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105_深夜食堂30
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相關主題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中國近代歷史城市指南:蘇州篇(二)

保證曾經是第一手的旅遊資訊 昔日蘇州自由行必備的工具書 錯過絕對可惜的民國人氣景點 歷代蘇州詩詞完整收錄懶人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專文導讀 蘇州=園林、太湖、寒山寺?其實,旅遊指南中的蘇州遠不只如此。 明清以來,蘇州就是江南的旅遊重鎮。民國建立後,出版了許多蘇州指南的手冊書籍,不只反映了蘇州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內容也呈現了蘇州的城市變遷。 城市指南,用作歷史研究的「史料」,當然可以;茶餘飯後隨手翻閱,來了解蘇州的古往今來,也不賴;更適合帶在身邊,當臨遊蘇州的時候,來個今昔對比,且看以前介紹的景點,是否依舊動人。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近代歷史城市指南:蘇州篇(一)

民國歷史 出版
2019/08/01 出版

保證曾經是第一手的旅遊資訊 昔日蘇州自由行必備的工具書 錯過絕對可惜的民國人氣景點 歷代蘇州詩詞完整收錄懶人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專文導讀 蘇州=園林、太湖、寒山寺?其實,旅遊指南中的蘇州遠不只如此。 明清以來,蘇州就是江南的旅遊重鎮。民國建立後,出版了許多蘇州指南的手冊書籍,不只反映了蘇州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內容也呈現了蘇州的城市變遷。 城市指南,用作歷史研究的「史料」,當然可以;茶餘飯後隨手翻閱,來了解蘇州的古往今來,也不賴;更適合帶在身邊,當臨遊蘇州的時候,來個今昔對比,且看以前介紹的景點,是否依舊動人。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得到的中國史:用100件文物,見證中華文明的誕生、融合和擴展。

佟洵  著 、王雲松  著
大是 出版
2019/08/01 出版

網羅北京故宮、臺北故宮、陝西歷史博物館、河南、河北博物館等12個博物館, 100件鎮館之寶,見證超過170萬年的中華文明史。 這裡的故事,是博物館解說員沒法告訴你的悲歡離合: 這才知道,天下第一、第二、第三的書法作品,為什麼看著看著會讓人流淚。 照片所呈現的,更是你在博物館裡看不見的細節: 不說別的,誰會准你把明神宗的金絲翼善冠翻過來看裡面。 ◎大家都說秦始皇是暴君,但看到「秦量」,你對他的評價會大大翻轉。 ◎能把20層紙一劃而破的「越王勾踐劍」,讓你豁然明白,小國憑什麼稱霸中原。 ◎還沒發明文字,五千多年前我們就創造出「龍」的模樣,證據精美得讓你吃手手。 ◎中國歷史上最珍貴的珠寶項鍊,配戴在一個九歲就夭折的女孩身上。為什麼? ◎漢朝的長信宮燈是世界最早的環保燈具(請看封面),室內燒油脂竟能毫無氣味。 本書由兩位知名古文物與歷史教授佟洵 、王雲松共同主編。 從人類起源時代、夏商周的青銅時代、秦漢大一統的狂飆時代、 萬國來朝的唐宋盛世,寫到清朝封建王朝的最後輝煌, 他們用100個器物,說100個故事,(有15件在臺灣就可看到) 每個物件的製作與流動過程,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 當國寶與文明碰撞的瞬間,你對史實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與想像。 & &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有8個文物可以見證,但有一個不見了。 ‧比「北京人」還老40萬歲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是直立人的重大發現。 ‧還沒發明文字,五千多年前我們就雕刻出「龍」的模樣,證據精美得讓你吃驚。 ‧至於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卻在抗日戰爭中遺失,到現在還是一宗懸案。 & & ◎人類利用金屬的一個時代,青銅輝煌,鐵器也上場。 ‧當時的鑄劍技術已經可以做到硬度大、韌性好,看看「越王勾踐劍」就知道。 ‧你聽過曾國嗎?這個在歷史上被消失的小國,竟藏有一件震驚中外、 高達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曾侯乙編鐘,音域甚至橫跨12個半音。&&&&&&&&&& & ‧目前發現最早帶有比例尺的建築規畫圖,是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同時期的地圖全都灰飛煙滅,為何它能得以倖免? ◎萬國來朝的唐宋盛世與亡國之恨。 ‧你看過用銀做的香囊嗎?不管怎麼搖,裡面的焚香都不會倒出來, 這種歐美到近代才發現的重力平衡設計,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就應用了。 ‧唐代最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寫的《祭姪文稿》,憑什麼躋身天下三大書法作品? 另外兩件作品是什麼? (走一趟故宮,你就可以看到) 青銅器家族中的巨無霸后母戊鼎,蔣介石本來要運來臺灣,為什麼中途生變?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退位詔書寫了什麼?讓隆裕太后沒讀完就淚如雨下? 什麼小酒杯,要價11億?明朝鬥彩雞缸杯就有這個身價。 用100件文物,見證中華文明的誕生、融合和擴展。 文物與歷史碰撞,你對世界來龍去脈的理解馬上不一樣。

79 特價5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紀錄:上海分會

民國歷史 出版
2019/07/24 出版

一窺國民黨「以黨領政」的黨國體制確立之初,地方組織的職權與運作方式 「中央政治會議」是1924年國民黨改組時期的產物。改組前,國民黨的組織採總理制,孫中山是不二的黨魁;改組後取委員制,仿俄共中央政治局的模式,建立一個核心、人少的中政會,以為運作靈活的決策中樞。 1926年,國民黨中全會通過〈政治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意在重要地方可設立地方分會。1928年,決定設置廣州、武漢、開封、太原四個政治分會,由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分任主席。中政會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設的政治指導機關,其決議由中執會交國民政府執行,地方分會則秉承中政會的決定,在特定地區內有指導、監督該地最高政府之權力。這些地方分會常隨政治變動而變動,中政會則持續運作,直至1940年代才告一段落。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紀錄:北京、北平、太原分會

民國歷史 出版
2019/07/24 出版

一窺國民黨「以黨領政」的黨國體制確立之初,地方組織的職權與運作方式 「中央政治會議」是1924年國民黨改組時期的產物。改組前,國民黨的組織採總理制,孫中山是不二的黨魁;改組後取委員制,仿俄共中央政治局的模式,建立一個核心、人少的中政會,以為運作靈活的決策中樞。 1926年,國民黨中全會通過〈政治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意在重要地方可設立地方分會。1928年,決定設置廣州、武漢、開封、太原四個政治分會,由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分任主席。中政會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設的政治指導機關,其決議由中執會交國民政府執行,地方分會則秉承中政會的決定,在特定地區內有指導、監督該地最高政府之權力。這些地方分會常隨政治變動而變動,中政會則持續運作,直至1940年代才告一段落。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套書1-6冊(精裝)

時報文化 出版
2019/07/23 出版

我的革命決心,固然始終沒有改變;而我對人對事的態度卻不免時有改變。但所以改變的理由,我無不講出來。至於理由的對不對,則我願接受現在和後人的評論。—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全六冊叢書匯集從未公諸於世的汪精衛手稿,內容包括自傳、信件、詩詞、政治論述。本系列伴隨汪氏身邊至親的收藏與回憶,描繪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各書更以註釋附上補充史料以及相關人物簡介,又在書末加設人物索引,讓汪氏的話與客觀史料能夠相互印證。 本系列出版目的並非在於另闢蹊徑,開創「新」汪精衛研究,而是立足於原始資料,由歷史人物「自己的聲音」,再現民國時代的複雜與多樣性,以供讀者撇開歷史偏見,自行判斷是非對錯。 我覺得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做自傳是最真實的 —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套書全六冊‧分冊簡介 01《汪精衛生平與理念》(560頁) 本書為汪精衛女婿何孟恆根據未完成的「自傳草稿」所編撰。該稿始於清末截至1927年底,是汪精衛自述的親身經歷及其所見所聞的獨有見解。本書順序記述汪精衛的一生,並列舉其已發表的政治寫作、演說,也同時把從未刊登的55封私人書信穿插其中。書中更請與汪精衛有着密切接觸的後輩寫出他們與汪氏的回憶,並介紹汪精衛鮮見於其他史料的親人、密友與同僚,藉此顯示汪氏的人際關係。 02《汪精衛政治論述》(480頁) 本書120篇為《汪精衛生平與理念》內所提及的汪氏寫作,當中包括已發表過的政治文章、演講、書信及電報。從辛亥革命前的〈民族的國民〉,企圖行刺攝政王被捕後的〈供詞〉、〈革命之決心〉,以至關於中日和平建議的〈舉一個例〉,陳述和平建議的原則與態度的〈艷電〉,逝世前十年寫的〈自述〉,這書由何孟恆挑選,收錄了最能代表汪精衛一生政治理想及懷抱的作品,並於書末附上搜集到的手跡複本,讓讀者更易了解一九○五至一九四四年間汪精衛的抉擇。 03《汪精衛詩詞新編》(272頁) 內有《雙照樓詩詞藁》全部詩作、從未面世的134張詩詞手稿,並增補了13首未收入「雙照樓」的作品。更是汪氏詩詞出版以來,首度於目錄羅列出每首詩詞題目,又把「雙照樓」作品與何孟恆編撰的讀後記上下併陳展示,讓讀者在同一頁下,既可細閱作品,同時能取得字彙的註釋、汪詩創作背景,是迄今為止,最接近汪氏內心和本意之集大成者。 04《汪精衛南社詩話》(184頁) 首次公開汪精衛以「曼昭」署名的《南社詩話》手稿,共計132頁掃描,與謄錄文字併陳展示,讓備受猜測的「曼昭」身份,隨鋼筆手稿面世而塵埃落定。《南社詩話》收集了汪精衛的舊有詩作,以及他對當時文壇風格變化的看法,也詳細記錄了社員之間的互動、軼事及革命經驗等,是研究民國時期文學社團、知識分子網絡及革命文學不可或缺的史料。 05《獅口虎橋獄中作品》(392頁) 本書彙集了抗戰後與汪精衛政權有關連,而被囚於南京老虎橋和蘇州獅口監獄中的眾人所撰寫的文學作品,由何孟恆所收藏,包括詞學大家龍榆生與陳璧君的詩詞創作、私人通信原稿、《雙照樓詩詞藁》手抄本;龍氏於獄中寫成的《倚聲學》,即後來出版的《詞學十講》之最初稿本;江亢虎、韋乃綸、高齊賢等數十人的獄中之作;最末更附上汪精衛與龍榆生批註的陶淵明詩集。 06《何孟恆雲煙散憶》(280頁) 汪精衛女婿回憶錄。生於民國初年,何孟恆在一個世紀的漫長人生中,所見所憶,不啻是整個當代歷史的一角。從民國初年廣州風景,到求學北京的童年趣事;從汪精衛遭遇黨部暗殺、河內暗殺,到名古屋汪氏去世,他都一直跟隨在側,細記見聞;從汪氏去世後他移居香港,到晚年的生活點滴,這些場景歷歷如繪,如同親見。

75 特價675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顛倒的民國:臺灣和中國都不提起的近現代史

余杰  著
大是 出版
2019/07/03 出版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因為,歷史的書寫者常為權力服務, 成王敗寇。敗的一方,就成了亂臣賊子。 本書作者余杰是北京大學碩士,被譽為兩岸三地「最敢說真話的」的作家, 2004年他和劉曉波等人共同起草中國年度人權報告,遭到非法軟禁數月; 2012年他攜妻兒出走美國,目前定居華盛頓。 這幾年來,他有如魯迅和柏楊般的批判性文字和思想,深深影響了年輕人。 著作已有六十餘本,共1,500萬字。 余杰認為,凡是人云亦云的地方,一定要多打個問號。 你渴望自由,還是擁護獨裁?端看你閱讀和接受哪一種歷史(包括歷史教科書)。 因此,他以此為志重新寫歷史,在世界各大圖書館查證許多第一手文獻史料, 才發現,很多歷史真相是顛倒過來的。 所以,這是一本反歷史的歷史書,臺灣和中國,都不提起的近現代史。 ◎清朝怎麼亡的?孫文有點狀況外: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還是種族屠殺的侵略者? 晚清四大名將之一左宗棠在歷史課本上的最大功績,就是收復新疆, 使清帝國版圖擴大將近五分之一,但課本沒告訴你的是: 他屠殺了兩千多萬新疆回民,左宗棠的勝利,是奠定在種族屠殺的基礎上。 ‧大清不是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東南互保」: 清末,清軍和義和團奉慈禧太后之命,對抗八國聯軍,導致華北戰火連天; 華南各地卻與外國簽訂條約,兩不侵犯,互保平安,結果人民安居樂業。 於是互保運動成為晚清地方化的開端、改革的力量。孫文的革命,只是最後結果。 ◎「中華民國」是誰發明?是誰統一的? ‧袁世凱才算是中華民國的國父: 兩岸課本都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他為何被栽贓成竊國?書裡有答案。 他答應日本「21條」要求,被罵賣國。事實上,21條大半是孫文主動提出, 以爭取日本支持反袁──密函曝光為證。 ‧陳炯明為中華民國指出一條康莊大道: 課本都寫孫中山很偉大,主政廣東的陳炯明是叛徒,還逐孫中山下臺。 你不知道的是,陳炯明把福建建設成模範小中國,把廣州變成現代市政府。 香港評論者於是寫下:陳炯明是國父的敵人,卻是國家的好人。 ◎「民國」原來是黨國、也是軍國: ‧孫文──活著是竊國大盜,死後為赤色皇帝: 1912年孫文「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理由只有一個── 他被認為最會借錢。但最後還是沒借到。 本書以文件證明:孫文做了哪些不顧法律、暗殺、安排接班人……的威權行徑。 你知道為中華民國命名、發明注音符號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如何評論孫文嗎? 進入民國後根本沒有皇帝了,更沒有建「陵」的必要──除了「中山陵」。 ‧汪精衛──中國寧可日化,也絕不能赤化: 歷史往往將主戰派稱為「民族英雄」,其實,主戰者比主和者更誤國。 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棄守長沙,匆匆放火焚城,導致數萬平民被燒死。 於是汪精衛決定主和,卻被國民黨稱為賣國漢奸。 還有,誰才是殺了宋教仁的真凶?中國根本沒有打贏抗日戰爭? 蔣介石到底是民族救星,還是扶不起的阿斗? 你不需要看了本書就認同作者給的答案,但至少給自己一次看見真相的機會, 因為,多數人被歷史耍了一生,卻不知道自己讀的是演義。

79 特價39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近代史

蔣廷黻  著
五南 出版
2019/06/25 出版

近代中國史研究開山之作執中國近代史之牛耳 ──費正清(美國漢學家)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郭廷以(歷史學家)蔣廷黻是將「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研究方法引入近代史領域的第一人。他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闡述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的中國歷經的政治抗衡、東西文明衝撞、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全書脈絡清晰、理性辯證,具真實客觀的歷史原貌;文字無枯燥的考據,簡白易讀,是了解中國近代史的入門首選。附錄蔣廷黻相關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章,有助於理解近代中國史。

95 特價20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七七事變真相(下)

陳益民  著
龍時代 出版
2019/06/05 出版

本書廣收各方史料,要探討的論題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第一,中日戰爭爆發,責任在誰? 第二,如何評價蔣介石及國民政府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在抗戰初期所採取的應對策略? 第三,如何評判事變爆發後宋哲元與日方的和談? 第四,日軍圍困北平之際,張自忠留在北平,對宋哲元是「逼宮」還是「臨危受命」? 第五,日軍在中國是「進入」還是「侵略」? 第六,七七事變後日軍為何擴大侵華,又帶來怎樣的惡果? 本書特色 探究歷史史實,釐清歷史真相,是揭穿日本右翼掀起的歷史翻案風的重要途徑。作為八年抗戰起點的七七事變,在中日之間也存在許多爭議,其中固然有學術性的,但也不可否認,有的爭論在日方來說帶有某些政治上的用意。本書正是出於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目的,以大量歷史資料為據,對七七事變做了全方位的探討,辨別真偽,找尋真相,試圖從事變這一個側面,瞭解日本在抗戰時期的基本戰略及其失敗的根源。讓更多的人知道,歷史事實終究是篡改不了的。

9 特價36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六四30週年祭

王超華  著
渠成文化 出版
2019/06/04 出版

這是一本文集,收錄了筆者1990 年逃亡抵達美國後,歷年為紀念六四所寫的文章。筆者認為,中國當代政治,建基於六四屠城;中國民主自由的未來,有賴於重振1989 年天安門抗爭的精神。這也是本書編輯的基本思路。 多年來,學者、當事人、支持者積極從事於收集八九六四相關史料,筆者持續努力著重於分析比對,更準確地瞭解當時多頭並進互相糾纏的繁雜線索和極為繁富的細節背後,更加深層的關聯和邏輯。 這是一本關於六四的書,是一本奉獻給天安門抗爭的書,也是一本獻給六四受難者及其家屬的書。筆者用這裡的文字,祭奠三十年前為那共同分享的高昂自由精神而獻身的亡靈們。 本書特色 從歷史中學習──在六四天安門事件滿三十周年的前夕,我們從筆者終其一生致力蒐集整理完整的史料、耙梳分析思路邏輯中,本書讓您逐一瞭解當時多頭並進互相糾纏的繁雜線索和極為繁富的細節背後,更加深層的關聯和邏輯。 這是一本關於六四的書,是獻給天安門抗爭的書,筆者用文字,祭奠三十年前為那共同分享的高昂自由精神而獻身的亡靈們。 再沒有誰像筆者這般,集三十年思考,是少數能夠把個人經歷和情感,從理論分析中抽離出來的研究者,這使得她的分析具有高度的客觀性和專業性。 好評推薦 王丹(智庫“對話中國”創辦人兼所長): 「我們不缺乏當事人對於八九六四的回憶與反思,超華是我見過的少數能夠把個人經歷和情感,從理論分析中抽離出來的研究者,這使得她的分析具有高度的客觀性和專業性。」 「當年的六四學運組織者,是否在30 年後的今天,對於當年的那場運動,有深刻的回顧與反思?當然有。本書就是回答,也是對很多希望理解這場運動的關心者的回答。」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增訂本)

香港中和 出版
2019/05/21 出版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回溯歷史現場的人與事。 六十餘位人物,從親歷到旁觀,彙聚五四時代的大問題、大思考。 近四百張照片,文圖結合,讓讀者更貼近歷史現場。 五四運動百年來,當事人、反對者、先驅、後學,激揚文字,留下各自心目中的「五四」。觸摸那段至今仍令人神往的歷史,是認識現代中國的一個關鍵。 講了一百年,五四運動的「接受史」,本身也已變得複雜。本書立足於「回到現場」,藉當事人及旁觀者的敘述「觸摸歷史」。精選出與五四運動關係密切的六十餘位人物,分為「為人師表」、「橫空出世」、「內外交困」、「眾聲喧嘩」等部分,考掘這些學者教授、青年學生、政壇人物及觀察者在「五四」及前後時期的主張、思想及行止。從一個個鮮活的「五四」歷史人物,透視「五四」時期的歷史與社會。 在回溯的過程中,細節和畫面同樣重要。本書中包含數百張歷史圖片。文圖結合的方式,包含對歷史研究方法的反省,也讓讀者在閱讀時更貼近歷史的現場。

9 特價7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七七事變真相 (上)

陳益民  著
龍時代 出版
2019/05/08 出版

本書廣收各方史料,要探討的論題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第一,中日戰爭爆發,責任在誰?第二,如何評價蔣介石及國民政府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在抗戰初期所採取的應對策略?第三,如何評判事變爆發後宋哲元與日方的和談?第四,日軍圍困北平之際,張自忠留在北平,對宋哲元是「逼宮」還是「臨危受命」?第五,日軍在中國是「進入」還是「侵略」?第六,七七事變後日軍為何擴大侵華,又帶來怎樣的惡果?本書特色探究歷史史實,釐清歷史真相,是揭穿日本右翼掀起的歷史翻案風的重要途徑。作為八年抗戰起點的七七事變,在中日之間也存在許多爭議,其中固然有學術性的,但也不可否認,有的爭論在日方來說帶有某些政治上的用意。本書正是出於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目的,以大量歷史資料為據,對七七事變做了全方位的探討,辨別真偽,找尋真相,試圖從事變這一個側面,瞭解日本在抗戰時期的基本戰略及其失敗的根源。讓更多的人知道,歷史事實終究是篡改不了的。

9 特價58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林慕蓮  著
八旗文化 出版
2019/05/08 出版

※2014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201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卓越新聞獎決選 ※2015年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Award)入圍 ※《紐約時報書評》:「1989年之後,探討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最好的分析之一。」 三十年前,他們懷抱熱血與夢想,試圖改變中國。 三十年後,他們仍是國家的敵人,人生支離破碎。 中共企圖以恐怖與謊言消滅真相,但曾經的暴行與傷痛不會被人們忘記。 1997年,九月,被軟禁已經長達八年的前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向中共高層上書,希望在21世紀結束前、迎向新世紀的關鍵時刻,針對「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實事求是,還給這群愛國學生一個公道,摘除「反黨反社會主義」這項莫須有的罪名…… 直到今天,又過了二十多年,六四屆滿三十週年,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益加蠻橫、粗暴,企圖以鋪天蓋地的手段,將這段歷史從人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封鎖新聞、竄改教科書、對異議人士人身自由的箝制、全面性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審查、在敏感日期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監控,給予服從妥協的人就業保障與升遷管道等等,種種在自由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人權侵犯,成為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如民運領袖王丹所言,「黑色專制」與「紅色恐怖」讓大多數人民噤若寒蟬。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作者以全球知名的「坦克人」照片詢問了100位在北京四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只有15位能正確辨認該照片的意義。而這15位學生或是選擇對此敏感議題避而不談,或是甚至內化了中共的官方意識形態,相信對天安門事件的軍事鎮壓是正確的處置。 「我寫的是集體遺忘給一個人和一個群體什麼樣的代價,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林慕蓮 林慕蓮因此決心寫下《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採訪了多位直接、間接參與天安門事件的人物,包括學生領袖張銘、吾爾開希、奉命鎮壓清場的小兵陳光、趙紫陽的秘書鮑彤,以及受害者家屬,包括「天安門母親」張先玲、丁子霖、成都的唐德英等人,也記錄了王丹、柴玲、劉曉波等人之事蹟或他們對六四運動的看法──他們在廣場上的親眼所見、後續的囚禁、流亡、抗爭,中國政府對他們永無寧日的監控與打壓,以及三十年來他們如何反思當年的運動、如何面對難以撫平的創痛、如何面對逐漸被社會邊緣化與遺忘,如何在國家暴力下選擇妥協,或是,如何堅定不移地持續為了平反六四而奮戰不懈…… 《重返天安門》不僅只是對天安門事件的歷史回顧,更著重於挖掘1989年之後參與者的生命經驗,透過他們的人生描繪出中國政府如何有計畫、有規模地剷除任何與八九、六四、天安門有關的歷史記憶。這種集體的失憶無疑對參與者不僅不公,更是殘酷的傷害,他們曾經的奮鬥、光榮、苦痛不僅不被承認,甚至成為禁忌。然而,集體失憶對中國社會整體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在特別收錄的〈台灣版作者自序〉中林慕蓮指出,「當公共事件的記憶被壓抑時,社會就無法追究相關責任、反省檢討,並讓為惡的罪犯付出代價。對今日一些年輕世代的中國人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無知不僅很重要,甚至是必要的。」當一個民族拒絕正視自身的過錯與缺陷,無法檢討與反省,道德沉淪似乎就是必然的。環視今日中國的諸般社會與精神危機,否定六四、掩蓋歷史真相的危害可說是致命的。 時值六四事件三十年週年,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也無法對抗中國政府殘酷高壓的言論管制,但誠如魯迅之言,「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重新瞭解這場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悲劇,是我們可以為歷史負起的責任。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六四事件全程實錄(全套)

吳仁華  著
允晨文化 出版
2019/05/01 出版

被中國官方抹去的一頁血腥歷史,我們以記憶填補。停格在八九‧六四這一天的不只是無數年輕的生命,還有整體世代對國家未來的希望。大國在資本堆砌下崛起;在極權與殘缺的人性中沉淪。 紀念八九天安門事件三十週年——特別企劃 八九天安門事件分三個階段: (一)八九學運和民運 (二)六四屠殺 (三)六四屠殺發生後的全國性抗議活動和全國性大逮捕行動。 這些年來,中共官方和海外民間都出版了一些有關八九天安門事件的書籍,但無論是中共官方還是民間的書籍,記錄都不完整,而且都存在一些問題。中共官方書籍的主要問題是:1.歪曲事實,甚至捏造「事實」;2.極力抹黑學運、民運及學生和民眾的行為;3.刻意隱瞞真相,尤其是隱瞞屠殺真相。民間書籍的主要問題是:1.資料不全,尤其是關於戒嚴部隊和屠殺的資料不全;2.對一些重要事件、組織及人物的記錄語焉不詳,尤其是有關戒嚴部隊及屠殺的記錄存在不少錯誤;3.對六四屠殺發生後的民眾抗暴活動及官方的大逮捕行動少有記錄;4.忽略北京以外的情況。 八九天安門事件曾經震驚世界,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聯及東歐共產國家發生劇變。其影響及歷史地位遠超過五四運動,應該有一部翔實的書籍予以記錄。本書初稿完成於2009年,多年來歷經多次修改、增補,從1989年4月15日至1989年6月30日逐日記錄了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最翔實、最完整地記錄八九天安門事件的書籍。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彭小妍  著
聯經 出版
2019/04/27 出版

2019年正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對五四遺產的重新評價與禮讚 探索長期被主流論述遮蔽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企圖還原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 情感與理性是否不相為謀,甚至水火不容?我們做決定之時,是否應該頭腦冷靜,亦即,不受情感干擾? 情感與理性的關係,從歐洲啟蒙時代就是知識分子論辯的課題,也是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一書中所探討的五四啟蒙時代的重要議題。歐洲啟蒙時期有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同時也有休姆與盧梭的情感主義。中國五四時期梁啟超、蔡元培所領導的人生觀派主張情感啟蒙與唯情論,大力批判科學派的啟蒙理性主義。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一書裡探討五四轟動一時的「科學與玄學論戰」──亦即「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旨在說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並未在全球情感與理性的永恆辯論中缺席;五四知識分子在認識論層面上承接先儒、啟發後進,與西方古今哲學相互發明,日後新儒家實一脈相承。研究五四的精神遺產,不要忘記當年唯情論及情感啟蒙運動對啟蒙理性主義的批判。 五四的啟蒙理性論述向來為研究主流,《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以五四反啟蒙論述為主軸,探討五四唯情論與啟蒙理性主義的辯證,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本書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追溯人生觀論述的歐亞連結脈絡,展現人生觀派發動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上承歐洲啟蒙時期的情感論述,下接1960年代以來德勒茲發展的情動力概念以及李澤厚的「情本體」論。全書研究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重新定義五四的知識論體系(episteme)。歷來主流論述以「全盤西化」、「拿來主義」描述五四一代,本書爬梳一般忽略的文獻資料,顯示五四知識分子在知識論上的跨文化串連,連通古今中西,打破了傳統/現代、中國/西方的二元論。重新認識五四知識界的唯情與理性辯證,目的是使現有的五四啟蒙理性論述複雜化,開展五四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的知識論可能,更彰顯人生觀派知識分子與二戰前後新儒家興起的關聯。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顯示,唯情論與啟蒙理性的辯證共同構成了五四精神的真髓。本書所謂情感啟蒙,不僅牽涉到心理學或神經科學上的情感,更是五四唯情論所主張的唯情,牽涉到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與西方的情動力是相通的;唯情論認為「情」是道德觀、人倫觀、社會觀、政治觀、國家觀、宇宙觀的關鍵。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共分六章,第一章〈「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強調「人生觀」一詞作為跨文化語彙的重要性,掀起了五四時期的唯情與理性的辯證。第二章〈張東蓀《創化論》的翻譯──科學理性與「心」〉討論《創化論》的翻譯,使得「創造」、「直覺」、「綿延」等跨文化語彙,成為現代中國的日常用語,「創造社」的成立是最佳例子。哲學思想與文學的相互印證,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本章結尾以徐復觀為例,探討戰後新儒家與人生觀論述的連結。第三章是〈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是〈蔡元培美育運動的情感啟蒙──跨文化觀點〉。第五章〈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直覺與理智〉,也論及杜威的「自然主義形而上學」,說明杜威的經驗主義目的在主張「可驗證」的形上學。第六章〈方東美的《科學哲學與人生》──科哲合作,理情交得〉除討論五四期間有關方東美的中西方哲學、文學、藝術的嫻熟修養,也探討人生哲學在五四時代及其後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無名氏六卷本的史詩式小說《無名書》(寫作於1945-1960)。

79 特價4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惡魔毛澤東

李達第  著
白象 出版
2019/04/01 出版

凶狠、毒辣、謊言、無信……迄今為止第一部系統書寫毛澤東真實歷史的傳記 ◎由走過「那個」年代並接近權力核心的人親筆撰寫,為世人掀開毛澤東的真相。 ◎從中央、部委、省市、公安部門檔案室保存的絕密史料,完整建構毛澤東一生。 ◎附錄諸多珍貴歷史照片,帶讀者重回歷史現場。 中國國內編撰出版的毛澤東傳記,都是不真實的、片面的、虛構的,對毛澤東只能歌頌、讚揚。國外出版的毛澤東傳記,引用的材料多數是作者訪問得來的,反映的是零碎的、局部的毛澤東醜惡罪過。 本書作者因為工作關係,得以大量閱讀、抄錄中國各層級檔案室機密史料,以及俄羅斯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並多次訪問李維漢、何長工、陸定一、李聚奎等高層領導人,以及毛澤東少年時代的同學易禮容、蕭三、羅章龍等知情人,終至完成這本最內幕、最真實、最不為人知的毛澤東年代史與傳記,從祖籍家世到最後時日無一遺漏。 歷史專家和研究者均認為,在毛澤東統治的27年中,由於其錯誤的決策和層出不窮的社會運動致使至少八千萬中國人民非正常死亡。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關於他的罪惡史都將會被不斷地被印行,而本書則是其中最新的一部。 本書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新的檔案文獻史料,考證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和背景,以特有的筆法,勾劃出毛澤東掌管黨權後無惡不作的醜惡行徑: 他是一個兇狠毒辣、謊話連篇的陰謀家; 權欲極高、殺人不眨眼的暴君; 胸襟狹窄、報復心重、不把對手打倒不罷休的市井小人; 沒有道德觀念、出爾反爾、反覆無常、說過的話不認帳的惡魔。 與此同時,還大量引用共產國際和蘇共領導人指揮中共作惡、毒害中國人民的文獻史料,從側面揭露了共產主義禍亂中國的罪惡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7286.pdf

9 特價58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毛澤東

譚若思  著
五南 出版
2019/03/28 出版

史學泰斗費正清、史景遷強烈推薦 中國大陸狂銷近二百萬冊 西方數百種毛澤東傳記中最被推崇、最暢銷的作品 本書顛覆歷史研究傳記的論文寫法,以毛澤東的生活為經,性格及心理分析為緯,交織出他一生的傳奇故事;以小說的筆法,刻畫出毛澤東的真實影像。沒讀過本書,別說你懂毛澤東! 要了解中國近代史,必須先研究毛澤東。 毛澤東是影響中國最鉅的關鍵人物,他出身富裕的地主之家,卻在之後建立中國共產黨, 顛覆大家對他的想像。 影響中國最重要的人物,非毛澤東莫屬,而了解毛澤東最好的一本書,就是這本書。 沒讀過本書,別說你懂毛澤東!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夜襲陽明堡

張華  著
麥禾(天宇 出版
2019/02/20 出版

陽明堡,山西代縣一個小鎮,位於滹沱河畔。在抗日戰爭忻口戰役中,它並非要塞,也沒有開展太大的戰役,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配角。然而,隨著一場夜襲的成功,陽明堡得以名垂青史。奇襲陽明堡一役,不但炸毀了敵機,擾亂了敵人作戰步驟,還挽救了眾多中國戰士的生命,甚至於間接影響了戰局的發展,提振了國人的抗戰信心。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學與大師:一九一○至一九三○,民初學人如何在洪流中力挽狂瀾

岳南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9/01/29 出版

& 暢銷書《南渡北歸》作者岳南歷時六年最新紀實作品, 遊走兩岸清華大學,從大學校史中,見證時代裡的風起雲湧。 & 清華大學前身為美國退還庚子賠款所建「清華園」,是為培育中國留美學子搖籃。 首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日後任兩岸清華校長,重視通才教育,讓清華穩步踏實走過百年歷史。 當校園成為政治角力的名利場,掌校者該如何自持? 梅貽琦與蔡元培、胡適、傅斯年等學界領袖人物,時稱「民初四君子」。他在最動亂的時代,穩住風雨飄搖的大學教育,並為後世立下人品典範。 & 一九一○年代以後,中國歷經北伐等戰禍,導致民生凋敝,國內也因政權尚未穩定,擁有話語權的校長大位,成為政界競奪角力,其中以清華大學爭議最大。在政局尚未穩固的情況之下,因對日抗戰、國民黨與共產黨惡鬥,學生愛國情緒高漲,學運、戰爭暴發。為避戰禍,各校陸續合併、遷校,在動盪時局下,大學教育岌岌可危。 & 幸好當時學人如梅貽琦、傅斯年、蔡元培、張伯苓等人的奔走,才讓高等教育得以輾轉延續。今日所倡議的美學、體育等教育概念,起於當時;而有關通才、通識教育,學術自由乃至教授治校等先進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皆影響後世甚鉅。那個年代,是最壞的年代,但當時的學人們,在最艱難的時代做了最正確的決定,他們的精神與貢獻,直到今日仍令後來者受用無窮。 & 上冊內容述及奠基於庚子賠款的清華,由原本培育留美學子的搖籃,歷數十年變化而成完全大學。清華校長之位因為與政治力高度結合,引起校內師生、社會的高度議論,校園內外政治力的高度角力鬥爭,使得校務推動窒礙難行,學生的不滿情緒高漲,發起驅逐校長運動……,直至梅貽琦上任,才結束校內混亂局勢。 &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學與大師:一九三○至一九六○,烽火中的大學如何奠基百年教育

岳南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9/01/29 出版

& 暢銷書《南渡北歸》作者岳南歷時六年最新紀實作品, 遊走兩岸清華大學,從大學校史中,見證時代裡的風起雲湧。 & 《未央歌》裡校風自由的西南聯合大學,存在僅九年,卻培育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並有吳大猷、陳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朱自清、沈從文、聞一多、錢穆、錢鍾書等明星教授名單,西南聯大究竟有何魅力? 國共分裂後,梅貽琦為何遠赴美國?又如何在臺灣荒涼土地上重建清華大學? 被稱為「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沉默寡言且不與政治人物合流,卻擁有高度聲望,原因為何? & 一九一○年代以後,中國歷經北伐等戰禍,導致民生凋敝,國內也因政權尚未穩定,擁有話語權的校長大位,成為政界競奪角力,其中以清華大學爭議最大。在政局尚未穩固的情況之下,因對日抗戰、國民黨與共產黨惡鬥,學生愛國情緒高漲,學運、戰爭暴發。為避戰禍,各校陸續合併、遷校,在動盪時局下,大學教育岌岌可危。 & 幸好當時學人如梅貽琦、傅斯年、蔡元培、張伯苓等人的奔走,才讓高等教育得以輾轉延續。今日所倡議的美學、體育等教育概念,起於當時;而有關通才、通識教育,學術自由乃至教授治校等先進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皆影響後世甚鉅。那個年代,是最壞的年代,但當時的學人們,在最艱難的時代做了最正確的決定,他們的精神與貢獻,直到今日仍令後來者受用無窮。 & 下冊續述梅貽琦就任清華大學校長後,由於中日戰爭爆發,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南遷,於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教學與生活資源極度匱乏下,梅貽琦總持校務,善用點滴資源敦聘名師,造就聯大值戰亂下仍作育英才無數的偉業與歷史。其後國共分裂,梅貽琦幾度奔走、守住清華賴以為生的庚子賠款基金,來臺「恢復」清華大學,並締造傲人學術地位。逝後梅貽琦葬於清華校園內,在隨身不離的大學帳冊中,條列明晰,他一生為校務奔走、廉節清儉,成就了「清華之清、聯大之大」,並深刻影響著後世一代代學人。

79 特價39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學問有道:中國現代史研究訪談錄

楊奎松  著
崧燁文化 出版
2019/01/10 出版

本書以歷史學者的角度,談討歷史研究的方法與觀念,並且針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提出了多篇研究題材與歷史觀點。從書目來看,這本書不算是一部討論學術研究的書,更多是作者在報刊雜誌上的各種訪談錄,和在一些場合演講文稿的整理發表,談的主要是研究的經歷、感受和方法等等。也因為如此,本書內容在閱讀性上也更為一般大眾接受。

9 特價49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激戰倒春寒

朱成山  著
龍時代 出版
2018/12/12 出版

南京大屠殺是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一大慘案! 1937 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在同年 12 月占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後,即進行人類史上最慘酷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大屠殺。二次大戰結束後,經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裁定,南京大屠殺中有 20 萬以上至 30 萬的中國人及戰俘遭日軍屠殺。不僅屠殺,更對婦女進行強姦,殘殺孩童等等非人類的種種暴行!然而,至今在日本國內,竟存在否認此一事件的聲音。更認為死傷人數僅二~四萬左右,以本書否認「南京大屠殺」一事的主角──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甚至以其父河村鈊男為說詞,「自己的父親曾是日本兵,一九四五年在南京迎來了戰爭結束,當時受到了熱情接待。」藉此否認「南京大屠殺」根本是不存在的事。在此,我們必須正視這段歷史,做為挑起戰爭、發動戰爭的國家──日本!至今尚不願面對此一歷史事實,尚做出混淆真相種種舉動,真的能讓世人認同日本已經真心誠意承認過去所犯下的錯誤嗎?

9 特價46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蔣廷黻  著
西北國際 出版
2018/12/01 出版

從世界史視角解讀近代中國 民初歷史界大老綜觀全局、振聾發聵開山之作 100年歷史濃縮精華+130幅精選史實圖解 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百年興衰起伏盡付一書中!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重要演變和關鍵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 蔣廷黻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認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係國家興亡」,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並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之精闢觀點。 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曾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為後來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本書特色 ★跳脫受害者的偏狹立場,重新了解中國近代史,全面碾壓教科書! 錯過了工業革命與啟蒙運動,中國早已不是近代世界規則的制定者而是姍姍來遲者; 但從皇帝、官員到百姓,全都固執認定是列強的無情無義無理取鬧才導致各種不平等條約。 歷史悠久、現代化緩慢又不肯面對,且看擁有輝煌過往的「天朝」大國如何吃土吃到飽! ★百年史事濃縮進五萬字的篇幅,深入淺出卻學術含量爆表! 全書主題鮮明、立論平實、史論兼具、邏輯清晰,用明白通暢的字句娓娓道盡百年演變, 同時也將重點事件的來龍去脈、主角人物的內心世界全都說得清楚明白。 寫列強間政治的抗衡、東西文明的衝撞,也寫當時社會的潛規則與民族戒不掉的惰性。 堪稱各大學歷史系應用最廣的教材、更是近代史苦手們的最佳入門書! ★精選130幅事件史實圖解,生動猶如親臨現場、腦補畫面零時差! 西洋列強如何船堅炮利、中國如何樣樣不如;導致一切戰爭開端的鴉片製程又是如何? 書中穿插之插圖及照片,或出自當時的新聞報刊插畫,或出自當時的攝影者, 每張圖片皆附上詳盡圖說,除可作為內文的有力補充, 更讓後代讀者直觀感受清末民初重大事件的時空背景及當時社會氛圍。

9 特價32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歷程

岳南  著
遠流 出版
2018/10/27 出版

考古紀實作家岳南繼《李莊往事》與《南渡北歸》兩部巨作, 再現戰火下人文大師與理工學者們的凜凜風骨。& & ====== 1940年,因躲避日軍的猛烈轟炸,同濟大學師生遷往川南古鎮李莊,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也先後輾轉而來,一時間,眾多學者和大批珍貴文物古籍彙聚李莊——這個被傅斯年戲稱「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從此成為「自由中國的心臟」。 這群南渡的「下江人」不僅要面對饑餓、病痛與死亡威脅,還共同歷經土匪來襲、駭人聽聞的「研究院吃人」事件,其中更少不了因相知相惜所萌生的情愫。然而,1946年國共戰爭的砲火再起,迫使這批知識分子再度分道揚鑣...... 透過大量檔案資料,以及大師後人、李莊故人的口述紀錄,再加上作者酣暢的文筆,讓我們看見學人領袖傅斯年的霸氣、考古學大師李濟的耿介、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的守拙、中國藝術欣賞大師李霖燦的慢工細活、中國建築學之父梁思成的苦心孤詣、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時憂世……。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以及東亞學術圈的傲人成就!&

9 特價44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聯合與鬥爭:毛澤東、蔣介石與抗戰中的國共關係

金沖及  著
香港中和 出版
2018/09/25 出版

八年全民族抗戰,是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在這過程中,國共關係雖然波瀾迭起、險象環生,但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面一直堅持了下來。歷史證明:在國難臨頭的時刻,同為中華兒女,合則兩利、分則俱傷。抗戰時期是國共兩黨合作時間最長的一次,儘管抗日戰爭初期和後期的情況有很大變化,但兩黨關係一直沒有破裂。而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地既不右、又不「左」,必須注重調查研究,時刻分析客觀形勢的發展和矛盾的各個側面,具體分析問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富有政治智慧。 推廣重點 1,大家之作,言簡意賅,觀點鮮明。 2,看待國共關係史不可忽視的重要著述。 3,包含眾多關鍵史料,分析精當。

9 特價441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東京審判親歷記

梅汝璈  著
龍時代 出版
2018/08/08 出版

這是一部未完成的書稿,寫於一九六二~一九六五年間。全書計畫分為七章,但只完成了前面的一至四章。「文革」動亂中梅汝璈先生橫遭批判,所有的文稿都被沒收,他原定的寫作計畫自然無法實施,直至一九七三年悄然辭世。所幸當時業已謄清的前四章底稿得以索回,並由法律出版社於一九八八年首次出版,又於二零零五年以新版發行,其價值自不待言。書中外國人名與現今通行譯法不盡一致,為尊重原作,未作修訂。不幸的是,那些還沒有來得及展開論述的寫作提綱、還沒有抄錄的手稿以及大量資料卻不知所終,成為無法彌補的損失和永遠的遺憾。 本書特色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國際法庭對發動戰爭的戰犯進行了國際審判。其中有關日本侵華戰爭的主謀者均在國際法庭中揭露其侵華的目的。這本書不是在提倡仇視日本,而是要讓世人瞭解戰爭的可怕。

9 特價50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喬麗華  著
好讀 出版
2018/08/01 出版

在你的世界裡,我孤獨地老去 魯迅原配妻子朱安的完整傳記 「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 「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魯迅的原配妻子 無愛、無後、無聲,也一生無安 提到魯迅的另一半,多數人只知道許廣平,卻不知道其實他有位叫朱安的原配妻子。朱安雖然是魯迅的妻子,但卻更像是有名無實,花了大半輩子在服侍魯迅之母,卻得不到魯迅的關愛。與魯迅有41年夫妻名分,最後卻一個人孤獨長眠於北京西直門外保福寺處。 中國新時代意識的象徵──魯迅,他的妻子卻成為舊社會婚姻與禮教的犧牲品……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是魯迅原配妻子朱安的完整傳記,作者通過走訪朱氏後人,實地勘查採訪,整理相關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憶,運用報刊資料、回憶錄、文物、生活等資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軌跡,探討了她對魯迅的影響,更難得的是,讓我們依稀聽見了這樣一位舊時代女性的無聲之聲。 本書特色 ●披露魯迅婚姻與生活中諸多鮮為人知的生動細節。 ●嘔心瀝血,歷時11載,平實、客觀,鉤沉朱安不為人知的69個春秋。 ●生前孤獨,身後寂寥。風雲激蕩的歷史交匯處,一代知識份子背後傳統女性的命運寫真。 ●收錄多幅作者實地拍攝的照片和手繪佈局圖,給讀者更直觀的體驗和更強的代入感。 ●本書刊用的朱安的書信及照片,絕大部分珍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其中有些從未發表過。 ●附朱安家世簡表、1923-1926年魯迅家用賬、《世界日報》等媒體對救助魯迅遺族與藏書的報導等珍貴史料。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

雷勤風  著
麥田 出版
2018/05/31 出版

2017 年漢學研究至高榮譽 列文森大獎得獎力作 第一本全面爬梳中國近代幽默、諷刺、辛辣語言的笑料大全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為解讀近代中國文化史與文學史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晚清以降,近代中國歷史中充斥著苦難、悲痛和無盡的動盪,然而《大不敬的年代》卻告訴我們,晚清民國也可以眾聲喧譁,以笑來書寫。笑話、遊戲、詬罵、滑稽、幽默,各色笑聲各安其位,在中國面臨現代性的焦慮之時,「笑」提供一種了解中國的不同路徑和敘述方式。 本書關注的是笑的整個譜系,不僅是嚴肅文學的,還包括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從識字之人到菁英、教授,還有劇作家等。全書廣徵博採各式圖片、報刊、文獻材料,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多種幽默形式,這項研究也成了一場笑料的發現之旅。書中討論了「好笑的罵人法」,以及為何清末民初會掀起一波「罵人熱」。報刊文化興起,文人在刊物上發表公開信,公然諷刺謾罵,結果越吵越熱。這種筆戰頗得編輯賞愛,因為讀者會踴躍購買雜誌。笑話與幽默確實進入了知識分子及普通讀者的生活中,絕非「小道」而已。書中也提出了「娛樂可能性」的說法,幽默文化的未來會如何,我們並不知道,但痛苦的部分也能引發荒謬感,帶來許多反諷的樂趣。 《大不敬的年代》的歷史觀,不只往過去看,也看向未來。一般人會把笑當作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反應,但笑也是一種想像未來可能性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一種娛樂、一本教材,作為對那個時代乃至於現代喜劇文化研究的起點。笑料百出,笑話連篇,看盡人生酸甜。

9 特價43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從海角到天涯:我的研究歷程

黃宇和  著
聯經 出版
2018/05/14 出版

從鴉片戰爭、林則徐、葉名琛到孫中山、太平天國研究 知名學者黃宇和的中國近現代國際關係之探索與研究歷程 英國皇家歷史學院、澳洲國家社會科學院、澳洲國家人文科學院三院院士,國際知名中國近代史學者黃宇和,在《從海角到天涯:我的研究歷程》中,回顧其50年學術生涯,苦心孤詣於葉名琛、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孫中山,以及中國近現代國際關係的探索與研究歷程。 從鑽研史料到地毯式的實地踏查,黃宇和勇於突破治學侷限,並致力把嚴謹的歷史著作,用優美的文學方式表達出來;他所展示的研究成果,已臻陳寅恪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説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 黃宇和坎坷多舛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東方與西方「文明交戰」之縮影,把自己大半生的憂患寫出來,也以事實佐證生於憂患,終結碩果。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比喻故事領略孫文革命思想

李金振  著
唐山出版社 出版
2018/05/01 出版

中華民國憲法前言揭示: 「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 此外,憲法第一章第一條明示: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做為民國的國民,你不該錯過這本書。 本書引用之國父遺教,原文參閱自《國父全集》全十二冊,秦孝儀主編,民國78年,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革命是一種非常的破壞、徹底的破壞,所以提起革命兩字,有許多人聽了便覺得可怕。 殊不知,破壞之後,尚待建設;此建設是一種非常的建設、速成的建設、永固的建設,其目的旨在改造中國,造一個燦爛莊嚴的中華民國。 本書引用國父所舉的一百二十七則比喻故事,深入淺出地闡明其有方法、有步驟、有目標的革命思想,以及為達成目標而堅持到底的革命運動。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最漫長的十四天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實錄與紀實

陳慶港  著
龍時代 出版
2018/03/31 出版

沒有人能夠完整地去描述它, 確實如此。 如果把七十七年前的那場大屠殺, 比喻成一片汪洋, 那麼我在這裡還原的只不過是這片汪洋裡的一滴水。 謹以此書悼念在此國殤中遇難的300000名同胞! 了解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最通俗、最具閱讀性的文本之一 通過為數不多仍健在的倖存者的證言、大量參與大屠殺日軍士兵的回憶,以及當時留守南京的外國僑民日記等,詳實而縝密地還原了日軍屠城期間十四天裡諸多可怕和真實細節。

9 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歷史誤會了袁世凱

馬平安  著
海鴿 出版
2018/03/01 出版

本書特色 ■他和拿破崙做了同樣的事情,評價為什麼完全不同?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政壇上,袁世凱是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他經過數十年的奮鬥,成為中國政治舞台上權勢最大的人物,沒有真正超人的一流本領,要達到這一步,無異於痴人說夢。他原本可以成為國人所期待的中國華盛頓和拿破崙那樣的人物,為何會在帝制的道路上錯走一步,最終淪為國人不可原諒的千古罪人? ■他對不起王朝,卻對得起百姓;他辜負了民國,卻沒辜負中國! 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他穩定山東局勢,使山東全省未遭戰禍波及。他推動清末新政的發展,堅持廢除科舉制度。他積極參與推行立憲活動,奏請派遣大臣出國考察憲政,實行責任內閣制。他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清政府推行「新政」強有力的人物,人們把他視為與日本明治維新之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齊名的世界級風雲人物。 ■附上中外歷史年表,輕鬆瞭解袁氏集團成長與敗亡之脈絡! 袁世凱北洋集團從組建到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清末民初社會、政治、經濟舞台上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本書附上中外歷史年表,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將重大事件發生原因與結果綜合分析,深刻瞭解袁氏集團創業與經營成敗的政治與管理智慧——這個超級大玩家的「心經」秘笈,究竟藏著何樣神奇的不為人知的內容?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毛澤東江湖傳說

曉峰  著 、明軍  著
布拉格文創 出版
2018/02/09 出版

有人說,毛澤東是真龍天子。他是條土龍,按照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他需要東海之水潤澤,因此他取名「澤東」字「潤之」。而蔣介石是條水龍,兩龍搶珠,所以毛與蔣天生注定相鬥一輩子。有一次老蔣在峨嵋山時,有位名士告誡他:「生不離川,敗不離灣。」但他在抗日戰爭後忘記了,帶領子弟兵殺出四川,結果被毛澤東打得大敗。敗亡之際,他想起了名士指點,去了台灣,再不敢有違天命。 巧的是,毛澤東在勝利時,也沒有貿然進入北京皇城,先到香山住了一段時間,尋訪名士。幾經派人尋訪,找到了一名老道士,老道告誡他:一、要挑個世界上最大的數字之日進城,以壯陽祛邪:二、是不可居住歷代帝王之榻,因為帝王之榻與他的命數相剋。於是,毛澤東選擇9月9日進城;在故宮中小坐片刻就出來,以後幾十年再沒有去過太和殿。 中共開國大典後,毛澤東派人再訪老道,老道寫了「8341」四個數字。毛澤東不詳其意,就把它作為自己警衛部隊的番號。直到毛澤東逝世後,人們才發現,原來這個數字預示他能活到83歲,在位41年。毛澤東果然活了83歲,從遵義會議到他去世也恰好41年…… 以上,雖然聽起來相當邪門!但也一一經過了歷史的見證,當然也有人指出這只是穿鑿附會的造神運動不足掛齒。可是這些事對現代人而言,都是十分有趣的毛澤東江湖傳說! 另外,本書試圖解析各種關於毛澤東的「謎」。由毛澤東從故鄉湖南韶山崛起之謎說起,然後逐一透視毛澤東的大難不死、毛澤東成功的「九‧九」之說、毛澤東和他的繼承者、毛澤東的婚戀、毛澤東的性格,以及他在大陸人民心中重新被「神化」的種種際遇,而以此解析「毛澤東迷思」形成的過程及其影響。編者希望藉由此種客觀及超越的方式,還予毛澤東更真實的面貌,也對其在中國近代的影響功過,給予較為公允的評析。

9 特價32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毛澤東早期傳記

香港中和 出版
2018/01/23 出版

包含毛澤東早年經歷的史料,樸素難得。 三份傳記史料,敘述者立場不同,組合起來互為參照。 從少年到中年的毛澤東人生經歷。 本書選編了三部有關毛澤東早期經歷的稀見傳記史料— ● 美國記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成書前,採訪並記錄毛澤東自述而成的《毛澤東自傳》 ● 毛澤東少年時的同學蕭三從延安時期開始撰寫的《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 ● 曾為毛澤東同學、朋友的蕭瑜,五十年代在美國出版的《毛澤東和我的乞丐生涯》(Mao Tse-tung and I were Beggars) 這些傳記撰寫時間較早,作者或是外國記者,或是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舊友。今天讀來,這些成書較早的素材具有真實樸素的原始史料價值;對讀者了解毛澤東的早期經歷和相關歷史,也有助益。 推廣重點 1,包含毛澤東早年經歷的史料,樸素難得。 2,三份傳記史料,敘述者立場不同,組合起來互為參照。 3,從少年到中年的毛澤東人生經歷。

9 特價441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嶺南文化十大名片:孫中山

昌明文化 出版
2018/01/01 出版
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正變.通變.新變 下冊

劉文忠  著
昌明文化 出版
2018/01/01 出版
9 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正變.通變.新變 上冊

劉文忠  著
昌明文化 出版
2018/01/01 出版
9 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江西通史:民國卷 第四冊

何友良  著
昌明文化 出版
2018/01/01 出版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2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江西通史:民國卷 第一冊

何友良  著
昌明文化 出版
2018/01/01 出版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1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江西通史:民國卷 第二冊

何友良  著
昌明文化 出版
2018/01/01 出版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1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江西通史:民國卷 第三冊

何友良  著
昌明文化 出版
2018/01/01 出版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統、全面準確反映江西有人類活動以來,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狀況的著作。全書共11卷,分別為: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後期卷和民國卷。書中對各時期江西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和介紹。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不能忘記張學良

松本一男  著
布拉格文創 出版
2017/12/11 出版

本書所描述者,乃是西安事變的主角,也就是被偶像化的張學良將軍。在這本人物評傳裏,所要強調的是如下的主題―― ●權力與聲名,到頭都是一場空。 ●環繞於主角四周的政治之殘酷。 ●民主政治的可貴。 張學良乃是軍閥張作霖(中國舊東三省的支配者)的長子,老早就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後繼者。張學良受過西洋式的教育,在教養、思想、個性以及人生觀各方面,都比較合乎近代性與合理性,跟出身鬍匪的父親迥然不同。 那時,中國在列強,尤其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況。這位滿腔燃燒著民族主義的年輕將軍被推舉為新希望之星,受到人民的愛戴。 一九二八年,一向被認為親日派的父親張作霖,因火車爆炸事件,死於日本關東軍將官之手。其後,張學良便成了背負使命的人,而人們也更加擁戴他了。 對於擁有東北地區、東北軍,以及深得民眾人緣的張學良,就連蔣介石也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正因如此,擔任全中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官要職的張學良,在東北事變以前的中國能確保甚大的影響力,而且深得青年學生及知識分子的信賴。 在那個時期,中國政府一心一意想撲滅共產黨。是故,比起無法抵抗日軍侵略的蔣介石,對民族解放表示理解的年輕領袖張學良,看起來更為可靠,更為正義凜然。 東北事變爆發,繼而日軍佔領東北,傀儡政權成立……等等,張學良在不戰之下被趕出故鄉,東北軍在關內過起流亡的日子。不過,對於東北淪陷這件事,關內的中國人並沒有過度追究張學良的責任。中國人如此解釋這並非由於張學良的不中用,而是他服從蔣介石委員長「不能抵抗日軍」的命令所致。張學良將軍滿腔燃燒著抗日的意識,隨時都決意為中國而戰鬥。過錯應歸於壓制他抗戰意識的蔣介石…… 這是當時大多數人民普遍的認識。正因如此,張學良的人緣依然不衰。 隨著一九三六年12月25日西安事變的結束,張學良將軍也從歷史舞台消失。翌日,隨著蔣介石之後,剛來到南京的張學良被捕,以背叛之罪接受軍事審判,終被監禁。 一九三六年年末,因為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招惹了蔣介石的憤怒,以致遭到監禁。縱然在蔣介石死了以後,事實上已經被釋放,但是,他已經實際被幽禁了38年之久,實在是悲慘至極。 西安事變的另一個主角――楊虎城將軍,則於一九三七年被逮捕,而於一九四九年被處死。對於同樣是武人的張學良來說,與其在80歲後仍被監禁,或許立即被處死,會是比較愉快的事吧? 以中國來說,一個曾經在權力頂點的人物,被當成一個囚犯招惹笑話,乃是比死刑更為殘酷的刑罰。 張學良被國民黨幽禁了半世紀,他的弟弟張學思卻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犧牲者,死於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由此看來,張家人或許會以「別插手政治」為家訓,告誡後代子孫吧!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光大傳承--南加州華人三十年史話:第一卷(全四卷,國際英文版)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17/12/01 出版

A Legacy Magnified: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1980’s-2010’s (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英文版) is a monumental publication jointly authored by a team of renowned group of writers consisting of 17 chapters, nearly 1 million words, and more than 1,300 photographs, many of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historical archives. It is an unprecedented endeavor undertaken by more than 500 volunteers who were privileged to have witnessed the drastic and amaz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during the critical three decades, from the 1980’s to the 2010’s. This handsome volume encompasses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multifarious realm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cluding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e, histor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conomic growth, businesses, education, language, sports, mass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larly research, literature, music, dance, theatre and other performing arts, among other subjects.This book is substantial, and is dedicated to “All Chinese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who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culture by incorporating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ir heritage.” IntroductionSeventy-four years elapsed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s States as a nation and the admission of California to the Union. The passage of this time and California’s geographic features contributed to California’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migration pattern or history, different from other states. While the Chinese cannot claim to be the earliest foreign settlers in this country, we can say, however, that the Chinese are neither late-comers nor are they an ethnic group who came to enjoy the fruit of others. The Chinese arrived in California prior to some European immigrants, Jews, and the Japanese. Together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Chinese reclaimed this land and cultivated the place they called home. Like the Westward Movement shortly began after the first colonial settlement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to America were pioneers in exploration, enduring much hardship and displaying unyielding, indomitable, and dauntless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Doesn’t this call to mind the drama of westward expansion, filled with courageous as well as tragic incidents?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2009, the earliest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in 1785, when three Chinese sailors arrived in Baltimore, Maryland, on board the ship Pallas. Larry Hajime Shinagawa, author of the report and Director of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indicates that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America earlier than 1785. Some scholars surmised that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be traced back ten generations. Som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area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as early as 1700. It has been seven or eight generations since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during the Gold Rush in the 1840’s. I. Who are the Chinese Americans?Who are the Huaren 華人 (Ethnic Chinese)? Who are Meiji huaren 美籍華人 (Chinese Americans) or Huayi 華裔? These are terms which have been a subject of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immigration history for over a century. Michel Guillaume Jean de Crevecoeur (aka John Hector St. John, 1735-1813), a French-American prose writer once asked, “What is an American?” In order to find an answer, one needs to trace back to history. The fact that questions such as this are raised is itself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Ethnic Chinese is a generic term referring to all Chinese ethnicities. They are also known as the people of Tang or Tangren 唐人. It is an apolitical, anthropological designation, indicating those people whose ancestors came from ancient China. The

9 特價16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光大傳承--南加州華人三十年史話:第二卷(全四卷,國際英文版)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17/12/01 出版

A Legacy Magnified: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1980’s-2010’s (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英文版) is a monumental publication jointly authored by a team of renowned group of writers consisting of 17 chapters, nearly 1 million words, and more than 1,300 photographs, many of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historical archives. It is an unprecedented endeavor undertaken by more than 500 volunteers who were privileged to have witnessed the drastic and amaz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during the critical three decades, from the 1980’s to the 2010’s. This handsome volume encompasses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multifarious realm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cluding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e, histor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conomic growth, businesses, education, language, sports, mass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larly research, literature, music, dance, theatre and other performing arts, among other subjects.This book is substantial, and is dedicated to “All Chinese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who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culture by incorporating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ir heritage.” IntroductionSeventy-four years elapsed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s States as a nation and the admission of California to the Union. The passage of this time and California’s geographic features contributed to California’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migration pattern or history, different from other states. While the Chinese cannot claim to be the earliest foreign settlers in this country, we can say, however, that the Chinese are neither late-comers nor are they an ethnic group who came to enjoy the fruit of others. The Chinese arrived in California prior to some European immigrants, Jews, and the Japanese. Together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Chinese reclaimed this land and cultivated the place they called home. Like the Westward Movement shortly began after the first colonial settlement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to America were pioneers in exploration, enduring much hardship and displaying unyielding, indomitable, and dauntless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Doesn’t this call to mind the drama of westward expansion, filled with courageous as well as tragic incidents?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2009, the earliest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in 1785, when three Chinese sailors arrived in Baltimore, Maryland, on board the ship Pallas. Larry Hajime Shinagawa, author of the report and Director of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indicates that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America earlier than 1785. Some scholars surmised that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be traced back ten generations. Som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area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as early as 1700. It has been seven or eight generations since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during the Gold Rush in the 1840’s. I. Who are the Chinese Americans?Who are the Huaren 華人 (Ethnic Chinese)? Who are Meiji huaren 美籍華人 (Chinese Americans) or Huayi 華裔? These are terms which have been a subject of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immigration history for over a century. Michel Guillaume Jean de Crevecoeur (aka John Hector St. John, 1735-1813), a French-American prose writer once asked, “What is an American?” In order to find an answer, one needs to trace back to history. The fact that questions such as this are raised is itself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Ethnic Chinese is a generic term referring to all Chinese ethnicities. They are also known as the people of Tang or Tangren 唐人. It is an apolitical, anthropological designation, indicating those people whose ancestors came from ancient China. The

9 特價16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光大傳承--南加州華人三十年史話:第三卷(全四卷,國際英文版)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17/12/01 出版

A Legacy Magnified: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1980’s-2010’s (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英文版) is a monumental publication jointly authored by a team of renowned group of writers consisting of 17 chapters, nearly 1 million words, and more than 1,300 photographs, many of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historical archives. It is an unprecedented endeavor undertaken by more than 500 volunteers who were privileged to have witnessed the drastic and amaz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during the critical three decades, from the 1980’s to the 2010’s. This handsome volume encompasses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multifarious realm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cluding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e, histor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conomic growth, businesses, education, language, sports, mass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larly research, literature, music, dance, theatre and other performing arts, among other subjects.This book is substantial, and is dedicated to “All Chinese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who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culture by incorporating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ir heritage.” IntroductionSeventy-four years elapsed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s States as a nation and the admission of California to the Union. The passage of this time and California’s geographic features contributed to California’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migration pattern or history, different from other states. While the Chinese cannot claim to be the earliest foreign settlers in this country, we can say, however, that the Chinese are neither late-comers nor are they an ethnic group who came to enjoy the fruit of others. The Chinese arrived in California prior to some European immigrants, Jews, and the Japanese. Together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Chinese reclaimed this land and cultivated the place they called home. Like the Westward Movement shortly began after the first colonial settlement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to America were pioneers in exploration, enduring much hardship and displaying unyielding, indomitable, and dauntless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Doesn’t this call to mind the drama of westward expansion, filled with courageous as well as tragic incidents?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2009, the earliest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in 1785, when three Chinese sailors arrived in Baltimore, Maryland, on board the ship Pallas. Larry Hajime Shinagawa, author of the report and Director of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indicates that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America earlier than 1785. Some scholars surmised that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be traced back ten generations. Som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area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as early as 1700. It has been seven or eight generations since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during the Gold Rush in the 1840’s. I. Who are the Chinese Americans?Who are the Huaren 華人 (Ethnic Chinese)? Who are Meiji huaren 美籍華人 (Chinese Americans) or Huayi 華裔? These are terms which have been a subject of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immigration history for over a century. Michel Guillaume Jean de Crevecoeur (aka John Hector St. John, 1735-1813), a French-American prose writer once asked, “What is an American?” In order to find an answer, one needs to trace back to history. The fact that questions such as this are raised is itself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Ethnic Chinese is a generic term referring to all Chinese ethnicities. They are also known as the people of Tang or Tangren 唐人. It is an apolitical, anthropological designation, indicating those people whose ancestors came from ancient China. The

9 特價16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光大傳承--南加州華人三十年史話:第四卷(全四卷,國際英文版)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17/12/01 出版

A Legacy Magnified: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1980’s-2010’s (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英文版) is a monumental publication jointly authored by a team of renowned group of writers consisting of 17 chapters, nearly 1 million words, and more than 1,300 photographs, many of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historical archives. It is an unprecedented endeavor undertaken by more than 500 volunteers who were privileged to have witnessed the drastic and amaz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during the critical three decades, from the 1980’s to the 2010’s. This handsome volume encompasses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multifarious realm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cluding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e, histor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conomic growth, businesses, education, language, sports, mass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larly research, literature, music, dance, theatre and other performing arts, among other subjects.This book is substantial, and is dedicated to “All Chinese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who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culture by incorporating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ir heritage.” IntroductionSeventy-four years elapsed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s States as a nation and the admission of California to the Union. The passage of this time and California’s geographic features contributed to California’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migration pattern or history, different from other states. While the Chinese cannot claim to be the earliest foreign settlers in this country, we can say, however, that the Chinese are neither late-comers nor are they an ethnic group who came to enjoy the fruit of others. The Chinese arrived in California prior to some European immigrants, Jews, and the Japanese. Together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Chinese reclaimed this land and cultivated the place they called home. Like the Westward Movement shortly began after the first colonial settlement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to America were pioneers in exploration, enduring much hardship and displaying unyielding, indomitable, and dauntless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Doesn’t this call to mind the drama of westward expansion, filled with courageous as well as tragic incidents?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2009, the earliest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in 1785, when three Chinese sailors arrived in Baltimore, Maryland, on board the ship Pallas. Larry Hajime Shinagawa, author of the report and Director of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indicates that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America earlier than 1785. Some scholars surmised that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be traced back ten generations. Some Chinese might have arrived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area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as early as 1700. It has been seven or eight generations since Chinese came to America during the Gold Rush in the 1840’s. I. Who are the Chinese Americans?Who are the Huaren 華人 (Ethnic Chinese)? Who are Meiji huaren 美籍華人 (Chinese Americans) or Huayi 華裔? These are terms which have been a subject of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immigration history for over a century. Michel Guillaume Jean de Crevecoeur (aka John Hector St. John, 1735-1813), a French-American prose writer once asked, “What is an American?” In order to find an answer, one needs to trace back to history. The fact that questions such as this are raised is itself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Ethnic Chinese is a generic term referring to all Chinese ethnicities. They are also known as the people of Tang or Tangren 唐人. It is an apolitical, anthropological designation, indicating those people whose ancestors came from ancient China. The

9 特價16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毛澤東散論與文革雜談

啟麥  著
博客思 出版
2017/10/30 出版

書中篇什,主題看似沉重,用筆卻如散文。全編分為七輯。以「大歷史」觀,將毛澤東和文化革命放在文化背景、歷史進程、社會形態中評述。既非唱贊歌,亦非大批判。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教科書裡沒有的近代史(全新修訂版)

董佳  著
大旗 出版
2017/10/01 出版

「史」是紀錄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簿,也是連接現在的橋梁。而「近代史」是古老東方與現代西方的碰撞歷程,其過程傷痕累累,已數不清是多少鮮血與生命所鑿刻下來的軌跡。 當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邁進,而時代下的掌權者卻沉湎於安逸與傳統,那麼革新便是無法避免也無可阻擋的潮流,但時間的巨流要將人們帶往何處,卻是當下無人能知的難題。當一道門開啟,便注定了一道門的關閉,現在就瞧瞧這扇守舊之門是如何被關上!

7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6/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