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吉林:伊通卷 下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中游地區卷 上冊
《中國飲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領域中帶有統領性的課題,是填補空白之作。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是農耕文化,本書承載了中國五千年豐厚深湛的農業文明。每個分卷都是一部區域飲食文化通史,脈絡清晰,內容厚重。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思想,啟迪文明,繼往開來,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斕、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畫卷。本套書通過考古研究成果、歷史文獻等方面,闡述了各地區的從古至今的飲食文化發展歷程。對飲食文化現象進行文化內涵的分析,闡述出中國飲食文化多民族融合、醫食同源、天人合一、尊老等思想觀點,對該地區的飲食文化發展做出了科學的總結,並為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飲食文化史.京津地區卷 上冊
《中國飲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領域中帶有統領性的課題,是填補空白之作。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是農耕文化,本書承載了中國五千年豐厚深湛的農業文明。每個分卷都是一部區域飲食文化通史,脈絡清晰,內容厚重。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思想,啟迪文明,繼往開來,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斕、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畫卷。本套書通過考古研究成果、歷史文獻等方面,闡述了各地區的從古至今的飲食文化發展歷程。對飲食文化現象進行文化內涵的分析,闡述出中國飲食文化多民族融合、醫食同源、天人合一、尊老等思想觀點,對該地區的飲食文化發展做出了科學的總結,並為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化吉林:伊通卷 上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文化吉林:柳河卷 下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文化吉林:東豐縣卷 上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文化吉林:前郭爾羅斯卷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文化吉林:東豐縣卷 下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文化吉林:通化市卷 下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文化吉林:通化市卷 上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文化吉林:柳河卷 上冊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絲綢之路
涵蓋人口44億、經濟規模21兆美元、沿線國家60多個 習近平& 最具野心的雄圖霸業 不可不懂「一帶一路」的根源歷史! 中亞草原史大師 劉迎勝博士 & 應聯合國之邀 擔任國際科學考察隊隊長 三次親歷黃沙征程 實地考察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絲綢之路主題圖書的權威之作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連結不同文明的重要紐帶 由於其歷史影響巨大,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本書是著名學者劉迎勝教授研究和考察絲綢之路而撰寫的學術著作,分為兩卷,上卷為〈草原絲綢之路〉,下卷為〈海上絲綢之路〉。全書以時間為經,以文明交流為緯,全面系統闡述了兩條絲綢之路的發端、發展過程,詳細介紹了絲綢之路沿線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交流的歷史狀況,展示了數千年來以絲綢之路為紐帶文明碰撞與融合的宏大歷史場景,分析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及現實意義。全書史料豐富,視野宏闊,分析客觀,是學界公認的研究絲綢之路的權威之作。
歷史不忍細讀 全集(全新修訂版)
揭開歷史謎團.還原歷史真相 眾說紛紜的千古懸案,造成史實多被掩蓋,積非成是的人物描繪,成就神話般的英雄。 歷史,抽絲剝繭後將可能發現……真相,與我們的認知相去甚遠…… & 「揭開歷史謎團.還原歷史真相」 妲己真的是惡女嗎? 秦始皇焚書時留有完整備份?還因為一句謊話而修築萬里長城? 中國古代就有太空夢、登月計畫! 千年名畫竟然是特務的情報! 諸葛亮娶醜妻是真愛,還是別有所圖? 難以破解的赤壁之戰四大謎團! 唐朝房地產也曾崩盤,朝廷的打房政策為何? 詩仙李白得不到唐玄宗的重用,是因為「大嘴巴」惹的禍? 思想核心為「存天理,滅人欲」的明朝,色情文學反而搶占「暢銷書」排行榜! 「佛山無影腳」的黃飛鴻是街頭藝人?還是真功夫? 清政府曾大舉掃盪金融犯罪,企圖拯救股市! 大清雖腐敗,GDP卻占世界總額的1/3? 本書一篇篇具知識性、考證性的史實探索,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走進千百年前這個如幻似真、孰悉又陌生的歷史國度。
亦古亦今之學——古文字與近代學術論稿
本書共十八章,二十萬字。書前的引言和前十章,談的是甲骨文、石刻文字、說文、清華竹簡等古文字稿,主要在破解甲骨文字、通讀甲骨的詞句、檢討和推廣古文字,企圖建構客觀的思維模式,提供後學參考;後八章則是探究近代學人胡適、顧頡剛、陳寅恪、徐志摩、徐復觀、柯昌濟、毛遠明、陳夢家等的論稿,嘗試將攻治古文字的方法,轉用在勾畫近代學人心靈深處的個案,古為今用。二者面對材料今古不同,但駕馭的方法卻是一致的。所謂「亦古亦今之學」,是作者近年治學的方式。本書稿的成果,希望能將古今學脈聯成一線,以理入情,滴水相生,肯定以多角度破一定點的研究方法。
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
///////// 歷史擁有兩張面孔,不論看著過去或現在,都會看到同樣的事物 ///////// 這是一本充滿嘗試與挑戰的書,由中部數所大學青年學者共同寫作,打破校院壁壘,跨越所系界線,積極探索「人文學科如何對應當代需求」,這本書就是他們/她們初步的回答。 「如果蝴蝶輕拍翅膀,都會影響地球另一面的氣候,又怎麼能說那些已然消逝、抑或未曾親眼得見的種種與我無關!」因此本書試著把古今類似的事件勾聯對比,拉出時間縱深,希望讓內在的規律浮現出來,讓你我對世界、對人性能多瞭解一些。 //////////////////////////////////////////////////////////// 【皇帝也有離婚協議書?】皇帝說:「我不懂什麼叫愛情,在別人是平等的夫妻,在我,夫妻關係就是主奴關係,妻妾都是君主的奴才和工具。」 【比《後宮甄嬛傳》還血腥!】從知名歌手王傑遭人下毒,毀嗓、狂掉髮,回顧古代宮廷鬥爭的慘烈,推測那一劑神祕毒藥究竟為何。 【先有逢甲大學還是先有逢甲夜市?】獲選臺灣「最美味夜市」、「最受喜愛的夜市」,年營業額高達九十億元的逢甲夜市,它跟逢甲大學到底有什麼淵源? 【國泰航空竟然是契丹航空?】「國泰」等於「契丹」?為什麼?比美《達文西密碼》的破譯過程,一絲線索,串起千年故事。 【有錢的未必是大爺?燈紅酒綠下的潛規則】妓女端著菸盤,遇到中意的客人就請對方抽菸,表示有意進行下一步交易。當娼妓把初夜交給第一位客人時,還要辦盛大的筵席慶祝一番。 【古人服裝規矩超級多,不穿制服就完蛋】穿著不合規制,會招致天下大亂,你還敢說「制服退出校園」嗎?但古人又常常「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真是搞得我好亂啊! 【古代廁所超高級,五星級飯店都比不上!】使用高級檀香、沉香除臭,準備名牌衣物供人替換,還安排面容姣好、身材火辣的美女群侍候,這……只是廁所嗎? ※※※※※※直擊大爆料※※※※※※ 灰姑娘哪裡人?為什麼唐代也有灰姑娘故事? 明代到處都是假和尚與偽尼姑,宗教亂象不是現代才有嗎? 郭婞淳舉重奪金挺舉一百四十二公斤破世界紀錄,古代舉重更誇張! 史上數一數二的大文豪不敢吃蚵仔,還要寫詩表列各種(他認為的)怪異食物。 不要嘲笑菜市仔名,從文字學來看全都是響噹噹的名號。 韓國世越號船難陰謀重重,臺灣史上最嚴重的船難竟也是被層層遮掩? 誰是大航海時代的東亞海賊王?鄭成功還輪不到,其實另有其人! 梅西是當代第一流足球選手,但西班牙媒體把他跟《水滸傳》大壞蛋並列? //////////////////////////////////////////////////////////// 書中仿擬媒體新聞形式,區分「政治焦點」、「國際脈動」、「社會萬象」、「文教論壇」、「體壇動態」、「生活風格」等面向:從當代事件出發,論談過去的歷史;回顧過去歷史,思考當代的事件。究竟歷史是否曾經改變?歷史是否能被改變?從中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再以趣味來看,書中用「文字學」檢視菜市仔名、認識鬼,用「聲韻學」發現秦朝口音、追溯灰姑娘的起源,從「詩選」推敲古代人際關係,從「詞選」知道古代搭訕的技巧,從「小說選」、「戲曲選」評比古今娼妓與宗教問題……。你我才赫然發現,原來必修科目也能如此有趣!
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知識
皇帝之最 歷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湯至紂,共歷31王。 歷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僅歷1帝。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壽命最長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歲。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壽命最短的,是北朝時的北周,平均每帝僅享年22歲。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長的是清朝,自1644年統治全中國至1911年滅亡,歷267年,傳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短促的是北遼,自1122年3月立國至1123年滅亡,僅歷19個月,傳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個月。 中國歷史上最早稱皇帝的是秦始皇嬴政,在位時間是西元前246年至西元前210年。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是清朝的宣統,即愛新覺羅‧溥儀,他在位的時間是1909年至1911年。 壽命最長的皇帝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享年88歲。 壽命最短的皇帝是東漢殤帝,名劉隆,不到1歲即夭折。 即位時年齡最小的是東漢殤帝,剛過100天。 即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是女皇武則天,67歲即位為武周皇帝。五代十國的荊南王高季興即位時也是67歲,其次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即位時年已65歲。 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康熙皇帝,在位62年。 在位時間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僅僅1天即戰死。 嬪妃最多的是晉武帝,後宮佳麗達10000多人。 子女最多的是清康熙皇帝,男孩36人,女孩20人。 趣味鏈結:古代共有多少帝王 從啟建夏開始,歷史上共出了多少帝王呢? 據史書記載:夏朝共傳13代、16王,商朝17代、3l王,周朝34王。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亂,諸侯爭雄,沒有出現統一的王朝。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才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王朝,但秦朝僅歷二世就滅亡了。 兩漢共有24帝,其中西漢12帝,東漢12帝。王莽新朝僅1人稱帝,後被起義滅亡。三國時魏歷5帝,蜀漢2帝,吳4帝。兩晉共歷15帝。晉朝後期,北方少數民族繼起,先後建立了前漢、前趙、後趙、冉魏、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燕、北涼、夏等小國,亦稱王稱帝,約20餘王。南北朝時南朝宋8帝,南齊7帝,梁6帝,西梁3帝,陳5帝;北朝北魏17帝,東魏2帝,西魏3帝,北齊6帝,北周5帝。 到隋又實現一統,歷2帝。唐代20帝,盛極一時,武周1帝,南詔13王,大理22王。五代時後梁3帝,後唐4帝,後晉2帝,後漢2帝,後周3帝;吳4主,南唐3主,吳越5主,楚6主,南漢4主,前蜀2主,後蜀2主,閩6主,荊南5主,北漢4主。 到宋代,共歷18帝,遼國9帝,金9帝,西遼5帝,西夏10帝,元代傳位15帝,明代16帝,清傳11帝。再加上唐末黃巢所建的齊國,明末李自成所建的大順,總共算來,中國歷史上約有300個帝王,其中天下一統的帝王(從秦始皇算起)約120餘位。 本書特色 ■ 內容詳實,邏輯性強,脈絡清晰,既可為專業歷史探討亦可為休閒讀本。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為擴充本書的文化知識含量,滿足不同讀者的口味,編者還附上一些延伸閱讀式的「趣味鏈結」,這些趣味鏈結對相關內容作了一定的補充,使其知識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延展,使讀者在輕鬆的閱覽中受到傳統文化精華的薰陶,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它善於抓住人物或事件的本質特徵,將一個普通的概念和現象誇張到很高的程度,寥寥幾筆,勾畫得惟妙惟肖。 ■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幫助讀者完整的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集納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細節,內容涵蓋傳統文化的眾多方面,共分為生活起居、禮制民俗、婚嫁喪葬、節日節氣、天文曆法、地理名勝、哲學思想、制度職官、法律法制、兵器軍事、經濟貿易、醫療衛生、交通郵政、體育藝術、教育科舉、文史典籍、琴棋書畫等部分,豐潤、真切、逼真地再現了傳統社會厚重、獨特、百態紛呈的生活景觀。 ■ 掌握中華文化的精髓,簡單扼要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古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歷史和文化需要一代一代去傳承,作為中華兒女,誰都希望瞭解和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化歷史,古代文化中蘊涵著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可以開拓視野,昇華境界,豐富知識結構,實行多元啟迪,引發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動。
百年風雲: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
綜觀世界歷史,只有中華民國在百餘年的建國歷史中,先後歷經了革命、遷徒與重建的三個巨大轉折。 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辛亥革命後採行和解共生的轉型正義而邁向現代化,爾後在亞洲大陸對抗日本法西斯武力侵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但在1949年,卻因為內戰失敗而遷徒到臺灣。 中華民國在臺灣,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使它以不對等的實力與共產中國對峙長達近七十年,期間在體制上從威權邁向民主,以及推行「臺灣化」現象。然而這些變化,將與共產中國產生哪些衝突和影響?本書收錄豐富而詳實的史料,提供讀者深入認識中華民國的百年風雲,以及兩岸關係的最新發展。
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
本書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是為「儀禮士喪禮」復原工作。透過文獻以及出土的相關文物,專對先秦以前、殷周以下的墓葬作詳細研究探討,包括墓坑形制、棺槨制度及埋葬情形等。 & && 《儀禮》為我國先秦有關禮制、社會習俗,最重要而對於儀節敘述最詳盡的一部書,原件殘缺,史料取得不易,且內容艱深難懂,歷來考究者少。本叢刊由台灣大學中文系、考古系同學成立研究小組,從事集體研討,由臺靜農先生任召集人、孔德成指導,可謂為《儀禮》研究權威著作。 & 本書特色 & 1.本書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是為「儀禮士喪禮」內容復原研究。 2.透過文獻以及出土的相關文物,專對先秦以前、殷周以下的墓葬作詳細研究探討。
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 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本書第一部〈儀禮特牲少牢有司祭品研究〉為復原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三篇內容,是先秦時代祭禮與祭品研究考據。 & 第二部〈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為儀禮復原「士喪禮」篇中出現的器物,其中又以棺槨為最重要部份。文附「士昏禮器物研究」又附出土實物與考古傚實繪製圖。 & 《儀禮》為我國先秦有關禮制、社會習俗,最重要而對於儀節敘述最詳盡的一部書,原件殘缺,史料取得不易,且內容艱深難懂,歷來考究者少。本叢刊由台灣大學中文系、考古系同學成立研究小組,從事集體研討,由臺靜農先生任召集人、孔德成指導,可謂為《儀禮》研究權威著作。 & 本書特色 & 1.本書第一部〈儀禮特牲少牢有司祭品研究〉為復原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三篇內容,是先秦時代祭禮與祭品研究考據。 & 2.第二部〈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為儀禮復原「士喪禮」篇中出現的器物,文附出土實物與考古傚實繪製圖。
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 儀禮特性饋食禮儀節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本書第一部〈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根據《儀禮》〈士昏禮〉的原文將精要的部份,選用各家的說法,或加案語作為說明。 & 第二部為復原《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篇,其中有經文之敘述或較簡略,古人之解釋或多分歧,則比較諸家說法,參考其他文獻,於祭禮進行時之諸色人等之動作進退,物品之陳設位次,務求得一確切可行之解說。 & 《儀禮》為我國先秦有關禮制、社會習俗,最重要而對於儀節敘述最詳盡的一部書,原件殘缺,史料取得不易,且內容艱深難懂,歷來考究者少。本叢刊由台灣大學中文系、考古系同學成立研究小組,從事集體研討,由臺靜農先生任召集人、孔德成指導,可謂為《儀禮》研究權威著作。 & 本書特色 & 1.本書第一部〈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根據《儀禮》〈士昏禮〉的原文將精要的部份,選用各家的說法,並案語說明。 & 2.第二部為復原《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篇,將原經文敘述簡略者,古人解釋分歧者,比較諸家說法而撰著而成。
中國歷代行人考(增訂本)
本書論述自春秋以來下迄魏晉南北朝之行人外交史事。總論首述行人職掌,以昭古代外交政制之美備;次論行人修養,以明其深於詩禮之教;繼列例舉行人操守。第二章以下各章,先介紹當代大勢或列國簡史,使讀者於時代背景、國際關係均能瞭若指掌,然後對行人之外交活動,益有深切之體認。 & 書中紀事載言俱有史法,所用資料皆注出處,以資徵信。博引羣書,足以映顯歷史真相。文筆高雅,傳神紀實,以達醇美境界。又以熟於前史,閑於近代外交事例,闡釋史事,能近取譬,溝通古今。綜觀此書,體例最善,紀事詳實,堪為外交龜鑑。 & 本書特色 & 1.本書論述自春秋以來下迄魏晉南北朝之行人外交史事。 2.是為研究中國歷朝歷代外交史重要著作。
士昏禮服飾考 先秦喪服制度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本書前半編〈儀禮士昏禮服飾考〉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是為「儀禮士昏禮」內容復原工作。內容參以歷代注疏、禮記、周禮、詩書,以至先秦兩漢之文獻,與近年考古資料比類辯證。後附圖樣一批以供參考。 & && 本書後半編〈先秦喪服制度考〉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是為「儀禮喪服篇」內容復原工作。儀禮所載喪服制度繁細且有系統,本文專以先秦時代為探索範圍,因而定名。 & && 《儀禮》為我國先秦有關禮制、社會習俗,最重要而對於儀節敘述最詳盡的一部書,原件殘缺,史料取得不易,且內容艱深難懂,歷來考究者少。本叢刊由台灣大學中文系、考古系同學成立研究小組,從事集體研討,由臺靜農先生任召集人、孔德成指導,可謂為《儀禮》研究權威著作。 & 本書特色 & 1.本書前半編〈儀禮士昏禮服飾考〉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是為「儀禮士昏禮」內容復原專論。 & 2.本書後半編〈秦喪服制度考〉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是為「儀禮喪服篇」內容復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