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人生哲學:守靜人生
唐太宗 唐太宗這位在歷代帝王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皇帝是不是聖君?這位人君到底抱持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道家倡導「守靜」,此「靜」字玄妙之極。唐太宗深諳其理── 以「靜」養性,而能虛懷納諫; 以「靜」待敵,而成帝王之業; 以「靜」治國,而創貞觀大治; 唐太宗── 這位睿智英傑的君主,在歷史的長卷巨制中,寫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天可汗的時代:貞觀政要
吳兢,汴州浚儀人(今河南開封縣)。為開元天寶之際的名史官,藏書甚多,曾與劉知幾等修纂《武則天實錄》,自撰《唐史》八十餘卷,又不滿前代正史,遂別傳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代史,著作豐富,天寶八年(西元749年)以八十餘歲高齡卒於家。
唐代史事考釋
黃永年是當代中國很特別的一位歷史學者,他畢業於復旦大學,是呂思勉、童書業、顧頡剛三位大師的入室弟子,學有專精,但他的學術道路卻很不平坦。1958年被劃為右派後,不准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前後達二十年之久;幸虧他被派到圖書館,仍可以偷偷「練功」。 1979年以後,學術空氣逐漸放鬆,黃永年才被調到陝西師大歷史系教書,1981年任副教授,1982年升任教授,1983年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長,現已升任所長。 1979年起的十年間,黃永年發表了一系列唐史研究的論文,考釋細密,饒有見解,充分展現「練功」二十年的功力,引起國內外學者注目。本書正是這些論文的結集。黃氏自承頗受陳寅恪先生著作啟發,也對陳氏論點未盡妥適之處提出補充與修正,學界評價頗高。
白居易評傳
元稹說:「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以諷諭之長於激,閑適之詩長於遣,感傷之詩長於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於贍……,總而言之,不亦多乎哉!」──《白氏長慶集.序》 白居易,是我國白話詩的鼻祖,原籍太原,至祖父鍠,遷居滎陽。他是秦將白起的後裔,早年進士及第授盩厔尉。後拜左拾遺,因論奏宰相武元衡為盜刺殺事貶江州司馬。四年後,授忠州刺史,繼而出守蘇、杭。晚年分司東都,結社香山。居易幼讀詩書,尊崇孔孟,處世以仁愛為懷。晚好老莊,集儒、釋、道三教於一身。他置心於佛,處行於儒,浪跡於道。他的詩歌分為,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及雜詩。 他的詩歌最大特色,是平易淺俗,老嫗能解。故「禁省觀寺邸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其次是情致曲盡,刻劃入微,故「琵琶行」、「長恨歌」至今仍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