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程的多元教學與實務
本書為作者應用各式教學法於不同課程的成果,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質性及量化分析學生學習成效等。為落實專業知識與能力培養共存的教學目標,應用各式特色教學法,並提出重要發現與成效,如: 1.在大班必修課中應用PBL教學配合模擬遊戲教學策略,對於學生學習成效有明顯的提升效果。(第三章「工作研究」、第四章「生產計劃與管制」) 2.PBL跨領域課程架構的提出:讓不同領域的兩門課程可以在互不干擾原有教學設計下,一起進行跨領域教學。(第三章「工作研究」) 3.從資訊融入數學課程中發現資訊能力較佳的同學,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動機及成績明顯優於未參與資訊融入的同學。(第五章「線性代數」) 4.應用PBL教學模式將專業倫理融入低年級通識必修課,建立大班級通識課程PBL教學模式。(第六章「電資與人類文明」) 5.融合個案分析與講述式教學,創造合適情境讓學生完成指定學習任務,最後綜整系列課程所學工業工程知識,完成課堂計畫。(第七章「品質管理」) 7.總結性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包含如何從奠基石課程、核心石課程銜接至總結性課程的呈現。(第八章「工業工程實習」) 8.附錄,附上向教育部申請的教學實踐計畫申請書,讓有興趣的老師做為未來申請的參考。 透過本書教學實務的經驗,期許讓未來有興趣實施相關教學法的老師可作為教學的參考工具書。
智慧學校校長科技領導:理論實務與案例
全國第一本實踐智慧教育理念的最佳指南書~ 為引導學生適性學習,成就每一個孩子,應用資訊科技於課堂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智慧教學」已是世界趨勢,「智慧學校」的蓬勃發展,指日可待。──現任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 彭富源 科技領導者是學校團隊中的激勵者、示範者、分享者、溝通者與資源提供者,科技領導的實踐已成為校園中重要的運作指標。──111教育發展協進會 理事長、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 吳清山 因應108新課綱將科技領域獨立,為培養學生「做、用、想」的能力,將科技引入教育的智慧課堂中,讓學生學習善用科技、資訊與媒體的能力,使其具備21世紀所需的科技素養。 智慧學校的出現,帶來了教室生態的改變;智慧化教學也讓學生在教室中的學習模式不同於以往,能藉由數位載具等資訊設備與老師和同儕進行更多的互動、討論和交流,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合作學習之能力。 本書從智慧學校、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說明,到實務現場的案例分析,解釋了智慧學校與校長科技領導對於現代化智慧教學的重要性。其中,本書以兩所國內學校以及國外智慧學校的案例分析,解釋智慧學校的發展過程及其可能面對的難題,進而說明校長科技領導如何解決學校中的問題,並帶領學校進一步往智慧化前進。 全書共八章,首篇介紹智慧學校的指標與建構,二、三章從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剖析;四、五、六章則以國內外智慧學校的案例分析,提出智慧學校在發展過程可能面對的難題與建議。提供給對懷抱理想及熱忱的教育工作者,本書將是實踐智慧教育理念的最佳指南書。
教師協作:教學輔導案例輯(二)
想知道教學輔導教師如何協助夥伴教師處理所遭遇到的問題嗎?如何撰寫平時輔導紀錄表以及有品質的案例?以及如何引導夥伴教師實施授課教師主導的觀察(TDO)?本書蒐集了國中小及高中職教學輔導教師在協助夥伴教師處理教學或班級經營困難問題時,所記錄的23則案例,主題包含班級團體經營、課堂行為規範、人際衝突調解、特殊學生輔導、親師聯繫溝通等層面,不但可以觀摩教學輔導教師的實際輔導經驗,每則案例也邀請兩位專家學者或中小學教育人員撰寫回饋意見,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觀點與有效的策略。書中也收錄教學輔導教師如何以教練角色引導夥伴教師實施TDO的專文,以及收錄平時輔導紀錄表的書寫範例。這些案例、專文或範例,都可以作為教學輔導教師的參考,也是所有教師研習進修、專業成長的寶貴資源。
幼兒學習區(角)情境規劃的學理與實務
本書從對幼兒學習區(角)的認識談起,並以作者在臨床教學上,曾經參與協助修正的實例,依序舉例說明規劃幼兒學習區(角)的方法與要領,期盼透過文圖並茂的陳述,能有助於關懷幼兒成長的家長、幼教師、相關從業人員與社會人士們瞭解其重要性、並善加運用。全書除前言愷述有關學習區(角)情境的角色與功能外,內容涵括︰認識幼兒學習區(角)情境規劃、有關幼兒學習區(角)情境的規劃內容、準備,以及在幼兒活動室/教室、幼兒園園等場域,有關幼兒學習區(角)情境規劃的各項實務與技巧。為利於讀者運用本書的學習遷移與引用,本書依序詳述可行的步驟作為具體實施時的對照、並提供規劃完成的實例照片作為理論認知的佐證。
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
「核心素養」受到「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歐洲聯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會員國家地區重視,「核心素養」被喻為課程改革的DNA。本書指出「核心素養的教育、課程、教學、學習、評量之五論模式」(簡稱核心素養的ECTLA理論模式),強調「核心素養」是「可以透過教育加以引導」、「可以透過課程加以規劃」、「可以透過教學加以培養」、「可以透過學習獲得成就」、「可以透過評量加以推估」。本書組織架構經過精心設計具有系統性邏輯體系,第一章「核心素養的教育論」,闡述國際組織的相關教育研究,次論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價值,探討核心素養課程改革之特色及核心素養教育內涵,再論「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設計;第二章「核心素養的課程論」,指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可透過學校課程規劃,導引領域/科目課程連貫與統整,強調「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Core Competenc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第三章「核心素養的教學論」,提出「核心素養的教學原理」與「核心素養的OSCP教案設計模式」;第四章「核心素養的學習論」,提出「核心素養的理念特質」、「核心素養的SIE學習模式」與「核心素養的學習原理」,進而歸納出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策略」;第五章「核心素養的評量論」,根據核心素養「冰山模式」,提出「核心素養的SIEA評量模式」。本書有助於準備公務人員高普考試、教師甄試、教師資格檢定考試之「課程與教學」考科用書,能提供教育研究相關課程發展人員、校長及課程發展委員會與各學科課程設計小組及各教學研究會之經營團隊教師,作為進行核心素養課程發展、教案設計、學習評量之參考,亦可提供政府與民間相關人士,作為推動課程改革之參考,更可作為各大學校院教育學院及課程教學相關系所開設「核心素養」、「課程與教學」、「課程發展與設計」、「課程改革」、「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管理」、「課程設計」、「課程發展」、「課程改革研究」、「課程經營研究」、「課程管理研究」、「課程計畫研究」、「課程設計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實驗研究」等科目之重要參考書籍。
臺灣教育2030
自從工業革命之後,由於社會制度的快速變遷、價值體系的多元發展、與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導致人類愈來愈無法掌握社會的走向,也愈來愈難以駕馭科技的發展。教育不僅是改變個人社會地位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更是導社會制度價值觀念與科技變遷於正途的最佳利器。國際組織有鑒於此,乃於2015年於韓國仁川發表《仁川宣言 教育2030》(Incheon Declaration Education 2030),為今後十五年提出了新的教育願景,隨後制定了《2030 教育行動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此一框架除了希望能確保提供優質的中小學和學前教育,更要為廣大失學兒童和少年提供滿意的教育和培訓機會,確保所有兒童都能入學讀書。最終達到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無差別、無歧視、無偏見的教育理想與全面的終身教育。本專書即秉持《仁川宣言》的精神,進行編輯計畫,除了期望臺灣的教育接軌國際,也希望臺灣的教育更趨近公平正義的原則,以及無差別、無歧視、無偏見的理想的教育境界。經雙匿名審查結果,收錄評述文章計十四篇,分學理、政策、制度、比較等四個面向。每篇文章除了內容豐富、引論有據、剖析深刻、論述深入,同時深具啟發性與前瞻性,相信對於關心臺灣教育發展及與國際接軌的主題,以及對於國際比較教育的發展與趨勢有興趣者,皆有所裨益。
教育的理則:教育學核心議題(三)
教育的探討,儘管可以從多重角度、多元議題切入,然其目的不外乎教育活動之原理原則的探求,以為教育工作者遵循的指南。關於這種原理原則,我們稱為「教育的理則」。 本書內容依據「學習動力的來源」、「學校功能的落實」、「教師專業的培成」與「教育研究的視角」等四個軸線來編排論文的結構與順序。首先,在「學習動力的來源」軸線上,本書分別從快樂學習、良善友誼、心智模式及經驗主動性等角度來分析學習的運作原理;其次,在「學校功能的落實」軸線上,探討了民主制度、社會再製、學校效用、教育政策及知識傳遞等課題,剖析學校的功能如何在教育的內外因素影響下有效運作;再次,在「教師專業的培成」軸線上,針對師培生就業策略和教師分級制等兩方面,析論教師專業發展之道;最後,在「教育研究的視角」軸線上,探討研究立場及性別意識如何左右教育研究的結論。 讀者透過這四個軸線的探索,將能把握教育現象中的學習動力、學校功能、教師專業及教育研究等四種要素之各自內涵,進而發掘其相互間蘊含的關聯性,尋繹教育活動的理則,藉此開展周全有效的教育行動。
幼兒教保概論
本書係以熱門的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脈絡的發展,來看臺灣教保的變遷為「經」;「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的公布施行,以及「後幼照法」時代幼兒學習主體與圖像,和關鍵人物「教保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與生涯的精進增能為「緯」;在這樣「經」與「緯」錯綜複雜的發展過程,臺灣的幼兒教保工作是否達到「庖丁」與「文惠君」剖牛之「道」的境界,這本書作者對幼保工作「應然面」與「實然面」勾勒的願景與實踐產能的期許。 何飛鵬對「自慢」的剖述:隱含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承諾與永遠的理想追逐;「自慢」是追根究底的研究;「自慢」是期待呈現最完美的自己,讓別人得到最大的滿足。「巧」的奧妙是人人所愛與所追求的,但是「回歸基本點」卻真正是巧思奇謀的開始--「Back to Basic」而非「Back to Magic」
核心素養下的教師教學設計與實踐
本書以「核心素養下的教師教學設計與實踐」為名,主旨在於針對新課綱與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為重點,說明這些議題的意義、重點、內涵,及其對教師教學的意義。透過對核心素養和新課綱內容的解讀,說明相關議題的意義和重點,這些重點對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轉變有哪些,並且提供各種實踐的案例和作法,讓教師不再對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以及核心素養理念感到艱澀陌生,能在教學現場進行專業的成長、專業的改變,修正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而精進自己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達到「教學輕鬆、學習成功」的理想。
輕鬆搞定!新課綱系統思考素養的教與學:不被機器人取代的能力
臺灣首部&& 新課綱核心素養系統思考的教戰手冊! 紀錄最前線——八爪章魚覓食術的實作精華 ●十一位高中教師,共同撰寫教學現場的實務精華。 李政熹、管新芝、徐文濤、吳秋萱、白佩宜、徐君蘭、陳正昌、柯如營、陳義堯、林虹均、胡家瑒 ●化抽象為具體,高效導入新課綱六大關鍵應用面向 ✔問題解決導入 ✔小論文導入 ✔閱讀素養導入 ✔學測國語文寫作導入 ✔命題設計導入 ✔跨領域專題式課程導入 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第一本專為高中108新課綱系統思考素養而寫的書 ▌時代升級,教育方式也需革新。 ▌系統思考,幫助人類適應「破壞性創新時代」。 ▌誰的問題解決能力強,誰就能適者生存。 社會進入加速時代,轉變越來越快。昨日新奇今日陳舊,相應而生的問題也越趨複雜。遇到棘手難題,片面歸咎單一對象,很簡單,卻無法確實解決。除了喊喊「水逆」,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扭轉困境? 這本書告訴你一個關鍵即戰力——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思辨問題的基本邏輯。看見冰山一角之下的形體,瞭解端倪背後的整體結構,培養鷹一般的視角制高點,全盤理解事件的完整面貌,梳理相互影響的多重因素,最終得以破除惡性循環。 本書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實戰性」。集結第一線教育人員,歷經課程講授、實作演練與互動討論後,共同撰寫出的系統思考實務操作——八爪章魚覓食術。這種具備發散與收斂的循環分析,在教學界已獲得多方肯定。採用真實教學案例詳細解說,好記、容易學習,也方便教學實作。 ▌面向108課綱六大關鍵應用,破解2019年最新考題 多元教案、特蒐考題,非常適合高中現場的老師、學生或是一般有興趣的自學者。練就如九九乘法般的直覺思考,學會「畫」出系統思考,再非難事。 ▌學院內的考題攻略,學院外的人生解方。 ▌思辨、批判、行動,以及反思。 ▌系統思考,就是人類永遠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能力。
透明的教師:以同儕蒐集課堂資料精進教學
為什麼這麼多的教育潮流來來去去,而不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持久的影響?在《透明的教師》中,Trent E. Kaufman和Emily Dolci Grimm描述了教師在學校面臨的孤立文化,是如何阻礙了改進。作者認為,教師需要更多的開放式協作,才能有意義地實踐和完善他們的教學。 這本實用的書概述了作者獨特的授課教師主導的觀察(TDO)模式,該模式透過同儕蒐集課堂資料,幫助教師掌握自己的成長、有效性和整體工作滿意度。這本書寫給教師和行政人員,內容包括一個學校的例子、技巧和案例研究,利用TDO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學改進和學生成果的增長。
各知識領域介紹和關聯式創新(國際英文版)
The structure of this book is composed by the explanations of each department (about 50 departments are discussed). For each department,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about the high level introduction of knowledge studied at this department, 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current research problems investigated by researchers/faculties associated with this department, finally, the last section will present potential ideas generated from remote association. An interesting feature of this book is that my kids (8 and 10 years old) prepare a plot for each department to demonstrate their imagination about each department. Their plots may look childish, but they show primary understanding about each department at least.
教育政策與前瞻創新
教育政策與學校教育必須保持前瞻創新、與時俱進,如此才能透過教育促進國家社會之發展。據此,本書共分為「教育政策篇」與「前瞻創新篇」兩大部分,各篇章內容緊扣我國教育政策及前瞻視野,希冀可供國內關心教育之夥伴參酌。第一部分是教育政策篇,其內容包括學前弱勢兒童的教育政策與實施、工業4.0對教育政策的影響與前瞻、政策規劃探析、學校執行新課綱的策略、國小教師應用磨課師之內涵與實踐、大學多元化發展之研究、後現代主義與技職教育發展等;第二部分為前瞻創新篇,其內容包含專業發展學校、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課程諮詢教師新圖像、誰來檢視課程?校長課程視導的意涵與實踐、臺北市優質學校4.0-指標的蛻變與進步、第二期美感教育計畫創新策略與教學設計實例、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任用課題探究、我國原住民族學前教育階段就學現況之探究、我國中小學校長評鑑的趨勢展望等內容。 本書各作者皆學有專精並持續在各學術研究領域或工作職場上為教育發展而努力,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提供關心教育政策與前瞻創新發展之教育工作夥伴,一些新思維、新教育態度及新啟發。
教學原理
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資訊科技的瞬息萬變,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應該隨著更新修正,才能符合學校教育實際上的需要。本書的重點在於從教學整體的觀點論述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各種相關因素,以及學習活動中所涉及的理論與策略,作為教師教學活動實施的參考。 本書係原來的「教學原理」一書修訂而來,主要是為了因應新世紀教學上的需要,在內文方面包括:教學的科學與藝術、教學的相關理論、學習先決條件、教學方法與運用、適應個別差異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的做法與實例、教學技巧與運用、教學情境的營造、問題教學法的理念與實施、分組合作學習的理論與運用、有效教學行為分析與應用、情意教學的理論與策略、創意教學的理論與策略、教學資源的應用、教學評量、教師教學觀摩的檢核與實施、新興教學議題、公開觀課的意義和做法等。 本書將目前分組合作學習的做法、教師觀議課的理念和做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運用等,納入本書當中,讓教師可以隨時參考採用。此外,為了配合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與教師甄試的需要,本書將歷年來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與教學有關的題目和解答,放在本書的附錄中,提供讓準教師作為參加考試的參考。
讓美感開始共鳴:展望臺灣美感教育的未來
美感教育的實施,不可避免必須面對「不同主體之間的美感」可能存在殊異性的問題,本書試圖立於互為主體性的基礎,論述一種「共鳴美感」的新視野,並描繪出臺灣美感教育的未來可能新願景。首先,筆者先透過美感教育相關議題之探討,析論推動美感教育可能面臨的潛在難題與挑戰,其次,針對問題而論述出一種「共鳴美感經驗」之理念,以作為解決構想;最後,透過實際個案來闡述「共鳴美感」在課程教學中的可能樣貌,包含:以「共鳴」的「共感性」作為「美育課程實踐」的核心;以「共鳴」的「協同性」作為「教學藝術體現」的策略;以「共鳴」的「他者性」作為形塑「自我主體認同」之途徑。
教育史
根據107年我國所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五大素養的第一項是:「了解教育發展的理念與實務」,其下素養專業指標第一條是:「了解有關教育目的和價值的主要理論或思想,以建構自身的教育理念與信念」,核心內容則包括:教育本質、教育目的與內容,主要教育理論與思想,教育與社會變遷及進步,教育與社會流動及公平,學校與教育行政制度的理念、實務與改革等,而這些課題,「教育史」課程於教學時都會論及,故「教育史」也被列於參考科目之一。 本書配合師培新課程改革進行修訂後再版。全書按照時序敘寫,除緒論外,分為上下兩篇共二十一章,上篇中國部分十二章,起於三代以前,終於清末教育西化;下篇西洋部分九章,起於希臘時期,終於二十世紀,全書綜述中西教育制度演變大要與重要教育家及其理論思想,約二十餘萬言,希望學生於一學期內學習完後,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觀。
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
學習障礙是個高異質性的團體,國內師資培育體系在面對這類學生的補救教學與行為處遇訓練至目前為止,仍有極大發展空間,而家長在面對這類孩子時更是惶恐。 本書的主要目的乃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常有的127項學習特徵作實務性的補救教學建議,主要分為:(1)注意力及記憶力;(2)知覺或知動協調能力;(3)理解、表達、推理能力;(4)情緒與社會適應;(5)自我刺激行為五面向,以與上課有關之教學輔導原則優先介紹,平時練習、家庭教養或其他解決方法在後,另以淺顯文字介紹學習障礙定義、鑑定流程、鑑定工具、資源班、個別化教育計劃等,期盼能提供作為教師及家長在日常教育學習障礙學生時的實用手冊。
邁向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
民國103年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首次將素養導向列為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主軸,並明列核心素養作為各教育階段、各領域科目共同的課程目標。因此,新課綱自108學年度起逐年實施後,素養導向將成為中小學課程、教學與評鑑實施的重要理念與原則。本書以邁向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為題,共收錄10篇文稿,其中9篇均經學術同儕匿名雙審;另感謝教育部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之同意,轉刊單維彰教授之鴻文:論素養評量——以中學數學為例,特此感謝。
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與補救教學
資源教室方案乃國內重要的一個研究與實務領域,筆者從事資源班補救教學與支援系統研究工作二十幾年來,深深體會唯有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教他,他才能享有學習的成就感,秉持此種精神,筆者本次依據近幾年資源教室領域的新趨勢、國內新修正之特教相關法規以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大幅度改寫原書篇章,將之濃縮為七大領域來探討資源班中的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臚列如下: (一)資源教室方案基本概念; (二)資源教室方案中IEP之發展與建立; (三)班級經營策略; (四)語文科補救教學策略; (五)數學科補救教學策略; (六)課堂學習之必要技巧; (七)資源班常用表格。 最後則為資源班相關常用資料及新修正特教法規之附錄。
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
教育領導向為教育行政領域的研究重鎮。1980年代後之新興教育領導理論,除呈現百家爭鳴之態勢外,更促使教育組織之運作有所丕變。本書以20世紀以來教育領導理論之走向與發展為焦點,論述不同時期獨領風騷之主張與在實務上之影響。結構上先總結敘述教育領導之研究典範與趨勢,再分從學校之機構、文化、政治層面加以探討,以說明實施教育領導之組織場域特性。接著,依發展之次序,分別闡述傳統教育領導理論、整合型教育領導理論、與功能型教育領導理論之內涵。最後,為避免空談教育領導理論,遂以校長為例,說明分析其在實務領導上之角色與困境。本書以言簡意賅之方式,統整敘述汗牛充棟的教育領導理論。內容旁徵博引,可讓讀者在蕪雜漫漶的諸家之言中,明晰教育領導發展的時代脈絡。書中對進入21世紀後之新興理論多有所含括,內容鞭辟入裏且具實用性,為近年難得之教育領導完整之作。為使讀者能學以致用,本書各章節依照敘述重點附有個案分析。期盼藉由實務之討論,以建構教育領導者之隱性知識。本書結構分明,敘述不落窠臼,為教育領導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不可錯失之論著。
邁向批判性典範:教育、知識與行動研究
本書藉由揭露和批判地評論一些在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要的哲學立論,發展一個哲學論證,提供一個基礎理論,支持教師擁有研究者之特殊角色,倡議教師即研究者,並將教育研究視為一種批判的社會科學形式。為了證實作者對理論與實踐的中心主張,本書旨在完成四個任務:一、概述幾個主流教育理論與研究觀點,以及他們與教育實踐的關係。二、對這些觀點進行批判性檢驗。三、概述不同理論與實踐觀點所暗示(啟發)之教學專業形象。四、試圖發展一個哲學立場,使更適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論述得以浮現,並辯證教學專業是一個批判社群的觀點。本書旨在提供教師、教師研究者和教育研究者一種語言和論述,使他(她)們得以抵制教育研究應該完全交給學術專家的宣稱,並捍衛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教師對教育實務採取研究立場的宣告。
教師基本功:板書書寫技巧
教師的基本功--語言的表達與板書能力是教師教學成功的必備的核心素養,想要成為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就要把板書練習好;想要跟上時代腳步,更要具備板書書寫工整與美觀的技能。 《教師基本功—板書書寫技巧》為一本有系統、完整介紹板書書寫的技巧與範例圖示的書籍,專書包括認知篇、基本筆畫篇、字形結構篇與範例臨摹篇,書中的文字圖示均實際以板書書寫繪製。教師或修讀職前教育課程的學程生(師資生)只要詳加研讀,掌握書寫要領與技巧,勤加練習,板書的基本功會有所精進。 &
教育的密碼:教育學核心議(二)
《教育的密碼》收錄九篇學術論文,篇篇嚴謹且富原創性,具說服力地提出洞悉當前教育現象的三大密碼:「新右派」、「研究法」和「觀看視角」,並解碼教育功能充分開展的六項關鍵:「希望感」、「聆聽」、「母德」、「肯認」、「解構」及「德福一致觀」。精讀本書,讀者將可掌握理解教育的要領,並透視教育工作成敗的決定要素,展望教育學的新氣象。
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即將正式實施,本書《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提出「核心素養」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進行「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永續經營,引導學校總體課程計畫與統整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鑑,協助學校教育工作者因應新一波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第一章「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導論」,旨在從「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觀點,探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教改理念、時代意義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第二章「核心素養的課程研究」、第三章「核心素養的課程規劃」、第四章「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第五章「核心素養的課程實施」、第六章「核心素養的課程評鑑」與第七章「核心素養的課程經營」等一系列成套的課程慎思熟慮構想,分別對照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情境分析」、「願景建構」、「方案設計」、「進行實施」、「評鑑回饋」與「配套措施」等課程發展實踐行動歷程,闡述並以表格摘要「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建構及其推動策略、行動綱領與配套措施等行動策略,作為教育人員推動「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參考。 本書適合閱讀觀眾是以關心教育改革的相關人員為主要對象,如政府部門主管、民間教育改革人士、社會賢達、學生家長、學校校長與教師等推動國內課程改革的相關人士,特別是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與各學習領域課程設計小組等學校課程經營團隊成員,作為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永續經營之參考。 另外,本書可以作為教育及課程教學相關系所與師資培育中心之師生開課或修習「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核心素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經營」、「課程管理」、「課程設計」、「課程發展」、「課程改革」、「課程實驗」、「課程經營研究」、「課程管理研究」、「課程計畫研究」、「課程設計研究」、「課程改革研究」與「課程實驗研究」等科目之重要參考書籍。
教育與文化:田培林教授教育學論著精選
《教育與文化》初版於65年問世,係為闡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前所長田培林教授的教育哲學思想,先生治教育學,承襲德國文化哲學,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文化,且是高度文化,並強調教育愛的重要性。該書收錄先生在臺發表論文51篇,因原書已絕版,今特精選其中23篇,輯成一冊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教育思想與制度演進」,主要選出他對教育思想與歷史領域中一些重要課題的討論,如教育與文化、民族與教育、人格教育與文化教育、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等;「中篇:西方近代各家教育思想」,選出他評論西方近代各派教育思想、兒童本位教育,及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蒙臺梭利、開善施泰耐等教育家思想的論著;「下篇:德國教育的歷史與發展」,則主要是選出他討論德國教育的一系列論著。
分科教材教法:問題與展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對於教師的教學專業有更高的要求與期待,師資培育職前課程必須做好配套因應,其中尤以教材教法課程更是關鍵。本書邀集學者專家與教育實務工作者共同撰文,內容涵蓋分科教材教法之綜合分析,探究教材教法之教學改革及與新課綱的關聯性,以及學科導向分析,包含國小國語文、德語文、數學、科學、環境科學、綜合活動、健康與護理、視覺藝術/美術、生活及全民國防教育之教材教法發展探析。本書特色有二:剖析分科教材教法之學理基礎與學術發展趨勢,以及新課綱理念與實質內容轉化於教材教法中。相信本書定能引導職前師資教學素質的提升,並成為教師教學應用的最佳寶典。
幼兒園及托嬰中心教保活動:幼兒本位磁場的社區融合教保之理論與實施
幼兒園幼兒及托嬰中心嬰幼兒的生長有哪些學習上的習性?例如從直觀探索活動中學習、有趣活動中學習、合作建構情境歷程中學習、團體經驗分享中學習、自動生產創作活動中學習、情境裡自由遊戲中學習、加深加廣活動中學習、從自信心發展中學習、自主性發展中學習、在人際裡發展自動自發行為中學習、勤奮活動中學習等等。這兩類之教保服務人員,能結合社區資源的融入,依循以上幼兒、嬰幼兒發展階段的生長及學習之習性實施教保,秉持滿足需求信念依習性而養,即創造了幼兒本位磁場。 本書探究幼兒園與社區融合的教保活動之幸福教保理論,發展出貫串以上幼兒、嬰幼兒種種生長上學習的習性之教保模式,提供教保服務人員專業需求,能滿足幼兒、嬰幼兒生長及學習需求,有效達成六大領域發展目標,已在幼兒園獲得實施成效。
英語教學法
本書以語言本質、教學觀點、教學大綱、教學目的、師生角色、母語使用、對待語誤、教材作用、教學活動、教學步驟、教學實例、利弊分析和教學啟示等固定模式,客觀和全面地對二十三種英語教學法進行描述和分析:文法翻譯法、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認知教學法、全身反應教學法、默示教學法、社團語言學習法、暗示教學法、學習策略訓練法、語言經驗教學法、參與教學法、整體語言教學法、功能—意念教學法、自然教學法、內容導向語言教學法、能力導向教學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專案教學法、多元智力教學法、合作語言教學法、文本教學法和詞彙教學法。本書並回顧教學法的發展歷史,展望未來發展趨勢,提出綜合使用教學法的新時代英語教學設想。
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
作者於1984年踏入數學教育領域,多年來努力學習國小數學教學、學習與評量的問題,由於感受到對國小的數學教、學之感覺與美學,因此試著將它文字化,並與學者、教師、家長分享。本書首先描述數學感內容理論的知識系統,一個起動機制、五個核心內涵的教、學策略,多元優選的理念,以及教學、學習和評量理論。之後從全數(自然數和0)、分數、小數、數運算的概念推廣、量與測量、幾何、統計、代數等內容,描述其數學概念、運算與性質以及相關的教學問題。希望這些內容的舖陳能讓大家對數學與數學教學更有感覺。最後,本書可以做為國小數學科教材教法的參考用書,教師教學與相關問題討論的參考用書,以及學生家長了解數學脈絡與相關問題的參考用書。
六經註:我的大智教化
《六經註》(2018)係作者繼《觀人生》(2013)、《大智教化》(2015)、《學死生》(2016)之後,第四部標榜「大智教化」的生命書寫,可視為入老之際,對其「吾十有五」至今半世紀以來的學思歷程,所從事的反身而誠和集其大成之作。著述呈現以「大智教化」為主的「生命學問」志業之理念與實踐,屬於一名服膺「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人生信念的「思者醒客」之性靈開顯。全書包括回憶錄性質的百帖千字文、六十自述《觀人生》十帖續筆,以及六篇借題發揮的議論文章,願以文會友,善結有緣人。
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
本書帶領讀者認識質性研究最受歡迎的五種取徑:敘事研究、現象學、扎根理論、俗民誌、個案研究。本書最新版保留Creswell博士廣受推崇和歡迎的組織章法和寫作風格。全書循序漸進,條理分明,行文清晰,援引多元觀點、模式和參考來源,配合大量實作範例,以及作者長年研究和教學經驗,提供指點迷津的實務建議和注意事項,最後再輔以圖表,摘要統整各章主題要點,深廣度兼具,好讀易學,可以讓學習者不斷深化理解和精進技巧運用,很適合研究自修和準備考試之用。第一部分,介紹質性研究的普遍基礎(定義、倫理議題、哲學基礎、詮釋架構、歷史起源和關鍵要素)、質性研究的設計,讓讀者認識什麼是質性研究。第二部分,介紹五種質性研究取徑(定義、歷史起源、特徵、類型、實施程序、挑戰),以及範文示範解析,帶領讀者認識五種取徑的基本要點。第三部分,細部介紹與對照比較五種取徑之研究實施全程步驟(研究介紹和聚焦、資料蒐集、資料分析和再現、報告書寫、研究評鑑)。帶領讀者全面掌握五種取徑從開始到完成的實作細節。第四部分,以實際研究範文,示範如何以五種取徑來執行與改寫此篇研究。讓讀者綜合複習,質性研究與五種取徑的對比理解和實作。各章檢核清單,可用來練習各章介紹的特定主題技巧。附錄質性研究和五種取徑的專業術語簡明釋義。目前市面上,有關質性研究方法的書籍,不勝枚舉,質性研究學生或新手,往往如陷五里雲霧,很可能不明就裡,急就章選擇了不適切的研究取徑。本書可供參照各種取徑的經典和最新發展,將艱澀龐雜的原典,整理改寫成深入淺出的有系統指南。可以幫助奠立扎實基礎,釐清迷思或混淆,磨亮慣用的研究方法,邀請讀者遙遊多樣化的研究取徑施行細節,打開研究的寬廣眼界。對照比較,可以觸類旁通,提供讀者知情的選項,明智決定最適合選用哪種取徑來探索自己的研究問題。
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理論、方法、實作技巧與研究
本書整體解析及建構核心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設計理論、方法、實作技巧及研究。素養導向課程教學強調「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教師在課程及教學設計上可以運用「核心素養導向2T2E」理論,結合三碼學會查領綱、核心素養導向跨領域課程模組,運用體驗式共同備課方法,有效整合課綱依據,充分發揮團隊討論,確實掌握課程及教學設計技巧,建構教師教學專才及特色,落實素養教育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之願景,自發、互動與共好素養理念。
華語文教材與教學設計
這是一本有關華語「教材編寫」和「課程設計」的專書。作者從事華語文教學二十四年,這是近三年來的學術論文成果。有感於教材編寫與課程設計,是華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著力於此一研究。本書各篇皆經學術研討會嚴格審查,並經修正後成篇。書中蒐錄的文章,有關於一語與二語的教學,有成語、一千字說華語及中日韓八百字的探討,也有華語文實習的相關課程設計,對於想成為一位優秀的華語教師者,在理論和實務上提供了具體的建議。數位教學是未來華語文教學的主流,本書介紹TEAM Model與StudyFun模式,以供華語教學界參考。本書是繼作者《華語文教學研究》、《華語文漢字教學研究》之後,又一本有關華語文教學的研究專書,凡是華語教學者,皆可做為教學之借鏡。
終身學習與高齡自主學習
本書分為二部分,一為終身學習,另一為高齡自主學習。在終身學習方面,計有六篇文章,包括我國終身教育的政策與實務運作、我國學習型城市的推進、特色與省思、社區大學的經營與運作、高齡社會發展下,代間關係的轉變及其在高齡教育的意義、我國新近高齡學習的推展、及台北市居民「社區和個人幸福感」之調查分析;在高齡自主學習部分,計有七篇文章,包括建構以家為本位的高齡自主學習互助團體、台灣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培訓之分析、促進成人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之教學方法與實例分析、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培訓運作及成效調查分析、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的經驗分享、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之角色扮演、高齡社會發展下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的推展─桃園市迴轉自如樂學社運作經驗分享等。
差異化班級學生評量
本書深入教育工作者最關注的兩項議題:評量方法與有效學習,徹底研究多元評量、揭示差異化教學如何精進不同年段與領域的學習過程。 作者Carol Ann Tomlinson和Tonya R. Moon先將差異化做一概述,再著重其理論如何應用於各種形式的評量,如:前測、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及成績單等。閱讀此書後,對於差異化評量方法的斬獲: ․提升學生興趣及動機; ․澄清教師教學的重心; ․強化師生習得之信念; ․幫助教師了解個別學生異同,促進有效教學。 Tomlinson和Moon強調教與學的五個要素(課程、引導、評量、學習環境和課堂領導/管理)間的相互關聯,以及無論學生學習起點為何,保持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理解和技能一以貫之的重要性。書中所示之詳細情境,說明如何以差異化的三個變項(學習準備度、興趣和學習風格)設計評量,及如何提升評量的效度。 本書奠基研究基礎,結合作者課堂教學實務,深入淺出,為探索、奮力發揮真實潛能的教師與學生,勾勒出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學習樣貌。
多視角對外華語文教學與師資培育
本書內容不僅有豐富的教學探討,在華語師資培育以及華語中心行政政策執行方面的著墨也極為寶貴,能夠為現今華語中心提供不同視角的思考。內容包含外籍學生的招生,華語學分學程、學位學程等海內外師資培育定位及學習者出路等。
教師協作:教學輔導案例輯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學輔導教師儲訓過程中,儲訓教師利用班級經營與親師溝通的協作評估表,記錄其協助夥伴教師面對並處理的種種案例。本書彙編其中重要且具代表性的案例26篇,主題廣泛多元,包括學習秩序與動機、團體動力與班務、特殊學生與輔導、慣性遲到與缺曠、衝突管理與化解、親師座談與溝通等六大主題,內容相當豐富。 & & & 本案例輯除了呈現教學輔導儲訓教師給予夥伴教師的協助與建議之外,也商請中小學及大學經驗豐富且學有專長之教師評析回饋,提供多元的觀點和有效的策略,可以作為教學輔導教師輔導夥伴教師之參考,也可以提供其他教師研習進修之用,是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寶貴參考資源。
生命教育教材:基礎篇
本書定位為生命教育教材之基礎篇,共收錄11篇文章,主要論述和生命教育有關之基本概念和實務案例,內容非常豐富。內容包含生命真相、正念靜坐、生死諮商、放鬆紓壓、臨終關懷、悲傷輔導、青少年自我傷害防治等和生命教育有關之關鍵概念。另外,也有兩篇論及人間佛教和儒家有關生命教育之基本理論,以及兩篇有關生命教育教學方法和如何教導「生之喜悅」之文章。 本書作者群以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專兼任教授為主,共同撰述而成。各作者皆是長年耕耘生命教育領域,擁有多年教學經驗,也有豐富之實踐經歷。本書編輯之際,即以可作為生命教育教材之用為出發點考量,不是純理論之探討,各篇文章包含主文、問題反思和提供延伸閱讀文獻。因此將可作為各級教育階段教師教導生命教育課程之參考用書,也可作為大學生課程之用,或生命教育研習課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