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物而審,形神兼備:從國美館典藏林玉山畫作析論其「三知寫生」理念的貫徹[兩本合售]
2023年2月國立臺灣美術館以構築林玉山完整創作歷程及藝術特質、成就和畫風發展脈絡為目標,委請學者黃冬富教授以2019年至2022年林玉山家屬捐贈之林玉山水墨、膠彩畫、寫生冊、畫稿等典藏作品為主要研究內容,執行「林玉山藏品研究及撰研計畫」,從國美館林玉山典藏品中,精選出正式作品53件(水墨、膠彩為主軸),手繪稿203件(包括寫生冊中各類型速寫稿件),先針對這256件作品分別進行圖說分析,統整分析結果,進行專文論述;2024年8月完成研究成果,內容包含林玉山藝術生涯簡述、藝術風格特質及其獨到的寫生理念之分析、發展脈絡的梳理,作品創作年代約從1920年至2000年,是林玉山一生創作精華的珍貴畫稿;其筆鋒描寫天地萬物之真實,風格精麗寫實,不論花卉、植物、禽鳥、畜獸、人物及自然景觀等,類材多元、無所不專,呈現豐富的藝術美學及人文底蘊。縱觀林玉山創作橫跨清代傳統繪畫啟蒙、日治現代繪畫洗禮、戰後中原文化滋養,與臺灣歷史脈動息息相關,亦是臺灣美術史發展的縮影。現將研究內容完整彙編成《觀物而審,形神兼備:從國美館館藏林玉山畫作析論其「三知寫生」理念的貫徹》專輯套書出版,以提供學者專家研究之用並呈現本館典藏林玉山作品之內容樣態。
2025臺中市當代藝術家邀請展[兩本合售]
2025「臺中市當代藝術家邀請展」,受邀參展藝術家高達362位,作品集粹自從千禧年出生的20多歲至80歲以上的創作者們,參與年齡橫跨一甲子的藝術家,一同在這個舞台上攜手為臺中市的當代藝術發展畫下重要的一筆。本屆則加入17位首度展出者,足以看見臺中市的藝術創作充沛豐盈的動能,藝術新星也逐漸嶄露頭角。2025年8月17日至9月3日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隆重開展。歡迎各方的藝文愛好者,開始為這個夏天規劃一趟精彩的臺中藝文走讀之旅。
有德之境 在地之筆 林有德創作紀念展
林有德老師1911年出生,1926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就讀,在校期間師事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老師,奠定水彩畫基礎,也養成勤於戶外寫生,從大自然汲取創作靈感的習慣。於學校畢業後,進入教職服務,並曾先後擔任豐原首任與次任鎮長、臺中縣議員等公職。政務繁忙,卻始終不曾間斷創作之路,持續以畫筆記錄生活、抒發情懷,展現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此次的紀念展,距離林有德老師1988年首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之「第一屆臺中縣美術家接力展」已有37年,別具意義。展出作品橫跨林有德老師近75年創作歷程,涵蓋早年探索、中年成熟,至晚年沉潛的各個時期,完整呈現其一生創作的軌跡。林有德老師擅長描繪山水田園與日常風景,筆觸細膩、色調淡雅,作品中流露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深具人文溫度與在地韻味。透過本次紀念展,期盼讓觀者走進他的視野,細細品味,感受他對土地的深情與藝術的恆久力量。
風起05—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05警戒區 」開館誌[線裝]
本書以風起05為題,訴說跑道頭過往的輝煌戰績,探討文化資產與博物館園區的願景,從戰備用途到文化展演,警戒機庫角色的轉變,體現了空間再生,就如同探索文化資產再利用的無限可能般,它將與無數的下一代共同展翅翱翔。
第13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13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於2024年8月29、30日在本館文獻大樓舉行。本次研討會聚焦於「日治時代臺灣規畫與治理」,試圖從文獻史料、檔案中,探索日治時期政府對臺灣的規劃與治理實況。本專輯收錄此次研討會發表的11篇論文,另6因投稿其他期刊等因素,不予收錄。 11篇論文依其發表場次編輯,這些文稿都是目前學者專家針對此次研討會提出最新個人研究成果,於會後彙編專輯出版,以提供有志研究臺灣史人士參考。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_我們的島嶼之海[精裝]
在人類世環境危機的背景下,藝術扮演著連結自然、科技與人類之間深層對話的角色。本次巡迴展覽「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不僅是一場感官與思想的探索,更是臺北市立美術館透過藝術介入回應當代議題的重要行動。這是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於臺灣的首次大型個展,展覽打造出一個多層次的空間,使藝術得以在體現、經驗、感知、氣候行動與超越人類中心觀點的脈絡中,於自然與人造環境之間擔任媒介角色。我們期盼本展能促進全球與在地觀點之間的連結與關懷。 展覽「你的好奇旅程」集結藝術家生涯中的經典與新作,旨在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同時反映人類對世界持久不衰的好奇心。從《美》(Beauty)的彩虹景象到《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深刻凝視,喚起觀眾對環境共生的思索。《漂流指北針》(Adrift compass)將冰島海岸漂流木與地磁定位,恆指向北;《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The seismographic testimony of distance)以藝術品運輸過程的顛簸記錄,思考全球物流足跡如何成就藝術的旅程。《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Object defined by activity (then))、《生命沿線而生》(Life is lived along lines)、《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將視覺感知與物體或人體的運動敏感地聯動。設置於美術館公共空間的《循環扇》(Ventilator)和《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兩相對照,引人思索複雜系統的恆常變化。此展覽詩意地轉化藝術家對世界的深邃情感,同時細膩且深刻地反映環境變遷與人類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 本次展覽專輯有賴與藝術家工作室密切討論,試圖拓展藝術所能含納的理想境界,並以「旅程」的概念作為貫穿全文的主軸。專輯副標題「我們的島嶼之海」(our sea of islands)援引太平洋思想家艾培力.郝歐法(Epeli Hauʻofa)之觀點,他主張島嶼並非孤立分散,而是透過海洋彼此連結。這樣的視角呼應本書對跨物種、跨文化與跨地域流動的探索。臺灣社會學家張君玫人類與非人生命之間的深層糾纏,引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揭示跨物種共創在當代藝術與生態思考中的潛能。另一方面,作家徐振輔則透過一位移工與鳥類的相遇,檢視語言與認同之間的交會,呼應臺灣作為太平洋邊陲島嶼的歷史潮流。兩篇文本並置對話,提供多元的觀點與敘事回響,進一步指涉「旅程」一詞在全球遷徙與生態變遷不斷移動的地景中,所蘊含的多重意涵。兩者同時激發觀者的想像開放性,並更新我們對錯綜複雜的生命網絡的意識,深刻呼應本展的核心精神。
那段難忘的歲月:浯鄉人物專訪
今年或許是我最難忘的一年,我的第十七本書《那段難忘的歲月——浯鄉人物專訪》,終於在111年春天整理完畢,即將出版面世,與讀者們見面了﹗當然,還有一件大囍事,那就是大女兒在即將邁入虎虎生風的虎年前夕,也就是去年農曆牛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終於完成了人生的大事。因男方父母長期居住台灣,對金門的民情風俗不甚瞭解,從覓屋、布置、入住到婚禮的規劃……等等,全由我一手處理。為了賞女兒一個幸福的夙願,除由男方提供喜餅分送給親朋好友外,一切繁文縟節全免。夫妻更砸下百萬籌辦婚禮與歸寧宴,男女雙方親友數百人齊聚一堂,在紅龍餐廳上、下樓層,共同見證歷史的一刻,為女兒獻上永恆的祝福。祝福他們夫妻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當然,還必須早生貴子,讓我與外子早日抱孫,當起人人羨慕的阿公和阿嬤。因為,人生沒有什麼比女兒尋覓到幸福的歸宿更美好的。四個孩子的終身大事,完成了四分之一,還有四分之三待努力。在忙完長女的婚事後,即刻進入新書《那段難忘的歲月——浯鄉人物專訪》的整理工作。這些年來、我以一年一本書的目標和讀者見面,鍵盤不中斷,只為一個美麗的夢想,在有生之年,好好為島鄉留下一個值得歌頌的紀錄。書寫人物專訪,已成了個人獨特的風格,放眼現今,有如此恆心的作者並不多見,慶幸自己還能守著一個不變的理想,而且又有《金門前鋒報》提供版面供我發揮。在這本書即將面世的當下,我必須以一顆誠摯之心,感謝顏恩威社長長年的鼓勵和支持。回顧在去年的新書發表會上,有一位文壇資深美女問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她看我如此一年一本的書寫進度,以一對訝異的眼光問我是否賺了很多﹖我回答她說:很多有意義的事物比金錢重要,尤其是得來不易的名聲與形象,遠遠超過一張張綠油油的鈔票﹗感謝金門這塊土地給我創作的能量,感謝鄉親提供那麼多的故事讓我書寫,往後的人生歲月,我仍然會一步一腳印,往我熱愛的文學境地走下去,直到永遠………。
金門歷史建築導覽《第一冊》
金門歷來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所特具的「宗族文化」,源自儒家孝道思想的宗族文化,一直普受金門人的重視,金門有190座以上的各姓氏大、小宗祠,其中經公告為歷史建築者就有11處;閩南民間信仰的寺廟9處、基督教堂1處,另有4處墓葬,都是家族開基祖或具有功績的地方名人之墓。金門長達四十年以上的「戰地」角色,當然會有一些戰地史蹟,如軍事碉堡、紀念碑等,還有既是教育場所也多少戰地分不開的「軍事教育」場所,這些都是金門最寶貴的文化資產,本書文中主要敘述。如建築物主人與該建造物的生活背景有較特殊或較大關係者,則文首會針對當時的時空背景先作簡單的分析,以幫助讀者了解那段時空與該建築物的關係。
金門歷史建築導覽《第二冊》
金門歷來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所特具的「宗族文化」,源自儒家孝道思想的宗族文化,一直普受金門人的重視,金門有190座以上的各姓氏大、小宗祠,其中經公告為歷史建築者就有11處;閩南民間信仰的寺廟9處、基督教堂1處,另有4處墓葬,都是家族開基祖或具有功績的地方名人之墓。金門長達四十年以上的「戰地」角色,當然會有一些戰地史蹟,如軍事碉堡、紀念碑等,還有既是教育場所也多少戰地分不開的「軍事教育」場所,這些都是金門最寶貴的文化資產,本書文中主要敘述。如建築物主人與該建造物的生活背景有較特殊或較大關係者,則文首會針對當時的時空背景先作簡單的分析,以幫助讀者了解那段時空與該建築物的關係。
傳承之美:永恆的蒙藏宗教與藝術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本次以《傳承之美》為展覽主題,串聯「傳承」與「藝術」兩大主軸,不僅梳理宗教文化的源流脈絡,亦呈現宗教文化與藝術創作密不可分的連結。「漢傳佛雕藝術之美」、「藏傳佛教的傳承法脈」、「曼荼羅」及「蒙藏工藝」四個單元展出包括立體雕像、平面唐卡圖像、法器及日常生活配飾等工藝器具,約兩百件宗教文物,隨著不同時代發展演變,每件文物展現各自工藝之美,也蘊含人們對於宗教信仰之虔誠,從展覽入口的十五世紀慈祥柔美的菩薩立像,帶領觀眾展開一場難得的藝術之旅。
老兵故事:悲壯的歲月
本書係繼「老兵憶舊」之後,以老兵為主題的作品。當年大撤退時雖多達官顯貴、富商,以及後來飛黃騰達者,但這些都不在本書的記述範圍之內。本創作只為凸顯一群由少年到老年,最基層、最弱勢、最默默無聞的老兵,在與台灣共存亡的悲壯歲月裡,他們也只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就像是過河卒子,聽令行事,經歷過百般劫難,奉獻出寶貴的青春和生命,同樣也是這個時代的犧牲者。
金門囡仔.神
是該出版了!前輩老師諄諄話語仍猶 於 耳 都已經 準備 籌備超過七年了吧 。或許, 唯有 經歷過諸多迂迴的 「 故事 」 ,這本 《 金門 囡仔 神 》 在我心中更能顯得價值非凡 。關於 《 金門 囡仔 神 》 的二三事,初初僅是要點出島嶼所在的地點 罷了 ,爾後,於本人筆尖所流露的,那是種冀望的呼喊,呼喊流浪他鄉的在地人士,呼喊曾來過金門遊玩的旅客,呼喊仍掛在我們心中的,那處、那位、那座,仍存在仙洲浯江的,金門的囡仔。起初會來到金門,是服役水兵期間 (筆者父祖輩曾於 8 23 炮戰擔任海軍艦艇兵) 。第二次來金門,是因為施行計劃的機緣,要來調查離島的現況,猶記得彼時,筆者將離島金門、馬祖和澎湖的風景,譬喻為火 島、霧島以及石島的意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特色。第三次來到金門,總和前兩次的經驗,促使我要來書寫出關於 《 金門 囡仔 神 》 的精氣神,如何透過新詩的文 類來表達出,我對離島這片土地,最深最深的讀後感。《 金門 囡仔神 》 詩集大部分的內容,有得獎的詩篇、有刊在《金門文藝》、《中華日報》、《人間福報》、《幼獅文藝》、《文訊》等報章平台,泰半部分係刊在《金門日報》內,於此 我想向這幾位編輯說聲感謝感恩,感謝你們讓我有發表的空間,可書寫出金門除了戰爭、風獅爺、高粱酒外,內在不一樣的金門風貌。喊曾來過金門遊玩的旅客,呼喊仍掛在我們心中的,那處、那位、那座,仍存在仙洲浯江的,金門的囡仔。起初會來到金門,是服役水兵期間 (筆者父祖輩曾於 8 23 炮戰擔任海軍艦艇兵) 。第二次來金門,是因為施行計劃的機緣,要來調查離島的現況,猶記得彼時,筆者將離島金門、馬祖和澎湖的風景,譬喻為火 島、霧島以及石島的意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特色。第三次來到金門,總和前兩次的經驗,促使我要來書寫出關於 《 金門 囡仔 神 》 的精氣神,如何透過新詩的文 類來表達出,我對離島這片土地,最深最深的讀後感。《 金門 囡仔 神 》 詩集大部分的內容,有得獎的詩篇、有刊在《金門文藝》、《中華日報》、《人間福報》、《幼獅文藝》、《文訊》等報章平台,泰半部分係刊在《金門日報》內,於此 我想向這幾位編輯說聲感謝感恩,感謝你們讓我有發表的空間,可書寫出金門除了戰爭、風獅爺、高粱酒外,內在不一樣的金門風貌。
花之微境:曾祥軒陶藝與彩繪創作專輯
曾祥軒的創作主題多以「花」為象徵。從彩繪工筆花卉的嚴謹描繪,到寫意筆觸中花朵綻放的神韻,再結合顯微鏡下花蕊與花粉的結構觀察,他將這些微觀元素拆解為單位型,進行量化、解離與重組,創造出可自由伸展、變化方向的花之結構體。這些作品藉由繽紛色彩與律動形構,表現花的向光性與生命力,也象徵其對資訊時代視覺傳遞、記憶儲存與感官互動的反思。此外,曾祥軒將陶瓷雕塑作為媒介,在工藝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花微觀的系列作品中,尖錐體的向光性結構象徵生長與接觸的渴望,球狀漂浮體呼應花粉在空氣中減阻的自然設計;整體架構不僅挑戰陶瓷燒成支撐點的技術極限,也傳達一種克服與飛躍的意象。
國慶閱兵:金門民眾自衛隊
民國64至76年,金門民眾自衛隊連續12年挑選二、三百名男女隊員,接受一個多月嚴格集訓後,派赴臺北參加國慶閱兵大典(其中65年沒有踢正步分列式閱兵,只有軍備車隊展示與花車遊行),展現戰地兒女雄糾糾氣昂昂的威武颯爽英姿,贏得中外觀禮嘉賓讚賞,尤其透過「老三台」電視實況轉播呈現在國人眼前,並傳播到全世界,打響金門名號。 本書訪談年齡53至84歲的閱兵隊員,記述那段「洗冷水戰鬥澡」集訓,到「昂首挺胸閱兵總統府前」的歷史光影
島嶼上的集體記憶:金門獨家報導
紀錄金門2021年8月~2022年7月發生的故事,以單元報導的形式寫下這段時間屬於金門島嶼的獨家記憶,其內容包含戰地事蹟、政策發展、社會現象、歷史文化等。瞭解過去歷史足跡,見證當下起伏經歷,讓世界更多人認識金門,引領新一波文化金門浪潮,為地區注入一股經濟活水。
圖書修護三兩事:一起推開修護室的大門一窺修護世界的神秘面紗[精裝]
阿奇是一名小學生,在一次認識各行各業365行的課程中,認識了書籍修護師這個專業的工作。藉由阿奇與國立臺灣圖書館圖書醫院書籍修護師的引領之下,從修護的大型設備、紙質材料、修護流程及工具,認識常見書蟲、保存方式等,帶領讀者一起暢遊修護室裏的神秘面紗,與圖書修護世界的三兩事。
墨韻生輝:吳學孟水墨創作展/藝術薪火相傳──2025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9棒為水墨畫家吳學孟老師。「靜默無聲,以墨作歌,聽見墨之韻;一片寂靜中,靈思奔湧,以線條、色塊交織飛舞,看見墨之光彩。」吳學孟老師始終堅定水墨能創作旋律、色彩能映照生命之光華。老師的作品中,「孤獨」經常是一個母題。遠山、孤鳥、川溪、獨帆⋯⋯在廣袤無垠的自然山水,每一株生命都是遺世獨立的。遠眺山頭的渺小人影、仰望高山樹木或壯麗山壁的文人、展動翅膀的孤鳥,都是普世中孤獨的縮影。本次接力展,老師將展出歷年來精彩的代表作。面對世道動盪多變、生命無常的衝擊,不斷咀嚼生命的況味、並以最擅長的筆墨來呈現,邀請大家細細品味。
Guji Guji 臺灣手語繪本[精裝]
「Guji Guji」是一隻鱷魚的名字,牠陰錯陽差生長在鴨子家庭裡,鴨媽媽對牠和小鴨子一視同仁,都一樣的疼愛和照顧。有一天,來了三隻不懷好意的鱷魚,先是把Guji Guji嘲弄了一翻,然後又慫恿牠誘捕那些鴨子,想吃一頓美味的鴨子大餐。Guji Guji該怎麼辦?牠終於想通了:自己既不是鱷魚也不是鴨子,而是獨一無二的「鱷魚鴨」,然後用計讓鱷魚落荒而逃,保護親愛的鴨子手足及鴨媽媽。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精裝]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立基於本館長期耕耘的典藏與研究,由館內四位資深研究人員與客座學者聯袂策劃,以時代梳理臺灣美術發展的五大階段:「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從明清書畫中感知早期臺灣拓墾的衝創精神;「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剖析日治時期藝術家在寫實技法與本土題材交會中,逐步建構出的臺灣藝術之現代視覺語彙。「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探索戰後臺灣藝術,如何於多方國際思潮與政治衝擊中創造更多元的藝術內涵;「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則關注解嚴後藝術家如何透過嶄新媒材、行動與觀念藝術,解構傳統體制,開創實驗精神與自由意志;最後,「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則聚焦於當代藝術家如何回應全球化與數位媒體環境,並重新思索臺灣藝術在全球文化發展中的獨特定位。
地契中的歷史:館藏古文書選輯
針對本館典藏珍貴古文書史料之文字解讀成果,整理出版專書以推廣、提高本館古文書之能見度及利用率,使能更貼近研究者及社會大眾。邀請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按其價值擇具代表性者,透過專業的形式解析、內容介紹及導讀,進一步探索先民拓墾、原漢族群互動、原漢聚落消長、土地轉移、社會民情風俗等多重樣貌,使歷史能更具形象化及生活化,並藉以指引、呈現本館典藏特色。
殖民統治下臺灣學校唱歌教育的成立與發展[軟精裝]
本書主要是針對臺灣日治時期初等學校的音樂教育(唱歌教育)所進行的歷史研究。從其內容與研究方法來看,可知本書涵蓋了音樂教育學、歷史音樂學、系統音樂學等多重領域,是一部以音樂教育史為出發點,並橫跨多種次領域的研究成果。作者劉麟玉不僅探討了殖民地臺灣初期音樂學校教育的建立及其與伊澤修二之間的密切關係,更詳細考察並分析了當時臺灣總督府所制定的教學綱領、對唱歌教育有所貢獻的教師、唱歌教材的製作過程與歌曲內容、音樂教學法,以及來自日本內地的音樂教育思潮及其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得以了解自日治初期以來,臺灣總督府及在臺日本人是如何從無到有,逐步建構起學校音樂教育體制的歷程;同時也能感受到唱歌教育在當時學校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而幫助我們想像那個「人人皆唱」的時代景象。
小威的眼睛 臺灣手語繪本[精裝]
一本從明眼孩子角度看視障孩子的故事,跨越看不見的距離,跟小威同行,一起認識、關懷、同理視障朋友。看不見,對一般人或明眼孩子,雖然難以想像,卻能透過認識來理解。《小威的眼睛》,以明眼孩子阿比敘述的口吻,娓娓道來他與視障朋友小威的相處,在真摯的孩子情誼中,帶讀者認識、了解視障朋友的生活處境,雖然看不見,只要透過一些必要的輔助,一樣可以正常的生活、學習、交朋友,讓孩子思考與了解,他們跟明眼人並沒什麼不同,進而產生同理心,給予合適的協助,與他們共榮共處。
文化部公共藝術獎專輯.第九屆[精裝]
收錄文化部「第9屆公共藝術獎」得獎作品。本屆得獎作品展現出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角色,看見公共藝術更多元的表現形式,透過科技互動突破空間限制,或運用再生媒材進行創作等方式,提供民眾一個全新的視角感知周圍環境,展現對於環境的關懷與社會責任。在民眾參與、居民對話等過程中,將文化的記憶與情感注入到每一個細節,為公共空間賦予了更多的生命與故事,更促進了人與環境間的深層連結,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公共藝術對於塑造城市面貌、提升民眾美學的深遠意義。
台灣鐵道台東線全文譯本[精裝]
鳳林的茂密森林、暴雨後氾濫成災的河川——這些如今難以想像的景象,在本書中都有精彩描述。百年前,花東縱⾕因鐵道「台東線」的開闢,開啟了東部地區交通與地⽅⼤規模發展。本書即為紀錄這段歷史軌跡的珍貴文獻,帶領讀者重返當年鐵道選線與築路的現場。全書共⼗⼀章,內容涵蓋路線沿⾰、測量規劃、施⼯⽅法、勞⼒調配、衛⽣條件與法規制度等⾯向,全⾯呈現⽇治時期東部鐵道⼯程的真實樣貌。不僅詳述地形環境、氣候挑戰與施⼯困境,也描繪出在資源有限、勞⼒匱乏的情況下,多族群協⼒完成⼯程的過程,展現⾼度的歷史意義與社會觀察價值。書中翻譯⾃⽇本時代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原始文獻,並以註解補充舊地名、⼟⽊技術及建築材料等專業詞彙,降低閱讀⾨檻,讓⼀般讀者也能深入理解這段交通建設的關鍵歷程。本書不僅是⼀部具知識深度與可讀性的鐵道文化專書,更是⾒證東台灣地⽅發展的重要歷史縮影。
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
蔚藍暗夜裡,百花綻放靈光,飛禽走獸、蟲蝶鳥蛙紛紛聚來,迎向紅橙黃綠藍靛紫交織的絢爛時光。金粉與花粉隨風飄灑,讚頌神聖生機,也隱喻繁盛極致後的幻滅哀愁——這是張立曄〈百花樹〉所帶來的感動。展覽《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呈現藝術家近十年夢幻繽紛、童趣樸拙的系列作品:「蝴蝶人」、「童話樂園」、「萬物有靈」與「靈光」,並對照其早期報社插畫與初期創作如「檳榔西施」、「護法金剛」等,描繪從社會邊緣的關懷到靈性樂園的蛻變歷程。策展人黃志偉以「繁花夢露」為題,象徵畫中花花世界的華麗與轉瞬。〈小怪獸樂園〉裡的精怪們幽微地在暗夜中狂舞;「萬物有靈」則召喚神獸來朝、仙境乍現的靈光時刻,邀觀者穿梭一探這純淨之境。在〈一天〉中,張立曄將「一時即一天」的時間觀具象化為絢爛剎那,花開瞬間即為凋零的前奏,亦是夢幻與昇華的交會。繁華如朝露,卻已慰藉於心,成為靈光樂園的永恆片刻。
嶄新悅目:洪易.藝術特輯[精裝]
「嶄新悅目-2025洪易藝術特展」彰化縣立美術館114年度邀請展。洪易老師祖居芳苑,為知名當代藝術家,於彰化市設立「洪易美術館」,作品用色鮮豔,大膽點綴豐富的本土民俗符號,並融入東方哲學、傳統信仰與吉祥寓意,使作品不僅具有視覺美感,更傳達了祝福與正向的生命態度。
離鄉.懷鄉.返鄉 梁奕焚回鄉展
梁奕焚老師為彰化芬園人,自臺北師範藝術科畢業後,為拜師李仲生而搬至臺中。此次展覽「離鄉.懷鄉.返鄉 梁奕焚回鄉展」展出梁奕焚老師的作品,可謂展現了梁老師繪畫的歷程,以現代藝術作品為主軸,不斷在繪畫上迸發藝術能量,創造出能夠打動人心的藝術創作。
形質.變奏:何堂立創作個展/ 藝術薪火相傳—2025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70棒為工藝師何堂立老師。此次展覽在於打破工藝實用性的束縛,呈現金屬的可塑性及外在質感多樣性,透過不同的技法讓金屬與其他媒材進行相互碰撞、交融,創造出多元的視覺效果與觸感。金屬不僅僅是一種硬質材料,它在形態上可以展現出柔軟、曲折或流動感,並在不同的工藝手法下產生多樣的表現形式。這些形態在創作中不斷變化演進,造形被幾何化、抽象化,打破固有的視覺認知。讓每件作品在形態上都具有獨特的表現方式。 變奏作為創作的核心概念,意味著每件器物都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與重組的過程。這系列創作,是工藝與藝術的對話,更是人與自然的共鳴。期待觀者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絕妙智慧,並帶來不同的觸覺與視覺經驗。
虛實交晃 翁翁 詩&影像
本圖像詩集《虛實交晃》,是作者結合新詩與影像創作的集結,收錄了近十年間陸續發表或的詩與影像作品。全書分三輯,每首詩搭配一幀影像,完整傳達作者所展現的創作概念。輯一⟨這時候誰還談論鄉愁⟩,以海島金門為創作題材,緬懷金門家鄉的記憶種種 ; 輯二⟨來到不插電的邊界⟩抒懷時間、生命與生活,作為現階段生命進程的紀錄 ; 輯三⟨虛虛實實沿途的風景⟩,為作者旅行海外故處,藉景懷詩,隨拍隨記隨想之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