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污染物之全球性挑戰及解決方法Global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f Emerging Contaminants
論文, 講詞等
同居共財:唐代家庭研究
本書從權力結構、財產處理、成員與倫理三大方向分析唐代的家庭問題。權力結構篇主要觀察家庭內部如何按規範來運作,方能維繫家內秩序,研究主軸從戶主、家長、尊長、家主這些身分來思考,期能找出家內擁有最大權力的人,以及家法與國法的關連。財產處理篇在解析「同居共財」的意義,界定共財親的範圍,說明其與父財說的歧異點,並探討衝擊產權歸屬甚大的犯罪家財?官、孤幼財產危機等課題。成員與倫理篇在剖析家中成員的互動,與涉及的倫理因素,所論對象包括繼母子與異母兄弟,婆媳問題與孝道倫理,養子與本家、養家的關係,依附投靠的內外親與恤親思想,以及官人的父母喪制。當家庭接納不少非原生的外來成員時,他們要如何融入這個家庭,在親情之外更要強調倫理因素。本書不只是一部社會史、法制史、財務史,也同時是文化史、倫理史、禮俗史。
微積分乙
這是一部寫給非理工科系學生的微積分教科書,適合生命科學、醫學、農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領域師生教學使用。本書以作者累積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寫成,盼能引領學習者領略數學之美,感染科學家式的喜悅。微積分乙是非理工科系學生所要修習的微積分課程,應用在生命科學、醫學、農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領域。為理工科系修習的微積分課程編寫的教科書,對於非理工科系的學生而言,一方面內容與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不符,另一方面教材的分量也偏多,因而專門為非理工科系學生編寫一本微積分教科書確有必要。本書依作者累積二十年來的教學經驗撰寫而成,結合了日常生活與前述各領域常見的範例,就是一本為非理工科系學生量身訂做的微積分教科書,希望能讓學生多體會數學確定、合理及美好的部分,藉此掌握數學概念的直覺,進而體會科學家式的喜悅。本書著重在解決問題與發展概念,除了介紹一般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外,作者特別關注平均值定理及數值逼近的觀念,期盼能讓學生了解,即使沒有確切的數字或公式,我們仍能深入思考,獲得相當程度的答案,甚至可以發展出漂亮的理論。
邊緣與再現 : 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
在當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日益受到關注與討論:博物館應如何突破建築環境與文化認知差異所造成的隔閡,進而成為促進「社會平權」(Social Inclusion)的場域?博物館怎樣引發觀眾反思社會制度對弱勢團體的壓迫?本書是作者針對這些重要議題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觀紅樓. 母神卷
《紅樓夢》不只是一部青春紀事,更是一闋母神頌歌;它既熱烈地宣揚了少女之美,也莊嚴地禮讚母性力量。若說眾金釵是《紅樓夢》的血肉,處處散發著女兒的芳香,那麼隱身幕後的母性人物就是推動生命之輪的力量來源、羽翼眾生的慈悲母神。 這些母性人物存在於神界,也出現於俗界,至少包括女媧─警幻仙姑─賈母─王夫人─元妃─劉姥姥,六者之間循環遞接,構成環環相扣的完整系統。她們創造生命,從無到有,由始至終,廣延大地,延續未來:在和平的時空裡撫育眾生,給予溫暖、保護、豐饒;也在破壞中重建,在傷害後修補,在滅絕時復生。 她們慷慨付出慈悲與智慧,賜予青春光采的靈魂,使女性形態、女性生活、女性心靈更周全,也讓女性的生命史更完備。她們是不折不扣的救世之神與命運之神,是少女們成長的更高展望!
清華因緣:學思行旅、口述青春紀事
本書記錄黃秉乾院士及夫人黃周汝吉院士生命過程中(家庭、求學、工作、研教), 學術貢獻創發經驗,對個人、學術、社會的影響,及帶給後人的啟示。 以符合生活、時態發展及科學上正確的邏輯表述, 透過文字及圖片吸引讀者閱讀, 認識傳主,達到教育的功效。
歐洲聯盟的全球角色[軟精裝]
冷戰結束為歐洲統合繼續深化與廣化提供時代的機遇。透過《馬斯垂克條約》的擘劃,揭櫫發展「經濟與貨幣聯盟」「政治聯盟」的企圖心,伴隨歐洲聯盟的擴大、歐元發行、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機制的制度化,為歐洲在全球政治舞臺注入新動力。 歐洲聯盟目前已擁有二十八個會員國,卻尚未停止其深化及廣化之路,持續嘗試構建與發展全球性的角色與影響力。本書邀請歐盟學者專家,從不同面向探究歐盟的全球角色及其影響力。內容包括歐盟與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等強權的雙邊關係,歐盟對外決策的結構和運作,在全球經貿、衛生、安全、援助等領域的作為,及歐盟與烏克蘭、非加太關係的發展與挑戰。 本書是近年來探討歐盟對外關係最完整且深入的中文專書。
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
本書以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為題進行研究,觀察《周易》於江戶時代的流傳與教育相關情形,並揀選重要之儒者《易》註以及相關具代表性的思想史議題,藉此呈現江戶時代儒學中較少被關注的一個切入點,以及中國儒典在域外開展出不同面貌、深入域外文化史中的一個範例。經由本書研究可知,江戶時代儒家《易》學,具有展現出日本學術主體性,以及論述範圍廣闊等兩項特色,而透過此研究,有助於理解日本儒學某些議題的核心,提供與中國《易》學對話的空間,並可探索日本近代以來儒學研究的基礎。
公共衛生學 上冊(修訂五版)
如何針對我們每天的生活,並整合現代生醫、環境、資訊科技,在消除健康不平等的前題下,作成適當的決策來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是本書所探討的內容。
公共衛生學 中冊(修訂五版)
如何針對我們每天的生活,並整合現代生醫、環境、資訊科技,在消除健康不平等的前題下,作成適當的決策來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是本書所探討的內容。
公共衛生學 下冊(修訂五版)
如何針對我們每天的生活,並整合現代生醫、環境、資訊科技,在消除健康不平等的前題下,作成適當的決策來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是本書所探討的內容。
性平等論爭:麥金儂訪臺演講集
要激進地談論女人,就不可能沒有爭議。曾有學者評論她的主張:「非常容易被誤解,但很難被忘記。」她曾遭受來自學界的排拒與敵視,並因為對於性的立場而飽受攻訐。她是凱瑟琳‧麥金儂──英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主義法律學者與運動者。本書是她訪臺演講的全紀錄,是她在臺灣刮起的一道思想旋風。在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家中,無人如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A. MacKinnon)一般,既在學術上以開創性的嶄新理論改寫了女性主義與法學的面貌,更在實踐上以立法和訴訟行動來改變法律、革命社會。作為一位兼具學者、運動者、律師多重身分的女性主義法學家,她的著作名列最常被引用的英語法學文獻,她的反色情立法倡議挑戰傳統的言論自由法學並激發前所未有的論辯,她的訴訟參與為個案與群體女性創造了驚人的改變:性騷擾是一種性別歧視;集體強暴是一種違反人道的酷刑與種族滅絕;平等不是把女人跟男人相同對待,而是讓女人成為人的名稱。本書是麥金儂訪臺演講的全記錄,收錄陳昭如教授的導讀〈踐行的法學〉,麥金儂納入臺灣觀察闡述其理論的兩場演講〈非道德問題:論色情與性騷擾〉、〈從瑞典到臺灣:人口販運、娼妓制度與不平等〉和精彩的聽眾對話,以及她與臺灣性別平等法律運動者共同分享運動倡議心得與建議的〈追求性平等的訴訟立法:內國與跨國觀點〉。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平裝)
本書以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來詮釋台灣從19世紀末迄今的法律現代化歷程,並具體剖析出經過中華民國法制「去內地化」和「台灣化」,以及向美日德等國引進法制與法學後的「法制現狀」是什麼,足供釐訂台灣法律未來發展方針時參考。
水之禪-通識教育叢書18
本書由水的形成開始,分別說明降雨、河水入海等各種水的自然現象,並論及自然造成的環境問題與解決之道。再說明水的各種運動現象,如波浪、水流、漩渦、潮汐等水體運動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水能滋養萬物,但不當的用水或水引起的自然災害,亦會造成各種環境與社會問題。如:地層下陷、汙染、土石流、海嘯等,皆對人類有著莫大危害。人類對水的認識與利用,關係到人類的未來,因此如何對水善加利用,如深層海水與水能量轉換的可行性,並促使水價合理化,才能有永續的水環境。再者,由水的治理展望未來,對於供水與經濟的思考,積極保護水資源,並連結水患治理與國土規劃,全方位的善待水環境,才能擁有永續的水資源。
新空間‧新主體: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視野
本書收錄國內外學者共11篇論文,分析範疇橫跨台灣、中國與香港電影,各自展現華語電影研究多元曲徑的同時,也共同展現研究者重新詮釋經典、連結媒介史與電影史的重要性。 唯有當我們能以多元的研究方法重溯不同時期的電影生產、展示與流通,以及其中的虛實映照,才有可能進一步理解電影在當代社會文化當中佔有的關鍵位置。
馬偕《中西字典》新編與論述
1893 年馬偕醫生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正式出版《中西字典 》,英文冊名叫做 “Chinese Romanized Dictionary of Formosan Vernacular”。呰本字典會使講是伊學臺語的筆記,亦是當時臺語田野調查的紀錄。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客家」究竟是什麼?今日的臺灣「客家」如何形塑而來?「客家」的形塑是華南與臺灣皆同,還是存在不同的歷史脈絡?此為本書亟欲回答之問題,亦為當前客家研究之核心。清至日治時期,客家一詞並非臺灣客方言人群的自稱,清代習以粵人,日本殖民政府習以廣東人稱之。而客方言人群本身則習以「客人」自稱。清代「閩主粵客」的框架,讓以客方言人群為主的粵人從一開始的渡臺、墾殖,到參與科舉,都必須遭遇比閩人更多的差別待遇,也預示了臺灣客方言人群居於少數地位的必然性。日治的國家力量讓人群的分類,從實到名,一致採取方言的界線。戰後,國家帶來了「客家」之名,臺灣客方言人群在已有的認同基礎上,很快就接納了來自省外的客家及其族群歷史。從清至日治乃至戰後,漢人人群的分類多採方言邊界。戰後華南形塑已成的客家自稱被引入臺灣,且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以及中華民族主義之意涵,而成為有人為建構色彩的客家。
臺灣客語語法導論
本書為具學術性質的教科書,分為「概述」、「音韻系統」、「構詞系統」、「句法系統」、「語法的理論與實務」等五章,具五大特色:1. 本書為二十年來第一本以客語構詞與句法為主的臺灣客語語法專著。2. 深入探討構詞、句法、語法理論,可補目前客語研究之不足。3. 結合當代音韻語法理論與傳統聲韻觀念介紹客語音韻、語法,亦兼顧語法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原理,極具前瞻性。4. 各章節附重點複習與延伸讀物,可幫助讀者熟悉各主題及供進一步研究之用。5. 具豐富的客語語料,且語料均附客語拼音(教育部核定之「客家語拼音方案」),能幫助有興趣學習客語者快速掌握要領。
余光中人文講座:王安憶駐校系列專輯 [附光碟][精裝]
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邀請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上海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教授駐校,系列活動包含了作品展、座談以及專題演講。本專輯收錄了王安憶於「余光中人文講座」三場演說編修而成之逐字稿,第一日座談中,王安憶與台灣當代頂尖華文小說家駱以軍、黃錦樹以「小說能作甚麼」為題,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展開座談。在第二日「小說的邏輯」座談中,王安憶與本校中文系的學生,以職業寫作者的身分經驗分享,暢談小說的形式以及創作小說的邏輯。而在第三日的講座中,王安憶教授以「故事與主題」為題與余光中教授對談。另附上講座影音紀錄光碟。
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
殖民地青年是統治體制的協力者?或是反抗者? 本書自臺灣總督府教化政策的特殊視角切入, 呈現殖民地歷史中清流與濁流難以劃分的複雜面貌。 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意圖使臺灣人的子弟成為其殖民統治的協力者,賦予臺灣青年擔任「殖民地近代性」的仲介者角色,卻也同時孕育了反殖民的年輕力量。本書旨在探討日本統治下,殖民地臺灣長達半世紀的殖民政策,如何形塑一特權化「青年集團」,並藉由近代化的「青年」概念,闡明其與殖民地社會之間的互動和關聯。 「科舉造士」原是中華帝國科舉制度為國舉才之傳統;為了培育殖民統治所需人才,殖民政府透過1896年設立的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將此傳統換骨奪胎,並移入近代國民國家的「青年」概念,作為殖民地學校教育與社會教化的先鋒部隊。此一「青年集團」的內涵,隨著臺灣社會情勢之演變而變化,全島自主性的「臺灣青年」與地域社會的「官製青年集團」,在傳統與近代、統治與被統治之間,亦呈現多重的面貌。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本書為第一本臺灣戲劇通史。全文共六章,先以歷時性行文介紹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戲劇,進行細緻的梳理,內容涵括傳統戲曲和現代戲劇二大專業各類戲種,及其相互影響關係。 全書撰述嚴謹,而文字可親,兼顧史觀和議題討論,納入新出諸多研究成果。除了提綱挈領傳授臺灣戲劇史相關必要知識之外,亦提供不同關照角度及見解,有利於讀者進行批判性接受。配合內容,各章節皆精選珍貴圖照與文字相呼應;又詳附徵引書目、編排圖表及學術索引,引領讀者入門,並可以此做為延伸閱讀之起點,進入戲劇歷史研究之堂奧。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本書以六堆地區的客家族群為研究對象,探討當地客家文化及習俗,在隨著不同政權治理,從清領、日治到民國之下,因應時空背景及政策更迭,而衍生出不同的認同形式。作者並藉此闡述族群與國家之間的結構基礎。
黑格爾新釋
西哲羅素曾言,黑格爾是所有大哲學家中最難理解的。本書立論持之有據,論證言之成理,成功地將黑格爾「去神祕化」,並詮釋其哲學為一開放的系統,為黑格爾研究開創新局面。黑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哲學體系包羅萬象,不單幾乎涵蓋所有傳統哲學領域,更觸及絕大部分的主要知識範疇,構成龐大而嚴密的體系。本書嘗試整體地重新解釋黑格爾的哲學,處理並分析其主要著作《哲學百科全書》與《邏輯學》的系統框架和理論基礎,同時討論黑格爾在哲學史上的地位。筆者反對傳統將黑格爾哲學視為封閉形上學系統的一貫解讀方式,事實上,黑格爾是康德哲學的繼承者,他進一步發揮批判哲學的精神,不單審視理性的形式條件,也反省哲學思維自身的歷史文化條件,把純粹理性批判轉化為一種面向歷史的理性批判。本書期望,藉由整理黑格爾哲學中較容易被忽略的原則與創見,能展現其思想活力,讓黑格爾更接近當代哲學。
臺灣區域海洋學(軟精裝)
本書介紹海洋科學基礎知識,並以臺灣鄰近海域(包括:黑潮、東海、南海及臺灣海峽)的研究成果為主要材料,將提供讀者了解海洋科學,尤其是臺灣周遭海洋科學的完整資料,也可作為學生投入海洋科學研究及海洋相關產業的基礎知識。
大觀紅樓(綜論卷)
《紅樓夢》是唯一真正描寫貴族世家生活的中國小說,誕生於帝制成熟期的滿清上流階層,其中的人事物都是以此為軸心而展開。只有掌握這個核心本質,致力於銜接那一個特殊的時代與階級,才能盡量貼近其神髓,取得理解這部小說的關鍵。 本書作為系列探索的綜論,在百年以來與傳統嚴重斷層的現代視野下,提供了對《紅樓夢》的另一種認識。透過「滿清貴族世家」的這把鑰匙,而回歸創作者的心靈現場,以滿清貴族世家的生活背景與意識形態,面對小說中的其人其事、所思所想。 曹雪芹是為了他自己的信念與感情而寫作,《紅樓夢》的孕育更來自於中國傳統的精英文化。藉由對傳統中國的溫情與敬意,將能使我們「重新看見」。
2012年臺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
《2012台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專書是有關台灣18歲以上成人科學素養現況描述,現況描述主要是以具體的經驗數據為主,數據來源為科技部委託之2012年科學素養調查計畫,在內容的呈現上,盡可能完整將重要調查結果涵蓋,另外也整理部分國內外相關調查數據,以供比較。科學素養概況書的出版,主要目的在提供一本討論台灣科學文化之專書,作為了解台灣民眾怎麼看待科學的資料。本書提供不同面向訊息用以觀看台灣現代公民對科學之認知、信念、情感、以及實踐。2012概況書,相較於2008年版本,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因為加入了不少新的題目,如民眾對科學參與的興趣、對動物倫理的態度、對核能電廠的態度、以及科學的日常應用等。2012年概況書也包括長期追蹤的議題,提供了兩次調查之比較。 2008年至2012年兩次調查期間,台灣社會本身及其所處環境正悄悄發生改變。台灣本地以及國際上之社會、教育、政治、經濟結構方面都發生不少變化,人類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變遷;自然科學領域方面也是,電信科技,生物科技以及材料能源科學進展快速,提供人們更多的選擇;自然環境方面也是,人口增加、海嘯、地震、氣候變遷議題威脅著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社會各面向之變化,可能會影響一般民眾個人及社會整體如何看待一般科學以及個別科學議題。 對於台灣目前公民科學素養現況調查結果之解讀,本書從文獻上提供部分解釋,但最主要還是希望開放給讀者,歡迎從各自學術專業角度解讀本書資料。對於科學素養的研究與推動,我們不希望停下腳步,未來,我們將會試著透過研討會,或是規劃徵求與本調查資料有關研究之論文,出版更多研究專書。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從《聊齋》到邱妙津,從文本到社會, 本書縱論中國與臺灣女同志愛欲,並剖析其理論系譜, 是同志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 & 本書是華文世界首部研究中國女同性戀認同之形成的學術專書,作者試圖建構現代中文中女同性戀的譜系,同時透過詳細地檢視帝國晚期、20世紀初現代中國、後毛澤東中國及20世紀末臺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中的「女女關係」,再現形式、論述轉變的宏大企圖。 & 本書第一部分重探了過去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女女親密關係,並深入地分析、討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二部分揭示外來文化與民初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匯,作者將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女校學生之間的浪漫情誼、女同性愛以及性別認同等概念的論戰,與中國現代性的發展聯繫在一起。 & 五四時期的女性更直接地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事務,突顯了女性浪漫關係和性關係的社會意義。第三部分從後毛澤東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對女同性戀概念再次浮現的影響,深入剖析林白與陳染作品對女女愛欲關係的處理、「超性別意識」以及挑戰異性戀宰制的權威。 & 最後,第四部分首先以解嚴後的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女同性戀認同的形成為題,探討女同性戀主體與女性主義運動在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論戰,並透過探究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與其同時期的女同性情慾小說,形塑當代臺灣女同性戀文學發展的簡史。
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重訂版)
本書所收各篇論文,以南宋鹽產區與行銷區的劃分為依據,對鹽榷作分區的探討,重點在於各區產銷規制、施行實況的異同與演變,及鹽戶、鹽商境遇的變化;最後 跨越不同鹽區,討論規避政府控制的私鹽,以及南宋政府如何為確保榷入而防治私鹽。全書旨在究明,在國運興衰、吏治良窳、財源劃分、地理環境、經濟景況等因 素影響下,鹽榷與南宋財政、民生的關聯。
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軟精裝]
黃一農院士自2010年起從事了一場奇特的學術探險,他以初學者身分進入傳統深厚的紅學領域,並「穿越」至清朝,希望能探究他所揭舉的「e考據」,可否在大數據 (Big Data) 時代建立文史研究的新典範。對這本學習筆記的學術史定位,許多人有較深的期許……。 納蘭家六姊妹是本書最大發現之一,長女嫁曹雪芹的二表哥福秀,次女嫁乾隆朝孝賢皇后之親弟傅恒,另女所嫁弘慶的祖母密妃王氏,更是乾隆初年首位獲允回家省親的嬪妃,並曾在康熙南巡時於蘇州尋獲斷絕音信二十年之父母,她應就是賈元春的原型……。 在細究曹寅及曹荃兩房複雜的過繼關係後,本書新推斷曹雪芹的生父乃曹頫,其生年上限為康熙五十三年 (1714),抄家時不超過十五歲,此書之出版可能正值這位曠世奇才的三百週年冥誕!
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冊合售/軟精裝]
梁秉鈞(也斯)為香港重要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學者、攝影師,其創作形式多樣,逾五十年不間斷。曾多次於香港、歐洲等地舉辦詩與攝影個展,著有多本詩、小說、散文、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論集,並有英、法、日、德、葡、韓、瑞典等多種譯本,曾獲頒多項榮譽獎項。梁秉鈞深入的越界文化思考與創作,對香港、華文世界的詩歌、攝影、戲劇、舞蹈、時裝設計等均產生極深遠影響。本書為其一生之詩作精選。 成長於「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的香港,梁秉鈞對香港情感極深,即使寫異地風貌、生命沉思、歷史痕跡,均有對香港深沉的思考,其大量越界的文字與感受,從東方到西方文化,從文學藝術到文化思考,從舊思維到新觀念,均嘗試溫和地向囿於舊習慣的香港社會描繪一種新感受與認知,以圖改變,是「罕有地具有國際視野的香港作家」。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本書旨在重新詮釋臺灣農家經濟史上的重要課題,諸如與戰後初期相比,日治時代臺灣農家經濟有何變化;農家經濟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與此相關之農民參與市場的程度、接受新技術意願及能力等等。書中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方法,透過計量經濟分析法,探討各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從中獲得以下主要不同的論點。從各種經濟指標來看,戰後初期農家生活水準確實都低於日治時代。租佃制度可擴大經營地面積,佃農所得未必低於自耕農,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三七五減租是否提高了農家的所得。戰後初期每人GDP低於戰前,與農家參與市場活動大幅衰退有關,這是因為政府不當政策所致。蓬萊米普及的根本因素為利潤,應證了臺灣農家強烈市場導向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中國社會史
本書起始於新石器時代華北、華南農業村落的興起,結束於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以社會組織與社會結構為重心,以明瞭歷史上重要議題的延續與變遷。其問題大致如下:農業村落的興起與土地制度、租佃制度的演進;封建社會、門第社會、科舉社會的先後出現及士人、士族、士紳的社會角色;古代氏族與國家形成的關係及家族制度的變化;城市性質的演變與工商業的盛衰、復振;人口的變動及其對社會中心轉移的影響;身分制度的樣貌及其盛衰;漢末道教在傳統社會中的根源、中古到近世佛教社會力量的發展、限制;宗教、家族、政府、士人、商人對推動社會福利與互助的貢獻;元明清時期祕密宗教、祕密會黨活動對社會動亂的影響,以及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劇變。
伊朗:波斯文化的原鄉
伊朗古稱波斯帝國(Persia),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擁有大山沙漠、繁華市集(Bazaar)、獨特的文化風格,以及和善好客的人民。目前共擁有十五處世界遺產,我們選擇埃蘭(Elam 2770-539 BC兩河流域文明)、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 550-330 BC)及薩非帝國(Safavid Empire 1501-1736)文明較密集的中部,特別是靠近波斯灣的地區作為教學對象。在這個區域中共有喬高桑比爾神殿遺址(Tchogha Zanbil)、帕薩爾加德(Pasagadae)、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舒希達古代水利系統(Shushtar Historical Hydraulic System)、伊瑪目廣場(Meidan Eman, Esfahan)、伊斯法罕禮拜五清真寺(Masjed-e Jame of lsfahan)、波斯園林(The Persian Garden)等世界遺產。
開羅宣言的意義與影響[軟精裝]
2013年適逢開羅會議70週年紀念,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與外交部、國史館及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共同主辦「開羅宣言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收錄研討會之國際論壇、演講及論文,以《開羅宣言》作為主軸,從兩種不同的觀點——國際法與外交史——來討論《開羅宣言》在歷史上的意義,以及其效力和對臺灣、中國、日本及韓國等各國之影響力。由美國、英國、荷蘭、日本、臺灣及中國學界與政界人士,探討各國如何看待《開羅宣言》及其法律效力,並分析開羅會議對國際局勢的影響。不同國家之立場與意見互相交流而產生之學術火花,背後所透露的各領域觀點及多元史料相當豐富,能夠提供有興趣者深入研究。
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 -1911),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發展於德奧地區的指揮家、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特有的風格與理念,使他成為後浪漫樂派的音樂大師之一。 馬勒曾經說,交響曲對他而言即是「世界交響曲」(Weltensymphonie ),而他的世界觀,成為他作品中重要意象。我們除了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瞭解他對世界的各種看法,也可以進一步探討他的生命、死亡、悲觀、迷失、信仰、愛、自然…等觀點在音樂中的呈現。 馬勒音樂中表現出的世界觀意象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馬勒的「直觀世界」,也就是現實世界;在音樂中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悲苦、絕望、死亡、送葬與迷失等。第二類是「對觀的世界」,為大自然與幽默純真的世界,展現在音樂的鳥鳴、號角信號聲與怪誕的舞蹈中。第三類是「超越的世界」,在音樂中超越人世間的悲苦,進入一個與神同在,有著幸福與愛的世界。 本書即針對這三大類世界觀意象,來探討馬勒的音樂呈現。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
臺灣如何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在戰後又為何走向「光復」,而非「獨立」?本書以史家的眼光提出最精到的說明。 & 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 & 本書是第一部對日治臺灣後期的戰時社會與政治,作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之作。作者近藤正己教授不取前人慣常從日本帝國主義軍事失敗的角度,而是從「殖民地本身」的視角探討日本殖民統治的崩潰。本書指出,戰時的「總力戰」(總體戰)體制對殖民地臺灣的全面動員,是殖民統治崩潰的重要因素。 & 全書分為兩部(上、下冊),共十章,含圖表107個。第一部「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第1章至第6章),論述臺灣自1930年代捲入總力戰體制的過程:臺灣軍部勢力抬頭、總督府南進,以及殖民政府如何從「人心」動員開始,把「人力與人命」驅至戰場,最後皇民化運動導致「殖民地主義的終結」。第二部「臺灣光復運動的展開」(第7章至第10章),則轉向追蹤在中國的臺灣人抗日政治勢力──臺灣義勇隊、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臺灣革命同盟會,以及其重要人物如宋斐如、李友邦、翁俊明……,以了解為何臺灣在殖民地崩潰時,是走向「光復」而非「獨立」。作者在全書之兩部分別從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戰時統治,以及臺灣人在中國進行的抗日運動這兩個深具歷史意義的面向,探究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崩潰的完整樣貌。 & 豐富史料的運用,為本書另一特點。書中使用的第一手檔案文獻、公私文書,極為全面且多元,諸如日本內務省、外務省、臺灣總督府的各類檔案與文書,戶籍簿,中日文雜誌、報紙,相關人的日記、當事人訪談紀錄……綜觀全書,本書既有宏觀理論建構,亦有微觀精采描述,其詮釋觀點建立在紮實深厚的史料基礎之上。 & 閱讀本書,讀者定可感受到作者細究人事物的來龍去脈及其運用史料的細膩功力。特別是論及皇民化運動部分,揭示殖民政府是如何執行集體移住、改姓名、待遇改善、精神教化、軍夫動員等措施,以及其過程及成效,使讀者得以全面了解日本的皇民化措施,對臺灣當時及其後來所帶來的廣大影響。 & 本書的日文版自1996年出版後,就因其分析觀點與方法論一向為學界所重視,迄今仍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代表著作,為臺日雙方學術界設下深具指標意義的標竿。有評者認為,在此研究議題上,尚未有「新的研究超過本書」,當為篤論!
戲癮:台灣小劇場剖面
台灣有小劇場嗎?他們是誰?在哪裡?做甚麼?做劇場可以維生嗎?如果賺不到錢,為什麼還要繼續做?戲劇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而小劇場通常又是站在最前方的旗手。如果你不明所以地愛著或恨著這個時代,這本書就是一個了解的開始。 本書以台灣小劇場為主軸,總共採訪了七個劇團及九位劇場工作者。作者群透過與劇場工作者親身接觸、訪談,深入他們的工作環境,以文字記錄下劇團的發展歷程,以及劇場工作者的真實面貌。 書中一字一句,不僅道出這些劇場工作者堅持理想、勇於追夢的感動故事,更反映出台灣小劇場的整體處境及艱難;這些不斷創造精彩給觀眾的人,這次將反過來成為舞台的主角,用他們最真實動人的故事,帶領讀者進入台灣小劇場的奇幻世界。
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
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是繼西蒙.德.波娃之後,法國最具代表性、原創性,以及「挑逗性」的女性主義哲學家,同時也是主導20世紀思潮的人物之一。 伊瑞葛來在西方的盛名頗著,她的顛覆精神一直引發廣泛的注意與興趣,也造成許多誤解。最開始她被歸類為本質主義者,迭遭誤識。但其實她的觸角深入社會許多層面,並且特別關懷性別關係以及權利之間的糾結。因此本書以性別差異為核心,討論伊瑞葛來由此主要議題衍生至不同文化面向──哲學論述、語言、神聖、面對他者──的相關看法。 伊瑞葛來最重要的典範,是她面對「他者」的開放態度。當我們不再預設立場,願意對「他者」有更深入的認識時,將有助於消弭許多誤會,化解彼此之間的心結。這也是她留給世人的寶貴洞見。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也能提供讀者更多的省思空間。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 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 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 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女人20‧40‧60:健康動起來
新世紀女性努力「實現自我」,更肩負女兒、妻子、母親、部屬、主管等多重身分與責任;既要撐起家的溫暖,又要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在身心靈方面更需維持最佳狀態。 健康是愛與美的基礎,也是幸福的資本。英國哲學家與科學家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說:「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禁閉室。」女性外在的優雅美麗固然重要,但自內而外的健康才能擁抱幸福人生。 女性應自青年期建立完整的健康教育知識,始能應付生活巨輪的轉動,本書結合臺大醫院婦產部、營養室、臨床心理中心及臺灣大學體育室專業團隊,以女性生理、營養、心理、運動四大主題,輔以青春期、孕產期至更年期將面臨的健康問題,整合成正確而專業的女性專書,啟動健康教育進化版。
ADS應用於射頻功率放大器設計與模擬
射頻積體電路 (RFIC) 晶片主要可分為功率放大器 (power amplifier)、收發器 (transceiver)、鎖相迴路 (phase lock loop) 三大部分。目前鎖相迴路與收發器已逐漸整合於系統晶片 (SoC),剩下的功率放大器成為最後等待整合的聖杯 (Holy Grail)。功率放大器大量使用於手機、Wi-Fi無線區域網路、平板電腦、藍芽等網通產品,如GSM手機使用1顆,GPRS使用2顆,3G使用4顆、 3.5G使用6顆,而WLAN 802.11a、802.11a+g使用1~2顆, 802.11n則增至4~6 顆。隨著手持無線通信裝置滲透率提升,功率放大器使用量將大幅提升。 本書的目的係提供一功率放大器的設計平台,以幫助設計者透過簡單操作步驟,循序漸進地完成設計流程,如分析最佳匹配阻抗、最大輸出功率傳遞、穩定度、匹配網路、大訊號分析、功率增進效率等重要功率放大器設計參數。最後以四個功率放大器實例設計完成驗證。 Power amplifier (PA) is the most important circuit in transmitt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hich is used to convert a DC power into a radio-frequency (RF) signal of significant power to drive the antenna of the transmitter. The PA entails the issues of the output power at output 1-dB gain compression point (OP1dB), saturated output power (Psat), power added efficiency (PAE), output third-order intermodulation intercept points (OIP3), input/output return losses, and power gain. The objective of this book is to introduce the design flow, specifications and circuit design procedure of the commonly used PAs. The design procedure divides into two parts: device characteristics and circuit simulations. Each PA circuit is simulated by the Agilent Advanced Design SystemTM (ADS) simulator which design guide for PA design has been already built. This book is used in 3 to 4-week Lab course incorporated with ADS design and PA implementation. The book provides a step-by-step design procedure for the PA design. The design flow describes the processes of circuit design. First, we will specify the specifications and make the designed PA to conform the specifications. Meanwhile, we will select the proper device and bias conditions to meet the aforementioned require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circuit design, we will check the DC, AC and load-pull analyses of the device by using Agilent ADS simulator. In the DC analysis, we will show the I-V curve to determine the bias point and classes of the PA. In the load-pull analysis, we will use one-tone load-pull simulation to calculate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and load impedance. The simulator also shows S-parameters, stability, and Gp circles in the small signal analysis. Then, we will choose and matching networks according to frequency, bandwidth, and gain, etc. The PA should match the output and input impedances to achieve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and PAE. Subsequently, the one-tone and two-tone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In the large signal analysis, we will perform one-tone and two-tone simulations which estimate OP1dB, Psat, PAE, and OIP3. We will find the optimum performance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ecifications by careful adjustment of device selection, bias conditions and matching networks. Thus, the circuit design can be complet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book text is as follows: Chapter 1 presents a general the specifications and design flow of PA. Chapter 2 presents categories of PA operation and S-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Chapter 3 gives the stability analysis. Chapter 4 introduces Cripps loadline method. Chapter 5 presents the gain and power matching, respectively. Chapter 6 introduces large signal analysis. Chapters 7 to 10 give the design examples of single and two-stage class AB, push-pull class B and class E PA desig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