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關鍵力:社會情緒學習在學校課程的體現與實踐
社會與情緒的素養是一種非認知的軟實力,對學生來說,有助其學業表現、心理韌性、生涯發展;對教師來說,可增益教師的幸福感與專業認同;對學校來說,可建構一個友善的校園環境;對國家與社會來說,則可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發展。 本書以「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為基礎。第一章分析政策與學校實踐的推動要素;第二至第七章歸納綜整 SEL融入各領域的方法策略與實踐經驗,包含國語文、英語文、雙語課程、藝術及議題課程等;第八章提出在教育政策推動與課程發展上的展望與建議。本書將能為教育政策、學校經營發展及教學實踐方面,提供重要的知識基礎。
煉製臺灣:高雄煉油廠歷史與遺產
從六燃到高廠,高雄煉油廠是臺灣第一也曾經是唯一的煉油廠,它無疑是七十餘年在臺灣經濟史上的核心價值。一本高雄煉油廠史除了可釐清產業脈絡變遷,更可聚焦廠區空間內部構成,進而探討其與周邊空間的文化關聯,才能兼顧煉油工業所帶來的利與弊,公允評論高廠近百年的多樣面貌。在兼具產業宏觀角度以及地方發展的微觀視域,雙重面向才能比較客觀檢視高廠的歷史地位。
南岬逆時光 鵝鑾鼻考古探索[軟精裝]
鵝鑾鼻考古歷經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探索與重大發現,「鵝鑾鼻考古遺址 群」獲指定為屏東縣的第一處「縣定考古遺址」,希望藉由本書《南岬逆時光:鵝 鑾鼻考古》彙整歷年成果呈現給大眾,促成遺址的保護與推廣,讓鵝鑾鼻考古的成 果豐富臺灣歷史,也使考古的時間深度與文化內涵,成為臺灣南端的新焦點,與獨 特的礁林海岸生態合奏出新樂章。
114證券交易相關法規與實務(學習指南與題庫1)-高業.投信投顧業務員資格測驗
本書配合「證券交易法」、「證券商辦理有價證券買賣融資融券業務操作辦法」、「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等法規之修正,並配合證券市場永續金融、數位服務等主題,納入其他相關法令與函令修訂,114 年新增題目113 題,刪除或修訂不適宜題目共345 題,整體異動幅度達24%
114證券交易相關法規與實務(學習指南與題庫1)-證券商業務員資格測驗
本書配合「證券交易法」、「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等法規之修正,並配合證券市場永續金融、數位服務之趨勢,納入其他相關法令與函令。114 年修訂242 題(含新增71題),刪除78 題,整體異動幅度達21%。
114證券投資與財務分析(學習指南與題庫2)-證券商業務員資格測驗
114年版「證券投資與財務分析」之修訂重點,主係配合近年證券與期貨市場實務之發展進行修訂,並於各章節增加試題範例,以表列及圖示方式修訂導讀內容,提高本書之易讀性,期有助於考生應試準備, 亦能符合從業人員工作所需專業知識。114 年版之整體修訂變動幅度約3.29%,新增、刪除及修訂題目共115 題。
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曾先後以先秦儒學、漢學、理學、心學與樸學等理論形態出現,他們都透過為實踐行動建立終極意義基礎的方式,各自回應了他們的時代。現在,面對西方現代性的挑戰,儒學在二十一世紀應該以什麼面貌出現?則有待我們一起來回答。儒學為人類高舉仁民愛物、天下為公的大同理念,但百年以來海峽兩岸的新儒學發展,卻僅將內聖外王之道片面地發展成—介於退出政治公共領域的心性儒學與正當化威權宰制的政治儒學之間的兩極對立。一種將個人的社會自由建立在共同體和諧團結之上,從而得以平衡西方民主法治國流於個人中心主義之失的儒家禮治國理念,尚未被話語清晰地闡述出來。本書將借助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為走向禮治國之實現的二十一世紀儒學,提供一個可以思考的起點。
MindSpring 正念社會情緒學習(一)
本系列書籍結合「Mind」與「Spring」二字:「Mind」有「心」、「觀照」之意,不僅象徵對內心的觀照與自我覺察,也強調個體對外界環境的敏感度;亦即心對內對外的覺察。「Spring」有「春天」、「泉水」、「彈簧」之意,象徵著春天萌發的生命力、生命泉水澄澈的流動性以及彈簧般可恢復的韌性。此部分展現在本書中,以正念融入七大目標: 覺察反思:能內觀反思,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 專注自律: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律自主。 品味當下:能活在當下,感受品味人事物的美好。 開放接納:能接納人事物,不做慣性批判
習近平時期對臺認知戰作為與反制
認知戰是現代戰爭成本最低之戰術,當前認知戰攻擊橫行於全 球,不僅使臺灣與全球各民主國家深受其害,甚至危及人類追求真知的基本人權。因此,對於認知戰的防制研究,不僅可提升民眾「識假」的能力,更能防杜假訊息的擴散,維護民眾知的權利。作者將其過去工作經驗與學理相互結合,寫就長達十五萬餘字 的《習近平時期對臺認知戰作為與反制》專書,不僅有系統的梳理習 近平時期對臺認知戰的各種手法,並提出反制建議,供臺灣各界及國際社會作為反制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家認知戰之參考。
我家的農田有石虎[二版]
此書內容由石虎、淺山常見動物的介紹至友善石虎農作及田間經營管理,期望透過此書的出版,能讓農友提升石虎相關生態知識及農友農作物品質,亦可讓有興趣了解石虎的民眾可以透過此書了解更多資訊,讓石虎保育推展得更全面和正向。
太魯閣國家公園苔蘚、地衣圖鑑
本書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數種容易見到的苔蘚植物及地衣,文字敘述並搭配生態照及顯微照片,藉此帶領讀者體會不同種類的苔蘚及地衣的樣態,希冀可以吸引更多人對苔蘚、地衣有初步的認識,進而引領更多有興趣者投入相關的研究與應用。
史上首張直接觀測到的黑洞影像First Direct Image of a Black Hole
國立中央大學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余紀忠講座」,2022年邀請中央研究院賀曾樸士主講〈史上首張直接觀測到的黑洞影像〉(First Direct Image of a Black Hole)。賀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協助該院參與世界幾個大型且重要的望遠鏡計畫,目前擔任東亞天文臺臺長。在本講座中,賀院士首先引用龍應台〈最後的下午茶〉對於余紀忠先生的頌讚,借喻科學研究精神,並以此展開精彩的演講。他從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認為黑洞乃時空的特殊結構開始,說到觀測上如何以獨特的優異儀器與方法來偵測黑洞存在。賀院士進一步說明如何偵測黑洞或極緻密天體所產生的重力波,經過了科學家與工程師數十年努力,終於在2016年偵測到重力波。賀院士帶領臺灣團隊參與了2019年4月「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首次「看見」黑洞影像,將臺灣天文及天文物理學帶向國際研究頂尖。演講中賀院士說明自己參與這些研究計畫的心路歷程,提醒科學研究要高瞻遠矚,且有宏觀的胸懷,期勉臺灣在天文以及科學領域未來會有更卓越的成果。
先秦文獻篇章語法的初步建構:以《左傳》為主要論據的研究
本書立基於先秦語言事實,一仍「激進構式語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以語義關係為本的語法觀,既取消語法與語用的界線,也將先秦小自單詞、大至語體的言語結構體一概視為語法構式的產物。在此基礎上,本書提出「先秦文篇語法」,闡述先秦言語結構體如何在語法體系、言說語境的雙向制約下,循詞組關係、事理關係、合成與連貫關係逐步組成;繼而在基本文篇階段確立所屬的文篇類型特徵,成為有意義的整體;最終進入使用階段,由文篇特徵限定的組合意義與使用條件限定的語境意義相結合,從而實現為具特定言說效力與表達內容的語體。本書也關注語體的後續發展,勾勒表達目的、表達需求、使用域等使用條件如何形塑語體的言說效力與形式變異,終至新語體或文體分化而出。
茗茶秋毫:南投縣傳統手工製茶文化
南投縣是全台重要的茶葉產區,南投縣政府於民國108年率全國之先,將「傳統手工製茶-鹿谷烏龍茶、名間埔中茶」登錄為「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別的無形文化資產。早期傳統手工製茶全依靠人力手工,並須配合天候,過程包含地方社群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發展出專業知識與技術。本書為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透過口述歷史調查研究,將公告認定的鹿谷烏龍茶保存者蘇文昭師傅、名間埔中茶保存者陳茂淳師傅的製茶流程,及過去鹿谷、名間兩地傳統茶農的製茶生活,以文字方式留下紀錄。
為兒少生命織網
104到109年在少子化下,我國兒少人數驟減42.7萬人,但受虐兒少卻不減反增,109年達1.2萬人,顯示悲劇仍不斷發生,而我國兒少在此期間,正面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一期計畫推動的政策轉型過程,以及《少年事件處理法》刪除第85條之1規定,讓觸法兒童回歸社政與教育單位接手的司法轉向浪潮,在一波波政策轉型與司法轉向的浪潮下,兒少的生命與機會是否有被好好接住?本書歷時一年多,爬梳現行兒少保護安全網體系,除了檢視個案,也蒐集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意見、走訪兒少機構、彙整地方政府實況,希望能一一呈現兒少的處境,無論是尚未進入體系就殞落的幼兒、進入服務體系卻無法擺脫虐待輪迴的兒少、頻繁流浪轉換安置處所的兒少、結束安置卻難以自立的徬徨少年、系統追不到的司法兒少、在社政及司法體系間流轉顛簸的跨界兒少,這些孩子都是在政府層層兒少保護安全網下不應該被漏接的孩子,他們的聲音,亟待社會大眾仔細聆聽。本書透過個案及數據忠實呈現兒少處境,希望藉此打破政府機關本位的藩籬與高牆,好好看見並接住這些孩子,讓兒少平安、健康的長大。
聽說我們住社宅
《聽說我們住社宅》是為了那些覺得社宅裡有點什麼,卻又抱持許多疑惑的人而寫。藉由本書帶你認識社會住宅裡那些平凡卻獨特的人、空間和生活「社會住宅只是政府針對『弱勢者』給予的『福利』嗎?」「我沒住進去,跟我有什麼關係?」「我住社宅,所以呢?」⋯⋯透過側寫幾個在社會住宅中所發起的行動及一手觀察,留給讀者空間,體會社宅獨特/平凡之處,即便對社宅稍有認識的人來說,都是一次用新的視角去看待它的機會。從「空間」、「人」、「事件」、「互動」與「房東與房客關係」五個面向切入,行動的緣起及觀點皆來自台中共好社宅四年來的累積。Space/從看房開始,重新校準挑選居住空間時的思維還記得你第一次為自己打造居住空間的經驗嗎?多數人都是從租屋開始,逐步形塑自己對於理想住居的概念,從在租屋網上搜尋、現場看屋,到入住後遇到的各種情況,經驗形塑了我們的認知,久而久之也成為這個產業裡被默許的規則。但供給與需求之間,持有房產的一方顯然更具優勢,而租屋者則在無意識間逐漸讓渡自身對居住空間、對生活更多元的想像。本章從實際看屋的經驗出發,一共記錄八個「物件」,前五個來自在租屋網上勾選與台中市現有社會住宅相同區位、類似硬體條件所得出的結果;後三個則是從實際入住社宅的住戶視角切入,帶我們一窺社宅中的居住空間與生活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供給方要如何更好地傳遞空間魅力、鼓勵使用者運用空間發展出更多元的可能;需求方又該如何閱讀空間,透過重構專屬於自己的篩選條件,辨識出真正合適的空間。此外,對於生活空間的想像不應限縮在居住單元內,與鄰居共享的公共空間、建物與街道的聯繫等,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創造力,這些面向都值得被賦予更多關注。People/ 透過聊天般的訪談,給予平凡的人、平凡的日常一點特別的關注空間以外,人們進一步好奇的是,那住在裡頭的人呢?近年來隨著一棟棟建物完工,社宅的概念開始更為普及,然而,在「建物」之外,一般大眾對於生活在此的「住戶」仍存有諸多好奇或偏見。真的會因為建築體的不同,就劃定了入住者的不同嗎?循著大眾的好奇與提問,我們收集實際住在其中的人關於「身為社宅住戶」的經驗,包括他們日常所經歷的一天、常被問到的問題和別人對此的刻板印象等,並訪談不同時期入住社宅的住民,記錄他們的生活面貌。當社會的常態濃縮進一棟社宅之中,為何人們總是開始放大檢視,標籤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呢?希望能透過本章與讀者一起思考這個問題。Event/盤點從申請入住到搬出去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了這件事付出努力居住是一件如此重大的事,攸關個人的生涯規劃、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若把入住社宅的這幾年比作人生中的一趟旅程,這趟旅程對每位入住者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一開始可能有繁瑣的行政流程,有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設計,但途中也可能遇上從沒想過的人,一起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風景;也有人大抵照著自己原先的軌道前進,或深或淺的交集或許都是緣分問題。站在規劃者的角度,可以用「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的概念來拆解在不同環節所下的功夫。每個基地具備不同的特性,入住者也相當多元,因此,這之中也仰賴許多角色的共同投入,包含物管、社福單位、種子住戶等。在這裡發生的事不一定跟每個人都直接相關,有時甚至會因不被理解而遭受質疑,但不同的生命之間實際上是交織在一起的。為了創造更友善、包容的居住環境,社宅期待能透過不同的生活場景,使某些事開始變得不同。Interaction/為住戶們的線上群組設計一款貼圖,是對於互動的一種記錄、也是一種鼓勵在台灣,「社區」一詞常直接用來指稱同一棟集合式公寓大廈裡的住戶,但社區的原文「community」其實有著更寬廣和積極的涵義:當一群人居住/生活在同一區域,自然會產生共同的利害關係,為此,他們必須凝聚共識、共同採取行動以達成想要的居住品質。如果說每一座社宅就是一個約有五百至七百人的小社區,它與其他社區有哪裡不同?它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社區嗎?社區的形成有賴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互動,而在忙碌又數位化的現代,鄰居間的往來並不僅限於面對面的接觸,也有許多互動是在線上發生。本章從社宅居民在線上群組中的互動切入,尋找構成一個社區的線索。Landlord/促成房東與房客間面對面的對話,跨出一起打造美好生活的第一步「房東」似乎是一種特殊身份,有人敬而遠之、有人希望培養好關係,但無論如何,房東和房客的互動關係,必定會彼此牽動,連帶影響個人居住、生活的樣貌。房東和房客之間的關係,在社宅中更顯特殊與複雜,因為背後也代表著「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租屋不再只是「個人」與「個人」的事,而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的議題,前者實際上是科層組織下的一群公務員,後者則是一群隨機組成的大眾,不若一般公寓大廈管委會經歷凝聚共識、公共治理的過程。許多對彼此的既定印象或期待,影響了雙方在租屋過程中的心態和一舉一動。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場「房東房客相談室」,邀請一手推動台中社宅的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處(後簡稱住宅處)同仁,與來自不同社宅的居民一起坐下來聊聊。實際上,社宅為我們帶來許多共同生活的靈感,在房價高漲、人際冷漠的現代,啟發社宅內外的人們,更有意識地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開荒故土:當代一貫道的發展動態
一貫道曾經是中國大陸民國時代的重要救世團體。其後儘管經歷各種歷史曲折,它仍逐漸地成長為最有影響力的華人跨境宗教迎動之一。然而,它同時也可能是最不為世人所知的宗教。今天,它以台灣為基地在世界各地發展,同時也回到它在大陸的根源, 「開荒故土j 。本書是根據研究者近十年的田野調査所寫成,以香港為調查中心探討一貫道的發展動態及兩岸三地的各種宗教流動,書中分析一貫道信徒的傳道動力,卡里斯瑪的傳遞與領導形式,儒家傳統的重要性,以及其與政治環境緩解張力的作用,也研究了一貫道的發展策略及其為克服兩岸的當代困境所付出的幾近外交層面的努力。本書將為對宗教社會學與人類學、儒家傳統的當代命運、兩岸之間的宗教政治關係烕興趣的讀者提供新的思路。
運轉百年看見監理風華-桃竹苗百年客運專輯
桃園、新竹、苗栗主要由台地與丘陵地所組成,是臺北到臺中的必經之地,同時鄰近北臺灣山地物產,為沿山地區物產的集貨,早期由水運建立起物流路線,二十世紀初期陸續舖設輕便車軌道路線,也藉由鐵道縱貫線串連南北向交通,接著逐步升級為巴士運行,這也是桃竹苗三家百年客運的「起家」發展脈絡。
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大學校園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城市,校園的空間治理當如城市般有整體的規劃眼光和執行策略。成立於2018年的國立成功大學「設計中心」,由一群空間專業者所組成,肩負著規劃者與協調者的任務,透過他們所擅長的設計思考工作方式,在一棟校園建築被蓋出來之前,從整體校園空間的規劃出發,為校內使用單位與校外建築專業團隊建構溝通整合的「平台」,串接、轉譯不同專業領域的思維,讓各方的需求都能獲得最大的滿足。「設計中心」的成員同時也是校內空間設計課程的教學者,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美感,他們更希望學生能在校園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出自身的美學品味,並能以包容態度欣賞多元價值,讓更具實驗性的想像得以實踐於校園空間之中。本書收錄成大「設計中心」自2018至2022年所執行的大小作品,共計28件,以實際的案例和豐富的圖面,說明在不同尺度、不同型態的作品中,如何延續一貫的空間態度和價值觀,為成大這所具有90周年悠久歷史的大學校園,形塑出屬於21世紀的嶄新風貌。並邀請實際參與成大校園空間設計案的建築師與設計師接受訪談,分享他們透過「設計中心」協調整合校內使用單位的需求和意見,使設計案得以更加順利推動的經驗,以及對校園與都市空間、大學美學教育的看法。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 第四版(上冊)
最新、最詳細、最完整的半導體元件參考書籍《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這本經典著作,一直為主修應用物理、電機與電子工程,以及材料科學的大學研究生主要教科書之一。由於本書包括許多在材料參數及元件物理上的有用資訊,因此也適合研究與發展半導體元件的工程師及科學家們當作主要參考資料。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三版在2007 年出版後(中譯本上、下冊分別在2008 年及2009 年發行),已有超過1,000,000 篇與半導體元件的相關論文被發表,並且在元件概念及性能上有許多突破,顯然需要推出更新版以繼續達到本書的功能。在第四版,有超過50% 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並將這些材料資訊全部重新整理。全書共有「半導體物理」、「元件建構區塊」、「電晶體」、「負電阻與功率元件」與「光子元件與感測器」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半導體物理」包括第一章,總覽半導體的基本特性,作為理解以及計算元件特性的基礎;第二部分「元件建構區塊」包含第二章到第四章,論述基本的元件建構區段,這些基本的區段可以構成所有的半導體元件;第三部分「電晶體」以第五章到第八章來討論電晶體家族;第四部分從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探討「負電阻與功率元件」;第五部分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介紹「光子元件與感測器」。(中文版上冊收錄一至七章、下冊收錄八至十四章,下冊預定於2022年12月出版)▍第四版特色1.超過50%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完整呈現和修訂最新發展元件的觀念、性能和應用。2.保留了基本的元件物理,加上許多當代感興趣的元件,例如負電容、穿隧場效電晶體、多層單元與三維的快閃記憶體、氮化鎵調變摻雜場效電晶體、中間能帶太陽能電池、發射極關閉晶閘管、晶格—溫度方程式等。3.提供實務範例、表格、圖形和插圖,幫助整合主題的發展,每章附有大量問題集,可作為課堂教學範例。4.每章皆有關鍵性的論文作為參考,以提供進一步的閱讀。
竹劍與藤條:大溪警察宿舍群故事
大溪警察宿舍群興建於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係日本時代大嵙崁支廳職員宿舍,後經歷改制大溪郡役所、及戰後國民政府使用至今。宿舍群歷經多次增改建,呈現了目前的巷弄聚落紋理風貌,並於2012年登錄桃園市歷史建築,本書以小說的形式,描述大溪警政聚落跨越兩代的故事。透過原住戶前期口述歷史研究與田野調查,以原住戶「父親 / 子女」的記憶出發,將以五篇主題短篇,書寫不同時空切面的警政與聚落生活。
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五版)
一、本書可提供主修教育或修教育學程及學分之研究生及大學本科學生,修讀課程發展與設計或課程理論學分時使用。在職中小學教師及其他教育訓練者,可參考本書提供之觀點與活動,提升自己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知能和態度。二、本書為顧及讀者能力、知識、興趣和需要,因此對於相關理論的介紹力求精簡,題材與實例的選擇為讀者所熟悉且為目前中小學中常見者。三、本書為求培養讀者實作能力,因此設計的活動及作業需要讀者親自操作,如此可將相關知識予以進一步理解,且增加了經驗後亦可培養解決課程發展與設計問題的能力。五版修訂除改正與刪除一些內容外,最重要的是增加教師檢定考古題,供讀者研習時參閱。四、本書採取目標導向模式的課程發展與設計為介紹重點,讀者若心儀其他模式,可自行尋找其他相關資料加以研習。五、本書於許多觀點上有特定之主見與立場,讀者若在研習過程中有質疑與反對,可自行努力發展出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觀點。
阿公的虱目魚[精裝]
「鹽埕雙條溪 老人會變少年家」,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我們將認識鹽埕在地的溪水河川,讀讀它的傳說,了解一條河流的生命史,知道它和我們人類之間的互動影響。
聽,鯨在唱歌:素養導向國語文教學設計實務
●融合理論與創新●深化國語文教學●啟動教學實踐力打開學習的任意門!素養導向教學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而是關照學習者可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強調生活中實踐力行的特質。若我們希望學生能清楚溝通表達、在學習中獲得啟發、能夠運用策略解決問題,那麼,國語文素養絕對是重要關鍵。本書內容配合108新課綱強調的語文素養:1.工具(即字語句段篇的語文知識);2.文學(即語言文字呈現的美學蘊涵);3.文化(即文本中所承載的社會人文內涵) ,透過以上三方向學習聽說讀寫的基本語文能力,並介紹了素養導向國語文教學設計原則、方法與實作要領。全書概分為九章,前二章先談論語文素養及十二年國教國語文領綱,其後五章分別對聆聽與口語表達教學、注音符號教學、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及寫作教學等語文能力主軸,談論其學習重點(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教學的觀念方法與原則,並提供六篇具體示例供教學設計思考。最後二章分別針對國高中教師重視的「古典詩文教學」,以及數位時代不可避免的「語文教學與教育科技應用」,進行專題的討論。本書不僅適用於國語文教材教法、國語文教學研究等課程授課用書,更適合中小學國語文教師、師資生,及所有期待提升國語文專業素養的您!
彩色常用中藥材鑑別圖鑑(光碟)
《彩色常用中藥材鑑別圖鑑》收載臺灣常用之中藥材,為增加此書之實用性,也將臺灣藥學會出版,供藥學系學生參考之《常用中藥第二版》專書收載之162品項全部納入,並依照藥用部位類型分為八大組,全書收載有根及根莖類藥材73項、莖木類藥材26項、皮類藥材10項、葉類藥材9項、花類藥材10項、果實及種子類藥材53項、全草類藥材15項及動物及其他類藥材17項,共213品項。內文品項基原依據《臺灣中藥典第三版》所記載之法定品種為正品藥材,不僅備註中藥典對於中藥材成分之規範、其主要用途、性味歸經及用量等,也提供藥材品項之原藥材及飲片彩色圖片,透過清晰圖解模式呈現,局部解說或放大藥材特徵,冀望能藉由此簡單易懂之中藥材辨識鑑別方法,提供中醫藥界專業人士參考。
新住民語文學習教材菲律賓語第15冊
前兩冊,我們和彼卓、蘇珊一起過聖誕節、旅行、喝下午茶,認識了菲律賓的風俗和習慣,進入第十五冊,我們要進一步去探討,這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的特色。
新住民語文學習教材菲律賓語第13冊
進入第十三冊了,歡迎同學們來到第四階段的新住民語文學習!聖誕節對菲律賓來說,是家庭團員的大日子,因此這一冊,我們將跟著蘇珊和彼卓家人,一起去過聖誕節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