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為什麼我還不快樂?」「我得到了從小夢寐以求的人生,但我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明明我已經把自己的行事曆填得滿滿的,怎麼還是覺得很空虛?」當代人最普遍但最被忽視的心理健康危機第一本針對「高功能憂鬱症」(HFD)深度剖析與提供解決方案的專業著作從辨識HFD的根源,症狀如何呈現,到一套被證實有用的心理工具幫助你脫離過度努力、空虛、自我虐待、喪失自我價值感的迴圈真正重拾對生活的動力、意義感與快樂吳若權|作家、企管顧問、電台主持雪力(夏瑄澧)|YouTube《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瑪達拉.達努巴克|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外聘督導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療癒推薦❏高功能憂鬱症——比比皆是、我們卻毫無知覺的心理流行病你是否曾感覺內心「怪怪」的,卻無法說出確切原因?或你總是忙個不停,卻從未感到圓滿?下面的描述是否符合你曾經有過、或當下的心境? ◉你感覺情感麻木或疏離,就像是無情的自動駕駛機器。 ◉你對當下感到冷漠,對未來充滿恐懼。 ◉你很難專注,甚至難以完成過去輕鬆就能處理的事情。 ◉你總是感到疲倦,但因焦慮而無法入睡。 ◉你常常避免尋求幫助,因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即使他人再三否認,你仍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被強烈的罪惡感壓垮。 ◉你發現自己無法從曾經熱愛的活動中獲得滿足或樂趣。 以上是可能罹患高功能憂鬱症的部分徵象。提到憂鬱症,你腦中或許浮現的是一個陷入悲傷難以自拔、無精打采、甚或是功能喪失的人;然而高功能憂鬱症的患者卻恰恰相反,他們表面看似與常人無異——生活充實、擁有幸福家庭,在職場上也看似能力出眾、事業成功,渾身散發迷人光彩。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憂鬱,可是內心深處卻絲毫感覺不到快樂,甚至誤以為是自己「還不夠好」,因此陷入不斷殫精竭慮地追逐成就、但仍不快樂的惡性循環。 據估計,光在美國可能就有數百萬計的人患有高功能憂鬱症、上千萬人曾經出現過相關的症狀,然而這個現象長久以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作者、精神科醫師朱蒂絲.約瑟夫是系統性研究高功能憂鬱症的第一人,她為這個影響廣泛的心理流行病提出定義、探究其根源和臨床症狀,並研發能夠自我療癒HFD重要工具。❏運用5V療法,展開高功能憂鬱症的自我療癒之旅 在朱蒂絲著手研究高功能憂鬱症之前,並沒有針對HFD的已知療法,因此朱蒂絲運用她的研究實證、診療經驗以及個人經歷開發了第一套有效的療癒工具,並成功讓眾多患者擺脫HFD之苦。這套工具被稱為「5V療法」: ◉驗證 Validation:承認並接納過去創傷與當下痛苦帶來的負面情緒 ◉傾訴 Venting:釋放內心壓抑的挫折與焦慮 ◉價值 Values:辨認對自己生命最重要的目標與優先次序 ◉生命徵象 Vitals:放慢腳步以聆聽大腦與身體的訊息,並管控好六大與情緒功能息息相關的生命徵象 ◉洞見 Vision:規劃並慶祝事業成就、人生里程碑,以及日常的快樂 這是一套簡單實際、可靈活運用的工具。在本書中,你將一步步實踐這五個關鍵步驟,學習停止內耗和自我虐待、圓滿自己的真正需求、在所有關係中找到愉悅、讓生活充滿喜樂和意義。你將走出高功能憂鬱症的陰影,不再像是冷酷無情的機器,而是忙著好好生活。▌各界讚譽「這是一本全面性的自我療癒指南,提醒我們去重視自己心理健康的議題,我讀到後來也開始檢視自己是否也疑似有『高功能憂鬱症』?!也有學者以批判資本主義角度,指出精神疾患的指認與命名,所謂的不正常或異常,與握有知識權力者受資本主義影響有關。我們需要留意病理化的危機,然而,同時也需要留意資本主義運作下,社會普遍重視功能正常而忽略心理健康的議題。作者整合了許多取向的知識及臨床經驗,提供給現代社會的人們一個『心』的指南。」——瑪達拉.達努巴克|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外聘督導「朱蒂絲為許多人都感受到、卻往往誤以為只是『生活』一部分的徵狀提出了理論框架。她點出我們常常忽略的模式——我們總是錯誤地以為只要事情完成了,就代表自己沒問題。同時她提出可行且靈活的指引,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該放慢腳步、聆聽自己,以及好好照顧自己。在這個把『忙碌過度』視為美德的世界裡,當我們陷入掙扎時,總是懷疑自己、貶低自己。朱蒂絲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思考窗口。」——拉瑪妮.杜瓦蘇拉 Ramani Durvasula|臨床心理學家、《毒性關係.斷捨離》(It’s Not You)作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如果你曾經感覺自己『哪裡不對勁』,卻說不出原因,或者即使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卻仍感到空虛不滿足,那麼你來對地方了……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書,而是帶你回到自己的地圖。」——梅爾.羅賓斯 Mel Robbins|《任他而去》(The Let Them Theory)作者、《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朱蒂絲博士在高功能憂鬱症上的開創性研究,不僅切合時宜,更是極需被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她是首位深入探究這個常被忽略的心理健康面向的人,讓我們看見了無數努力維持外在成功卻內心掙扎不已的個體。她懷著同理心,並結合嚴謹研究與深刻分析,使這本書成為專業人士、摯愛親友,以及任何想更了解身邊隱藏痛苦之人的必讀之作。」——保羅.布倫森 Paul C. Brunson|《信守愛》(Keep Love)作者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榮格分析師,帶領你探索人生最重要的成長課題: 除了扮演父母或社會期待和指定的角色之外,你是誰? 其實你一直都有選擇,讓你的內在力量引導你、啟發你, 每一天都是「活出自己」的機會。 ★該如何定義長大或成功?是指達到某種標準,或是擺脫他人的期待? 活在世上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讓所有人滿意,或是讓父母感到驕傲。 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成為我們自己。 本書作者霍利斯博士為榮格心理學在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傳播者之一,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數十年來致力於教學和培訓工作,以通俗但深刻的語言,將榮格思想轉化為大眾也能理解和實踐的人生智慧,成為全球讀者探索心理與靈性的重要資源。 作者認為,人們在面臨人際關係的困境、感情觸礁、無法勝任日常事務、失去工作時,會導致煩躁、憤怒、倦怠,造成身心失衡。這正是因為內在的某處受傷了,而以往消除痛苦的方法都已失效,心理正以某種方式提出警告,要求我們尊重它、與它對話,並信任它的指引。 因此真正有效的治療是:面對真實的自己,重新檢視生活,才能運用已經存在的內在資源,穿越恐懼和困境。無論是即將離家、開始尋求人生意義的青年,或是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年,作者將在本書深入探問21個成長領域,協助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 重拾人生的主導權:學會不再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活。 ◆ 選擇意義,而非快樂:如何帶來更深層的滿足,而不是沉溺於令人分心的事物。 ◆ 驅逐束縛你的過往幽靈:那些縈繞心頭的聲音,其實是你成長的契機。 ◆ 學會擁抱自己難以面對的部分:找回隱藏在「陰影」中的引導力量。 ◆ 建構成熟的靈性:將意義與神祕性融入生命的五個核心要素。 ◆ 勇敢成為真正的自己:全然投入且真實活出人生。 ★各界推薦 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霍利斯博士是對妨礙我們活出完整人生的各種複雜性與「情結」,講解最清晰的一位思想家。他對於文學、哲學與榮格心理學的豐富學養,在書中隨處可見。本書拋開錯覺與假象,真實呈現靈魂為了賦予人生意義,所必須完成的艱鉅任務。他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與治療師之一。 ——普利茲詩歌獎得主,史蒂芬.鄧恩(Stephen Dunn) 沒有人像霍利斯博士以如此有智慧與溫暖的筆觸,探討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正在思索如何過「人生下半場」的人來說,本書是最棒的禮物。書中沒有陳腔濫調或虛假安慰,而是言之有物、充滿幽默感,並提供各種可以應用在人生旅程中的工具。 ——《衛報》專欄作家,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 本書是珍貴且難得的禮物:作者深切且完全的活過,並慷慨與讀者分享他的人生。霍利斯博士把深刻的心理學洞察與務實的應用方法連結起來,引領我們超越對前方冒險旅程的恐懼,同時像一個忠誠、慈愛且可靠的嚮導,陪伴我們穿越個人成長的艱困難題。本書是我們踏上旅途的最佳良伴,就像是蘇格拉底一樣的探詢者、充滿智慧的朋友、有愛心的老師、有覺察力的導師。 ——臨床心理學家,馬丁.羅伊德-艾略特(Martin Lloyd-Elliott) 本書展現作者一生累積的智慧精華。讀者必定能在其中找到面對生命困惑的指引,以及旅途中溫暖的陪伴。——榮格分析心理學家,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 本書充滿人生的智慧,作者彷彿透徹觀察了每個人(包括他自己)的內在風景,其中有奇妙的、平凡的,也有黑暗的,編織出人類心靈各個面向的真理項鍊。閱讀他的文字讓人再次確信:我們之所以成為完整的人,正是因為我們同時擁有光亮與陰影。 ——榮格分析師,揚.鮑爾(Jan Bauer)
這不是小說,是真實的心理治療現場!精神醫學權威陸汝斌教授介紹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法,並分享一個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完整記錄四十四次治療會談,展示一名精神科醫師如何治療自己的病人,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用心理分析剖開人性最深處的傷口,層層揭開潛意識的防衛與傷痕。 在沒有麻醉的手術台上,每一次會談,都是一次人性的切開與縫合。 本書由精神醫學權威陸汝斌教授撰寫,結合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理論、方法與真實臨床對話,具體展現分析性心理治療如何進行,並完整記錄了一位女性病人的四十四次治療會談。 全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首先,作者詳細闡述了分析性心理治療的核心理念,包括移情、移情神經質、反轉移情、阻抗作用、修通過程等重要理論與實踐原則,並透過多年的反思與教學經驗,探討分析性心理治療面臨的困境。 其次,是本書最核心的內容,完整呈現了四十四次治療會談與解析。從「惱人的心結」、「初戀男友」、「難以啟齒的枕邊細語」、「爸爸活在先生身上」、「乾夫妻與戀父情結」,到「向治療者表白」、「移情神經質」、「延遲的悲傷反應」、「紅色與弒母情結」、「過去感情的深度解析」,每一次會談都如同一次無聲開刀,剖析出病人對父親的深層依戀、悲傷反應、與丈夫的性困難、戀父與弒母的潛意識交織,並夾雜對作者的移情作用……一步步揭露人性深層的渴望與困境,也挑戰作者本人的情緒、記憶與專業。 最後,作者以四十年後的自己回望當年治療的歷程,檢討錯誤,誠實揭露「無督導」下所留下的遺憾與破口。最重要的是,分析性心理治療雖是深層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卻在當代臨床訓練中日益式微,甚至瀕臨失傳。作者撰寫本書,將多年臨床經驗與反思傾力整理,只希望這個珍貴的治療方法,得以延續並重新被理解,並給未來的心理從業人員做參考。 本書深入解析分析性心理治療,並以一名病人的完整治療會談紀錄做範例,從治療初始到結束,逐次呈現心理分析的真實操作與臨床過程。它是一本寫給心理師、心理學者與精神科醫師的進階教材,也是一本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的心理治療科普書。透過詳細的會談紀錄,讀者彷彿置身治療現場,可以更加理解精神科醫師如何治療病人,對心理治療更加了解。
★德國《明鏡週刊》、亞馬遜書店暢銷書,累積近千筆五星好評! ★讀者表示:真的有用!提供了確實可遵循的指示,幫助受影響的人,並為他們的家人帶來希望,是類似主題中最好的一本書! ★從身體、情緒和思考三管齊下,幫助你不再以焦慮的視角看待一切,讓平靜重返大腦! 如果焦慮與恐慌正主宰你的生活,那你來對地方了! 焦慮不是敵人,只是個愛哭又愛碎碎念的旅伴, 它能不請自來、出現在腦中,就能自動離開。 讓成功擺脫多年焦慮與恐慌, 也幫助成千上萬人的心理學家告訴你怎麼做! 你是否…… ★內心經常覺得不安? ★往往過度思考,無法停止擔憂? ★不斷設想「最壞的情況」? ★身體經常莫名緊繃,呼吸急促、難以入眠? ★經歷過焦慮或恐慌發作,卻不知如何是好? 人生在世,誰沒有操煩的一天?作者身為心理學家與諮商師,卻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竟會被焦慮症和恐慌症纏上,甩也甩不掉! 經過多年努力,加上職業訓練與面對患者的經驗,她終於找到了有效方法,取回人生的主導權,並決定把自己的方法分享出去。因為效果卓著,讓她躋身為歐洲德語區的暢銷作家和知名心理師。 書中首先帶領讀者了解大腦的機制、焦慮的作用與惡性循環,接著從身體、情緒和思考三個層面著手,各提供八項日常生活就能輕鬆實踐、且確實有效的工具與練習,給讀者脫離焦慮循環的勇氣,恢復身心平靜。 焦慮雖是人類用來保命的重要功能,但我們不需要總是沉默,任憑焦慮左右,也不必對它的話照單全收。是時候站起來,大聲對它說:「親愛的焦慮,請閉嘴!」 【各界推薦】 漢斯.莫心斯基(Hans Morschitzky),《不再焦慮》作者,臨床心理學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 ──誠心推薦 這是我治療焦慮與恐慌症35年來,讀到的最佳自助書籍。通俗易懂,提供許多有效的策略,同時又反映了最新的科學與心理治療進展。 ──漢斯.莫心斯基(Hans Morschitzky),《不再焦慮》作者,臨床心理學家 全然接納、和平共處、不卑不亢,本書提供了另一種應對焦慮的新思維。當認真、用力對抗焦慮已然無用時,是時候,該試試不同方法了,而你手上的這本書,會是最佳的指導手冊。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讀者激推!這本書是一個真正的轉捩點! ‧眼看家人從總是充滿活力,變成完全走不出家門,這本書為我們家帶來了一個真正的轉捩點!本書讓你理解焦慮時身心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應對。清楚、簡潔、能給予具體幫助,且充滿同理和勇氣。 ‧這本書幫助我和焦慮建立了一種情誼。我們有時處不來,但無論如何都能共事。書中的提示和說明很有幫助,我現在很享受與焦慮相處的過程! ‧書中的工具對於改變觀點、更準確地理解問題很有幫助,也有許多鼓舞人心的建議。 ‧在相關主題裡,這本書是我所讀過最好的一本,簡直就是我的靈魂之聲!它以簡單、易懂且合乎邏輯的方式描述了焦慮時會發生的「正常」過程,並提供了許多日常實用的工具。作者的親身經歷讓她言之有物,也能具體說出哪些方法有用,這真的很重要! ‧絕對推薦給想了解焦慮和恐慌的人。通俗易懂、情感真摯、實際有效、激勵人心,而且非常誠實! ‧自從讀了這本書,我的狀況確實變好了,焦慮與恐慌再也沒有發作過。書中解釋了我們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內容非常容易理解,光是為了弄懂這點,就絕對值得買。
【本書特色】 ★如果你覺得心很重,這本書會輕輕接住你…… 溫暖療癒讀者二十多年的跨世代經典, 荷蘭最受喜愛、作品暢銷百萬的醫生作家, 用最溫柔的方式,陪伴你走出情緒的森林。 ★慢慢痊癒,不是消極, 而是對憂鬱最誠實的理解。 「這本書不僅是一則寓言故事,更像是一次集體的心靈實驗。 在蟋蟀的憂鬱困境中,許多動物都熱心伸出援手,但並非所有方法都有用。 真正讓蟋蟀痊癒的,不是某種技術或藥方,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不斷累積的陪伴。 這正是本書最想傳達的訊息,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給予他人的禮物。」——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陳志恆、 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蘇益賢、 作家/馬欣、 詩人導演/盧建彰、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絢慧、 小小PETIT創辦人&作家/村子裡的凱莉哥——療癒推薦 ★讀者好評: .這個故事講述了生活中最沉重的話題之一(憂鬱症),寫作風格真誠、溫馨,讀起來令人愉快。我從未讀過如此深刻卻又如此簡單的故事,準確地描述了憂鬱症。 .我希望在自己身陷憂鬱時能擁有這本書。 .美麗而悲傷。我無法停止閱讀,有時還不得不擦掉淚水。 .這是關於一個不那麼可愛的主題的故事,可以在兩小時內讀完。閱讀起來像大人的童話故事,但也可以做為一個輕鬆的故事,讀給孩子們聽。 .我最喜歡的書之一。非常美麗,且以某種方式簡單地描述了憂鬱的感覺,或者實際上,並不知道那種感覺是什麼,但希望能做些什麼來消除它。 【內容簡介】 「慢慢痊癒」不是退縮, 而是在陪伴中,學會與痛苦共處的勇氣。 某天,蟋蟀感到頭部出現一種沉重、無法移除的奇怪感覺。他向朋友螞蟻尋求幫助,螞蟻告訴他,這種感覺是「憂鬱」。 螞蟻、松鼠和大象等朋友試圖幫助蟋蟀,他們送禮物、舉辦派對、寫信,甚至建議他嘗試新的活動。然而,這些努力都未能改善蟋蟀的情緒,反而讓他感到更加孤單和無助。究竟,蟋蟀該怎麼擺脫憂鬱,重新找回快樂? 荷蘭知名醫師與作家,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們看見憂鬱的多重樣貌,蟋蟀的朋友則象徵著人們在面對他人情緒困擾時的不同反應。有些人試圖提供建議,有些人提供情感支持,有些人則可能無法真正理解對方的處境。 作者以動物為喻,讓我們學習如何跳脫憂鬱的糾纏,並思考什麼是真正的陪伴,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其他人的療癒者。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不用太急切,可以慢慢消化情緒,一天一天變得更好,也做一個有耐性與智慧的陪伴者。
恢復自律神經,從調節迷走神經開始最完整的迷走神經練習,帶你把療癒融入日常當神經系統學會安全,身體才願意放鬆,情緒才有可能調節,透過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運用神經可塑性的力量,重建身心連結,回到健康。本書作者黛比・黛娜(Deb Dana)是與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創始人史蒂芬・波吉斯(Stephen Porges)博士合作最深的治療師,也是被公認為最能將此理論清楚轉化為臨床實務應用的專家。在本書中,她提出「BASIC」五階段神經調節架構(友善、關注、塑造、整合、連結),並據此設計出50項可靈活運用於治療現場與日常生活的練習。這些練習將引導你與自身的神經系統建立友善關係,逐步從慣性的生存模式轉向安全與連結的身心狀態。這不只是一本創傷療癒手冊,更是一份教你在生活中練習安全感的指南。不論你是治療師,還是希望自我修復的讀者,都能藉由這本書,從身體覺察出發,重新連結自己,建立內在的穩定與安全感。․心理創傷與身心整合治療領域的重要突破——「多重迷走神經理論」1994年史蒂芬•波吉斯博士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認為自律神經其實有三大部分, •發展最早的背側迷走神經系統,會讓生物在遇到巨大的恐懼事件時凍結並解離。•接著發展出來的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戰或逃的反應。•最晚發展出來的是腹側迷走神經系統,它提供獲得安全感的能力,讓人有能力維持身心穩定,不會遇到壓力就立即進入戰或逃及解離反應。․腹側迷走神經失調,身體和心理都會同時出問題當腹側迷走神經的調節能力受損時,會影響我們感受安全、社交互動、情緒穩定與身心整合的能力。如果出現憂鬱、焦慮、恐慌、退縮、情緒麻木;或容易波動、過度警覺;失眠、慢性疼痛、心律不整,消化問題、過勞、缺乏表情等現象,都告訴我們可能是腹側迷走神經出了問題。․藉由神經可重塑的特性,重新喚醒腹側迷走神經現代人的生活形態,讓腹側迷走神經失去功能,本書藉由各種可在日常生活中執行的練習,覺察自己所處的神經狀態,改變神經的反應模式,藉由神經可以重塑的特性,讓我們的腹側迷走神經足夠活躍,身體就能和大腦協同工作,有能力處理問題、改善健康和改變自我。․與自己建立友善關係的50個BASIC迷走神經調節練習BASIC神經調節練習的架構是一條從防衛走向連結、從生存走向修復的實作路徑Befriend(友善)——以自我慈悲的態度覺察身體;Attend(關注)——辨識神經狀態的細微變化;Shape(塑造)——活化腹側迷走神經;Integrate(整合)——重組經驗、恢復神經調節力;Connect(連結)——重新建立與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讓療癒發生。本書共有50個依據 BASIC架構設計的練習,透過呼吸、日誌、動作與日常實作,幫助你從防衛反應轉向穩定與韌性,打造一條通往安全感的身心之路。無論是治療師、心理師、輔導員、瑜伽與正念教師、身心工作者,或是希望提升自我調節力、理解自己神經系統的人,這本書都將成為你珍貴的實踐指南。【本書特色】․首創 BASIC神經調節架構,藉由五個階段重建神經韌性與身心協調力․結合呼吸、意象、感官、身體動作、日誌、藝術等多種方法的50個實作練習․每項練習皆附理論說明,有助深入了解練習的設計基礎及臨床引導․有配合治療進度設計的追蹤表,適合個人實作與臨床治療並行使用․能具體幫助強化腹側迷走神經,恢復與自我、他人、世界的連結
《情緒行為障礙藝術治療》是一本專為需要情緒與行為療癒的群體設計的作品。作者林端容博士,長年專注於藝術治療領域,結合多元文化背景與心理療癒理論,將藝術應用於各種情緒行為障礙的治療中。這本書深入探討了藝術治療的定義、理論與應用,涵蓋團體與個案治療的實務經驗,並提供豐富的國內外研究與專業訓練心得。書中介紹了藝術治療的各種形式與模式,強調藝術創作能突破語言與文化的障礙,有效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特別是在情緒行為障礙領域,作者分享了針對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選擇性緘默症、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多種症狀的藝術治療方案。這些方案通過繪畫、創作與表達,促進自我察覺與情緒調節,幫助患者更好地面對生活挑戰。此外,書中亦探討了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如何設計有效的治療方案,並且提供藝術治療過程中的評估指導。林博士的臨床經驗與學術背景,使本書成為了解與實踐藝術治療的重要參考資料。無論是教育、醫療或社會福利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是有需求的家庭與個人,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實用的知識與方法,幫助提升心智健康,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這是一本值得閱讀與推薦的專業書籍,對於藝術治療領域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過去的創傷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療癒自己、修復生命的恩賜!本書帶你更新自己的心靈,走出人際關係的困境,尋回真正的愛與信任。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傾向,會重演往事,或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投射在過去的人物身上,如果這段過去牽扯到昔日的情感創傷、痛苦和失落,情況就更為明顯。這種現象,佛洛伊德稱之為「移情」。移情作用無所不在,因為我們在成長歷程中,都會經歷許多失落與創傷,這些創傷被我們藏在心靈深處,就像一顆未爆彈,隨時會干擾我們目前的生活、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在本書中,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博士深入探討「移情」的來龍去脈,教導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陷入過去,以及該怎麼做,才能從這個毀滅性的模式中將自己釋放出來。他提醒我們,我們會不自覺地將童年或前段關係中的感受、需求、期望和信念,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人們身上──包括我們的親密伴侶、家人朋友,甚或是點頭之交。里秋博士以三十多年擔任心理治療師的經驗,幫助我們做到以下幾點:◆了解童年創傷會如何重現在成人的關係中,將它轉化為療癒的助力。◆找出並治療我們從過去帶到現在的情感傷痛,不讓它繼續破壞現今的人際關係。◆當我們對他人產生強烈的好感或反感時,就要注意,我們可能有未竟之事等待處理。◆善用「正念」,活在當下的現實中,且培養出真正的親密關係。本書帶領我們與自己的內在心靈對話,從過去創傷所帶來的影響中,回溯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未竟之事,並逐步釐清自己與他人的真實面貌,以5A為基礎:關注(Attention)自己的真實狀況、接納(Acceptance)彼此的一切、欣賞(Appreciation)並珍惜對方的價值、適時展現愛與情感(Affection)、以容許(Allowing)代替控制,建立健全而堅實的人際關係,尋回真正的愛與信任。
致:在愛裡反覆受傷的你 當你覺得放不下時,那就先別急著放下吧。 有些痛苦是還看不到盡頭的,先摸摸自己的頭,跟自己說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 ●《海苔熊x KP為你點歌》共同創作人 KP、作家 九粒Jolie、律師 林鈺恩、作家 柯采岑、抱緊處理Podcast主持人 陳湘妤、性教育和兩性關係專家 許藍方、人類圖畫館館長 游沛宸yuyu、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蔡佳璇 真心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你是否曾在感情的漩渦中打轉,反覆上演相似的劇本,心碎了又黏,黏了又碎?看著前任的動態,一邊心痛卻又忍不住窺探;面對曖昧對象的冷漠,內心上演無數小劇場,想靠近又怕受傷害。你以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或許,你只是少了一份理解自己與關係的「使用說明書」。 我們活在一個什麼都追求效率的時代,從TED18分鐘影片到90秒的短影音,甚至連失戀或失落都要分成「哀傷五階段」,似乎經歷這些階段,難過就可以被預期和安排,也可以早點「好起來」。可是,在這麼匆忙的過程當中,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 《放不下,也沒關係》就是這樣一本溫柔又專業的愛情關係說明書。它陪伴你一起潛入內心深處,看見傷口的模樣,並溫柔地為它貼上OK繃。
致:在愛裡反覆受傷的你當你覺得放不下時,那就先別急著放下吧。有些痛苦是還看不到盡頭的,先摸摸自己的頭,跟自己說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海苔熊x KP為你點歌》共同創作人 KP、作家 九粒Jolie、律師 林鈺恩、作家 柯采岑、抱緊處理Podcast主持人 陳湘妤、性教育和兩性關係專家 許藍方、人類圖畫館館長 游沛宸yuyu、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蔡佳璇 真心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你是否曾在感情的漩渦中打轉,反覆上演相似的劇本,心碎了又黏,黏了又碎?看著前任的動態,一邊心痛卻又忍不住窺探;面對曖昧對象的冷漠,內心上演無數小劇場,想靠近又怕受傷害。你以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或許,你只是少了一份理解自己與關係的「使用說明書」。我們活在一個什麼都追求效率的時代,從TED18分鐘影片到90秒的短影音,甚至連失戀或失落都要分成「哀傷五階段」,似乎經歷這些階段,難過就可以被預期和安排,也可以早點「好起來」。可是,在這麼匆忙的過程當中,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放不下,也沒關係》就是這樣一本溫柔又專業的愛情關係說明書。它陪伴你一起潛入內心深處,看見傷口的模樣,並溫柔地為它貼上OK繃。
如何從不健康的母女關係中得到解脫?看似大度的「放下」,常常讓妳誤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其實內心持續承受著倫理與情感的煎熬,因而帶來慢性的憂鬱、煩躁或各種身體症狀。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己成年後的性格、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甚至是工作表現和人生,都深受童年經歷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感到痛苦不堪,也不願意指責母親。「妳要是不聽我的,將來一定會後悔!」「我這麼做都是為了妳好!」「都是一家人,妳還跟我計較這個,會不會太不孝順了?!」 為了掙脫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很多人會試圖去「理解」母親,下意識地希望迅速達成「表面上的諒解」。然而在一段關係中,不解決過去留下的問題,雙方很難輕鬆且自在地往前走。 正視問題,是修復的開始。探索母親給女兒的束縛,不是要批判、指責、報復或決裂,是要找出痛苦的根源,不期待母親改變,滿懷感激地保持界限—— 跳脫對立,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學會自我同情、自我認同,開始自我覺醒,坦然做真實的自己,改善身心狀態,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一段關係中,理解對方也許不是必要的,但唯一必要的是認識自己!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心理師的諮詢實務經驗,以「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結構,剖析十五種不健康母女關係的根源、表現和影響。有效的心理諮商,不是避開過去造成的痛苦或尋求迅速的解決方案,而是承載、消化和穿越它們。本書不是要幫妳改變和母親的關係,是要幫妳回顧、反思、梳理母女關係,消除她留給妳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理解過去的經歷,釋放對母親的各種負面情緒和痛苦,藉由看到自己內心的傷痕,將承受過的所有傷痛轉化為解放自我的力量,真正從積壓已久的關係痼疾中走出來。 【專業推薦】書中按照心理諮詢三大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安排結構,分別介紹了母女糾纏的定義,母女糾纏的類型及其成因,以及療癒方法。于玲娜老師譯介關於母女糾纏的著作多年,終於寫出此書,匯聚研習心得。——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生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女性讀一讀的書,因為女性所遭受的心理困擾很多都源於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透過了解不同類型的不健康母女關係,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和塑造著自己,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並走出她對你的限制,更好地過自己想要的人生。——Susan Kuang,《斜槓青年》作者
解碼童年逆境經驗,重塑對兒童創傷與心理韌性的理解。本書作者以獨創「逆境因子Ts」框架,科學解析童年逆境如何留下身心印記,為何心理韌性是逆境兒童的復原希望,並提供能實踐的復原方法。每年,全球至少有十億兒童遭受各種童年逆境經驗(ACEs),包括身體虐待、種族歧視、忽視、食物剝奪及戰爭。由於兒童的大腦具有較高的可塑性,這些創傷對其心理和生理發展的負面影響尤為深遠。經歷過ACEs的兒童更容易輟學,壽命較短,並可能濫用物質,經常遭受各類心理健康和行為問題的困擾。關鍵問題是:該如何為這些孩子提供更有希望的未來?神經生物學家兼教育家馬克.豪瑟博士提供了一個根據研究而來的嶄新框架,以理解兒童對ACEs的獨特反應。這一框架超越了現有的認知,並圍繞著五個關鍵因素(五個Ts)進行設計,即創傷在發展過程中開始的「時間」(Timing)、創傷的「類型」(Type)、持續的「時間長度」(Tenure)、創傷的「毒性」(Toxicity),以及創傷在孩子生活中造成的「動盪程度」(Turbulence)。透過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幫助兒童培養韌性,從逆境中復原,甚至從中獲得成長,方法包括社區和學校的針對性干預、情緒調節工具,以及新興療法,如專注於直接腦部刺激的神經反饋和迷幻劑治療等。兒童所經歷的痛苦雖然令人難過,但他們也有康復的巨大潛力:兒童的大腦可塑性讓他們容易受傷害,且易於留下創傷後遺症,但在正確的支持下,也使他們能重新找回童年的喜悅、驚奇、純真和好奇心。【各界好評】對於每一位想要守護孩童或是理解自身童年創傷經驗的人而言,《脆弱的心智》無疑是一部極具意義與深度的重磅著作。此書不僅為助人工作者提供具有科學實證的創傷知情工作指引,也帶領每一位關心兒童福祉的讀者看見創傷背後的脆弱與堅韌,理解傷害的深度與複雜度,也相信療癒的可能。──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沈瓊桃閱讀本書過程增長許多視野,會令人想要回頭檢視過往實務工作經驗裡所遭遇到的創傷個案,兒童青少年是如何在這歷程下成長,成年個體又是如何將傷痛壓抑或轉化成可能是阻礙、亦可能是心理韌性,許多曾經遭遇但未解的疑問,在本書中都一一被澄清與獲得答案,是很適合助人工作者閱讀的一本書籍。──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諮商心理師 朱惠瓊做為一個臨床精神科醫師、創傷心理治療的工作者,我把焦點放在臨床的應用上。……雖然有些治療的選項,在臺灣還沒有正式的適應症,在考慮治療時要加以考量。但是書中深刻剖析童年逆境對大腦與身心的長期影響,並提供多元介入策略以幫助兒童建立韌性、從創傷中復原,仍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李政洋身心診所院長 李政洋馬克.豪瑟擁有對科學數據的敏銳洞察力,以及理解人類苦難的敏感度。這些能力再加上他個人的相關經歷,足以用來破除大眾的迷思與無知。他不僅提出深入的見解,也提供可行的方案,讓我們可以理解這項具有人類與社會意義的議題。──哈佛大學心理學約翰史東講座教授暨《語言本能》作者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這是一本由傑出研究學者所撰寫的重要深度著作。本人重磅推薦。──暢銷書《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作者 約翰.海利(Johann Hari)豪瑟不僅是位有名望的科學家,還是位格外平易近人的作家。教育工作者、家長與政策制定者都將發現,這本內容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指南,是引領我們理解與保護弱勢兒童的無價之寶。──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暨《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作者 丹尼爾.威靈漢(Daniel Willingham)馬克.豪瑟的《脆弱的心智》是一部精湛之作!憑藉深厚而廣泛的學術研究,豪瑟利用研究和理論照亮了在逆境中成長的兒童生活,並展示了如果能動員韌性、同情心和社會正義的力量,這些孩子並非註定要被擊垮。──康奈爾大學和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榮譽心理學教授、《Listening to Killers》作者 詹姆斯.加伯利諾(James Garbarino)馬克.豪瑟這本非凡的著作既充滿知識,又深具感動力,不僅揭示了失去童年的無法形容的悲劇,還展示了同理心、理解力和科學的進步如何能為受害者帶來解脫和希望。──亞利桑那大學榮譽教授、《The Precipice》作者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我希望每位醫學生、健康專業人員和教育工作者都能讀到這本書!它以優雅且充滿同情的語言,清晰地闡述了童年逆境、虐待和忽視對終身健康、學習和行為的深遠影響。──麥克馬斯特大學兒童精神病學臨床教授、《Love Builds Brains》作者 珍.克林頓( Jean Clinton)探討極重要議題的《脆弱的心智》,是本令人欲罷不能的讀物。對於美國與全球數億孩童所承受的各種逆境,馬克.豪瑟清楚地闡述了建立與解釋其身心後果的科學。豪瑟令人心碎地詳盡證明了極度忽略、情緒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的普遍程度,還有它們對於孩童身心健康的致命影響。不過也有證據顯示,許多形式的介入可以改善甚至逆轉因童年逆境所造成的身心創傷,經由這些證據,本書也提供了希望。《脆弱的心智》呼籲我們採取行動: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不能再辜負孩子們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暨《概念起源》(The Origin of Concepts)作者 蘇珊.嘉莉(Susan Carey)童年逆境會破壞孩童與青少年的短期與長期幸福,這一點也不令人驚訝。毫無疑問地,這是因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學家們一直在分享這方面的知識。但是,除了處在不良環境中會導致不良後果的這項常識外,人們對於有關於童年生活如何形塑人類發展的許多問題仍然不甚清楚,這可能是因為要投入全職工作般的努力,才能跟上這個日益快速發展的領域。幸運的是,《脆弱的心智》一書讓非專業人士更容易理解本世紀初以來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即便最新研究結果多麼讓人沮喪,但本書同時也強調了有希望的前景,包括:被不當對待的孩童常會發展出隱藏天賦、孩童在如何以及是否會受到逆境影響的差異極大,還有為了讓更多的孩童可以體驗到安全成長的發展成果,我們可以而且仍然需要做些什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榮譽教授暨《你的起源》(The Origins of You)作者 傑.貝爾斯基(Jay Belsky)兒童受害的後果,就是造成幾個世代的苦難與暴力。因此,個人與整個社會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馬克.豪瑟在這本獨一無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傑作中,詳細說明了所有類型的童年逆境及其後果。這本必讀之作,不只為讀者提供深入人類本性與苦難的革命性見解,也因其提供了邁向更美好世界的必要指南而帶來希望。──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布瓊布拉日光大學(Université Lumière, Bujumbura)榮譽教授與《敘事暴露治療》(Narrative Exposure Therapy)作者 湯馬斯.艾爾伯特(Thomas Elbert)我們早已知道,幼年時身處逆境的孩童,長大後會有經歷身心健康問題的風險。遺憾的是,比起過往世代,今日的孩童甚至可能會遇上更多的挑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槍擊事件與前所未有的難民危機只是其中三個例子。馬克.豪瑟在這本研究充分、文筆細膩且感情真摯的著作中,描寫了許多孩童所面臨到的不幸與恐懼,我們從中了解到何以有些孩童會遭受到極大痛苦,而幸運的少數孩童卻能幸免於難。對於童年逆境會對孩童年成長過程產生什麼樣衝擊有興趣的任何讀者,我都會強烈推薦他們閱讀《脆弱的心智》。──哈佛醫學院小兒科、神經科學與精神科教授、波士頓兒童醫院小兒發展醫學研究李查大衛講座教授暨《被遺棄的羅馬尼亞兒童》(Romania’s Abandoned Children)作者 查爾斯.尼爾森(Charles A. Nelson)馬克.豪瑟運用自身照顧孩子的經驗,還有身為老師的洞察力以及身為科學家的分析力,來聚焦探討童年逆境經驗。他描述了孩童如何依據逆境的類型、發生時機、毒性、持續時間以及他們可以找到多少在地支持,來以不同的方式面對逆境。豪瑟簡單明瞭地解釋了童年逆境會對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也提供了處理創傷後果的建設性建議。任何養育孩子、與孩童互動、看照孩童或是制訂兒童相關政策的人士,都需要閱讀這本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榮譽教授暨《母性》(Mother Nature)作者 莎拉.布萊弗.赫爾迪(Sarah Blaffer H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