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屆中興湖文學獎得獎作品專書
中興湖文學獎舉辦全國大學院校文學競寫,藉以深化校園人文精神,鐫刻成長記憶,提供校園寫手青春發聲的平台,期盼全國文藝青年發揮所長,熱情參加,爭取獎金與榮耀,賽後匯編得獎作品,以為紀念。(共收錄陳慶倫等 28_人作品)
島嶼離返:台灣文學的戰時記憶與敘事再現
戰爭促使近代台灣形成大規模的人群跨區移動與社會再組織化,島嶼離返成為台灣的核心文化現象,涉及因戰爭錯位或重置人群之移動、記憶與書寫等問題。本書鎖定戰時記憶敘事或受戰爭遺緒作用之文學文本,梳理島嶼台灣所產出的離返故事和文化記憶。從文學角度觀看台灣的歷史和記憶,感知戰爭時期在後方且歷經不同時代的作者,其作品的共相和殊相,為瞭解當代台灣社會提供一個有效捷徑。戰爭是理解台灣社會的重要線索,其概念除了普遍認知的軍事衝突外,也包含資本分配、族群壓迫、文化控制等社會管理。承此,本書以大東亞戰爭及其遺緒作為思考基底,展開「日治台灣與帝國戰爭」、「復員重啟與社會內戰」、「島外台人的述史敘事」三項主題討論。發現台灣戰時記憶敘事所呈示的生命樣態、歷史記憶及敘事圖式,分別指向被損害的自我、以戰為治的生存經驗、主體修補的敘事路徑,呈示不同歷史世代書寫的自我技藝與記憶戰爭的多元軌跡。
田野敲敲門2:調查研究再進攻
世界與田野之間的「雙向互變」,挑戰了田野工作過去在「空間」、「時間」與「人」等面向的思維與操作。本書以三大主題:「田野在哪裡」、「解鎖時空的田野」、「田野無邊界」,解鎖田野中的變與不變。 ‧「田野在哪裡」:探討了田野空間概念的擴展,包括移地多點與數位田野。 ‧「解鎖時空的田野」:剖析在檔案以及機構中進行田野的挑戰與策略。 ‧「田野無邊界」:思考如何與田野中多元的行動者共同生產與實踐知識。 本書回應田野現場真實生活脈動,運用不同領域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術,反思田野工作者自身角色與責任,體現「不變應萬變」的田野思維的精神。 「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網址:https://anchor.fm/fieldrunaway 【各方推薦】 《田野敲敲門2》不只是一本關於田野工作的工具書,同時也拓展了「田野」本身的定義。在AI技術以人類不可知的速度發展的時代,這本書不只是給專業人士的參考書,同時也可以帶著我們通往「知己知彼」、安身立命的旅程。——何欣潔(資深媒體人、離島出版總編輯) 當人類活動的尺度有了急遽變化,研究的路徑工具也必然有所變革。本書作者們從他們多元創新的實踐經驗中,為新時代的田野工作者,提供了從理論到實務上皆貼心周到而實用的指引。——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當AI越來越具支配性,為了更好地理解人與社會的多樣性,我們都需要「田野」的能力。這本書帶著讀者走入數位世界、文獻、機構、USR現場、多物種的現場,為不同型態場域的田野調查工作者賦能,正是該世代最期待的指南。——宋世祥(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田野敲敲門》集結了不同人社領域的專家一同思考田野技法,《田野敲敲門2》延續了這樣的精神,並納入過去被忽略的檔案、機構研究,又加入多物種、數位、AI的新取徑,是現今最具突破性的田野教科書。——林浩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田野在哪裡?什麼叫做「做田野」?《田野敲敲門2》不只是一本做田野的教戰手冊,更是一本重新認識田野的導引。打開它,跟著各領域田野工作者的腳步,走入由物與人、人與非人構築的田野世界。——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田野敲敲門2》以設計思考與創新為核心,深入議題現場探究多元的方法與實踐,挑戰對於問題的既定框架。執行好的設計研究,一直是落實設計創新與行動最佳養分。——楊振甫(5% Design A 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 《田野敲敲門2》職人進階版,一樣佛系的心法大公開。更多元的田野場景與資料想像,讓你上山下海、時空穿越,無處不觀察,日日都田野。——蔡晏霖(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臺灣創業型大學之發展:理論與個案
《臺灣創業型大學之發展:理論與個案》這本專書詳細闡述了臺灣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歷程,從理論基礎、政策與組織發展、商業化策略的分析,與成功要素的剖析,均有深入探討。 本書回顧了發展創業型大學相關的8大重要理論,其中包括:(1)三絞螺旋創新模型(Triple-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2) 體制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ies)、(3) 科學治理(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4) 科技經濟學(Econo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5)學術創業(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6) 產學合作(Industry-University Relation)、(7)寬裕資源論(Organizational Slacks)、與(8)組織雙元(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等理論內容。書中提出的研究架構包括創業型大學的三個前置因子、四大商業化策略及其綜合性績效評估。前置因子涵蓋體制、組織及個人層面;商業化策略則包括專利活動、技術授權/移轉、產學合作及新創事業。研究指出,這些商業化策略間的相互影響對創業型大學的教學-研究-商業化績效至關重要。 書中分析了遠東科技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五所大學的案例,深入解析各校在推動創業型大學過程中的前因、過程及對各校發展成創業型大學的結果與影響。 整體而言,本專書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還結合了實務個案,希望為推動創業型大學的研究者,大學研發、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主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說服與鎮服: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
這是一本討論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的書。本書的副標題訂為「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因為作者要討論的是歐洲宗教改革中的英格蘭改宗,尤其聚焦在亨利八世時代。作者選擇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來表述意在傳達此改宗為國王意志之落實。 本書想要回答一個核心的問題:在缺乏資源且危機重重的亨利八世朝,國王是如何達成他的宗教改革?答案的線索便在本書的主標題裡──說服與鎮服。作者最終想要回復的不是歐洲宗教改革的形貌,而是英格蘭王國的歷史軌跡。本書想要探索的是:經歷了宗教改革這個關鍵歷史事件之後的英格蘭王國,走上一條怎樣不同的道路?議會政治?新教信仰?這些關鍵的歷史轉折元素未來將匯流集結,形塑接下來的聯合王國,以及一度獨擅世界的英帝國。
世界遺產之旅21-30冊(套書)
【世界遺產之旅 21】西藏:雪域羅布 【世界遺產之旅 22】中西印度:從阿拉伯海到德干高原 【世界遺產之旅 23】漫步聖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世界遺產之旅 24】約旦:褪去繽紛外衣的塵土之城 【世界遺產之旅 25】緬甸:伊洛瓦底江的璀璨 【世界遺產之旅26】匈牙利:東西方之間 【世界遺產之旅27】孟加拉:金色千塘之國 【世界遺產之旅28】克羅埃西亞:西巴爾幹的小歐洲 【世界遺產之旅29】摩洛哥:絢麗的北非花園 【世界遺產之旅30】捷克、斯洛伐克: 多元融合的文化藝術殿堂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六:新刊僚氏正教便覽(軟精裝)
本書現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為西班牙道明會神父Domingo de Nieva編譯Luis de Granada的Memorial de la Vida Cristiana,旨在為當地唐人教友提供成為天主教徒所需的教義知識,並當地唐人的協助下,將該書編譯成閩南語,於1606年由唐人刻版印刷傳世。全書分為上下兩卷,第一卷闡述教義,包括天堂與地獄觀念、告解、十誡等內容;第二卷則為祈禱與禱文的指引。全書具體呈現出大航海時代唐人與西班牙人在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過程與成果,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的重要資產。
惡世界裡的抒情:清末民初詩學研究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末文士們被迫成為民國之遺民,在現代╱惡世界的情境裡,為何還要抒情(寫詩)?本書擇定樊增祥、沈曾植、易順鼎、王國維等個案,緒論則及於陳三立──他們的抒情自我分別呈現出樂、哭、怒、悲、慟等的精神癥狀,詩歌裡滿溢著「現代的感覺」,堪堪表現出「不壓抑的現代性」。抒情是風雲時代激盪下的天風海濤之曲,也是詩人感官情意昇華的抒情靈視,更是見證苦難的幽咽怨斷之音,成為賴以傳世的幽微心曲―詩是危機狀態下的語言。
國土防衛與安全學術研討會黃埔建軍百年回顧與展望論文集. 民國113年
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黃埔建軍百年─回顧與展望」,黃埔精神的核心力量是從愛國開始,是維護國家領土和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強信念,國軍持續秉持「備戰不求戰、應戰不避戰」指導,持續強化戰備整備,積極應處共軍各種侵擾行動及軍事威懾。
國文課程的古今對話:中學文言文教學趨勢論集
即使是今天,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仍是國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自從1999年政府開始進行《課綱》修訂,歷來社會對於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見解,而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許其中有帶著教學本位的偏執,或許其中也有不少蘊夾著部分意識型態的誤解,更或許還有一些求學過程中的經驗。關於這些爭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於2022年藉由舉辦線上研討會的方式,邀集海內外5位大學教授、國內35位高中教學現場的教師,以及4位活躍於網路論壇的教育關懷者,在不預設立場的前提下,提出深刻的意見和廣泛的對話。本書的出版,就是研討會所發表的論述集結。 本書的內容分為三輯。 收錄於第一輯「學理探究」的論文,包括日本追守門大學李慶國教授從日本中學、高中「漢文」教科書及「漢文」教育討論「古典」教養的重要性;臺師大國文學系的林保淳、陳嘉英教授和彰師大國文學系的楊曉菁教授,則分別通過「文言」與「白話」的本質、古文教學的流變和現代思維來加以探究;高師大國文學系的王松木教授則以〈項脊軒志〉為例,融會空間詩學與寫作技法作為教學實踐的說明。 第二輯「針鋒相對」收錄的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當代省思」座談會的文字紀錄。座談會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祁立峰教授策劃、主持,出席與談的意見領袖有白白老師、陳安儀、黃國珍、厭世哲學家等專家。 第三輯「百家爭鳴」則包括綜論類、議題類、教學類、應用類等四個子題的文章,作者皆是國內各型高中、五專學制國文科現任教師的教學心得。 本書出版的目的在於發掘一些問題、釐清一些誤解,也希望能夠提供教學現場和社會大眾參考。
Harmony in Motion: key-defining progression and agogic progression
本著作以引導聲部加上對位法則作為研究方法之基礎,將確認調進行 (key-defining progression) 及一對一對位的二聲部的聲部結構(voice structure)結合,從而延伸為三聲部或四聲部的引導聲部織體,以此作為線條流動方向及 agogic progression 的依據。具體將 Palestrina-Fux-Bach 的傳承,化為 agogic progression 在詮釋與表達的理論基礎,將傳統 agogic 在個別音符的流動擴展為三到四聲部的線條流動的 agogic progression 。 & 研究取向以和弦擴充(chord prolongation)及和聲進行為基底,agogic progression 發展出以聲部結構為經,確認調進行為緯,專注在三或四聲部的聖詠曲織體,成功地將個別音符的 agogic 延伸為流動的多聲音片 agogic progression 。 & 英文內容大要: Tonal music is an art language with highly civilized products. As an art form, the vocabularies, syntax and techniques are integrated as one to portray the vast varieties of music emotion. & Agogic is exactly such term used to describe human feeling and emotion. It not only describes degrees of speed, but also refers to the character of a composition. Since, the variety of agogic terms appearing on scores to describe all shades of human feeling and emotion. & Music theory teaching should not be detached from human sentiment. Agogic, to author's view, is embedded in harmonic progression. She proposes agogic progression to denote the motion of voice leading and direction within a particular time span. &
六師之任:明代協理京營戎政與北京防禦
嘉靖朝創置的「協理京營戎政」是明代最獨特的軍事文官,突破明太祖與明成祖的「祖制」而立。協理京營戎政的職官制度源自邊鎮督撫制,多以兵部尚書、侍郎為本職,加都察院御史銜出任,駐於明朝京師北京城內,策畫北京防禦戰略。在明代軍事史研究中,協理京營戎政從不是研究焦點,也有許多誤解。經本書的論證後,可知他是隸屬兵部的專設官,官銜與宮銜雖是因人加身,但最高層級幾可與兵部尚書比肩──協理京營戎政在明代尊崇勳臣的祖制下,必須為勳臣的「協理」,不可為主官。但在天子的支持下,協理京營戎政開始督導直屬天子的京營,原為天子親赴軍戎的軍事重任,由其全權代理,是為「六師之任」,更是實質的「北京鎮總督」。
新.如何閱讀一首詩
本書蒐羅三十首傑出古典詩作,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潘麗珠教授撰寫賞析文字,繪製心智圖,親自錄製吟誦以獻「聲」說法的得力之作。 潘教授師事邱燮友教授,受邱師燮友的影響,傳承邱師意志,長年以來從事詩歌、戲曲的研究、教學與推廣工作,在詩歌文學方面的造詣和對詩歌吟誦的貢獻,有目共睹! 誠如潘教授在本書自序中所言,她在詩歌的天地裏,悠遊徜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除了實踐操作,還有理論耕耘」,是一位深深掌握詩歌情韻的推動詩歌教育工作者,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具深入鑑賞文本的能力,所以能把每一首好詩的精髓,以深入淺出的鑑賞文字,娓娓道出,讓大小讀者都能從中領悟如何閱讀好詩,如何欣賞詩作。 在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詩哲賢達寫下一首又一首的優美詩篇,在眾多的好詩中,本書所選,大抵是現行國文科教材作家的代表傑作! 因此,本書除了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品鑑賞文字、聆聽詩作吟誦之外,更可作為國語文科的補充教材。 好詩非讀不可!透過本書,既可以讓我們深入理解三十首名作,又可以讓我們了解如何閱讀好詩,以淨化我們的性靈,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 本書,非讀不可!
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曾先後以先秦儒學、漢學、理學、心學與樸學等理論形態出現,他們都透過為實踐行動建立終極意義基礎的方式,各自回應了他們的時代。現在,面對西方現代性的挑戰,儒學在二十一世紀應該以什麼面貌出現?則有待我們一起來回答。儒學為人類高舉仁民愛物、天下為公的大同理念,但百年以來海峽兩岸的新儒學發展,卻僅將內聖外王之道片面地發展成—介於退出政治公共領域的心性儒學與正當化威權宰制的政治儒學之間的兩極對立。一種將個人的社會自由建立在共同體和諧團結之上,從而得以平衡西方民主法治國流於個人中心主義之失的儒家禮治國理念,尚未被話語清晰地闡述出來。本書將借助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為走向禮治國之實現的二十一世紀儒學,提供一個可以思考的起點。
呼喚新文藝復興[精裝]
《呼喚新文藝復興》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藝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彙整了他近年來對「新文藝復興」理念的倡議、相關演講與訪談,並納入學界對其思想的深入研究與剖析。高行健的文學作品享有全球性的廣泛認同,並以其跨藝術領域的創作享譽國際。除小說與戲劇外,他亦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畫家,曾於世界各地舉辦個展。他主張藝術應擺脫意識形態的限制,通過跨藝術領域來實現創作的自由與創新。本書深入探討了當代文學與藝術的現狀,強調跨界探索的核心價值,並附有60餘頁彩頁,展示照片與畫作,生動呈現語言與視覺的融合。此書不僅體現了高
音樂百靈果Bilingual Music
《音樂百靈果》提供雙語教學所需的教材與教法,涵蓋符合國內108課綱素養的教學理念,以及國中小課程中必須掌握的音樂教學理論、音樂技能、樂理知識與多元音樂的鑑賞能力。 本書共十四章,第一章聚焦雙語音樂教學的基礎,強調如何讓學生穩固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並進一步提升其音樂創作能力與跨文化音樂作品的鑑賞與分析能力,及介紹音樂發展史與各大音樂流派。第二章彙整雙語音樂教學中常用的專業學科英語詞彙與課堂用語,涵蓋國中小音樂教學的常見樂器名稱、樂理符號、各單元的專業詞彙,以及教學活動中的互動用語、句型和課堂管理用語,協助教師在課堂中靈活運用英語進行教學。 第三章至第十四章則逐一深入探討針對教育部音樂教育教學課綱的內涵和教學主題,包括音樂理論、聽覺訓練、樂器演奏技巧、作曲與即興創作、鑑賞與比較不同音樂風格、流派、文化和學生的表現、反饋與自我評估的方式。 最後,每個主題均提供符合素養導向的雙語教學教案,契合素養導向的教學需求。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的原點:理原理論研究
& 本書在解明日治時期的洪耀勳(1903-1986)與曾天從(1910-2007)所開創的「真理論」及其可能的發展。日治時期的真理論與戰後的新儒家,分別代表了新康德學派在臺灣的兩個不同發展,相對於臺灣新儒家對價值(善)、應然、實踐的推崇,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家毋寧著重於真理(真)、現實、理論,其目標在建立一門越出理論與實踐的「超對立的學問」。儘管有如此的差異,解明康德式的「自體存在」仍然是雙方共同的問題性,而洪耀勳與曾天從皆試圖透過「現象學的改造」來完成這個目標,讀者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哲學的一個可能性。 &
說文蹈舞. 2022:舞薈寰宇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於2022年12月17日(六)至18日(日),舉辦【2022說文蹈舞—舞蹈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透過跨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在編創、展演,立論及教學實作中發現新機,並與當代社會脈動結合,呈現超越傳統的舞蹈新思維。 此次活動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 &
說文蹈舞. 2023:舞蹈風格的詮釋與承傳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於2023年06月03日(六),舉辦【2023說文蹈舞—舞蹈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透過跨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在編創、展演,立論及教學實作中發現新機,並與當代社會脈動結合,呈現超越傳統的舞蹈新思維。此次活動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2024說文蹈舞 起心.動念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於2024年06月01日(六),舉辦【2024說文蹈舞—舞蹈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透過跨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在編創、展演,立論及教學實作中發現新機,並與當代社會脈動結合,呈現超越傳統的舞蹈新思維。此次活動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
台灣自2002年引進審議民主的實作,至2008年達到審議民主實踐的第一波高峰。2008年政黨輪替後,審議民主的實踐趨於衰疲,直到2015年,在台中、台北、桃園三都和文化部相繼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風潮帶動下,掀起第二波高峰。與第一波相較,「第二波」審議民主呈現相異的特性:審議的模式、議題和行動者更多元,參與規模更大,操作也更制度化,更具政策影響力。本書將2015年後的發展界定為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集合多位作者對其特性進行整體的勾勒與理論分析。除了析論多元審議模式和參與式預算的兩種型態(都會型和社區型)其組織制度、行動者特質和實作程序的連結,如何影響民主創新與公民培力之外,本書也以轉型正義的公民審議為例,探討審議民主在促進分裂社會對話的可能與限制。
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見證臺灣生科成長, 推動高等教育銳變。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吳妍華〈自序〉 吳校長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領導學術機構、教育青年學者、從事卓越研究,對臺灣學術發展貢獻極巨。這本書將她一生的寶貴經歷、卓越成果,清晰簡明地寫下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性書籍。 ──錢煦(中研院院士)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 我一路看她從一位研究病毒的傑出女科學家,到投入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並促成兩所國立大學的合併,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背後可以看見她的理念、洞見、堅持的毅力。 ──翁啟惠(中研院前院長) 吳校長很「真」,這不單單是說她個性真摯,她處事更是認真,這些特質在她就任交大校長最是展露無遺。 ──曾志朗(教育部前部長) 吳校長之人格特質:光明磊落、不畏強勢,且行事果決、劍及履及、擇善無私,有古俠士之風。 ──張懋中(交通大學前校長) 吳校長的高瞻遠矚,讓交大逐步從台灣電子工業的搖籃,轉型為生醫研究的重鎮,為學校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 ──鄧啟福(交通大學前校長) 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溫陽明、交大、宜蘭附醫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這不僅是吳妍華的回憶錄,更是台灣生醫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回憶錄。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她是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對每一件事情都秉持著非常認眞、有理想的態度堅持己念、一絲不苟的精神做事。 ──徐明達(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兼生化所教授) 吳妍華校長為人正直,做事中道,公正無私,只考慮學校利益,不會有灰色地帶,做事有明確的法則可遵循,因此往往能事半功倍。 ──林一平(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她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分信念,也必將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陳震寰(陽明交通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謝謝溫柔的你。 2024中央大學優良導師圖文繪本[精裝]
給總是安靜守候,給予別人溫暖力量的你 也送給那個總是有些辛苦卻不曾放棄自己的你。 & 當我們努力成為一個善良且獨立的大人 學著照顧身邊的人,也學著不麻煩別人; 開始擁有承受挫折的力量 卻也因此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 忙著顧慮別人的感受 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需求; 放在心裡的事愈來愈多了 但可以好好說話的人卻愈來愈少了。 長大的過程原來有這麼多的矛盾 有些人可以好好度過 有些人卻總是辛苦的迷失在黑洞 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陪伴 一路上提醒你更溫柔的善待自己。 & ▐ 本書特色 本書屬國立中央大學112學年度推行導師工作優良單位暨優良導師獲獎圖文繪本。& &&&&&&&&&&&&&&&&&&&&&&&&&&&&&&&&&&&&&&&&&&&&&&&&&&&&&&&&&&&&&&&&&&&&&&&&&& 敏感細膩的小女孩KiKi,與安靜溫柔的小獸SuSu,一起經歷許多人生風景,他們在每一次的失去與挫折中學會感謝,謝謝自己的努力,也謝謝彼此的不離不棄。透過16篇彷彿日記般的圖文,記錄生命經驗的體會,也希望傳達一份溫暖給任何一個需要被療癒的你。 &
身論集.貳:檔案.媒介.技藝
自2020 年左右台灣展開的表演藝術「檔案」熱,除了外部思潮的影響之外,內部的歷史發展因素或許更為關鍵,也更需要被持續地關注。自1980 年代表演藝術進入多元化的發展之後,與解嚴前後政治力的釋放、全球資本和新自由主義經濟社會邏輯的滲透與確立、藝術建制化的發展及其日益擴延深化的影響力,凡此種種趨向之間交織作用的多方力量,在過去三、四十年間形構出當今台灣的藝術生態體系。這些觀察促成了《身論集 貳》以「檔案• 媒介•技藝」為主題的策劃。
超譯神諭:第二十六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
第二十六屆臺大文學獎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共徵得新詩86篇,散文58篇,小說53篇,劇本15篇,主題徵文93篇,合計305篇,其中53件優秀作品獲獎,本書為優秀作品合輯。2024年新增得與AI共作的試辦項目(分故事接龍、文學對話二組),共徵得21篇,其中14篇優秀作品獲獎,本合輯僅收錄獲獎者名單與活動寫真。
臺灣文學論叢(十二)
本書論述從性別、鄉土、歷史、文化翻譯、敘事學等視角介入,在小說的核心關懷中,更融入跨媒介的展現,諸如:音樂、漫畫與電影,以創新的研究視角,從中提煉出深刻的研究課題。持續與當代社會對話,深化台灣文學的多重向度,並持續推展台灣文學新的研究課題,展現出值得關注的新時代人文想像。
教學中的人:2024中央大學傑出與優良教師群像
本書屬國立中央大學112學年度教學傑出暨優良獎獲獎教師專書,透過針對20位獲獎教師的採訪,以教學模式為主軸將各教師的教學模式進行特寫,以呈現出本屆獲獎教師之教學理念與教學特色,藉此教學模式與方法於各教學領域的運用,以作為本校相關領域教師與教學後進交流分享的借鏡。
歐洲聯盟決策體系
對歐盟研究感興趣者常困惑於歐盟組織與獨特的決策流程。其組織架構含歐盟高峰會、歐盟理事會二個政府間合作機構,亦有類似民主國家三權分立機構——歐洲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歐盟法院,以及歐洲中央銀行等超國家組織。同時又有兼具政府間合作與超國家特質的歐盟對外行動部、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歐洲區域委員會。 & 歐盟政治體制呈現出一種「低於主權國家,但高於國際組織」的特質,其走向正從政府間合作漸往超國家主義靠攏。其決策流程複雜、多層次與多面向,亟需透過理論、政策層面整合、剖析,方能理解歐盟運作的大致輪廓。 & 本書兼具理論、政策、實例,分別就歐盟組織與決策體系、高峰會在歐盟決策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里斯本條約》生效後的歐盟理事會運作、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互動下的歐洲執行委員會、職能擴充的歐洲議會、歐盟法院政治權力的多層次分析、歐洲央行單一匯率政策的發展與挑戰、歐盟對外行動部(EEAS)的角色發展與挑戰、歐盟防衛合作與「常設結構化合作」(PESCO)、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區域委員會對於歐盟氣候調適策略在區域中之執行與協調等均有精闢解析。 &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平裝版)
& 為何習近平要收緊私企政策,壯大國有經濟? 為何蘇聯東歐各國的共產政權因經濟崩潰而紛紛垮台時,中國仍屹立不搖? & 許成鋼透過「制度基因」的架構,解釋中西憲政發展與極權演變的前因與後果。 & 本書探討中國制度和共產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和演變,並引入「制度基因」這個分析概念,以研究從蘇俄來的制度基因如何與中國帝制的制度基因融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且持久的極權主義政權。制度基因是不斷自我複製並影響制度演變的基本制度要素,是可以實證識別的。 & 作者首先分析共產極權主義意識形態在歐洲興起,並在俄國的制度基因基礎上產生出極權主義制度。然後分析中國帝制制度基因的起源和演變,著重這些制度基因如何與蘇俄共產國際引入到中國的共產極權主義制度基因相結合,使中共得以在中國建立極權制。接著討論中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制度變化,分析在蘇俄極權制度基因和中國傳統制度基因的基礎上,如何產生出中國特色的區域管理的極權主義制度,以及這個制度如何使得中國的改革開放獲得經濟快速發展,不僅挽救中共,而且使中國成為極權主義超級大國。 & 中國共產極權制的大發展應當使人們回想起米塞斯近八十年前對遏制極權主義努力失敗的警告。要扭轉這一趨勢,深入理解極權主義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 & ★ 專家推薦── &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一個極權制國家?中國的共產主義與蘇聯的共產主義之間有何聯繫?是什麼導致了它們的差異?中國共產黨在未來會如何發展?在這本大膽而嚴謹的著作中,許成鋼透過深刻的歷史和經濟分析,對這些問題及更多相關問題提供了極為精彩的答案。 ──Eric Maski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亞當斯講座教授) & 為什麼民主在某些國家蓬勃發展,而在其他國家卻未能如此?許多人曾預期中國的迅速崛起會導致其擁抱民主,但事實並非如此。許成鋼在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提出,原因在於他稱之為「制度基因」的根本因素,例如中國的帝國傳統和對個人自由和產權的限制。透過與最偉大思想家的對話,許應用制度基因的框架解釋了民主在西方的發展及其在俄羅斯的失敗。可以說,這些問題是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任何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的人都會發現這本書是必讀之作。 ──Oliver Hart(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蓋瑟講座教授) & 我們常聽到人們談論中國的創新能力、其國家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或其現代化。然而,這本發人深省的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通過歷史分析、制度分析和經濟分析,本書論證了儘管有鄧小平發動的經濟改革,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依然是極權主義的。許成鋼認為,共產統治不僅改變了制度,而且以高度持久的方式改變了文化的許多重要方面;不理解中國的「極權制度基因」就無法理解其今天的體系。這些基因塑造了當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和共產黨統治。任何對中國及其正在形成的複雜世界秩序感興趣的人都會發現這是必讀之作。 ──Daron Acemoglu(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院級講座教授) & 許成鋼以鋒利的視角剖析了現代中國極權主義的歷史和制度基因。他提供了對當代中國的治理如何從其帝制和俄羅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根源中發展而來的全新理解。這部歷史和政治經濟分析的傑作將立即成為任何關心中國政治體制的人必讀的權威著作。憲政自由在中國是否有機會?本書應成為關心此問題的人的必讀之作。 ——Darrell Duffie(史丹佛大學管理兼金融學亞當斯傑出講座教授) & 許成鋼,這位曾撰寫關於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制度基礎的經典論文的著名經濟學家,如今為我們帶來了關於中國「區域治理極權主義」制度根源的權威分析。透過對歷史和俄國革命影響的分析,許成鋼精彩地解釋了中國在二十世紀未能實現憲政的原因。中國千年的帝制比絕對君主制更加專制,這幫助了布爾什維克制度移植和融合到中國,並創造了中國獨特的極權主義形式。這是一部深刻且極富思想性的著作,對於理解當代中國至關重要。 ──Gerard Roland(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兼政治學摩里斯•考克斯傑出講座教授) &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不是鯨魚,而是一種名叫「奧氏蜜環菌」的巨大且鮮為人知的地下真菌。同樣,正如許成鋼在這本令人震驚且重要的書中所展示的那樣,最大的政治有機體是共產極權制,其「制度基因」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重複出現,但總是具有關鍵作用。華麗的詞藻掩蓋了無情的暴力,人類被降級為被支配的俘虜;享有自主權的不是人,而是這個系統。然而,許成鋼並非一個滿懷幻想的陰謀論者。出身於該系統並曾受教於哈佛的他,為所述觀點提供了冷靜的分析。 ──Perry Link(林培瑞,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榮休教授) & 許教授提出制度基因之概念,向上追溯中華帝制之制度基因,詳細審視科舉與儒教之影響,並舉以與沙俄及布爾什維克之極權主義相比較,清楚詮釋了中共治下中國經濟改革之成功與局限。 ──明居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 本書是許教授多年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集大成之著作,並且加入歷史的縱深,以共產主義的起源和中國共產黨崛起之脈絡,說明極權主義與專制主義下經濟發展的取向。 ──趙相科(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
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精裝]
本書內容由互為關聯三個部分組成: 【第壹編】「學科創立與文學史書寫」追溯中國文學史書寫啟動之歷史脈絡。 【第貳編】「文學史的書寫形態」探測文學史書寫在不同具體歷史場景中所能展陳的其中一些姿態與圖式。 【第叄編】「文學史是否可能」以「尚待完成」的香港文學史為例,考究一個地域的文學史之書寫與被書寫的定位問題。 此外,【附編】三章呼應正文的考述: 〈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旨在回顧現代知識體制下「文學」所能/所應佔有的位置; 〈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則進一步省思「文學」進入大學體制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和應對方式; 〈文學教育與現代文學經典的流轉〉討論民國以來現代文學如何藉助中學語文教育鞏固其「正典化」過程,甚至流轉外溢到英國殖民地香港。
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討論近代漢詩面向的海域與詩路,經由島嶼、港口與海路組成的文學板塊,跳脫陸地視野的「詩路」概念,而是以跨洋航路構成文學路徑,觀察航路上風土對文學發展的形塑。本書藉由十八世紀以降的東亞航道與南海的文學線索,聚焦南海航線上的華人遷徙、詩與筆記打開的南島世界、殖民地港埠的地緣政治與華人社會、方音與土話構成的赤道與南洋風土,以及戰火衝擊下「華文」的危機和存續。這是南方詩學,或境外漢詩跟海洋詩學的對話。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修訂版)
本書以南宋哲學家朱熹的窮理工夫論為研究對象,通過溯源式的檢討、理論本身的檢討、展望式的檢討等三個向度,探究這套修養論述的理論效力。 & 書中首先勾勒朱熹工夫論的輪廓並測定其要義,復探問這套理論出現之理據,即朱熹自「中和舊說」轉向「中和新說」下之窮理工夫論,此轉向本身是否合理?接著探討:作為修養工夫樞紐的「窮理」,本身既屬於「知」的活動,則又有沒有足夠力量去推動道德實踐之「行」?最後,立足於現代,朱熹的窮理之學能否解答當前文化世界的問題並啟示未來? & 修訂版含四萬多字新增內容,就書中若干關節作了釐清和補充,並提出一些延伸思考。期望透過盡可能周延的文本詮釋及三種向度下仔細的理論探討,協助讀者較為全面地認識朱熹的窮理工夫論,並推進朱熹哲學的研究。 &
傳經心事:吳守禮精選集
本書分四輯,共收吳教授著作十種,以表彰其學術貢獻。第一輯所收,為吳教授校理早期閩南方言文獻的心得記述,從中可以看到吳教授在戲文校理上,材必完備,法必嚴謹,慮必深刻的自我要求與治學特點。第二輯所收諸篇,旨在彰明吳教授閩臺方言研究之重點,乃在尋根,因此觀照立足歷史,所論多溯源流。這樣的研究旨趣,與校理早期文獻,正可謂互為表裡。第三輯收吳教授兩部大字典的序文,藉以呈現其保存國語與臺語各自純壹的用心,與編纂字典時所秉之謹慎、客觀、精確的精神與原則。第四輯選錄論文一篇,以略示吳教授深厚的漢學根柢與文采,以及他對語、讀之別一絲不苟的態度。透過該文,我們當可感受到:吳教授編纂國、臺語字典和研究閩臺方言的不懈動力,實來自於他對吾語吾文的情眷之深與心繫之重。
臺灣考古學奠基者:宋文薰精選集
宋文薰院士為第一位臺灣在地的考古學家,他一生熱愛考古學與臺灣史前歷史的研究,是臺灣史前文化史知識的奠基者,除了積極推動碳十四定年法在臺灣的運用,更深刻剖析考古學研究方法與其發展。宋院士也是臺灣舊石器時代遺址與文化的發現者,對臺東長濱文化的研究,將臺灣史前歷史的認知往前推到了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而在卑南文化的發掘工作中,亦長年致力於遺址與文物的保存和維護工作,奠定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典範。此書藉由收錄其相關的重要著作,期冀引領讀者看見他的這些熱誠、努力與成果,以及其間所蘊含的學術卓見與深睿之處。
忠於人生:顏元叔精選集
顏元叔的文學批評不是高蹈的理論展演,而是奠基於中國和臺灣的歷史經驗中的批評實踐;它要求文學自由而寫實,既要不受政治教條的約束,又能充分反映時代、貼近人生。如果說文學批評的最高目標是發掘文學與人生相接觸時所迸發的火花,那麼顏元叔等身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他人生與時代交錯的軌跡,也許有些格格不入的時刻,但絕少不了鏗鏘有力的忠實反映。這本選集希望能反映這樣的精神。本書從「文學批評人生」、「西洋文藝思潮的引介」、「比較文學與批評的介入」、「時代的印記」與「外文學人的精神氣質」五大方向來把握顏老師的學思重點,突出他的貢獻以及相關研究較少提及的地方。
2024空權與國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空軍是一支高度依賴科技發展的軍種,隨著現代戰爭型態的變遷,科技在空中作戰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掌握先進科技,不僅是提升空軍作戰效能的關鍵,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113年度「空權與國防」研討會,正是基於此理念,秉承「科技建軍、科技強軍」的精神,聚焦於新興科技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與發展,特別是針對網路空間防禦、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無人載具運用以及衛星技術的進步,展開深入探討。本次研討會匯集了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專題研究,分享他們在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見解,內容涵蓋從戰略層面的科技應用到具體技術的實際操作與發展方向。這些文章不僅展示了當前科技在國防中的多層次應用,還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發。這些專題文章已經編撰成論文集,作為空軍建軍備戰與戰略規劃的重要參考資料。特別感謝各界學者的無私分享與支持,他們的研究成果將引領本院師生拓展學術視野,並在學術與實務層面上培養創新思維。這些寶貴的知識不僅有助於空軍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更為靈活應對,也將在空軍的訓練與戰備發展過程中發揮深遠的影響。本論文集的出版,不僅是對學術研究的一次總結,也是對國防科技發展的一次深刻探索,為提升國防科技實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空權的掌握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而空防作為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離不開對新興科技的持續探索與應用。113年度「空權與國防」研討會所呈現的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的空軍戰略規劃與建軍備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也為國家安全奠定更堅固的基石。在此,再次對所有參與本次研討會的學者與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們的貢獻對空軍的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也為本院師生的學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劇透:北藝大學生劇本創作集 2
本書收錄的四個年輕劇本,可能是因為初出茅廬,劇作家的情感、想法,或是所要反映的現實,都不是劇作中最顯眼的部分。相對地,它們像是四個介系詞:本身看似不起眼,卻有一種從零出發的姿態,努力在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讓自己與世界能有所定位。寫作,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
物理治療臨床案例(增訂版)
物理治療是一種專業,物理治療師是健康照護的專業人員,服務對象包括由新生到老年的各年齡層,服務場域包括醫院、機構、社區與住家。優秀的物理治療師了解臨床情境瞬息萬變,物理治療具有科學的基礎,亦需要運用智慧與藝術達到最佳成果,不僅以治療疾病與失能為目的,而是幫助人們促進健康、防止老化或身體活動的降低,達到積極生活的目的。 & 本書以案例學習方式撰寫成書,藉由真實情境案例學習過程,是將教室課堂的學生角色轉變成合格稱職的臨床物理治療師之最佳方法。經由每一章案例的臨床決策過程之推展,融入情境而自然地深入學習,避免由閱讀一般傳統教科書的死記背誦。期盼本書能促進提升物理治療之教育水準,使學生均能達到「能因應物理治療專業之發展,依臨床實務變遷而作適當調適之能力」。 & 本書教你—— & ˙具體生動與實際的案例教材,由淺入深地介紹物理治療常見之臨床個案 ˙由臨床案例學習物理治療的評估與介入設計 ˙深入解析個案處理模式在物理治療之應用 ˙活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 ˙配合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趨勢,強調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式學習與翻轉教育 ˙突破傳統學習的限制,由案例刺激討論與活用,促進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 ˙強調以個案為中心的物理治療服務理念 ˙實證物理治療以及ICF的應用 ˙提供醫療院所、照護機構、輔具中心等不同場域的物理治療實例
藍色邊疆:東亞海域中的清朝方略
要理解清朝的海上實力, 就必須跳出傳統觀點的藩籬, 不再用意識形態決定論來審視此一帝國。 & 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廣泛視角。作者將清朝描繪成亞洲巨人,在漫長的十八世紀中,靈活地應對各種挑戰,並活躍於無論是陸地或海洋的邊疆。藉由分析海事、水師和海關的制度化,作者提出擁有漫長海岸線的清朝並非一個漠視海疆的帝國,而是持續在政治、軍事,甚至概念上關注海洋事務。本書藉由一種從海洋視角審視清史的新取徑,開拓中國以至東亞歷史的討論空間。
我繪玩漢字:玩出漢字學習力[盒裝]
產品屬性:#教育桌遊 #漢字初學者 #附贈教學資源包 #適合於課室教學情境、親子同樂時刻、自主學習時光 Product: educational board games, pre-A to A1, online teaching kit included (suitable for classroom teaching, self-learning, family activities) & 源自臺灣師範大學漢字教學研究團隊,首創「鍵接圖記憶術」,為您打開漢字新視界!精選78個高頻且最具有優先學習價值的漢字及部件,以設計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研發「鍵接圖」,透過關「鍵」串「接」起字形與字義的圖像,讓漢字學習事半功倍、組字知識高效提升。 & 一套卡牌,十種玩法,雙語說明的遊戲指引,循序漸進且能自由變化,這套從識讀到書寫、鞏固形音義連結的教育桌遊,讓遊戲融入漢字學習,讓快樂伴隨能力成長。 & 適用對象: • 華語文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 • 外語人士的部件字入門指引 • 喜歡寓教於樂的漢字初學者 & 特色亮點: ✦ 臺灣師範大學研發,國際期刊發表 ✦ 獨創鍵接圖,字形與字義易學易記 ✦ 78個精選漢字部件,奠定學習基礎 ✦ 10種以上玩法,悅趣化學習提升動機 ✦ 中英雙語說明書,附贈數位教學資源包
白水老人:韓雨霖傳記[3冊合售]
白水老人韓雨霖,河北寧河縣人。生在清末國家存亡之秋,長於民初革故鼎新之際。傳奇的一生,彷彿一段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他見證了一貫道在大陸及臺灣發展過程,種種傳道的事蹟。他的修養工夫,是一貫道發一組道親效法的楷模;他是一貫道發一組的大家長,也是眾道親心目中永遠的老前人,總會及各支線皆尊稱他為「韓道長」。
創意樂齡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實踐
在世界各國社會逐漸進入高齡化的趨勢下,如何讓年長者的生活更加豐富和更有意義已成為各國政府思考的重要議題。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獨特且豐富生命意義的有效方式,不僅能充實樂齡者和年長者的心靈,也有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正面效益。為探討這方面的議題,本書《創意樂齡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實踐》應運而生。
拾光眷戀‧記憶中的紅色大門
本書的主題圍繞於作者全家曾居住過的日式眷舍—康定街四號,在眷村第三代的視角下,呈現舊時眷村之生活型態與文化特色。作者的外公外婆分別是來自中國的外省老兵以及台灣本土客家人,全家人曾居住在屏東市勝利新村(今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本書透過簡單的文字、插圖與老照片描繪舊時眷村中的人事物,以回憶錄的形式,展示眷村生活的多元樣貌,帶領讀者重返歷史、感受生活,深入思考文化融合的過程與意義。
清代司法實務中的錯誤:以《刑案匯覽.毆期親尊長》為中心
清代律例延續唐、明兩代的概念,比禮制所稱的期親範圍更廣。《大清律例》的「毆期親尊長門」計有13條例文,其定罪量刑的原則是,不同身分和不同情狀,應以示區別。當毆期親尊長案件裡的律例和司法實務衝突時,作為司法審判者的刑部,會嘗試綜合事實和律例,作出適當的審判,目的只有一個:追求情與罪的平衡,尤其是毆期親尊長這類涉及服制和尊卑議題的案件。靜態的法條和動態的司法審判是法律史研究的主要課題。本書以《刑案匯覽》為史料,針對「毆期親尊長門」記載的案件進行分類,以及刑部法律推理的探討。分類方面,強調錯誤類型的區分,並以說帖事實描述為標準,指出刑部或律例館官員認為下級審斷案錯誤之處。法律推理部分,注重各別律和例實際的適用結果,特別是遇到疑難雜案的案情時,刑部如何論處。
國防大學民國 113 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究論文集
從兩年前(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s)為由, 運用邊境屯兵演習,由演轉戰對烏克蘭發起混合作戰,至今已超過兩年半,其影響從歐洲蔓 延到全球,然戰事陷於膠著之際,中東衝突再度爆發,去年(2023 年 10 月 7 日)巴勒斯坦位於 加薩地區的激進組織哈瑪斯在以色列的銅牆鐵壁下,運用傳統武器與欺敵等手段,對以色列 發動奇襲,以色列隨後展開強大的全民防衛與動員的力量,力抗週邊中東可能威脅之敵,引 發中東的戰火與衝突。本文從俄烏戰爭初期完全不對等的烏軍戰力,如何面對全球第二的軍 事強權(俄軍),從混合戰演變為持久作戰;而後位處中東巴勒斯坦加薩的「哈瑪斯」發動「阿 克薩洪水」(al-Aqsa Flood)軍事行動,大規模突襲以色列,造成重大傷亡,以色列在面對哈瑪 斯的奇襲、人質威脅襲擾下,迅速展開全民防衛與動員作為的反擊與報復行動,導致國際與 論壓力與周邊真主黨(與激進組織)襲擾,使得中東衝突與危機再起,至今兩場衝突仍然持續進 行中;其中烏克蘭與以色列兩國面對戰爭型態轉變下的威脅,所展現出全民國防戰力與國家 韌性是兩場衝突能維持至今的關鍵要素;故本研究對兩衝突中兩國所面對戰爭型態轉變下, 全民國防與國家韌性實施探討,以提供我國全民國防與未來建軍備戰的參考依據。
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