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選外編(共三冊)
本書彙集「元曲選」以外現存所有元代雜劇及部份明初雜劇,編次上以作家為經,雜劇為緯。而難以判定作者者,根據文獻所考或以存本所提者為準,錄入備考,未盡確實,但仍不失為重要資料。本書除供讀者品賞劇本,對於研究元曲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校書籍。 本書特色 1.本書彙集「元曲選」以外現存所有元代雜劇及部份明初雜劇,擁有本書與「元曲選」二冊,就等於擁有現存全部整本的元人雜劇。 2.本書除供讀者品賞劇本,對於研究元曲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校書籍。
東坡詞.東坡情
MOOCs最受歡迎的詩詞欣賞課程! 來自Coursera x NTU 課程學生的真誠回饋: 「老師解讀了不少蘇軾不太為人所知的詞,彷彿帶領我們挖掘了一個未知的寶藏,自今而後,我又有許多美麗的詞句可以回味。」 「按時間線梳理東坡詞的發展脈絡、藝術特色等,老師的講解很詩意、獨到、精闢,聽起來很舒服、很有教益的一門課。」 「劉少雄老師的東坡詞講義內容豐富詳實,主題明確,劉老師本人應該也是對東坡的生平與東坡詞的關聯做了很好的研究;擴展閱讀資料也是對講義的很好補充!」 & 劉少雄教授以現代形式彰顯蘇東坡溫厚的入世情懷與超曠的俊逸才思 在天地的變與不變之間體悟人生定理與心靈安頓 在宋代詞人中最能表達深摯又多種情意,最具倫理情懷,且最有啟發性的作家,無疑就是蘇東坡了。東坡多情,也長於思辨,在詞的世界裡,他所抒寫的情,所呈現的意境,有多樣的姿態,在出入之間,展現出各種跌宕的情懷,充滿著興發感動的力量。我們讀東坡詞,能讀到一種勇於面對生命的態度,一種自由意志和創新精神的展現。 東坡一生多變,在入世與出世間掙扎徘徊,感受既多且深。如何在「人生有別」、「歲月飄忽」的感傷中,覓得心靈的依歸,在時空變幻裡尋得生命的安頓,是東坡一生的課題。 本書分八個章節,以時空意識為主軸,扣緊詞學文體論的觀點,依東坡的生涯歷程,就各階段之情況,分析並彰顯東坡詞的情意內容和表現特色,旨在藉詞之抒情特性,探索東坡多情的一生,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內涵,觀察他在情感世界中如何衍變成長,並闡發它的現代意義。& & 《東坡詞‧東坡情》,顧名思義,東坡一生多情,因為多情,故溢而為詞;他的詞之好之美,就美好在他有溫厚的入世情懷和超曠的俊逸才思。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他的一生,他的作品,隨時都可與現代的我們心靈相應,並能在交感互動中煥發出新的生命、新的意義。
有溫度的唐詩:穿越唐詩,邂逅那個時代,相遇那些詩人
何以唐詩? 這遠古的呼喚竟與當下的生命體驗遙遙相望, 編織起更加璀璨的靈魂世界, 將詩句慢慢幻化成為人格符號,分不清頭尾,更無法標點, 唯能感受心與心的距離 遙想唐朝這個遙遠的時代,浮現的是五顏六色的炫目世界,在歷史長河中始終屹立不倒的不是帝王將相,也不是寵妃優伶,而是一位位詩壇奇才,他們的身影穿梭在詩詞裡,散發著陳舊的氣息,瀰漫著記憶的味道。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般痛心疾首的詩句,非任俠使氣的「詩骨」陳子昂不能寫成。月缺白無味,白無月不逸,唯有「詩仙」李白,方能把對生活的想望融入手中酒杯和頭上的月光。細雨濛濛,落葉飄飄,「詩聖」杜甫的詩作如長河激浪,於宣紙筆墨間,映出一代山河的風雲變化、以及人間的生死探索。 然而歷史總是無情,穿過初唐的清淺時光,如繁花的盛唐迎面而至,隨後是錦繡長安的漸漸消失。如今,品讀流傳千古不衰的唐詩,看到的是人性的張揚、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的禮讚與希望。 慢板緩如歌,細讀有溫度,邂逅唐詩、偶遇詩人, 唐朝詩歌的魅力,就是把生命的樸素表現在皇皇詩作中! 我們總能在唐詩中遇上人生百味,邂逅穿梭於詩句中的詩人,看他們如何選擇,以最勇敢也最溫情的方式面對人生的失志得意與高低起伏。詩的精魂就此噴薄而出,飄盪在流淌千年的詩河中…… 全書有「春光裡、秋風起、邊塞外、別離時、愁緒中、愛正濃、紅塵裡、山水間、禪心內、志難酬」全書十卷五十九首唐詩,感受時代中人們的經歷,最先是溫度,然後是容貌,最後是聲音,最終是記憶。 簡簡單單的字與詞的組合,淺顯易懂的音與義的相遇,讓人感受唐詩流動時,其沉默又豐腴的情感世界,讓人咀嚼人生百態,讓人觸碰詩人心靈,讓人透徹人生真諦。
有溫度的宋詞:穿越宋詞,邂逅那個時代,相遇那些詞人
風景這邊獨好, 不如在陽光慵懶的午後,駐足腳步, 輕輕打開心扉,和著音樂,品一杯香茗, 進入宋詞的世界。 & 那一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份清幽淡泊或許是永駐在人身邊,卻從不為常人所觀所感的風景。可娓娓道來的幾句話語,卻將普通之景染成了神境。 那一年,望故鄉多邈遠,不忍登高臨遠,唯有把無窮盡的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一個內心深深烙印著故鄉身影的遊子,只能把一腔羈旅憂思交予美麗的文字,從淡淡的墨香裡沉澱出人性的真實。 宋詞猶如一個神奇的魔術師,有一股化腐朽為神奇的驚人力量,觸動著人們的靈魂,賜予我們無窮力量。於宋詞中駐足癡望,但見一篇篇詞作在墨色中對生命呼喚。 在歷史座標上,我們都在努力尋找心靈的位置, 讀宋詞,方知從古至今皆相同: 人間悲歡多離合,當下的深刻印記,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飽滿。 面對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面對車水馬龍的浮華凡世,當孜孜不倦的物質追求淪為生命的負累時,為生活打拼的我們何曾真正反顧內心所向? 四季風物總相似,人生境遇也總相似,縱使如此,詞人們總能在相似處營造細微的不同,帶我們還原某一刻、某一種獨特心境。遙望那最美的宋詞,我們終能看到不同的自己、認識不一樣的達觀,重新找尋來時路,於虛妄處反顧內心真正之所向,為前行的路途覓得一處清明自在。 宋詞三境界,正是人生境界的逐步昇華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必經這三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為第一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為第二境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為第三境 全書有「離愁思恨、相思摯情、傷春空嘆、樂觀青春、詠史懷古、優游自在、她去悼亡、自然人情、羈旅思愁、豪邁愛國」十卷六十二首宋詞,一腔憂思交予美麗文字,普通場景染成了人間神境,淡淡的墨香裡沉澱出人性的另一種真實。在宋詞的世界裡,得以重新審視人生價值,重新發現人性的真與美。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中)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下)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上)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婉約詞(文庫版)
婉約詞是宋詞風格流派之一。詞本來是爲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爲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内容不外離思别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爲代表的「香軟」的詞風。 內容具有「可歌性」,詞家們既有文學素養,又都洞曉音律;把如畫的意境,精鍊的語言和美妙的音樂緊密結合起來,便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婉約詞音節諧婉,「語工而入律」。唐五代詞早就具有這一特點,兩宋時期,婉約詞達到空前繁榮。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之。可見當時傳播之廣。 以情動人,道盡人間的悲歡離合; 婉約詞也往往抒寫感時傷世之情。把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豔情,或寓於詠物,表面看似抒寫愛情,描摹物象,實際上卻别有寄托。 《婉約詞》編排清爽好讀。每闕詞均加注音、新式標點,注釋不但簡約明瞭,且版面配置清爽,採用文庫尺寸攜帶方便,希望您能享受隨身閱讀的樂趣;選用軟皮精裝,細緻的觸感讓您愛不釋手,易於收納保存。以「人人讀經典、開卷吟古韻」與讀者共求之。 選取三百首左右婉約詞經典作品,只盼在讀者心中留下一縷花魂,半晌清歡。 溫庭筠「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張泌「人間無路到仙家,但憑魂夢訪天涯。」 柳永「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晏殊「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晏幾道「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李之儀「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本書特色 《人人讀經典》系列,閱讀輕享受。 輕,好攜帶&& 國內文庫版最大突破,使用進口日本文庫專用紙。讓厚重的經典變輕薄,讓閱讀不再是壓力。 小,好掌握&& 口袋型尺寸一手可掌握,方便攜帶。 新,好閱讀&& 打破傳統思維,內容段落分明,如編劇一般對話精彩而豐富。讓古典文學走入現代,不再高不可攀。
豪放詞(文庫版)
豪放詞派是宋詞兩大風格流派之一,與婉約詞相對。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經靖康事變之後,豪放派得以迅速發展,代表詞人有蘇軾及辛棄疾等人,蘇詞豪放,辛詞雄放,各擅勝場。 豪放派的形成與發展約分爲四個階段:首先,范仲淹寫〈漁家傲〉發豪放詞之先聲,可稱為預備階段;蘇軾大力提倡寫壯詞,欲與柳永等分庭抗禮,豪放派由此進入第二階段。蘇軾之後,經賀鑄中傳,加上靖康事變的引發,豪放詞派迅速發展,集爲大成,這便是第三階段,亦即頂峰階段。第四階段爲延續階段,繼承辛棄疾的詞風,賦詞依然雄豪,但由於南宋國事衰微,風雅詞盛,豪放派的詞作便或呈粗囂,或返典雅,悲灰之氣漸濃。 此派作品創作視野較爲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這是豪放派的特點。豪放派不僅以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也描寫花間月下的纏綿情思,所謂「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 《豪放詞》編排清爽好讀。每闕詞均加注音、新式標點,注釋不但簡約明瞭,且版面配置清爽,採用文庫尺寸攜帶方便,希望您能享受隨身閱讀的樂趣;選用軟皮精裝,細緻的觸感讓您愛不釋手,易於收納保存。以「人人讀經典、開卷吟古韻」與讀者共求之。 選取三百首左右豪放詞經典作品,只盼喚起讀者心中那金戈鐵馬、百戰沙場的壯志豪情。 范仲淹「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蘇軾「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黃庭堅「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 朱敦儒「詩萬首,酒千殤,幾曾著眼看侯王。」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楊慎「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本書特色 《人人讀經典》系列,閱讀輕享受。 輕,好攜帶&& 國內文庫版最大突破,使用進口日本文庫專用紙。讓厚重的經典變輕薄,讓閱讀不再是壓力。 小,好掌握&& 口袋型尺寸一手可掌握,方便攜帶。 新,好閱讀&& 打破傳統思維,內容段落分明,如編劇一般對話精彩而豐富。讓古典文學走入現代,不再高不可攀。
不廢江河萬古流:悅讀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一直是華人世界裡相當普及的詩歌選本,可惜多年來大家對其中詩歌的理解多半止於蜻蜓點水的簡評,辭不達意的語譯,隔靴搔癢的解讀,甚至以訛傳訛的說明,始終缺乏對這本書作全面細膩而深入的賞析與導讀,因此無法讓大家真正悅愛詩歌,享受到美好的賞讀經驗。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本書作者耗費二十年的時間,經過十餘次的修訂,以清暢優美、言簡意賅的散文,引導讀者深入三百一十五首唐詩的情境之中,去充分領略唐詩藝術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續集── 文學家的另一面:那些留下千古傳誦詩文的文人真面目 【輕鬆有趣的文學家軼事】 才高八斗的文人背後,其實藏著許多生活化、親和力十足的小故事。樸月老師選取宋至清朝的60位文學家,每位都留下亙古迴響的作品,但你絕想不到,能創造出如此優美、憂國、憤慨、愁思詩詞的文人們,背後做了多少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詩人背後那些有趣又特別的故事!】 ●你知道有位詩人馴養鹿、鶴,還讓鹿幫自己去買酒嗎? ●柳永的詞到底有多好,為何說「有井水處歌柳詞」? ●湯顯祖的《牡丹亭》竟真的讓讀過的人心碎腸斷而死? ●唐伯虎的真面目為何,真的是那麼風流的才子嗎? ●你知道這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的作者是誰嗎? ●詩詞別以為都出於唐宋,還有位「民國詞家第一人」!
道家仙逸詩選
「仙逸」,就是神仙與隱逸。神仙之說縱使全屬世人幻想,也是奇特、玄奧、美妙的;隱士逸人則都是歷歷有徵、高標留譽的。在改朝換代、政治變革之際,有些士人因不屑順應新體制,遂成為自保、自足、自適的隱士逸人;他們正是道家的先驅人物。道家的人生哲學思想,可說是胚胎於隱逸與神仙,從而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遺產之一。 本書專選以道家與仙逸為內容的詩作,合計七百餘首,自成一個突出的體系。這些長短詩的作者或係詩人,或係帝王,或係隱士,或係逸人,或係道士,或係釋子,或係仙侶。稟賦各別,觀念懸殊,就中亦不乏唱反調的,直接否定神仙、反對隱逸的。故於疏理出道家(道教)的流變背景之外,又特一一附以簡傳,以及注釋一千餘則,方便讀者查考。
北美耄齡桑榆自吟(二)
本書上承作者著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一至十集,述其在北美生活點滴及世事感懷,全書悉以詩詞表之。正是:往事過烟雲,今已耋老人,生活多少事,點滴望留痕。
易中天品唐詩(攝影插圖版)
易中天2019重點之作; 美文與攝影的配搭交融; 現代化演繹方式,攝影家視角,風格濃鬱的易氏文字,解讀56首唐詩裡的詩情畫意; 附有詳盡的唐詩基本知識:詩體、格律、絕句、律詩、五言、七言、平仄、平上去入、粘對、押韻、對仗,初學者找到所需的知識。 春曉,秋思,山夢,江野,邊塞— 五十六首唐詩,五輯不同主題,一本以審美為標準的唐詩讀本。 易中天用現代的演繹方式品讀唐詩,配搭攝影家李華的攝影插圖,帶你神遊唐詩的精神世界。 書後附有唐詩基本知識:詩體、格律、絕句、律詩、五言、七言、平仄、平上去入、粘對、押韻、對仗。 攝影插圖版,談意境、講故事、品格律,教會你賞析唐詩的基本技法。
圖解.唐詩三百首
最完整的唐詩三百首讀本 附注釋、詩作解析及白話翻譯, 寫作修辭必讀、必備經典 中國自古以來詩歌創作源遠流長, 而唐朝更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 當時的詩歌創作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其中不少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名篇佳句。 唐朝之後的詩人與作品雖多, 但整體而言不復唐詩的情致與靈氣。 故後人稱詩、引詩, 多以唐詩為本。 本書在學習、借鑑前賢研究基礎上博採眾長, 網羅唐名家各種流派傑作。 為了讓讀者易於理解, 難解字詞增加注釋, 並有賞析與詩作點評。 您所需要的只是跟隨本書走入唐詩美麗的世界, 感受至美意境、體驗詩情人生。 本書特色 【內容豐富,體例完備】 本書所選詩作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傳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見錄於一般選本的遺珠,是目前唐詩選本中較為全面的作品。 針對各詩創作背景的解析及白話注釋詳細、完備,即使不善古文者,在閱讀上也能順暢無礙。 【圖文併行,好讀好看】 除了難懂的詞語添加有註釋,各篇作品的寫作背景、藝術特色及詩文意涵均有解析,穿插有數百幅插圖,更增添閱讀樂趣。
每日讀詩詞 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唐、五代十國、北宋
唐宋詞最佳入門,三十餘年經典 名家導讀,傾囊相授 最全面、最專業的詩詞素養 輕鬆掌握、檢索唐宋詞精華 &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收錄唐、五代十國至北宋詞人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馮延巳、李煜、范仲淹、柳永、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三百五十首詞。 因為有這些天才洋溢的詞人,唐宋詞一誕生便膾炙人口: 溫庭筠與韋莊開創了此時期最重要的「花間詞派」,從此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看不盡的綺筵公子,繡幌佳人。 溫庭筠的「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韋莊的「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你喜歡哪一首? 南唐的李後主(李煜)的風格和花間派不同,亡國之痛,刻骨銘心。「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王國維《人間詞語》評李煜詞:「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 北宋柳永是當時民間最受歡迎的詞人,據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多少人在他的詞中理解了感情世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北宋晏殊是婉約派的早期代表詞人,這位太平宰相寫起感情,不僅有富貴氣象,也是風流蘊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以刻板印象大概很難想像,「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曾意氣消沉,寫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總是正經八百的司馬光,也懂作豔詞:「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另外,近世才出土的「敦煌曲子詞」在市面上很少見,雖然已佚失作者姓名,但是選錄的詞作都非常生動有趣,例如描寫武將和儒生爭執的這一首: 「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其他如花間派的張泌、歐陽炯、李珣等人,南唐「吹皺一池春水」的馮延巳,或是婉約派擅寫詩酒生活「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張先,都是此時的重要詞人,也奠定了往後宋詞的發展基調。 本書特色 ★最全面的唐宋詞選集。讀唐宋詞,這一套就夠了。 全套五卷共收錄三百三十位詞人、一千五百餘首詞作。 ★葉嘉瑩、唐圭璋、繆鉞、周汝昌、俞平伯、施蟄存、夏承燾、宛敏灝等二百二十餘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每首詞皆有詳盡專業的鑑賞解析文章,並廣採歷代詩詞評家的精闢見解。 ★臺灣版全新校訂增修。包括詞人最愛引用的各種典故,皆列出詳細出處及原文。 ★每位詞人附有小傳,下列一首至百餘首的詞。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 唐、五代至北宋詞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張先、晏殊、馮延巳、李煜、柳永、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 第二卷【大江東去,浪淘盡】 北宋詞(預計2019年09月上市) 包括──蘇軾、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黃庭堅、秦觀、賀鑄、晁補之、葉夢得等四十五位詞人。 第三卷【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北宋至南宋詞(預計2019年12月上市) 包括──李清照、周邦彥、朱敦儒、岳飛、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張孝祥、朱淑真、陳亮等八十三位詞人。 第四卷【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詞(預計2020年03月上市) 包括──辛棄疾、姜夔、史達祖、劉克莊、黃昇等六十九位詞人。 第五卷【問世間、情是何物】 南宋、遼、金詞(預計2020年06月上市) 包括──吳文英、陳人傑、劉辰翁、文天祥、蔣捷、張炎、元好問等六十二位詞人。
三六六.日日賞讀古典詩詞經典名作 唐至清代
★適合國中以上學子奠定國文基礎。 ★適合喜歡古典詩詞的成年男女於閒暇時賞讀。 ★精選唐代到清代的經典詩詞名作,按朝代及作者出生年排列,每首皆附有題旨、注釋及譯文,並有作者簡介,讀者可透過本書對古典詩詞有總體的認識。 ◎最簡明易懂的古典詩詞賞讀入門書 橫跨千年歲月,128位文人,366首詩詞 一天一頁,讀一首 輕鬆進入古典詩詞的世界 ◎最貼心設計的版面 詩詞文句逐行完整呈現,不會被編號、句中換行或分頁中斷 ◎依照朝代及作者出生年順序排列詩詞 唐朝: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隱、溫庭筠等22位文人 五代十國:李珣、馮延巳、李煜等9位文人 宋朝:柳永、張先、晏殊、歐陽脩、晏幾道、蘇軾、黃庭堅、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張炎等57位文人 元朝:關漢卿、白樸、喬吉等12位文人 明朝:陳子龍、柳如是、王夫之等8位文人 清朝:納蘭性德、厲鶚、張惠言、項廷紀、蔣春霖等19位文人 ◎每首詩詞皆附 1.一句題旨 2.百字作者簡介 3.注釋:力求精簡準確,並顧及典故。 4.譯文:力求以現代白話依字面翻譯,不多加附會及揣測。 詩詞的言外之意,邀請讀者自行品味、體會及想像。 ◎編輯說明 選取:選取上,難免會有主觀成分,較少選入軍事邊塞、詠史懷古等類的詩詞。為兼顧拓展讀者的詩詞視野之目的,大眾耳熟能詳、幾乎人人都可琅琅上口的絕句也較少選入。 排序:本書介紹之詩詞順序,係以朝代為先,再按作者的出生年排序,出生年不詳的作者之作品,則排在該朝代的最後面。但同一作者的詩詞排序,並非依創作順序排列。 詩詞版本:古典詩詞流傳久遠,部分用字會有兩、三種版本;在字意注釋上,各家亦有不同看法。因考據訓詁非本書用意,僅擇一解釋。 注釋:力求簡要精準。為了避免注釋編號影響賞讀,詩詞裡不加注釋編號,而是在注釋處註明詞彙所在行列,供讀者對照閱讀。此外,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不需前後翻查注釋,每首詩詞皆附有完整注釋,因此相同詞語的注釋會重複出現。不過,相同詞語在不同詩詞中所用之意不見得相同,敬請注意。 賞讀譯文:以字面解讀為主,力求逐字翻譯,在顧及語意完整性之外,皆不多添加其他字詞。不談言外之意及背景故事,亦不做過多揣測。因詩詞的曖昧性,各家解讀多有差異,字面解讀亦難完全精準,僅供讀者參考。關於詩詞中是否有延伸意涵,敬請各位讀者發揮想像力與感受力來解讀及詮釋。
許慎之經學(上、下冊)
本書以研究許慎之經學為主題。許慎為東漢之大儒,時人號為「五經無雙」,實為東漢儒林承先敨後之大師。後人以許鄭並稱,足見其在經學史中之地位。本書考許慎之經學,以鉤稽五經異義之殘文,及前人考論異義鄭駁及說文引經諸書,並取清儒及近人之單文偶記為旁證。全書依五經分次第,全五十萬言。 本書特色 1.本書以研究許慎之經學為主題。以鉤稽五經異義之殘文,及前人考論異義鄭駁及說文引經諸書,並取清儒及近人之單文偶記為旁證。 2.全書依五經分次第,全部五十萬言。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
【文人的那些事──有趣、輕鬆的文學家軼事】看似嚴肅、認真的文人背後,其實藏著許多生活化、親和力十足的小故事。 【想像不到的文學家另一面】詩文名家樸月老師挑選春秋至五代的46位文學家,每位都留下千古傳誦的文章,但你絕想不到,能創造出如此優美、憂國、憤慨、愁思的詩詞的文人們,背後做了多少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樸月老師為你講述詩人背後有趣又特別的故事!】●你知道曹操也曾幹過「放火燒山」逼人出仕的事嗎?●又是哪個大膽的傢伙,竟敢直視曹丕夫人甄宓而差點被殺!●你知道有個詩人天生具有「笑病」,一見人就笑不停嗎?●又是哪個詩人,竟恬不知恥,跟小女孩訂下十年嫁娶之約?●有個詩人,叉手就能成詩,但嗜好竟是在考場時當槍手!●還有個詩人竟然還沒死就先挖好墓穴,還在裡面喝酒宴客!
風言風語
古風言 今風語 風言肺腑 風語弦外 & 古代《詩經》有「四始六義」之說,其中「風」為地方色彩民歌,甚可謂地方文學、民間文學。作者依空法師取其妙意,以「詩的語言」,效詩三百篇,采擷民俗風情,藉古諷今,自謙抒發心中臆想。 & 依空法師師從星雲大師,為佛光山文化人與著名弘講師,無論佛學、文學拈來皆文章,且善說法要,往往座無虛席,令人意猶未盡。 & 《風言風語》中,可窺其深厚的佛學、文學底蘊。撫文探意,篇篇不僅文字優美流暢,每位人物,乃至事件,述其歷史淵源及與佛教的因緣,行文釋義讓人易懂明白,邏輯清晰,讀來暢快,令人拍案叫絕也不為過。 & 「風言肺腑,風語弦外」,各自讀來各有千秋;世事繁雜,不妨稍駐,共謂「風言風語」兮。
孫子今註今譯
當代風雲詭譎, 大國軍事武力競賽,小國知己知彼以自保, 科技與人工智慧更全面升級了武器, 無論主戰、備戰或反戰, 在新戰術、新戰略的思考與運用上, 《孫子兵法》不斷吸引全世界的研究, 是一部千古奇書。 & 註譯者魏汝霖學養與實務經歷紮實, 本書之版本考校完整、邏輯清晰入理, 兵學之中賦予哲學與藝術的想像, 以及科學的驗證, 為難得註譯本,與原文相輔相成。 《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後世兵書,受其影響深遠且巨大。 它不僅是中國的兵家經典, 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界。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咸認,《孫子》成書於西元前五一五至前五一二年,全書為十三篇,乃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禮物;事見司馬遷《史記》。從歷史上來看,在兩千餘年以前,早已誕生如此完美的《孫子兵法》;《孫子》本身就是藝術,同時也是哲學和科學,此絕非歐西兵學所可望其項背。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二章,為孫子的考證及研究孫子應注意事項。第三章,為孫子原文總集校,乃本書今譯所依據的藍本。第四章,為今註、今譯及引述,是本書的主體,古書全無句點,更無節段之分,故此章各節中,先將各篇原文斷句分成節段,錄於篇首,再就篇名,每節段,今註與今譯之,引述則以古今名註的戰史例證為主旨。最後以現代軍事思想表解之,俾可一目明瞭。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始計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謀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軍形篇》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孫子.軍爭篇》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邀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論語熙解
文化復興,到底該復興哪些東西?現在把傳統文化說得那麼好,到底有什麼好呢? 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幾個疑問: 1. 為什麼千百年來中國會出現那麼多禍國殃民的文官? 2. 是什麼造就了那麼多的腐儒和孔乙己式的書呆子? 3. 為什麼一百多年前儒家文化不能力挽狂瀾救中國,反而成為不斷被否定、被打倒的對象? 現在談文化復興,若不探究明白這幾個問題背後的癥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免會重蹈百年前的覆轍。 其實很多人都沒想明白這些問題。更多的人是根本不去想這些問題的,而只是隨大流。由此有必要全面梳理經典,並反思千百年來被誤讀、被扭曲的儒家文化。 所幸的是,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和實踐,這本有關《論語》的書,經過熙華國學研究院公益班的教學檢驗,被證明具有實用性、非凡效果和超高的受歡迎程度。 在近十年的探索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關鍵不在《論語》等經典本身,而在於後世儒生,尤其是自詡為儒家代言人的「大儒」,對經典的解讀和推行出現了偏差。 孔子原本的思想是很活潑、很淳樸、很經得起歷史淬煉的。 為此,本書從以下幾個原則著手,對經典進行了正本清源的重新解讀。 一、提倡道德,但不搞道德綁架 二、要有寬視野、大格局,重視經典中的辯證法思維 三、提倡高情商,懂人情世故,但不教人成為世故的人 四、講仁愛,但要防止愛心泛濫,防止變成僞公知 瞭解到以上四點後,就可知曉千百年來傳統文化解讀和推行中的主要問題的癥結所在,就可回答本文前面的那3個問題了。在當今文化復興潮流中,每一位傳統文化傳播者,都應以謹慎之心,發掘、傳承先賢經典中的活思想,用好的教學方法,用鮮活的教材,將傳統文化精髓中最積極、最樂觀、最貼近生活的部分傳承開來! 在上述思想和傳承原則的指導下,這本《論語熙解》應運而生。本書既有學術上的理論基礎,又經過了實際教學檢驗。尤其可貴的是,本書關懷人性、貼近生活,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相信讀者一定不會失望!
鶯鶯傳、董西廂 人物`之形象
◎〈鶯鶯傳〉、《董西廂》為“西廂”故事中影響後世最大的二部著作,但二者布局不同,值得深入探討。 ◎本書先於第叁章分析兩部作品的故事背景,進一步在第肆章就人性的“衝突”與“矛盾”探析其“兩極性格”的組合。 ◎透過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比較”,以不同角度來看“西廂”故事“人物”個性的改寫,與其對後世作品的影響。 〈鶯鶯傳〉為唐代愛情“傳奇”,對於“人物”的刻畫鉅細靡遺,“西廂”故事以〈鶯鶯傳〉為原型,後改編成董解元的《董西廂》和王實甫的《王西廂》,《董西廂》重新改造“人物”,劇情極豐富,有學者甚至認為,“才子佳人”的模式自《董西廂》開始建立,自〈鶯鶯傳〉始,及其以後的“西廂”故事的發展,更啟迪《紅樓夢》的思維。 〈鶯鶯傳〉和《董西廂》分別是兩個迥異的布局,〈鶯鶯傳〉最終為悲劇,劇中的“人物”受社會的氛圍所左右;《董西廂》將故事導向喜劇,則著墨於“人物”的個性。“人物”是故事的靈魂,“人物”與“人物”的相處,易產生“矛盾”、“衝突”,具曲折劇情的著作,必成不朽名作。 本書先分析產生“人物”形象的背景,進一步就人性的“衝突”與“矛盾”配合文本探析劇本中“兩極性格”的組合,並將〈鶯鶯傳〉與《董西廂》的人物,分類為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作前後作品的“比較”,同時從女性形象的研究擴大為“人物”形象的研究。 本書收錄於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臺灣學術機構,是研究“西學”、戲劇、小說人物者,必選的佳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8146.pdf &
會通養新樓經學研究論集
本書是作者從事經學研究四十餘年的部分成果,作者深深體認經學是古代文化百科全書的本質,也了解時空的隔閡,使古代與現代產生了認知的鴻溝。因此,除了以語言文字學、文獻學作為詮釋傳統典籍的利器外,他特別重視以科技整合的精神來探討經學中較為學界忽略的領域,尤其是天文、曆法、生物、氣候、農業……等科技文化。同時,以新知識、新材料、新方法來闡發舊學,賦古典以新貌。本書以《會通養新樓經學研究論集》名書,其故在此。全書收錄《詩經》、《三禮》、《爾雅》、《尚書》、《左傳》論文二十五篇及經學著作序跋七篇,視野開闊,內容豐富,條理井然,不僅重視廣度、密度,也不忽略高度、深度,在現當代的經學研究中具有獨樹一幟的特色。
宋朝最美的戀歌-晏小山和他的詞
小山和伊人遇合的戀歌,千年之後,原音雖杳然,詞卻留存著,而且更因今人余杰獨特的詞評,於是,字字香的古早之作活化了,成為篇篇舞的當今新文本。 在體例上,余杰採用個案模式的詞/評,亦即一首詞一篇評。就量數言,他從二百多首現存的小山詞中選取三十首小令,平均五十字上下的詞約五千字左右的評,如是篇幅的三十詞/評,又分上中下三卷,結集成了這本書。 北大才子余杰在炫學嗎?嗜書余杰在掉書袋嗎?也是,也不是。但覺好客主人,為了藝術為了愛,正殷勤辦趴,力邀了許多出色的嘉賓⋯他們欣然而至,又翩然而舞,姿態各異卻很搭;是美的傳遞,是情的感染,是智識的發揮,甚而,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每天讀一點孝經【附有聲朗讀QR CODE】
權威底本‧白話對照‧深度闡釋‧ 精美插圖,全新升級的典藏首選 以孝為中心,闡述儒家的倫理思想,展現傳統社會的家庭價值 《孝經》以「孝」為中心,闡發儒家的倫理思想,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累積,從齊家擴展到治國、平天下的和諧境界 《孝經》傳達要愛敬自己的雙親和兄長的美得,還要把孝道推廣到社會,以便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整個社會長幼有序,充滿愛意,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 獨家提供 真人朗讀QR Code 逐句朗讀孝經原文 只要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瞄條碼 即可聽、可讀,深刻體會書中孝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豐富孝文化意涵,從傳統走向現代,完成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大道 閱讀經典名著,可修養自我心靈,領悟人生哲思和智慧,改進處事方法。 《孝經》一書,以通俗易懂且嚴謹的文字敘述,深入淺出地解讀深刻的孝道,使得孝道思想深入人心。書中對孝文化的闡述,不僅對古代人們的思想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使現代人懂得在父母有生之年要盡力奉養,使得家庭和睦,並且向外推及到治理國家,以孝為準則來行事和定制度,必定能夠符合民心,產生善良風氣。 && & 在本書中,收錄《孝經》原文,以詳細的注解及譯文重現先賢聖哲的智慧光芒,並輔有注釋、譯文、簡析、綜述、典例等部分,通俗易懂又不失其嚴謹性,使讀者能夠充分理解書中義理,使「孝」的真諦從經典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應用。 本書特色 1.史上第一本可以邊聽、邊讀的典藏版孝經 獨家提供真人朗讀QR CODE,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書上條碼,就能連結上網站,聽到字正腔圓的朗讀版,隨時隨地都能邊聽、邊讀,增強閱讀理解和記憶力。 2.體例完善,原文、注釋、譯文、簡析、綜述、典例等多重內容 本書各章節由原文、注釋、譯文、簡析、綜述、典例等多個部分組成,有助讀者深刻體會書中義理,並且將「孝」的真諦從經典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實際,方便運用在日常與父母長輩的相處中。 3.編排簡明,搭配多幅插畫,增添閱讀興趣 書中圖文並茂,編排簡明,有利於閱讀,在適當處放上相關圖畫,讓讀者能夠更加貼近內容,並馳騁想像力,增添閱讀樂趣。
我詩鈞鑒:田運良詩札
長年擔任文學雜誌總經理職、投身文學推廣志業、現奉獻校園春風化雨的詩人田運良,歷十餘年磨劍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停走行止、冷熱寒暖、衣食住行育樂、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細節之深刻感悟,匯成《我詩鈞鑒》詩集! 《我詩鈞鑒》,共167字╱首的詩書寫,遍及日常眾事的人間縱橫來去,詩圖共映、文繪互舞,浪跡生活滄桑的「浮詩繪」。 《我詩鈞鑒》延繼詩人田運良代表詩集《個人城市》、《單人都市》之秀奇風格與系列展型,採橫幅開本、上下翻閱式成書,獨異詩壇。 《我詩鈞鑒》,一連自言自語了好幾十年、百餘首告解詩。 《我詩鈞鑒》的縱情書寫,是逐年累月自言自語的文字:「輯一& 塗寫。跟生活有關的,事情」、「輯二& 速寫。和生活相連的,想像」、「輯三& 書寫。與生活勾聯的,記憶」、「輯四& 紀寫。同生活共處的,人間」等,就相約重聚在這裡,我跟自己對話閒聊、我跟我自己敘舊密談、我跟自己切磋砥礪、我跟自己療傷慰藉、我跟自己互助共勉……,我有好多好多、藏了半生的心底告白,終在這些詩中的字裡行間一一透露、坦承、剖白了。 這些詩篇起結的扉頁末章,始、終其間有若鋪了整張半透明的、摹擬了自畫像的圖紙,正是摻雜了粗草屑枝的、紋深質綿的生宣,上面草草塗繪了五官、四肢、身形、面貌,隱隱看得出是,我、自己。而詩句如墨染,潤性滲化極好,一下筆猶如透過薄紗密網的線光,直穿向心,滴落在稿紙上層遞擴散,暈出生平履歷、印出家世族系。 《我詩鈞鑒》之前前後後遠遠近近,都下錨落定於此,但滄桑流轉依舊,詩的告白帶來靜定、慰藉與安全感,終是漸次的了然,瞭解不斷被誤解的自己,體諒自己在世間俗塵的諸般難為,如書中一句句行行首首的懺解文字,詩裡的人生總成,偽裝的個人誌、如實的心靈史。 ☆& 詩頁裡每幅圖繪,均是插畫家好友林琇泙的精彩力作,長年來她為每首詩展繹出超限延伸的意象空間,無比顯著天然美感與創意巧思,舉凡樸拙的、突兀的、異奇的、隨興的,簡詩素圖相輔互成,其疊交逸出的神思奇想,更擴拓出文字無法盡現的風景視野,謹誠誌謝。&
先民有作:古逸詩析註
了解《詩經》《楚辭》之外的先秦詩歌。 選詩精當,引徵淵博,賞析精彩。 古逸詩,一般指的是產生於先秦時代、未見收於《詩經》《楚辭》之類的總集,而散見於各種典籍的韻文。 古逸詩經過學者搜集整理,對於了解先秦的文化與審美、社會與政治,有難得的價值。亦有作品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再創作,結合其產生年代,對於今人也是良佳的文史材料。 陳煒舜教授在本地報章教育版開設專欄,講解古詩;專欄之外,又在網路媒體上連載論詩小品。選詩眼光精準大膽,徵引博古通今,語言跳脫精緻,受讀者和研究者喜愛。 本書即是上述文章的結集,精心整理,以饗讀者。 推廣重點 1.了解《詩經》《楚辭》之外的先秦詩歌。 2.選詩精當,引徵淵博,賞析精彩。 3.曾在《明報》教育版專欄連載,受讀者喜愛。
平生懷抱此中留:勞思光韋齋詩詞論文集
世人對於勞思光先生之認識,多以其對哲學的鑽研而有極大的學術貢獻;同時,對於其具有主體自由「承擔精神」的文化人格而推崇備至。然而,勞先生旅居香港,參與芳洲詩社,實為一具有詩創文人身分,卻未被普遍認識。二○○四年三月六日,作者參與《思光詩選》首次讀書會,自此感受勞先生詩歌之生命活動;二○一二年五月,與林碧玲等十一位教授述解《勞思光韋齋詩存述解新編》一書出版;二○一五年八月至二○一九年一月,執行「勞思光哲學與詩文研究:勞思光哲學與詩文研究」之子計畫「勞思光韋齋詩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學價值」。此期間針對勞先生詩詞創作進行研討,本書即作者近年來探討勞思光韋齋詩詞發表的論文集成,彰顯勞先生詩學的深厚蘊致而燭照生命的價值。
墨子今註今譯
愛是初心,務實涉世。 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墨子》被公認是一部人間奇書! & 墨家不僅樹立中國古代第一個邏輯學體系,兼納各式學說, 其科學成就尤其令人驚豔。 如果說儒家是代表帝王統治術, 墨家代表的就是市井小民對世界的渴望與理想! 希望人人平等博愛,互助共利。 墨子主張尚儉節用,自身以極簡生活處世,卻力行利益眾生的理念。強調兼愛非攻,兼愛能利人利己,為了阻止鬥爭,墨子提出「非攻」,反對戰爭,更付諸行動,研究防禦戰術卓然有成,其科學領域的突出表現,更讓中國將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直接命名為「墨子號」。《墨子》一書不止於此,它幾乎涵蓋了哲學、邏輯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內容。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家的創始人墨子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生卒年不詳,約在西元前四七九至三八一年之間。韓非子稱墨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在戰國後期,墨學的影響一度超越孔學。墨家發展到漢代逐漸沒落,直到清代才又重新受到重視,孫詒讓《墨子閒詁》校訂疏釋甚為完善,而李漁叔之《墨子今註今譯》明晰易懂,有利初學者入門,使墨學在民國以來流通更廣。 李漁叔先生在導論中說到,今學人多喜研究墨子,除兼愛非攻等主要學說外,有兩個吸引現代人的部分:第一是墨經,包含許多科學的問題,如數學、光學、力學、天文學等,這些前人未注意到的內容,在西方科學傳入之後,赫然發現互相吻合,墨子在科學方面的成就令人讚嘆。第二是論理學,即「墨辯」,在兩千多年前,墨子就懂得如何立辭、如何歸類、如何推理,其邏輯學完全不遜色於今日。本書不但發揚前人的研究成果,亦修正坊間錯誤的認知及謬說,並特別將墨家思想及其要點作清楚的整理與介紹,可說是研究《墨子》最佳的讀本。 自私自利乃是亂之源,故要喚醒人類的自覺心,例如「兼相愛,交相利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萬事莫過於義」等策略典故,即來自《墨子》一書。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墨子.兼愛上》 墨子,名翟,邾婁(今山東滕州市)人,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生卒年不詳,約為西元前479年—前381年以內。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法天」、「明鬼」、「非命」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此書中體現的墨子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他創立的墨家是先秦時期唯一能與儒家抗衡而勢力最大的學派,世稱儒、墨為顯學。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每日讀詩詞 唐詩鑑賞辭典(第三卷):此情可待成追憶
唐詩最佳入門,三十餘年經典, 名家導讀,傾囊相授, 最全面、最專業的詩詞素養, 每日十分鐘讀首唐詩,輕鬆掌握全唐詩精華。 & 第三卷【無邊落木蕭蕭下】,收錄中唐至晚唐詩人 包括:杜牧、李商隱、賈島、李賀、溫庭筠、羅隱、韋莊等八十餘位詩人、三百五十首詩。 晚唐的詩,愈見雕琢,無論是瑰艷穠麗,或是狂誕清俊, 隨手一摘,皆是滿滿的名言金句,所有創作人必學必讀── 比喻自己的抱負,賈島說得極為鋒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宮鬥之恐怖,朱慶餘描述:「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天若有情天亦老」,司馬光稱李賀此句「奇絕無對」,你對得出下句嗎? 形容音樂,李賀更寫出足以泣鬼神的「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至於投降亡國之辱,花蕊夫人怒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杜牧讓今日讀者朗朗上口的句子之多,簡直是金句之王,例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而杜牧在詩中使用數字,已經出神入化,例如「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娉娉褭褭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李商隱詩中用典故之多之冷僻,常常隱晦難解,請看本書學者細細道來之後,讓讀者更能品味李商隱詩中,華麗哀艷的佳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情可待成追憶」,晚唐的詩,也是詩的最後盛世! 【第三卷特別附錄】 ★唐代詩人與史事的對照年表: 你知道楊貴妃是嫁給壽王九年後,才改嫁給唐玄宗的嗎? 玄宗和李白,都在安史之亂結束前一年就過世。 而白居易考上進士時,楊貴妃已經過世四十幾年。 憲宗、敬宗皆為宦官所殺,皇帝的廢立完全掌握在宦官手上, 這又如何影響當時的詩人? 一次看懂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隱……等詩人的生存年代,以及同時間社會上發生哪些重要事件。 ★唐詩名句索引: 好耳熟,到底是誰寫的詩? 「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將功成萬骨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富貴於我如浮雲」、「天涯若比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悔教夫婿覓封侯」……一千多則唐詩名句,讓你快速檢索。 本書特色 ★最全面的唐詩選集。讀唐詩,這一套就夠了。 全套三卷共收錄一百八十九位詩人、約一千一百首詩作。 ★俞平伯、程千帆、蕭滌非等一百三十三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每首詩皆有詳盡的鑑賞解析文章,並廣採歷代詩評家的精闢見解。 ★全新校訂增修。唐代詩人最愛引用的各種典故,皆列出詳細出處。 ★全套書依詩人年代編排。每位詩人附有小傳,下列一首至百餘首的詩。 不僅方便讀者檢索,也讓讀者更能掌握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時期的風格。 第一卷【雲想衣裳花想容】,初唐至盛唐詩人 包括── 李白、陳子昂、王維、賀知章、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張九齡等50位詩人。 第二卷【無邊落木蕭蕭下】,盛唐至中唐詩人 包括── 杜甫、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孟郊、柳宗元、元稹、韋應物等57位詩人。 第三卷【此情可待成追憶】,中唐至晚唐詩人 包括── 李商隱、杜牧、賈島、李賀、溫庭筠、韋莊、羅隱、韓偓、陸龜蒙等82位詩人。 【這套書最適合這樣的你──】 ★文學愛好者:我們終究要讀唐詩的,只要這套就夠了。 ★創作者及行銷文案:體會唐詩用字遣詞之精闢,欣賞篇章布局之巧妙。 ★大學生及高中生:快速掌握每首詩的重點及典故,寫出精確的評論。
給女人的詩-古代八大女詩人詩選(上)
女性筆下的詩歌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雖只是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及纏綿情絲。然而,女詩人的筆觸常常傳情真切,用詞生動,更能夠將口語精華大膽運用於詩中;為詩歌的藝術性增色不菲。——本書錄得魏晉以來在詩歌寫作上卓有成就的八位女詩人,之精選佳作供讀者欣賞,且每卷首皆附有小傳,以述其生平。冀望令讀者能得見其灼灼風華之萬一,以見世間鍾靈毓秀並不獨獨鍾情於男子,閨閣之中亦有人才輩出。
給女人的詩-古代八大女詩人詩選(下)
女性筆下的詩歌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雖只是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及纏綿情絲。然而,女詩人的筆觸常常傳情真切,用詞生動,更能夠將口語精華大膽運用於詩中;為詩歌的藝術性增色不菲。——本書錄得魏晉以來在詩歌寫作上卓有成就的八位女詩人,之精選佳作供讀者欣賞,且每卷首皆附有小傳,以述其生平。冀望令讀者能得見其灼灼風華之萬一,以見世間鍾靈毓秀並不獨獨鍾情於男子,閨閣之中亦有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