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無岸之河(藍光+DVD+作家小傳)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 洛夫:《無岸之河》River Without Banks 西元1959年,台灣名詩人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的甬道之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此時的作家並不知道,往後的六十年,這首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作如何掀起文壇的風起雲湧。 2000年,洛夫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打開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一再突破既有格局,提煉意象的魔境,因而被文壇譽為「詩魔」。 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使用《石室》前十首詩句選段,構成全片詩意綱領;同時引用洛夫與友人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團隊更重訪金門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陽的鄉愁現場,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生活家常。「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如歌的行板(藍光+DVD+作家小傳)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攝影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剪輯 & ◆ 瘂弦:《如歌的行板》A Life That Sings 「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著名台灣詩人瘂弦在1964年,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如歌的行板》,此後投身編輯工作,致力於提攜文學與後進,到了1966年便不再公開發表詩作。 一位詩人,一本詩集,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持續擴散,詩人擁有什麼神奇的特質?詩,寫下什麼故事? 本片跟隨著傳奇的傳主,從溫哥華到河南南陽,從童年的流動圖書館到現在的地下室。打開保存將近60年的藏書與情書,打開詩人記憶的寶庫,為觀眾呈現:舞蹈家林懷民、作家蔣勳、詩人席慕蓉、吳晟、陳義芝、攝影家阮義忠等人與瘂弦之間恆逾40年的交會與情緣。歷經大時代變遷、波瀾壯闊的文學生活,在本片中藉著抒情詩般的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開來。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讀中文系的人(藍光+DVD+作家小傳)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出身臺灣史家連橫的學養家庭,生於上海日租界,12歲以前是「日本籍」,光復之後舉家返臺。重新學習新身份與新語言的成長過程,奠定林文月細膩的多語言轉譯文采。 本片依循著林文月的散文創作,回顧戰亂大時代下的變動與遷徙的童年;溫習師承文人大家臺靜農、鄭騫的文學熏陶時光;執起前世盟約的一雙手;展讀翻譯鉅著《源氏物語》,並歷時五年半持續不輟一字一句鑄鍊的成就與毅力。林文月兼擅翻譯、學術論文與散文,作品豐富多元,形繪了特殊的人情風貌,深而濃的回憶故事中成就色香味俱全的文學風格。 「文字,是鮮活的,而書,是有生命的。」本片帶我們進入林文月所寫下鮮活生命風景。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奼紫嫣紅開遍(藍光+DVD+作家小傳)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 白先勇:《奼紫嫣紅開遍》Multiflorate Splendour 身為華文世界最為知名的小說家之一,白先勇筆下賦予華文小說中幾個最鮮明的角色故事與生命:尹雪艷、金大班、朱青、龍子、阿青……以都市為名,寫一代島嶼記憶。不但深植於讀者的想像,還激發跨界跨代藝術工作者,前仆後繼改編為電視、電影、舞台劇。 白先勇2003年起為了振興崑曲藝術,投身青春版《牡丹亭》,將傳統藝術推廣到劇院、校園以及歐美,在陌生於中國傳統戲曲的心靈中種下種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於是本片採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交替敘說白先勇的特殊際遇與文學歷程--從22歲創辦《現代文學》的青春朝氣,近年寫作《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的人子赤誠;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以及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蘇州園林的10年重遊,在宛若黑暗王國的舞台演出,還有無數演講及授課的旅程,作家白先勇一人引領數代風潮,以獨一無二的強韌膽識、細膩深情,在片中迴盪交響,引領觀眾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小說家胸懷。
閱讀奇幻文學:喚醒內心的奇想世界
奇幻文學並非逃避現實, 而是挑戰現實、直通內在。 我們甚至可以說,傑出的奇幻作品,總是帶著某種課題前來挑戰讀者。——河合隼雄 談到奇幻文學,有人覺得是透過「空想」來逃避現實,河合隼雄卻說:奇幻文學非但不是逃避,反而是對現實的挑戰。 作者認為,奇幻文學是在人的意識與無意識正面對峙、苦苦奮鬥的當兒,靈光一閃所創造出的精彩故事。 這樣的幻想本身具有自主性,當事人無法控制,可說是來自心中踴動的靈魂。如果想掌握靈魂的話語並向他人轉述,奇幻故事是極為適切的手法。 傑出的奇幻作品,經常召喚讀者思考某些課題,讓人感到即便故事讀完了,心靈依然持續感動。這些課題,也許是成長的代價、對死亡的永恆疑問、性格中的陰影,也可能是人類與萬物和平共存的願望。 在本書中,河合隼雄導讀《地海系列》、《湯姆的午夜花園》、《借物少女艾莉緹》等十本經典奇幻小說,深入探討:靈魂到底透過幻想,向讀者傳達了什麼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本書特色 ★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壓卷之作! ★第一本以無意識心理解析奇幻文學的大師著作,既具備專業深度又親切好讀!
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
本書探討乾隆56年(1791)《紅樓夢》程甲本問世後之嘉慶、道光朝世情小說生產情形。它的問題意識在於:如果《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同時也是明清世情小說創作的高峰,那麼在它問世後的半個世紀裡,世情小說生產究竟是什麼樣一種光景?書名題作「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意在凸顯此係「後」《紅樓夢》時期的世情小說研究。 主要研究對象包括獨創型、續書型世情小說:前者有《蜃樓志》、《痴人福》、《清風閘》、《雅觀樓》、《玉蟾記》共五部;後者包括《三續金瓶梅》,以及《紅樓夢》主要續書《後紅樓夢》、《補紅樓夢》、《紅樓復夢》、《綺樓重夢》、《紅樓幻夢》等等。此外,為了替這批世情小說找到可茲對看的作品,討論的觸角另深及此時期狹邪小說《風月夢》和《品花寶鑑》,以及根據《金瓶梅》改編的曲藝作品南詞《繡像金瓶梅傳》、根據《紅樓夢》改編的兩部大型戲曲作品《紅樓夢傳奇》。最後則以晚清具有「新小說」色彩的《花柳深情傳》收尾,一來驗證舊的文學時代已然結束,二來凸顯傳統世情小說至此畫下句點。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
未明的南方 是從點到圈的擴張 也是帝國無限膨脹的慾望 從明治中期以降,日本的有識者開始發展「南進論」,主張藉助「海洋」的力量往南方前進,宣稱南洋是日本人海外進出最合適的地域。「前往南方」最初是以解決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以及發展海外拓殖為主,但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演變為基本國策,逐漸成為日本人的集體意志。 臺灣作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領地,日本國民對臺灣事物產生濃厚興趣,而一般大眾對臺灣知識相當貧乏,文學者遂利用國民的好奇心,積極以臺灣為創作主題,成為具有特殊類型的想像敘事。 作者邱雅芳在《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一書裡,聚焦於日人作家的臺灣想像之上,從政治權力、意識形態、文化霸權等角度,對文本實施一種綜合性的解讀。本書認為,自竹越與三郎、中村古峽與佐藤春夫以降的日人作家,諸如中村地平、真杉靜枝、西川滿與《文藝臺灣》集團的創作,可以逐步勾勒出一條南方敘事的系譜,繼而從他們的臺灣相關作品,發現在文本與文本之間,殖民地臺灣與南方的意象發展出繁複的歧義與隱喻。而臺灣作為日治時期日人作家南方想像的親臨原點,顯然是無庸置疑的。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在於探討從明治中期以降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尤其聚焦在小說與紀行文體的南方想像之上,縱貫討論一九一○年代前後乃至一九四○年代的日人作家作品,主要對象包括一九一○年代前後的竹越與三郎、中村古峽,一九二○年代的佐藤春夫,一九三○年代的中村地平、真杉靜枝,一九四○年代的西川滿與《文藝臺灣》。本書各章節中也涉及作家作品相關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脈絡,探討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與南進論述,分析這些文本的殖民地意象或南方思維以何種策略現身。不論是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的殖民地圖像,或是一九二○年代以降佐藤春夫的臺灣原住民書寫,乃至西川滿的臺灣歷史文本,一條南方論述的系譜學逐漸在文學地理中清晰浮現。南方的地理位置,是以日本為主體而出發的,涉及到邊陲與中心的概念。臺灣作為帝國慾望的客體,透過各種南方論述,從模糊的概念也逐漸顯現清晰的形體。到了南進政策明確的階段,「前進南方」已不再是潛藏在個人內心的集體無意識,它一躍而為昭然若揭的意志、隨處可見的口號。南方的空間範疇,透過大東亞共榮圈與南進政策的帝國宣傳,在日人作品中展演了延伸空間、延長時間的可能。未名的南方,可以是從點到圈的擴張,也是帝國無限膨脹的慾望。會選擇這些日人作家與文本,在於他們各年代的象徵性意義。本書企圖釐清這條系譜的南方形象之演變,並且分析日人作品在南進政策下以臺灣為客體的造像過程。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也企圖以作品原典為基礎,包含以日治時期文學創作者的紀行、文稿,以及官方文書,還有當時日本官方報紙和民間報刊、文化雜誌等原始資料的掌握,以重新詮釋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書寫策略。藉由本書的完成,期待可以展開歷史文獻與前行研究的交互辯證,並且將殖民時期日人文學的發展軌跡置放在帝國知識與殖民論述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本書既嘗試建立臺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對話,一方面也嘗試建立文學與歷史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
醉月春風翠谷裏:曾永義院士之學術薪傳與研究
曾永義先生於二○一四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之殊榮,為史上首位戲曲院士。萬卷樓圖書公司所屬《國文天地》雜誌社為慶祝此一中文學界盛事,於二○一五年、二○一六年先後出刊兩專輯,集錄先生門人所撰先生之學術研究成績及師生情緣文章二十八篇。二○一六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舉辦「曾永義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計發表論文九十六篇,國內外參與學者數百人,分兩天、兩場地、共十四場次舉行,其規模之大,參與之熱烈,為歷來此類研討會所僅見。萬卷樓圖書公司長年致力於學術、文化之弘揚,又特尊崇碩學鴻儒,爰輯《國文天地》舊刊文章二十八篇,並選錄臺大中文系所辦研討會論文二十三篇,另曾院士特稿一篇,都五十二篇,總為一集,為先生壽。
籽絮飄零
從十八歲開始,進修中的地質學研究博士生展開了十多年的地質之旅,記錄著因熱愛自然而漂泊,因漂泊而領略的人生 ◎來自香港的留日年輕作家,寫下因著地質研究而在大世界漂流人生章句。 ◎透過文字韻味、影像氛圍交融,我們將與作者一起經歷一段段的大世界之旅。 ◎如果你正走在愛情路上,如果你喜愛文學……如果你更喜歡探索生命的成長與體悟,你絕對不應錯過本書。 一幀照片道盡萬種柔情…… 進修中的地質學研究博士生,從十八歲開始,展開了至今十多年的地質之旅。 十多年間的新詩、散文、攝影等創作,記錄著因熱愛自然而漂泊,因漂泊而領略的人生……我們也隨著作者的文字、影像,由〈飛絮飛花何處是〉的年少沉迷、〈若得山花插滿頭〉裡「大世界」中的飄零,再到〈一簑煙雨任平生〉中「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新生,終於能體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真正的無憂無怖。
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 ----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總計蒐錄二十四篇海內外專家學者佳構鉅作,包括兩篇專題講座與座談討論實錄,取徑地方視角,分從竹塹堡與科技城,上溯竹塹光燦人文歷史,如竹塹傳統文士及其移動紀遊、地方文史與經學傳播、義民信仰與城隍崇祀、自然地誌與族群文化、區域社會與科技產業、現當代在地作家作品、地方語言與地域教育等等展開論述,並針對竹塹與東亞文化交往現象,提出平行與影響之比較性議題,呈現新竹地方學的文化殊趣、文學脈絡與學術特色。
畫說1950年代台灣文學
1950年代的文青 文學與時代的意義 一窺作家寫作風潮的派系爭鳴 科技部為推廣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鼓勵學者專家與出版事業機構合作,以科技部補助之人文及社會科學專題研究計畫重要研究成果為主要素材,創作並出版普及性叢書。為了引領讀者進入作家的心靈世界一探究竟,本叢書以深入淺出的評析來閱讀經典,將臺灣文學論述推介給大眾,並把當代文學的發展軸線及向度緩緩舒展於眼前,留下時代的見證。藉由本套叢書的出版,與社會大眾分享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1950年代的臺灣是個交錯複雜的年代,此時的政治、經濟正劇烈地轉換著,文學的面向因而充斥著對國家表達強烈意識的氛圍。臺灣歷經各種殖民經驗,戰後國民黨主導文藝政策,大量的反共文藝作品隨之而起,臺灣本土派系則無法給予認同,故產生紛雜的書寫系統與斷層,卻也豐富了臺灣文學的樣貌。應鳳凰的《畫說1950年代台灣文學》,從官方、本土、大陸史家的角度,並透過各種因應而生的媒介以及各時期重要的作家,闡述1950年代起臺灣文學發軔萃鍊的過程,顯影台灣文學圖像。
天使與橋者:七等生小說中的友誼
充滿熱情的經典作家七等生 如何閱讀,才能認識他筆下的「天使」與「橋者」? 這本書便是遊走書中天上人間的地圖 科技部為推廣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鼓勵學者專家與出版事業機構合作,以科技部補助之人文及社會科學專題研究計畫重要研究成果為主要素材,創作並出版普及性叢書。為了引領讀者進入作家的心靈世界一探究竟,本叢書以深入淺出的評析來閱讀經典,將臺灣文學論述推介給大眾,並把當代文學的發展軸線及向度緩緩舒展於眼前,留下時代的見證。藉由本套叢書的出版,與社會大眾分享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本書作者廖淑芳希望從七等生小說作品中具豐富意涵的「天使」、「橋者」所涉及的形象書寫意涵,及其變異性為探討重心,借用宗教敘事學裡論虛構敘事中的「結尾的意義」,往往涉及啟示錄意涵;及以德希達與布朗蕭等論友誼及禮物的交換經濟學層面為進路,探討其文中「天使」「橋者」所具有的宗教性與人間性的雙重意涵。同時,由於其中往往涉及天使在人間的多重變異面貌涵,將搭配友誼學與敘事學,以深入解讀其形式與內涵之間的相連關係,以進一步深究七等生作品中相當多片斷破碎,看似多餘、不能融入敘事結構中的形式成分的文本,其中可能具有的認識論意義。
大河悠悠:漫談鍾肇政的大河小說
認識鍾肇政一生懸命的文學 用一生寫下文化的起點 見證民族史詩的執拗又純粹,溫暖且謙卑 科技部為推廣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鼓勵學者專家與出版事業機構合作,以科技部補助之人文及社會科學專題研究計畫重要研究成果為主要素材,創作並出版普及性叢書。為了引領讀者進入作家的心靈世界一探究竟,本叢書以深入淺出的評析來閱讀經典,將臺灣文學論述推介給大眾,並把當代文學的發展軸線及向度緩緩舒展於眼前,留下時代的見證。藉由本套叢書的出版,與社會大眾分享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本書作者錢鴻鈞因為一場文學獎頒獎典禮與研討會,開啟了鍾肇政文學研究的序幕。他根據鍾肇政與文友的書簡及作品,查究出鍾肇政世代的臺獨認同意識、日本精神、心靈故鄉及寫作的背景。在白色恐怖氣氛濃厚的一九六○年代,鍾肇政透過文壇社與幼獅文藝集中出版臺灣本土作家作品兩大叢書,掩護偷渡的用心,存在編者言的字裡行間。錢鴻鈞將研究鍾肇政的論文彙整,出版此書《大河悠悠──漫談鍾肇政的大河小說》,以見證鍾肇政的文學思想。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唯一自傳 ☆《冷戰諜魂》裡利馬斯、《榮譽學生》中的傑里‧威斯特貝……令人難忘的悲劇英雄經典角色的原型 ☆《女鼓手》中的以巴對抗、《蘇聯司》裡蘇聯的改革開放……故事靈感來源與取材經過 ☆勒卡雷與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距離 ☆接觸戰地、戰地記者、反抗軍、恐怖分子、情報頭子的實際親身經歷 ☆間諜小說的真實與虛構…… 所謂愛國與叛國的一線之隔,間諜任務與作家的良心拉扯,盡在其中。 ——嚴格來說它甚至不像一本自傳,至少不是你我想像中那種、從童年經驗娓娓道來,一直講述到他如何踏進又離開英國情報單位、如何靠著寫作功成名就的制式自傳。 在全書的38個章節,如果加上序和前言的話,勒卡雷約莫就是訴說了人生中最令他印象深刻、影響他寫作至深的40段經歷—— 比方與戰地記者大衛‧葛林威溜進烽火漫天的金邊(間諜小說家說這是他第一次真實感到子彈從頭上飛過),在那裡大衛/勒卡雷結識了英勇的法國女子伊薇特•皮耶波利,她與情人在金邊開運輸公司,平常用飛機運毒品或寶石,戰時偷渡烽火孤兒出來並為他們向法國領事館申請庇護——他們全是她生的孩子,都是法國人,她堅稱——這段經歷提供了他《榮譽學生》裡的一個角色、一段場景,伊薇特的人生則催生了他動人的《永遠的園丁》女主角。 諸如此類的故事,有些令人感到驚奇、不可思議,有些令人潸然淚下或呀然失笑——訪談遭美國刑求關押、最後無罪開釋,與《頭號要犯》男主角命運相似的所謂「伊斯蘭恐怖分子」、親眼直擊《使命曲》裡非洲軍閥角力真實情況、《蘇聯司》裡俄羅斯改革開放經驗的觸發……作家的生命與經歷,和他關注的戰爭、歷史重疊;倘若他的小說是真實世界不為人知、黑暗的那一面,他的自傳便是真實人生與黑暗世界的灰色重疊。 40段經歷中,勒卡雷無可避免地以頗具分量的篇幅寫下了他的童年——他身為騙徒的父親、感情冷漠的母親—— 「逃避與欺騙是我童年非有不可的武器。青少年時期,我們都是某種間諜,而我卻早已是退役的老兵。情報世界擁我入懷的時候,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首度談到自己對世紀間諜金•費爾比的看法;他諸多個性鮮明、設定生動的角色來源,他的小說改編成電視電影的經歷,與好萊塢知名演員、導演、編劇打過的交道…… 「格雷安‧葛林告訴我們,童年是作家的存款簿。若以此來計算,我生來就是個百萬富翁。」 ——這次,我們終於有機會看到文學界的百萬富翁與成功企業家,向世人分享他最珍貴的財富。
國文趣味
“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是否天生的聰敏昏庸就決定了你學習上的優劣成敗,未必盡然,很大程度還看你後天的個人努力;至於能否激發你奮發學習,就取決於“趣味”二字。 半個世紀前的教書先生寫下的《國文趣味》,放在今天的國文教育環境裡竟出奇地發覺並未過時:學生無心學習,因為覺得乏味;老師無奈教授,亦缺熱情,整體國文水平隨之偏低,這現象古今一也,而問題的徵結就在於能否找到國文的「趣味」。 本書是作者結合個人的讀書筆記與教學研習心得而成,分為“漢字”、“文體”、“文人”、“文章”、“讀書”及“作文”六個部份,從基本的漢語知識介紹到系統地指導寫作文章,處處旁徵中外名人的學習情況,博引各項有趣的國文學習統計,處處見趣味,偶有記述古今讀書人的逸聞趣事,更添閱讀時的樂趣。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
◎ 全部公開!文學戰神的戰鬥力秘密大補帖! ◎ 文學有用論! 世界是複雜的文本,懂得小說技藝就可以拆解並掌握它。 ◎ 小說的實用力量就是—— 大部分人認為沒有用的小說技術,卻是在資訊時代決勝的關鍵。 可以用來解析世界、說服他人、提前洞悉別人搞不清的資訊洪流。 世界就是你每天在讀的小說 每天早上睜開眼起床,一直到晚上閉眼入睡,我們面對的是資訊無比龐雜的世界。龐雜的不只是來自媒體、網路所傳遞的訊息,還包括我們每天感官接觸到的種種人事物。我們每天面對這些雜亂、隨機的資訊漩渦,吸收都來不及,更別說理出頭緒了。 要能解讀這些訊息,你需要的是小說家的文學技巧。 在製造導向的傳統社會,文學被視為不實用,小說的虛構性質被認為虛無飄渺。但進入了資訊時代,文學卻是資訊領域的萬神殿,故事與小說則展現人類如何洞悉世情、掌握人心的精髓。身為小說家也是評論者的朱宥勳,提供了我們理解並掌握資訊世界的技術,就是「把世界當小說來讀」。 人需要故事,並且依照故事結構做出現實的選擇。不管我們面對的是政治議題、社會時事還是商業操作,只要我們能夠看清楚故事與小說運作的基本機制,就能夠更看得懂世界是怎麼運行的。掌握了資訊,就掌握了這個時代;掌握了小說的技巧,就掌握了理解資訊、建構資訊的無上能力。 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技巧與現實不相關,即使知道了也不會用,就像遍覽武學經典卻不知如何使用的王語嫣。朱宥勳示範如何讓這些技術扎扎實實地放進現代社會裡運用,並獲得實際的效果。這些文學技巧真的有點像是武術。如果你想影響某些人的人生,一身武藝絕對可以派上用場。而如果你心存良善,多幾套拳腳功夫也可以幫助你自保。你可以拿這套技術去賺錢,去推行理想,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也可以拿來抵禦每天每天轟炸你的成千上百資訊,讓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真的是自己的選擇,而不只是糊裡糊塗的一陣熱血上湧,莫名其妙就被摸頭而不自知。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 願文學技巧與你同在,在彷如資訊母體的現實世界中闖出一片天。
中國文學史(上)
本書從一開始編寫就確立了一個目標:既是教科書,也是學術著作。既可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師生使用,也可供古代文學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參考。全書的編寫以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做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 本書語言簡潔曉暢,篇幅適當,在準確介紹文學史基本知識的同時,也注意挖掘新資料、提出新問題、找到新視角,將學生帶入本學科的前沿,提供希望深造的學生治學的門徑,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 全書共兩冊: 上冊:包括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 下冊:包括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近代文學。 各章均有詳細的附注,以介紹各家觀點。各卷之後又有研修書目(即延伸閱讀),為讀者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提供線索。
中國文學史(下)
本書從一開始編寫就確立了一個目標:既是教科書,也是學術著作。既可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師生使用,也可供古代文學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參考。全書的編寫以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做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 本書語言簡潔曉暢,篇幅適當,在準確介紹文學史基本知識的同時,也注意挖掘新資料、提出新問題、找到新視角,將學生帶入本學科的前沿,提供希望深造的學生治學的門徑,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 全書共兩冊: 上冊:包括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 下冊:包括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近代文學。 各章均有詳細的附注,以介紹各家觀點。各卷之後又有研修書目(即延伸閱讀),為讀者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提供線索。
船長徹夜未眠
閱讀,是一種離群的連結 文學記錄了一頁又一頁失眠的夜, 閱讀的進行式一旦開啟,沒有別人能夠代班。 對立與偏見,是雋永的文學題材;情感的侷限與悲劇,正是永恆的文學母題:經典文學是如此,當代文學也不例外。 「經典」曾為過去的「當代」作品。當代讀者需要當代文學,才能探究當代難題,樹立新的經典以為傳世。 在出版量急遽膨脹、電子載具可輕易大量存取的年代,「讀書」這件事反而日益艱難。畢竟書海茫茫,讀者又何嘗不茫茫然。就像旅遊需要指南,在書海中迷失的讀者也需要一位優秀的領航員。本書作者書評家鄧鴻樹先生,就是一位絕佳的伴讀者。 《船長徹夜未眠》乃針對一般讀者所寫的主題式文學評論,避開艱深的文學論述,文字精簡而不失深度,為讀者引介當代歐美文學新作與相關中文譯作,包含當代作家介紹、作品點評,以及當代文學與出版議題討論――讀書,讀人,也解讀文壇局勢。其評遒勁有力卻又溫柔敦厚,實為台灣難能可貴的精采書評作品。 吳爾芙所稱頌的「普通讀者」,也許並不在意經典或通俗,不在乎理論或流派,只是想遇見一本好看的書,就這麼簡單。閱讀,本來就該這麼簡單。盼讀者能藉本書體驗當代文學的樂趣,讓閱讀融入生活:拾起書本,維持生活裡的閱讀進行式。
不要小看我:33本給大人的療癒暖心英文繪本
知名英文繪本閱讀推手 ── 李貞慧老師最新力作 一冊繪本、一段生命情境或一處生活場景 一篇篇小品文,看見閱讀繪本帶來的幸福力與療癒力 當你想要更有力量地向前行…… 歡迎走進幸福花園,喝一杯繪本下午茶 李貞慧老師顛覆繪本只適合小孩閱讀的迷思,尤其是英文繪本非常豐富多元,我們可以多接觸議題性的繪本,藉此來鍛鍊閱讀理解力,擴展看待世界的眼光。 繪本可大可小,看似簡單,其實不同人生階段閱讀繪本,都能讀出不同的況味。繪本絕對不僅是孩童接觸書本的開端與啓蒙而已,繪本的學問很大,值得大人小孩一起品嚐繪本的美好、體驗它的影響與魔力。 李貞慧老師精選了 33 本曾經療癒她內心深處的繪本故事,融合 7 帖人生藥方: .全身健檢:請你先勾一張「生活」檢視表 .照照 X 光:檢查一下「心靈」哪裡出了問題 .38.5 度以上請服用紅包:找回「自信與微笑」 .咳嗽糖漿:到底「人生」是甜還是苦 .百憂解:面對「憂慮」,找到力量 .名醫諮詢:人終將面對的「生命歷程—死亡」 .最後一帖藥方:「愛」是萬靈丹 通過閱讀療癒系的繪本,溫暖因忙碌而逐漸冰冷的心。 不論你是困在一堆待辦事項、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厭倦、對工作提不起勁、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感到怯懦恐懼、想好好與人溝通卻不得其法…… 或是當你感到生命一團糟、處於人生的低谷、當你開始害怕皺紋布滿你的臉、懼怕生命終有盡時…… 還是當你處於難以招架的傷痛、當你在忙碌中開始思索人生最重要的事…… 這些看似簡單的繪本真切地傳達了人生真理,滋潤了乾涸的心靈,重新帶給你自信前進的力量!
642件可寫的事
=642道題目= 隨時隨地,激發無限靈感的創意寫作簿 & 打開這個本子,寫作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創意點子源源不絕。 & 創意發想 ╳ 寫作練習 ╳ 潛能開發 & 文案想不出來?企畫提案沒靈感?寫作文、寫報告卡關?不知該和客戶聊什麼?苦惱晚上該端什麼菜上桌?被小孩氣得頭痛欲裂? & ──騰出一點時間,把「你知道的事情寫下來」…… & ★這本好玩的日記簿,結集了642道既古怪又詼諧的題目。從發想自己的訃文,到歌詠一顆洋蔥,每一頁都能激發靈感,且有充足的空白空間可盡情書寫,符合各路寫作者的各式需求。 & ★作家寫手的終極遊樂場。 收集「舊金山寫作社」(San Francisco Writers’ Grotto)作家群的創意巧思,一則則的引導題目就像不同的窗口,從不同角度開拓內在的想像園地。 & ★回歸手腦並用的書寫。 這本獨樹一幟的筆記本/練習簿,喚起人類用手揮動筆桿的記憶,享受腦筋同時轉動的可貴光景。 & ★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情境。 藉由紙本的書寫、創意的文字發想,遠離過度的圖像刺激,找回現代人獨立思考的空間。 & ★不拘格式,隨性使用圖像或文字作答。 讀者可以隨意翻開一頁、挑選一個題目來發揮,也可以連續接受一道道題目的刺激。遇到創意瓶頸時,可提醒自己,一定還有東西沒被寫過,一定還有創意點子可想。 & ★不僅練習寫作,也是最新概念的「個人日記本」。 內在省思跟創意發想,在這本書中碰撞出難得的火花。透過所謂的「自傳式書寫」,鼓勵個人把「你知道的事情寫下來」,對內在探索和創意開發都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 *** 何致和◆作家 許榮哲◆小說家 視網膜(陳子見)◆眼球中央電視台主播 劉雪珍◆輔仁大學進修部英文系主任 & 靈感不設限 推薦 & 這本「書」,成書於一天之內,充滿了實驗精神與出人意料的創意軌跡。有一天,舊金山寫作社成員布朗森(Po Bronson)的一位作家朋友突然提議做一本書,叫《642件可寫的事》。於是,布朗森便向舊金山寫作社(一個擺滿獨立寫作隔間的實體空間)的35名成員發出邀請,一起腦力激盪。結果不到一小時,便湧進百來個題目。那天結束,已經累積了五百個題目。第二天午餐時間,布朗森就把完稿交給編輯。 & ∥詼諧又好玩的創意引導題目∥ & ‧你是個海盜。描寫你的完美一天。 & ‧挑一部你看過最爛的片,修改它的情節。 & ‧寫一封情書給你不喜歡的人。 & ‧寫一首洋蔥頌歌。 & 這本創意寫作簿裡的題目,機智詼諧、百無禁忌、激盪思考,助你文思泉湧。隨便翻開一頁找尋新鮮的靈感,保證你突破寫作瓶頸,文采大噴發,筆力大躍進! & 舊金山寫作社的創作才子才女們編輯的這本《642件可寫的事》,就是作家寫手的終極遊樂場。
秀個故事給我看!為什麼圖畫書很重要與21位世界頂尖插畫家的對談錄
★童書繪本是啟蒙孩子認識世界的門, 21位世界頂尖童書創作者,分享他們每個精采故事的奇幻旅程。 一九三O年代,美國正從經濟大蕭條中復甦,美國的圖畫書也漸漸成熟了,在此同時也誕生了一批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從我們生命之初,就已廣為大眾喜愛,並一直陪伴我們成長,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作者倫納德.S.馬庫斯曾於耶魯大學歷史系接受完整的史學教育,他以嚴謹的考據精神,採訪當代二十一名在童書領域專精的創作者:安野光雅、昆丁・布雷克、阿西立・布萊恩、約翰・伯寧罕、艾瑞・卡爾、洛伊絲・艾勒特、凱文・漢克斯、許裕美、塔娜・霍本、詹姆斯・馬歇爾、羅勃・麥羅斯基、海倫・奧森柏莉、傑瑞・平克尼、克里斯・瑞卡、莫里斯・桑達克、彼德・席斯、威廉・史代格、蘿絲瑪莉・威爾斯、莫・威樂、薇拉・畢・威廉斯、莉絲白・茨威格。 內容中他針對不同受訪者設計了順序、話題,最後彙整成這樣一本當代童書創作史的第一手資料,希望向世人展示這些職人們創作的脈絡與背景,並期許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激發更多創意、豐富自己的人生。
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 徵引文獻考論
《古今圖書集成》,康熙時陳夢雷所纂修。全書一萬卷,約一億七千萬字,圖片萬餘幅,引用書目超過六千種,規模僅次於《永樂大典》,為現今保存最完整之類書。其中〈經籍典〉五百卷,著錄歷代經、史、子、集、類書、雜著等各類典籍相關文獻資料,其搜羅之宏富,體裁之精審,為類書中前所未有之書。唯採錄資料繁複,檢擇難免粗率,編輯雜出眾手,詮次易於失錯;經史子集四部,析分門類至六十有六,亦稍嫌瑣細。 本書以龍繼棟〈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考證〉為基礎,依次探討〈經籍典〉的編排與架構、徵引文獻的特色與價值、訛誤之原因與類型,最終則提示考訂及運用《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文獻資料之法則。
王向遠教授學術論文選集(全十卷)
本書是王向遠教授的學術論文選集,選收一九九一至二○一六年間作者在各家學術刊物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二百二十餘篇,以及學術序跋等雜文五十餘篇,共計二百餘萬字,按內容編為十卷。各卷依次如下:第一卷《國學、東方學與東西方文學研究》、第二卷《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第三卷《比較文學學術史研究》、第四卷《翻譯及翻譯文學研究》、第五卷《日本文學研究》、第六卷《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上)、第七卷《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下)、第八卷《日本侵華史與侵華文學研究》、第九卷《日本古典文論與美學研究》、第十卷《序跋與雜論》。
語文力向上:國文課沒教的事3
「說什麼」能吸引人?「怎麼寫」會打動人? 語文力正是我們向世界展現自己的隨身技藝 養成語文六力,此生無往不利 ⊙語言力:把話說到心坎裡 「請問你喜歡美國小姐?還是中國小姐?」 顧維鈞:「只要喜歡我的小姐,我都喜歡她。」 ⊙表達力:展演自我感動人 吳冠中:「傳統不斷在變化,傳誰的統?反傳統,反反傳統,反反反傳統,叛逆不一定是創造,但是,創造裡必定有叛逆。」 ⊙寫作力:書信的神奇魔法 林肯(Abraham Lincoln):「親愛的兒子,無論我和你相聚多久,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我們實在無法知道下一輩子會不會重逢?」 ⊙賞析力:跨時代歌詞之美 黃友棣:「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一樣,像村家的小姑娘。」 ⊙感受力:生命故事皆文章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你哭哭啼啼地來,每個人都因你而歡笑;你歡笑著離去,卻讓整個世界為你哭泣。」 ⊙新知力:趨勢關鍵年度字 劉炯朗:「MOOC源自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老師經由網路把授課內容和廣大群眾分享,是近年來教育界重要的發展方向。」 美文好語經過時間淬煉,更顯獨到韻味,百納各家創作精華,內化為自己的底蘊,實為提升語文能力的重要關鍵。
他們在島嶼寫作 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第二系列典藏版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紀錄電影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攝影 ★《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剪輯 ★《我城》2015香港電影節觀摩片 本商品包含: ► 電影藍光版7部 ► 電影DVD版7部 ► 作家小傳7本 ► 精美硬殼盒裝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 2》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光碟基本資訊: ► 類別:藍光 / DVD ► 級別:普遍級、保護級(《無岸之河》) ► 區碼:全區 ► 螢幕比例:16:9a ► 字幕:繁體中文、英文 ► 語言發音:中文 ► 影音格式:無杜比 ◆ 劉以鬯Χ黃勁輝《1918》 片長:105分鐘 級別:普遍級 香港作家劉以鬯是,20世紀初生於上海,見證近代華人文壇歷史遞嬗。本片走入主角的記憶與生活,親近他既庶民又名士的城市感受,呈現出充滿魅力、堅持與趣味的個人特質。回望三○、四○年代,意興風發的青年劉以鬯,上名校、學賽狗,熱衷文學創作。在上海租界,動盪中風湧著文學活躍,人才際會。戰事改變劉以鬯的編輯工作及出版事業。1948年遷徙香港,輾轉新加坡、馬來西亞,在報紙副刊總編輯頭銜中輪替得志與失意。1957年重返香港,進入寫作的黃金年代。1963年發表《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最具影響力的意識流長篇小說,導演王家衛改編《酒徒》及作家生平,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向這一輩遷徙的文學大家致敬。如果問當代華人學生最喜歡的前衛作家是誰?不少學生會回答這位高壽96歲、至今創作不輟的香港作家––劉以鬯。 ◆ 洛夫Χ王婉柔《無岸之河》River Without Banks 片長:93分鐘 級別:保護級 西元1959年,台灣名詩人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的甬道之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此時的作家並不知道,往後的六十年,這首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作如何掀起文壇的風起雲湧。2000年,洛夫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打開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一再突破既有格局,提煉意象的魔境,因而被文壇譽為「詩魔」。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使用《石室》前十首詩句選段,構成全片詩意綱領;同時引用洛夫與友人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團隊更重訪金門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陽的鄉愁現場,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生活家常。「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 瘂弦Χ陳懷恩《如歌的行板》A Life That Sings 片長:143分鐘 級別:普遍級 「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著名台灣詩人瘂弦在1964年,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如歌的行板》,此後投身編輯工作,致力於提攜文學與後進,到了1966年便不再公開發表詩作。一位詩人,一本詩集,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持續擴散,詩人擁有什麼神奇的特質?詩,寫下什麼故事?本片跟隨著傳奇的傳主,從溫哥華到河南南陽,從童年的流動圖書館到現在的地下室。打開保存將近60年的藏書與情書,打開詩人記憶的寶庫,為觀眾呈現:舞蹈家林懷民、作家蔣勳、詩人席慕蓉、吳晟、陳義芝、攝影家阮義忠等人與瘂弦之間恆逾40年的交會與情緣。歷經大時代變遷、波瀾壯闊的文學生活,在本片中藉著抒情詩般的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開來。 ◆ 林文月Χ齊怡、劉佩怡《讀中文系的人》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片長:95分鐘 級別:普遍級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出身臺灣史家連橫的學養家庭,生於上海日租界,12歲以前是「日本籍」,光復之後舉家返臺。重新學習新身份與新語言的成長過程,奠定林文月細膩的多語言轉譯文采。本片依循著林文月的散文創作,回顧戰亂大時代下的變動與遷徙的童年;溫習師承文人大家臺靜農、鄭騫的文學熏陶時光;執起前世盟約的一雙手;展讀翻譯鉅著《源氏物語》,並歷時五年半持續不輟一字一句鑄鍊的成就與毅力。林文月兼擅翻譯、學術論文與散文,作品豐富多元,形繪了特殊的人情風貌,深而濃的回憶故事中成就色香味俱全的文學風格。「文字,是鮮活的,而書,是有生命的。」本片帶我們進入林文月所寫下鮮活生命風景。 ◆ 白先勇Χ鄧勇星《奼紫嫣紅開遍》Multiflorate Splendour 片長:106分鐘 級別:普遍級 身為華文世界最為知名的小說家之一,白先勇筆下賦予華文小說中幾個最鮮明的角色故事與生命:尹雪艷、金大班、朱青、龍子、阿青……以都市為名,寫一代島嶼記憶。不但深植於讀者的想像,還激發跨界跨代藝術工作者,前仆後繼改編為電視、電影、舞台劇。白先勇2003年起為了振興崑曲藝術,投身青春版《牡丹亭》,將傳統藝術推廣到劇院、校園以及歐美,在陌生於中國傳統戲曲的心靈中種下種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於是本片採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交替敘說白先勇的特殊際遇與文學歷程--從22歲創辦《現代文學》的青春朝氣,近年寫作《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的人子赤誠;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以及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蘇州園林的10年重遊,在宛若黑暗王國的舞台演出,還有無數演講及授課的旅程,作家白先勇一人引領數代風潮,以獨一無二的強韌膽識、細膩深情,在片中迴盪交響,引領觀眾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小說家胸懷。 ◆ 西西Χ</strong
臺灣國小語文教材與兒童文學關係之研究
兒童文學、語文教材與閱讀,皆屬於教育的範疇。其實,我認為教育主旨在於:學會學習與學會生活。童年只有一個,過度的催生,催熟,都只是在消費兒童。 筆者因緣際會與兩岸三地年輕學者,撰寫臺灣國小語文教材與兒童文學關係之硏究,本書共收錄全書計有九章,除緒論、結語外,另有七章:〈兒童文學的意義〉、〈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政策與制度〉、〈臺灣兒童閱讀的歷程〉、〈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出版觀察〉、〈小學國語的教學平台〉、〈小學國語科教學案例〉。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A Queer Invention in Taiwan: A History of Tongzhi Literature)
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看見完整建構台灣同志文學史發展! 「同志文學」是「讓讀者感受到人事物的文學」 「同志文學史」是「立基於同志文學的公眾歷史」 公眾歷史就是有別於主流史觀的另類記憶 紀大偉的論著《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爬梳長達一甲子的台灣公眾歷史,從美國主導冷戰的1950年代,一路細數到「後冷戰」的21世紀初期,各類型台灣同志文學作品,包括長、中、短篇小說,散文、詩、劇戲等。 《同志文學史》有別於主流歷史的另類文化史論著,頻頻探問: 1950年代如何早在白先勇進入台灣文壇之前就打造了「識讀」同性戀的「想像共同體」? 1960年代白先勇大放異彩之際,他的文壇前輩、平輩怎樣在作品裡描繪其他同志的主體效果? 1970年代台灣文學中,女性嘗試和同性配對的時候,同時期的男性怎樣獨闖「內在」的美國? 1980年代,新興的「核心家庭霸權」怎麼和人道主義協力催生同志的悲情? 世紀末的「愛滋」、「同志」、「酷兒」等等外來語進入台灣之後,如何與本土語境互相激盪、彼此改寫? 到了21世紀,台灣同志又怎麼過渡到「液體現代性」? 一甲子以來,台灣同志文學裝滿了被恐懼、被排擠、被侮辱、被摧毀、被偷偷祝福的種種難言之隱。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就是貓一樣踮腳起來,回顧難言之隱的旅程。本書選取文本討論對象的「積極策略」是「求多不求精」,而不是「求精不求多」:書中每一章大致對應了每個年代(每個十年,例如1960年代),每一章都避免聚焦在那個年代極少數、極菁英的兩、三種台灣同志文學,反而盡可能納入同一個年代內十種以上的文本,才能呈現每一個年代的眾聲喧嘩風貌。 《同志文學史》引用的台灣本土文獻可以上溯至20世紀初期,下探至21世紀初期。在超過一百年的時光中,「呈現同性戀」的台灣印刷品文本(包括「被視為文學作品」的美文,也包括「不被視為文學作品」的報上社會新聞)幾乎不曾在任何一個年代缺席。呈現同性戀的印刷品享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本書細數一甲子的歷史(六個年代;六個十年),包括(1)1950年代;(2)1960年代;(3)1970年代;(4)1980年代;(5)世紀末;(6)21世紀初,橫跨三個時期,依序是(1)冷戰之前時期(從20世紀初期至1940年代,也就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2)冷戰時期(從1950年代以降,也就是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以及(3)後冷戰時期(從20世紀的世紀末直至21世紀初期)。 本書共分8章,第1章〈緒論──台灣的發明〉簡單扼要指出:「同志文學史就是台灣的發明」,強調「同志文學」不僅僅可以視為一種「文類」,更可以視為「領域」:這個領域需要在重視作者之餘承認讀者的貢獻,需要營造眾聲喧嘩的文本對話環境。同時,這一章也說明「同志文學史」是一種和「主流歷史」互別苗頭的「公眾歷史」。 第2章〈白先勇的前輩和同輩──從20世紀初至1960年代〉指出,白先勇雖然是台灣同志文學史的先驅之一,但先驅畢竟也自有前輩和同輩。早在白先勇之前就有各種前輩投入同性戀的呈現。 第3章〈愛錢來作伙──1970年代女女關係〉指出,台灣女同志文學要等到1970年代才密集出現。雖然早在日本時期、戰後初期的報紙就已經不時披露女同性戀新聞,但是女同志文學風潮要到70年代才浮現。這個文學界的風潮呼應了現實生活中女性經濟地位的改變:多虧冷戰全球布局之「福」,台灣變成美國的代工廠,因而在70年代體驗「經濟起飛」。本土女性紛紛進入工廠、職場,爭取到較多的經濟自主,可以開始想像女女作伙的生活。 第4章〈誰有美國時間──一九七○年代男同性戀者〉發現「美國」在台灣文學中千呼萬喚始出來:雖然戰後台灣長期受到美國宰制、1960年代文學早就展現了美國式「現代主義」痕跡,但是要等到70年代本地文學才開始明確寫出「美國」:將「另類的人」(男同性戀者)和「另類空間」(美國)連結在一起,暗示「另類之人」要在「另類之國」才得以倖存。 第5章〈罷家做人──1980年代〉主張「同性戀罷家」現象在1970年代末畫下了分界線:分界線之前,台灣文學裡的同志幾乎不和家庭衝突;分界線之後,台灣文學裡的同志和家庭決裂則幾乎成為鐵律。 第6章〈翻譯愛滋、同志、酷兒──世紀末〉經歷了從「冷戰時期」進入「後冷戰時期」的歷史轉折,強調,「同志文學在二十世紀末蔚然成風」的現象除了可以歸諸於1987年的解嚴,還可以更往前推一點,歸諸於「愛滋」字詞與相關脈絡的「翻譯遭遇」。 第7章〈固體或液體的同志現代性──二十一世紀初期〉借用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的「液體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觀念,解釋同志文學面臨的變局:「去中心」的液體現代性崛起,以既有體制為中心的固體現代性則持續失勢。 〈後記──中國在哪裡〉與其是要議論「同志文學」和「中國文學」的關係,不如說是要指陳一個較少為人談論的事實:同志文學史幾十年來的發展剛好見證了「中國」隨著時代變化的「有/無」。
小說課Ⅲ:偷電影的故事賊
最火自媒體「羅輯思維」盛讚:最適合中國人的故事入門教練! 許榮哲,引你進入電影世界,挖出源源不絕的故事! 許榮哲的人物創作守則: 一、&& &戲劇就是「衝突」 二、&& &衝突是為了「突圍」 三、&& &突圍形塑了「性格」 四、&& &性格決定「命運」 衝突不是目的,而是一個有效手段,它能人物從一個十字路口,帶到下一個十字路口,最後抵達──人物的命運。 好萊塢編劇圈盛傳這麼一個八卦:某天夜裡,史蒂芬‧史匹柏在酒吧喝酒,一個陌生人朝他走來,並在他桌上放了一張字條。打開字條,上面只有短短幾個字: 數千萬年前,蚊子叮了恐龍後,火山爆發。數千萬年後,封存蚊子的火山熔岩琥珀出土,蚊子血裡的DNA,讓恐龍復活。 當下,史蒂芬‧史匹柏驚為天人,被這短短幾句話深深吸引,隨後他花了一百萬美金買了這張字條,拍了後來轟動全球的電影《侏羅紀公園》,這就是高概念故事的魅力。 竊自電影中的故事創作祕笈: .《海角七號》:告訴你,第一名的開場怎麼寫? .《斷背山》:告訴你,如何用祕密烹煮折磨? .《刺激一九九五》:告訴你,如何運用偏見買臺衝突製造機? .《12怒漢:大審判》:告訴你,為什麼同理心是CP值最高的突圍法則? .《屍速列車》:告訴你,哪裡最該是故事停泊的地方?
在徬徨的年代----《筆匯》與五?年代
我們這一代,稍微早一點、稍微晚一點的人,大概都多多少少受到五四運動及五四運動以後,三〇年代以及抗戰現實的影響。苦難的現實使人無法逃避,所以從我們讀書的時候開始,從小學開始,都有一個精神在後面鼓動我們,那個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種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在二十世紀的五〇年代,仍然成為臺灣知識分子鼓動生命的源泉。───尉天驄 & 《在徬徨的年代:〈筆匯〉與五○年代》收錄「2015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活動紀錄,以《筆匯》、《文學季刊》、《文學雙月刊》、《文季》為主軸,探討「戰後人文思潮與臺灣文學的轉折」,由劉大任先生與張錯教授回顧戰後初期亞洲文化的變遷,以及陳芳明教授與楊澤先生細數1949年以來的臺灣文學發展,最後由尉天驄教授總結。本書並收錄相關學術論文及尉天驄教授的訪談記錄,讓我們能對這一段人文思潮與臺灣文學轉折有更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屠格涅夫作品的析賞
本書先細述屠格涅夫的家世、父母、幼年、青少年求學經過,繼而敘述他隨抵俄演唱的法國女高音寶琳.韋雅朵旅歐,到處遊蕩、寄人籬下;接著提及他《獵人筆記》結集造成的重大影響、首部長篇小說《魯金》所引發的好惡評論、他與《當代人》編輯群的恩怨情仇等等。屠氏最成功的長篇為《父輩與孩輩》,幾部中短篇如《初戀》、《春潮》、《阿霞》等也備受歡迎。壯年一度擬在德國巴登建屋定居,卻因普法戰爭爆發而尾隨韋雅朵一家遷往倫敦,後轉回巴黎久居,不過常抽空返俄吸取鄉土的氣息,並於此期間撰寫不少篇中短型小說。《處女地》的出版贏回年輕學子對他的擁護,這也是他國際聲譽達到高峰之際。晚年迷戀本國戲劇演員沙維娜,算是他一生愛情故事的插話。最後以脊椎癌逝世於巴黎,而歸葬俄土。 本書不但以傳記筆法詳述屠格涅夫的生平、著作和思言云為,還討論其時代之俄國與西歐局勢的演變,俾瞭解人物與時地之互動,以及作家和其親友的交流。再以歷史社會學和心理分析的角度,評讀和析賞其隨筆、書信、詩詞、戲劇、小說。最重要的是探索屠格涅夫的心靈與哲思的世界,析述其天道觀、社會觀和人生觀,俾在其生涯、作品和時代形成一個圓融的有機體,把文學體現人生的意義,以屠氏的平生、時代和傑作刻劃出來;最終評價屠氏文學貢獻和影響。本書插圖眾多而珍貴,參考文獻不限於俄文,兼涉及英、德、法、漢文資料,相信為同類著作中最具普世觀的屠格涅夫傳記與評論之一。
毛姆傳-毛姆的秘密生活
如果有人能將毛姆的一生寫出來,那將比他的小說精彩一百倍。 & 毛姆是下述一切的總和:一個孤僻的孩子,一個醫學院的學生,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小說家,一個放蕩不羈的巴黎浪子,一個成功的倫敦西區戲劇家,一個英國社會名流,一個一戰時在法蘭德斯前線的救護車駕駛員,一個潛入俄國工作的英國間諜,一個同性戀者,一個跟別人妻子私通的丈夫,一個當代名人沙龍的殷勤主人,一個二戰時的宣傳家,一個自狄更斯以來擁有最多讀者的小說家,一個靠細胞組織療法保持活力的傳奇人物,和一個企圖不讓女兒繼承財產而收養情人秘書的固執老頭子。 ─傳記作家 泰德‧摩根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
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合山究(Goyama Kiwamu)劃時代經典論著 明清婦女文學史、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卓越貢獻,深受學界推崇 &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是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合山究打破傳統明清文學研究只著重於小說戲曲的文類以及男性觀點的敘事,發現當時文人對「女性」與「花」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珍惜之情,進而拓展出清代女詩人、《紅樓夢》與花、節婦烈女、巾幗鬚眉等一連串與明清女性文學以及歷史文化相關的研究。 & 作者合山究同時重視明清時期的文學氣氛,也就是女性文化與明清主「情」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問題。在節婦烈女觀的篇章中,他認為明清女性與社會道德規範的關係絕不能單方向的簡化成「被壓抑」;當讀者仔細剖析節烈婦女的心態與行為模式後,就會發現女子面臨抉擇時的能動性、女子強烈的榮譽心以及為了追求「從一而終」之理想的堅持,凡此種種,正足以顛覆時人認為女子身處卑弱的意識形態。 & 再者,對明清婦女而言,既然「節孝」的道德是她們成就「名聲」的唯一手段,那麼換個角度言之,節烈婦女成功的為自己形塑成一個道德典範的楷模,不應以傳統的女性被壓迫論述簡單視之。 &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以資料見長,文中探討的文本除了廣博搜攬戲曲、小說、詩詞、隨筆、詩話、彈詞等文類之外,還傾全力挖掘方志、斷代史、判牘、宗教文獻等前人未涉及的材料。同時,合山究積極採用西方文學理論的概念,來詮釋中國文學或者與中國社會文化作比較。例如,在探討明清節婦烈女的殉死風俗時,作者提出,不妨將女性在明清社會的處境與古印度寡婦殉夫自焚的風俗(suttee)做一比較。 & 在論述《紅樓夢》女性崇拜的特徵時,合山究提示了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斯湯達(Stendhal)在《戀愛論》中將戀愛分為激情戀愛、趣味戀愛、肉體戀愛、虛榮戀愛的觀點,基於《紅樓夢》女性崇拜的本質與愛護難得的瑰寶、名花極為類似,並追溯過去中國文學中這種美人觀的系譜後,主張《紅樓夢》乃當時追求趣味戀愛到達巔峰的最佳傑作。 & 另外,合山究也指出儘管明末清初世道人心污濁混亂,但卻是箴言文學開花的時代,而相當於此時的十七世紀法國,也出現了蒙田、拉羅什富科、拉封丹等箴言文學家。若把此一時期中國的箴言文學與法國相較,不但毫不遜色,而且更能引起東方人的共鳴。可見,作者合山究的研究具廣闊的世界文學視野,因此其論述無形中展現了一般學者難以企及的高度與深度,問世後,不僅在日本漢學界引發熱烈的迴響,也深受西方漢學界的注目。 & 合山究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認為,若認為明清時代的「女性」是壓抑的、停滯不前的是錯誤的。當時的女性盡情地活躍於社會文化的前端,儼然已擺脫了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的形象,同時明清的女性對男性價值的挑戰也達到了頂點,當時女性各方面的能力已獲得強烈的肯定。所以明清並非女性單方面受男性壓抑的年代,而是男女彼此激烈競爭,新的男女關係胎動正要開始的時代。明清時代的女性在社會文化方面發揮了中國史上空前的「存在價值」,但明清的社會文化確實因「女性」的存在而顯得朝氣蓬勃。因此,明清並非女性最受壓抑與虐待的時代,而是揭開女性時代序幕的年代。 &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第一篇〈情與明清文化〉,此篇主要探討「情」,藉此突顯「情」與明清文化結合之深。首先在第一章〈「情」的思想—明清文人的世界觀〉,全面考察當時文人所持之「情」思想的特徵。接著在第二章〈明清時代的「情死」及其文學〉,透過明清時代流行的「情死」事例,說明「情」乃這個時代最顯著的象徵。另外,在〈花案、花榜考〉中,檢討當時青樓流行的妓女品定法「花案」,說明當時妓女文化興盛的情況。最後在第四章〈袁枚的好色論〉,論述清代首屈一指的文人袁枚如何在文學、思想及人性方面,根本貫徹其「好色」的本質,藉此說明清代乃積極肯定情色的時代。 & 第二篇至第五篇則列舉影響明清文化至深的各類型女性,分別加以考察。第二篇〈節婦烈女論〉,探討明清女性文化時絕不可忽略眾多的節婦烈女,故本篇主要探討與其相關的各種問題。第一章〈節婦烈女─—明清時代女性的生涯與心態〉與第二章〈節婦烈女的生死觀〉中賦予她們正面的評價。在第三章〈死於性暴力的節婦烈女─—貞節與淫蕩的對立〉與第四章〈節婦烈女的多樣化與節烈觀的演變〉中則列舉在一般「節婦烈女」概念之外的節婦烈女,說明這些女子乃當時社會現狀的實際反映,而且她們在文學的題材上也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最後的第五章〈貳臣的節烈觀與節婦烈女傳記中的男性批判〉,考察明末清初「貳臣」的節烈觀,以及節婦烈女傳記中的「女性讚美與男性藐視」之意義。 & 第三篇〈薄命佳人論〉,《紅樓夢》出現了不少的薄命佳人,故本篇探討的是清代流行之「佳人薄命」美學意識下所產生的文化現象。第一章〈明末清初女性尊重的進展與《紅樓夢》〉中,探討「天地秀麗之氣不鍾於男子,鍾於婦人」之思想源流,藉此突顯封建時代罕見的女尊男卑言論與當時高漲的女性崇拜意識。當時文人還普遍認為薄命佳人死後會變成仙女,其靈魂降下成為乩仙,故在第二章〈明清文人與神秘性興趣〉與第三章〈《西青散記》的世界〉中,首先釐清當時流行的「扶乩」術,然後檢討在此風俗下誕生的中國心靈主義文學傑作《西青散記》之世界。繼第二、三章考察的薄命佳人與仙女之密切關係後,第四章〈仙女崇拜小說—《紅樓夢》〉則在說明清代的代表小說《紅樓夢》並非自傳小說與政治小說,而是描寫仙女被貶為薄命佳人後於人世間生活的情景,故屬於仙女崇拜小說。最後的〈女子題壁詩考〉則考察明清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無名婦女,將自己薄命的身世書寫於驛亭牆壁的「題壁詩」,這類詩詞在文人之間引發了熱烈的共鳴。 & 第四篇〈巾幗鬚眉論〉探討與「薄命佳人」相反的女將軍、從軍女子、女武者、女豪傑等具男性特質的女強人。第一章〈明清時代的巾幗鬚眉〉,則從各個角度整體檢視了這類女子的活動情形。第二章〈明清時代女性文藝中的男性志向〉,則說明這種重視男性性格的現象不僅反映在巾幗英雄身上,還出現在當時閨秀的文藝世界。 & 第五篇〈男性詩人與女弟子〉,此篇聚焦於當時文學史上首度出現的「女弟子」一詞,在檢討男性詩人與女性詩人的師弟關係時,也考察明末以後閨秀文學流行的情況。首先在〈清代詩人與女弟子〉中,列舉清初文人毛奇齡的女弟子徐昭華以及清中葉前期學者沈大成的女弟子徐暎玉,論述她們師事男性詩人的經過、彼此交遊的情形與其師弟關係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接著在〈袁枚與女弟子〉與〈陳文述的文學、韻事與女弟子〉中,說明擁有數十名女弟子的清中期、中後期文人袁枚與陳文述的文學活動及其女弟子的入門經過,透過「男性詩人與女弟子」之考察,彰顯閨秀文學隆盛的時代特徵。 & 最後的第六篇〈戲曲小說的女性〉,本篇探討當時戲曲、小說、彈詞等俗文學中慣用的「選秀女」、「男扮女裝、女扮男裝」之手法及其相關問題。第一章〈「選秀女」與明清的戲曲小說〉,說明當時實際舉行的「選秀女」與文學作品的關係以及兩者相互矛盾之處,接著論證《紅樓夢》的元春貴妃省親與「大觀園」的建築,實際上並不可行,乃作者虛構出來的情節。第二章〈明清時代戲曲小說中的男女變裝〉,分析當時通俗文學中常見的「男女變裝」運用於何種場面,在檢視其用法的同時也探討了慣用此技法的理由,最後亦對當時女性文化的擴展、男女關係的特徵等問題加以考察。
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
孔子壯遊團 VS. 莊子我夢到 小農文青陶淵明VS.都更覺青杜甫 宋詞溫拿 VS. 元曲魯蛇 嘴砲戰神大亂鬥,我的國文課業障重啊! 從古籍穿越網路,點評歷代聖賢,句句宅氣干雲,字字酸民本色! 一本沒有最狂只有更狂的文化基本教材! 網路熱門專欄【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結集,鄉民讀者瘋狂轉貼點閱 臥斧、徐國能、廖玉蕙、謝金魚鼎力推薦 熱門陸劇「瑯琊榜」解析者祁立峰, 在《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中, 談古論今、夾議夾敘,剖析義理、縱論世間眾生百態, 以網路鄉民的嘲諷嘻笑方式, 通過每一章的書寫把古往今來的人事物通通抓來評比, 將現實與理想、古人與今人、典籍與網路的愛恨情仇, 表現出盡付淋漓的悲傷與同情! 古典時期看似遙遠,但是古人們的機鋒與嘴砲,一點也不遜於今日的網路鄉民。 我們所遭遇的困境,歷代鄉民可能早已經歷過一輪了。 他們或抵抗或妥協,歷史上有過萬人響應的壯舉,也有過無人到場的噤聲。 而我們的文明也正因如此,終於成了如今的模樣。 坊間有不少推廣古典文學的著作,但《讀古文撞到鄉民》不僅是概論的介紹。有教學的體會,有研究的心得,有近年學術界的成果,也有近年來面對時代與議題的回應。 《讀古文撞到鄉民》共分成四輯,從先秦兩漢思想家,漢魏六朝的詩人或筆記,一路談到唐詩宋詞元曲。尤其精采的是作者近年來面對小時代大議題的回應。 ‧在這被鄉民悲摧戲稱的「鬼島」,讀者經歷了學運、後太陽花、覺醒青年們虎虎洶洶。世代、階級、勞資、地域,各種身分認同交混而對立,天河撩亂、光影散射。 ‧書中談到了儒家對死刑存廢的看法,談江南士族面對北方強國的心態與認同,或杜甫身經喪亂後對居住正義的辯證。當代網路鄉民喜歡戰男女或戰南北,發文酸訕冷峭,但這不是鬼島鄉民特有的習性或身世。千百年來的詩人墨客早已面對過這些問題,而他們的這些作品,摒除了中學課本裡文謅謅的教材教法,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應該放進括弧裡的「經典」。 縱觀文學史流變,作者祁立峰認為可能需要一些無聊無謂的人,認真地去寫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廢文廢詩,因為雖然看似無意義,也可能真的毫無意義。然而總有一天,這些無意義將成為所有象徵的象徵。
2016打狗鳳邑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2016打狗鳳邑文學獎收件465件作品,在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各組選出首獎、評審獎、優選獎各一名,再從得獎的12件作品中粹選出最能夠代表高雄精神的「高雄獎」,因是不同文類的評比,愈加顯得難度之高。作品經由學者、作家的慧眼及討論下,能晉級決審已具備高超水準。這不吝是給文學一劑強心針,也從此判斷文學蓬勃的脈動,方得使今年的得獎作品驚艷。 此作品集中收錄四組首獎、評審獎及優選獎作品,是今年高雄文學盛事的菁華。
趨光: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得獎作品集(六)
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類得獎作品集 共收錄首獎、貳獎、叁獎及佳作5篇, 每篇都是評審精心挑選出來的作品, 字字珠璣,值得品味。 每篇另附評審者的話,以及作者的得獎感言。 &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設有人間佛教散文類,要在三到五千字之間說一個愛的故事,傳達一種引領人們向善向上的人生義理,而同時要顧及散文藝術性的要求。 & 本屆得獎作品首次排序,首獎〈趨光者〉最動人之處是對養老院中長者的描寫,並藉此呼應家中奶奶地位的升降,帶出自己的轉變、體悟,乃至對走過生命掌紋的長者,呈現自我深刻的關懷、理解,更添作品令人低迴的情韻。貳獎〈細雨浥輕塵〉透過不斷罹癌的描寫,作者細訴自己磨難的生命,以及自我放不下的執念。不幸中大幸的是,作者終於澈悟;由是,連同蓮、葉、雨、光,作者體悟這周遭一切的人、事、物,莫非神祇的恩典與啟示。三獎的〈懇親〉以如話家常、不假雕飾的筆觸,逐次生發無限禪意,宛如鏡花水月、羚羊掛角,俱無跡可尋,真平淡美之極致。其他五篇佳作,或寫生命的意義,或寫親情的真實;或寫生命的應然,或別具社會寫實的意義,皆情采兼備。
沒有海的城市:105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我們本應是海的孩子。 高雄,位於臺灣南方的大城,有山,有海,有河,有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深深啟發居住其中的人們,歌頌它的美好。昔日有國寶級文學大師葉石濤以高雄作為終老之鄉;今日的高雄依舊持續孕育年輕作家,儘管他們的作品不全是為高雄而寫,字裡行間卻總是帶著南方的氣息和聲音。今年夏天「高雄青年文學獎」開始徵件,受到熱烈迴響,總件數為627件,從中選出7組首獎、優選及佳作共55件得獎作品。評審委員一致認為本屆整體水準頗佳,透過這批作品看到了高雄文學的希望及未來性,相當值得期待。
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第一冊:翻牆出走自學期
全體國文老師:「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陳茻:「還是改成這本國文課本94狂?」(淡定) & 想成為地表最強的人,就要讀遍所有的「國文課本」! 情欲流動的男演員「湯顯祖」、最強的神鬼文豪「蘇東坡」、科技狂與發明狂「諸葛亮」、古代網路戰神「孟子」、絕對是外星人的「莊子」......古物收購,新品上市! & 好康一本在手,點數兩倍狂飆! #把陳茻放入購物車 #同類商品推薦:朱宥勳、吳曉樂、凌性傑 & 瀏覽此商品的人,也瀏覽: 社運人士與教育家「黃宗羲」、文壇政壇雙冠王「歐陽脩」、登山背包客「柳宗元」、不斷被tag的隱士「陶潛」、周遊列國的潮男「孔子」等。 & 「全書共十課,從年輕的文章開始,一路排到老的。過往的文學史都從最古老的文章開始教,我不認為這樣不好,只是想把年代倒回來,先讀讀離我們近點的東西,再慢慢溯源,我想,這麼做也許會有些不同的收穫。」——「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臉書專頁作家 陳茻 & 孔子、孟子、莊子、歐陽脩、諸葛亮、蘇東坡......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而不是誰先掛掉 他們不只是教科書上的古人文豪 也是生活在當下的教育家、登山客或科技狂 #其中一位甚至可能是外星人呢 & 從《牡丹亭》看情欲解放與女性地位 從《醉翁亭記》討論政府之責與民生思想 從《濠梁之辯》探索語言的極限 從《論語》思考人生的終極問題 地表胸肌最大的國文老師——陳茻 把這些老是背不起來的經典課文 #通通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 通通寫成與現今對照的抒情散文
一口氣讀完100部世界文學名著
本書特色 ■100本文學經典,代表100種人生智慧! 世界文學名著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從西元前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聖經》到中世紀的《神曲》、《唐吉訶德》和《哈姆雷特》到近代的《格列佛遊記》、《安徒生童話集》、《泰戈爾作品集》等等,無一不是影響著當時文壇的鉅作。 這百部經典中的經典,可謂人類智慧與精神的燈塔,是偉大心靈的寶貴血脈,這當中橫臥著歷史的靈魂,它們應該像殉道者的熱血一樣受到我們的尊重。 ■探索文學大師的內心世界,揭開經典名著的神秘面紗。 花最少的時間,讀最多的經典,是我們編寫本書的初衷。我們從浩如煙海的世界文學著作中,精選了100本影響世界文學發展進程的經典名著,對每一部經典名著進行了觀點的提煉和內容的簡要陳述,利用一句話評論、一口氣速讀、一段傑出的篇章、一分鐘體驗、一個人的歷史、一個難忘的年代、一點賞析的建議等幾個板塊,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剖析名著,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體驗世界文學名著的精髓。
一起,微醺:認識這世界的美妙旅程
微醺人生 微醺,是一種我以為是人和酒之間最美好的親密關係, 是身體開始柔軟、腦子開始放鬆、靈魂開始奔馳的時刻。 微醺之旅要慢慢品酒、細細體味。 因為有了酒為旅伴,才讓我拜訪了世界上許多迷人的酒鄉, 酒也帶領我認識了不同國度的風土民情。 因為酒,生命中某些情感的片刻,化成了永恆的記憶。 飲酒無數,總忘不掉第一次喝啤酒、喝威士忌、喝冰凍伏特加、喝琴湯尼、喝血腥瑪麗的滋味。之後再喝,都像是回味第一次的滋味,就像許多的愛情,都不過是重溫初戀的悸動一般。 飲酒,記憶的不只是酒,還有難忘的人事。誰人曾與你共用酒杯,誰人曾為你倒酒、調酒,誰人曾和你飲酒時交換迷茫的眼神,誰人在酒後酩酊時對你傾訴,誰人曾留你獨飲哀傷的酒,誰人又期盼著和誰月下共飲…… 台北酩酊,酒也酩酊,情也酩酊。匆匆數十載,歲月也酩酊,如露亦如電。 本書,不是為了這些一醉解千愁的人所寫的,是為了那些能把酒當成探訪美好人生的幸福旅伴的朋友。 另,邀請良露的夫婿以及朋友們寫下與良露一起暢快飲酒的美好時光: 朱全斌(良露的先生、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陳怡蓁(趨勢科技文化長) 許悔之(詩人、有鹿總編輯) 黎煥雄(導演) 王嘉平(J-Ping主廚) 黃麗如(《酒途的告白》作者、資深旅遊記者)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輯) 以及附上書中描述的10款經典的雞尾酒譜、故事與插畫。
十一樓的巴別塔(二版)
感謝讀者熱情支持, 再版全新校訂, D9篇更增加新文章!;-) & ◎ 每個人的語言學指南 & 「巴別塔」是一篇舊約聖經中的神話故事。根據其內容,在很久以前,全世界的人都說著同樣的語言。但當他們試圖興建可以抵達天廳的塔樓時,大家只能說不同的語言。現在,「巴別塔」就代表了可以聽到許多不同語言的地方—的確不像臺灣。 筆者是住象牙塔之外的專業語言學家,曾學會十一種語言。但我並不推薦大家學習很多種語言,也不會要求大家一定要學習很多種外語,就像專業的畫家不會要求大家都要學習繪畫一樣。不過,我認為那些把自己的外語視界侷限到只剩英文的人,心胸都很狹窄,因此「學英文到老」的人也都是井底之蛙! & 讀完本書後,讀者不僅會知道筆者為何這麼熱愛中文、欣賞法文、尊重德文、傾慕阿拉伯文......等等,還能夠在多學習一種語言之前,就預先認識巴別塔的各個角落和縫隙,所以將會比較容易探索全世界豐富多元的語言文化,而當您成為家長後,也可以充滿自信地成為孩子的語言嚮導。語言學是一門有系統的學問,有一套基本的原理,本書提供您有效率、合理的方法來幫助您更得心應手學習任何外語。(告別)
丹妮海格(國際英文版)
Blurb The song hung in the air, strange and eerie. The figure cloaked in black seemed to turn its head around and stare into her eyes, but it was just an illusion, for she could not see his or her face. She had never been able to glimpse the face of the stranger that haunted the dream that plagued her for three months… Like all faithful princesses, Danni would never argue with her parents, especially about matters of her kingdom’s safety, even though if their kingdom’s safety relied on her making some sacrifices. And that came on her sixteenth year, as she was about to meet the prince that she had been promised to at a very young age. But on that very day, she had gotten distract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get the answer to a question that she had been asking for three months. And by following that source which would allow her to get the answer, she found herself wound up in the village pub. Where, luckily she had found herself with a friend, Theodore, a young knight who grew up with her in the castle. Out of curiosity, the knight had found a hooded stranger who claimed that he had a dragon egg for sale. And for whatever reason, or maybe it was merely just fate, Danni had bought the egg. A few weeks later, she had befriended the castle’s new arrival: Jason, the prince, and her dragon, who she had named Chaol, had grown considerably. But disaster struck. The castle was invaded by Vikings. Danni had no choice but to flee, along with her dragon, into the woods.& After arriving in the woods, she finds herself with more strange and wonderful things that she had ever encountered before in her life, the most wonderful and shocking: animals in the forest can actually speak and read English! And all those animals seem to have one of the qualities that helped her get out of the forest: friendliness. In fact, the very first animal that she befriended on the way was an owl by the name of Eyelop, and with Eyelop’s help, she found more friends on her way. For example, a tiger with extreme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a garden mouse who managed to befriend a bald eagle. They were all glad to help her find her way out of the woods and to Jason’s kingdom. When she was almost to the kingdom, she found, with delight that she wasn’t the only one who had managed to escape the fire. Her best friend, Theo and the prince, Jason, had also escaped into the woods. And the three of them, along with her dragon Chaol, succeeded in finding another home. And so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小說簡介 怪異的歌聲在空中飄蕩,黑衣人似乎轉過頭來凝視她的雙眼,但這只是個幻覺,她看不到這人的臉。三個月來,她總是做同樣的夢,夢裡從來沒有見過這個陌生人的臉…… 和所有忠實的公主一樣,丹妮從不與她父母爭執,尤其是關於王國安全的事情,即使王國的安全還需要她作出一些犧牲。在她十六歲時,就要與她幼年時訂婚的王子見面了。 就在見面那天,她卻開了小差,因為困擾她三個月的疑問有機會解開了。一路跟著尋找答案的線索,她卻發現自己被困在了鄉村酒吧裡。幸運的是她在那兒碰到了朋友希歐多爾,一個在城堡裡和她一起長大的年輕騎士。出於好奇,騎士發現了一個帶頭巾的陌生人,那人聲稱有一枚龍蛋出售。不管怎樣,或許是命裡註定,丹尼買下了這個龍蛋。 幾周後,她已和城堡的新來者成了朋友:王子詹森,還有那只她稱作喬爾、已經生長的龍。然而,災難來臨,城堡遭到維京人入侵。丹尼別無選擇,只能跟她的龍一起逃進森林。 進入森林後,她遇到了此生從未見過的新奇事,最為有趣而驚奇的是:森林中的動物竟然能講、能讀英文!而且這些動物都具備可貴的品質:友善,幫她走出了森林。途中第一個和她做朋友的動物是一隻名叫艾洛普的貓頭鷹,在艾洛普的幫助下,一路上她遇到了更多朋友,諸如情緒不穩的老虎、跟禿鷹交朋友的花園鼠。他們都樂於幫助她走出森林,找到去往詹森王國的路。 當她接近詹森的王國時,她高興地發現,她不是唯一一個逃離火海的人,她最好的朋友西奧和詹森王子也逃進了森林。他們三人和她的龍喬爾成功找到了另一個家,從此他們幸福地生活著。
自覺、探索與開拓:少年小說論集
本書甲編為綜合評述,觀察兩岸少年小說發展、文學獎及選集的編纂;並探討抗日、校園與父子親情等題材的小說。乙編為作家作品論述,大陸方面,包括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編劇張之路、廣州師範學院教授班馬、動物小說名家沈石溪,描述他們早期作品與創作歷程,並指出其作品特質;臺灣方面,選擇生態作家劉克襄、兒童文學名家李潼、陳素宜、王文華、林音因、王晶等人與作品,作為討論對象。 本書記錄了一九九二至二○○四年之間,我個人閱讀、筆記、思考與評論的過程,對於一個嘗試閱讀少年小說,或者準備提筆寫作的朋友而言,順著小說文本進入,分析作品情節、人物、主題與文筆風格,可以減少摸索時間,輕鬆地窺探兩岸少年小說的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