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歐亞文化的邂逅(世界遺產之旅10)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東西方的橋樑。歷經三個古帝國,浸漬於東西文明的十字路口,處處皆是希臘、羅馬、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留下的遺跡。共有十一處登錄為世界遺產,本書僅就參訪的四處:伊斯坦堡歷史區域(Historic Areas of Istanbul)、番紅花城(City of Safranbolu)、哈圖沙西臺帝國遺址(Hattusha: the Hittite Capital)、哥樂美國家公園及卡帕多奇亞岩洞遺址(Goreme National Park and the Rock Sites of Cappadocia)作敘述。
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臺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精裝]
本書源於2007年春教育部推動的臺灣文藝中譯計畫,慎選杜維明、張誦聖、余珍珠、古芃、伍湘畹、哈玫麗、何依霖等具有代表性的歐美作者或海外華裔學者,從後殖民∕女性研究的角度透析臺灣後殖民或女性主體性的相關論文,中譯集結而成。為了不落入主流霸權論述中意識形態的壟斷,所選乃以「他∕她者的聲音,另類的思考」作為突破創新的切入點,從跨文化、跨國度的視野,由爬梳臺灣歷史文化脈絡、議題的來龍去脈開始,到對作家與作品的分析,最後闡述島內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期望藉由本書的出版,對內引介域外漢學專家解讀臺灣文學所關心的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議題,對外則使臺灣文藝批評能夠進入與國際學術論壇接軌的嶄新階段。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有聲資料 (3CD+1曲譜)
南管音樂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悠久古老的曲唱傳統。傳統音樂系成立已15年,大學部南管組一直維持由民間樂人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傳承,歷年來總會出現有幾位適應不良的學生轉組或退學的狀況,故筆者乃由深入南管音樂唱奏與教學經驗出發,建構南管音樂理論系統,寫作「南管音樂樂語與理論建構?一書,並根據諸多絃友之要求,錄製有聲資料並整理曲譜,做為學習的依據與參考。而本系各年級南管組之師承不同,唱唸也有差異,故本有聲資料,僅供學生學習之參考,學生曲唱的學習仍須遵從主修老師之意見。 本有聲資料含3CD+1曲譜
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傳統的再現與現代性附光碟]
本書是臺灣首部有聲的音樂民族誌,期望在視覺與聽覺的感官經驗上,提供讀者貼近他文化的多面視角。以音樂民族誌為書寫定調,內容深入作者十多年來與緬甸古典音樂家的習藝成果,透過每章開頭的軼事敘說,帶領讀者進入音樂個體的豐盈生命,並利用敘事、訪談、議題討論及區位分析等方式,撰述緬甸德欽基音樂的結構分析及其社會文化脈絡,以利讀者瞭解音樂家的流動生命脈動下,當代德欽基複雜的展演情狀。其內容牽涉當代民族音樂學的反思:音樂的再現是一種傳統,是建構於特定的歷史社會脈絡、披覆著意識形態外衣所再現的樣貌。無論是唐代史官和詩人筆下的驃國樂舞、美國樂手Duke Ellington及Benny Goodman在緬甸的爵士外交,還是緬甸的國族音樂建構及亞太音樂融合,皆意味著——再現,才是流傳至今的傳統,而當代音樂的現代性之一,則點明了傳統涉入不同視角的可能。因此,音樂不再被視為一種本質,而是再現。隨書附贈音樂光碟,內含12首緬甸古典音樂作品,藉由聽覺的直接感受,對照書中所言,引領讀者進入緬甸傳統音樂的繽紛世界。
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
本書從古代「核心—四方」國家型態的演變,檢視隋代「五服之內,政決王朝」的國制變動,探究制度變遷下士人性質和處境的變化。身處「士人—鄉里」關係斷裂下的唐代士人,面對「士不飾行」的士風惡化現象,如何重構「為士之道」,強化「士—民」關係;面對鄉里內部「民弱而愚」的變化,如何探求「為政之道」,實踐士人富而教之的淑世職能。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下) [精裝]
回溯臺日的近代關係史──從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的日本領臺時期,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帝國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歷史弧線,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本書為三年翻譯計畫的成果,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論文為主。除了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跨領域研究,亦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向,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下冊共收錄十一篇論文,作者為下村作次郎、下岡友加、工藤貴正、中島利郎、中根隆行、垂水千惠、武久康高、和泉司、飯尾由貴子、增田周子。處理的主題則有臺人作家的作品與文壇、在臺日人作家的文學追尋歷程,兼以比較視點及文化交涉介紹日、臺作家的關係、日本文藝思潮在臺傳播的過程、日本新民謠運動與殖民地臺灣的互動,或以戰後臺灣的電影與文學作品,探討戰後帝國遺緒問題。
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中國思想史叢書7)
本書旨在探究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發展,考察在野及在朝的《易》學家,如何藉由治《易》對人生和時代提出反省與思考,以及如何承繼前代的《易》學成果並加以推廣。藉由對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讀者得以窺見其各自的特色以及各家間的延襲與開展,進而體悟這段時期的《易》學發展,並非「程朱《易》學」一語可簡單概括,而是有其時代性及獨特性,值得用心關注。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上) [精裝]
楊逵如何改編《怒吼吧!中國》劇本,企圖喚醒臺灣觀眾心中反日本帝國的「記憶」?日治末期的總督府出版《決戰臺灣小說集》, 呂赫若、張文環、楊逵…… 等臺灣作家,在「失掉創作自由」的大環境中如何寄託其文學理念?日治時期的訪臺及在臺日人作家,如佐藤春夫、西川滿,他們的「殖民地文學」歷程與臺灣文學發展有何關?回溯臺、日近代關係史--從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1895-1945年的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到日本戰敗、臺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日本帝國從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歷史弧線,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分為上、中、下三冊,收錄論文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論文為主。除了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跨領域研究,亦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向,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本書為上冊,共收錄九篇論文,作者為垂水千惠、星名宏修、野間信幸、下村作次郎、石崎等、中島利郎。探究的主題,包括:臺人作家呂赫若、楊逵、張文環、龍瑛宗等人重要的戲劇、文學作品,及其創作的背景脈胳;訪臺及在臺日人作家佐藤春夫、西川滿的「殖民地文學」歷程;皇民化運動時期的臺灣文學發展境況;以殖民地比較觀點,討論臺灣、朝鮮作家之間的互動與影響。本書,是探究臺灣文史殿堂的最佳讀本。
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發展
本書旨在探討「蒙元」這個特殊時代的士人的出處進退,以及這個時期的經學發展概況。本書內容共分五章。以元代的士人與經學為兩大主軸,前兩章是針對元代士人出處方面的研究,重點放在觀察他們當時所遭逢的客觀環境,以及他們面對新環境時,所產生的主觀心理反應與行為上的抉擇。第三章至第五章,則主要聚焦於元代經學的層面來研究,詳論元代經學的發展與分布概況,並指出元代經學的特色,研究內容分述如下。第一章「宋金元之際士人的時代思維及其作為」,本章探討宋金元之際的士人,在易代之際的心態變化,以及對這個時代變局所作出的回應。第二章「蒙元統一後士人的出處進退」,本章是透過對蒙元統一後士人出處群相的觀察,嘗試論述士人種種抉擇背後的可能動機。第三章「元代官方政策對經學的影響」,本章論述的重點是,從元代官方的相關政策,來分析這些措施,對元代經學發展,所可能產生的影響。第四章「元代經學的發展與分布」,本章分別自時間及空間的角度,探討蒙元一代經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地域分布的概況,並詳述影響經學分布的各項因素。第五章「元代經學綜述」,本章針對元代經學中的部分層面,來觀察及凸顯元代經學,有異於其他朝代的特色。
現代文學精選集:散文
臺灣現代主義潮流始於一九五○年代的詩界,《現代文學》雜誌為其推波助瀾,並形成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時期,影響臺灣文壇甚為深遠。一九六○年由臺大外文系學生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刊之《現代文學》雜誌不僅提供學子、作家一個發表文學創作、文化抱負的園地,更藉由作家筆耕創作或譯介西方文學思潮與創作,為臺灣文壇帶來另番風貌與深遠影響。 本套書精選、集結《現代文學》雜誌中具代表性之文章並經再版修訂,含小說、散文、詩篇,作者有現今知名之文學作家,亦有不為人所識者,均為臺灣文壇留下極精彩的一頁。
現代文學精選集:小說(III)
臺灣現代主義潮流始於一九五○年代的詩界,《現代文學》雜誌為其推波助瀾,並形成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時期,影響臺灣文壇甚為深遠。一九六○年由臺大外文系學生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刊之《現代文學》雜誌不僅提供學子、作家一個發表文學創作、文化抱負的園地,更藉由作家筆耕創作或譯介西方文學思潮與創作,為臺灣文壇帶來另番風貌與深遠影響。 本套書精選、集結《現代文學》雜誌中具代表性之文章並經再版修訂,含小說、散文、詩篇,作者有現今知名之文學作家,亦有不為人所識者,均為臺灣文壇留下極精彩的一頁。
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1
本書以「近代化」與「殖民統治」的兩面性,作為理解與評斷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歷史的線索。日治時期,對於臺灣社會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是重要的轉變期;要瞭解臺灣的歷史與今日的面貌,日本的五十年統治,都是無法迴避、必須直接面對的議題。總結日本對臺灣的治理,可以得出近代化與殖民的兩面性:一方面臺灣在這段期間經歷近代化,而逐漸展開社會、經濟、法制、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建設,但另一方面這些邁向近代化的建設,都是依附在日本殖民政策的必要前提下進行。對當時的日本而言,獲得臺灣作為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不斷地思考如何對待這個海外領土,而有不同的爭論;日本殖民臺灣的統治政策也並非始終一致,而有其階段性的變化。就社會史的研究範疇而言,日治時期基本上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包括占領初期如何將臺灣納入日本的統治體制;以及後續展開的社會安全與福利措施;還有進入戰爭時期之後,面對總體戰下,社會動員對整個臺灣社會的衝擊。本書的內容即涵蓋以上各個環節,蒐羅翻譯日本近年來關於日治臺灣的學術研究文章,並且針對臺灣菁英對日本統治的對抗、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責任,以及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化等問題逐一進行討論;以期將日本學界對日治臺灣社會史最新的研究與歷史反省,介紹給國內的讀者,讓我們得以理解日本如何看待這段殖民的歷史,也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自身的過去,並建立屬於臺灣的世界觀。
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
西洋醫學傳入東亞社會的歷史過程向為學界所注目,有鑑於日本為東亞地區醫學西化的先聲,故本書勾勒了西洋醫學在日本之遞嬗,及其爾後之形變與擴張。全書的結構依時敘事且援事為綱,共計六章,分別為:第一章「溯源與流變」;第二章「交鋒與轉化」;第三章「名門與正宗」;第四章「瑜亮之爭」;第五章「流轉與離鄉」;第六章「弦盡音未竟」。全書略論日本西洋醫學之文化特質與醫學爭議,點明日本西洋醫界之文化及社會傳承,側寫與殖民地西洋醫學發展之關係。作者盼望以此書呈現幕末侍醫門風在明治醫學現代化中的演化,並展現日本現代醫學發展中的文化與傳統特質。
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革命
這本書要探討的,就是青年毛澤東,在成為這樣一位統一中國的人物之前,在思維上、在精神上,做過什麼樣的準備;而這些準備,又在哪些程度上,影響並決定了毛澤東後來的革命事業。
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
「數位人文」就是結合大量數位材料,運用資訊科技,來從事人文研究。顧名思義,這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工作。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要有大量高品質的數位資源可供使用外,更需要人文學者與資訊學者密切的互動與合作。有鑑於此,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從2009 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希望藉由這個會議,不但能夠介紹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並能提供國內外人文與資訊學者交流的機會,讓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能夠遍地開花,並與國際接軌。
惡之華
《惡之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波特萊爾的不朽傑作 對20世紀現代詩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名著 &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曾為之傾倒自嘆:「人生不如波特萊爾的一行詩」。 & 法國大文豪雨果給波特萊爾的《惡之花》的贊語:「你向藝術的天空,擲去了一道攝人的光芒,創造了新的顫慄。」 & 這本新版《惡之華》,名符其實是波特萊爾一生詩作的全譯本,包括第二版原著、《漂流詩篇》、六首禁詩、以及作者死後的增訂和補遺,總共一百六十 三首。僅以一本詩集,波特萊爾創造出新的戰慄,給與藝術的天空一種異色的光芒,而在世界的詩壇上,立於「光榮的絕頂」。在他的榮光下,得過許多翻譯獎且兼 具詩人學者身分的杜國清獻上這本一生致力精心翻譯的世界名著。 & 這個新版,除了波特萊爾一生詩創作的全譯之外,附錄有譯者的四篇文章﹕「波特萊爾與《惡之華》」簡介、「致波特萊爾」詩、「波特萊爾與我」散 文、闡述象徵主義詩觀的「萬物照應.東西交輝」論文,以及「波特萊爾年譜」,全面深入詩人詩作的靈魂深處。配有波特萊爾相關歷史圖片;全書新製插畫,試圖 捕捉詩作中哀愁靈魂的憧憬與憂鬱,幫助讀者更貼近詩人與詩作。 & 杜教授以對波特萊爾與《惡之華》的了解,談論詩人心中的「惡」與「花」,以及他一生追尋的「詩」與「美」的特質,正如譯者杜國清教授所了解、在「致波特萊爾」一詩中所透露: & 你的倦怠 來自愛與美的追尋 你愛的美 那明媚的眼眸 神魔合一 同時具有 致命的魅力與無限暴虐 使你在狂喜的瞬間 欲求毀滅 你愛的美 不管來自天上或地獄 不論來自上帝或惡魔 純粹的愛 無畏 無悔 只要能使你 一時迷醉 脫離 這個醜惡的世界 & 《惡之華》是詩人的精神在善惡衝突中迸出的火花,也是受苦的靈魂綻放出的病弱花朵,散發著不吉的冷香,更是背叛神的逆子,在「失樂園」裡徬徨、悔恨的心路歷程和良心掙扎的紀錄。
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
本書以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為主要內容,兼及近六十年臺灣明史學界的概況及二十世紀以來兩岸三地明史研究學者及其作品,全面系統地回顧總結了自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明史學界的學術歷程及其成果,以及臺灣明史學界對於傳統明史研究的傳承與開拓,詳盡描繪了當代中國明史研究學術史的脈絡。期望明史研究同仁與後學,能從此書中洞悉二十世紀以來此領域研究的發展歷程,從中獲得啟發,並加以發揚光大。
殷海光書信錄
殷海光喜歡以筆代言,與朋輩、門生們神交翰墨。殷海光的書信,或抒懷言志,或論學傳道,或品鑑人生;時時發出妙趣之語,亦偶有現實處境艱辛之喟歎。其書信,理性與感性交織並融,其筆鋒則秉持一慣的特色──詞義縝密而餘蘊蕩漾。 & 本書是在盧蒼、林正弘與賀照田等人整理編輯殷海光書信基礎上,再大量地補闕增佚,盡可能匯總於一帙。本書是到目前為止,輯錄最完備的殷海光書信集,分為「致本國友人」、「致外國友人」、「致學生及後輩」三大部分,共收錄了一百七十多封信,另酌情取錄相關之書信與資料。 & 本書收錄最早的一封信,為1953年8月17日寫給雷震的。最晚的一封,為1969年8月24日寫給徐復觀的,此時離他過世不到一個月,而當時 「與癌魔奮鬥」的殷海光於信中仍討論著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問題。(這封信的原稿,可參看本書封面及書名頁)。本書收錄諸信函中,尤為珍貴的是多封為第一次 披露,包括寫給胡適、雷震、徐復觀……等人的。此外,本書書首亦選錄數封信的原稿,以饗讀者。 & 殷海光的書信世界,是一無限寬廣的想像空間。《殷海光書信錄》不但具體反映了一代知識人的思想和情懷,也是研究殷海光的思想世界與生命歷程不可 或缺的重要史料。讀者展卷閱讀,猶如超越時空的限制,直接和他親切對話,可啟發思考、感染心懷;讀者掩卷深思,遙想當年殷氏風範,更能鼓舞驅動一己永不止 息的生命熱情。
世界遺產之旅6尼泊爾:高山神國
尼泊爾是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內陸國家,面積為台灣的四倍大,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四個世界遺產,包括屬於文化遺產的加德滿都谷地與佛誕地蘭毗尼,以及屬於自然遺產的奇旺國家公園與薩迦瑪塔國家公園。其中加德滿都谷地是尼泊爾的發祥地,也是宗教與藝術的發展重鎮,現今仍存有早期的佛塔與印度教神廟建築,谷地中七個區域的歷史遺跡或建築群,反映出宗教與藝術發展上的重要地位。
世界遺產之旅4越南:質樸溫婉的水鄉
越南地形狹長,海岸線長達3260公里,有如英文字母「S」,高山、雨林、平原、海灣以及壯麗的石灰岩柱海景齊聚於此,複雜多元的地貌在歷史開始之前,已經預告了這片土地的高度包容性。境內共有六處世界遺產,其中四處為世界文化遺產:順化古建築群、會安古城、美山聖地、河內昇龍王城;以及兩處自然文化遺產:下龍灣和馮納.克班國家公園。另外還有一項無形文化遺產——越南的宮廷音樂,在西元2003年登錄於「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內。
世界遺產之旅5印度:黃金三角古文明
本書介紹越南五處世界遺產,包括四處世界文化遺產:順化古建築群、會安古城、美山聖地、河內昇龍王城;以及一處自然文化遺產:下龍灣。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本書以京劇為主題,從性別與政治角度切入,剖析民國以來京劇表演文化的藝術呈現。 九篇論文各有關懷、自成架構,但若綜合觀之,全書又共構完整體系。議題涉 及「乾旦與坤生,政治與藝術,主流與邊緣,案頭與場上」。 論述時間跨越百年,兩岸發展同步觀照,細膩討論京劇的「編、導、演」甚至舞台設計,所有創作層面 俱涵涉其間。 & 作者王安祈教授不僅是京劇的學術研究者,也是創作的實踐者,致力於通過文學化與個性化的創作,使新編京劇躋身臺灣當代文壇之列。 期待以文學筆法寫出女 性敏銳易感的心緒,藉由女性纖細幽微的情思將京劇的創作扭轉回到文學藝術的本體,讓京劇不再只是被保存的「傳統藝術、文化遺產」,而是呼應現代文化思潮的 新興創作。
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
這是一本難得的科普散文集。 & 本書作者李傑信博士很難得地具備了三個條件:專業知識、生花妙筆及科學熱忱。這些條件源自李博士受的是嚴謹的物理訓練,在美國航太總署工作30 多年,負責太空的科學計畫,熟悉太空科學及技術問題;有豐富的想像力及流順的文筆;最重要的是,李博士對全書題材--生命、太空與宇宙有一個終身的熱愛。 多年來,不斷地在發表科普散文。 & 作者從小喜歡探討人類起源,中年時從事太空事業,最後由於技術及物理學的急速發展,開始探究宇宙的起源及結構,並且究問「天外是否還有天外天?」 & 全書13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章,從人類考古及去氧核醣核酸序列談人類起源和演化,並紀錄了美國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議。 & 第二部分包括第3至7章,是作者在美國航太總30年工作經驗,細述人類太空50年:從冷戰時期兩霸相爭中萌芽,成功登陸月球,到太空站的建立及 心有餘力不足地使用,在月球建立基地的夢想,以及中國的崛起參與人類的太空事業。作者不但把環環相扣的技術細節逐一說明,並從人類社會的觀點看美蘇之爭及 興衰、新興國家的崛起,紀錄50年來人類太空科技事業。 & 第三部分包括第8至13章。挾著太空50年的技術進展,及近30年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的建立。回頭自問:宇宙如何產生?如何演化?未來如何?在建立了人類所處的宇宙的知識框架之後,終於可以問下一個問題,也就是本書的書名:是否還有「天外天」? & 本書還有兩個特點, 它不只是像一般的科普書籍介紹科學新知,還提供了人類及宇宙起源的宏觀框架,幫助讀者在看完本書後更容易吸收日後遇到的新微觀知識。最後,作者在第一部分 及第三部分裡,深入淺出地提供了一些科學上的基本理論,鼓勵讀者自己循序思考,推論出下一步,把它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知識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被動地閱 讀,然後忘卻。 & (摘錄推薦序∕錢致榕教授)
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
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學術史上影響巨大的兩大思潮,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本書主要採用「內在理路」的解釋方法,著重探討玄學與理學的學術脈絡與思想理路,探討在中國的社會歷史「外緣條件」下演變、發展的「內在理路」。 中國思想傳統本來就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立思考,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視角,產生了一套獨有的問題意識和概念體系,譬如人 性與天道、陰陽與五行、名教與自然、有為與無為、知與行等等,從而建構了一套既高深又實用的中國式學術傳統和思想體系。學術界對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都有比 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於玄學與理學內在理路的研究,學術界還較少涉及。本書希望在玄學與理學的不同學術形態中尋找其內在關聯。 關於玄學與理學的內在理路的研究,其實是要思考與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玄學為什麼會轉型為理學?理學是如何既汲收玄學又取代玄學成為主流學術思 想?玄學、理學有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對先秦儒、道兩家學說的會通,從而體現了秦漢以後中國學術思想走向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玄學是以道家為主體而相 容儒家,被當代學者稱為「新道家」;理學則是以儒家為主體而相容道家(也包括佛學),被當代學者稱為「新儒家」。 本書的基本結構是「生活世界→思想觀念→經典學術」。作者首先討論玄學家、理學家在生活世界、人格理想的思想理路;繼而探討他們生活世界之後的思 想基礎,即思考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最後則研究了他們思想觀念的經典依據,挖掘了玄學、理學關於《論語》、《周易》詮釋的內在理 路。 宋儒在整合傳統資源時,對玄學的繼承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魏晉玄學在個體安頓、哲學思辯、身心修養三個方面是先秦、漢唐時期儒學所不及的, 玄學作為一種能夠用來對抗外來佛學的重要傳統資源,正好能夠為儒學重建作出有價值的重要貢獻。但是,學術界對玄學與理學的這種內在關聯一直重視不夠,形成 的學術成果較少。本書的研究探索,可以明瞭宋儒是如何利用傳統資源回應佛教,實現中國思想文化的時代更新、理論重建的問題。對當代中國如何充分利用傳統資 源,以解決回應西方文化、實現傳統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重建提供啟示。
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
本書從「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兩端切入,討論表演藝術。 在大腦疾病方面,本書的論述主要分成三大重點。 其一,是藝術家的疾病,以及疾病對作品的影響。 包括創作者(如白遼士等),和表演者(如尼金斯基等)。 其二,是劇中人物的疾病,包括裝病。 其三,則是作者根據劇中人物行為,「診斷」出劇中人物的疾病。 至於「音聲異常」(voice disorder)部分,再度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 戲曲研究者對演員塑造人物時採用的特殊音聲特質、演員自身特殊或病態的嗓音,雖然也都十分注目,納入 論述,但通常只能從演唱技巧、風格著墨。作者兼及
C程式設計策略:入門篇
電腦語言=僅有十多個單字+語法固定的英語學不會用電腦語言寫成程式?原因不是它太難,而是電腦語言太簡單! 傳統上,學習程式設計=學流程圖+範例程式。流程圖可以幫助暸解程式的邏輯運作,卻無法有效幫助程式初學者寫出程式。因為遇到不知如何著手的程式問題時, 一樣無法畫出解決問題的程式流程圖。 & 本書使用筆者自創的程式發展策略 - 應用直線方程式於系統分析的兩個方法,將之轉化成入門的程式設計策略, 讓設計程式按部就班的進行,不再憑空想像。 以淺顯易懂、耳提面命、反覆舉例的方式,引導讀者快速且正確地運用C語言設計程式。
集體即興創作:約瑟夫.柴金與開放劇場
本書深度剖析美國最負盛名的集體即興創作劇團——「開放劇場」是如何在約瑟夫.柴金的領導下,創發出三部前所未見的新穎演出形式之作品。本書不僅是瞭解集體即興創作最佳的途徑之一:包含肢體與聲音的開發技巧、文本創發的過程、意象式的表演等,更是一本領略歐美前衛劇場精華的入門書,擁讀它,你就會穿越時空,進入前衛劇場極盛時期的歷史與創作現場,與大師們一起享受集體即興創作的過程與樂趣!
詩論‧詩評‧詩論詩
詩是什麼?怎麼寫詩?為什麼寫詩? 本書從論(月劦)順三郎、艾略特、李賀、川端康成到論臺灣現代詩! & 寫詩的樂趣是什麼?杜國清告訴你一百種寫詩的樂趣: 那是從心之繭裡抽出情絲織成詩的樂趣; 那是李清照被奪了胎,李商隱被換了骨的樂趣; 那是在思考中聞出薔薇的芳香,在抒情中抽出鑽石光芒的樂趣。 是醉者為了忘醉而喝酒,少年因愁白髮而髮白的樂趣; 是現實的獸和想像的劍俠,在腦中的古戰場上決鬥而開出詩的血花來的樂趣…… & 《詩論.詩評.詩論詩》是萬物照應.東西交輝的象徵世界,是詩人學者杜國清一生追尋詩神所留下的足跡。杜國清創作與研究並行,將詩情與詩論結合 在一起,或以詩證論,在抒情中無意間流露出詩觀;或因論成詩,將詩論衍化成一首知性的詩。本書包含詩論、詩評和詩論詩三部分,其間詩情與詩觀互相滲透、前 後貫通。 & 杜國清以中國傳統詩觀「詩緣情」、「賦體物」和「詩言志」,代表作品的感性、知性、與藝術性,並以這三個詩的要素為三邊,建構了一個三角形的詩 學體系。詩,寫來寫去,只是在寫一顆心。詩人的心是「遺落人間的一顆明珠」。這個三角形的詩結構,沿著詩人的心思周邊,唯心迴轉、千變萬化,「詩.美. 愛」三者互相交織,渾然一體、構成了他的詩與詩論的多彩世界。 & 杜國清的象徵詩論,融合波特萊爾的「萬物照應」與華嚴哲學「一多相即」的宇宙觀,揭示東西共通的象徵主義詩學原理和美學原則,深思明辨,融會貫通,值得對現代詩與東西詩論比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細心研讀。
許壽裳日記(1940~1948)
《許壽裳日記》詳盡地呈現了一九四○年八月至一九四八年二月之間,許壽裳的生活點滴。從抗戰時期的成都重慶,到光復後的臺北;從個人的讀書寫作、家族成員互動,到協助政府推動教育文化工作、與長官同事間交遊往返,所記所述,皆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世界遺產之旅3寮國:樂天的秘境
寮國為中南半島唯一不臨海的國家,共有二處世界遺產,分別是龍坡邦、羌巴榭 Vat Phou及相關古聚落,旅行者在時間與經費無法兼顧下,多半是以龍坡邦遺產為主。在龍坡邦800公頃保護區域中,絕不能錯過相通寺的建築樣式、美麗的皇宮,以及濃濃的法國風味街景、佛寺群、人文景觀、民俗工藝等;「和尚托缽」更是佛教徒重要的早課,也是觀光客入境隨俗的佈施機緣。
世界遺產之旅1印尼:神佛的天堂
印尼共有七處世界遺產以及皮影戲、短劍二項無形文化遺產。本書主要介紹爪哇與峇里二島,以了解兩者在不同宗教的影響下建築與文化的差異性。參訪的世界遺產點有三,分別是位於爪哇島的婆羅浮屠佛塔、普蘭班南寺廟群以及桑吉蘭早期人類化石遺址,其中婆羅浮屠被譽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以及柬埔寨吳哥窟相媲美。
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歷史系列2
1819年新加坡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基督教傳教士於同年抵埠向華人傳教,作為無法進入中國傳教的替代性工場之一,到鴉片戰爭後中國開放五口通商,傳教士也轉往中國,至1846年全數撤離為止,其間的二十七年是新加坡基督教史的第一章,也是被人忽略與誤解的一段歷史。本書作者通過整理與分析當時在新加坡設立佈道站的四個英美傳教會檔案,重新建構並解釋了基督教傳入新加坡的背景與經過,討論傳教士對華人的講道、教育、出版與醫藥等事工內容,各傳教會之間有關華人傳教事業的競爭,當地華人與傳教士的相互印象與互動的言行,並從檔案中發現這段期間共有十三名華人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事蹟,因而更正了以往認為當時沒有華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誤解。
共產國際概觀
本書為殷海光先生甚為重要的譯作之一。一九五○年代冷戰已興,民主世界研究共產陣營相關議題的著作林林種種,本書卻獨具一格。 書中從現代共產主義的起源到發展,從理論到當時現況,一一扼要指陳與分析。在共產主義的理論方面,觸及其政治、經濟、心理、思想和歷史諸層面;在世界共產組織活動的實況方面,從東半 球到西半球,從蘇俄到智利、古巴,天南地北,無不廣為羅列。 原著所及層次之深,包含之廣,卻能在短短一○八頁中表達出來,且不覺內容不豐,實在難得。 尤其 可貴的,是著者立論時所採取的科學態度與方法,從分析理論,陳述事料,到設詞表意,大都臨之以冷靜,出之以客觀,處之以分析,確乎提供讀者在這方面的正確 知識。
光明前之黑暗:中國共產黨之觀察
本書為殷海光先生重要著作之一,首度出版時間為1948年,當時國府在國共內戰中正節節失利,書中旨在闡述中國共產黨是攸關中國民族底歷史與生命之存亡絕 續的重大問題。面臨著這個重大問題的中國人民,對之必須具有嚴正的認識,並須發而為合於民族利益的行動。 作者從中共的史略、特性、與中國政治的關係、其副 產品,以及中共能否成功和如何解決中共問題等面向,發表自身觀察之梗概。
西灣文庫1-音樂的心跳
不論是在任何一個地區或是任何一個年代,節奏都是音樂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由於純音樂創作所使用的節奏比較自由,可以無限制的盡情發揮,所以本書以輕鬆的文筆介紹西方音樂在不同的拍子中幾種比較常見的舞曲節奏型態,和現代音樂中所運用的節奏概念為主軸。希望讀者們瞭解心跳後,聆聽音樂時,更能感受其中的趣味與內涵。
周易經傳文獻新詮-台大哲學叢書01
導 言 / 鄭吉雄 一、 論上博楚竹書《周易》的易學符號與卦序──濮著《楚竹書〈周易〉研究》讀後 / 何澤恆 二、 從出土文字資料看《周易》的編纂 /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 三、 數字卦與《周易》形成的若干問題 / 邢 文(Wen Xing) 四、 近年出土文物對歐美《易》學的影響 / 韓子奇(Tze-ki Hon) 五、 從戰國楚簡《周易.艮》談《周易》脫卦名問題 / 林忠軍 六、 重新考察馬王堆帛書──以《周易》為例 / 近藤浩之 七、 《周易.繫辭傳》乾專直新釋 / 廖名春 八、 《周易》經傳「行」字字義分析 / 劉文清 九、 《易傳》中的「以……也」句 / 張麗麗 十、 論易道主剛 / 鄭吉雄 十一、 宗教性之詮釋──近世儒者《易經》閱讀的文本與真理∕伍安祖(On-cho Ng)著.楊小慧、潘穎恩譯 十二、 《易大傳》與中國自然宇宙觀 / 安樂哲(Roger T. Ames)著.吳傑夫(Geoffrey Voorhies)譯 十三、 陰陽神化與繼善成性──宋明儒對《繫辭上傳》第五章第一節的闡釋 / 徐聖心
玉煙集:錦瑟無端五十絃
現代與古典交會 千古詩緣 激出唯美的夢幻詩篇...... & 藍田的行吟詩人 投入李商隱的心境 沉吟出 一系列愛欲悲歡的象徵詩劇 & 《玉煙集》五十首,以李商隱的艷體詩句為題,呼應「錦瑟無端」的千古哀嘆,詩人抒發殉美無悔的夢懷,為愛嘔心,因情沉吟,分序幕、夢幻之情、夢幻之欲、夢幻之別、尾聲五章,將李詩纏綿悱惻、曲盡其妙的情思, 再現為現代人想像中如夢似幻的象徵意境。 & 針對每首詩,兩位詩評家探索詩中蘊涵的幽微情思和夢幻悲歡,將詩人苦心孤詣鑄情築夢的詩魂,剖析入微,讀者在悄焉動容之間,但見玉煙朦朧,詩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