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24年「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以「淨零、永續、低碳」為主題,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關議題,匯集各界專家、學者、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共同探討文創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期待通過交流與分享,促進跨領域的合作與創新,為文創產業的永續發開展創新的契機與可能性。在全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文創產業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實現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低碳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下,探討文創產業在減排、資源節約等方面的實踐與經驗分享。
忠信精明 : 2023華人基督教本土與全球之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為繼2011年以來所舉行同一系列學術研討會的第七屆「2023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之論文集結出版,共收錄14篇論文,凝聚了4個獨一無二的特點:(1)聖經版本的比較與詮釋;(2)神學觀點上的包容與堅持;(3)關心教會對於各種政治與社會變遷上的挑戰與回應;(4)同時反思華人教會與華人神學上處境化的問題。本書亦收錄本次舉行之圓桌論壇:「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的發言摘要。此論壇邀請了熟悉第一線實況的神學院師長與教會團體代表進行研討與交流。對於促進華人基督教本土化與全球化研究、啟發華人基督徒理解聖經、推動神學研究者與實踐者之間對話、以及鼓勵更多神學生與研究者生投入相關研究,都有明顯的貢獻。
貫之以道:五教同源脈絡下的民間儒家實踐
由傳統教派轉型而成的一貫道,至今仍標舉著「道不是教」、「五教同源」、「真儒復興」等傳道使命,走向不同的文明國度。諸多外來宗教盛行的民初華北時期,為什麼會定於儒釋道耶回呢?五種宗教是「合而為一」,還是另有其他更具創意的關係呢?「五教」之說有可能帶來更具包容性的跨宗教對話嗎? 當代一貫道即是在五教同源的架構下,延續民間儒家的實踐。儒家的日用倫常是華人社會的價值底蘊,並影響周邊的漢字文化圈。清末廢除科考,儒家雖退出政治場域,但如基因般的儒家文化總在世局動盪與社會遞變之際,成為一股或隱或顯的力量。在民間,儒家融貫道、釋而形成的三教信仰,從未因政權更迭而退出百姓的生活圈,其以宗教型態,持續在民間紮根壯大。
Histoire et volution des mentalits des juridictions internationales concernant la protection
Ce livre s’inscrit dans ce que Robert Badinter appelle la paix par le droit. Le XIXe siècle est celui de la fin des empires multiethniques et de l’émancipation des États dits nationaux. L’échec des stratégies politiques laisse place après 1918 à l’émergence du droit international. Les Tribunaux Arbitraux Mixtes, les Tribunaux pénaux internationaux, puis la Cour pénale internationale marqueront la construction de cette justice internationale. Nous avons choisi l’exemple de la Yougoslavie, car c’est le seul pays ayant été amené devant toutes ces juridictions, ce qui permet de voir l’évolution du droit. La Yougoslavie, créée sur les débris des empires régionaux, orchestrée par la France et sans réel programme politique fédérateur des Yougoslaves eux-mêmes, est devenue le laboratoire de ce changement d’époque, du basculement du tout politique vers le politico-juridique. Un autre point qui se trouve en filigrane de cette recherche est l’étude de la nature, la structure et la doctrine de ce nouveau droit international. L’émergence de nouveaux États sur les cendres des empires (les empires européens en 1918 et les empires coloniaux après 1960) laissait entrevoir un gigantesque chantier de construction de droits nationaux, constitutionnels et internationaux dont profite la France. Les mentalités françaises sur le droit international s’exercent à trois niveaux&: le droit organique (au service de l’État), la philosophie du droit et l’engagement militant des ONG. Les droits de l’homme et le droit des peuples à s’autodéterminer, proviennent directement de concepts français. Ce livre comporte plusieurs étapes. Tout d’abord, nous verrons l’histoire de la Yougoslavie sous l’angle de l’évolution du droit international. Nous verrons ensuite comment le droit international a évolué pour mieux protéger les libertés individuelles et collectives. Dans une dernière étape, nous verrons comment les juridictions internationales se sont imposées dans le débat public.
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軟精裝]
本書以常見的昆蟲為材料,透過生態圖片、插圖與繪圖,介紹昆蟲基本知識及一系列的昆蟲適應演化的環境保護議題;讓大眾了解地球生態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並思考如何減少環境破壞並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達到環境教育與昆蟲學推廣的目標。
追求卓越之路:從農村到學術殿堂[軟精裝]
前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出生於台中大肚農家,從小養成刻苦耐勞的性格,憑藉優異的數理能力、殷切的求知新以及自律的求學態度,就讀台中一中高中部、國立清華大學,取得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學成後,受聘回清華大學擔任副教授,升任教授、研究所所長,創立電機資訊學院,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他以卓越的學術成就,獲得國內外知名獎項之肯定,並影響台灣教育、產業發展。歷任教育部科技顧問、顧問室主任、經濟部及行政院科技顧問,以及主持多項國家型科技計畫,全力協助國家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 這本書敘述從農村到學術殿堂的追求卓越歷程,不僅是他個人的一生努力傳記,可作為下一代年輕人的榜樣,亦可一窺二戰後台灣社會的轉型與進步、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高科技產業的萌芽與崛起。
EMI Empowerment Toolkit
A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EMI百寶箱:打造成功的EMI課室你要知道的幾件事》, 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facul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aiwan's EMI practice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MI 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er (NTU EMI TLC), this book reviews the common challenges Taiwanese faculty and students face in EMI courses. Moreover, it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based on the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faculty. We, NTU EMI TLC, hope to share the NTU experience with nationwide EMI practitioners, students, and anyone concerned with the subject. We firmly believe sharing is the best path for mutual growth and joint success of EMI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本書為《EMI百寶箱:打造成功的EMI課室你要知道的幾件事》的英文版,內容包含EMI簡介、ISW簡介、EMI課室挑戰與解方、EMI課室的科技輔助工具等內容。本書結合臺大EMI教師的經驗,並加入相關文獻探討,系統性地整合成工具書,以期將EMI教學實務技巧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
Stranger Than Paradise:Reconceptualizing Globalization
This edited volume addresses the phenomenon called globalization by highlighting its neoliberal origins and critiquing its disguising as human destiny from three level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existential,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Exposing the masquerading of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as the perpetual peace after the end of history, the authors of this volume to different extents all call upon us to reflect on its Capital-driven and Western-centric nature and operations, with a view to facilitate its end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phase of global collaborations through which we can tackle the roots of the natural and man-made catastrophes incurred by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如何有效閱讀?= Read smart with SQ3R
國立臺灣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NTU EMI TLC)期望透過這本工具書逐步帶領讀者認識SQ3R閱讀法,闡明此閱讀法的原理,以及其對閱讀理解文章帶來的助益。此外,本書亦將說明為何鼓勵學生習得這項閱讀技巧,期許學生可利用SQ3R閱讀法應對平時課程所需預習準備的龐大閱讀量,以及改善準備考試的方法。由於閱讀與寫作具有高度的關聯性,當學生掌握如何訂定標題、確立文章結構與文章來龍去脈之後,即可以從「好的讀者」(Good readers)成長為「好的作者」(Good writers);日後進行寫作之時能更加流暢、具備邏輯性。這本工具書內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將針對SQ3R閱讀法做最基本的介紹,講解並帶領讀者熟悉SQ3R的五個關鍵步驟:Survey(瀏覽)、Question(提出疑問)、Read(閱讀)、Recite(背誦)、Review(複習);第二章針對近期的SQ3R閱讀法之實證研究進行文獻回顧;第三章呈現「E2英語閱讀力工作坊」是如何帶領學員應用SQ3R閱讀法於閱讀理解文章;第四和第五章則是藉由參與活動的學員和帶領員分享實際經驗,以此討論為何建議大專院校學生積極學習SQ3R閱讀法,這兩章將以實際例子與經驗分享,說明SQ3R閱讀法對於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有著相當顯著的成效。本中心期望透過「如何有效閱讀?Read Smart with SQ3R」全面性地介紹SQ3R閱讀策略,使更多有意提升自身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習者,藉此達成有效閱讀的目標。
EMI百寶箱:打造成功的EMI課室你要知道的幾件事
國立臺灣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NTU EMI TLC)相信EMI教育模式有助學生培養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進而開拓更廣泛的學術和職涯發展機會。因此,本中心撰寫了「EMI百寶箱:打造成功的EMI課室你要知道的幾件事」分享EMI實務指南和教學策略,期幫助EMI教師更從容地應對英語授課的挑戰。這本工具書內文分為四章節:第一章針對EMI教育模式進行探討,從其定義、源起、與其他雙語教學模式的比較、以及臺灣的教學現況等諸多層面討論;第二章介紹ISW教學工作坊以及BOPPPS教學模式,可快速增進教學技巧的速成術;第三章討論EMI課室內師生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相對應的解方,其中分別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描寫;第四章則是探討數位工具在EMI課室內可發揮的作用,諸如運用互動式教學軟體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活用ChatGPT輔助生成教案、善用多種影音軟體進行教學影片錄製等。本中心希望將臺大實施EMI教學的經驗分享給全國大專校院的EMI教學者、學生以及關心此議題的讀者。因為我們相信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分享將有助於促進臺灣高教現場EMI教學的發展,期待能夠提升臺灣整體高教的EMI實力。
劇場圖像的誘惑:史料證據、社會文本與文化展演
劇場稍縱即逝的特質讓劇場史學家在拼湊過去的劇場面貌時,比其他藝術遭遇更多的難題。劇場圖像──可能指涉和劇場相關的演出、人物或成規的圖像再現──作為史料是相對晚近的。弔詭的是,歐美劇場史學家往往大力鼓吹不該輕忽圖像,卻旋即殷殷告誡,圖像隱藏諸多詮釋陷阱。據此,本書企圖建立一個系統性考核劇場圖像作為史料的方法,並突破劇場圖像的研究限制,視劇場圖像為多重文化力量角力下的社會文本。其中,隨著媒介性質與功用的演變,圖像的表演性被凸顯,尤其是可大量流通、以演員為主的圖像成為有意識的文化展演。本書先提出一個跨領域的劇場圖像分析架構,再佐以五個涵蓋古今中西劇場的圖像案例,剖析它們如何作為史料證據、社會文本或文化展演文本。
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得獎作品集 第七輯
本書為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第十三、第十四屆(2023-2024年)得獎作品共38篇。依人文、社會、自然與生命教育四組,分不同重要議題。學生依題深入思考、論述,理性、自省與關懷兼具;學者專家之評論,鞭辟入裡。各重要議題如:AI畫作與人類畫作是否具有同等藝術價值?如果透過精神健康通行證(如psycho-pass)能有效預防犯罪,政府應不應該這樣做?如果虛擬實境(VR)中充滿快樂,現實生活中充滿痛苦,該如何選擇?我們是否應該賦予動物公民權?應該縮減高等教育人文學科的規模嗎?如果國家遭受侵略,個人有沒有上戰場的道德義務?不應該製造有意識的AI?現代人需要靈性生活嗎?【內容精選】本質主義對藝術的探求在各個時代有不同的討論,但追究其觀點:AI 畫作與人類畫作並無區別,因爲藝術本質是「客觀的」,只要作品符合相對應的藝術本質,就能展現其藝術價值。然而如此這般的「內在觀點」卻面臨許多挑戰……——第十三屆.人文組首獎〈AI畫作與人類畫作是否具有同等藝術價值?〉雖然完全捨棄充滿痛苦的現實世界,轉而投入充滿快樂的VR世界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適當地的使用VR世界,將能幫助我們完成更多現實世界中的目標以及追求。因此,如果VR世界中充滿快樂,現實生活中充滿痛苦,我們應該適度地的使用VR世界,來幫助我們度過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難關,進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或是活得更快樂。——第十三屆.自然組首獎〈如果虛擬實境(VR)中充滿快樂,現實生活中充滿痛苦,該如何選擇?〉本文基於三個理由,認為人民具有上戰場的道德義務:保衛自己生存的社群可以由任何同意社群存在的道德信念加以證成;為了捍衛自由生活於國家中的權利與社群空間,個人應有上戰場的道德義務;人民可以基於感恩(gratitude),負有上戰場保衛國家的道德義務。——第十四屆.社會組貳獎〈如果國家遭受侵略,個人有沒有上戰場的道德義務?〉人類有心靈,人類的心智很豐富,在這個層次上,靈性會跟人類獨有的高等心智能力相關,舉凡道德與智慧,自我實現的需求以及對意義的追尋,進而衍伸生到一系列對世界的大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幸福是什麼?——第十四屆.生命教育組首獎〈現代人需要靈性生活嗎?〉
儒学をいかに生きるか:近世日本儒者の経書解釈と思想実践[精裝]
近世日本是幕藩體制的武家社會,而且沒有像同時代的中國、朝鮮那樣的科舉制度。因此,日本的儒者大多沒有穩定的身分地位,除卻幕府或諸藩延攬任用的儒者以外,多數儒者身居市井、鄉村,與一般庶民沒有兩樣,甚至屬於邊緣的存在。然而,日本儒者與其他東亞的儒者一樣,飽讀經書並深信儒家經世理念,希冀透過著述、教育、出仕等方式發揮己學,以實踐「修己治人」之道。本書重視日本儒者這樣的主體意識,並帶入儒者的遊學及開展知性人際網絡的視角,探討中井竹山、中井履軒、脇蘭室、柴野栗山、安積艮齋等儒者如何通過解釋經書及思想實踐以活出儒學。竹山著作《柬稽》以建立日用實踐禮儀;履軒以批判性繼承朱子學的立場解釋《論語》及《詩經》;蘭室遊學懷德堂師從竹山,嚮往聖賢修己治人之道、高度評價顏淵,並開展其經世思想;栗山遊學江戶、京都,累積豐富的人脈,在出任幕府學官推展學政改革之餘仍持續與文人儒士交遊;艮齋秉持以朱子學為主並兼容諸學的態度,從其《詩經》講學可看出艮齋投注經學教育、啟迪後進的熱忱。這些儒者各自有其立場及生活方式,然而皆真摯地看待學問,以此態度解釋經書、教育門生、乃至參與政治。本書は、主に近世後期を生きた中井竹山、中井履軒、脇蘭室、柴野栗山、安積艮斎といった儒者たちを取り上げて、彼らの経書解釈と思想実践のあり方を考察する。彼ら朱子学を学んだ儒者たちにとって、経書解釈はただ『論語』や『詩経』などの古典をめぐって、字義を読み解くための学問的作業に止まるものではない。むしろ、聖人や先賢たちの言葉を自らの人生において理解し、実生活での実践に直結するものであり、いわば経書解釈と思想実践は表裏一体の関係にある。それは、とりもなおさず個人の気質変化から人倫円満の追求を含めた事柄に関わらせて考える、人生としての学問である。まさしく儒学を生きるあり方にほかならない。日本の儒者たちはあくまで学問への追求を志向し、そして聖人の教えを人生の道しるべとして己を修め人を治めようとした。儒者の道への意識である。彼らは学問塾を営み、門弟を教育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そのような道への意識を次の世代へとつなげていった。
林茂生文獻選輯
林茂生是臺灣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及思想家之一。然而,他所留下能充分表達其思想體系的文章並不多,至今也未曾有將其文章集結成冊的專書問世。本書摘選七篇林茂生寫於日治時期至二戰結束後不久的著作與演講記錄稿,盼能補足此一思想史上的遺憾,讓世人更進一步理解其生平、思想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所選文章不僅具有代表性,也深具歷史意義,從中亦能看出林茂生在西方哲學、基督教信仰及日本儒學這三方面的學術涵養,且精通漢字文言文、日文、英文、德文、臺文羅馬字、臺文漢字等各種語文。為了彌補收錄其文卻仍難以呈現林茂生思想全貌細節之遺憾,本書特邀歷史學者及哲學學者從不同的視角來理解他身為知識分子的公共參與,以及身為一位學術研究者的心智生命。對想深究臺灣思想史、現代化乃至民主化的讀者來說,本書既能讓讀者親炙林茂生本人的書寫,又能從文字當中經歷一個具有歷史縱深並兼顧內外生命展現之視野。
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本身有著本質上的問題及困難,軟體工程各種工程層面及管理層面中涉及的技術,便是為了逐步克服與減緩這些軟體與生俱來的複雜性、易變性、隱藏性及一致性等問題,進而透過系統化的軟體流程改善,讓開發團隊能循序漸進地學習如何與這「軟體狼人」共舞。本書彙整了李允中教授在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軟體工程這門課的主要內容,共分為十章,分別以軟體流程、需求工程、物件導向軟體開發、軟體設計、軟體專案設計與管理、軟體測試、軟體品質管理與保證、軟體建構管理、軟體正規方法論、軟體流程改善之軟體能力成熟度整合模式等為主題,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認識軟體開發的完整過程,並在書末以企業個案為例,幫助讀者將前面各章所學的概念與技術融會貫通,進而完善屬於個人的軟體流程。
多元新視界: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
台灣青壯作家正值創作力最旺盛的成熟期,本書是第一本對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有深入研究的合集。內容以劉亮雅的導論〈多元新視界: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簡史〉開場,收入曾秀萍、辜炳達、蕭義玲、李淑君、張雅蘭、楊凱麟、詹閔旭七位學者的研究論文。七章以不同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分別切入郭強生、駱以軍、賴香吟、胡淑雯、吳明益、童偉格、黃崇凱的二十一世紀小說,探討男男情慾、台日情結、歷史書寫、例外狀態、違章結構、倖存者書寫、白色恐怖書寫、環境創傷、生態療癒、悼亡、知識-存有論探尋、媒介記憶等議題。這些多樣的視角和議題展現了二十一世紀台灣青壯作家小說的多元豐富以及新的視野,也深化了對於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導論則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流派系譜與背景地圖,綜論二十一位台灣青壯作家超過五十篇(本)小說。
尋找新天地:日本人的環太平洋移動與帝國的定居殖民主義
花蓮的移民村、高雄的鳳梨園,與夏威夷有何關連?美國及日本的帝國間關係,何以影響臺灣的農業發展?日本如何將在美洲的定居移民,轉化為擴張殖民的一體兩面?本書發掘那些高舉「海外發展」大旗,在環太平洋來回移動的日本人移民被湮沒的複雜故事,並藉由追溯這些跨越重重海域的殖民定居者足跡,解開他們的身分認同與主體位置之謎。國家與移民的關連是本書敘事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本書闡述二戰前亞太盆地的移民群體、擴張主義思想、殖民專業知識和資本的交流,以探討在美日本移民事業興衰與帝國日本之間的往返與繫結,並牽動著滿洲和臺灣的農業發展。他們運用自身技術、資本及設備,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援,協助國家推進和平擴張的殖民目標。作者試圖記錄日本帝國主義伸展到其主權與軍力之外,不可或缺卻被遺忘的這一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張素玢 專文導讀★ 本書英文版榮獲2020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John K. Fairbank Prize)
法語時態和語氣認知用法詳解
數位化時代,法語語法教學,無論在台灣甚至在亞洲鄰近國家,如越南,都面臨諸多挑戰。因著網路的發達,學生隨手可取得具體的資訊,因此,面對教師解釋法語文法之理論用法或較為抽象的說明時,難以理解與吸收,致而影響其法語寫作及口語表達能力,但文法教科書中的用法說明,對學習者而言,經常「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時態和語氣的用法呈現方式缺乏概念整合的思維。此外,文法教科書在動詞時態用法說明上另一項不足之處,在於沒有提及aspect(動貌)在時態選擇上的重要性,而動貌之概念在時態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針對這項不足,本書於第一章有詳實的陳述。本書之特色在於突破傳統的語法研究,以認知語言學觀點為基礎,探討法語時態和語氣的認知用法,透過形式上相似語句的剖析,解釋其意義上的差別,把焦點放在學習者腦中的形式結構之建立,旨在建立抽象的時態和語氣用法與具體事實之間的關係,有別於現行文法教科書僅呈現用法之規則,沒有把抽象的時態和語氣用法與真實的世界經驗相結合。我們希望透過活化的文法,讓學習者一學就會,藉此鼓勵他們發展出概念性能力。認知語言學把概念性能力培育當作學習目標,而欲達成此目標,需要學習者主動深入研究概念性之區別。此外,認知語法也強調語法規則用認知方式來描寫,會有更大的可靠性和更高的解釋力。本書不僅適用於文法教學,也適用於自主學習。
理性與公平:在歐洲建構正義,從中世紀教會法到《歐洲人權公約》(上下冊不分售)
本書探討中世紀教會法、近代初期甫憲法化的法國、英國和德國的法制發展,揭櫫審判正義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法官的獨立與公正乃是審判正義的核心。本書也解釋了法院職能在不同歐洲政治體中的變異,儘管存在分歧,不同國家傳統如何共享某些基本價值和特徵。有別於許多介紹西方法制的論著囿於特定時空的制度內容,本書從正義的觀念談起,藉由但丁《神曲》中,寡婦向羅馬皇帝圖拉真抗辯的故事開場,引出主旨:法官要在眾目睽睽下實現正義,兼具思想史的意涵。在史料的使用方面,本書不落固守訴訟程序的窠臼,是結合歷史、法學、與法律思想的跨學科研究。
明清文言傳記選(上下冊不分售)
這是一套兼具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同時也適合自學者使用的文言文教科書。其編寫在根據教師所累積的教學經驗之外,吸收並整合了海內外同類教材的諸多優點。作為文言文學習核心的虛詞和語法在本書中不僅涵蓋面廣,也有相當的複現率。在編排上的設計,能讓學習者易於掌握虛詞的特點、鞏固所學;針對較難理解的語法也有例句做詳細的說明。對於文言文複雜的詞彙系統,特地編寫了下冊的「詞義分析舉例」來幫助學習者克服多義詞在閱讀上造成的障礙。所選十六篇傳記的傳主有將相、有僕從、有藝人、有儒士,也有大內宮女和巾幗英雄等,從中能折射出明清時期的社會面貌。文章都出於名家之手,故事篇篇精彩,文辭生動流暢,學習的時候可收寓教於樂的效果。
音樂、文學與教育(再版)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當中若有所感,點滴都可以發乎文字以成文章、詩詞。作者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來,凡經驗所及,豈能沒有任何見地。至於音樂,則是作者自娛快意。作者自謙凡三者雖不足入室,登堂亦足哉!
人與上帝(卷八)自中西哲學思想之會通看中西形上學的基本課題
此書之副標題為「中西哲學思想之會通看中西形上學的基本課題」,包括對西哲之「存有」、「存在」、「本質」、「人性」、「人格」,和中哲之道「陰陽」、「有無」、「太極」、「天命」、「人性 」等概念之比較、分析、融合。
天主教輔仁大學105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輔仁大學遴選105學年度傑出校友,計有「 學術卓越類」、「工商菁英類」、「本校特殊貢獻類」等獎項,共九位校友獲此殊榮。本專刊深入介紹這九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歷程。
天主教輔仁大學106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這七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歷程。不僅展現輔大人的精神,更具傳承意義。
天主教輔仁大學107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107學年度八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上主的葡萄園:鄂西北磨盤山天主教社區研究(1634-2005)
本書利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方法對磨盤山天主教社區群體進行全方位研究,從中探尋天主教傳入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軌跡和各種特點。
輔仁大學2018音樂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輔仁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治療組為國內發展音樂治療教育先驅,為推廣音樂治療並提供學生豐富寬廣的學習視野,每年舉辦音樂治療講座暨工作坊。本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幸邀請英國知名音樂治療學者Dr. Amelia Oldfield舉辦專題講座,另經甄選共計五篇論文發表如下:〈音樂治療臨床應用教學模式〉、〈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音樂治療專業教育〉、〈海外受訓音樂治療師返台在台發展的現況與省思〉、〈從音樂週記創作經驗探討音樂即興的治療性功能〉、〈雷特症音樂治療之行為表現初探〉。本論文集發表人包括國內外臨床經驗豐富的音樂治療師、精神科醫師,依兩大主軸「音樂治療中的訓練議題」及「音樂治療中的臨床議題」,提供音樂治療專業人士及學者深入且極富價值的研究成果。
人與上帝(卷十)人與人生的探討
2005年天主教輔仁大學出版社開始出版一系列著作《人與上帝》,全部計畫出版十一卷,主題是以探討中西哲學中的有神論和無神論思潮為中心。作者在第十卷中採用1971年出版的《人的探討》,亦可將卷十看作有關人生意義的一個綜合性的探討。
先秦兩漢思想叢論(再版)
中國哲學思想在先秦已奠定基礎,各家的思想體系亦大致完成,後人不過是添枝加葉。秦漢則為君王專政完成時期,此種政治體制對先秦思想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甚至有些扭曲的現象,凡研究中國哲學思想者不可不知也。
辨析《易傳》哲學思想之本旨與衍義
《易傳》除了對《周易》進行線條符號的詮釋工作之外,並闡述了作者群們的哲學思想,而後人則常循此更多作推衍,因此辨析《易傳》之本旨與衍義是必要的。
天主教輔仁大學102學年度傑出校友
本專刊深入介紹天主教輔仁大學102學年度十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過程、生活經驗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天主教輔仁大學103學年度傑出校友
輔仁大學遴選103學年度七位傑出校友:「學術卓越類」由黃鶯聲、戚謹文、紀蔚然校友獲獎;?藝能體育類?由王?華、林肇睢校友獲獎;「工商菁英類」由陳玲華、高樹勳校友獲獎。本專刊深入介紹103學年度七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天主教輔仁大學104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輔仁大學遴選104學年度傑出校友,計有「 學術卓越類」、「工商菁英類」、「藝能體育類」、「社會服務及彰顯天主教精神類」以及「本校特殊貢獻」等五類獎項,共九位校友獲此殊榮。當選之傑出校友,於12月04月舉行之校慶感恩慶祝大會中,接受江漢聲校長頒獎表揚,並受邀至母系演講或座談,與在校師生一同分享他們在其專業領域的成功經驗,作為大家借鏡典範。
天主教輔仁大學101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輔仁大學101學年度六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過程、生活經驗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天主教輔仁大學108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108學年度十一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天主教輔仁大學109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109學年度九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天主教輔仁大學110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本專刊深入介紹110學年度九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天主教輔仁大學90年史稿—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1925-2015)
本書以「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為主軸,分為敘事篇、紀傳篇、編年篇三大部分,並將輔仁大學的校名、校旗、校徽、校訓、校歌、主保及校慶、歷任董事長、歷任校長及現任董事長與校長編列於前,俾便讀者對本校有概括的認識。敘事篇分大陸時期(1925-1952)與臺灣時期(1961-2015),說明本校自倡議、創辦、中斷、遷移、再造的過程,客觀敘事,無涉褒貶,以彰信史。紀傳篇依「生不立傳」修史慣例,選錄三十位已故校史重要人物,依傳主生年先後為序,述其行誼事蹟,以存典型。編年篇依時序先後臚列校史大事。另將天主教教育宣言、天主教大學憲章、本校辦學宗旨目標、本校在臺復校後建築物落成時間、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傑出校友、校友會及姊妹校名錄、本校權責分工(組織架構)圖、院系成立時間表和現況等,分別列表置於附錄,以便查考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