特殊的本質,其最根本的原因、根據,決定於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由這一角度去探討戲曲的特徵及其特有手段,可以看到戲曲的特殊矛盾即在於它是採用「音樂和舞蹈」為主要物質媒介來扮演角色、反映生活的。從此入手,本書不僅將研討課題既規定為「戲曲究竟具有那些特徵?」更規定為要思考「戲曲為什麼必然有這些特徵?」從此出發,本書將戲曲美學特徵由基本樣式、表達內容、表現方法和技巧特點四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為口訣式的十六個字:「舞容歌聲,動人以情,意主形從,美形取勝。」
洛地戲曲論集
初版一刷本書共收論文十五篇。大致可分為四「組」。第一組,《「戲曲」的首見》、《戲文── 我國「真戲劇」之成》,概言「戲劇」與「戲曲」及二者之本義、異同。第二組,收七篇,從元曲雜劇的班社體制、元曲家概況、元散曲的曲作地、元刊本考察及今存於浙江高腔中元曲雜劇的演出,歸結而提出結論:「元曲(雜劇)興於南方」。第三組,一篇是關於「餘姚腔」的探討。還有兩篇是:《腳色制》和《末》,通過論述提出其主張:「腳色」並非一個個(獨立的、彼此無關聯)的行當,而是一種體制,我國「真戲劇」── 戲文(傳奇)的根本性的體制「腳色綜合制」。第四組,對三類戲劇的三篇劇評。關於「神仙道化、隱居樂道」── 對元雜劇的;《長生殿》──對傳奇的;關於《(閻婆惜)活捉張三郎》── 對民間戲的評說。
游藝戲曲:淺論中國戲曲的演進與發展
本書將中國戲劇史以歷史分期的方式,深入淺出的加以論述。全書共分十二章,從古代戲劇戲曲起源諸說,到角觝、百戲、歌舞戲、參軍戲,是為中國戲曲源起醞釀期與萌芽期;宋代雜劇、金院本、南曲戲文等戲曲出現,開始了中國戲曲成形期與成熟期。以至元明雜劇、明清傳奇時代,可說是進入戲曲的高峰狀態,則為全盛期、繁榮期乃至巔峰期。清代各地方聲腔、戲曲繼之興起,形成花雅之爭,將中國戲曲帶入了轉型期。文化大革命樣板戲時代,戲曲藝術則陷入了政治工具期。此外,並就戲曲重要理論之演進加以說明,擇取經典劇目之唱腔選段供作欣賞,讓讀者對中國戲曲有一系統性的認識。這是一本簡易的中國戲曲入門書籍,作者將中國戲曲的演進與發展作了重點的整理,希望藉此引領對傳統戲曲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朋友們,或是在門外徘徊的莘莘學子們,進入中國戲劇的藝術殿堂。
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
提倡戲曲性別文化研究,從性別視角研究中華戲曲,乃作者用力多年的課題,在當今較有影響。本書是繼《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之後,作者推出的又一部學術專著。立足本土,借鑒西方,本書從文化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和比較文化學入手,將性別理論引入戲曲研究,運用性別學和文化學的雙重目光審視中華戲曲,旨在以跨學科的理念和方法對之做出新的闡釋。戲曲性別文化研究,既是從戲曲藝術出發研究性別文化又是從性別文化出發研究戲曲藝術,既是從戲曲角度更細緻考察性別文化現象又是從性別角度更深刻認識戲曲藝術本質。本書在堅持性別觀點的基礎上,尤其加了對中華戲曲文化的原型分析,論題包括:女媧神話對戲曲的原型影響、老子學說對戲曲的哲學滲透、元雜劇史上的性別話題、明清戲曲中的女性接受以及「棄子救母」故事的母題識讀、「木蘭從軍」文本的性別悖論、古典劇作中的婚俗剖析、京劇男旦現象的多維透視,等等。
戲曲文獻研究叢稿
本書為作者近年所撰戲曲文獻研究論文之結集,涉及作者考訂、版本研究、文獻整理、書目著錄等方面。借重日本尋訪所得的,結合大陸所藏稀見文獻,對戲曲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作出新的解釋或提供新的資料。對日本所藏戲曲之研究與介紹,占了本書主要篇幅。其中有對內閣文庫、東洋文化研究所、天理大學、大谷大學、東北大學、靜嘉堂文庫、東洋文庫等處所藏部分稀見戲曲資料的介紹與考訂,涉及《四太史雜劇》、《芙蓉屏記》、《鸞玲記》、《桃園記》等一批孤本戲曲,和明刊《詞林白雪》、清鈔《九宮正始》等稀見戲曲文獻,?對日本今藏《西廂記》、《琵琶記》之明清版本,雙紅堂文庫所藏清末民初唱本資料作了作了?錄。在中國本土戲曲文獻的研究方面,初次整理了徐復祚《南北詞廣韻選》中的評語,堪為一新的徐氏《曲論》,並徐氏此書的編集過程作了探討;對《伯皆珠玉詩》、李開先《詞謔》、徐霖《柳仙記》、沈壽卿《龍泉記》等提供了新的資料與意見。作者以?,戲曲研究的進展,戲曲文獻的發掘實為重要前提之一。本書則體現了這一方面的實踐和努力,對戲曲史研究者,不無裨益。
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
中國戲曲的題材一向予人重複之感,同一故事往往在各個劇種中都會出現,似乎較無創意。然而戲曲題材的重複性,是中國敘事傳統與戲曲體制發展碰撞下的必然結果,甚至是時代特色的反照(同一時代常出現相同類型的故事),釐清此一現象,將有助於了解古典戲曲的特色。再者,即便是相同故事,在不同時代、不同劇種以及不同劇作家的筆下,也有著同中有異的奧妙,這就牽扯到個人的思維、體悟、才力、寫作目的等考量,如果能仔細分析,就可拆解戲曲的諸多樣貌,還原戲劇反映人生、凸顯人生的本來面貌。本書嘗試從巴赫汀(Mikhail M. Bakhtin,1895-1975)的「對話」(dialogic)觀點切入,探討戲曲編劇從改編到原創的多重面向,並選擇不同類型的改編和原創作品作深入的分析,再加以整合作出結論,有別於歸納式、概論式的論述。
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
本書以「戲曲表演之理論」與「戲曲表演∕文本之鑑賞」為兩大內容。「戲曲表演之理論」探討明清時代崑曲表演藝術理論重要的著作,包括潘之恆《亙史》、《鸞嘯小品》,《梨園原》和《審音鑑古錄》,這些著作分別代表明代評論家和清代藝人對崑曲表演藝術之理論與實踐。「戲曲表演∕文本之鑑賞」所評論的劇作,都是近十餘年來曾在舞臺搬演的經典名劇(王驥德《男王后》除外),包括青春版《牡丹亭》和多齣崑曲折子戲;京劇《美女涅槃記》、《徐九經升官記》、《孔雀東南飛》、《巴山秀才》、《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三個人兒兩盞燈》,以及歌仔戲《青天難斷:陳世美與秦香蓮》等。除少數幾篇為演出前書寫,大多是演出後的劇評。戲曲表演理論之研究與戲曲文本∕表演之實際鑑賞,恰好呈現作者在戲曲寫作上交錯互替的成果。曾永義教授評介:「本書對戲曲理論之研究,不止是文獻案頭,同時也是劇場文學藝術的探討。對於喜愛戲曲的朋友,都是很值得用來參考和切磋的。」
戲曲散論
本書分六章。「劇目與傳播」,在王國維等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宋雜劇、金院本的內容作進一步考察,對詞曲演變過程中文學與音樂的關係進行探討。「題材與情感」,探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演變,南戲《張協狀元》的藝術特色。考察元曲家對屈原、陶淵明、嚴子陵的不同態度,概括出反映元曲家心態的「三五七現象」。細讀《獅吼記》、《療妒羹》、《長生殿》,對戲曲中妒忌描寫的發展作了初步梳理。 「『四夢』蠡測」,考察了湯顯祖與魏晉風度及文學、唐人風流及文學的關係,並對“臨川四夢”歷來所得的評價進行清理和論述。 「曲論管窺」,詳細論述具有民族特色的戲劇批評形式——詠劇詩歌,對於明清徽州曲論及已故劉永濟教授的曲論進行探討。 「戲曲風俗描述」,對於竹枝詞、楹聯涉及戲曲的內容進行探討,並利用《利瑪竇中國劄記》、《熱河日記》的有關材料,考察外國觀?對中國戲曲的接受。 「近代戲曲研究」,探討上海作?近代戲曲南方中心的歷史地位,並對灘簧藝術的特徵進行討論。探討傳統詞曲對新文學詩歌創作的影響,?貫通古今的文學觀提供了生動的例證。
戲曲十論
本書係作者據其戲曲研究論文舊著編訂。所論十題及其相關附文,內容涉及中國戲曲學的三大主要構件:戲曲理論、戲曲史學與戲曲文獻學。所論範圍,既有對戲曲本質認識、戲曲文獻學學科建設、戲曲史學範圍拓展(如對戲曲優伶歷史、西域戲劇文獻、明代小戲及溫州地方戲的開拓研究)等方面的宏觀審視和思考,又有關於具體戲曲作家(如徐渭)、作品(如《繡襦記》)、史料(如《金瓶梅》戲曲史料)、題材本事(如《西廂記》本事)等方面的微觀探析和考據。全書主旨立足拾遺補闕、開闢新途和發表異見,希望在戲曲學方面努力有所創說,並力求論證資料翔實,態度嚴謹,判斷中肯,為學習與研究中國戲曲的讀者擴展視野、開闊思路和掌握史料,提供參考依據。
湯顯祖新論
湯顯祖作為偉大的戲劇家是世所公認的。但他並不僅僅是一位戲劇家。明萬曆年間的「學官諸弟子」之所以「爭相北面承學」於他,就是因為他們認定湯義仍「所繇重海內,不獨以才」。即他不僅僅有詩賦靈性、藝術天才,更重要的是有思想,而且其深邃廣博唯一般學官「聞所未聞」。本書正是試圖通過對學界在湯顯祖研究中尚缺乏關注的「道氣為宗」、「天地貴生」、「意識境界」、「主人之才」、「向死而在」、「承擔意識」、「精神不欺」、「狂斐之章」等命題來看他作為思想家的深邃;通過「情本於道」、「『我』的凸顯」、「情立世界」、「持轉易之關」來看他作為美學家的風采;通過「知夢遊醒」、「遊夢於道」、「追思生命」、「夢即生存」來看他作為藝術家的氣質。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
本書凝聚了著者近十年來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重要學術成果。本書分?四編,包括著者對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整體觀照,對二十世紀中國戲劇進程中影響最?深遠的事件與理念的剖析,同時也有對中國當代戲劇的現狀與命運的傾情關注。通過這些開拓性的研究成果,著者?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描繪了一幅新穎而真實的圖景,並且力圖揭示現代性與本土化這兩大基本價值觀的互動在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些研究成果無不引起中國大陸戲劇理論界強烈反響,成?晚近十多年戲劇界的核心論題,以其史論結合相得益彰的獨特風格,開拓了該領域的研究空間,最終奠定了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研究領域的基本理念與研究指向。
戲曲與歌劇
本書收文八篇,其<從戲曲論說「中國現代歌劇」>是著者一九九七年六月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主辦的「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上,所作的專題演講,著者認為「中國現代歌劇」不能但憑「橫的移植」,而不植根於戲曲的美質,由此發展為理論,並身體力行。其<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首先界定「戲劇」、「戲曲」、「小戲」之名義,從而考述先秦至唐代(《踏謠娘》與「參軍戲」除外)之劇目多達三十有餘,就戲曲史之研究而言,有許多言人所未嘗言者。其<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因「戲文」、「傳奇」的分野是戲曲史學者論爭不休的問題,著者乃繼其<論說「戲曲劇種」>之後,進一步批駁異說,並從「質變」立場,證據其「三化」說之可信度。此外如<再說「拗折天下人嗓子」>、<戲曲在台灣五十年來之研究成果>等,於戲曲之研究,亦均有參考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