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論
高行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其代表的積極的「逃亡」與孤島狀態,獲得「普世性」的認同。追蹤高氏文學精神長達20年的劉再復,是最了解其得獎前後的人。此為華人知名學者劉再復細論高行健重要著作的創作主旨、生命轉折背景,以及獲諾貝爾文學獎前後的高行健狀態等,可視為了解高行見其人其文的超級指南。◎ 高行健為何要創作《靈山》與《一個人的聖經》這兩本奠定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劉再復細說重頭,勾畫一個最具文學人狀態的高行健,其在文學探索路上的身影。◎ 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中國文壇對此事件的強烈排擠效應,高行健本人、及劉再復與馬悅然的回應。得獎前後,高行健的生活與創作狀態如何?他仍是踽踽一人前行嗎?◎ 高行健的戲劇如何啟發中國在1980年代的戲劇改革?◎ 馬悅然如何面對全球華文創作的發展?他跟高行健的認識是如何開始的?除了高行健之外,馬悅然心中是否有一份「華文的諾貝爾文學獎名單」?
千山之月:上官予八十紀事
這是一部時代動盪中所印證的生命記實。王志健,民國二十九年十六歲時開始寫作,早期筆名:舒林、舒靈、林翎、林恒;民國三十七年由大陸來臺後,用上官予筆名發表作品。他的作品風格立足於民族性的基石上,並以真誠善意,為讀者建構心靈世界。此書描寫上官予八十載的歲月足跡,寫故鄉的可愛、親人的難忘,江南風光之都麗,戰地烽火中逃亡流浪,及其跨越不同時代的文學生涯。
繪本大表現
● 繪本大表現:文學要素的了解與應用 利用文學中角色、情節、觀點、背景、主題等要素,先提出相關的文學要素理論,再搭配活動及活動單的設計,提升繪本教學在主題教學上的應用層次,深入文本討論,透過繪本圖像與文字兼具的兩種符碼;善用繪本小而美的優勢,讓孩子理解文學要素。活動單主題明確且操作容易,免除學生閱讀後就要寫報告的焦慮,提高學習成效。利用文學中角色、情節、觀點、背景、主題等要素,深入解讀繪本,提升繪本閱讀的層次,深入文本的內容。遊戲式的活動設計,提高閱讀的樂趣,以簡馭繁的活動單設計,破除零碎且流於紀錄的學習迷失。藉繪本的活動設計,提升孩子理解文學要素。
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
唐宋詩之爭,自南宋以來一直是樁學術公案。解決問題之關鍵,在考察唐宋詩之流變,較論唐宋詩之異同,理析唐宋詩之特色,為宋詩之文學史價值作定位。本書論證,援引大量之《全宋詩》文獻,輔以宋代詩學理論,選擇八大主題進行考察較論:印本文化與宋詩宗杜、創意造語與詠花詠雪、遺妍開發與海棠題詠、古籍整理與詠史嬗變、書法史筆與史家詠史、邊塞詩之開拓與使遼詩、邊塞詩之轉折與使金詩、學科整合與宋詩特色。附錄一篇,悲情意識與建安詩人,可與宋詩之揚棄悲哀,表現樂觀曠達對照。由此觀之,宋詩知學唐又知變唐,能傳承又能開拓,盡心致力於新變,故能代雄唐詩而自成一家。錢鍾書《談藝錄》標榜「詩分唐宋」,本書堪稱絕佳之注腳。
歷史學家三堂小說課
最愚蠢的社會,最細膩的報復 狄更斯是憤怒的無政府主義者? 福樓拜是患有恐懼症的解剖師? 湯瑪斯‧曼是叛逆的貴族? 讀小說的方法不只一種,史學巨擘彼得‧蓋伊(Peter Gay)透過三部寫實主義經典,精采辯證了小說家超越現實的原則,他們對自身時代之蒙眛愚蠢所施展的細膩報復。假如歷史如一個異國,那麼,彼得‧蓋伊是吾人所能找到的最佳嚮導。 史學巨擘彼得‧蓋伊以寫實主義小說經典狄更斯《荒涼屋》、福樓拜《包法利夫人》、湯馬斯曼《布頓柏魯克世家》抽絲剝繭,演繹十九世紀中產階級的改革思想與私密生活,本書在小說與歷史間,如煉金術士般找到兩者間的對位鏡像,蓋伊讓我們一度以為熟悉的一些主題變得煥然一新,以異常優雅的文筆,為一個今日西方文化賴以奠基的時代提供了卓越洞察。
給青年小說家的信
「文學才華的基本性質是,是有才華的人如果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才華,那就是對這一才華的最高獎勵,這種獎勵遠超過創作成果所獲得的一切名利。所謂文學才華是,作家從內心深處感到寫作是他所經歷的最美好事物,因為對作家來說,寫作意味著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並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產生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後果。文學才華推動人們將畢生精力投入一種很奇特的活動,那就是有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喚,身不由己地投入,並使出渾身解數,終於覺得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所以文學才華不是只有編故事而已,它的精神來源是反抗精神。換言之,從事虛構的、與現實不同的創作,就是要用這種間接的方式去拒絕和批評現實世界。要成為出色小說家,必須要有一種連貫而必要的風格,所以,尋找自己的風格非常重要。首先要多方閱讀,若不大量閱讀優美的文學作品,就不可能掌握豐富流暢的語言。但在閱讀之時,切記避免模仿頂尖小說家的風格,因為小說作者如果不能創造自己的風格,就難具有使故事變得生動的說服力。一部小說的完整故事就像一個多面體,是從各種材料挑選和省略後的部分所組成,一旦題材除去不必要的材料和為了達成某種效果而刻意省略的部分,小說就有了其獨特的形式。這個特別的形式,就是小說家原創性的表現。」
從金銀島到哈利波特
這些世界名著幾乎都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寫成的,這個時期正是歐美各國邁向民族國家的發展期,經過資本主義的滲透和身分階級制度的解體,才確立了現在社會秩序的基礎。世界少年名著將當時這些新時代下的新鮮空氣和散發出的光輝在誕生的瞬間,一併和社會複雜的背景和高遠的理想一起融入作品中,傳遞給現代的人。對大人來說「青少年少女世界名著」,可說是解讀各國歷史的絕佳資料,也是改變對世界看法的重要書籍。 當然,這些世界少年名著其實是很有趣的作品,且它的趣味性在於,在全人類各個生活的層面中,有著立即可用的普遍性。換言之,它的趣味性並不罕見也不偏離現實,反而是紮根於真實中。「世界少年名著」有幾項特徵:(1)不只是針對兒童,裡面也充滿了對成人的教訓和令人驚訝的地方。(2)主角的個性雖然大致可分成幾種類型,但都十分有特別,也可說是「個性萌芽」的故事。(3)在看似明確的故事背後,卻隱藏著或許連作者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未解之謎。正因為兼具了這些特點,才讓這些名著經得起百年歲月的風霜洗禮而殘留下來。
宋澤萊談文學
每次,只要宋澤萊一出手,不管是卑微的有感而發,或激烈的論斷批判,總有許多人要說:宋澤萊又大開殺戒了!其實,可能他們心虛了!至少是言重了! 宋澤萊可不想成為什麼一方霸主,他只是敬虔地寫出所感、所應、所思、所想、所覺、所悟、所修、所煉……他總是走在時代智識潮流的前端! 在台灣,從來沒有一位作家可以像宋澤萊這樣,從慘綠少年的敏感出發,一路渾然天成地經營著他的文學,從現代主義心理分析小說、寫實主義小說、自然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魔幻寫實小說,甚至是返璞歸真的台語文學創作,宋澤萊深刻掌握到各種文學思潮的精髓,以之試煉,並且都達到了一個高點。 在台灣,從來沒有一位作家能像宋澤萊這樣,是個真正認真學過佛、求過道的人,他擁有過參禪的開悟體驗,原始佛教的「無我」體驗,及基督教的「聖靈」經驗,並以之帶入他的文學,準確地書寫出台灣獨特的宗教現象和他一己的心靈世界。 在台灣,大概也沒有一位作家能像宋澤萊這樣覺察文化意識、擁抱社會正義、剖驗歷史情境,他思索、他觀察,並且能點穴般地「寫」出個道理來,他不單純只是一個「作家」,他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化論述開先鋒的頭號旗手。
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
日據時期台灣作家在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當啟蒙主義、科學理性等現代性已成為新的主導價值時,台灣知識份子將面臨如何處理現代性在殖民地下可能產生的調適問題。 這裡就面臨著殖民性、現代性與本土性之糾葛,此一台灣文學的歷史命題,並且與此現代性伴隨而來的殖民性之同化,將使問題更形複雜。 本書處理的議題由二○年代賴和對殖民現代性的批判開始,經過三○年代台灣鄉土話文論爭與民間文學採集,及於蔡秋桐等漢文作家,再到三、四○年 代日文作家如巫永福、張文環、龍瑛宗,戰爭期作家吳漫沙,最後對「皇民文學」的相關論述提出反思,構成對日據時期台灣作家精神史考察的完整圖像。
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
作者陳明柔教授是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系主任,兼具專業與文筆,她以女性的細膩,超越的觀點來鋪陳葉石濤的創作生涯,不僅呈現了葉石濤的文學成就,也側重葉石濤的文學養分的脈絡。葉石濤少年所浸淫的是西化日本的文明養分,在西川滿的引介下接觸到俄國文學。這樣一個文學少年在時代的巨變下,家道中落,一方面得面對生涯的發展,一方面得面對經濟壓力,一方面又得像所有的國語(日語)作家一樣,面對寫作媒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他的入獄,讓他的創作出現十年的空窗期。七○年代的鄉土論戰,葉石濤身歷其中,某方面也根本地改變了葉石濤的文字活動。陳明柔教授以極大的好奇,去碰觸這些幽微的細節,在本土意識高漲到已經出現造神運動之虞的年代,這樣一本相對誠實的葉石濤傳記,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陳千武的文學人生
翻開陳千武迄今為止的著作目錄,質量驚人,跨越詩、小說、隨筆、評論、兒童文學及翻譯六個領域,支持他一路走來不曾怠惰於創作的原動力,除了強勁生命力凝鑄的意志力之外,還有對於原鄉堅定不渝的愛,基於對社會的關懷與使命感,將個人生涯都投注於浩瀚的文學長河。 「感謝我身心的原鄉──台灣,孕育我、培養我,讓我的智慧跟著純愛,堅定不渝地成長。我曾經是文學少年時,很幸運地,接觸過創立於台中的「台灣文藝聯盟」幾位健將,張深切、張星建、張文環、楊逵等前輩作家,異口同聲的鼓勵我應發揮社會責任與使命感,為纖弱的台灣文學努力創作,留存美好的文藝資產給後代。於是,我踏進文學創作的迷津,毫不畏縮,一直不變地尋求「認清自我」的皈依,依詩依文依評論誠懇地擁抱台灣,也讓台灣擁抱我。──陳千武」
戎馬不解鞍 鎧甲不離傍
本書對三國時代戰爭詩的產生背景、作品內容及修辭技巧等方面有詳盡的論述,部分戰爭詩雖是歌頌武功之作,讀來無味,但戰爭詩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文類,反映社會現實,仍非常有研讀的價值。
百年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世紀評說
諾貝爾文學獎一百年了,從歷年來的得獎名單中,你看出什麼端倪、蹊蹺、趨勢、潮流或影響嗎?評獎委員會是頒獎給一位作家、一個文學派別、或是一個政治實體?標準答案可能是「以上皆對」。正因為這個獎項如此重要,又如此複雜,我們需要對它的百年行跡與歷程細細思量,才能一探其既有的風采與輝煌。
古今名人故事(上冊)古今名人軼聞趣譚
本書撰寫古今橫戈立馬、叱吒風雲、逸趣橫生的傳奇故事,名士、才女、文人、騷客的趣事軼聞,以及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各則故事內容以通俗簡潔、淺顯易解,每篇二千字為限,共一百四十三則,約十六萬字。
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
本書收作者生前十篇關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論述,寫作年份跨越一九八○年至二○○一年。 如作者所指出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如果稱作「現代文學」這裏的 「現代」可作怎樣的解釋?能否用「現代性」與「現代化」這類概念為參照,予以探討?在現代文學行程中怎樣去審思中國文學傳統?這些都是作者在本書中嘗試去 做的工作。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
「民間文學」從理論到實際的重要議題,如民間文學的特性、民間文學成為學科的過程、以及田野調查的工作規範,本書都有啟發性、引導性的探討及分析。變異性是民間文學的特性之一,但是若不知其中之不變因子,就無從了解民間文學的傳統。集體性也是民間文學的一個特色,但是若不見傳承過程中的個人特質,便無從了解民間文學的衍變與發展。以往民間文學著作極少論及這些課題,本書有深入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