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本書分別將殖民地台灣小說中警民、通婚、抗爭、友情、混血等種族關係再現加以歷史脈絡化,分析在台日本人作家、殖民地出身的日本人作家與台灣人作家如何因應不同的時代需求,將台灣與日本不同種族之間的接觸、互動與交混,「翻譯」為具有種族、性別與階級意涵的帝國與國族主體。 ●&&&&透過各章的討論可以看到,這些文學再現分別呈現了台日知識分子在日本帝國的種族論述、政策與關係,以及兩性關係、婚姻、混血等生命政治的交錯下,建構「現代主體」想像的過程:殖民地警民關係具有階級與性別意涵的「文明」規訓與教化、種族仇恨與親密關係交錯下的「現代」主體想像、普世性友情與「大東亞」區域主體建構、異種族婚姻中日本國內與海外的「他者」與自我建構、殖民地血統混雜性被轉化為性別化國族主體的過程。 ●&&&&本書討論的小說奠基於日本帝國下殖民地台灣的歷史事件、政策與種族關係,同時又發揮文學的想像力與虛構性質,具體呈現文學等文化生產超越歷史主義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本書以日治時期小說中的殖民地台灣種族關係書寫為探討對象,分析日本人與台灣漢人或台灣原住民之間,警民、抗爭、通婚、友情、混血等不同形態種族關係的文學再現,如何呈現日本帝國下多重的國族主體「翻譯」過程。在複雜的種族關係再現中,日本帝國如何透過「認同」與「差異」的政治操作建構種族論述,在維持民族差異與不平等權力關係的前提下,達到帝國統合與戰爭動員之目的?而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日本人作家及台灣人作家,如何建構其主體想像?在此建構過程中,文明化與現代性論述又發揮何種關鍵性的作用? 序章首先回顧英語圈學界對於歐洲帝國殖民地種族關係的討論,聚焦殖民地種族關係與相關論述,如何透過帝國本國與海外殖民地的權力關係與互動,成為跨越公私領域的現代主體建構。進而提示日本帝國與其殖民地統治之歷史脈絡,如何影響日本帝國下多重國族主體的「翻譯」機制。 第一章〈「文明」的規訓與教化: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警民關係〉,以賴和〈不如意的過年〉(一九二八)與陳虛谷〈放炮〉(一九三○)兩篇漢文小說、呂赫若〈牛車〉(一九三五)與新田淳〈池畔之家〉(一九四一)兩篇日文小說為例,探討警民關係的文學再現如何呈現殖民地「文明化」論述,將暴力壓制轉化為現代統治技術之過程。 第二章〈異種族「仇恨」與「親密」:日治時期日本人作家的台灣原住民抗日事件再現〉,討論佐藤春夫〈霧社〉(一九二五)、山部歌津子《蕃人來薩》(一九三一)、大鹿卓〈野蠻人〉(一九三五)、中村地平〈霧之蕃社〉(一九三九)等作品,如何討論原住民抗日與日本人討伐之種族對決「仇恨」,以及殖民地種族與文化同化手段的異種族通婚「親密」關係這兩個極端的種族關係,呈現何種複雜的交錯與辯證。 第三章〈左翼人道主義、南方想像與幻象顯影:「大東亞共榮圈」下的殖民地友情〉,以濱田隼雄〈扁食〉(一九四二)、龍瑛宗〈蓮霧的庭院〉(一九四三)與呂赫若〈玉蘭花〉(一九四三)三篇小說為對象,探討小說中的情感與政治心理學層面,如何呈現跨民族友情超越殖民地民族差異與權力關係之可能性與局限性。 第四章〈國族與性別的邊界協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台日通婚〉,以朱點人的漢文小說〈脫穎〉(一九三六)、真杉靜枝〈南方的語言〉(一九四一)、庄司總一(庄司総一)的《陳夫人》(一九四○/一九四二)、川崎傳二的〈十二月九日〉(一九四四)等日文小說為對象,探討小說中的台灣漢人與日本人異族通婚書寫如何呈現日本帝國下國族與性別的邊界協商。 第五章〈性別化的國族「血統」想像: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台日混血兒〉,以黃氏寶桃〈感情〉(一九三六)、庄司總一《陳夫人》(一九四○/一九四二)與〈月來香〉(一九四二)、小林井津志〈蓖麻的成長〉(一九四四)等小說中台灣漢人與日本人的混血兒,以及坂口䙥子的〈時計草〉(一九四二)中台灣原住民女性與日本人警察的混血兒,討論不同種族的台日混血兒書寫分別呈現何種國族與性別認同的相互建構。 終章〈未進行的去帝國與去殖民〉釐清本書對於日本人與台灣人知識分子現代主體建構的討論,如何將西方式「現代主體」的概念加以多重化、問題化。進而概述本書所釐清的日本帝國種族論述與現代主體形構過程及其遺產,如何持續在戰後至今日本與台灣的種族關係與現代主體想像中發揮作用。
蔣復璁文集一圖書館學(全四卷)
本書共分四卷,是蔣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蔣復璁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蔣復璁(1898年11月12日-1990年9月21日),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央圖書館館長等,積極參與域外漢學古籍善本的文物保存與保護工作,全球文博界譽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守護者」。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本書特別感謝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資助人方映荷女士(Ingher Wei),慨捐資金贊助以達成蔣祖怡等後人所願,將蔣復璁先生一生在維護善本書、文物國寶及文、史、哲等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公諸於世。方映荷女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密蘇里大學圖書館學系,曾參加美商漢世紀參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善本古籍圖書數位化工作。方女士之父方世昌先生亦曾任台灣台南市立圖書館館長,服務桑梓、熱心公益。
蔣復璁文集 三史學(全四卷)
本書共分四卷,是蔣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蔣復璁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蔣復璁(1898年11月12日-1990年9月21日),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央圖書館館長等,積極參與域外漢學古籍善本的文物保存與保護工作,全球文博界譽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守護者」。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本書特別感謝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資助人方映荷女士(Ingher Wei),慨捐資金贊助以達成蔣祖怡等後人所願,將蔣復璁先生一生在維護善本書、文物國寶及文、史、哲等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公諸於世。方映荷女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密蘇里大學圖書館學系,曾參加美商漢世紀參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善本古籍圖書數位化工作。方女士之父方世昌先生亦曾任台灣台南市立圖書館館長,服務桑梓、熱心公益。
方勵之文集(四:全六卷)
本書共分六卷,是方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方勵之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方勵之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他也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自由知識份子的先驅,在長期保持其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研究水準同時,熱切地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獨立思考獨具見地。他還是教育家,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教育和啟蒙,有強烈的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感。從1958年起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28年,1984年擔任副校長到1986年被免職,深受師生愛戴。2012年,方勵之驟然去世,科大師生在惋惜悲痛之餘收集整理了他繁多而豐富的文章和講稿等,編輯了這套文集,並於2017年在美國正式出版。《方勵之文集》的編輯目的,一是為了讓讀者能看到方勵之的文章,演講和思想;二是讓後來者瞭解歷史書上可能看不到的真實歷史事實和進程;三是從《方勵之文集》中讀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編者的話:阮耀鐘、林祥榕》我們編輯本書,謹以此紀念方勵之先生。方勵之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一生發表了360多篇論文,是《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觀測宇宙學》、《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及《宇宙的創生》等24部專著的作者、編者或共同作者。《宇宙的創生》(與李淑嫻合著)一書被譯成英、法、意、日、韓等多國文字,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此外,方勵之還寫有許多科普文章,前後培養近20名博士,其中1992年後在國外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計有:11名博士和7名博士後。1985年獲“國際引力基金會一等獎”。此次我們搜集到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的文章、演講、採訪共203篇(其中含方勵之先生夫人李淑嫻教授的5篇文章──同時收錄李淑嫻教授的文章,為的是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方勵之先生,以及過往的人和事),還有四份珍貴的手跡照片。編者力求按寫作或發表時間排序,製作成六卷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各卷時間區間劃分如下:第一卷,1978年~1983年;第二卷,1984年~1986年;第三卷,1987年~1989年;第四卷,1990年~2007年;第五卷,2008年~2010年;第六卷,2011年~2012年。本版為《方勵之選集》第二版。自第一版發佈至今,“選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編輯組陸續收到一些各界朋友發來的第一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文章,截止目前共計收到新文章21篇及手跡一幅。本版增補文章及手跡詳情如下:第一卷增補:1.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間的滲透2.日地空間中的自然現象3.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4.恒星是怎樣演化的?5.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6.中國古代和現代宇宙學中的時空觀念7.一項重要的天文發現8.現代物理學的前沿概況9.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在中國第二卷增補:1.方勵之手跡:“不是祝詞的祝詞”2.用前沿研究的成果來改革基礎教學3.宇宙的創生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卷增補:1.物理學和美2.引力物理的現在和未來3.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4.天體物理發展和射電天文5.人權與改革6.歷史將不再被遺忘第四卷增補:1.宗教與科學2.徐鑄成與方勵之的一次談話第六卷增補:1.頤和園治鏡閣消暑的日子《方勵之選集》的再版,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方勵之先生的關注之情,傾注了編輯組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尤其是為本版提供這21篇文章和手跡的各位朋友,編者在此謹代表“選集”編輯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感謝!並誠邀社會各界朋友繼續關注,並提供本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先生文稿及改進意見,以備下一版繼續修正完善。
方勵之文集(五:全六卷)
本書共分六卷,是方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方勵之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方勵之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他也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自由知識份子的先驅,在長期保持其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研究水準同時,熱切地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獨立思考獨具見地。他還是教育家,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教育和啟蒙,有強烈的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感。從1958年起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28年,1984年擔任副校長到1986年被免職,深受師生愛戴。2012年,方勵之驟然去世,科大師生在惋惜悲痛之餘收集整理了他繁多而豐富的文章和講稿等,編輯了這套文集,並於2017年在美國正式出版。《方勵之文集》的編輯目的,一是為了讓讀者能看到方勵之的文章,演講和思想;二是讓後來者瞭解歷史書上可能看不到的真實歷史事實和進程;三是從《方勵之文集》中讀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編者的話:阮耀鐘、林祥榕》我們編輯本書,謹以此紀念方勵之先生。方勵之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一生發表了360多篇論文,是《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觀測宇宙學》、《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及《宇宙的創生》等24部專著的作者、編者或共同作者。《宇宙的創生》(與李淑嫻合著)一書被譯成英、法、意、日、韓等多國文字,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此外,方勵之還寫有許多科普文章,前後培養近20名博士,其中1992年後在國外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計有:11名博士和7名博士後。1985年獲“國際引力基金會一等獎”。此次我們搜集到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的文章、演講、採訪共203篇(其中含方勵之先生夫人李淑嫻教授的5篇文章──同時收錄李淑嫻教授的文章,為的是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方勵之先生,以及過往的人和事),還有四份珍貴的手跡照片。編者力求按寫作或發表時間排序,製作成六卷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各卷時間區間劃分如下:第一卷,1978年~1983年;第二卷,1984年~1986年;第三卷,1987年~1989年;第四卷,1990年~2007年;第五卷,2008年~2010年;第六卷,2011年~2012年。本版為《方勵之選集》第二版。自第一版發佈至今,“選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編輯組陸續收到一些各界朋友發來的第一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文章,截止目前共計收到新文章21篇及手跡一幅。本版增補文章及手跡詳情如下:第一卷增補:1.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間的滲透2.日地空間中的自然現象3.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4.恒星是怎樣演化的?5.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6.中國古代和現代宇宙學中的時空觀念7.一項重要的天文發現8.現代物理學的前沿概況9.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在中國第二卷增補:1.方勵之手跡:“不是祝詞的祝詞”2.用前沿研究的成果來改革基礎教學3.宇宙的創生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卷增補:1.物理學和美2.引力物理的現在和未來3.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4.天體物理發展和射電天文5.人權與改革6.歷史將不再被遺忘第四卷增補:1.宗教與科學2.徐鑄成與方勵之的一次談話第六卷增補:1.頤和園治鏡閣消暑的日子《方勵之選集》的再版,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方勵之先生的關注之情,傾注了編輯組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尤其是為本版提供這21篇文章和手跡的各位朋友,編者在此謹代表“選集”編輯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感謝!並誠邀社會各界朋友繼續關注,並提供本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先生文稿及改進意見,以備下一版繼續修正完善。
蔣復璁文集 二博物館學/文獻學(全四卷)
本書共分四卷,是蔣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蔣復璁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蔣復璁(1898年11月12日-1990年9月21日),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央圖書館館長等,積極參與域外漢學古籍善本的文物保存與保護工作,全球文博界譽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守護者」。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本書特別感謝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資助人方映荷女士(Ingher Wei),慨捐資金贊助以達成蔣祖怡等後人所願,將蔣復璁先生一生在維護善本書、文物國寶及文、史、哲等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公諸於世。方映荷女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密蘇里大學圖書館學系,曾參加美商漢世紀參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善本古籍圖書數位化工作。方女士之父方世昌先生亦曾任台灣台南市立圖書館館長,服務桑梓、熱心公益。
蔣復璁文集 四文化/哲學/自述/追思/跋(全四卷)
本書共分四卷,是蔣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蔣復璁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蔣復璁(1898年11月12日-1990年9月21日),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央圖書館館長等,積極參與域外漢學古籍善本的文物保存與保護工作,全球文博界譽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守護者」。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本書特別感謝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資助人方映荷女士(Ingher Wei),慨捐資金贊助以達成蔣祖怡等後人所願,將蔣復璁先生一生在維護善本書、文物國寶及文、史、哲等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公諸於世。方映荷女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密蘇里大學圖書館學系,曾參加美商漢世紀參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善本古籍圖書數位化工作。方女士之父方世昌先生亦曾任台灣台南市立圖書館館長,服務桑梓、熱心公益。
方勵之文集(一:全六卷)
本書共分六卷,是方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方勵之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方勵之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他也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自由知識份子的先驅,在長期保持其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研究水準同時,熱切地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獨立思考獨具見地。他還是教育家,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教育和啟蒙,有強烈的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感。從1958年起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28年,1984年擔任副校長到1986年被免職,深受師生愛戴。2012年,方勵之驟然去世,科大師生在惋惜悲痛之餘收集整理了他繁多而豐富的文章和講稿等,編輯了這套文集,並於2017年在美國正式出版。《方勵之文集》的編輯目的,一是為了讓讀者能看到方勵之的文章,演講和思想;二是讓後來者瞭解歷史書上可能看不到的真實歷史事實和進程;三是從《方勵之文集》中讀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編者的話:阮耀鐘、林祥榕》我們編輯本書,謹以此紀念方勵之先生。方勵之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一生發表了360多篇論文,是《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觀測宇宙學》、《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及《宇宙的創生》等24部專著的作者、編者或共同作者。《宇宙的創生》(與李淑嫻合著)一書被譯成英、法、意、日、韓等多國文字,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此外,方勵之還寫有許多科普文章,前後培養近20名博士,其中1992年後在國外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計有:11名博士和7名博士後。1985年獲“國際引力基金會一等獎”。此次我們搜集到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的文章、演講、採訪共203篇(其中含方勵之先生夫人李淑嫻教授的5篇文章──同時收錄李淑嫻教授的文章,為的是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方勵之先生,以及過往的人和事),還有四份珍貴的手跡照片。編者力求按寫作或發表時間排序,製作成六卷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各卷時間區間劃分如下:第一卷,1978年~1983年;第二卷,1984年~1986年;第三卷,1987年~1989年;第四卷,1990年~2007年;第五卷,2008年~2010年;第六卷,2011年~2012年。本版為《方勵之選集》第二版。自第一版發佈至今,“選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編輯組陸續收到一些各界朋友發來的第一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文章,截止目前共計收到新文章21篇及手跡一幅。本版增補文章及手跡詳情如下:第一卷增補:1.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間的滲透2.日地空間中的自然現象3.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4.恒星是怎樣演化的?5.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6.中國古代和現代宇宙學中的時空觀念7.一項重要的天文發現8.現代物理學的前沿概況9.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在中國第二卷增補:1.方勵之手跡:“不是祝詞的祝詞”2.用前沿研究的成果來改革基礎教學3.宇宙的創生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卷增補:1.物理學和美2.引力物理的現在和未來3.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4.天體物理發展和射電天文5.人權與改革6.歷史將不再被遺忘第四卷增補:1.宗教與科學2.徐鑄成與方勵之的一次談話第六卷增補:1.頤和園治鏡閣消暑的日子《方勵之選集》的再版,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方勵之先生的關注之情,傾注了編輯組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尤其是為本版提供這21篇文章和手跡的各位朋友,編者在此謹代表“選集”編輯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感謝!並誠邀社會各界朋友繼續關注,並提供本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先生文稿及改進意見,以備下一版繼續修正完善。
方勵之文集(二:全六卷)
本書共分六卷,是方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方勵之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方勵之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他也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自由知識份子的先驅,在長期保持其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研究水準同時,熱切地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獨立思考獨具見地。他還是教育家,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教育和啟蒙,有強烈的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感。從1958年起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28年,1984年擔任副校長到1986年被免職,深受師生愛戴。2012年,方勵之驟然去世,科大師生在惋惜悲痛之餘收集整理了他繁多而豐富的文章和講稿等,編輯了這套文集,並於2017年在美國正式出版。《方勵之文集》的編輯目的,一是為了讓讀者能看到方勵之的文章,演講和思想;二是讓後來者瞭解歷史書上可能看不到的真實歷史事實和進程;三是從《方勵之文集》中讀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編者的話:阮耀鐘、林祥榕》我們編輯本書,謹以此紀念方勵之先生。方勵之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一生發表了360多篇論文,是《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觀測宇宙學》、《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及《宇宙的創生》等24部專著的作者、編者或共同作者。《宇宙的創生》(與李淑嫻合著)一書被譯成英、法、意、日、韓等多國文字,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此外,方勵之還寫有許多科普文章,前後培養近20名博士,其中1992年後在國外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計有:11名博士和7名博士後。1985年獲“國際引力基金會一等獎”。此次我們搜集到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的文章、演講、採訪共203篇(其中含方勵之先生夫人李淑嫻教授的5篇文章──同時收錄李淑嫻教授的文章,為的是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方勵之先生,以及過往的人和事),還有四份珍貴的手跡照片。編者力求按寫作或發表時間排序,製作成六卷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各卷時間區間劃分如下:第一卷,1978年~1983年;第二卷,1984年~1986年;第三卷,1987年~1989年;第四卷,1990年~2007年;第五卷,2008年~2010年;第六卷,2011年~2012年。本版為《方勵之選集》第二版。自第一版發佈至今,“選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編輯組陸續收到一些各界朋友發來的第一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文章,截止目前共計收到新文章21篇及手跡一幅。本版增補文章及手跡詳情如下:第一卷增補:1.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間的滲透2.日地空間中的自然現象3.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4.恒星是怎樣演化的?5.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6.中國古代和現代宇宙學中的時空觀念7.一項重要的天文發現8.現代物理學的前沿概況9.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在中國第二卷增補:1.方勵之手跡:“不是祝詞的祝詞”2.用前沿研究的成果來改革基礎教學3.宇宙的創生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卷增補:1.物理學和美2.引力物理的現在和未來3.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4.天體物理發展和射電天文5.人權與改革6.歷史將不再被遺忘第四卷增補:1.宗教與科學2.徐鑄成與方勵之的一次談話第六卷增補:1.頤和園治鏡閣消暑的日子《方勵之選集》的再版,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方勵之先生的關注之情,傾注了編輯組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尤其是為本版提供這21篇文章和手跡的各位朋友,編者在此謹代表“選集”編輯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感謝!並誠邀社會各界朋友繼續關注,並提供本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先生文稿及改進意見,以備下一版繼續修正完善。
方勵之文集(三:全六卷)
本書共分六卷,是方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方勵之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方勵之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他也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自由知識份子的先驅,在長期保持其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研究水準同時,熱切地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獨立思考獨具見地。他還是教育家,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教育和啟蒙,有強烈的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感。從1958年起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28年,1984年擔任副校長到1986年被免職,深受師生愛戴。2012年,方勵之驟然去世,科大師生在惋惜悲痛之餘收集整理了他繁多而豐富的文章和講稿等,編輯了這套文集,並於2017年在美國正式出版。《方勵之文集》的編輯目的,一是為了讓讀者能看到方勵之的文章,演講和思想;二是讓後來者瞭解歷史書上可能看不到的真實歷史事實和進程;三是從《方勵之文集》中讀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編者的話:阮耀鐘、林祥榕》我們編輯本書,謹以此紀念方勵之先生。方勵之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一生發表了360多篇論文,是《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觀測宇宙學》、《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及《宇宙的創生》等24部專著的作者、編者或共同作者。《宇宙的創生》(與李淑嫻合著)一書被譯成英、法、意、日、韓等多國文字,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此外,方勵之還寫有許多科普文章,前後培養近20名博士,其中1992年後在國外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計有:11名博士和7名博士後。1985年獲“國際引力基金會一等獎”。此次我們搜集到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的文章、演講、採訪共203篇(其中含方勵之先生夫人李淑嫻教授的5篇文章──同時收錄李淑嫻教授的文章,為的是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方勵之先生,以及過往的人和事),還有四份珍貴的手跡照片。編者力求按寫作或發表時間排序,製作成六卷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各卷時間區間劃分如下:第一卷,1978年~1983年;第二卷,1984年~1986年;第三卷,1987年~1989年;第四卷,1990年~2007年;第五卷,2008年~2010年;第六卷,2011年~2012年。本版為《方勵之選集》第二版。自第一版發佈至今,“選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編輯組陸續收到一些各界朋友發來的第一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文章,截止目前共計收到新文章21篇及手跡一幅。本版增補文章及手跡詳情如下:第一卷增補:1.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間的滲透2.日地空間中的自然現象3.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4.恒星是怎樣演化的?5.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6.中國古代和現代宇宙學中的時空觀念7.一項重要的天文發現8.現代物理學的前沿概況9.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在中國第二卷增補:1.方勵之手跡:“不是祝詞的祝詞”2.用前沿研究的成果來改革基礎教學3.宇宙的創生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卷增補:1.物理學和美2.引力物理的現在和未來3.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4.天體物理發展和射電天文5.人權與改革6.歷史將不再被遺忘第四卷增補:1.宗教與科學2.徐鑄成與方勵之的一次談話第六卷增補:1.頤和園治鏡閣消暑的日子《方勵之選集》的再版,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方勵之先生的關注之情,傾注了編輯組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尤其是為本版提供這21篇文章和手跡的各位朋友,編者在此謹代表“選集”編輯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感謝!並誠邀社會各界朋友繼續關注,並提供本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先生文稿及改進意見,以備下一版繼續修正完善。
方勵之文集(六:全六卷)
本書共分六卷,是方氏家屬門生攜手合作,內容詳實蒐羅最新、最完整的《方勵之文集》,由美商漢世紀域外漢學基金(Sinology Memory Fund)贊助出版。方勵之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他也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自由知識份子的先驅,在長期保持其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研究水準同時,熱切地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獨立思考獨具見地。他還是教育家,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教育和啟蒙,有強烈的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感。從1958年起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28年,1984年擔任副校長到1986年被免職,深受師生愛戴。2012年,方勵之驟然去世,科大師生在惋惜悲痛之餘收集整理了他繁多而豐富的文章和講稿等,編輯了這套文集,並於2017年在美國正式出版。《方勵之文集》的編輯目的,一是為了讓讀者能看到方勵之的文章,演講和思想;二是讓後來者瞭解歷史書上可能看不到的真實歷史事實和進程;三是從《方勵之文集》中讀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本書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與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合作出版與發行,EHGBooks由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丘宏義博士與漢世紀公司創辦,我們歡迎您加入數位出版新興事業,一同努力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心力。《編者的話:阮耀鐘、林祥榕》我們編輯本書,謹以此紀念方勵之先生。方勵之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一生發表了360多篇論文,是《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觀測宇宙學》、《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及《宇宙的創生》等24部專著的作者、編者或共同作者。《宇宙的創生》(與李淑嫻合著)一書被譯成英、法、意、日、韓等多國文字,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此外,方勵之還寫有許多科普文章,前後培養近20名博士,其中1992年後在國外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計有:11名博士和7名博士後。1985年獲“國際引力基金會一等獎”。此次我們搜集到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的文章、演講、採訪共203篇(其中含方勵之先生夫人李淑嫻教授的5篇文章──同時收錄李淑嫻教授的文章,為的是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方勵之先生,以及過往的人和事),還有四份珍貴的手跡照片。編者力求按寫作或發表時間排序,製作成六卷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各卷時間區間劃分如下:第一卷,1978年~1983年;第二卷,1984年~1986年;第三卷,1987年~1989年;第四卷,1990年~2007年;第五卷,2008年~2010年;第六卷,2011年~2012年。本版為《方勵之選集》第二版。自第一版發佈至今,“選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編輯組陸續收到一些各界朋友發來的第一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文章,截止目前共計收到新文章21篇及手跡一幅。本版增補文章及手跡詳情如下:第一卷增補:1.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間的滲透2.日地空間中的自然現象3.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4.恒星是怎樣演化的?5.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6.中國古代和現代宇宙學中的時空觀念7.一項重要的天文發現8.現代物理學的前沿概況9.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在中國第二卷增補:1.方勵之手跡:“不是祝詞的祝詞”2.用前沿研究的成果來改革基礎教學3.宇宙的創生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卷增補:1.物理學和美2.引力物理的現在和未來3.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4.天體物理發展和射電天文5.人權與改革6.歷史將不再被遺忘第四卷增補:1.宗教與科學2.徐鑄成與方勵之的一次談話第六卷增補:1.頤和園治鏡閣消暑的日子《方勵之選集》的再版,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方勵之先生的關注之情,傾注了編輯組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尤其是為本版提供這21篇文章和手跡的各位朋友,編者在此謹代表“選集”編輯組全體成員表示衷心感謝!並誠邀社會各界朋友繼續關注,並提供本版未收錄到的方勵之先生文稿及改進意見,以備下一版繼續修正完善。
道沿聖以傳經:《文心雕龍》反饋《周易》關係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嘗試自從《文心雕龍》之「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及「文評論」到《周易》等,分別演繹「道的闡發」、「文體的溯源及旨歸」、「撰文技巧的運用」、「文章的標竿」等主軸進程,而此等源於《易》,經《文心》,再反溯回《易》,而將之原始元素乘發,是乃「反饋關係」。隨後為落實此「反饋關係」於實用哲學,乃討論《文心雕龍》對治《周易》之啟發。而此實質及隱藏性之意涵的確立,是為本書之結論。
蘇東坡別傳
在數千年歷史中,中國文人可以說是如天上繁星!每個人都有其璀璨的一面,然而,如果要找出一位深受社會階層所喜愛的,當推這位永遠的―─蘇東坡。 筆者和蘇軾似乎有些緣分。 讀中學時喜歡蘇軾的詩。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手上只有三本書。一本是《電波世界》,以為近三十年來還沒見過寫得那麼好的科普讀物。第二本是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三卷)。第三本則是龍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詞選》。 當時想,劉大杰、龍榆生對蘇軾是有偏愛的。否則,《中國文學發展史》不會用那麼大的篇幅、那麼高的評價來說蘇軾;《唐宋名家詞選》也不會在蘇試的詞下選那麼多的評語。但是,當反反覆覆讀了《唐宋名家詞選》之後,對蘇軾也有了偏愛。同時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拼命抬高姜夔、周邦彥而指責蘇軾。但這些人早已作古,無法和他們辯論。後來明白了,看詩、看詞、看文,都是見仁見智,各有所好,不能強求,也無辯論的必要。 後來讀大學,修中國文學專業,寫學年論文,選了蘇軾。但那篇論文並非研討蘇軾的詩詞和散文,而是著重評論他在王安石當政時反對推行新法,在司馬光當政時又反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廢除新法的實事求是、不畏權勢的卓然獨立精神。現在回想起來,是被蘇軾的精神所感染,還是蘇軾的性格和自己的個性有相通之處,抑或兼而有之,卻說不太清楚。 如果筆者的中文專業繼續讀下去,或許畢業論文仍會寫蘇軾。但因提前結束學業,成了明清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和社會經濟史,所以將蘇軾擱置下來,但對蘇軾的感情卻沒有變。 替蘇軾作傳,寫蘇軾的故事,讓更多的讀者了解蘇軾,學習蘇軾。不禁感嘆,有緣分是拆不掉的,遂了卻一件久在心頭的夙願。 等一旦動手,發現問題並不簡單。有關蘇軾的文學作品目不暇接,有關蘇軾的傳記也有許多種。光是林語堂老先生的一部《蘇東坡傳》,便足以使後人畏於動筆。另外,有關蘇軾的軼聞趣事甚多,如何取捨也頗費周思,得在文學與史學之間尋找一個立足點。所幸筆者在寫人物傳記與歷史故事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雖說難令讀者十分滿意,卻也自信不致令讀者過於失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東坡老人在天之靈或許不會責怪!
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
賴和 (一八九四~一九四三) 是台灣日本統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化人。出生第二年,日本即佔領台灣,一生有「我生不幸為俘囚」的強烈感嘆。出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長年於彰化地區懸壺濟世,仁心仁術,夙有仁醫之美譽,民間甚至以「彰化媽祖」稱之。終其一生,以文化抵抗的方式,堅決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表現在文學上,使他成為台灣文學抗議精神的代表性作家;表現在政治上,則是社會運動的中堅人物之一。 《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著重探討賴和在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運動兩個領域中的貢獻,廣泛從文化、政治、社會運動關係,考察其在台灣近代史上所處的位置。
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二)
作者長期任教於師範教育體系,講授語文與教育以及兒童文學,對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有獨到見解,本書收錄多年來發表的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的論文:〈朱子與兒童教育〉、〈笑話書目並序〉、〈國語科混合教學釋義〉、〈謎語研究及其書目〉、〈臺東縣國民小學語文科教學現況及設備之研究〉、〈修辭學的理論應用及其書目〉、〈從課程標準看國語科教學〉、〈試說〈岳陽樓記〉〉、〈析論詹冰〈插秧〉〉、〈臺灣閱讀推廣的三駕馬車〉、〈臺灣作文教學研究〉等,共計十一篇,值得參考!
還原脂硯齋 中冊
本書通過深入細緻的考證,揭示了有關脂觀齋的兩份「證言」——《棗窗閒筆》與劉銓福題跋,都不具備台法性和有效性,能證明脂硯齋「存在」的只有數千條批語,亦即他本人的自白。在對脂批壘面整理、鑒別、清點的基礎上,作者從「脂現齋『自由』中的個人資訊」、「脂現齋與曹雪芹」、「脂硯齋與《紅樓夢》」、「脂現齋與紅學」四個方面進行剖析,證明脂硯齋生活在比乾隆晚得多的年代裡,他對於曹雪芹著作權的論證,對曹雪芹家世生平的介紹,都是不可靠的,他對《紅樓夢》書名的取捨,對小說素材的瞭解以及創作的參與,也都是經不起檢驗的。脂硯齋不是《紅樓夢》的「能解者」,更不是所謂「首席紅學家」,他對《紅樓夢》的「賞鑒」充滿荒謬之見,「重評」型脂批更證明了他的晚出。脂批是所謂「原本」的偽證炮製者,又是「探佚」的虛誕信息源。
還原脂硯齋 下冊
本書通過深入細緻的考證,揭示了有關脂觀齋的兩份「證言」——《棗窗閒筆》與劉銓福題跋,都不具備台法性和有效性,能證明脂硯齋「存在」的只有數千條批語,亦即他本人的自白。在對脂批壘面整理、鑒別、清點的基礎上,作者從「脂現齋『自由』中的個人資訊」、「脂現齋與曹雪芹」、「脂硯齋與《紅樓夢》」、「脂現齋與紅學」四個方面進行剖析,證明脂硯齋生活在比乾隆晚得多的年代裡,他對於曹雪芹著作權的論證,對曹雪芹家世生平的介紹,都是不可靠的,他對《紅樓夢》書名的取捨,對小說素材的瞭解以及創作的參與,也都是經不起檢驗的。脂硯齋不是《紅樓夢》的「能解者」,更不是所謂「首席紅學家」,他對《紅樓夢》的「賞鑒」充滿荒謬之見,「重評」型脂批更證明了他的晚出。脂批是所謂「原本」的偽證炮製者,又是「探佚」的虛誕信息源。
還原脂硯齋 上冊
本書通過深入細緻的考證,揭示了有關脂觀齋的兩份「證言」——《棗窗閒筆》與劉銓福題跋,都不具備台法性和有效性,能證明脂硯齋「存在」的只有數千條批語,亦即他本人的自白。在對脂批壘面整理、鑒別、清點的基礎上,作者從「脂現齋『自由』中的個人資訊」、「脂現齋與曹雪芹」、「脂硯齋與《紅樓夢》」、「脂現齋與紅學」四個方面進行剖析,證明脂硯齋生活在比乾隆晚得多的年代裡,他對於曹雪芹著作權的論證,對曹雪芹家世生平的介紹,都是不可靠的,他對《紅樓夢》書名的取捨,對小說素材的瞭解以及創作的參與,也都是經不起檢驗的。脂硯齋不是《紅樓夢》的「能解者」,更不是所謂「首席紅學家」,他對《紅樓夢》的「賞鑒」充滿荒謬之見,「重評」型脂批更證明了他的晚出。脂批是所謂「原本」的偽證炮製者,又是「探佚」的虛誕信息源。
《張洹生死書》《生來破碎》套書(附書盒)
《張洹生死書》 中國傑出的當代藝術家張洹・第一本授權中文傳記 他所行的非常人所想、非常人所能為 他的藝術永遠在更新 這段修行的一切,皆為了質問:生存為何?真實為何? 張洹,早期以行為藝術震驚世人,而今在全新的「香灰畫」領域,為藝術界注入了嶄新的活力。在張洹的身上,好似有無限待爆發的能量,過去,這股能量透過他的身體來展演;現在,他的能量進化成冥想式的、精神式的,他不再選擇蒼蠅、蚯蚓、鐵箱、生肉等驚駭甚至危險的素材來表達心靈訴說的衝動,但他帶領創作的諸多大型裝置,依然在世界各個角落造成極大的震撼──對於靈魂的探索,永遠都是人類最終極的命題。 這位備受國際關注的世界級知名藝術家,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是無法複製的一頁,但在中文世界,卻依然是一個傳奇般的人物。這本傳記為張洹從北京、紐約、上海、甚至西藏的人生與藝術旅程,留下完整的軌跡。張洹的名字與事蹟將不能僅透過他人的口述來瞭解,唯有真正站在張洹的作品前,才能真正體會他的另類、他的難以捉摸、他的孤獨、他的解脫與他的開拓。 這本書,就是真實張洹的化身。 《生來破碎》 從叛逆詩人到涅槃畫家 用生命創作,歸向圓滿與永恆 這是胡軍軍的第一本詩集,她寫詩,她的一生也充滿跌宕的詩性。從與人格格不入的「女憤青」,到決心投入涅槃創作,追尋佛性中的真理與平靜,這趟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為胡軍軍的詩歌與畫作,投注了面貌千變的生命力。在這本書中,精選胡軍軍的創作,並收錄胡軍軍的生命自述,從文字、詩韻、圖像,完整呈現一位藝術家心靈和哲思的結晶、一段靈魂自我拷問的追索,最後成就一個值得靜觀品味的美學世界。
文藻----現代散文悅讀與舒寫(一)
這本國文教材的選文標準來自「認識自我」、「愛」與「生活」三大主題。第一單元「我的來時路」,旨在引導學生找到啟動生命意義的鑰匙。第二單元「悅親戚之情話」,內容介紹華人社會對親人之愛的展示方式與倫理特性。第三單元「生活停看聽」,讓同學從各種角度觀察環境與社會的共生方式。第四單元「認識自我」,啟發學生探索大學教育與實現自我、通德類情的連接點。每個單元均有寫作引導與活動,包括敘事文(單元一)、書信寫作(單元二)、議論文(單元三)、日記寫作(單元四)。
愛恨,鏡像雙生的情感
「我們愛的,終究是欲望本身,而非欲望的對象。」 愛,是人性中濃烈且直接的情感,它難以抵抗,教人生死相許,心緒百轉千迴。 & & 恨,是愛的另一張臉。它在一線之隔外,映照著愛的幽微與曖昧,洩露甜蜜背後的酸楚、怨懟、妒忌和不堪,讓愛猶如幻夢泡影,如露亦如電,易逝難留。 「真愛只有一種,但副本卻有千百樣貌。」—拉羅什福柯 & & 《愛恨,鏡像雙生的情感》精選葛林、毛姆、尼采、珍・奧斯汀、吳爾芙、海明威、聖修伯里等多位西方作家、藝術家、思想家作品中之精闢語句,雙語對照,呈現這些偉大心靈對於「愛恨」的感受、體悟、詮釋和解讀。書中犀利文句輔以在冷冽或熱情中帶有張力的插圖,細膩呈現人性感情中那愛與恨的多變形貌。 & & 書中同時搭配北歐Peder Severin Krøyer, Vilhelm Hammershøi , Sven Richard Bergh和法國Émile Friant, Gustave Caillebotte,和英國John William Waterhouse等多位畫家的二十餘幅畫作彩圖。犀利文字輔以冷冽平靜中帶有感情緊繃張力的圖像,細膩呈現愛與恨的多種樣貌。
文學經理學
對於文學,通常人們會發掘它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和科技等意涵,而看不到它的美感層面,但美感層面才是文學所以為文學的特色所在。換句話說,一旦只能把文學關連到其他學科,而略去它的審美特性,文學就死亡了。因此,這裏就有一個迫切的課題:文學需要經理。而從理當對文學審美層次再行認知的過程中,這種經理會益加帶出許多過去我們所忽視或根本就不知道的東西。 本書建構從交代「文學經理學的緣起」、說明「文學經理學的重要性」和檢視預期「文學經理學的處境和開展」開始,而後集中力氣於梳理「自我文學經理」、「他人文學經理」和「公家文學經理」等具體的向度,最終擬議「文學經理學的運用方向」以及別為展望「未來文學經理學」等,逐項細密地討論,合而展現出一整套有關文學的難得且新穎的經營管理學。 本書的成形,寓含作者對文學命脈及其益世功能的深切關懷,有助於大家對環繞著文學眾多問題的思考解決;同時也能激勵促動文學創作/接受/傳播/文學教育等功效的不斷提升,而讓文學在後全球化時代擔負基礎文化傳承的偉業得以展開。
空間新詩學----新詩學三重奏之一
不同的空間影響詩人的成長,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詩人的空間選擇,本書就在審視現代詩人詩作中所追求的空間與視角,會有什麼特殊的景觀呈現,空間與情意之間又如何相互激發。由空間的討論,進而觀察詩人寫作視角、切入點的選擇,新詩論述天地將有更新的空間。詩意空間研究,其實可以深入個人靈魂的隱蔽處、隱匿處、隱密處,從詩中不自覺詳述的空間去索隱觀秘,窺幽探玄,深入於現象學、心理學的領域而優游自如。從具體的實物、實境,進入想像的天地、虛擬的幻境、心靈的廣遠與深邃處,因而成為迷人的顯學。
物質新詩學----新詩學三重奏之二
希臘民間信仰與古印度佛教,都認為「地、水、火、風」是構成世界事物的四大元素,中國先哲則以「五行」水、火、木、金、土作為自然哲學的研究範疇,其後慢慢滲透到庶民生活、社會制度、政治解釋、語言藝術等各種不同的領域,遂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五行既為最簡易、最直接的唯物史觀,則藉「萬物」以抒懷的詩,詩中的「萬物」可以推極到最本質的「元素」裸體場域、奈米狀態,詩將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可能。《物質新詩學》即藉由五行理論,參佐巴舍拉四元素詩學,企圖發展出屬於五行系統的東方新詩學理論。
心靈新詩學----新詩學三重奏之三
《心靈新詩學》的範疇,顯然要比空間、物質詩學寬廣許多,空間詩學可以不指涉時間,心靈詩學則須兼攝時與空;物質詩學可以不指涉精神、靈魂,心靈詩學則須兼攝心與物。 《心靈新詩學》論述的詩人,比起前二書幅度更大,一開始是討論日制時代詩人翁鬧、王白淵,其次是跨越語言的世代標竿林亨泰的詩與哲,第三是最受歡迎的抒情詩人席慕蓉對「詩」的珍視與尊崇,隨之而論的是游居在大陸、香港、檀香山的黃河浪的彈性與張力,菲華詩人的文化歸屬與精神返鄉,最後以網路世代的可能輝煌作結。在綿長的時間之河裡,詩人心靈的關注若此繽紛,令人目眩神迷。
由文入藝:中西跨文化書寫
張錯教授是深受敬重的學者詩人,具有兩岸四地的成長經歷,任教美國南加大近半個世紀,勤於研究及創作、詩藝洗鍊、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本書乃張教授的門生及好友為慶祝他由南加大比教文學系與東亞語言文化系退休的一份賀禮。 & & 本書收錄文章議題多元豐富,跨文化及跨領域,與張錯畢生的學術志趣若合符節。全書略分三輯:第一輯以張錯的創作、翻譯及現當代文學為主要討論對象;第二輯以漢西跨文化影響與古典文學研究為探討重點;第三輯屬於視覺文化與生態文學研究,議題與方法新穎,因此納為一輯。本書另收訪談錄一篇,是目前對張錯最為完備精彩的訪談,對研究張錯的創作與學術很有參考價值。
餘波未了
在王小波先生離世二十周年之際,謹以此書向王小波先生致敬,餘波未了! 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本書由當代知名小說家駱以軍作序推薦 2007年4月11日是王小波先生離世十周年的紀念日,那天早晨,在北京人民大學裡,我正在參加「重走小波路」活動的啟動儀式。當天下午,和王小波的遺孀李銀河女士一行十幾人從北京飛赴昆明,第二天從昆明租車,經過瑞麗前往隴川,找到王小波當年下放的國營農場,在小波住過的宿舍窗外種下了兩棵樹。 2007年5月13日是王小波的生日,我也在北京,在魏公村理工大學南門的一間小咖啡館門口,我給我的第一間咖啡館掛上了「參差咖啡」的名字,這一天就算是「參差咖啡」的生日了。「參差」之名源自羅素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王小波很喜歡這句話,我是在小波的書裡看到了這句話,也很喜歡,於是因為王小波,有了「參差咖啡」,一轉眼參差咖啡也馬上就十年了。 「餘波未了」是這本書的名字,也是我在臺北的咖啡館的名字。這間位於臺北羅斯福路三段128巷9號的咖啡館是2015年2月12日開業的,而「餘波未了」這個名字是2012年就想好的,那一年是小波離世十五周年,當時就想用「餘波未了」作為書名出一本書,和現在的動機一樣。只是書名想好了卻因為敬畏遲遲不敢動筆,就這樣一晃竟然五年又過去了。反倒是以蓄謀的書名「餘波未了」命名的咖啡館先開了。 今年,2017年4月11日是王小波離世二十周年的紀念日,基於對小波的感激,我覺得必須做點什麼,於是春節期間斗膽動筆,完成了《餘波未了》,其動機當然是希望更多人遇見王小波,因為他太有趣了!至於我為什麼對王小波念念不忘,新書裡說了很多,應該算是說清楚了。當然,秉承王小波的精神,我不認為我的標準和喜好可以推己及人,那樣太霸道,小波也不會喜歡。我只想祝大家都能夠儘早遇見自己生命中的王小波。
撥雲倚樹雜稿:古今文學辨析叢說
本書共收論文十一篇及「代序」一篇,都與古今文學有關。其中有韻文、散文的辨析,也有討論語文與文學之間、文學與歷史文化之間的問題,內容包括:討論《楚辭》的文章有四篇,述析詩詞的文章有三篇;兩則讀《桃花源記》札記,主要是考辨文中的語句;另一篇較長的論文,則是嘗試從文學理解和欣賞的角度,析論《論語》的言語表達藝術;《語文與文學之間的困惑》一文,談的是語文與文學兩者的關係;《撥雲尋道,倚樹聽泉》是一篇演講稿,內容是論證歷史文化知識對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重要,同時也是本書書名的取義的所在;《丁平詩集‧代序》,涉及一部當代詩集內容的介紹,也有追懷的成分,行文不免稍具感性。
一口氣讀完百部中國名著 上冊
中華五千年文化留下無數經典著作,這些名著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本書通過一句話評點、一口氣速讀、一段傑出的篇章、一分鐘體驗、一個人的歷史、一個難忘的年代、一點賞析的建議等面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剖析名著,幫助讀者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中國名著的精髓。
一口氣讀完百部中國名著 下冊
中華五千年文化留下無數經典著作,這些名著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本書通過一句話評點、一口氣速讀、一段傑出的篇章、一分鐘體驗、一個人的歷史、一個難忘的年代、一點賞析的建議等面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剖析名著,幫助讀者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中國名著的精髓。
王官與正統:《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像
本書特色 本書是對《昭明文選》選文模式與編撰意圖的全新研究,有別於傳統僅將《昭明文選》視為一本收集歷代美文之文學總集的視角,跳脫出被〈文選序〉中「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二語所框限住的詮釋架構,另闢蹊徑,轉由以《文選》編者蕭統所具有的「太子」身分與「監撫」政務,作為探討其選文定篇、知人論世的主要背景。也因此,當傳統被視為美文集成的《昭明文選》加入了編者蕭統的職能因素,不僅讓其「集其清英」的編選動作有了選材示範的涵義外,其所謂「文之時義」更具有託言聖王,以提升蕭梁帝國政治正統與文化正統之重大目的。 是以,本書結合蕭梁所處之南北對立的政治局勢、蕭統身兼太子與監撫的雙重身分、與蕭梁時代文士參政的普遍風氣,提出蕭統編輯《文選》的三大意圖:其一,建構蕭梁帝國的政治正統性與文化正統性;其二,表達出自己理想的作者觀──「文士國士化」;其三,藉以凸顯太子監撫對國政參與之密切,並提升東宮文士集團的地位。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1918(藍光+DVD+作家小傳)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劉以鬯:《1918》 香港作家劉以鬯,20世紀初生於上海,見證近代華人文壇歷史遞嬗。本片走入主角的記憶與生活,親近他既庶民又名士的城市感受,呈現出充滿魅力、堅持與趣味的個人特質。三○、四○年代,意興風發的青年劉以鬯,上名校、學賽狗,熱衷文學創作。在上海租界,動盪中風湧著文學活躍,人才際會。 戰事改變劉以鬯的編輯工作及出版事業。1948年遷徙香港,輾轉新加坡、馬來西亞,在報紙副刊總編輯頭銜中輪替得志與失意。1957年重返香港,進入寫作的黃金年代。1963年發表《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最具影響力的意識流長篇小說,導演王家衛改編《酒徒》及作家生平,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向這一輩遷徙的文學大家致敬。如果問當代華人學生最喜歡的前衛作家是誰?不少學生會回答這位高壽96歲、至今創作不輟的香港作家——劉以鬯。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我城(藍光+DVD+作家小傳)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我城》2015香港電影節觀摩片 ◆ 西西:《我城》My City 才女西西自五○年代起開始寫作,作品涵蓋詩、影評、劇本、小說、散文、以及百科全書式的圖文創新書寫。半世紀以來創作不輟,駕馭自如文字後頭,始終保持自在的天真與洞見。 導演陳果隨著西西作品裏的視野,描繪作家的寫作生活:土瓜灣的家、散步的社區、童年的花墟、馬頭角碼頭、美麗大廈、天台上的曬衣架與天線、即將消失的照相館與冰室……西西多樣的文體結構及敏銳的城市洞察,隨著鏡頭推拉、搖攀、碎剪及拼貼,一一在影像敘事中或隱或顯、眷戀且多義地表現出來。 當片中奇特的人型布偶:長頸女子、熊男子意味深長地相會與凝視,隱喻作家筆下人物永恆存在於香港街巷,當城裏的老店一家家消失,文學裏的情感與探觸,便成為映照現實的永恆。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東西(藍光+DVD+作家小傳)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 也斯:《東西》Boundary 也斯,本名梁秉鈞,以兩個虛詞為筆名的華文界重要詩人。2014年香港和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 也斯」的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以及他所聚集的美好年代。 也斯溫和而充滿善意的笑容,對世間不墜的熱情與好奇心,讓他人緣奇佳。涉獵不同文化與人群,跨越文體以及媒體,構成了也斯獨特的人文視野,說明了香港的一個時代。他寫作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如繁花盛開的狂夏,千姿百態。 本片啓動於2009年,當時也斯建議導演團隊:「若你想認識我,就去認識我的朋友,在我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於是本片訪問不同領域的人士,包括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和美食家,以及也斯家人等,在風格化的訪談中,跟著也斯的身影橫跨半個世紀,展開五○年代到21世紀的旅程。片中記錄了也斯生前珍貴的片段,充滿詩意的影像,縮影了多元跨界聚合的香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