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中英雙語版)
本書是由美國南加州南海岸中華文化中心、爾灣中文學校編著,將清朝大著《弟子規》以符合現代用語的中英雙語以及繁簡中文對照改編。《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出現於清朝時期。原著多被認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清朝乾隆辛卯科副榜賈存仁修訂改編、更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 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 字,分為七個部分: 《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以及《餘力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學習《弟子規》能幫助學生認識中華傳統的倫理道德知識、訓誡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規範。
唐詩現場
換個姿勢讀唐詩,變個角度看唐史詩詞沒有告訴你的那些事,一本來自唐朝的現場報導每首唐詩背後都隱藏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每段故事都牽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幽默、新奇、知識、好讀以詩證史,以史解詩短短數十字乃至十數字的一首詩,其中隱藏的資訊往往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歷史環節,瞭解到歷史的某個關鍵時刻或重要側面。本書以唐詩為切入點,用輕鬆幽默的筆調,以堅實的史料為基礎,講述、挖掘唐詩背後的歷史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以期讀者在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同時,能夠看到在以往歷史著作中被忽略的細節。本書共包含三個部分──第一現場:描寫玄武門事變、藩鎮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過程。第二現場:主要介紹王維、王昌齡、高適、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的人生境遇。第三現場:主要介紹唐朝的社會風貌,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全面描繪了唐代人的生活圖景。【精彩內容】●寫下著名詩句「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富二代黃巢,有錢就是任性,竟然在56歲選擇了「高風險高受益」的人生道路,踏上造反的不歸路?●考場上別耍帥,自古以來,耍酷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且看祖詠因為「意盡」不肯強湊字數,即使寫了首好詩,還是因為不遵守考試規則而落榜……●武則天一句「開箱驗取石榴裙」,字面看似表示對唐高宗的思念,要他看看滴在裙上的斑斑淚痕,實則是勾引唐高宗憶起她身穿石榴裙的美麗時光。●「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閒時」,白居易如何合理利用規則,達到遠離官場是非、悠游林下、全身而退的人生減法目標?●櫻桃為何是唐朝排名第一的「政治水果」?愛子殷殷的史思明派人送櫻桃給大兒子嘗鮮,卻在隔年櫻桃成熟前,自己被親生骨肉以一條繩子結束生命……
漢字的華麗轉身:漢字的源流、演進與未來的生命
讓我們共同使漢字更華麗, 也因漢字而更華麗。 & 漢字數千年來,傳承著中華文明,推動著文化運行,與常民生活共存。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大塊文化合作的《漢字的華麗轉身》,期望藉著蒐集、探討1949年前、後至今漢字形體的演進,以及記錄近代漢字對生活樣貌的影響,讓新時代讀者更能感知漢字及其文化底蘊,與漢字文化的精神更加貼近。 本書邀集了三十一位學者專家、作家、藝術家、設計師、圖文創作者、文創工作者、文化研究者……以撰文或受訪等形式參與,細細描述、分享他們所觀察與體會的漢字文化演變,從商代晚期甲骨文開始,談到民國初年的漢字形象,再延伸到今日的臺灣、香港,切入角度多元,有學術、歷史、政治層面的討論,也有藝術、設計、生活方面的應用。 經過為時一年多的策畫、採訪,透過這本書,我們明白:面對新時代的浪潮,漢字正在匯集各方潮流帶來的能量。漢字的每一次轉身,衣衫飄轉間,漾出的是百花齊放的華麗。漢字從古至今都有著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梳理漢字的過去:記錄漢字的演進,以及與政治、社會、文化、生活互動的歷史,展現漢字文化底蘊。 *正視漢字的現在:探訪投入漢字文化推廣、保存的人們,發掘漢字在當代的生機。 *想像漢字的未來:網羅漢字文化相關產業、設計、文創工作、藝術創作的故事,描繪新時代漢字面貌。
疊翠山堂詩集(第4輯)
「即如彭祖所集前後四輯,對象題材、筆調、作法,都多采多姿,多元多變,而總不外多情深情,敏感善感,而出之以巧手錦心,於是生香活色——對人之情,於是親親尊賢、仁民愛物;對物之情,於是天地並生,群靈有愛 ; 對詩之情,於是耽佳句、抉文心」——陳耀南「余激賞其詩。謂其為歡愉之真詩。與他人愁思之聲者迥異。翁近年曾患腦疾。而所為詩一仍舊貫。敷腴溫潤。使人讀之亦為之歡愉者也。」——何乃文「余拜讀之餘,恆歎其詩性靈流轉,凡朋輩唱酬,旅途感興,時局瑣事,莫不隨意揮灑成篇,情真意摯,感人至深而為之擊節者。蓋自五四以來,風雅寖聲,知音難覓,不勝感慨。」——程中山
來如春夢去似雲:蘇東坡與朝雲
東坡居士 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燦爛的名字。 他的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詩,在有宋一代領袖群倫。 他是「豪放詞」的開山鼻祖; 他是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首。 他的詩文、辭賦、奏議為後世讀書人「必修」。 他一生大起大落, 他曾一身兼翰林、端明兩學士,為帝王師; 他曾被貶謫至當時的「南極」儋耳。 他一生受百姓愛戴尊崇,畫像奉祀; 他一生被小人誣陷嫉妒,歷盡波濤。 他一生為國為民,九死無悔! 上天為了補償他因忠君愛民而坎坷的際遇, 賜給他一位集貞義美慧於一身的紅顏知己 ――朝雲!
詩經新賞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詩經》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所以有「詩三百」之稱。 《詩經》所產生的區域,大約在今天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以及湖北、安徽等地,其作者有民間歌手,也有文人學者。作者的身份有帝王和朝廷重臣,也有宦官、走卒和農夫、農婦。 關於《詩經》的來源,歷代說法眾多,主要有王官采詩說、公卿賦詩說和孔子刪詩說。「王官采詩」,即周朝廷派專門的使者在農閒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再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周天子看。天子看這些並不是因為他愛好文學,而是想從這些民謠中瞭解民情。周朝時的交通還不是很發達,主要靠竹簡記錄語言,編一部詩歌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說《詩經》的收集是由朝廷發起的的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工程,是有道理的。 「公卿賦詩」,即周天子聽政,命公卿列士獻詩,其目的依然是通過詩歌瞭解當時的民生情況。《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305篇,整理出《詩經》,但後世很多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通常認為《詩經》是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很有可能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詩經》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是中國幾千年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也常用《詩經》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後,《詩經》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五經」,以後的封建朝代,都大力提倡學習《詩經》。雖然秦始皇曾焚書,但《詩經》由於學者的口頭傳誦,得以流傳下來。 孔子曾經用三個字來評價《詩經》,就是「思無邪」,用現代的話概括就是「不虛假」。的確,《詩經》中所表現的愛恨情仇都是那樣的直接,尤其是關於愛情的作品,充滿了自由開放、天真無邪的浪漫氣息。《詩經》的諸多名篇名句已經傳誦千年,經久而不衰。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對周代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詩經》作為一部文學經典,在歷代都倍受推崇,而對於《詩經》的研究,從《詩經》成書的那個年代就開始了。歷代大儒對《詩經》多有解讀,觀點也是層出不窮,不能盡同,因而同一篇詩歌,經常有多種理解,其相去亦遠矣。本書中儘量論及各派觀點,然終不能盡皆羅列,編者唯有擇其以為是者而詳論之,讀者大可不必局限。 本書為《詩經》全本全注,至於譯文,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捨去。一來詩歌之含義,本來就未統一;二來古文韻文之美,在其文字本身,不論如何譯,都不能盡得其善。《詩經》這部經典,需要我們靜靜地用心去體會。望讀者明察、謹思而不妄從。
五代兩宋詩詞信手拈來
總有一句詩,說出此時此刻你心底的聲音 總有一句詞,恰到好處地擊中了你的靈魂 愛戀至深,情深不悔,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 道別分離,憂愁哀傷,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讓詩詞走進你的生活,讓美的言語在你的心底紮根。 你是否曾有過,當一時興起、詩興大發時,張口卻想不出該說哪一句詩詞? 這是一本打破傳統目錄編排,以心智圖分類,貼近你我日常生活的詩詞書, 讓你在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找到最切合心靈的那一句詩! 本書特色: × 一目了然的創新心智圖目錄,好查找又好學習。 × 囊括等李煜、晏殊、歐陽脩、蘇軾、岳飛、辛棄疾、陸游等詩詞名家,精選超過八五○句觸動人心、絕對值得學習的五代、兩宋詩詞名句。 × 一網打盡抒情、議論、敘事寫景等三大作文題型,分類詩詞名句,可配合不同需求,強化寫作時詩詞名句的運用能力,加強作文表現力和文字運用美感。 × 細分思鄉、愛慕、人生領悟、社會現象、勤學、政治國事、言語行為、形貌儀態、自然山水等五十三種情境分類,適用於各種場合,隨時隨地信手拈來,讓你的遣詞用字更加優美動人。 × 精闢解析,說明詩詞創作背景、作者生平、名句典故,同步加深古典詩詞的學習與理解。
潘麗珠詩文吟誦學二十講
本書分從詩文吟誦的主體論(吟誦者)、本體論(吟誦技能)、客體論(詩文作品)三面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論述詩歌吟誦的方方面面,有助於教師之教學、學生與社會人士之學習,更對於傳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具意義!
唐詩選譯(中英對照)
本書為作者擔任故宮出版品主編期間的著作。古詩的翻譯工作實不容易,作者兼具深厚的文學根柢與英文能力,將唐詩譯得精準且動人。林語堂在本書序文中說到:「首先,要對詩的本原有所認識。其次。要在英譯的過程中不丟失詩之精髓。以上兩者實則合二為一,即要把真正的詩同詞語的一般性組合加以區別。我欣喜地看到。本書的譯者在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中國學者沙楓在《中國文學英譯絮談》中盛讚林如斯所譯劉禹錫〈宮詞〉比兩位外國學者更準確、優美。 本書特色&& & 1.本書為唐詩最優美的翻譯著作,此為作者擔任故宮出版品主編期間的作品。 2.文學大師林語堂及中國學者沙楓均盛讚此唐詩譯作精準且動人。
歷代詞話敘錄
本書敘錄自宋、元、明、清代至現代詞話,又各分專書、詩評及雜著或別錄等類別論述。有專論詞之法則,如李漁的「窺詞管見」;有專輯詞家故實,如「南州草堂詞話」;有專究平仄宮調,如「填詞淺說」;有歷評個家詞,如「詞綜偶評」等等。參考書目有清史藝文志、文獻通考、清史列傳、文淵閣書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四十三部清代重要文獻。文末附錄未載於史冊之詞話書錄及刊於報章雜誌之詞話目錄。內容既廣又深,欲研究詞學者必讀書籍。 本書特色&& & 1.本書敘錄自宋、元、明、清代至現代詞話,又各分專書、詩評及雜著或別錄等類別論述。 2.參考書目有清史藝文志、文淵閣書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四十三部清代重要文獻。內容既廣又深,欲研究詞學者必讀書籍。
止於至善
傅佩榮詳解四書三玄完結力作! 世道如此混亂,我們該如何安定身心,建構理想的世界? 其實,只要從個人的「修身」做起,朝「至善」的目標邁進便能達成。所謂「止於至善」,即是生生不息邁向善的境界,《大學》所提及的「至善」著重人際關係適當的實現;《中庸》則更深層地推及人類與萬物合一的可能性。 人我及天人合一,相信理想境界亦不遠矣。 讓天下趨近於理想境界的學問── 研讀《大學》,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 探索《中庸》,思考人類與天地萬物之間融合的可能性。 「止於至善」一詞出於《大學》開宗明義的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是「至善」?依據儒家的說法,「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生存,因此「善」是我們修養自己、成就人生的必經之路。以個人而言,「至善」是盡到與人相處時的職責。 儒家思想發韌於孔子,完成於孟子,應用於《大學》,結晶於《中庸》。在本書中,《大學》只占三分之一的篇幅,談的較多的是《中庸》。如果《大學》是大學生的教材,《中庸》就是研究生的讀本了。《中庸》的一開始就提及:「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句話聚焦於人的生命原貌與人生正途。人之「道」是擇善固執,人之「性」是向善,將兩者連結在一起的是「明善」及「誠身」。《中庸》以此為出發點,進而把人類與天地萬物融合成一個整體來思考,提出一系列讓人「心嚮往之」的論述,而人類在世間所能期望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很明顯的,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止於至善」。 儒家有這麼美妙的觀點,無論其是否能夠實現,我們皆應盡力學習認識其價值。 ◎傅佩榮解讀經典全系列: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
人間詞話.蕙風詞話.白雨齋詞話
晚清三大詞話完整全收錄, 深入感受古典詞曲創作的情思,帶領讀者一窺古典美學的極致境界。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什麼心情?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都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是何等對比?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怎樣的心境? 詩與詞是中國詩歌文化的兩大頂峰。詞出於唐,歷經發展,大盛於宋,但衰於元,直至清代,再度復興。 歷代詞家輩出,李白、蘇東坡、歐陽修、柳永、陸游、溫庭筠、李煜、李清照、元好問、納蘭性德等人……將黍離之悲、纏綿情思,盡皆入詞。 但面對眾多名家、千萬首詞曲佳作,我們到底該如何閱讀、理解與感受。詞作與人生,又有怎樣的關聯性呢? 詞話的存在,就像是賞析者的閱讀筆記,透過名家的眼光與閱歷,引領讀者感受與鑑賞詞作之美,領會不同階段人生與美的境界。 《人間詞話》本書為近代最負盛名的詞話作品,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批評著作之一。王國維於本書中提出以「境界」之說,認為作品的優劣高低,皆以境界為原點,並講求性真情豐,其影響後世甚深。 《蕙風詞話》受詞家名輩推許,在境界論方面,提出「重拙大」為作詞三要;在創作論方面提出了尚天分、兼主學養的主張,並勉勵學詞者在師法之餘,要建立一己之「詞格」。與《人間詞話》號稱晚清詞話「雙璧」。 《白雨齋詞話》是三本詞話中撰寫時間最早、涉獵範圍最廣、篇幅最豐富的作品。於填詞創作中提出「沉鬱」論,創作宗旨為「本諸風騷,正其情性,溫厚為體,沉鬱為用」,與《人間詞話》、《蕙風詞話》,並稱「晚清三大詞話」。
全唐詩植物學
開創台北植物園的古典文學景觀,跨界結合科學知識與詩詞歌賦賞析, 世界第一個「植物文學偵探」潘富俊,2018再出擊! 運用現代科學研究《全唐詩》53,000多首詩、統計出唐朝有398種植物入詩。獲得新穎的賞析角度,同時領略古人景觀設計的匠心、落實美學於日常生活! 唐詩是漢字文化的巔峰傑作,幾乎人人皆可隨口引用上幾句,例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般傳世的《唐詩三百首》只是方便兒童朗誦的入門集錦,真正精華集大成的是《全唐詩》,影響全球漢文化圈,包括台灣、中國、乃至日韓等,至今不墜。唐詩作者自君王將相至僧道青樓,內容或引經據典,或喻依萬物──尤其是「植物」計有398種入詩。本書從認識植物這個視角度來刻劃唐帝國,大至盛世的全貌,小至生活點滴,並依據唐代版圖的空間分布及歷史文化縱深,區分《全唐詩》植物成十四章。 ◎2001聯合報讀書人周報最佳書獎得主 ◎2002博客來首屆年度十大好書獎得主
討拍取暖詩心瘋:一本書讀懂經典古詩人(附QR Code全文情境朗讀音檔)
每位詩人都是當代流行歌手,悲歡離合皆在詩詞中起承轉合、興亡成敗! 用現代角度超譯古詩人玻璃心,還原詩詞歌賦現場,親臨感受詩心詩情詩酸澀。 ★同場加映:古詩人生活實境秀及創作花絮! 李商隱空有才情不得志,只因他是白目天真silly boy; 初唐四傑是中國第一個搖滾樂團F4,而王羲之則是「東床快婿」代言人! 蘇東坡堪稱北宋第一網紅,粉絲上自皇太后下至販夫走卒,隨便發文都有百萬按讚數; 李清照姊姊如何永保十八歲少女心,從自拍達人晉升為國民女神? 文學素養與趣味軼事兼具的另類經典詩詞讀本, 看古人為何詩興大發,如何為賦新辭強說愁,寫出絕世好文~ ★附QR Code全文情境朗讀音檔,視覺聽覺雙重饗宴。 ★好評率99.9%!蟬連亞馬遜排行榜前三名,當當網1800多位讀者佳評。 「我們讀經典,不僅僅是了解詩人背後的故事,也不只是欣賞詩詞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從他們的經歷中汲取精神的養分,豐饒我們的內心世界。 讀陶淵明,喜歡他內心的豐富平靜;讀李白,被他的天真爛漫和才華洋溢吸引,喜歡他不羈的靈魂;讀王維,喜歡他溫潤如玉的詩,以及『就算上天讓我一無所有,我仍一笑帶過』的人生態度;讀李商隱,忍不住心疼他的傻氣;讀蘇東坡,情不自禁地愛上他在歷經磨難之後依然笑看人生的豁達;還有無比熱愛生活的清照姊;和一生愛國卻屢遭打擊仍熱血沸騰的憤青辛棄疾……」 ——大老振
經典釋文論稿
陸德明《經典釋文》遍注儒道經典十四部,兼屬經學及訓詁之著作,注音釋義,析論字句,辨證異文,訓講大旨,謂之音義。本書研究《經典釋文》,包括陸德明之世系源流、學行人事、經學思想、南學思想;並藉《釋文》闡述漢魏六朝經學,考究漢魏六朝遺籍,探索《周禮正義》所引《釋文》,以至內校舉例等課題。次論《釋文》之重紐現象、唇音音系、金陵音系,揭示《釋文》之音系特色。此外結合音韻訓詁,說明《經典釋文音義辭典》編纂原理、方位詞音義結構;多音字「分」、「離」、「別」、「去」、「樂」諸字音義辨析;《論語音義》句讀辨析、陸德明與朱熹音義異同之比較等。內容龐雜,議論多端,牽涉不同範疇,或可呈現《釋文》研究之不同面相。
宋詩特色之發想與建構
本書特色 宋人面對唐詩之菁華美妙,思有以競爭超勝,必先存有創造性思維。然後,思其始而成其終,方能學唐、拓唐,而新變自得,而自成一家。 本書援引宋人筆記,從發想創意說宋詩特色;梳理宋人詩話詩集,從組合、開放、獨創、求異、反常五大思維,印證宋詩特色。據此,可見宋人知識建構之大凡。宋詩特色又雜然賦流形,表現在取材廣,而命意新方面:書中舉歐陽脩花鳥詩,從比興寄託,見詠物詩之拓展。蘇軾、黃庭堅之遷謫詩,從生命安頓,見道家之超脫自在。蘇軾、黃庭堅之禪趣詩,從禪學思維,見禪宗美學之自性自度。探討宋代詩賦之樂土意識,從興寄桃源,見宋人思維之谿徑別闢
監本詩經
本書為民初《監本詩經》之影印本。「監本詩經」為國子監校對刊刻的詩經,內容為朱熹所撰《詩集傳》。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漢初齊、魯、韓、毛四家傳《詩》,以毛氏注本最著,流傳亦廣,又稱《毛詩》。鄭玄以《毛詩》為本,兼採三家,撰成《毛詩箋》。唐孔穎達奉詔主持五經修纂,完成《毛詩正義》,高宗時頒行,為儒生習詩教本。然《毛詩》多以《左傳》中歷史事件解說《詩經》各篇章,自漢至唐之注疏亦一脈相承,以史說《詩》,往往千言,致徵引繁雜、注釋瑣細。宋歐陽修《詩本義》質疑〈毛詩序〉非聖人所作,批評毛《傳》、鄭《箋》經傳一貫之舊習,學者如鄭樵、蘇轍等遂起新解,各發己意明經。 《詩集傳》乃朱熹所作。朱熹集宋代《詩經》學之大成,汲取宋儒詩義、訓詁所得,反對以世變探《詩》之傳統,主張棄傳求經,直探本義,兼採眾說、撮要刪繁,去除原注本望文生義,及穿鑿附會、動輒比附政教之弊,由是《詩經》面目一新,展露其文學及通俗性,學子亦得一窺《詩經》純樸的真貌。《詩集傳》作為朱熹的書院教本,經多次刪改修正,文詞簡易條暢、淺白通俗,問世後廣獲刊刻。《監本詩經》即《詩集傳》官學刊本,元代科舉法始定《詩》義用朱子,猶參用古注疏,明、清兩朝更獨以《集傳》試士,至民初仍有數家刊刻石印,影響後世《詩經》學甚鉅。 本書特色 《監本詩經》為國子監校對刊刻的詩經,內容為朱熹所撰《詩集傳》,為求學士子必讀之書。朱熹參考各家訓詁,以嚴謹務實的態度注解《詩經》,用字淺白、釋義曉暢,有益學子誦讀。本書經元明清三代官學及民初民間學者修訂校讎,文字端整、版式大方,經文字大而雅,小注簡而精,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為讀者案頭必備之《詩經》讀本。
唐詩三百首
歷來最經典名家評注, 引領一窺《唐詩三百首》的開闊壯麗、曲折婉約和低酌淺唱 曾有這樣一個時代,異乎尋常, 極盛之時,開闊、包容、大器、進取,盛世之壯美,無過於此, 於是,你會讀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的驍勇善戰, 讀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壯志凌雲, 讀到「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英雄氣慨- 讀到「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的狂放, 更能讀到「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雄渾壯闊; 然而歲月滄桑,帝國興替,即使由盛轉衰,也與詩緊密相連, 於是你會讀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的戰爭殘酷, 讀到「人生有情淚沾襟,江水江花豈終極」的悲愁, 讀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蒼涼寂寞, 與「世情已隨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的別離哀傷。 讀詩,讀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一整個時代的興衰, 讀詩,讀的不僅是文學,更是無數人的歷練、靈魂與情深感悟。 在詩裡優游,也因為詩而得到自由, 時距千年,相隔萬里,回到唐詩本身,重新領略語言文字之美。 唐詩豐富,包羅萬千,全唐詩近四萬餘首,歷代皆有各家選輯版本。 清朝蘅塘退士孫洙編選擷取其中膾炙人口、重要必讀的三百首詩,以《詩經》的規模標準,編選成今日我們最常見的《唐詩三百首》, 從清至今,百餘年來,注疏者眾,其中以清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與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注》 以引證豐富、注疏詳盡、註釋精簡扼要、旁徵博引為眾家之最,後代注解者幾乎都不出其宗,為研究賞析《唐詩三百首》者所必讀。 本書是第一本完全收錄章、陳兩家內容,以現代編排、歸納,整理而成的經典評註本, 保留蘅塘退士眉批,領略選輯者在萬千唐詩中,精選三百的用意所在, 並能透過章燮的注疏,感受唐詩上承下起的銜接與氣韻、集合各家詩話點評,領略詩中有畫、詩如人生的風韻。 更能依循陳氏的文句解釋,理解用詞遣字的深入與妙處,玩味文字之美。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潘麗珠教授專文導讀
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詩經新繹.國風二: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詩經新繹.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詩經新繹全集(共5冊)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新編千家詩詳析
《千家詩》是古代蒙學教育中用以陶冶兒童性情的詩歌讀本,選輯的包含唐宋兩代五言及七言的律、絕詩作,共兩百餘首,其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鵲樓〉、杜牧的〈清明〉等。內容淺近通俗,易於朗誦與吟唱,因此數百年來廣泛流傳,深受讀者的喜愛。 為了推廣讀詩風氣、撒播文化種子,本書作者將《千家詩》的內容重新整理,依「作者」、「註釋」、「語譯」以及「講析」等四部分,對書中每一詩作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希望讓愛詩、賞詩的讀者能有更深刻的體會,從中瞭解中國近體詩的整體風貌,進而在中國詩歌文化的熏陶之下,培養出儒雅敦厚的人格特質。
論語譯解
《論語》成書於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後世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自此被治國者與天下學人奉為大道,此書更被奉為「四書」之一。它在先秦經典中亦是十分特殊的一部,文句看似簡明淺顯,實則蘊含儒家學說的宗旨與深意,道理看似基本,卻是為人處世的圭臬。因而凡是學人士子,從啟蒙初學到滿腹經綸,都離不開《論語》一書。 歷朝歷代都不乏注釋《論語》者,形成百家爭鳴的境況。然哲人已遠,後人未能親炙,僅只憑藉所學加以揣摩、解釋,但終究不免受到時空背景及人生體悟所限,而有各自不同的解讀;是故,本書作者致力於回歸《論語》的本意,摒除先入之見,試圖重現孔子學說的原初樣貌,探求孔子的本心,接近思想的源頭,追尋先哲的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