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
本書探討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泛希臘時代斯多噶學派著作中與詩學相關的課題,並進而鈎陳這些課題與當代文學理論的啟蒙與傳承關係。分為五篇,皆為學界持續關注的焦點:1.摹擬與創作, 2.動物與靈魂,3.記憶與書寫,4.符號與邏輯,5.修辭與話語。所構成的詮釋網絡,統攝了本書二十章論述,其中的兩個關鍵詞「符號」與「修辭」抽離出來,即為本書主標題。 其所探討的理論課題有:自然和技藝面向的摹擬論、摹擬論、神啟論和創作論的歷史發展和詮釋倾軋、詩藝與詩辯傳統、關於隱喻的論辯、符號縯繹與邏輯推理、修辭與話語……等貫穿全書。其中的母題或迴旋覆沓,或交叉重疊,統領它們的是作者多年來所服膺的符號系統研究,這種以主題為定位的寫法打破了文學理論、哲學和科學史的藩籬。 本書特色論述獨到,引證豐富、古今交錯,文字書寫脈絡清晰、分析精闢,不但跳出一般傳統的巢臼,更打破學科的框架與限制,開創出新視野。對關注西方文學發展、文學理論演化、哲學和思想史流變、學科界面與科際整合的專家和一般讀者,都是極具價值的參考典範。
臺灣當代施家朱家姐妹九○年代小說創作風貌
施叔青、李昂、朱天文、朱天心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引領出一條長遠無盡的文學創作之路。這條路是孤獨、崎嶇、眾聲喧嘩、荊棘與繁花並開的。 & 童年的鹿港與臺北,是施家朱家姐妹創作與參照的心靈原鄉。 & 從西方現代主義借用,到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完成,小說的敘事與文本實踐的創新,如同萬花筒般的繽紛魔幻。最初的女性經驗,到後來家國、性別、權力、政治種種議題的焦慮與關懷。 & 臺灣九O年代是價值紛陳、世代混亂、全球化的時空,小說裝載她們一輩子流動的價值觀與藝術觀,雌雄同體、陰性書寫、文字鍊金術、文字治療、廢墟論述,除了華文世界,透過翻譯,她們的文學世界進入文學史、學院及世界文學殿堂。 &
中國百年國難文學史(1840-1937) 上冊(精裝本)
在通常所說的「中國近現代史」中,劃分出「百年國難」(1840-1937)與「八年抗戰」(1937-1945)兩個時期,由此提出了「百年國難文學」與「八年抗戰文學」兩個範疇,認為最能體現時代本質與時代特色的文學是「國難文學」,因此需要將「百年國難文學」作為一段相對獨立的文學史加以專題研究。全書採用文本分析與史料實證相結合的「文史互證」法及比較文學的「涉外文學」研究法,將一般文學史所忽略的、由外來入侵所造成的歷次國難事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及其它文學性史料,加以發掘、整理、統合,並予以系統化、史書化,對其中所蘊含的國難意識、生存危機、心靈震盪、世界觀念、愛國情懷、民族情感、反省與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闡發,力圖填補中國文學史研究中的一處空白,並對中國近現代史著作中的相關史料與敘述,從文學的角度加以豐富和補充。可為中國文學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外關係史與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明代擬話本中宗教義理與修行觀之研究
本論文接受法國年鑑學派(Annales)的歷史觀點,將明代擬話本視為文化史的素材。由擬話本的創作與發展過程來觀察,則其成書目的在於商業利益考量為主,因此在寫作時必需符合讀者的「審美期待」。在此觀點下,則擬話本可視為庶民階層意識型態的反映。研究重心在儒家、道教與佛教之理論與修行關係,並探究宗教儀式的具體實踐程序及其反映的思想。明代擬話本反映民間宗教思想與修行雖有契合,但是最常見的是跨越宗教產生思想與儀節的衝突,民眾對宗教信仰以功利角度考量,因而呈現複雜混亂的情形。
中國百年國難文學史(1840-1937) 上冊
在通常所說的「中國近現代史」中,劃分出「百年國難」(1840-1937)與「八年抗戰」(1937-1945)兩個時期,由此提出了「百年國難文學」與「八年抗戰文學」兩個範疇,認為最能體現時代本質與時代特色的文學是「國難文學」,因此需要將「百年國難文學」作為一段相對獨立的文學史加以專題研究。全書採用文本分析與史料實證相結合的「文史互證」法及比較文學的「涉外文學」研究法,將一般文學史所忽略的、由外來入侵所造成的歷次國難事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及其它文學性史料,加以發掘、整理、統合,並予以系統化、史書化,對其中所蘊含的國難意識、生存危機、心靈震盪、世界觀念、愛國情懷、民族情感、反省與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闡發,力圖填補中國文學史研究中的一處空白,並對中國近現代史著作中的相關史料與敘述,從文學的角度加以豐富和補充。可為中國文學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外關係史與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中國百年國難文學史(1840-1937) 下冊
在通常所說的「中國近現代史」中,劃分出「百年國難」(1840-1937)與「八年抗戰」(1937-1945)兩個時期,由此提出了「百年國難文學」與「八年抗戰文學」兩個範疇,認為最能體現時代本質與時代特色的文學是「國難文學」,因此需要將「百年國難文學」作為一段相對獨立的文學史加以專題研究。全書採用文本分析與史料實證相結合的「文史互證」法及比較文學的「涉外文學」研究法,將一般文學史所忽略的、由外來入侵所造成的歷次國難事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及其它文學性史料,加以發掘、整理、統合,並予以系統化、史書化,對其中所蘊含的國難意識、生存危機、心靈震盪、世界觀念、愛國情懷、民族情感、反省與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闡發,力圖填補中國文學史研究中的一處空白,並對中國近現代史著作中的相關史料與敘述,從文學的角度加以豐富和補充。可為中國文學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外關係史與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中國百年國難文學史(1840-1937) 下冊(精裝本)
在通常所說的「中國近現代史」中,劃分出「百年國難」(1840-1937)與「八年抗戰」(1937-1945)兩個時期,由此提出了「百年國難文學」與「八年抗戰文學」兩個範疇,認為最能體現時代本質與時代特色的文學是「國難文學」,因此需要將「百年國難文學」作為一段相對獨立的文學史加以專題研究。全書採用文本分析與史料實證相結合的「文史互證」法及比較文學的「涉外文學」研究法,將一般文學史所忽略的、由外來入侵所造成的歷次國難事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及其它文學性史料,加以發掘、整理、統合,並予以系統化、史書化,對其中所蘊含的國難意識、生存危機、心靈震盪、世界觀念、愛國情懷、民族情感、反省與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闡發,力圖填補中國文學史研究中的一處空白,並對中國近現代史著作中的相關史料與敘述,從文學的角度加以豐富和補充。可為中國文學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外關係史與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女子有行:《紅樓夢》的閨閣、遊歷敘事與「海上」新意涵
本書從三大方面分別列舉了《紅樓夢》女性角色的移動動機而各作闡述,而無論是被動的流離、主動的出遊,甚至是被用以作為男性遺民的代言,其背後都可歸納至同一個目標--以書寫達成記憶。在寫作/口述的當下,她手中的筆以及說出的語言便不再只是形而下的物質和溝通媒介,甚而可以昇華為擁有形上神性,以救贖那些不被記憶的群體。於是我們有了說故事的人,並擁有了得以傳承後世的不朽故事。
龔鵬程述學
龔鵬程的當代學術史 融貫儒學活化傳統的孔孟傳人 解析孔門六藝於現今社會的必要思索 經書,本是傳統讀書人最基本的文化滋養。 優遊博涉,貫通古今,兼容東西,精深活用,以全面的生命觀照,紮實的治學方理,重新探討孔門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的當代風貌。 龔鵬程認為,治學史就是生命史,而生命是整全的,不可割裂,因此他重通貫、貴整合。從前莊子形容老聃是「古之博大真人」。他不願為某家某派、某領域某學科所限。三教、四部、九流、十家、辭章、義理、考據、經濟,俱要通貫,以生命力綜攝為一。 「生活即是為學,學習所得,便是生命的具體存在狀況。故為學不是知識上的事,乃是關乎人之存在的。人之所以為人,且是這樣一個人,即與其學有關。學君子者為君子、學貓狗者為貓狗。我於此有些體驗,不妨說說。 故我述學,談學問,跟別人不一樣,談的是生命史。 我,不過四大假合,終歸塵土;龔鵬程三字,即是假名,是偶然用著的符號,呼我為牛則為牛,呼我為馬則為馬。可是萬法皆空而業不空,人都會死,而他所造、所成、所立之業卻可能存續下去。所以說立功立德立言是三不朽。人終朽而業自有其生命,雖我造立,匪我思存。由歷程看,我主它從;由歷史看,它實我虛。故本書又是以我生命為線索來敘述的當代學術史。」 詩:學問與生命是合起來的。詩若成學,人即成詩。 書:文學書寫活動不但關連於道,關連於宇宙秩序與終極真理,也關連著歷史的開展。 禮:是近代被汙名化最嚴重的一個字。 樂:樂並不只是樂音演奏,乃是以音樂為中心,發展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 易:孔子引易說易,謂占人與醫生都須具有恆德。何以故?他們面對的是命運、是死生,這都是最多變化、最顯飄忽的;若無恆德,如何貞定? 春秋:歷史並未完成,須待人投入,與之交談,乃能彰顯。
談古論經話人文(黃鶴昇文集)
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作者以其獨特的眼光和銳角,以談古論經方式,對古籍及中外人文某些領域進行一次梳理與詮釋。是一部引人深思?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雜文集。具有批判性、瞻前性與建設性。
破國靡世:松陽文集(三)
故事觸及暴政貪腐時代,正是人民悲慘時代。以歷史反映政治,以暴易暴,結果是更嚴厲暴政。以小說敘述人物,是非得失,恩怨愛恨,躍然紙上。所說古人人生經驗與智慧,足可啟示人生。
滄海月明珠有淚:驚豔李商隱
本書所收錄的題材非常豐富多元,除了感懷身世之作能令讀者戚然心動之外,悼念亡妻的讓人泫然欲泣,一系列追悼故友的作品令人心酸氣結;詠史詩如〈南朝〉〈北齊〉〈籌筆驛〉〈隋宮〉等,都能以矯健凌厲的史筆提出獨到的慧見;詠嘆時事如〈隨師東〉〈重有感〉〈曲江〉等,讀來沉痛入骨。詠物託懷的〈流鶯〉〈牡丹〉〈李花〉〈鸞鳳〉〈破鏡〉〈深樹見一顆櫻桃尚在〉等,物我兩化、渾融無跡;純然詠物的〈微雨〉〈細雨〉〈霜月〉及交遊酬酢的詩篇,也都清新可諷,真情可感。除了〈柳枝五首〉〈春雨〉〈落花〉〈錦瑟〉等與情愛詩篇令人讚賞之外,他的〈無題〉諸作,更是寫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格外動人情腸。
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
劉吶鷗的視覺化小說為何會從台灣登陸到上海租界? 穆時英如何運用小說視覺化表述,表現上海貧富懸殊的半殖民地處境? 張愛玲又如何以這種方法對傳統和現代中國做出觀察與反思? & 小說作為現代中國人想像、敘述「中國」的開端,由梁啟超提倡「新小說」起,經歷了過百年的變化。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小說的種種改變均與現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變化息息相關。王德威在一九九三年提出關注「想像中國」的議題,思考國人怎樣通過小說這種敘事模式去想像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一書中,作者梁慕靈以「視覺性」的角度,審視小說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目的在於重現當時在殖民地台灣和半殖民地上海中成長的新一代作家,他們「想像中國」的「新」角度,並重點分析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觀察這些小說怎樣以「視覺」的方式來想像中國,這種方式又如何反映和形塑中國的現代經驗。 三○年代興起於上海的新感覺派當中,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化表述特徵。這種小說表述模式並不是完全由中國本土文化場域所孕育,而是劉吶鷗這位台灣人經過迂迴的路線引入。這種新的小說表述模式帶來了新的想像方法,原因在於它是經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到本土化的複雜過程而生成。《視覺、性別與權力》探討穆時英和張愛玲怎樣改造和「模擬」「殖民者凝視」,表現出新一代對「現代」中國的想像。梁慕靈認為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三位作家的「模擬」策略,由於時代和位置的不同而顯出差異,但是這種「模擬」並不是純粹的複製,而是一種再創造,顯示的是有別於主流的「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本書關注上述三位作家在小說、電影、理論和翻譯方面如何展露一種新的想像模式,他們為中國現代文學場域引入並創造了「另一種」的想像中國的方法,顯示了中國現代小說在現實主義的陳述模式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模式以外,尚有其他方式去構想和建築現代中國。 《視覺、性別與權力》輯一以翻譯和視覺性的角度討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三位作家的小說創作。第二章首先探討曾經歷日治時期的臺灣作家劉吶鷗,其富有殖民地色彩的成長背景,使這位臺灣作家的作品具備多元現代性的特質,包含了歐洲、日本、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語言和文化特徵。第三章討論中國三○年代興起於上海的新感覺派,當中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化表述特徵。第四章討論了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怎樣以「電影視覺化表述」去想像他們心目中的中國。第五章則探討中國三、四○年代興起的現代主義思潮,如何為中國現代文學場域引入了具有殖民主義文學特質的小說,當中的視覺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 輯二以張愛玲為研究焦點,從性別、視覺、離散及地域的角度討論張愛玲的作品具有怎樣的獨特性。第六章以記憶為題,探討在張愛玲整個小說創作生涯中,具有傳承經驗作用的「講故事」敘述模式的衰亡過程,以及這種模式衰落以後,張愛玲的小說如何轉化成「小說」模式的經過,從而思考當中記憶與歷史的關係。第七章探討張愛玲的電影劇作如何一方面採納通俗劇模式,另一方面卻以不同的「技巧」去逐步改變觀眾/讀者對這一模式的渴求。第八章關注張愛玲作品如何表現她心目中的香港。第九章以離散的角度討論張愛玲後期小說的風格。第十章則以離散及女性自傳體小說的角度,討論張愛玲後期作品的特色和意義。
魏晉南北朝文學跨域研究
本書以專題形式,既立足於文學亦跨逾其他領域,從較為多元的視角對魏晉南北朝文學進行探討。全書分為上下兩編。 上編從「疫災」、「品鑒」、「饗宴」三種看似與文學頗為疏遠的社會現象切入,展現征戰殺戮、自然災異、原始宗教、社會思潮與文學創作的多邊互動關係,以及士族、皇族的生活形態與歷史變遷對文學的深刻影響,以求從不一樣的角度探討建安、魏晉、齊梁三個重要階段的文學發展。 下編則從各種文史資料中,爬梳、勾勒出「士人」、「寺廟」、「皇家」三種園林形態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軌跡與表現,及其與文學創作的關係,進而試圖在文體學意義上探求魏晉南北朝園林文學的表現形態。
見字如晤:那些古人書信中最美麗的想念與遇見,帶領我們跨越千年,重拾未曾遺忘的感動
用一封信的情分,走進你的生命風景。 & 以書信為名,以愛封緘,傾訴人生中的悲歡離合, 獻給每一個喜歡用手書寫,走慢時光的你。 & 【故事網站主編】胡川安、【建中教師.作家】凌性傑 【詩人】許悔之、【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葉丙成 【國立東華大學歴史系副教授】蔣竹山、【作家.教師】蔡淇華 真心推薦! 請記得,曾用文字為你停留一抹浪漫的人; 請記得,曾用書信藏住彼此青春的人, 無論寒暑遞嬗,你們有過互懂彼此的燦爛時光…… & 當你想念一個人,卻見不到面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拿起手機,打開LINE或Messenger,傳個訊息或貼圖?但在古代,人們唯有仰賴「寫信」,才能跨越千山萬水,將自己的心意傳達給對方。 本書即是一本透過書信與你分享古人情意的「讀心」之書,儘管相隔千年,這些文字仍因真情而流傳,因手溫而不朽,每一封信都承載著令人難以忘懷的感動,也讓我們在世道炎涼、人情淡薄中,重新找回身心安適的所在。 & 【古人怎麽談遠距離戀愛?】 在沒有電話、通訊軟體的時代,秦嘉和徐淑要如何穿越有形的阻隔,為遠距離戀愛醞釀美好的未來? & 【愛情是一場青春的賭注】 文藝大叔錢謙益,碰上青樓才女柳如是,天雷勾動地火,留下了「你情我願」的傳世情書,而這場「以青春為賭注」的烈愛,在戰亂下又會走向什麼結局? & 【犀利人妻馭夫術】 才女卓文君出身富貴,甘願一路陪司馬相如吃苦,她的癡情最後卻換得一張無情的休書。且看她如何發揮文采,用一首詩成功讓司馬相如回心轉意? & 【斜槓女青年的愛情】 在女性面目模糊的殷商,甲骨文中卻紀錄了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奇女子「婦好」。究竟這位地表最強女戰神是如何讓商王武丁愛到失心瘋,即使陰陽兩隔也要求問佳人的下落? & 【已讀不回,不是不在乎】 是誰,喚醒了「詩聖」杜甫心中的一片溫柔?不但頻頻為文相贈,以心相惜,在最艱困的時候也情義相挺,但這樣熱情的杜甫,竟只換得對方的冷淡回應? & 【最高的友情】 在爾虞我詐的環境裡,有人願意為你點一盞燈,那才是朋友。才華出眾的管仲,身邊總少不了鮑叔牙,兩人成為「堅定友誼」的代名詞,又攜手走過了多少風風雨雨? & 【男人的浪漫】 唐朝詩人元稹、白居易一生心繫情牽,即使現實見不著,也求夢裡能相見。際遇坎坷的兩人,又是如何以詩信傳情,在彼此的生命中畫上濃重墨彩? & 【魏晉男神與友絕交書】 稽康,顔值高、不洗澡的傳奇男神,為了不想做官,寧可與多年好友絕交,看「竹林七賢」老大如何演繹一個驚嘆號連連的瀟灑人生。 & 【李白、杜甫如何自薦脫魯】 想要成為職場贏家,能獲得「大神」推薦最重要!名滿天下的李白、杜甫如何藉由筆墨「行銷自己」?不同的「寫作策略」又造成了什麼不一樣的結果? & 【人生的抉擇注定最終的結局】 做個好決定,讓世界記住你!倉央嘉措選擇為愛而活,林覺民只願不負蒼生,到頭來,愛與不愛,其實都是修行。 & 【信件密碼學】 「詩」不只可以表情達意,甚至還可以成為抵抗倭寇的武器?且看古人如何發揮最高智慧,破解信件中潛藏的「小心機」。 & 【請不要「關」我媽媽】 亂世梟雄宇文護手刃三位君主,讓敵人聞風喪膽,危在旦夕的北齊,又是如何巧妙地利用一封家書,抵擋住即將來襲的千軍萬馬? & 【寫信回家就是要錢?】 在現代,靠爸靠媽不稀奇,但原來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靠媽族寫信回家就是要錢?一封戰地家書,讓思鄉的士兵在漫天烽火下,找到家的溫暖。 & 【明朝最火的叛逆一哥】 儒學大師王陽明不只懂心學,更是心理戰術的專家!從逆境中成長的狂妄少年到「知行合一」的思想巨擘,看王陽明如何「用三封信打勝仗」,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 【以愛封印】 神機妙算的智多星諸葛亮,經過戰場的人性淬鍊,留給兒子什麼人生智慧?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儒家「事功」的傳統下,對孩子又有什麼期許? & 【拒絕情緒勒索的陪伴教養】 歐陽脩的母親期待兒子有為有守,寧可放棄仕途也不能背信棄義,而這本「母愛練習簿」又將帶領歐陽脩走向什麼樣的人生旅途?
望鄉牧神之歌:余光中作品評論與研究
持續筆耕超過一甲子的余光中,作品眾多影響華文世界不同的世代。他的詩傳頌四方,是眾多後學的啟蒙之作,更帶動臺灣的民歌運動,他的散文,自傳性類型從早年「心裏有猛虎在細嗅薔薇」,到晚年冶抒情、敘事、小品、雜文於一爐。評論方面,詩評是建立現代詩的典律,藝評則是引領當代讀者進入西方藝術的堂奧。至於翻譯,不但示範了「信、雅、達」的高標,更展現「精譯求精」的譯功。 不同時代的讀者對余光中都有不同的文學印象。 這是一本向余光中致意的論文集,也是余學研究的專編,收入港臺中外文學學門專家學者十篇評論與研究余光中作品的文章,另收訪談錄一篇。書分三輯:首輯討論余光中的詩作,尤其是詩人的晚期風格;第二輯聚焦於余光中的散文,既有論述其專欄隨筆的長文,也有探討其山水紀遊之作,讀後當可一窺余光中的散文變貌。輯三的譯評娓娓分析余光中的中詩英譯,頗能彰顯其象寄妙功。訪問錄為詩人夫子自道,談創作也談人生,頗有助於我們讀其文而知其人。 本書特色&& & ★紀念余光中先生逝世周年,主編蘇其康、王儀君、張錦忠廣邀各方學者以余光中先生作品為題,從不同角度賞析,進入余光中先生的文學世界。
影響中國文化的十大經典
本書以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十大古籍為題,以此十大古籍的題解、源流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為切入點,詳細剖析了這些影響中國國民性格、國家風俗習慣,乃至歷史發展的重要古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關係。本書共分十章,一書一章,各章後還附有各古籍精華片段選讀及延伸書目推薦,有助於讀者深入淺出地把握這些平時難以全面閱讀的古籍之來源、演變歷史、基本結構及其對中國文化整體的深遠影響。
優雅台文與心經 兩種極致之美
學會本書獨創的「漢日混用法」,優雅台文輕鬆就上手! & ◎以漢字、平假名「漢日混用法」書寫台文,充滿形式與靈性的極致之美。 ◎特別詳介〈心經〉,領悟菩薩慈悲的指引,使眾生遠離苦痛,生命因而更美好。 ◎書中同時也談科學、人文、藝術……,學優雅台文,更能獲取寶貴的知識。 以獨特的「漢日混用法」寫出來的台文,使用具有草書之美的平假名,看起來優雅,因此稱為優雅台文──散發草書之美,也是一種極致的美! 附四篇使用「漢日混用法」書寫的「優雅台文」,其中三篇是書友寫的,使用「漢日混用法」書寫台文真的很容易! 因著對台語之美的感動,蕭老師研擬出散發著草書之美的「優雅台文」來書寫台語,是一種極致的美! 雖然坊間目前的台語書寫法有「漢文書寫法」、「羅馬字書寫法」和「漢羅混用法」等三種;但其中的「漢文書寫法」,有許多漢字卻在字典中找不到;「羅馬字書寫法」有轉音問題難以學習;「漢羅混用法」讓方塊字和蟹形字並列,並不雅觀,以致很少人願意使用。 為了讓台語有一個簡單而優美的書寫方法,致力推廣台文的蕭老師苦心鑽研出結合漢文與日文字母的「漢日混用法」,並曾發表在《教師會訊》。 「優雅台文」簡單易學,除了看起來優美,也是目前台語各種書寫法當中,唯一能讓台語上網的方法。藉由出版本書,盼望優雅台文能推廣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讓更多對台語文有興趣的人能進一步認識台文之美,能讓目前逐漸衰微的台語振興起來。 書中,蕭老師也詳解了佛法中最殊勝、基本,卻常不為人了解的〈心經〉,心經朗朗讀來充滿了空靈之美,宣說世間的實相,眾生若能領悟則能減輕很多人生的苦痛,蕭老師的〈心經白話翻譯〉最為貼近心經原意,如能反覆讀誦,一定會有所領悟,領悟越深,越能減輕人生的種種苦痛。 本書對於天文、地理、社會、歷史、哲學、心理、科學、文學、藝術等皆無所不談,很多篇章的觀點很精彩,都能發人所未發。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7026.pdf
當代極短篇選讀
從寫作修辭策略到文本分析, 認識極短篇小說最佳的入門讀本。閱讀是開啟世界大門的鑰匙,選本的編選若是可以符合知識上的探求,及對文學美學的關照,那就是一種良善的選擇。本書輯錄黃春明、愛亞、平路、蔡素芬、顧蕙倩……等三十三位作家代表性之作品於一冊,編選初衷雖專為大學通識或語文本科學生著手,但亦適合想要一窺當代極短篇風貌的文學閱讀者。尤其文本之外另有作者介紹與賞析,相信能讓讀者更加精進對於極短篇這種特種小說文類的認識。 本書以〈感情〉、〈諷喻〉、〈體悟〉擘劃選題範疇,藉由作家文本呈現人物、環境、情節、主題等敘事樣貌,期能貼近閱聽人的生活現場,還原或展現生活的過去與未來的憧憬。表述關懷與自省,期待人情信美的良善和真摯。
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李歐梵:我覺得張愛玲最大的優點,就是她的作品──特別是早期的作品──對不管是菁英學者還是普通讀者都有一股特別的魔力。這股魔力從何而來?我認為多多少少和她從中國的通俗文學和西方中等的通俗文學之中吸取的養分,並內化在自己的作品裡有關。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聯繫。 王德威:張愛玲出生於天津的租界,成長於上海的租界,她生命的前半段基本是在一個所謂「治外法權」的生存情境——不論是歷史或政治的情境——裡進行教育。而在她的感情世界裡,這個「治外法權」似乎變成她的遊走規則,變成一個遊戲。在一個似乎是約定俗成的、彼此意會、無需贅言的狀況裡,她把自己隔離出來,雖然明知這是一個大家都會奉行而遵守的狀態,卻希望自己是被「包括在外」的。 林幸謙:我們這些張迷,暫且或也可看作是張愛玲詩中的彩雲人民:在語言文字上、理論學說上、文化符號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靈╱性靈上,也許我們都是另一類型的補釘之族。我們把中、西、古、今、異、同,等等各種「國色」、各種思維基因混合之後,產生出獨有的文化人——包括張愛玲本身;形成張愛玲詩中她當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雲的人民:身穿各種色彩各種布料的、補了又補連了又連、深深淺淺雨洗出來的「彩雲的人民」。 閱讀張愛玲與張學研究是感觸一個時代的心靈之旅。在這意義上,這裡所論述的張愛玲,也許可以視為一個時代的文學史的開拓者,出現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
世俗想像與歷史記憶:晚明話本帝王故事新考
晚明文人話本中,以社會中下層人物為主角者比例居上,而以傳統的帝王為主角者也至少有九篇。這些話本或敘述帝王發跡前的平民生活,或以讀者較為疏離的宮廷世界為背景,或為宗教勸導,或為政治宣傳,或為歷史評說,或為宮廷獵奇。其素材多取材自正史、稗史、文言小說、戲曲、宗教書籍等,文本間的關係或為迻錄與拼接、或為采擷與重寫、或為吸納與烘染。本文擬進一步認知這些話本與前文本的淵源,以理解其寫作藝術,繼而考察身處世俗文化語境中的編撰者,對於作為宮廷文化象徵的帝王及其所代表的歷史記憶如何投射想像。
中國小說史略 匯編釋評
魯迅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新文學的開山祖,他的主要貢獻是理論研究、小說創作和雜文創作。他的理論著作和小說創作都是短篇作品,只有《中國小說史略》是個例外,這是他全部著作中唯一的長篇學術專著,也是他全部著作中的唯一長篇作品。 此書原為魯迅先生1920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後經修訂增補,由北京大學新潮社於1923和1924年分上下兩冊出版,成為中國小說史學科的開創之作。 本書釋評者在文本上加入將學術界的已有成果作解讀,分析,評論及作注釋,並附錄《中國小說史略》的相關文章、有關中國小說史的研究文章和重要資料,全部收齊匯編,是魯迅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集大成著作。
學於途而印於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壽慶暨榮退文集
李有成教授為臺灣外文學界重量級學者,在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四十年,不僅寄淑世理想於文學和批評,更以文字、教學、講演、審評等不同形式渡化學子。他從檳城漁村至臺北都會,再經歐美學院的歷練,其學思歷程本身就是一場離散與回憶之旅。在顛簸於途、奔波於業之際,李教授從來不曾忘懷離散即是生命的踰越,記憶已是行動,他者即是自身。如此敦厚、誠樸,又深具反思性的論理方式與倫理關懷,正是「有成學術」最珍貴的內涵與資產。 本書收錄文章十八篇,除單德興的代序與張錦忠的跋文之外,分為三輯:「學術有成」十篇,皆為李有成教授的學生所作;「時光剪影」六篇;另有李有成訪談錄及其學司自述兩篇,相當完備地呈現李教授為學、為師、為友的不同維度,同時讓讀者看見在學術成就與光環之外,李教授如何刻苦自勵,勉力向學,既在文字中盱衡人生,又在學術中淑世淑人。 我的研究自始就相當重視學術的淑世功能,我嘗試讓文學研究更為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現實。這個學術信念可說一以貫之,我多年來從未改變。 & ─李有成,〈南港四十年〉
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
《和解》一書所收諸篇反映的是作者面對理論,介入文本的基本態度。從這個視角看,這也是一本有關閱讀的書,記錄的是讀書經驗,也是批評立場清楚一致的閱讀行為的結果。作者一向強調學術研究的淑世功能,其研究投射着個人的感情與思想,隱含或展現生命關懷。本書收錄的文章雖然是作者為因應不同場合邀請而寫的,卻也是在學術論文與專書之外,另一個可以抒發胸臆的空間。這些文章也反映多年來作者所秉持的文學觀念與批評立場。 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檢視作者的學術理念與理論立場,是對其學思歷程的省思。第二輯主要是為學術著作所撰寫的導讀、序文或評論,加上兩篇專文評介近年呼聲甚高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第三輯則以當代英美小說書評為主,並有專文反思華裔與非裔美國文學。附錄三篇為座談與訪談紀錄,內容與本書若干議題相關,納入書中一併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考。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原版是古代文言筆記小說。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自述,《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歷代典章制度、醫卜、星曆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倍受稱道。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本書是由原文、注釋和譯文三部分構成。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筆記,和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齊名,《夢溪筆談》以科學技術見長,《容齋隨筆》則長於史料和考據,被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 本書特色 《容齋隨筆》是毛澤東喜歡讀的一部有高價值的筆記體書。
清華伍 書類文獻研究
「書類文獻」是清華簡裡分量最多的一類材料,能夠廓清傳統《尚書》或《逸周書》所留下來的學術公案,並糾正許多文字錯訛的問題,閱讀簡文令人有種渙然冰釋之感。本書集中討論《清華伍》中的三篇書類文獻,分別為〈厚父〉、〈封許之命〉、〈命訓〉。〈厚父〉曾為《孟子》所引,〈封許之命〉為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賞呂丁的實錄,〈命訓〉則可與《逸周書.命訓》對讀,諸篇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本書試圖由文字析研入手,對三篇竹簡進行通篇釋讀,並擴及至上古歷史、器物形制、政治哲學等相關討論,期盼能對書類研究有所裨益。
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上)
(上冊) 1990年代起,台灣的原住民運動有了新的進展,原住民女性的文學創作也有越來越多的成果。台灣文學研究者楊翠集結多年來的研究與關懷,以本書盤點二十年來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帶領讀者傾聽雙重少數(原住民、女性)位置的聲音。 本書採取宏觀、微觀的雙重視角並進,一面建構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歷史;一面對這些作家的作品進行分析,討論她們的美學風格。全書共分為四輯,帶領讀者從宏觀全景、現代詩創作、家族史書寫、認同敘事與辯證、創傷與離散書寫等不同的面向,認識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圖像。 本冊收錄 輯一、宏觀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 她們都在寫作: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總體相 三個寫詩的原住民女生:論董恕明、伍聖馨、明夏的現代詩作 輯二、家族史敘寫的差異視角 流變與流浪:論《山深情遙》中綢仔絲萊渥的精神構圖與敘事風格 尋找安居地:論里慕伊.阿紀長篇小說《山櫻花的故鄉》、《懷鄉》中的離/返敘事 女聲與原味:論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中的飲食書寫 本書特色 ◎盤點二十多年來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台灣文學研究者楊翠近年來最重要的學術研究專書。 ◎本書採取宏觀、微觀的雙重視角,一邊建構原住民女性文學地圖,一邊對作者、作品、議題進行分析。 名人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施懿琳 專文推薦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謝若蘭 專文推薦
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下)
(下冊) 1990年代起,台灣的原住民運動有了新的進展,原住民女性的文學創作也有越來越多的成果。台灣文學研究者楊翠集結多年來的研究與關懷,以本書盤點二十年來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帶領讀者傾聽雙重少數(原住民、女性)位置的聲音。 本書採取宏觀、微觀的雙重視角並進,一面建構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歷史;一面對這些作家的作品進行分析,討論她們的美學風格。全書共分為四輯,帶領讀者從宏觀全景、現代詩創作、家族史書寫、認同敘事與辯證、創傷與離散書寫等不同的面向,認識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圖像。 本冊收錄 輯三、「我是誰」:主體認同的差異圖景 認同與記憶:以阿(女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 回到出發的地方:論麗依京.尤瑪的政治思想與草根實踐 主體終究還是遺落了—─論阿綺骨的《安娜.禁忌.門》 輯四、混血者、創傷者、游離者:兩個比較研究 兩種回家的方法:論伊苞《老鷹再見》與唯色《絳紅色的地圖》中的離/返敘事 父族vs.母系:三個五年級女生的自傳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討論對象 《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臺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導論 本書特色 ◎盤點二十多年來原住民女性文學的發展,台灣文學研究者楊翠近年來最重要的學術研究專書。 ◎本書採取宏觀、微觀的雙重視角,一邊建構原住民女性文學地圖,一邊對作者、作品、議題進行分析。 名人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施懿琳 專文推薦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謝若蘭 專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