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
本書回歸「戲曲」本質-即戲曲具有抒情與敘事結合的特質,拈出自元迄今之具代表性劇作進行深度探討;全書皆聚焦於戲曲中抒情美典、敘事美典、表演美典中的 交融、呈現,以及抒情與敘事間的擺盪與對話。討論範疇包含,(一)戲曲理論;(二)劇本:元雜劇(關漢卿、馬致遠)、明傳奇(湯顯祖、吳炳)、清傳奇(孔 尚任)、京戲(田漢、王安祈)、崑曲小劇場(2/1 Q);(三)演出:崑曲(傳統、創新、實驗)、京戲(傳統與創新,梅蘭芳、魏海敏)等。既探索戲曲美學本質,及其與文化藝術之間的關連,亦深入思考戲曲創 發新典範時檢擇趨避的原則,實乃結合戲曲文本與場上演出、敘事與抒情,進行總體觀照。
匯勘北美原住民文學:多元文化的省思
書結合在台灣的北美原住民跨校研究團隊人員,以多元文化的省思提綱挈領,從原住民與現代性知識建構,原住民身體與土地,原住民歷史,原住民地警,原住民失學,原住民宇宙觀等主題,運用詩學,美學,政治,人類學,民俗學,後殖民論述,人文與醫療等方法,探討當代北美原住民文學與文化,族群,國家,歷史,土地與環境等面向,型塑多元文化之典範。引述作品包含小說詩歌傳記散文戲劇等,強調互動的研究面向和觀點,兼具原住民文學內部省查宜幾和外部文化大環境。
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
本書旨在探討民國時期自由報刊和知識份子的互動、歷史角色及其影響。從理論視野和史料分析,追索並燭照一系列的問題,如中國士大夫向現代知識分子轉型以及文人論政的特徵?何?民國報刊如何詮釋民主自由?當時報刊如何成為自由理想的重要載體和陣地,有何成就與限制?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如何?國民政府如何管制報刊言論?自由報刊的宗旨和報人的觀念為何?各類報刊採取什麼實踐模式?其盛衰榮枯的原因何在,在這個過程當中知識份子扮演什麼角色?民國報刊對後來臺灣的新聞自由和民主運動有何啟示? 本書是新聞史研究的專著,集合中台港著名民國史和新聞史學者,交叉探討民國時期知識份子與報刊的互動,可謂開風氣之先,有建立規格的意義。 &
正面期待效應-期許、努力、表現、高期待高成就(05987)
本書藉由神話、舞台劇、電影和日常生活的事例說明期待的效應如何發生。作者以參考文獻、實際訪談和親身經驗,用說故事的方式把父母對子女、夫妻之間、上司對部屬和老師對學生的期許詮釋正面期待的效應。我們對一個人行為的期待,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一項準確的預言,而預言的實現是人期待出來或做出來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期待快樂的客人,可以期待朋友把球打好,也可以期待自己的孩子勤勉用功。多用正面的態度教養子女:養成孩子生活的好習慣和協助孩子做好生涯規劃。父母親的話子女會相信,而且會依照父母給的暗示或勉勵,在人生的旅途中容易成功。夫妻的期待少不了彼此要誠實、信任、尊重、諒解、貼心、支持、讚美、慷慨、捨得、知足、甜言和蜜語,而且兩人一輩子都要用智慧和耐心去經營,經由不斷的調適與學習,才有美滿的婚姻與家庭。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已經被證實為最有效的教學技術,教師期待學生好、用功、向善或進步,可多營造暖和的學習氣氛,多用笑容面對學生並常鼓勵和讚美學生,多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困難,常跟學生接近互動並樂觀的看待學生。透過個別輔導、一對一、面對面的溝通,正面的期待容易傳達,而高期待高成就的效應也會發生。上司對部屬的期待也是有效的管理技術,要部屬相信有潛能達到生產目標,關鍵的管理者領導能力和部屬的工作動機,兩者缺一不可。期盼讀者都能享受閱讀此書,讓預言得以實現,夢以成真。 & ■ 本書優點特色 本書藉由神話、舞台劇、電影和日常生活的事例說明期待的效應如何發生。作者以參考文獻、實際訪談和親身經驗,用說故事的方式把父母對子女、夫妻之間、上司對部屬和老師對學生的期許詮釋正面期待的效應。我們對一個人行為的期待,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一項準確的預言,而預言的實現是人期待出來或做出來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期待快樂的客人,可以期待朋友把球打好,也可以期待自己的孩子勤勉用功。多用正面的態度教養子女:養成孩子生活的好習慣和協助孩子做好生涯規劃。父母親的話子女會相信,而且會依照父母給的暗示或勉勵,在人生的旅途中容易成功。夫妻的期待少不了彼此要誠實、信任、尊重、諒解、貼心、支持、讚美、慷慨、捨得、知足、甜言和蜜語,而且兩人一輩子都要用智慧和耐心去經營,經由不斷的調適與學習,才有美滿的婚姻與家庭。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已經被證實為最有效的教學技術,教師期待學生好、用功、向善或進步,可多營造暖和的學習氣氛,多用笑容面對學生並常鼓勵和讚美學生,多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困難,常跟學生接近互動並樂觀的看待學生。透過個別輔導、一對一、面對面的溝通,正面的期待容易傳達,而高期待高成就的效應也會發生。上司對部屬的期待也是有效的管理技術,要部屬相信有潛能達到生產目標,關鍵的管理者領導能力和部屬的工作動機,兩者缺一不可。期盼讀者都能享受閱讀此書,讓預言得以實現,夢以成真。
分析化學-精(清大)
從二十世紀後半段起,分析化學已經變成一門跨化學和有關化學各學科的科際學問的事實,當然影響了課程內容的不斷擴張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無機物定性分析、重量分析、容量分析等的化學分析以外,還納入了很多的利用儀器的分析方法,包括有機物分析和結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