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製臺灣:高雄煉油廠歷史與遺產
從六燃到高廠,高雄煉油廠是臺灣第一也曾經是唯一的煉油廠,它無疑是七十餘年在臺灣經濟史上的核心價值。一本高雄煉油廠史除了可釐清產業脈絡變遷,更可聚焦廠區空間內部構成,進而探討其與周邊空間的文化關聯,才能兼顧煉油工業所帶來的利與弊,公允評論高廠近百年的多樣面貌。在兼具產業宏觀角度以及地方發展的微觀視域,雙重面向才能比較客觀檢視高廠的歷史地位。
茗茶秋毫:南投縣傳統手工製茶文化
南投縣是全台重要的茶葉產區,南投縣政府於民國108年率全國之先,將「傳統手工製茶-鹿谷烏龍茶、名間埔中茶」登錄為「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別的無形文化資產。早期傳統手工製茶全依靠人力手工,並須配合天候,過程包含地方社群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發展出專業知識與技術。本書為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透過口述歷史調查研究,將公告認定的鹿谷烏龍茶保存者蘇文昭師傅、名間埔中茶保存者陳茂淳師傅的製茶流程,及過去鹿谷、名間兩地傳統茶農的製茶生活,以文字方式留下紀錄。
竹劍與藤條:大溪警察宿舍群故事
大溪警察宿舍群興建於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係日本時代大嵙崁支廳職員宿舍,後經歷改制大溪郡役所、及戰後國民政府使用至今。宿舍群歷經多次增改建,呈現了目前的巷弄聚落紋理風貌,並於2012年登錄桃園市歷史建築,本書以小說的形式,描述大溪警政聚落跨越兩代的故事。透過原住戶前期口述歷史研究與田野調查,以原住戶「父親 / 子女」的記憶出發,將以五篇主題短篇,書寫不同時空切面的警政與聚落生活。
阿公的虱目魚[精裝]
「鹽埕雙條溪 老人會變少年家」,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我們將認識鹽埕在地的溪水河川,讀讀它的傳說,了解一條河流的生命史,知道它和我們人類之間的互動影響。
中油宏南宏毅宿舍群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暨保存計畫整體規劃
位於高雄市楠梓區高雄煉油廠(現已關廠)旁的中油宏南宏毅宿舍群,全區規劃完善,環境清幽綠意盎然,生活機能良好,受全高雄市監管之紀念老樹亦有高達三分之一位於本宿舍區內外,可說是北高雄市的城市之肺。 高雄煉油廠前身為日治末期「第六海軍燃料廠」,戰後轉為中油公司之高雄煉油廠,其附屬宿舍二戰後作為廠內職等較高之職員宿舍使用,煉油廠與宿舍群共同見證台灣煉油石化工業的起落。中油宏南宿舍區完整保留各時期興建之設施,包含:各年代宿舍群、咾咕石防空洞、津田型手壓汲水泵浦、俱樂部、高爾夫球場、游泳池、學校等,區內完善的生活機能可謂國內少數企業社區之典範案例,具備文化資產價值,因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於2015年8月將宏南宿舍以「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中油宏南宿舍群等)」為名登錄為文化景觀。 本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暨整體規劃成果歷經3年方告完成,特別提出大、中、小三層級之景觀保存架構,盼從維護地區生態與產業地景之視野,確保本宿舍群文化景觀與周邊地區持續互動,達到永續發展之保存目標。
相遇: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
本書為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於2025年舉辦之「相遇: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展覽專書,收錄參展之65位藝壇前輩與當代新銳藝術家共103件以陶瓷媒材的創作。在臺灣陶瓷發展的歷程中,不但陶藝家創作陶瓷作品,從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也有許多水墨畫家、油畫家、水彩畫家、版畫家等領域之藝術家,以陶瓷做為載體從事繪畫與各類型的創作,形成一片多彩繽紛的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本展覽依據臺灣美術史的歷史脈絡,展出藝術家的陶瓷繪畫與跨媒材的藝術作品,呈現臺灣陶瓷與美術相遇的重要篇章。
偶遇.無心.偶然 走一迴:廖吉雄85回顧展
回顧展以「偶遇、無心、偶然」為題,依循時間軸線,呈現廖吉雄自重拾畫筆以來的七大創作系列,展現其由寫實走向抽象、由外在風景轉入內在心象的蛻變歷程不僅體現了他在創作形式與媒材運用上的多元探索,更映照出內在心象的深刻轉化與昇華。
警察即決的現代:日治臺灣的違警罪與現代生活秩序
本書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違警罪與即決制度,如何在殖民治理下深入庶民日常,逐步形塑現代生活秩序。違警罪所規範者並非重大犯罪,而是圍繞文明生活所設定的行為準則,涵蓋人際交往、空間使用、交通移動與公共行為等面向。透過高密度警力與即時處罰程序,該制度在臺灣社會中廣泛運作,對常民行為產生持續影響。 本書結合法律史與社會史方法,從《臺灣違警例》的制定出發,分析警察執法、制度實踐與民間回應的歷史過程,說明該制度如何在承襲殖民母國經驗的同時,根據臺灣在地統治需求加以調整,並揭示法律如何滲入基層社會,以及人民對規範的排拒、接受與再詮釋。 透過多樣原始史料與具體案例的細緻分析,本書呈現警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形塑行為與秩序,並指出其推動對現代生活方式雖具一定成效,然在殖民統治情境下,影響多侷限於外在行為層面,未必促成價值觀的深層轉化。
解鎖水金九黃金密碼[精裝]
這是一個參加戶外教學活動突發的穿越奇妙故事,主角水水及小久在大金瓜及小金瓜帶領下,前往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各個重要的礦業遺址,一探從前黃金歲月中原本礦工生活環境,同時可從故事中了解水金九礦業遺址能被選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原因,也可以認識世界各地的礦業遺址,究竟水金九礦業聚落黃金密碼神秘之處何在?快跟著水水及小久一起展開探索吧!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精裝]
本書為臺北市立美術館「黑潮:賴純純回顧展」展覽專輯。展覽由張晴文策劃,以「黑潮」為名,象徵賴純純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透過「存在與變化」、「真空妙有」、「海洋與仙境」、「社會參與」等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創作、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百餘件作品。展覽專輯完整收錄展出作品圖版,以及策展論述、藝術家自述、藝評家峯村敏明與獨立文字記者吳垠慧所撰寫之專文。
有德之境 在地之筆 林有德創作紀念展
林有德老師1911年出生,1926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就讀,在校期間師事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老師,奠定水彩畫基礎,也養成勤於戶外寫生,從大自然汲取創作靈感的習慣。於學校畢業後,進入教職服務,並曾先後擔任豐原首任與次任鎮長、臺中縣議員等公職。政務繁忙,卻始終不曾間斷創作之路,持續以畫筆記錄生活、抒發情懷,展現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此次的紀念展,距離林有德老師1988年首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之「第一屆臺中縣美術家接力展」已有37年,別具意義。展出作品橫跨林有德老師近75年創作歷程,涵蓋早年探索、中年成熟,至晚年沉潛的各個時期,完整呈現其一生創作的軌跡。林有德老師擅長描繪山水田園與日常風景,筆觸細膩、色調淡雅,作品中流露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深具人文溫度與在地韻味。透過本次紀念展,期盼讓觀者走進他的視野,細細品味,感受他對土地的深情與藝術的恆久力量。
觀物而審,形神兼備:從國美館典藏林玉山畫作析論其「三知寫生」理念的貫徹[兩本合售]
2023年2月國立臺灣美術館以構築林玉山完整創作歷程及藝術特質、成就和畫風發展脈絡為目標,委請學者黃冬富教授以2019年至2022年林玉山家屬捐贈之林玉山水墨、膠彩畫、寫生冊、畫稿等典藏作品為主要研究內容,執行「林玉山藏品研究及撰研計畫」,從國美館林玉山典藏品中,精選出正式作品53件(水墨、膠彩為主軸),手繪稿203件(包括寫生冊中各類型速寫稿件),先針對這256件作品分別進行圖說分析,統整分析結果,進行專文論述;2024年8月完成研究成果,內容包含林玉山藝術生涯簡述、藝術風格特質及其獨到的寫生理念之分析、發展脈絡的梳理,作品創作年代約從1920年至2000年,是林玉山一生創作精華的珍貴畫稿;其筆鋒描寫天地萬物之真實,風格精麗寫實,不論花卉、植物、禽鳥、畜獸、人物及自然景觀等,類材多元、無所不專,呈現豐富的藝術美學及人文底蘊。縱觀林玉山創作橫跨清代傳統繪畫啟蒙、日治現代繪畫洗禮、戰後中原文化滋養,與臺灣歷史脈動息息相關,亦是臺灣美術史發展的縮影。現將研究內容完整彙編成《觀物而審,形神兼備:從國美館館藏林玉山畫作析論其「三知寫生」理念的貫徹》專輯套書出版,以提供學者專家研究之用並呈現本館典藏林玉山作品之內容樣態。
2025臺中市當代藝術家邀請展[兩本合售]
2025「臺中市當代藝術家邀請展」,受邀參展藝術家高達362位,作品集粹自從千禧年出生的20多歲至80歲以上的創作者們,參與年齡橫跨一甲子的藝術家,一同在這個舞台上攜手為臺中市的當代藝術發展畫下重要的一筆。本屆則加入17位首度展出者,足以看見臺中市的藝術創作充沛豐盈的動能,藝術新星也逐漸嶄露頭角。2025年8月17日至9月3日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隆重開展。歡迎各方的藝文愛好者,開始為這個夏天規劃一趟精彩的臺中藝文走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