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特亞羅瓦駐地交流展展覽專輯
臺東美術館展覽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奧特亞羅瓦駐地交流展藝術家作品及展覽圖錄。本覽為臺東美術館首度與奧特亞羅瓦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合作交流展,於11月16日起至12月15日展出。此檔展覽不但將臺灣重新與太平洋南島語系版圖做進一步的對話,讓觀者重新認識臺東在地文本的重要國際性與原住民藝術當代可能性,更開啟了未來臺灣與奧特亞羅瓦之間的南島藝術合作交流。
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 戰後臺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精裝]
本論文集除了主題演講之外,收入14篇論文。內容有蔣總統的「人才庫」—以侍從室檔案為中心的探討(1948-1988),國史館藏青年黨籍監委《陳翰珍日記》介紹及其史料價值,重新認識八二三砲戰—以兩蔣日記為線索的討論,蔣經國與中央心理作戰指導會報,美國對戰後中國空軍改組的建議(1945-1949),總稅務司之外:《李度在華日記(1943-1954)》介紹,婦聯會的黨國角色,威權鬆動時期的民主發展—以第六屆臺灣省議會的黨外議員為中心(1977-1981),口述歷史vs.檔案—尋找1950年大肚紙廠案的賴銀海,李登輝的經濟幕僚,彭明敏出逃後──國民黨政府對謝聰敏與魏廷朝的罪名羅織,「辱華禁映」的好萊塢電影《聖保羅砲艇》,從《賴名湯日記》看聯勤自力更生武器裝備的建新計畫(1963-1967),戰後臺灣的自動化經驗與自動化服務團的運作。
Rediscovering Taiwan:Chen Cheng-po``s 120th Birthday Anniversary
2025年為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130週年紀念,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藝術家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而所擁有的幸福滋味。
小米與藜:一一三年後山文學獎得獎專輯
後⼭文學獎⾃今(113)年6⽉起開始徵件,徵選短篇⼩說、散文、新詩,從不同⾓度的後⼭觀察,共同建構出屬於花東的文學視野,共徵得將近261篇作品。歷經複審、決審等評審過程與討論,共評選出30位得獎者。此為113年後⼭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線裝]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聚焦於高齡者照護的議題。展覽第一部分是堆積成山的舊家具、民生用品等雜亂地陳設其中,這些家庭物品介於看似已廢棄損毀,卻又似乎還可以使用的狀態之間。倪祥在與囤積症家人的共同生活中,丟棄與捨不得丟棄的拉扯,創作賦予這些棄之可惜的物品一種新的詮釋,也在與家人相處之間尋找平衡
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圖錄[軟經裝]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於中研院南部院區辦理檔案首展的圖錄,本展覽以「南方・島嶼・人文」為題,分為三個展區,福爾摩沙縱橫行:追溯17世紀荷蘭人來到臺南建城,再到19世紀中葉開港通商至戰後,各方人群海外跨境的多種樣貌;島嶼臺灣特有種:從鹿皮貿易,和茶、米、糖、樟腦等拓墾栽培,再到香蕉、鳳梨等熱帶水果改良與加工,呈現南方島嶼、熱帶氣候環境,原生與特有的物產;文藝南國真善美:臺灣知識青年追求自覺與民主價值,從文化啟蒙中建構新的認同,開創藝文創作盛世,南國意象融入畫作,音樂、美術與文學共同激盪出創新的樣貌。
照路尋味:邁向地方創生
本書收錄金門古崗、澎湖鼎灣與西嶼、嘉義朴子與東石、臺南學甲、高雄旗山的地方物產、文史脈絡、在地特色飲食、地方創生的發展歷程及成果,以及金門傳統飲食與習俗,邀請讀者能按圖索驥,走一趟知性與美味的豐盛之旅。
尋光.引路:2025年人權年曆手札
為展現人權多元視角,國家人權委員會首度結合人權海報設計競賽獲獎作品,推出2025年人權年曆手札,藉由創作者對於各項人權議題的深入思考、轉換與詮釋,以視覺創意將各種人權重要意涵歸納至十二個月份中呈現。年度主題以「尋光.引路Guiding Light, Leading Minds」為題,期許每個人都可以作為一個引光者,透過自己的方式引光,照亮人權邁進路上所有的黑暗。 手札內頁採用適合經常翻閱及書寫、手感細緻的上質紙。十二個月份配合當月呈現不同人權主題,除了搭配人權海報設計競賽獲獎作品,更節錄相關人權先驅的名言觀點為引言,帶領讀者深入認識並關注各個月份重要人權節日或事件。
尋光.引路:2025年人權桌曆
為展現人權多元視角,國家人權委員會首度結合人權海報設計競賽獲獎作品,推出2025年人權桌曆,藉由創作者對於各項人權議題的深入思考、轉換與詮釋,以視覺創意將各種人權重要意涵歸納至十二個月份中呈現。年度主題以「尋光.引路Guiding Light, Leading Minds」為題,期許每個人都可以作為一個引光者,透過自己的方式引光,照亮人權邁進路上所有的黑暗。*卡片紙張:凝雪映畫紙 240磅*尺寸:19x21.5(cm)*張數:13張,正反彩色印刷
熱蘭遮城日誌[一套10冊/軟精裝]
「熱蘭遮城日誌」為研究荷治時期臺灣史的重要史料,臺南政府曾邀請知名旅荷歷史學者江樹生完成前開荷文日誌文獻之中文翻譯,並於2000年至2011年間出版中文譯本一套四大冊。惟中譯版出版至今逾十年,期間學界陸續有臺灣荷治時期新研究成果出爐,爰於111年起委託江樹生就原四大冊中譯本重新修訂,113年擬將重新修訂之熱蘭遮城日誌進行出版。
第十一屆臺北學:凝聚魅力 譜寫新記憶
第十一屆臺北學以「臺北140—凝聚魅力 譜寫新記憶」為題,藉由建築、生活美學、歷史、文化、影劇、流行音樂、公民運動等角度,邀請各領域名家探討臺北城市發展、分享最新趨勢和實踐經驗,為這座城市的未來描繪出更多樣的可能性。
來當我的鄰居吧![精裝]
創作師生實地踏查太平溪的治理工程,並搜集資料,尋找適宜鳥類與植物的生存條件,師生們一起觀察烏頭翁依賴雀榕果實、花嘴鴨在溪畔孕育生命,以及小燕鷗為何選擇此地築巢。每一次的踏查與討論,不僅是生態的發現,更是一場深刻的對話,讓我們認識到大自然中生命的緊密聯繫。這樣的經歷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也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我的夢想,從菊島起飛
本書收錄作者描繪故鄉故土因而生感之作品,都80篇。其中充滿對父母、家園的懷念,文筆樸實,情感真切,確有其可觀之處—尤其對孩提生活的描寫,可供現今學子懷想半世紀前菊島之風情,其功能應予肯定。內容豐富,且多與澎湖的自然、人文風景相關,充分彰顯澎湖的特色,著重於澎湖風土民情,行文帶有深厚的情感。
Zoom in Taitung vol.5
《Zoom In Taitung》vol.5切換為錄影模式,記錄那些具有臺東特色的戲劇作品。劇讓我們聚在一起,本期【封面故事】邀請大家「來臺東,聚劇」。地方成為戲劇的故事來源與舞臺場景,生活在地方的人們既是臺前幕後的演職員,也是最能共感的觀眾。這些戲劇作品聚焦地方記憶,收藏傳統文化,展露往日風光,也連結族群情感。不只是因臺東而生的「劇」,更是為地方創造互動關係的「聚」。 屬於臺東的劇,並不限縮在劇場裡。各種空間場域、自然環境或是生活場景,都可以是展演的舞臺。和【臺東看】一起去唱卡拉OK,一點都不會累;【造句造聚】推出的各種NOW劇,在各個地方持續上演;【講臺東】重播十二年一度的建醮,展現經典永流傳的真諦。 即使平時沒有看戲的習慣,將本期視為一座劇場,藉由閱讀想像自己當一回觀眾,或許會是個不錯的方式。歡迎對號入座,一起在《Zoom In Taitung》,聚劇。
聞起來像大人的氣息:二〇二四桃園鍾肇政文學獎長篇小說正獎
2024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文學獎總共包含5大類,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新詩、童話、散文;此本為:2024桃園鍾肇政文學獎長篇小說正獎《聞起來像大人的氣息》。 《聞起來像大人的氣息:二〇二四桃園鍾肇政文學獎長篇小說正獎》 從台北轉學到雲林的迎慶,在認識同校的辰安後,逐漸對這個無趣的地方有了新的看法。與其當個冷漠的台北人,她決定成為愛管閒事的鄉下人。她開始用著自己的方式,試圖改變周遭的人;然而,她的舉動卻讓看似安穩的校園,意外迎來劇烈的變化。
二〇二四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拾字象限
《二〇二四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拾字象限》 / 聯經 2024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文學獎徵件類別5大類,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新詩、童話、散文;此本為《二〇二四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拾字象限》,內容為短篇小說、新詩、童話、散文之得獎作品集,集結15位得獎者之作品。
布農族馬遠部落歷史研究
本書主要在探討部落起源與遷移擴散、親屬關係與社會網絡、傳統領域與尋根維護、生態知識與狩獵文化、從傳統信仰到基督宗教、族群與互動、經濟與就業、重大歷史事件、教育與永續,內容豐富而精采,是一本忠實呈現布農族馬遠部落史料專書。 馬遠部落屬布農族丹社群,原居深山,與漢人接觸較晚,為清末才開始逐漸向東移居,最後形成現居地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統整了丹社群布農族在南投丹大地區相關史實及舊社分佈,內文收集很多清領、日本時期所記錄下來的文獻。
幸福藝饗:粘碧華藝術創作與收藏展
本特展「幸福藝饗」以吉祥紋飾為主題的系列展,內容包含臺灣、蒙古及西藏多元吉祥文物與工藝之美。吉祥文物的形成是各民族的先民從生活經驗中,或藉由宗教的意涵,逐漸演變累積象徵吉祥圖騰和符號。 本展共展出粘碧華刺繡創作與工藝收藏共一百四十件,其特別是為此次多元吉祥文物展覽創作一幅「虎嗅薔薇」手工刺繡老虎作品,整體設計林感來自西藏文化中,老虎是力量和好運的象徵,並結合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名詩《於我 過去 現在以及未來》中的經典詩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與英國都鐸王朝的徽章「都鐸薔薇」造型完成創作,以此祝福觀眾新年運勢興旺與家庭圓滿。
拈花微笑:連寶猜陶藝創作展
本特展以吉祥紋飾為主題的系列展覽,吉祥文物的形成是各民族的先民從生活經驗中獲得,或是藉由宗教儀式及儀軌的意涵,逐漸演變累積成日後象徵吉祥的圖騰和符號。 本展覽主題為「拈花微笑」,共展出36件佛菩薩塑像及各式彩繪陶瓷創作。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自2004年辦理「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屆及第二屆(2004及2008年)採「作品競賽」模式,開放全球陶藝創作者報名參賽,得獎及入選作品可於陶博館展出。2010年起,陶博館增設「主題策展」,透過展覽企劃徵件的方式,徵選國際策展人與館方合作策展。此後,陶博館以每兩年舉辦「作品競賽」、「主題策展」雙軌輪替的模式舉辦至今。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為「作品競賽」年,也是第十屆雙年展,創下歷年最高的競賽徵件數量,共計收到來自66國、1,216件作品報名參賽。本次競賽評審團由7位享譽國際的陶瓷藝術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經兩階段專業評選,共選出20件得獎作品,包括首、金、銀、銅獎作品各1件、優選9件、評審推薦獎7件以及入選作品54件。
美國國家安全與對臺政策檔案選譯五: 布希至柯林頓時期(1989-2001)[軟精裝]360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係由美國總統主持之最高層級國家安全與外交事務決策及跨部門協調參謀機構,其相關檔案文獻為吾人欲了解冷戰以來美臺關係歷史發展之必備參考資料,本套書特予選譯,以提供學術界及社會各界參研。本書內容包括:天安門事件與美中臺關係發展、美國對臺政策調整與對中擴大交往、臺海局勢評估與飛彈危機、美臺經貿合作關係,以及臺灣社會與政治局勢。
美國國家安全與對臺政策檔案選譯六: 別冊: 臺灣關係法[軟精裝]
「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1979年4月10日經總統卡特簽署,成為第96-8號公法,旨在以美國國內法規範對臺關係、處理臺灣法律定位問題與實施對臺政策。由於該法極具特殊性,45年來平穩運作,美國立法及行政部門皆不敢貿然修改。本書特予選譯其立法歷程紀錄,以提供學術界及社會各界參研。本書內容包括:總統卡特提交國會綜合法案、綜合法案釋義與國會對綜合法案所提主要修正案、立法聽證會紀錄及國會報告舉隅、國會通過法案與對卡特政府提交綜合法案之比較,以及總統卡特發布文告。
上菜普拉斯(Table+)中臺灣飲食文化地方創生紀事
本書以「上菜普拉斯(Table+)」為名,「上菜」是一個動詞,提醒我們在地方創生工作中,「行動」、「實踐」的重要性,普拉斯(plus)是一個「加號」,有2個面向的涵意,一個是人的串連,結合大家的合作力量,一群人共同為地方發展而努力;另一個涵意是飲食菜色不只是食材的組合,更是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的旅程。我們透過飲食,將土地、人文與歷史緊密聯結起來,展示中臺灣飲食文化如何從傳統走向創新,從家庭的味覺記憶中激發出來的可能性。「上菜普拉斯」從三個飲食文化結合地方創生的案例出發,帶領大家一覽各界對於創生的願景與行動、地方攜手串連的動能,深刻體驗飲食文化與地方發展的緊密關係。
假山水:陳以書
本專輯為藝術家陳以書2024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之「假山水—陳以書」個展之紀錄,內容收錄德文原文專文兩篇及展出作品及藝術家作品介紹。 陳以書《假山水》系列作品 (2020- 2024),以太湖石造景為動機,並且受到義大利攝影師Luigi Ghirri (1943-1992) 拍攝遊樂園假山之啟發,探討圖像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呈現。 藝術家運用石形的堆疊構圖,將「假山」的概念植入畫景,並凸顯其基座的橫切底線,提示觀者以虛入實的意圖。 2022年,藝術家納入當今烏俄戰爭議題,試圖於畫面中的地景圖像反覆推移抽象的框線與色塊,提供觀者思索關於國界/ 國土、界線/ 定位的問題。
以文字編織:2024屏東文學獎作品輯
收錄2024屏東文學獎之得獎作品29篇,以及決審評審會議紀錄。徵文分為兒童文學、新詩、散文、短篇小說、青春文學-新詩與小品文6大類別,徵文主題以「我與屏東的故事」和「南國的風」為主題,舉凡結合屏東縣歷史人文、自然景觀、生活等相關之印象或感想皆可為創作的題材、靈感的來源。得獎作品為兒童文學、新詩、散文與短篇小說文類皆含首獎一位、評審獎一位、佳作二位;青春文學-新詩與小品文則為首獎各一位、評審獎各一位與佳作五位。
2024新竹美展[精裝]
新竹縣、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新竹美展,為國內少數區域性競賽美展,今年已邁入第23年,參賽者年齡層涵蓋甚廣,從國、高中生至70多歲長者皆踴躍報名參與,除帶動大新竹地區全民美育的風潮,並為打造美學城市奠定了厚實基礎,今年計有232人報名參賽,117件作品入圍,得獎作品中不乏以作者生活所見、所感為創作理念,呈現之各類精采佳作。
時間的航線:2022-2023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紅過夏全紀錄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書之內容,為了呈現馬祖國際藝術島之整體形貌,其中包含展覽策劃架構、籌備過程、馬祖風俗文化脈絡,以及本屆參與的統籌者、策展人、創作者或藝術家之專訪,以及其展覽及作品介紹,並且針對本屆舉辦之相關活動(如相關論壇及講座)之紀錄完成紀實專文。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精裝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是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和新加坡美術館合作策劃的展覽。該展覽從這三個美術館的女性藝術家收藏中汲取靈感,探索當代女性藝術的各個議題,包括以下主題:身體風景、療癒之方、遷徙與安棲,以及非人類與生態——以國際跨文化的交流為核心,同時展示當代女性藝術表達的多元和蓬勃。本展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三十週年館慶的代表展覽,並且是「大南方多元史觀」系列的第三個展覽,致力於展現南方文化的敘事。
天地之間 李宗仁水墨創作展[精裝]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葫蘆墩文化中心2024年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暨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李宗仁老師,以「天地之間」為主題,完整呈現老師蓄積多年的水墨創作成果。李宗仁老師1966年出生,1987年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為精進所學,於1994年赴美國芳邦大學深造,獲藝術創作碩士,學成後返臺任教,長年對水墨教學、推廣不遺餘力,同時也曾多次應邀參與國際美展,先後於韓國、菲律賓、土耳其、約旦等地展出,展現其豐沛的創作能量。李宗仁老師投入水墨創作已近40年,對於當代水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精裝]
2025年為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誕辰130週年誕辰紀念,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與本館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藝術家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而所擁有的幸福滋味。
第23屆全國百號油畫大展[精裝]
「全國百號油畫大展」自民國91年開辦起,已邁入第23屆,是國內唯一以大尺寸油畫作品為徵件資格的美術展覽,採徵件及邀請併行制,提供藝術新銳與資深藝界先進絕佳的交流平台,是全國最引人注目的美術盛會之一。本屆參與的藝術家們在既定的條件中,展現了無限的創意與精湛的技術,每一幅作品都是藝術家內心的縮影,或是對社會提出的深刻對話,表現出多元豐富的視覺感受。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這是一本瞭解國內外服務業發展趨勢之書,內容涵蓋批發、零售、餐飲、物流、生活服務、連鎖加盟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以及AI融合、智慧減碳、價值共創、最新商業法制與數位躍升等五大面向,深度解析,以供商業服務業應對市場變化、提升競爭力。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特刊
本書收錄2024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之入圍及得獎作品相關資料,包含入圍及得獎名單、作者簡介、作品簡介、得獎作品引文、得獎感言、入圍及得獎作品短評、複審及決審總評與側記,為本年度文學出版趨勢與概況之重要指南。
臺南特有種:從特展拾級,看古都巧匠淬鍊出工藝之城
本書收錄了「2024臺南特有種」展出工藝,由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介紹具臺南在地特色工藝,泉福州派別的粧佛、古今交融的彩繪、風格多變鮮豔亮麗的繡黼、廟簷上波光粼粼的剪黏、異木相容的茄苳入石柳、求新求變的金銀細工、克紹箕裘虛無自然的糊紙、以及內斂莊嚴的神轎,窺探風貌多變的府城400年工藝。
測量南方:臺南文化中心40週年表演藝術專書
成立40週年的臺南文化中心,有個比較重要的轉折點,是從2011年開始的活化計畫,自始有場館營運、人才培育、地方活化等不同面向的轉變,以及相對完善的整體規劃。因此,本書做為臺南文化中心40週年專書,將從2011年這個時間點作為切入點,拉開該時間點進行前後的對照式閱讀。本書的結構雖分作「2011年之前」與「2011年的之後」兩個面向,但主要內容將會偏重於2011年至2024年這段時間,包含劇場技術人才培育、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場館活化等。但,2011年前的場館營運與規劃既是臺南文化中心的基礎,亦會成為全書之基礎,預期透過一批老照片,開啟「人」、「時間」與「空間」的三種「閱讀」臺南文化中心的面向,然後接續這樣的思路,開啟全書的後半部,以「人」、「時間」與「空間」化作三個主要區塊,分別歸納、講述與討論臺南文化中心「在臺南」、「與臺南」之間的關係。書籍命名為《測量南方》,將以「南方」為角度,在臺南文化中心成立40週年之際,思考臺南文化中心位於臺南、之於臺南的意義。所謂的「測量南方」,既是用臺南文化中心來計算南方的表演藝術量能,也藉此重新衡量臺南文化中心在南方的自我定位。本書測量的方法會運用「時間」、「人」與「空間」為度量衡,並切出場館活化前後的斷面,藉專訪、專文、提案、圖像等方式,測量位處南方的臺南文化中心,不只是距離、不只有重量、不只是長寬,還有未來的更多可能。
游心書畫:韓錦田紀念展[軟精裝]
「游⼼書畫」強調韓錦⽥⼤師在書畫創作中⾃由游⼼、隨⼼所欲的藝術境界,展覽將展⽰他潑墨、潑彩等多種技法,讓觀者能感受到⼤師在藝術創作中的⼼境和靈性,他的創作不僅映射出生活中的點滴,更展現了對自然、生命及哲理的深刻思索。系列作品如「山水潑彩系列」,展現了壯闊的山水意境;「荷花系列」則以簡潔的筆觸描繪出荷花的高潔,象徵君子之風,這些均彰顯了他不懈的藝術精神與堅韌的人生態度。
靈感渡口:第十三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臺中文學獎於今邁入第十三屆,猶如一座匯聚靈感的渡口,不僅串連城市,更象徵文化、思想與情感的交流。本屆以「靈感渡口──山海屯城的文學冶遊」為主題,結合臺中的特殊性與文化感,將來自四方的創作能量匯流其中,以筆墨書寫獨特的航線。邀請您一同翻閱這本得獎作品集,無論是駕馭筆墨的高手、初次提筆的新人、或是喜愛閱讀的朋友,皆能共乘想像的船隻,從臺中文學獎這座渡口出發,以靈感為風帆、筆桿為船槳,穿梭於山海屯城的文化風景,享受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學冶遊。 《靈感渡口:第十三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為第十三屆臺中文學獎小說類、散文類、新詩類、童話類、古典詩類、臺語詩類、客語詩類、童話類、國高中職生散文類的得獎作品彙集。
第二十六屆菊島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本書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辦理112年度「第26屆菊島文學獎」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專輯,徵文類別包括有社會組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高中組散文類、高中組及國中組美言金句等。全書共有36篇得獎作品,將澎湖自然人文景觀、生活紀事及風土民情以文字創作的方式呈現,為澎湖譜下豐饒多姿的文本。
2023桃園市立美術館年報
2023年是桃園市立美術館成立迄今數來的第6年,也是美術館努力厚實桃園在地藝術發展脈絡,積極向外拓展連結重要的一年。在此一年,美術館除了持續增進美術館於展覽策劃、徵件培力、教育推廣、研究典藏、公共服務等各項功能,亦於美術館既有的研究基礎與軟體實力上,開拓許多嶄新的面向。本書記錄桃園市立美術館2023年各項業務推動實績,並藉由展覽策劃、徵件培力、教育推廣、典藏修護、研究出版與行銷服務等相關篇章,與大眾分享美術館的年度成果。
第二十屆雲林文化藝術獎 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短篇小說/報導文學)
雲林向來以優美的大自然和豐厚的人文歷史聞名,不但激發了許多文人墨客的靈感,寫出關於這片土地的許多精彩作品,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刻畫出雲林人的不同的面貌。正因為有許多優秀的作者投入,所以雲林縣文學獎舉辦至今已二十年了,仍然不斷挖掘出新的創作人才,而且開拓出新的寫作視野,讓我們每每感到耳目一新,為這些來自土地的故事,深深感到動容。
藍染風華:湯文君藍染個展
本館舉辦「藍染風華—湯文君個展.女性工藝美學特展」,展現湯文君藍染工藝創作生涯一路走來,精彩豐厚的多樣題材。從細膩的花卉、擴大為對四季的詮釋;從擬真的國內外風景畫,到呼應永續環保的海洋主題。為了呈現多元的主題,湯文君也揉合藍染的不同技法--型糊染、蠟染、友禪染等,將台灣藍染之美,推向更高層次的世界舞台。
順伯的好日子[精裝]
以順伯的視角,帶領讀者深入眷村的日常生活,展現彼此互助互愛的精神。故事中,順伯回味過往的點滴,透過與鄰居之間的交流,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每年的中秋節,眷村的氣氛總是特別熱鬧,順伯精心製作的充電月餅成為村民們期待的美味。孩子們在旁嬉鬧,迫不及待地等待著這個團圓的時刻,笑聲飄揚在空氣中,彷彿也在慶祝這份幸福。雖然思鄉之情時常湧上心頭,但在鄰里的關懷中,順伯找到安慰與溫暖。這份深厚的情感讓他不再孤單,無論是日常的互助還是節慶的歡慶,都讓他感受到濃厚的眷村連結。透過與鄰居們的交流,順伯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彼此的支持與陪伴讓每個平凡的日子都變得珍貴。他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在於與鄰居共度的每一瞬間,這份濃厚的人情味使得眷村生活更加溫暖。
從西亞到歐洲:外交禮品的故事(軟精裝)
國史館為我國總統、副總統文物的主管機關,典藏國內外各界致贈我國的外交禮品,其中與西亞、歐洲相關的文物為數不少,這些文物除了具有特殊的風格外,其致贈的外交場合也是我國與國際社會互動的重要見證。本圖錄精選兩百餘項(組)西亞、歐洲主題文物,依其來源地劃分做介紹,並選錄大量國史館典藏照片。希冀透過豐富的館藏文物與精選圖文,讓讀者欣賞國史館典藏的總統、副總統文物風采之餘,也能感受到外交禮品的歷史、藝術與民情風俗等人文與自然情境。
樹仔凡勢猶會記[精裝]
彷如綠色樹島的齊東街,為了留下相伴數十年的老樹與蟲鳴, 居民們竟意外找回一座城市的時代印記!當世界急忙換上新裝,我們到底是誰?樹可能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