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魂之眼:鬼魅、影像的視覺思辨與論述形構
這是一本思索鬼魅、影像與視覺論述的寫作,匯集了作者近幾年在創作與研究實踐過程當中,陸續發表在學術期刊、研討會論文集、藝術評論平台上的系列性書寫,並經由篇章修改與章節重整,成為一部具有連貫性的論述。本書 共分為「人.死者.攝影」;「巫.檔案.技藝」;「光.視像.鬼魅」三個相互關聯並層層推進問題的章節,每章當中又分有四個探究的子題。而這本書的問題意識,在於如何將影像和死亡、鬼魅與歷史的關係重新問題化,進行視覺論述的思辨與形構。
邁向幸福的療癒之旅:BEST ME教師社會情緒學習指南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以學習社會及情緒能力為基礎,培養良好公民的全人教育過程。教師作為SEL的推動者,應首先成為一個開心、快樂和幸福的人,藉由身教及言教推動SEL,才能為學生、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BEST ME》在理論基礎上,提供與教師工作情境相關、便於日常實踐之SEL活動等,讓教師在繁重課務中,實際感受SEL為生活帶來正面的影響。本書期許讓教師擁有感受快樂及幸福的能力,為校園推展SEL課程增添助力,並朝向形塑身心健康、人際和諧、社會進步的幸福教育願景邁進。
臺灣文學的世界之路
本書探討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以及台灣文學邁向世界文學之路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無論「世界文學」這個概念有多少不盡人意之處,它依然是世界各地文學交流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場域。歌德提出「世界文學」願景,乃期待文學的「世界化」,可促進人類思想交流,因認識不同文化而開展眼界,逐漸理解彼此而得以共處,其目的並非世界文化同質化。目前世界文學裡各國文學不對等,認可機制也多由西方主流文學主導,然而參與這個所謂的「世界文字共和國」,不僅可讓臺灣文學在國際交流平台裡展現台灣軟實力,也從而認真面對新媒介和表現形式所帶來的挑戰,尋求如何在新世紀的新空間裡創造臺灣文學的再生與來世。「臺灣文學的世界之路」的命題,也因此關乎人文學在二十一世紀初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回應之道的探尋。
謀食與謀道: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當生存與理念產生衝突,明遺民該如何自處?他們撰寫的詩作,呈現了哪些掙扎的心路歷程?「君子謀道不謀食」,是流傳已久的儒家名言。遺民基於忠義,不仕貳姓,是對新朝利祿的否決,生計這樣的現實問題理應不在眼中。然而,事實上,這是明遺民群體好「謀」的話題之一。在生計問題上,他們會面臨什麼樣的生存困境?又會如何付諸詩歌書寫?本書以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為研究對象,以群體研究的視野觀照,析論其傳記生計記載之形象塑造,以及其生計貧困與治生方式之主題書寫,從中發現,此類詩歌書寫既呈現艱難謀食的生命體驗,也力圖打造堅毅謀道的理想形象,呈現有別於傳記之道德化傾向的辯證張力。藉此,本書得以深化對於明遺民生計議題與詩學理念的認識,並為理解清初詩歌之承繼與轉折提供一扇重要的窗口。【專家推薦】《謀食與謀道》通過遺民自撰詩作,理解他們在生死、出處的抉擇中,面對「實然」生存過程的心境,其中也交纏著「應然」命題的再思辨與實踐。書中調和從事治生和維護氣節的兩端對立,正視遺民在兩者之間艱難維持的心路歷程;分辨不同文類的殊異性質,選擇遺民的詩歌書寫進行詮釋;收編不同遺民個體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成就,匯集交織為遺民群體的觀察論述。本書在主題意識、材料選擇以及論述脈絡的推進,展現出創發新意與細密工夫,深具學術價值。──曹淑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
什麼是「反攻大陸」?是國民黨政府為了正當化在臺灣的獨裁統治而提出的政治口號?還是蔣介石的執念,並隨著他退出歷史舞台而走向終結?抑或是僅為了拉攏美國的華麗詞藻?1949年以來,臺灣海峽將「中國」一分為二,兩岸政府各自以「統一中國」為目標持續對峙。中華民國國軍曾經將以軍力奪回中國大陸的「反攻大陸」視為首要任務;隨著現實形勢的變化,為了阻止中共武力侵略,則逐步轉型為「攻守一體」至「守勢防衛」。作者利用近年解密的檔案資料及最新公開的兩蔣日記,提出全新視角深入探討「統一中國」與「反攻大陸」之間的關係,以及兩個「中國」政府與美國的互動,並全面檢證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的變遷。本書同時企圖分析中華民國如何從原本維持「代表全中國的正統政府」的立場,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政府;此外作為一個實質的獨立國家,又如何逐漸發展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邏輯基礎。★ 本書日文版榮獲 ★第38屆大平正芳紀念獎第12屆地域研究聯盟獎第34屆佐伯喜一獎第 8 屆豬木正道獎【專家推薦】本書的意義首先在於描繪了中華民國反攻大陸政策與統一理念的形成與轉變過程。第二在於闡明了圍繞統一觀念和反攻大陸的口號的實際意義、口號與實際安保政策的關係。第三在於詳述了中華民國如何在名義上和實際上將反攻大陸政策轉向防禦臺灣政策,同時拋棄反攻大陸政策的口號的過程。——川島真(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對於五十嵐先生能夠在其著作中廣泛運用臺灣與美國公開的個人史料與政府檔案,如《蔣經國日記》、國史館、國防部檔案、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外交部檔案等,提供更細緻的政策變遷分析,因而感到相當驚艷與讚佩。——林孝庭(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五十嵐教授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細膩的史料爬梳,廣徵博引,鉤深索隱,以宏觀的國際視野,就臺灣「反攻大陸」議題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剖析,為我們理解戰後臺灣的歷史進程,以及形塑今日臺海局勢的關鍵因素,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深刻的洞見。——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天主教輔仁大學112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112學年度8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Tilapia and its Aquaculture in Taiwan
本書延續過去五本水產養殖專書(海鱺、石斑魚、虱目魚、蝦類、烏魚)的編撰傳統,由國立海洋大學(NTOU)與台灣水產學會(FST)、世界養殖學會(WAS)、亞洲水產學會(FAS)共同出版。本書由廖一久院士與亞洲太平洋水產養殖中心(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res in Asia Pacific, NACA)總幹事 Eduardo M. Leaño 共同編輯,並集結36位頂尖吳郭魚水產養殖專家的專業研究成果,全面呈現吳郭魚養殖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我們期望本書能夠成為相關研究人員及水產養殖相關科系學生的重要參考資料,為未來的研究與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希望讓國際學界與產業界更深入了解台灣吳郭魚養殖的技術與貢獻,進一步促進全球水產養殖的發展。
漢學的跨領域交談:華裔學志青年學者文集
在全球化與學術轉向的當代脈絡中,漢學研究不再是封閉於傳統文本的單一路徑,而是逐步展開與多元領域的對話與碰撞。本書收錄七篇當代青年學者的論文,內容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政治與文化研究等範疇,體現新一代學人對漢學範疇的再思與拓展,也為未來的漢學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本書不僅是對當代青年學者學術探索的呈現,更是一場跨世代、跨文化的知識交談,提供學界思考漢學的界限與潛能。
走進偏鄉教室:文化.教學與適應-從案例中學習:偏鄉教師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
本書《走進偏鄉教室:文化、教學與適應》是由國立屏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雅鈴主任及實習輔導組林顯明組長共同編輯,旨在記錄教師在偏鄉教育現場的真實經歷、挑戰與因應策略。全書透過多個教育實例,探討教師在偏鄉教學中所面臨的文化適應、親師溝通、生活適應、班級經營及同事互動等多重議題,深入刻畫偏鄉教師在教學、工作、生活與文化調適及教育現實和理念間的掙扎與調適過程。對此,書中案例內容主要涵蓋六大面向:1. 文化適應:探討教師在面對文化差異時,如何調整自身教學策略與態度,從適應在地文化到處理文化隔閡的挑戰,探討教師如何在教學專業與在地生活經驗間找到平衡與自身的位置。2. 親師溝通:探討教師如何在不同於都市之學習與生活經驗及文化差異的偏鄉環境中進行親師互動與溝通,在面對家長對教育觀念之分歧時,又是如何透過不同溝通策略的運用來建立教師與家長間的信任關係,並在教學理念與家長期待間取得平衡。3. 生活適應:探討教師在偏鄉生活中的自我調適,包含工作壓力、文化差異及人際交友等生活挑戰,教師在偏鄉的案例故事反映出偏鄉教學工作所可能會面臨到的挑戰及多重壓力來源。4. 班級經營:探討教師在偏鄉教學環境中之班級經營所面臨的挑戰,如學生情緒支持、特殊學生的照顧及建立正向的班級氛圍等,透過案例故事的紀錄與探討,藉以讓讀者瞭解到偏鄉教師在班級經營上的付出與努力,以及偏鄉教師在此一議題面向上所需的相關資源與支持系統。5. 同事互動:探討在偏鄉學校中,不同族群背景同事間的可能存在的文化與生活差異和矛盾,以及這些差異和矛盾又會如何的影響到教師在偏鄉工作環境中之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網絡的建構與發展,以及教師在個人與團體位置的尋找與調和。6. 工作內容:探討教師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日常與創新課程之實踐經驗,藉以呈現出偏鄉教育現場教師教學的多樣性、能動性以及偏鄉教育環境中所存在的實務困境與挑戰。總體而言,本書旨在透過教師在偏鄉服務與生活之真實的故事,希冀喚起教育夥伴及社會大眾對於偏鄉教育的關懷,並激發師資生及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面對現實的挑戰下,尋找自身的定位進而實踐教學與教育的宗旨與理念。另外,本書在每個案例故事末皆附有「討論點」,期望讀者在閱讀各個案例故事後,能進一步反思當前偏鄉教育的議題,以及在面對不同教學脈絡與情境下,教師所能運用的教學策略和更具彈性之教育實踐方法運用的可能性。
醫療建築設備設計環狀同步加速器設備系統
環狀同步加速器設備,是一種將碳離子加速至近光速後可有效摧毀癌細胞的輻射線設備儀器。醫院建築本是機能至上的建築體,回顧過往建築教育過程卻很少有機會接觸醫院建築,課程中也不會談論醫院該如何設計,更不用說接觸此類特殊醫療建築以及該如何進行機電與建築設計規劃,此時如果有參考資料便可加速理解設計如何進行與重點。內容敘述輻射醫療建築與機電設備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該如何下手,內容包含加速器冷卻水、建築治療室、輻射防護、迷路、管理排水等一系列環狀同步加速器系統的建築設計整合細節,有助於建築設計者理解相關設備需求與設計限制,亦可提供設備系統設計者完整掌握設計要點,除了實務設計面,對於建築教育層面更是鮮少有的教科書,期望透過本書加快理解輻射醫療設備的設計技法。
錚骨刀筆書浮生:王默人傳記
本書由周安儀以王默人靈魂伴侶的視角,深情敘述王默人的生命旅程。王默人鐵骨錚錚,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畏世道艱辛,憑一雙慧眼洞察人性,以筆為刃,執著於寫實創作。他筆下所描繪的不僅是小說人物,更是他一生漂泊歲月的回聲與映照。在周安儀娓娓道來的篇章中,讀者得以窺見王默人樸實而慷慨的性格、堅韌不拔的意志,也能感受到他對生命與情感深切而真摯的投入。書末特別收錄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榮譽教授李瑞騰撰寫的評論文章,以及新竹縣北埔國民小學教師李勝吉對王默人的訪談紀錄,從多重角度補足王默人其人其事,使讀者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這位以真實為信仰的作家。
Morning Glory at NCNU
作者李榮芳多年拍攝暨大晨景集結成《暨大映晨曦》攝影集,展現校園四季之美。李榮芳為埔里桃米居民,自幼與這片土地結緣,見證1985年暨大復校後從農場變成綠樹成蔭的全球綠色大學前五十名校園。每日晨起沿機車道散步,他捕捉晨曦、雲海、花季等美景:春有櫻花、夏賞睡蓮與蝶舞、秋見欒花與落葉、冬觀薄霧陽光。作者盼此書讓更多人認識暨大之美,留下歷史印記。
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5
國立臺灣大學優秀與傑出教師眾多,他們的學術領域迥異,但均無私地投身於各領域、長期默默地耕耘與付出。本書收錄了最近四年內(2021至2024年),獲得「校內服務獎」與「社會服務獎」的教師事蹟,讀之令人敬佩,並同感喜悅與榮耀。他們樂於為人群付出寶貴的時間與心力,貢獻專業智慧與技術。有時上山下海,到最僻遠的地方去幫助他人;有時備嘗冷暖,克服諸多挫折方能獲致成果。也正是一貫秉持這樣的熱心,在服務上有重大貢獻的教師,在教學與研究上往往也有很好的表現。
唐代詩律發展史論
本書以「唐詩如何走向律化之路」為問題意識,上編「詩律理論的發展」,將「永明體」與《文心雕龍》、《詩品》,連結成深契漢語漢字本質的詩歌革新運動;再透過考校《文鏡秘府論》、《作文大躰》、《王澤不渇鈔》一系列中、日詩格,重構詩律模型的發展步驟;並開發數位工具檢核十七種唐人選唐詩,用兩重證據勾稽唐代詩律發展的進程。下編「詩律典範的對話」,梳理不同時期的詩論怎樣回應時代的律化趨勢,包括初唐如何進行新興詩律的試煉與建構;盛唐如何從「詞與調合」的理念反思詩律齊一化的危機;中唐如何在詩論體系全方位使「律詩」成為顯題;晚唐如何經由研析多元體式探求創變之路。全書用理論推衍與數據實證,重現唐代三百年來詩歌律化運動的歷史脈絡。
語言.科學.哲學分析:紀念林正弘教授學術論文集
本書收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三部早期對話錄:《尤希弗若》、《蘇格拉底的辯護》與《克里同》,完整呈現蘇格拉底於西元前399年去世前,從面對審判到走向死亡的思想歷程。三部作品分別以法院前、法庭中與監獄裡為場景,展開對道德、宗教、法律與政治義務等議題的深刻探討。《尤希弗若》從「什麼是虔敬」的提問出發,聚焦於倫理道德與宗教關係的討論。《蘇格拉底的辯護》是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自白與反擊,不僅力求洗刷自身的汙名及冤屈,亦在辯護過程中勉力勸導雅典人培養德性,展現他對追求真理的執著。《克里同》則透過蘇格拉底與友人關於逃獄與守法的對話,探討公民對正義與城邦法治的根本承諾,呈現蘇格拉底依德性而活的理念與堅持。這三部對話錄不僅在情節上連貫承接,更是對蘇格拉底生活方式及哲學自身的有力辯護。本書採希臘文與中文對照譯注,結合文本精讀與哲學解析,為理解柏拉圖思想與古希臘哲學之必讀經典。【本書特色】★ 中文.希臘文對照,忠實表達柏拉圖原典的語境。★ 三部對話錄連貫承接,再現蘇格拉底最後的生命辯證。★ 譯注精細,探究詳實,文字表達力求精確,呈現哲學論述的原貌與深度。
科學.哲學.民主自由:林正弘學術研究與社會關懷論著選輯
本書收錄十二篇學術論文,都是專為紀念林正弘教授(1938-2022)而作。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東吳哲學學報》林正弘教授紀念專刊」共六篇論文,討論主題有以林正弘為樞紐的臺灣哲學家在科學實在論議題上的爭辯、智慧的認知結構、語言行為的規約性分析、思想實驗的認知功能、性別理論定義困境、新的生物機制模型的科學探索等,呈現出多元與跨領域主題的哲學研究。第二部分「林正弘教授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亦收入六篇論文,有對「白馬非馬」的邏輯重構、荀子批判法家的倫理意涵以及《荀子》名、實、類觀念探究、性傾向定義的探討、孔恩後期科學理性觀點的解析、以及臺灣戰後邏輯學的發展譜系的梳理,以豐富多元的臺灣哲學研究繁景,向林正弘教授致敬。
2022說文蹈舞 疊加狀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定於2022年05月14日(六),舉辦 【2022說文蹈舞舞蹈學術研討會—疊加狀態】,本次會議將透過跨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在編創、展演,立論及教學實作中發現新機,並與當代社會脈動結合,呈現超越傳統的舞蹈新思維。此次活動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蘇格拉底的審判:柏拉圖《尤希弗若》、《蘇格拉底的辯護》、《克里同》譯注與解析
林正弘(1938–2022)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東吳大學哲學系榮譽退休客座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英國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訪問學者。1996年創立臺灣哲學學會,擔任首任會長。長期擔任臺大出版中心「臺大哲學叢書」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邏輯、知識論、科學哲學。著有《邏輯》、《白馬非馬》、《符號邏輯》、《邏輯.知識.科學哲學》、Craig’s Theorem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alism、《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Philosoph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aiwan(與傅大為合編)等。
施振榮Stan哥的王道人生:跟隨非我風格(二版)
★ 新收錄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鮑利推薦序,側寫施振榮國際合作脈絡 ★★ 從開拓歐洲電腦市場到合資成立「零碳排」企業,看見台灣企業家的國際行動與視野 ★-台灣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退而不休的王道人生代表作,透過企業領導人的自剖,給予台灣產業與社會真摯建言。✓ 人生即創新,分享宏碁從技術創業到品牌化的關鍵思考。✓ 領導即溝通,以簡明口號傳達深刻內涵,凝聚共識必備。✓ 王道理論由內而外翻轉思維,落實ESG、跨領域創值不再困難!施振榮作為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堅持以自己的王道心法開
普通地質學(上)(下) (上下冊不分售)[二版]
由二十位教學與研究經驗豐富的地質學者共同執筆,為臺灣第一本全彩色印刷、涵蓋國內外地質範例的地質學教科書,亦是大學唯一綜合性的地質學中文教材!隨著全球資源消耗與自然環境破壞加劇,人與地球的關係更為密切。地質科學的研究雖以固態地球為主體,事實上也與大氣、海洋,乃至生物圈密切相關,已成為現代人必須修習的基本學科知識之一。尤其,臺灣的地質有許多精采絕倫與獨一無二之處,透過本書建立地質學基礎知識,能夠幫助讀者更加親近臺灣這座難得的「地質學寶庫」!本書綜論地質學重要內涵,包羅地質學基本原理與必備知識,並多以臺
成究臺南:Formosa偎海e所在
誠如曹永和前輩在〈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乙文便指出:「海洋會隔離外界,也能連結外界,它的功能端看交通條件、世界潮流等」,「由此,我們可以問:每一個時代,臺灣島是如何透過海與外界連繫?建立的何種關係?這個連接對臺灣有什麼影響?」而《成究臺南》一書,就是首次集結成大人文學界不同領域跨院系的研究者,試圖對於曹永和前輩在距今35年前一連串提問後的一個小小回應。本書所收錄的11篇論文,分別從考古、歷史、文學而至文資等各領域,歷經原史、荷清、近現代各時期,從臺灣島上不同人群所面對的在地與國際環境的變遷,所共同營造、交織出的歷史長篇,共同聚焦於偎海e所在——Formosa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本書由成大出發,以臺南為核心,立基在地、放眼世界,邀集十餘位學者,在2024年這個對臺灣這座島嶼、對臺南這座古都皆具有深刻意義的年份,以臺南四百(1624-2024)為契機,並於迎接2025年府城建城三百之際,與讀者們一起來回顧過去,驅動現在,前瞻島嶼的未來。
2025六燃文件展:洄游六燃・洄游頭前溪【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流淌三百年的頭前溪河水、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與其標誌性的大煙囪地景、經歷超過七十年跨度的三場戰爭記憶──二戰、國共內戰、冷戰政治、工業、水文、生態,如何交織出新竹的文化基因⮕ 荒廢的廠房如何吸引瀕危物種「霜毛蝠」在此生活?⮕ 頭前溪水作為工業與戰略資源,如何承接城市的記憶?⮕ 移動緩慢的植物群如何成為歷史迴游的線索?⮕ 在六燃工作、居住、生活的人們,又是怎麼和這個戰爭遺址共存共融? 「六燃」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簡稱,與日本本島的一至四燃,北韓平壤的五燃,同為二戰時生產軍需燃料的工廠。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來台,高雄六燃成為中油煉油廠,新竹六燃則先成為空軍軍舍、後成為眷村「忠貞新村」。眷村遷村後,六燃廠房一度成為廢棄之地,最後在藝術家與文史愛好者的奔走下,以博物館的形式保留。從文資保存,到共同的想像 為推廣與活化六燃文史空間,自2019年開始,陽明交通大學六燃博物館團隊便藉由藝術策展的形式,每三年推出一場展覽,藉以梳理新竹這座科技工業城的前世今生及發展脈絡。2025年的六燃文件展,以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遺址為出發點,透過檔案、影像、藝術創作、環境數據與社群參與,構築一條橫跨歷史的洄游路徑,觀望軍事遺構與生態交纏的海軍動態網絡,理解遺址本身、及文資保存的再生產,是如何消化三場戰爭歷史記憶:二戰、國共內戰、冷戰,以及如何與流淌三百年的頭前溪河水呼應,成為眾人的共同想像。生態與文化的交織 書中打破過往文件展紀錄書之形式,邀請七位學者撰文,從行動網絡、生態保存、田野調查、水文地理、文化治理、歷史紀錄等角度,書寫人、地、歷史、記憶、物種、生態是如同時依附又彼此衝突的複雜樣態,並藉由策展論述與七篇論文之開展,回應「生態-文化」的永續概念,看見工業遺構與河流如何進入日常、文化記憶,如何在變動中不斷演進與轉化,以及其上的多元物種如何共存共融。透過生態與文化的對話,從六燃出發,認識「不只是人類」的歷史。【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書籍的展望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活隱喻・活博物館」的策展理念,讓歷史場域不再僅是過去的遺留,繼續成為對話、行動與想像的所在。新竹六燃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指引人們在記憶與當代的流動中,建構出一個融合生命、生態與文化的永續體。
2019六燃文件展:戰爭歷史.記憶缺口【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
一座沒有記憶與歷史的二戰城市,將成為患有失憶症的城市;一座二戰城市,需要一群具反思、批判和實踐能力的市民,來保存、活化、滋養她。#什麼是六燃 「六燃」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簡稱,與日本本島的一至四燃,北韓平壤的五燃,同為二戰時生產軍需燃料的工廠。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來台,高雄六燃成為中油煉油廠,新竹六燃則先成為空軍軍舍、後成為眷村「忠貞新村」。眷村遷村後,六燃廠房一度成為廢棄之地,最後在藝術家與文史愛好者的奔走下,以博物館的形式保留,也就是六燃「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計畫。#以藝術再造歷史現場 作為朝向高度發展的城市,新竹在逐步回溯歷史的過程中,尚缺席二戰與冷戰為城市帶來的影響。陽明交通大學的「新竹生博物館」計畫,便是希望藉由藝術策展的形式,透過「藝術實踐參與社區營造」、「智慧科技支援生態保育」、「文史田調結合混合實境再造歷史現場」的實踐,探討六燃的歷史、記憶,以及曾生活在六燃中、現已畫下休止符的眷村文化;在逐漸孕育成形的過程中,也力求與居民之間的互相理解,促成居民與社區情感的凝聚。當城市患有失憶症,這座「活的」博物館,便成為銜接城市過去、現在到未來的重要樞紐。 本書忠實呈現2019年六燃文件展的內容:策展團隊以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為基地,透過文獻、藝術與科技結合,呈現新竹在戰爭、工業、遷徙與記憶交錯下的歷史紋理。藉由再造歷史現場、眷村文化轉譯及與居民的對話,六燃展試圖讓被遺忘的歷史重新進入公共視野,並成為能持續生成、對話與更新的文化生命體;並透過本書內容,呈現藝術可以如何走進社區,與地方對話,找回這塊台灣遺失的文化拼圖、記憶缺口。【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書籍的展望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活隱喻・活博物館」的策展理念,讓歷史場域不再僅是過去的遺留,繼續成為對話、行動與想像的所在。新竹六燃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指引人們在記憶與當代的流動中,建構出一個融合生命、生態與文化的永續體。
新加坡現代中醫之生成:政府和民間組織的作用與互動(1867-2013)
本書將新加坡的現代中醫放置到殖民醫學史和海外華人研究的視野中討論,新加坡乃東方模式、文化,與西方制度、科學交匯之試驗場,中醫作為華人慣習,隨著移民過番,經歷英殖民、日治和後殖民的國家建設。當地社會時空如何形塑中醫,中醫如何建制,其現代化的特徵和歷程各有怎樣的特別之處,由誰推動?本書聚焦在代表殖民影響的政府和彰顯移民特點的民間專業組織這兩個主體,時段涵蓋英殖民早期至當代,分析兩方的作用以及之間的協商互動,以長時段縱深觀察,提供了新加坡中醫長期演變和本土適應的全景及動態視角,展現移民與殖民交織中的另一種現代化的可能,回應東亞現代化、多種現代性、海外華人網絡等議題。
柒桃:桃米生態靈動秘語
本書共有七章,〈餘溫〉、〈螢河〉、〈蝶之生〉、〈老松的呢喃〉、〈王子的牢騷〉、〈起厝〉及〈浮夢〉等七篇。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為基地,編織故事、網羅人、動物融入生態物種中,以彼此對話的方式建構情節,並將921地震前後,村民奮鬥的故事刻畫出來。
2025臺北數位圖像國際學術研討會「智慧視界」
本書為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特展「明代雲南地區陶瓷展」(2025.3.19 - 2025.6.11)之展覽圖錄。此次特展所收陶瓷種類計有青花、青釉鐵繪、黑褐釉等高溫瓷,以及施罩鉛綠釉或無釉的低溫素陶器,而以青花瓷的數量最多,其絕大多數是來自雲南高原南部窯場所燒造,相對年代在中國明代(1368 - 1644)。
臺灣機械工程教育史[軟精裝]
本書是針對臺灣機械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作概要的論述。首先就臺灣機械工業的發展,和對機械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影響做概要的說明。其次,就日治時期機械工業(工學)教育及戰後初期機械工業(工程)教育做介紹。接著,將後續的機械工業(工程)教育,分初高職機械工業職業教育、專科機械工業教育、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教育、戰後普通大學機械工程教育(以成大機械工程學系為例)等四章予以介紹和說明;最後,以專章介紹機械工程教育文化資產。
國立屏東大學2024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
國立屏東大學2024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充分揭露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願景及校務整體發展方向,並涵蓋地方關懷、鄉村發展、鄉村教育與地方創生的執行成果與具體實踐作為。 國立屏東大學於2019年成立「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以統整全校USR為策略方向,整合校內各項主要與社會實踐、產業發展相關的計畫與課程,並將教學課程與研究計畫成果帶入地方,結合各方資源擴展本校實踐社會責任的面向與深度,期能協助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之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圓點珍藏版)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以草間彌生與臺灣的原點——特別重製的《圓點的強迫妄想》揭開序幕,聚焦其1951年至2005年間的創作,展出70件精選作品,透過「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Love Forever」四個子題,以草間彌生生涯中的創作探索與實驗為引,深入藝術家跌宕豐厚的生命軌跡。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幻影無限版)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以草間彌生與臺灣的原點——特別重製的《圓點的強迫妄想》揭開序幕,聚焦其1951年至2005年間的創作,展出70件精選作品,透過「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Love Forever」四個子題,以草間彌生生涯中的創作探索與實驗為引,深入藝術家跌宕豐厚的生命軌跡。
商量舊學.涵養新知:朱子理學思想重探
本書從「跨文化」的角度開展出朱子新圖像,不僅從華嚴宗的影響釐清了佛教與理學興起的關聯,並且從現象學的視野,揭示朱子哲學方法論的本質及其於政治思想之涵義。這一改牟宗三植根於康德哲學所產生的對於朱子理學之負面性解釋。此外,透過與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茲、黑格爾、謝勒與哈伯馬斯之哲學對話,指出了朱子思想的當代相關性。本書特別立足於黑格爾的「道德」與「倫理」一區分,為朱陸異同提供了嶄新的理解和仲裁之道。於重建朱子的「孟子解」上,本書進一步揭示其認識論與情感理論所蘊含的現象學特質。這一切都有助於了解朱子理學思想之本來面目。
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修訂版)
中國中古時期的「封建」,與西周的「封建」,乃至於現代認知的封建,實為不同的概念;本書對於魏晉南北朝的封建制度與政治秩序,有深入的分析與探討。本書以爵制為研究重心,探討中國中古時期封建的意涵,以及爵制與政治秩序的關係。中國中古封建體系,名義上遵循西周封建制度,實際是經由戰國兩漢以來儒生、士人不斷追溯重構,形塑出一套關於西周封建的「歷史記憶」。中國中古封建以王爵與五等爵替代西周諸侯,建立天子冊命諸侯統治封國的架構,並藉由儒家經典與漢魏故事,制定專屬諸侯的「開國」制度與「茅土」儀式。各王朝也藉由冊封周邊勢力,建構天下秩序,彰顯政權居於天下共主的地位。本書不僅關注封建體制的具體實踐方式,也重新考察中國中古時期的政局與制度變遷。
鄉土社會的終結:東亞地區的殖民管治和土地政策
一田一主的法律框架與現代測量技術,如何影響東亞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從臺灣與香港的土地政策改革,探究東亞鄉土社會的顯著轉變。根據歐洲的土地所有權原則,任何不由公司或慈善組織擁有的土地必須由存活的個人持有。1841年,英國殖民者統治香港,實施此原則,廢除中國傳統的集體土地所有權,摧毀了宗族和廟宇的財政基礎。1860年,香港政府擴展此政策至九龍半島。幾乎同時,日本明治政府引入了相似政策,成功剷除封建領主,減少宗族和寺廟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當日本在1895年統治臺灣時,保留了當地華人宗族和宗教團體的土地所有權,而香港政府在1898年租借新界後,也對當地華人提供類似優惠。這使得臺灣和新界成為人類學家研究傳統中國社會組織的最後兩個地方。本書探討近代東亞地區在殖民統治下土地所有權制度的變化及其對當地社會結構的影響。雖然涉及中國、日本和韓國,但特別聚焦於1842至1997年受英國統治的香港,以及1895至1945年受日本統治的臺灣。書中的重點並探討非殖民地土地政策的傳承,而是其轉變。臺灣和新界僅占整個東亞的一小部分,而在這兩個地區,傳統的宗族和宗教團體也遭受到兩方面的衝擊:第一是「一田一主」的法律框架,其次是精準的田土測量技術。這兩者共同增強了政府對個體業主的控制,儘管宗族和宗教團體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但顯然已大不如前。近代的東亞歷史中,鄉土社會結構發生了顯著改變,小地主社會逐漸主導農村結構,並與政權建立直接的連繫。
譯介新思路:傳統文人衍譯世界思潮與建構臺灣主體
在臺灣常被稱為「守舊」的傳統文人,在日本殖民統治後,具有「領導型」傳統文人開始對從未見聞的世界感到好奇,也因對照日本統治之下的臺灣處境,啟動了一份對域外世界的求知慾,企望援引不同國家的典範,以填充當時臺灣主體未明確的空缺,尋找臺灣自身應有的本色位置。 本書研究臺灣傳統文人譯介新思路成為他們探尋自身社會文化的新脈絡。他們延續傳統,再自傳統中蛻變而出,為厚實改革新變的文化實力,向世界新文明的發源地域汲取知識養料。無論是「質」或「量」的擴張與提升,乃至探索實踐理念的策略,皆藉由「翻譯」匯入世界文學及思潮,與臺灣的「傳統」、「在地」的文化語境形成對話。從新、舊交鋒辯證中,提出對國家、民族與文化的建言,期望為臺灣開出新道路,展現專屬臺灣特色文化。筆者從多元角度研究傳統文人如何透過翻譯引介跨文化的資訊,加上其詮釋資訊的增添與改寫,擴充傳統文學內涵的知識視野,以建立臺灣文化與文學主體發展的新路徑。 & &
科學作為探索:超越現象的科學形上學
科學是什麼? 本書從形上學的取向來提出答案。 作者將「科學是什麼」理解為一個存有學上的問題,即從天性的「是」和同一性的「是」來分析「是」這個概念的意義。又從具主體性意味的「科學的目的」來提出回答,論證「科學的根本且首要的目的」是「科學探索」,而不是許多科學哲學家主張的「科學說明」,並進一步把「科學探索」定徵為「探索實在世界種種存有的對象」。所謂的「存有對象」是各種存有範疇,包括物項/實體(又分成個體和種類)、活動/互動/交互作用、關係、特徵/狀態、內在性質/性能/功能、空間、時間、系統、機制、結構、事件和規律,作者透過大量實例論證,科學確實而且應該探索這些存有範疇。 本書所提出的超越現象的科學形上學理論,是對應當代科技社會中的科學而建立起來的,這十分配合我們今天的科學,也提供我們一幅通用的科學形象。 &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53):台灣推理小說專輯
台灣推理小説的發展,具有與台灣文學史相同共存的現代性特質。台灣的推理小説,從日治時期開始至今,不論是理論或創作,都深受日本的影響,尤其是關於「本格」的探索。 關於台灣推理小説的發展和流派,陳國偉教授屢有論述。為這一專輯而寫的導言,簡要概述之外,推陳出新,提出台灣推理小説作爲「文學現代性的起點」的新觀點,將上世紀六〇年代台灣現代主義風潮,提前到日治時期引進偵探小説的19世紀後半,當台灣第一部偵探小説於1898年1月7日首次出現之時。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mystery novels shares modernist characteristics and co-exists with the mainstream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aiwan’s mystery novels,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present,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Japan, both in theory and creation, especially in the exploration of so-called “original style.” Professor Kuo-wei Chen has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and genre of mystery novels in Taiwan in different fora. The introduction written for this issue, in addition to including a brief overview, breaks new ground and puts forward a new perspective on Taiwanese mystery nove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terary modernity.” He argues that the origins of Taiwanese modernism should be found not in the 1960s bu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detective novel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s first detective novel appeared on January 7, 1898. &
百載風華:中基會的世紀光影[軟精裝]
1924年9月18日,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於北京外交部召開第一次會議,宣告正式成立,至今已滿百歲。中基會負責保管、分配和運用美國第二次退還的庚子賠款餘數,而以促進中華教育與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宗旨。一個世紀的中基會會史,見證了我國科學教育及文化所經歷的百年滄桑,點滴積累成豐厚的人文底蘊,方興而未艾。其間,無論是主事者的擘畫付出,抑或是接受補助機構及人員的發榮滋長,究竟留下多少動人的故事?他們又是如何在時代浪潮的劇烈衝擊之下仍然堅持原則,並持續影響著我國近代以來學術和科學教育的發展?本書篇章概以1949年分作前後兩編,大致按照時序,娓娓道述中基會百載風華,關注其間光影變化,相信有助於拼湊我國複雜而恢宏的近代歷史圖景,也能為國家未來教育文化進程提供一條可行的道路。
馭電風城:從交通大學的復校到電子所創立,改變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
從戰後遷臺的百廢待興,到研製出臺灣首批電晶體與積體電路,交通大學的復校運動,如何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第一臺電視訊號發射機、雷射、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陸續研發關鍵技術、自製科技產品,成功推動臺灣電子產業的進程。然而原以培育「路、輪、電、郵」等基礎建設人才為主的交通大學,為何在臺灣復校卻是以「電子研究所」起家?政府政策、美援,以及校友,如何牽動復校運動,進而改寫臺灣產業史?▎從「交通」轉向「電子」的復校歷程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交大校友便陸續倡議在臺復校;但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臺灣為暫居之地,培育基礎建設人才的需求遠不及收復土地的重要,復校提案便因政府政策、國家財政等因素受阻。然而,戰後與軍事相關的原子科學發展迅速,連帶帶動各國電子科學領域的發展,與清大的原子研究所相對應的交大電子研究所構想浮現檯面,為復校帶來一線生機。書中透過爬梳此段歷史,呈現「工程師」們的復校計畫是如何與國家政權磨合,並緊扣時代的變遷,最終推動了臺灣第一間電子所。▎邁入原子與電子的時代,影響戰後研究的國際力量借助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美援相對基金,交通大學在電子研究所成立後,除了挹注資源在硬體建設上,也透過校友的引介邀請到多位專家學者授課、建置實驗室等,為交大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並在一九六二年引進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一九六五 年自製雷射,研製第一枚平面電晶體; 一九六六年更成功自製第一顆積體電路,見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前沿。本書從機構史角度出發,爬梳檔案文獻、報章雜誌、佐以口述訪談紀錄,重現時代中錯綜複雜的機構與人物關係,釐清遷臺後國民政府、交大校友、美援等多項因素交互影響的復校脈絡,重新探索臺灣電子產業發展最初、也最為關鍵的節點。 ★ 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關鍵十年 ★ 1956│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以電子研究為方向,積極奔走。 1958│電子研究所成立,交通大學順利在臺灣復校。 1961│自製電視訊號發射機,為臺灣電視廣播之始。 1962│引進、展出臺灣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1965│自製氦氖氣體雷射,研製臺灣第一批電晶體。 1966│成功自製臺灣第一顆積體電路。 1967│電子所改制為工學院,招生學士班及博士班,培養第一批本土工學博士。 從清末的南洋公學,到改寫積體電路產業的交通大學; 從作育無數路、輪、電、郵之英才,到培養臺灣電子產業第一批領航者; 交通大學的復校歷史,同步見證了臺灣電子產業的風起。本書特色•爬梳冷戰時期的機構史,以大學為出發,微觀美援與聯合國如何推進臺灣科學研究。•透過第一手訪談與典藏史料交互映證,從工程師與研究者的第一視角,重現臺灣電子科學早期的景況。•收錄台灣電子科學界及交大復校重要人物生平,藉由人物歷史,探索遷臺後大學如何在臺落地生根。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仔冊的語文發展
本書主要從「歷史視域」與「兩岸視域」的角度探討歌仔冊的語文問題。「歷史視域」指的是透過歷時的視角,觀察清朝、日治時期至戰後歌仔冊文獻所呈現的各種變遷與現象;「兩岸視域」則採取共時的視角,對比中國大陸的廈門與上海,以及臺灣的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等地的歌仔冊,分析其異同之處。 &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嘗試運用「共時—歷時—地域—結構」的理論框架,作為論述語文演變的基礎。具體而言,將從漢字書寫、語法功能、押韻形式及詞彙選用等層面,綜合觀察歌仔冊文獻,以釐清哪些元素屬於歷史傳承、哪些則為局部創新,並進一步歸納其演變規律或類型。最後,將參考語文形式的發展及出版的相關情況,重新界定歌仔冊語文發展的分期。 &
日中越境文明史における水戸学の諸相(精裝)
本書以探討中日人物的思想交流為主軸,針對17至20世紀在東亞海域中越境知識人的思想交流進行論述。主題有:(1)水戶藩主徳川光圀的學問形成及其與中國文人的交流(2)往來於舟山群島、越南,最後定居長崎、江戶和水戶的朱舜水之學問傳播及其影響,以及將黄檗宗的佛教文化移植到日本的隱元隆琦(1592-1673)、獨立性易(1596-1672)、在水戶創立曹洞禪宗的東皐心越(1639-1696),論述他們在東亞文明發展史的貢獻。(3)分析德川博物館藏品的內容及其出版的意義。(4)立原翠軒(1744-1823)與「中期水
郎尼根論超越屬性:《洞察》第十六至二十章釋義
西哲史自上古以來,已有知名哲人對準「存有」義而談論其「超越屬性」等事項;時至中世紀之多瑪斯,還把其中之「一、真、善、美」等屬性作條理化的處理。及至當代的郎尼根,作為士林哲學的傳人,除了符應多瑪斯說法外,還把個別屬性作深化論述,涵括西方傳統之指謂:「在己不分之謂一,心物符應之謂真,可欲之謂善,充實之謂美。」其義也吻合了孟子〈盡心下・25〉所言之「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以致輔仁大學也把二者合併而造就其「真善美聖」之校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