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豪晚年論文輯
今年適逢方杰人神父百齡冥誕,輔仁大學歷史系在臺大歷史系、政大文學院、中研院台史所及香港珠海大學文學院協助下,將舉辦紀念研討會追懷杰人神父的學術貢獻。輔大天主教史研究中心同時出版《方豪晚年論文輯》,嘗試完整保存方神父研究業績,以為學界永久之參考。杰人神父生前對一己研究成果之刊行、傳佈極為注意,然自民國六十七年九月罹患腦血管栓塞症後,數度進出醫院,對一己著作已無力再有所整理與刊行,遂令其晚年著作未能結集出版。此次,以紀念方神父百年誕辰,由輔仁大學歷史系前任系主任兼天主教史研究中心主任雷俊玲博士提出出版計劃,承校方同意補助經費得以將其晚年發表論文匯集成冊,免其失散,實為方神父百年誕辰之最佳紀念。本書所輯之論文為六十三年四月方神父出版《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以後所發表者,時間上起六十三年,下至七十年方師神父世後發表之最後一篇論文止。時序由宋代至今,主題橫貫科學、宗教、東西交通、人物傳記等。書後附錄未收錄之晚年著作表,方便讀者檢索。
選民與種民:一個蒙選思想的比較宗教研究
本書針對基督宗教之宗徒教父作品《克來孟致格林多人前書》、《十二宗徒訓悔錄》、以及安提約基亞的伊納爵七封書信中的蒙選思想(選民),與早期天師道經書《老子想爾注》、《大道家令戒》、《陽平治》中的蒙選思想(種民)進行比較研究。附錄收入作者另外五篇文章,包括於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期間之其他宗徒教父作品(《巴爾納伯書信》、《何而馬的牧者》、《鮑理嘉致斐理伯人書》、《鮑理嘉殉道致命紀》)蒙選思想分析專文。全書字數超過三十四萬字,為近年來華人學界罕見之針對宗徒教父作品與早期天師道經書蒙選思想的比較宗教研究成果。
單國璽樞機主教文集[7冊合售]
單國璽樞機主教對於台灣天主教會貢獻良多,樞機注重與教友和民眾溝通,除了牧職的講道外,也四處演講與發表文章,留下許多資料,惜分散於各處未有系統地出版。此次由輔大校史室將單樞機的文章彙整發行《單國璽樞機主教文集》共有七冊,不僅表達永懷追思,也是將樞機的精神傳揚出去。
日本文學與台灣文學:林水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軟精裝]
林水福教授為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長期致力於日本文學研究與翻譯、台灣日語教育長達三十餘年,提攜嘉惠學子無數,於推動台日文化交流不遺餘力,對台灣日語教育推廣及台日文學與文化的溝通貢獻卓著。林水福教2018年7月榮退,在林水福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的推動下,邀請台灣重要日本文學與台灣文學的研究學者,投稿發表相關論文,並經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擇優收於本書。本書除收錄多篇重要的日本文學與台灣文學之跨文化學術論文,同時亦以此書之出版作為承先啟後之一項紀念,表達對林水福教授的卓越學術貢獻及對台日文化交流盡心盡力、始終如一的最深敬意。
人與上帝(卷七)普遍人文主義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作者以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方式闡釋普遍文化主義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議題。普遍人文主義,其探討的目標是以人的種種問題為核心,也關懷人之外的問題或環繞著人的問題。
江南傳教史(三)[上下冊合售]
本書是描述1840年至1862年間,恢復後的耶穌會回到中國傳教的情形,和前兩冊相比,本冊在更大的篇幅中只描述22年的時間,且其描述的範圍僅限江南一地,不像前兩冊是耶穌會視角的整個中國天主教史,因此第三冊對江南天主教在十九世紀中葉的發展,遠較第一、二冊詳實。本冊所述的時代,正是英、法等國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時期,耶穌會在上海得以立足,正與條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本冊從另一視角看,可謂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眼中的中國近代史。在傳教過程中,正逢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又有小刀會佔領上海,不久又有第一次英法聯軍、第二次英法聯軍,江南傳教區的傳教士與教友,都是這些重大事件的共同參與者與歷史見證人。
江南傳教史(五)[上下冊合售]
本書係高龍鞶《江南傳教史》五大冊的最後一冊,由周士良自法文譯為中文。因篇幅眾多,分為上下兩冊出版。本書記錄耶穌會在1878年至1900年,倪懷綸主教時期,所謂江南(現今上海市、江蘇及安徽)傳教區的傳教情況。其中記載了大量在哥老會及文人反教思想的影響下,對傳教活動的破壞。另一方面,也可在文字、表格及插圖中看出傳教區在各地的詳細發展,可謂日漸茁壯而穩固。本書也描述了眾多江南教會與中國官府、外國使領館甚至與教廷間的互動,雖然高龍鞶法國人的觀察具主觀性,但其親歷或訪聞的角色,可提供中國官方檔案及外國外交文書之外不同的觀點。出版本書並不代表贊同作者帶有帝國主義色彩的論述及觀察,而是留下作者完整的敘述,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義和團運動與中國基督宗教
本書共有二十三篇文章.每篇文章前皆附英文摘要。按照文章的性質.分為十一類.分別是義和團運動的政教關係與社會背景、義和團的宗教性質、基督徒對義和團的印象、義和團運動對基督宗教的影響、中國官員與義和團、山東義和團、各地的殉教者、內蒙義和團與基督教、各地的義和團(一)、各地的義和團(二)、義和團運動的研究概況等。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52):台灣島嶼視線專輯
The reason for exploring Taiwanese literature from an island perspective can be found in the large number of Taiwan’s surrounding islands. In the planning of this volume, we have chosen to introduce the works of thirteen writers. When necessary, we will mention other works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However, due to limited space, the size of the text samples is restricted, so naturally it is impossible to cover everything. Generally speaking then, the purpose of this volume is to regard the text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s reflections of local island perspectives in the hope of demon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aiwan’s experience to island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從「島嶼」視角探討台灣文學,本質上係來自於台灣及其周遭島嶼數量可觀。面對為數可觀的島嶼,究竟要如何進行觀察?取徑現有島嶼或群島研究,如曹永和「台灣島史」及格里桑、郝歐法「群島」觀點探討的島嶼和島嶼之間的連結脈絡。大抵,本次專輯策畫,主要是介紹13位作家作品,偶況言及其他作品旨趣是將台灣文學的文本書寫,視為本地島嶼視線的折射,期盼能從中向世界的島嶼研究者展示台灣經驗的意義。
鐵馬神父聖心行
本書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以深度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進行書寫。第二部份邀請吳偉立神父的親朋好友分享他們與吳神父的故事。第一部份:這部份的編排主要採用縱貫方式,將兩種研究方法所得資料,依時間軸呈現。首先以文獻分析法探究為到中國福傳而成立的修會—聖母聖心會,說明修會的成立、在中國內蒙的福傳,直到遭共產黨驅逐。接續以深度訪談法瞭解本書主人翁吳偉立神父的成長歷程、修會的培育。再以文獻探討聖母聖心會在台的福傳與建樹。最後,述說吳神父逾半世紀在台灣的福傳工作:分別以修士、司鐸身份,在光仁中學、懷仁勞工中心、主教團、堂區等領域服務。第二部份:這部份邀請吳神父26位親朋好友分享他們與吳神父相識、相知、相惜的故事。
艾克哈研究(修訂三版)
艾克哈(Meister Eckhast, 1260-1327/8)是基督宗教中世紀狄奧尼修式神秘主義(Dionysian mysticism)的代表人物,曾於巴黎大學執教,並於道明會中擔任重要的行政職位,是一位身兼學術行政與傳教,備受愛戴的人物。惟於年老望重之時,捲入異端紛爭,並因涉及二十八條異端命題定罪,身後以匿名方式影響後世,弟子之中,以陶樂(Tauler)與蘇叟(Suso)最為出名。二十世紀,艾克哈研究復甦,艾克哈多次成為東西方文化與神祕主義對比的代表,講道家亦把他的道理當作避靜與默想的主題,艾克哈思想成為大家關心的一個議題。
越邊vượt biển:難民神父阮文雄的口述生命史
為台灣移工、新住民人權奉獻三十餘年,美國國務院稱他是「結束現代奴隸制度的英雄」。難民神父阮文雄第一本口述傳記,細數自越南逃難至投身社會運動一路來的心路歷程。你要活的話,你不能只用你的心,你要用你的頭腦;所以你用毅力而活,不是感覺而活。──阮文雄本書是「難民神父」阮文雄的第一本口述生命史著作。他是因內戰而逃難的政治難民,本書首度完整披露他逃難之前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如何經歷多次嘗試,終於成功出海,卻又不幸遭遇颱風,在千鈞一髮之際,偶然地被貨輪所救起的奇蹟敘事。然而,他的難民身分展開的同時,也是他重新接受聖召的起點,於是他在難民之外,又長出了一個新的身分:神父。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逃離」呈現阮神父的家族記憶與成長故事,以及在歷經了數次失敗之後,如何驚心動魄地成功逃離越南;第二部分「新生」,描述的則是他在日本與澳洲的難民營裡,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尋找到一種新生命的可能;第三部分「行動」則聚焦於其在台灣的神職生涯,看他如何結合社會運動的實踐,成為一個非典型的神父,積極地介入台灣在地與越南人有關的議題,並且在近年透過跨國串連,成功地集結力量為弱勢發聲。這樣一位經歷過多重流離的「難民神父」,在台灣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四十年,也完成了許多台灣人自己無法完成的人權任務。他給台灣社會帶來許多美好的價值,台灣社會也給了他成就這些價值的空間與可能。這本書是第一本由阮文雄第一人稱視角所撰寫的「非虛構寫作」,第一手的素材以及一些未曾披露過的真實故事與深刻感受,引領我們看見──一個曾需要接受援助的難民,如何在多重流離的生命歷程後,成為能夠匯集力量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書名「越邊」源自於越南文vượt biên/vượt biển,既是「穿越邊界」也是「渡海」,以此為書名,不只指涉阮神父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隱含有身分上、認同上的轉變與思考。本書特色★阮文雄神父的第一本口述傳記★精選珍貴的歷史照片與文獻首度編輯成冊★收錄中南半島難民海路的逃難路線地圖★以年表整理爬梳個人生命及其對應的宏觀歷史事件★全書詳盡的註解與考證,補充重要的時代背景知識★針對越南難民的研究或出版,多半聚焦在北美與東南亞,本書為少數涉及東北亞歷史的著作。
設計人vol .55
造雲計畫 , 雲的形成是一分散系統對大氣微妙變化時的敏威反應 ,即使再微小的影響 , 也會使其變化為完全不同的外觀 。我們是否也能對周遭環境最幽微的改變 ,予以熱烈迴饗,積累構成屬於我們的「雲」。『設計人』提供系上同學非常好的實務學習機會 ,讓同學展現設計人的企劃與創意 。在此期勉同學在創作路上 ,能不斷嘗試與探索 , 進而發掘自我的優勢價值 。
前沿與流動:重探亞際冷戰連結
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整體而言,本書雖然聚焦於冷戰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臺美、臺越、越日與臺港連結,然而,不同文章皆指出,雙邊交流並不限於兩地,往往是受到多邊互動牽引,彼此的連結也發生在殖民與冷戰更迭交錯的宏觀結構之中。這些文章更提醒我們,在宏觀結構之外,個人能動性及事件的不可預期性也會對既有社會關係帶來衝擊,並塑造新的關係。我們期望,本書有限的涵蓋範圍、議題與運用的檔案,能激發起更多研究,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本書特色1. 探討主題涵蓋美國在臺軍事部署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美援對臺越交流的影響,以及「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2. 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3. 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史記選讀(ICLP)
本書由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資深教師群選註,針對已經學過古代漢語一年以上,且現代漢語已達中上程度的外國學生編寫,目的是在附帶英文說明的入門文言教材與本國人所使用的文言讀本之間建立一道過渡橋梁。課文選自《史記》名篇,藉由傳記故事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詞彙、文法的過程中也能享受太史公文筆之生動。同時透過課前暖身、課後補充、延伸閱讀等不同單元的設計,讓學生了解《史記》不同體例,以鞏固所學,進一步提升古代漢語閱讀能力。
等候定價與使用者行為之理論與應用
本書內容包含等候定價與使用者行為之模式推導及其應用於道路、港埠與運河等三個交通運輸領域之研究議題與成果。道路之研究對象為上午通勤尖峰時段因大排長龍的車陣而形成瓶頸路段;海運範疇之研究對象則區分為船舶排隊等候進港裝卸的繁忙國際商港,以及船舶為縮短航程而排隊等候通行的運河航道(包含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本書第一部份針對等候定價與使用者行為模式之研究加以整理,建構瓶頸路段等候定價與使用者行為模式,並探討其實務應用;第二部分為港埠以及運河之等候定價與使用者行為模式,並探討其實務應用第三部分則為延伸之瓶頸場域等候定價與使用者行為模式。
抵抗作為前瞻:從公眾史學到歷史溝通
若歷史學無法獲得社會支持,那麼身處於記憶膨脹且意義紛歧的時代,我們是否能憑藉歷史學中的科學性來指引未來的記憶與遺忘政治?社會大眾究竟該擔心記得不夠多,還是記得夠不夠好?人們之所以叩問過去,正是期待從經驗中提煉出得以想望未來的素材。抵抗作為前瞻,意指我們應勇於嘗試將歷史學思考過去的方式,運用於前瞻個人、社會與世界的未來。對於歷史人而言,前瞻自身學科未來,更是責無旁貸。
當傳承遇上創新
這本書是由各個層面的名人精英,以口語聊天的方式來述説自己的經歷,因此適合的讀者並不只限於準備作生涯規劃的年輕學子,即使是各種年齡層或不同行業的讀者,也可以藉由這些精英名人親自口述自己的生動生命故事當中,體會他們的經歷和睿智的思考,在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中,可倍感獲益良多。期望藉由這些傑出的講者,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承過去的智慧和經驗,告訴同學們人生是否可以預作規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透過這一門全校的通識課程,以跨域學習,拓展視野,加強國際觀作為設計的基石,希望學生在與講者的近距離的接觸及言談互動之間,受到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和啓發。每一篇演講的人生經驗,都是無比珍貴的人生積累。有句名言「成功不能複製 但智慧可以傳承」,我相信讀者一定能從中獲得人生的啟發與創新思維。吳庭安(春池玻璃副總經理)生命軌跡無法複製,如何在有限時間裡創造價值、累積能量、找尋適合自己的道路,正是品閱此書最大的收穫。李衣婷(睿益法律事務所創辦人)本書就像人生智慧寶典,他們的故事鼓勵著對未來徬徨的我們,在挑戰和困境面前堅定不移,保持前行的勇氣和毅力,活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許伯夷(聯合國非遺大師)身為國家運動員,創新是傳承的第一步,而傳承也是創新中的主軸,如何在傳承過程中創新衝出重圍是門學問,相信讀者都能從本書十三篇典範中得到指引與啟發。 楊合貞(臺灣滑輪溜冰國手) 《當傳承遇上創新》對希望在各自領域內實現傳承與創新的讀者來說是本寶貴資源,也是激勵人心的案例集,證明了創新與堅持可以如何改變個人及其周圍的世界。例如〈用技能與社會對話〉和〈從記錄到保存臺灣建築、文化遺產的不歸路〉兩篇,不僅詳細探討了專業知識與實踐的融合,還展示了個人如何透過對社會的積極參與,實現自我超越與社會貢獻。蔡祈岩(台灣大哥大資訊長、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
身體與情緒:施密茨新現象學及其發展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核心概念與其架構。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現象學的跨學科發展及其潛在應用。通過施密茨的新現象學,我們展開對胡塞爾現象學理論的修訂,以進一步揭示身體現象的原始混沌與雜多的領域。這將現象學分析擴展到日常經驗中最熟悉,卻難以分析的日常感受,如情感、氛圍、疼痛、自我和虛無感。此外,從意義源於具體身體運作的角度出發,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轉變身體團塊的配置和拓撲分布,將患者的不安轉化為安適的可能性,進而呈現新現象學對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可能提供的實際貢獻。
魏晉服議之經權研究
「服議」是指學者討論喪服相關議題之言論。本書研究魏晉服議中守經與行權之議論,及其與當時政治、社會、學術的關係,探討服議產生經權論辯的原因。魏晉服議受門第社會、經學思想以及時代思潮影響至深,服議內容可謂魏晉時代現象之縮影。其中與「經權」相關的論辯彰顯學者利用經典應世或欲擺脫經典、重新建立人倫秩序的努力,其生動、靈活且務實的思維,足資後人更細緻地觀察魏晉時代。全書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範圍、方法,並回顧相關研究,以明本書在此類研究中之定位。第二章勾勒魏晉時代背景作為研究之基礎。影響服議的因素甚多,其中以社會、學術、時代思潮三大因素最重要,故本章討論門第社會的形成與興盛、魏晉經學之狀況以及重情思潮。第三章探討儒家經典中的經權思想,為魏晉服議的思想背景。第一節論《周易》、《論》、《孟》、《荀子》及《春秋公羊傳》之經權觀,此為魏晉學者的知識基礎。第二節為喪服論的經權思想,包括《儀禮.喪服》、《荀子》「稱情而立文」之說,以及《禮記》相關篇章等喪服論,此為魏晉服議理論之直接來源。第四章研究服議中守經之議論。第一節為名實辨析。「名實」影響家族與政治,歷來受到重視。門閥婚姻使世族的人際關係複雜,必須辨明名實。第二節論宗支繼承之服議。宗支繼承為經典之制,議論中卻有許多應時的變制,凸顯時人守經中蘊含的行權思維。第三節論詮釋在服議中的運用。學者為使所論符合時代需求且不違離經典,多憑藉重新詮釋經典以達目的,於守經之中略顯行權之意。第五章研究服議行權之議論,凸顯「情」之情感與情實義。第一節論重情思潮促使學者重新思考經典成制,在情感與制度衝突時,提出反經順情的論點。第二節論經典不足濟世時,學者應對現實的方式,例如「二嫡妻」、「異姓為後」等違經通權之制。第三節論「以己意釋禮制服」、「禮疑從重」以及「情理類推」等三種特殊的服議方式。第六章討論「經權並重」之議論,包括「故事」、「心喪」、「短喪、既葬除喪」、「公除」等的運用。這些作法或制度來源於經典,這是對「經」的重視,而在實際運用上,透過擴大施行範圍來應對現實需求,此即「權」與「變」,藉此進行權力鬥爭、滿足個人情感、穩定政治秩序。從這些現象看來,經典在當時依然具有極高價值。第七章為結論,綰合各章研究成果,指出經典為群體生活之指導原則,而群體生活之變化,也為經典注入更豐富的意涵。
蜂的心智
提到蜜蜂,大多數人通常都會聯想到牠們的團結力量大──像是合力建造出巧奪天工的蜂巢。但是若你仔細觀察,你將會發現:其實每一隻蜂都遠比你所想的還要聰明!在本書中,拉爾斯.奇特卡教授彙集了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向我們揭示蜂類非凡的認知能力:牠們能夠辨別花朵和人臉、能夠計數物品、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能夠解決問題、能夠透過觀察同伴掌握技能。不僅如此,蜂類也有基本的情感,彼此之間還有不同的「個性」。牠們甚至還可能擁有意識!奇特卡教授藉由一則又一則有趣、生動的蜂類行為研究故事,引領讀者一步步地進入蜂類的內心世界。首先,他深入剖析蜂類迥異於人的感官系統,讓讀者認識到蜂類的迷你大腦中竟包含如此多樣精巧的設計,這在動物界中是極為罕見的。他探討了蜂類的本能行為,以及牠們成為採蜜者的演化過程如何有助於牠們發展出優秀的空間記憶。此外,奇特卡教授也研究了蜂類個體之間的心理差異,並在揭露蜂類各種可能的心智能力後,進一步帶領讀者反思蜂類保育的倫理議題。經歷這趟探索之旅,讀者將會發覺:原來我們身邊平凡所見的小昆蟲一點也不平凡!【專家推薦】「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不是蜜蜂,又怎能窺探蜜蜂的心理世界呢?然而,以上這個想法將在讀過《蜂的心智》後徹底顛覆!雖吾非蜜蜂,但藉由科學角度詮釋蜜蜂的五感,亦能體會其中之樂。───乃育昕(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提到蜜蜂,我們總會想到牠們的集體智慧,但您曾想過蜜蜂的個體智慧嗎?《蜂的心智》這本書揭示蜜蜂個體的非凡能力,帶我們穿越感知迷宮,探索牠們獨特與奇妙的心智世界,更深入了解這令人驚嘆的生物。───吳岳隆(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蜂擁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特色,當您越深入了解,會越發讚嘆。本書以蜂的角度,搭配蜂科學家所進行的試驗結果,讓讀者認識蜂的視覺、感官、溝通、學習等本領,帶大家一窺蜂的神祕心智中心!───吳明城(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想像如果您是一隻蜜蜂,您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呢?作者剖析眾多蜜蜂科學家的研究,讓我們去想像與推敲蜜蜂的世界。《蜂的心智》是一本有趣的科普書籍,讓人閱讀起來意猶未盡,鄭重推薦給您!───陳裕文(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大家都知道蜜蜂對人類、植物及環境永續的重要性,但鮮少有人能了解蜜蜂的思考與行為。透過本書,我們可認識蜜蜂的感官世界,以及蜂類多樣化的本能行為。了解蜂類大腦的運作,將可一窺其心理與學習行為的祕密。───彭及忠(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由當今知名權威拉爾斯‧奇特卡教授撰寫,《蜂的心智》以清晰結構深度探討了蜜蜂的感知、行為和心智,揭示了牠們驚人的智慧,也挑戰了對意識的傳統理解。本書是理解蜜蜂、昆蟲乃至無脊椎動物世界必讀的權威導引。───楊恩誠(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探討基因如何調控行為,已成為生物醫學之新主流。《蜂的心智》將使得分子層次的數據獲得更為完妥之解釋,也會啟發昆蟲分子生物學家進行更多有創意的神經行為學研究。───張俊哲(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神嶽蒼潤:十四世紀南方道教的山林隱逸、修練技藝與山水藝術
本書從一個時代與一個區域去呈現道教觀點的山嶽意象,思考山嶽如何成為一種文化修養的對象與場域,共構所形成的豐富文化與藝術,彼此扣連形成一套符號系統。十四世紀文人與道士建立深厚的情誼,散布在江南名山之間的宮觀、道院、庵舍則提供文人交流、修練的場域,也成為心靈的寄託。這些對靈山聖嶽的描繪,實際上也寄託了文人、道人隱遁修練的內心嚮往。讓我們了解一個理想的道教山水原型,以及呈現這種觀念的敘事方式。書中具體呈現十四世紀正一道士的宗教實踐,試圖說明十四世紀菁英的正一道士個人修練文化,提供不同於歷史上對正一道士刻板印象的獨特面貌。本書並探討江西、浙江、福建的山水藝術,顯現元末明初江南的神聖山嶽的特質與人文風貌,其中蘊含大量對自然的宗教視野,賦予大自然深刻超卓的靈性敘事與圖像。
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方法的反省
本書邀集國內中文與哲學領域的專家,就「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這兩個當前文哲研究的熱點進行方法的反省。「漢字思維」有何特色?「跨文化哲學」的方法為何?本書所提供的研究經驗與方法反思,希望能為當代華文人文領域留下探索的足迹,並且邀請有志從事跨文化、跨領域的研究者參酌批評、回饋指教。
楊梅顯影:田野、記憶與圖像
本書作者彭啓原導演在從事文史紀錄影像拍攝多年後,深感:這些報導的內容生命只限於在播出的當下,在節目結束之後,一切歸零,除非重播,否則再也很難看到這些節目內容。來到本世紀初,媒材的廉價,網路逐漸的發達,影像的價值被濫用了,於是出現了網路亂象,而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影像與文字之間如何去契合的展現。本書內容都是彭導演在從事影像紀錄多年的原始資料影像,取材故鄉楊梅相關資料整理而來,主要內容分成三大主題:「楊梅壢歷史探索的田野紀錄」、「楊梅家族的介紹與資料收集後的呈現方式」、「地方故事館史料收集與工作坊實作」。˙「楊梅壢歷史探索的田野紀錄」:分成六小節,從地理地景的形成,與平埔族的關係,以及施添福老師帶領探索土牛溝的過程與土牛溝造成的地方拓展影響。楊梅街庄的形成與錫福宮護樹護廟事件的過程與再省思。˙「楊梅家族的介紹與資料收集的方法」:以彭導演的家族與外婆家族為例書寫家族的故事經驗。˙「地方故事館史料收集與工作坊實作」:分成四小節,內容包括地方故事館資料收集經驗,收集內容的介紹,以及彭導演參與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推廣影像教學實作的過程。透過本書平實的文字,精彩的圖像與史料,讀者能見證楊梅的歷史變遷,同時具體而微地看到整個臺灣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縮影。期待所有對歷史刻畫有興趣的人,能夠參考,開始一個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寫。
2024年臺丹麥農業淨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丹麥商務辦事處、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及本所共同舉辦「2024年農業淨零臺丹國際研討會IV-從生命週期評估畜牧業碳足跡與減碳策略」(實體與視訊並行),於113年6月17日時假本所視聽室舉辦,研討會以英文進行,現場備有中文同步口譯人員,邀請來自丹麥與臺灣共八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學者專家,介紹畜牧業碳足跡與減碳策略的各種技術。
目光之外: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目光之外」為題,聚焦社會意識的變遷與反思,透過觀看光影流動來啟發觀者的自我對話,探索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本書為「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展覽專輯,內容收錄本展覽策展論述、參展藝術家及作品介紹、國際論壇與工作坊活動紀錄。
我的學思歷程13
人生不要害怕挫折,我們要將人生的失敗,當作只是不小心走了一條彎路,那你就回到成功的大道上了。——何有明 & 好的事情,必須要跟很多好的事情疊在一起,它們才會發生。所有的關係裡,我自己經驗是:你只能一直努力,一直努力,一直努力。——黃聲遠 & 人生在世的責任就是發揮才華,完成目標。不要自滿,不要自傲,也不要抱怨,在過程中做好所有準備,有一天就能派上用場。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彭鏡禧 & 每個人的天分不一樣,不要勉強自己。要了解自己的長處是什麼,避開自己的缺點。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當你在做事的時候,卻常常忘記這件事情。——王惠鈞 & 假使我們沒有勝任的工作,怎麼維生呢?假使沒有和諧的家庭,哪裡有心工作?生命更重要,假使活著卻沒有人生的意義,哪裡有勁工作?哪裡有勁經營家庭?職場、家庭、靈命,就是我認為的人生金三角。——林本堅 & 你所作的努力、所花的功夫,都不會白白浪費,一定會在某個時點產生作用。只要努力,每個階段的付出在未來都會有些收穫,而有些收穫甚至是事先無法預期的。——管中閔 & 面對研究,你必須要有熱忱,能謙卑,永遠先考慮病人。還要樂觀,要努力工作,並且有持久的念想。當然還要有人支持你,最後是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陳垣崇 & 我做研究,其實都在研究自己。但是你也要了解,你不能只是研究自己,要擴及旁邊的人。因為我們的知識是比較來的,比較我和那個年代的生活背景、語言經驗等。——戴浩一 &
殷海光全集.補遺(平裝版)
殷海光―― 臺灣自由主義的奠基者與啟迪者 他用他的筆,對抗一整個時代的黑暗; 更用他的生命,為知識分子留下最鮮明的形象。 & 臺大版《殷海光全集》蒐羅殷海光先生所有中英文著作、文章、譯作、書序、隨筆、書信,是殷先生所撰文字最完整的紀錄。殷海光畢生筆耕不輟,或以筆言志,或藉紙抒懷,他的眾多文字遺產,既是自身思想言行的展現,也是後人理解探討他的生命思想的最主要依據。 & 正因為殷海光先生的撰述繁多,清查檢索,好似永無止境的學術工程。機緣巧合,編者從各種管道陸續發現殷海光的著述,尚未匯編,故特編印《殷海光全集‧補遺》,以彌補前此的闕失,履踐讓臺大版《殷海光全集》總匯殷海光之一切著述的期望。我們更誠懇希望,學界方家繼續提供助力,讓臺大版《殷海光全集》愈趨理想之境。 & 本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補遺」。收錄新始發現之殷海光先生著作,包括十五篇中文著作、兩篇英文著作及三封殷海光致夏君璐之書信;整理編輯之原則,率皆依循前例。 & 第二部分「殷海光先生著述目錄」。依初次發表年排序,編錄殷海光先生生平著作。發表時間相同者,依文章篇名筆畫順序排列;僅知發表年代、未知月日者,置於該年最末;僅知發表年月、未知日者,置於該年該月最末;撰作時間不詳者,置於本篇最末。 & 第三部分「《殷海光全集》簡目」。依序展列臺大版《殷海光全集》各卷目錄,以便查詢對照。 &
西漢官吏的選任與遷轉
秦漢時代是奠定中國官僚制度的重要時期。在漢代,從最底層的縣屬吏入仕的官吏,有機會升遷至政府最高的職位。這樣的情況基本不見於其他朝代,可見漢代管理官僚的人事制度既對後世有所影響,也頗具特色。而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往往被史家稱述為以德行、才能選人,優異人才「無下滯之弊」,小吏有望以績效品操升進,官吏的士氣高、吏治佳。學界過去對漢代選官、察舉、考課等制度的研究雖涉及官吏的選任與遷轉,但對於此時期小吏為何能達到如此大幅度的向上流動,仍缺乏系統性的解釋。本書全面研究官吏的選任與遷轉,藉此展現漢代官僚人事制度的特色。 & 由於西漢為人事制度變化發展至穩定的關鍵期,又有較多出土資料,本書所論集中於此時期。對西漢政府展開體系性考察,分為郡縣屬吏、郡縣長吏、郎吏及公府屬吏、宮廷內部官職、地方二千石、九卿、三公幾個部分,分別考察各類職位的遷除途徑及選任標準,以及它們所組成的不同遷轉路徑,解析任不同類別官職對官吏職涯發展的意義。 &
新竹六燃大煙囪
《新竹六燃大煙囪》是以大煙囪作為故事的第一視角,記錄不同時代,從日治時期到後來的眷村,直到現在,由它來介紹曾經在裡面工作、生活的人們、動物……。六燃是指日本人在臺灣蓋的第六座日本海軍燃料廠,透過歷史繪本出版計畫,用另一個方式在問:臺灣是誰?位於太平洋重要戰略地位上,她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些提問最終也指向:我們要如何治理六燃?亦即,我們希望六燃以何種方式跟我們的歷史、文化、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想望交織在一起?繪本以中文出版,另外有台、英、日文三種語言的文字翻譯和音檔,讀者可以掃描 QR Code 來閱讀和聆聽新竹六燃大煙囪的故事。
翻轉人生的真善美聖領導: 從領導看世局
傳統的領導思維已無法因應快速變化的時代,不僅團隊需要優質領導,個人也需要。優質領導能力的養成,要從領導自己做起,再應用到家庭、職場及更高階的場域。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優質領導模式,幫助讀者自我審視和自我學習,優化自己的領導能力,享受更充實且多采多姿的人生。
2023說文蹈舞 自旋.躍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於2023年12月17日(六)至18日(日),舉辦【2023說文蹈舞—舞蹈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透過跨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在編創、展演,立論及教學實作中發現新機,並與當代社會脈動結合,呈現超越傳統的舞蹈新思維。此次活動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山水之間覓泉湧:埔里地區湧泉全紀錄
本書在計畫主持人蔡勇斌教授的推動之下,邀請科技學院陳皆儒院長及埔里地方文史工作專家潘祈賢(潘樵),帶領大埔里在地生態解說團隊人員,全面性的田野調查埔里地區湧泉分布,包括地形、地勢、生態、交通各方面,進行深度的踏查與採訪,同時結合當地人文背景,彙整成冊。此書不但是一本旅遊導覽之書,更是一本結合當地社區特色生態、地景、人文涵養的百科全書。對於認識埔里地區湧泉文化,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邁向幸福的療癒之旅:BEST ME教師社會情緒學習指南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以學習社會及情緒能力為基礎,培養良好公民的全人教育過程。教師作為SEL的推動者,應首先成為一個開心、快樂和幸福的人,藉由身教及言教推動SEL,才能為學生、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BEST ME》在理論基礎上,提供與教師工作情境相關、便於日常實踐之SEL活動等,讓教師在繁重課務中,實際感受SEL為生活帶來正面的影響。本書期許讓教師擁有感受快樂及幸福的能力,為校園推展SEL課程增添助力,並朝向形塑身心健康、人際和諧、社會進步的幸福教育願景邁進。
潛藝識 UNCONSCIOUS [精裝]
由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113級全體學生創作的畢業製作作品。本系學生分爲兩組,分別爲造形組及數位組。每届大四生必參與畢業製作,運用4年内學習的各式藝術創作技法及動畫影音技術,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向大衆展現自己的歷練。收錄每位學生單獨或合力創作的作品,並編纂為畢業製作之畫冊。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電影與文化冷戰》探索了在冷戰政治高峰時期,新興獨立國家和殖民國家之間的跨國合作和競爭,如何形塑了二戰後的亞洲電影。李順真在對亞洲電影文化和產業的分析中,同時採用了全球和區域取向的研究方法。亞洲地區的新經濟格局和早期電影創業家間共通的戰後經驗,受到冷戰政治、美國文化外交,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間更加旺盛的文化流動所影響。作者詳細審視此混亂時期的文化現實,並根據冷戰時期因「不結盟」運動的影不斷擴大而形成、破裂和重建的國際關係,在此脈絡下全面重建亞洲電影史。作者闡述了當時東亞和東南亞電影界高層、創意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學者力求將他們受好萊塢啟發的體系產業化,進而擴大市場,並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為此,他們成立了亞洲電影製片人聯盟,共同主辦亞太影展,並聯合製作電影。《電影與文化冷戰》闡明,亞洲戰後最初密集形成的電影製片人網絡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冷戰文化政治的結果和美國霸權的產物。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等眾多城市舉辦的亞太影展,是冷戰期間電影人才一年一度的展示場合,而中央情報局也藉此機會,建立並維持美國與亞洲之間在文化、政治和制度各方面的聯繫。《電影與文化冷戰》以躍然紙上的筆觸,高度還原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亞洲劇院和電影產業史。
學前兒童認知發展動態評量指導手冊
學前兒童認知發展動態評量手冊,適用於3到6歲、6到12歲,第一部分 認知發展動態評量診斷介紹:1.認知發展評量的理論模式,2.評量材料的一般性與計分方式,3.診斷(評量)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4.診斷的實施步驟與要件,5.診斷程序的一般特性與計分方式,6.完整作答的評量流程(評量程序與完整作答的範例),7.認知發展動態評量表格。第二部分 認知發展動態評量的診斷:I.形狀與顏色知覺,II.顏色知識,III.大小知覺,IV.組合空間配件與配件組合成俄羅斯套疊娃娃,V.視知覺統合,VI.空間關係知覺,VII.非語文與語文分類,VIII.幾何圖形顏色與形狀分類,IX.數量運院,X.邏輯思考。
獨特的學習:藍色經濟倡議家談台灣的自然、藝術與科技力量
直到花上十多年的時間,慢慢地,我才發現這塊土地蘊藏的多樣性瑰寶。竹房屋、咖啡衣、石頭紙、出版與教育、解決海洋塑膠湯……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在推廣永續經濟路上與台灣夥伴們的獨特學習,從商業模式的建立開始,推廣「零排放」與「藍色經濟」,發現台灣所具有的自然、藝術與科技力量。這一切始於40年前甘特與施振榮展開的情誼。他們在1983年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頒獎典禮結識,一同為公共利益推展了多項倡議,在永續經濟觀點與「王道」管理風格的相互學習與滋養下,激盪出邁向未來的力量。本書描繪甘特.鮑利這段獨特的學習,並分享他所收穫的啟發與所見人們「內在的財富」,提供他的洞見與懇切的盼望:為了更好的共同未來盡一份心力。我們迫切需要經濟轉型,不以增長作爲唯一目標,我們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技術必須在地球的自然限度內進行。本書特色1. 藍色經濟創始人以自身經驗出發,從自然、藝術與科技等多重層面探討台灣在永續發展方面不可忽視的力量。2. 以真實案例佐證,看見零排放的實踐與可能性,以及甘特如何透過人際網路的相互支持來推動永續發展。3. 本書內頁以石頭紙印製。
組織策略執行:專案管理的視角(增訂版)
組織變革已經成為數位化時代的命題。而如何有效執行組織策略變革,也是當前學界熱門話題,更是組織管理者面臨的巨大挑戰。本書總結一套專案管理方法的實用框架,協助學習者推行組織變革專案工作,並落實其任務目標。針對組織策略變革,不同於單一專案管理視角,本書根據系統觀點,分別探討既有四種專案管理方法,釐清各自應用場景及限制,並透過具體實例來呈現其各別之運用。透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有系統地瞭解不同專案管理方法及其優缺點,並根據組織需球採取最適宜方法。
陳百年先生全集.心理學卷
《陳百年先生全集‧心理學卷》包含其早期三本心理學著作,分別是:《審判心理學》(1915)、《心理學大綱》(1918)、《迷信與心理》(1920)。第一本《審判心理學》是提供「司法講習所」作為教材,冀讓從事司法實務之相關人員,能瞭解犯人、證人等陳述者之心理狀態,而讓審理過程能有符合科學實證之判斷。該書共分兩篇:「認識事實時所宜注意之各種條件」、「審問判決時所宜注意之各種條件」。第一篇包括「感覺、知覺、聯想、記憶、感情及意志……」等章節,部分內容曾刊載於1915《司法講習所講義錄》第1卷第2期;第二篇包含「推理與論證、推理之誤謬……」等章節。由於該講義屬於目前可見陳百年先生最早之著述,並未正式出版;且為淺白文言,未有新式標點,因此全書予以重新句讀以便於閱讀。第二本《心理學大綱》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18年出版,原係北大授課之講義所編成,是中國第一本大學心理學教科書。全書共十五章,包括:「心理學之意義及研究法、精神作用之生理的基礎、感覺總說、情緒及情操……」等內容。至於本卷第三本《迷信與心理》,是由北京大學出版部於1920年出版,內容包括三篇長文:〈闢靈學〉、〈心靈現象論〉、〈現代心理學〉。其中〈闢靈學〉原發表於《新青年》第4卷第5號(1918年5月),該文以心理學之科學精神,駁斥傳統迷信及當時流行的「靈學」(扶乩占卜、靈魂照相等)。另兩篇〈心靈現象論〉和〈現代心理學〉原都是「學術講演會」之演講稿,〈心靈現象論〉亦為破除迷信鬼神之說而作;〈現代心理學〉則是介紹西方心理學思潮,包括「普通心理學、生理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
天主教輔仁大學111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111學年度10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中原、域外與歷史交流
任教於政大歷史系期間,我参加了當時「政大人文研究中心」的專題計畫,與研究歴史上胡漢異同和胡漢互動有關課題的一些校内外老師,和中研院史語所等學術機構的學者定期聚會。聚會期間,除了聽取各位專家學者報告各自研究的不同課題的進展情況和取得的成果之外,常常就中國歷代的中原體制與邊陲的諸多胡漢族群的互動如何促進中華意識的形成、改朝換代時期一些名流面對民族認同(ethnic identity)問題如何表態、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產生名分等問題,定期在學術會議上進行交流。這段期間,我追隨各位師友從事與我原來專業相關的課題研究,也寫出幾篇文章,論述隋唐以來中原與内陸亞洲的遊牧族群互動、胡漢認同和確定名分秩序、邊民在內地、清代内地長官在邊陲等問題,形成了這本文集的主體部分。 ——張廣達
陳百年先生全集.哲學、理則學卷I
《陳百年先生全集‧哲學、理則學卷I》,含括陳百年先生早年學術活動出版的四本書籍:《哲學概論》(1918)、《理則學大意》(1932)、《理則學(思維術)》(1939)、《實用理則學八講》(1943)。首先,《哲學概論》是由北大授課講義編纂而成,於1918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其次,《理則學大意》是1932年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臺灣政治大學前身)公務員訓練部高等科講義,由中央政治學校印製,這是中國學術界第一部以「理則學」命名的著作;再者,《理則學(思維術)》則是1939年「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的講演錄,講義封面有「密」字,是由中央訓練團印製,未對外公開發行;最末,《實用理則學八講》則是在前述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中央政治學校公務員訓練部高等科授課講義的基礎上,再重新改編講義,匯入陳校長一己授課心得,也是1942年為中央政治學校公務員訓練部授課而編,由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於1943年正式出版,列入「青年文庫」叢書。因此除了早年北京大學授課講義所編成的《哲學概論》,其中介紹了形而上學、認識論等西方哲學知識;另外三本理則學之教材有其承先啟後之關係,於思維邏輯等哲學論證亦有詳盡闡述。
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
民間信仰是臺灣漢人地方宗教文化底蘊的重要成分,地方社會的運作中充斥著民間信仰這個潛臺詞。對於臺灣民間宗教文化的認識,若是僅靠媒體的報導或有限的親身經驗,很可能只停留在「8+9」、燒香拜拜、廟會熱鬧活動等刻板印象;這些印象看似具象、讓人習以為常,但個中靈力的真偽及信眾的瘋狂程度,又常給現代人一種神祕與莫名的距離感。本書提供的社會科學解讀,有助讀者跳脫片面及刻板印象的窠臼,獲得多元又不失全貌視域的科學性理解,從而能夠理解為何民間信仰能「去中心卻成整體」、「雖傳統卻又後現代」。宗教社會學長期以來習慣從信仰來定義並理解宗教,忽略了儀式及儀式的物質性具有更多的潛能。本書透過大量的田野觀察與資料分析,從「境」、「進香」、「陣頭」、「建廟」這四個重要的向度切入,論述為何「儀式」是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內涵的鎖鑰,並且在分析中提出「隱喻運作」來捕捉民間宗教文化的核心運作。本書嘗試闡述這些奠基於儀式之上的多元隱喻運作,如何創造了許多外溢的抗拒力,以及「宗教」與「非宗教」之間的異質共構,成為說明民間信仰在現代進行擴張、傳散又相互連結為一整體的密碼。這個密碼同時解答了,在現代治理的臺灣,傳統的宗教形式為何仍能持續找到生存與發展的立基點。
全球變化與鎮江:近代中國的戰爭、商業與技術
本書以長江下游的城市鎮江為例,深刻剖析中國地方社會在1830年代~1930年代這一百年間,如何與全球三大變革的互動:包含鴉片戰爭的爆發、以上海為中心的商業網絡的形成,以及蒸氣航行技術的引入與應用。這些變革不僅對當時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深刻影響,也對中國地方社會提出重大挑戰,重塑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本書從常民的視角呈現鴉片戰爭的衝擊、中國貿易體系的轉變,與蒸氣航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本書旨在深入研究全球和地方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最終如何交融成一段相生相長的歷史變遷過程。
相看《牡丹亭》
西方有歌劇,日本有能劇,中國文化的代表應該是「百戲之母」的崑劇。但是當2011年崑曲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崑曲在中國大陸早已無人問津了。幸而臺灣學界早自九○年代開始即已展開一波波拯救崑曲的自覺行動,從錄影、引進教學、引進劇團來臺演出到結合兩岸三地製作精雅的現代崑劇,造成風靡大陸學子的「青春版《牡丹亭》現象」,才終於看到崑曲真的在復興的路上了。這本書就是討論崑曲與其在這段期間的復興運動相關的課題。書中主要聚焦在近二十年來持續演出中的三齣全本戲——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與新版《白羅衫》。其中青春版《牡丹亭》全世界的演出紀錄已500場在望。這三齣崑劇都由白先勇率領製作,由於作者參與了製作團隊,擔任編劇的工作,乃成為本書寫作的緣起。書中分別闡述三齣戲改編的動機與意念,製作的理想與方針,劇情主題的詮釋,書畫藝術融入舞臺設計的美學等這些觀點。同時也談到崑曲的演員與表演,並探察這幾齣戲的製作對於崑曲的復興提供的思維與具有的意義。為延伸對於《牡丹亭》的文學性與其製作策略的瞭解,作者也別撰一文辨析由《西廂記》、《牡丹亭》與《紅樓夢》所形成浪漫之愛的書寫系統與一般「才子佳人」的通俗陳套實有層次的差異。全書反映的是一種視覺藝術的文學視界。影劇偶得,於是也自羅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