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詩
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的專欄集結。這是知識份子、媒體工作者、文化評論者和小說作家楊照,繼《迷路的詩》後,再一次回到他最戀戀不捨的讀詩人身分上,發表關於「如煙消逝的詩的國度」的私語筆記。 & 他看到詩人在詩的否定中湧冒出詩,區別詩人與說謊者、煉金術士,詩與革命、烏托邦夢想的不同。他在拉斯維加斯的俗麗中看到詩的混亂與多元;他在衛斯理學院的湖畔,讀艾略特的〈荒原〉,找到世界被吸入一個榨乾一切的黑洞那樣的詩意;他說:「詩,近乎SM。」虐待與受虐,像汽車碰撞試驗,省簡、壓縮、破壞、壯觀,短暫難追的華麗。 & 《為了詩》呈現了筆墨縱橫、詞鋒犀利的楊照最深沉感性、最熱情浪漫的一面,這是一本力量驚人,「詩與那殘缺世界照面」的,讀詩人的沉思錄。
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包括第一輯:人文觀點下的遊,論述先秦、明代、現代的各種旅遊書寫,說明旅遊複雜深刻的文化內涵。第二輯:當代文學的省思,分析網路文學、國族認同、當代散文、通俗文學等諸多當代文化現象。第三輯:經典的詮解,回到經典,探索經典如何影響生命存在的基本問題
莎士比亞:跨世紀的驕傲
威廉‧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天才。與他同時代的戲劇家本‧瓊生稱讚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世紀」。莎士比亞的一生,是追求財富與榮名的一生。一五九二年三月三日下午兩點,倫敦劇場上空,繡著豔麗玫瑰的幡旗迎風招展。玫瑰劇場正在首演歷史劇《亨利六世》。這出戲一炮走紅,劇作者威廉‧莎士比亞則成為「震撼舞臺者」。繼《亨利六世》之後,莎士比亞以平均每年兩部作品的驚人速度進行戲劇創作,一共完成了三十七個劇本。其中,《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李爾王》等,成為世界經典劇本,在每一個世紀的舞臺上反復演繹,經久不衰。莎士比亞還是位偉大的詩人,他留下了兩首優美雅致的長詩和一卷一百五十四首的十四行詩。詩中字句優雅,思想深邃,感情溫馨,閃耀著想象的光芒,這使他稱冠英語世界好幾個世紀。就在他生前,英國最負盛名、最受歡迎的詩人和劇作家的桂冠已經戴在了他的頭上。莎士比亞與大眾截然不同,不管他的作品是取美於情節或文詞字句,他總是歷史上最有創意、最突出的作家。無論後世的人們怎樣評判他,莎士比亞依然是生活在伊麗莎白時代的一個普通公民。他年輕時曾在地主的莊園裏「偷獵」,有一樁靠獵槍威逼的婚姻。獨生子早夭,晚年守著一個嫁不出去的女兒黯然神傷。與他同時代的人告訴我們,威廉‧莎士比亞彬彬有禮,個性自由開放,比一般人略有志向,勤奮務實,有金錢意識,精力旺盛,情感豐富。
創作&評論集(軟精)
身為台語研究學者兼台獨運動理論大師,王先生的著述是台灣人學識的智慧結晶,也是台灣良知的總體表露,即使放之世界,亦能閃耀金字塔般的光芒。本設添為專業台灣本土出版機構,企劃出版【王育德全集】是多年來的宏願和責任。 由於王先生的著作都是以日文寫成,本社特別成立編輯委員會加以彙整漢譯,共編為十五卷。王先生有言,他寫書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寫給台灣人閱讀,今【王育德全集】能完整的發行,是歷史公道,也是淑世天理。
文學的故事:不朽經典文學的導覽和介紹
作者在此書引導讀者一覽世界文學的梗概,介紹不同時期的文學像是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西班牙文學、葡萄牙文學不同區域的文學,用有趣的方法敘述經典文學的來龍去脈,並讓讀者在閱讀之間能清楚了解作品的優劣之處。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
二十世紀西方批評理論龐大而複雜,其泛文化傾向使得自身的輪廓越來越不清晰。本書集中討論了批評理論的一些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揭示批評理論和社會文化現實之間的密切聯繫,力爭在新的批評距離上對這些理論進行重新梳理和批判性理讀。
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
詠物,本應以圖寫形貌為主,但是,自《詩經》、〈楚辭〉以降,即形成藉物起興、擬譬、託諭的詠物傳統,此以特殊的表述方式,是中國詠物詩的特質之一,詩人不僅用以客觀詠物而已,往往藉客觀之物與主觀情志關合,這種特殊的表抒方式,行程中國託物言志的蹊徑之一,作者擬藉由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詠物模式,來探賾「託物言志」的理論基礎、物象取義、義理內容求意方法、審美效能等課題。
波赫士全集I.II.III.IV
《波赫士全集Ⅰ》第一位影響歐美文學的拉丁美洲作家,也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博學的人之一的波赫士,簡練地勾勒著繁複多樣的魔幻寫實世界──不期而遇的錯置時空,正通往記憶與知識的邊陲,現實與異境形同鏡裡鏡外,此刻既是過去也是未來....目盲的先知在黑暗與光明間穿梭,把天堂想像成圖書館模樣,再把世界建構成一座座迷宮似的花園。正因為他,拉丁美洲文學才贏得世界聲譽,並開啟了西班牙語文的奇幻風貌。 第Ⅰ冊(1923~1949)收錄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等最早的三本詩集;以及最足以代表魔幻寫實風格的短篇故事集:《惡棍列傳》、《虛構集》〔含《小徑分岔的花園》、《杜撰集》〕及《阿萊夫》....等。 《波赫士全集Ⅱ》作家的命運在他看來很奇特,開始總是「愛慕虛榮的巴洛克式」,多年後有可能達到的不是簡練(簡練算不了甚麼),而是「謙遜而隱蔽的複雜性」。古稀之年使他學會了心甘情願繼續做他的波 赫士。「世上的文章沒有一頁一字不是以宇宙為鑑,而宇宙最顯著的屬性便是紛紜複雜。」 第Ⅱ冊(1952~1972)收錄了具體呈現那種「簡練的繁複」的短篇故事集《布羅迪報告》;博識的散文 集《探討別集》;以及展現「語言的起源是非理性的,具有魔幻性質」、「詩歌是神秘的棋局」的 《另一個,同一個》、《影子的頌歌》、《老虎的金黃》....等知名詩集。 《波赫士全集Ⅲ》遺傳性失明讓波赫士在黑暗中透視著這世界長達三十多年。「失明是封閉狀態,但也是解放,是有利於創作的孤寂,是鑰匙和代數學。」「人人都是發現者,開始發現苦、鹹、凹陷、光滑、粗糙、彩虹的七色....,接著發現面龐、地圖、動物、天體;最後發現懷疑、信仰和幾乎完全能確定的自己的無知。」 第Ⅲ冊(1975~1985)收錄了最後的短篇故事集《沙之書》及《莎士比亞的記憶》;遊記《圖片冊》;散文集《有關但丁的隨筆九篇》;晚年詩集:《深沉的玫瑰》、《夜晚的故事》、《天數》、《密謀》....等。 《波赫士全集Ⅳ》一位王后臨終前形容自己是火與空氣,作家卻覺得自己是泥土,而且還是貧瘠的土。「然而,我仍在寫作。還能有別的甚麼選擇,別的甚麼更好的選擇?」「歷盡滄桑之後,我發現,跟幸福一樣,美是很常見的,我們沒有一天不在天堂裡面逗留片刻。」「我心裡一直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第Ⅳ冊(1975~1988)收錄了作者生前及身後的作品,包括《序言集成》;以時間為主題的《波赫士口述》五講;專欄文集《文稿拾零》;以及最晚出版的《私人藏書序言集》等。
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
「戰後新世代」是近二十年來台灣文壇最主要的創作力量。他們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承續了七○年代鄉土文學精神,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著筆於社會轉型和時代文化之變遷;另一類則更直接感應著台灣都市化社會的來臨,觀察和描摹著資訊膨脹、社會解構、集體精神病變等現代或後現代情景。本書以宏觀視角考察和論述了政治文學、原住民文學、眷村小說、都市文學、女性文學、後現代文學、「新人類」文學、文學的邊緣戰鬥等十數種重要文學思潮和現象,並選擇與各種思潮相應的代表性作家十人加以個案評論。
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
作者當初研究此範疇時,鮮少學者對於六朝賦論有所整理,也未見有人比較六朝賦論、詩論、文論之間的異同與時代意義,因而本書可以說是在此一個領域首先整理並闡發的工作。也期待後來之學者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百年家族-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
本書是一個集體的家族記憶,充滿了懷思之情。作者吳荔明是梁啟超的外孫女,梁思莊的女兒,現任教北大城市與環境科學系。她花了數年的時間從她的舅舅和姨媽們處取得梁家早年的生活資料,整理她個人在梁氏大家庭中的生活記憶書寫成書,呈現外祖父梁啟超鮮為人知的家庭生活、與子女間的親暱關係和充滿童趣的家書等,處處披露了溫馨的慈父親情。
西方人文名著導讀(上)
人類經歷數十世紀的努力與成長,積累了豐厚的智慧和許多不朽的發明,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成就了許多璀璨的文明資產。而西方世界由於自我意識的開放與發展,在許多的人文領域方面,諸如哲學、美學、自然科學與社會制度等面向更是蓬勃多彩,其中有不少部分甚至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和歷史演化,對背負傳承與開創使命的新人類來說,極具可資借鑑的價值與意義。
西方人文名著導讀(下)(軟精裝)
人類經歷數十世紀的努力與成長,積累了豐厚的智慧和許多不朽的發明,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成就了許多璀璨的文明資產。而西方世界由於自我意識的開放與發展,在許多的人文領域方面,諸如哲學、美學、自然科學與社會制度等面向更是蓬勃多彩,其中有不少部分甚至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和歷史演化,對背負傳承與開創使命的新人類來說,極具可資借鑑的價值與意義。
從名句看世界名著
此書是西洋故事集,著重百年不朽經典名選自著名文學126則故事,全書分為四個篇章: 聖經篇、世界名著篇、希臘羅馬神話篇及戲劇篇,透過作者的名句剖析加上精粹的故事摘要以及對生活的默思,閱讀此書不祇是一本書而已,應該是126本書,每一名句經過時間的精鍊是智慧的沉澱,西洋小說的精選都令人回味再三,例如:小仲馬在(茶花女)提及「人生的美好全看你戴什麼眼鏡去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至理名言「每一天都是新開張的一天」編者敘述的故事重點和大概,加上經典之作的故事,摘錄聖經名句和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也十分有趣,著重介紹解釋典故的出處和星座的起源,戲劇篇主要在於莎士比亞的鉅作如(馬克白)、(李爾王)等等,讀者透過作者的闡釋將有新的認識和了解,更能體會不朽名著中蘊涵的智慧。
耕讀-進入文學花園的250本書
本書乃由一群國文教師用三年的時間所編寫的一套克外閱讀導讀作品,裡面提供250本與人文相關的代表性書目,含括中外文學、思想、歷史、社會、自然關懷等等面向,並透過青年學生尋找與生命成長、生活體驗相呼應的書籍,而獲得自由閱讀的喜悅。
滿地百雲香-禪詩的心靈花園
禪出於佛教的禪宗,本事一種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重視見地和修行.雖然禪本事一中很嚴肅的修行方法,但是不管禪風如何演變,歷代方外高僧將它們的所悟所得,透過詩的方法來表達,除了呈現無掛無礙的人生境界更饒復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