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達人秘笈4:舞動世界的小腳丫
常常在舞台上看著舞者優美的體態及超乎常人的舞蹈技巧,很羡慕吧~ 但,舞蹈就僅僅只是在舞台上美麗的表演嗎?! 許多家長不瞭解學習舞蹈對孩子有什麼幫助?甚至,學習舞蹈的小孩也似乎不明白,不同類型的舞蹈都有著許多精彩的故事。
劇場追夢人-林璟如
若說舞台是一個神奇的魔法世界,林璟如就是幫這個世界裡的人們?上靈魂外衣的魔法師。璟如善用天生巧手與對設計的喜好,運用布料、染劑、裁縫工具,在一部部作品中開創不同的設計與剪裁方式,一一克服許多史無前例的挑戰。從秀場到劇場,從紐約州立劇院的國際級專業學習,到國內現代舞、芭蕾、京劇、兒童劇、舞台劇……等多面向的嘗試與合作,憑恃著一股土法煉鋼的拚勁與不放棄的毅力,逐漸淬鍊出簡潔具個性的自我風格。同時,璟如也積極從事傳承工作,自設「工寮」教學,給予有志者實際參與的機會,不管環境如何改變,為所當為、盡己所能,就是璟如面對生命每一場演出所抱持的純粹與真誠。
前後In between the moments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
2008年2月11日,一場大火燒毀了位在八里的雲門排練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趕至現場,舞者、工作人員和各界友人聞訊也紛紛趕往八里。 攝影師劉振祥也來了。已經不成形了,這一處他進出了十六年的地方——這兒曾經是雲門的「家」,一座220坪的挑高廠房,雲門人口中的「天堂」。 1987年,劉振祥開始參與雲門舞集的攝影工作。 他的鏡頭,從南京東路巷內一處公寓裡的狹小排練場開始,跟到八里山上的違建鐵皮屋。他的鏡頭,從後台的工作人員,到台前與台後的舞者,到台下的觀眾。 他看著工作人員最早到最晚走,爬高蹲低,搭建布景拆除設備。 他看著舞者喘息,受傷,累垮攤成大字形躺在地面,登上世界各國的表演殿堂,走進公立醫院、小學與鄉鎮社區。 他也看著觀眾們在冬天夏天晴日雨日裡等待,為雲門舞者而驚呼,而嘆息,而起立,而鼓掌,而感動。 大火之後,雲門的腳步沒有停,繼續執行預定的計畫。 劉振祥的快門也沒有停。他繼續記錄雲門,那些安靜卻迅速的動作,柔軟但堅強的身影。 雲門,讓人們看見:在萬般的劫難與考驗之中,仍能有夢想、決心與行動。 劉振祥長期拍攝雲門20多年,以鏡頭記錄雲門的舞者與舞作,台前台後,台上台下,以其影像為雲門留下一篇篇動人故事。透過劉振祥的攝影作品來認識雲門,是另一種真善美的感動……
宗教與戲劇研究叢稿
本書是著作者二十多年來對宗教儀式與戲劇之調查與研究之部分論文的編訂。所選論文二十篇,分上下編:上編文章主要側重於對儺儀、儺舞、儺戲以及相關的藝術形態的討論,以考證宗教儀式對戲劇發生的文化生態背景;下編諸篇主要從南戲的發生、目連戲的形成、道壇中的戲劇、宗教傀儡戲、儀式與戲劇以及戲曲行業神信仰等方面,來考證宗教對於戲劇的影響、生成,以及戲劇(戲曲)與宗教融合的文化現象。宗教戲劇學既是一個與社會學、宗教學、民俗學、戲劇學以及文化人類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也是具有戲劇文化學意義的獨立學科。同時,衪又是一個新興學科,它包涵了宗教與戲劇、戲劇與宗教以及與之相關的各方面內容,是建立宗教戲劇學的重要基礎。本書對於宗教儀式戲劇的研究,是希望進一步倡導這一學科的建立,並為之提出一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書論文在宗教與戲劇的比較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認知,如最早提出的雩祭、軍儺與戲劇關係,以及南戲與宗教文化關係等文,都是發前人所未發之作,在宗教戲劇學研究方向有所創說;而在研究方法上,本書論文大部分都能從文獻求索入手,力求資料翔實,論證嚴謹。同時還著力應用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廣搜博取來自現場的鮮活實證資料,並加以嚴謹的考證,給沉悶的學術研究帶來一些新鮮的田野氣息。
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
本書收文十二篇,論述戲曲諸多重要觀點,譬如:戲曲之演進,無論劇種與腔調,實為雅俗之推移。折子戲應兼備短小獨立、經舞臺焠礪實踐、具行當化藝術三部曲方始完成;而其演出形式,實為中國戲曲古老的傳統。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其共同背景包含三要件:戲曲寫意程式和演員腳色化之表演方式、詩讚系板腔體之藝術特質、京劇進入鼎盛期;其基礎在於「唱腔」藝術特色之創立;然後經名師指點轉益多師成就所長,開創專屬劇目,塑造獨特鮮明之劇中人物,也因而創發了新妝扮、新程式、新行當,並由獨特風格而薪傳、擁護有人,終於成就為群體風格,於是流派藝術才真正完成。而宋元瓦舍勾欄於南戲北劇之由小戲壯大為大戲,實已提供充分之養分與安適之溫床;而活躍其間的樂戶伎人與書會才人,實已從中調適,作了極為有力的推手。舉此數端,亦可概見其餘。
孟小冬與言高譚馬
自序 民國六十五年年初,經友人敦促,把過去在香港大人雜誌(現已停刊)上所發表的文章,蒐集成冊,刊印了一本「國劇名伶軼事」。三月初版,四月再版。雖然嗜痂有人;卻也不勝惶恐。於是朋友們又加催促了,再接再厲,再出一本書吧。筆者年逾耳順,尚為衣食作牛馬走,白天辦公,晚鏟偶有酬應。老牛破車的賤驅,保養之不假,還要抽空寫作;如果不是對國劇有濃厚興趣,真是沒有精力和時間來塗鴉的。業餘寫稿人的苦處在:只能「零售」;不能「批發」。從去年起,為國劇月刊和傳記文學每月擠出幾千字來,有時也到萬言。一年多了,可以從「零存」到「整付」啦,於是又輯集了這本「孟小冬與言高譚馬」,稍似近代鬚生摭談的性質。在近代鬚生中,孟小冬劇藝卓越,地位超然。六十六年病逝,實在是菊壇一大損失。因此本書將去年迄今,筆者為各雜誌報章,所寫有關其身世,劇藝,生活及身後哀榮,遺音整理之文字四篇,薈集一起,可使讀者對一代「冬皇」,略有所識。因寫作時間與刊物之不同,內容不無極少雷同之處,為免刪改得支離破碎,就一仍其舊了,這一點是要請本書讀者原諒的。言菊朋、高慶奎、譚富英、馬連良四位,雖然去世稍早;但在鬚生地界,他們都各佔一席重要位置的。如果談近代鬚生,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幾位名家。關於李少春的一切,已見拙著「國劇名伶軼事」。但他與孟小冬同屬余叔岩弟子,誼屬同門;湊巧手邊又有他幾張劇照。因此,前封面用孟小冬便裝彩色照,後封面就用了李少春的猴戲彩色照,以資相映。同時,把他的四齣老生戲劇照,也附刊於後,總希望讀者對余派劇藝多有一點印象。陳立夫先生公務冗忙;王叔銘先生惜墨如金。承兩位前輩題詞,賜序,非常光榮,特此申謝!邱言曦(南生)先生文名滿天下,他的文章寓意深遠,結構謹嚴,字斟句酌,一絲不苟。有如余腔的散板,字字珠璣,耐人咀嚼,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去歲初萌刊行此書之議,曾以賜序為請,慨然應允。乃今春臥病甚久,目前稍痊,仍在休養階段,付梓前夕,不忍勞其精神;又不捨放棄鴻文,遂委婉相商,能否動筆。欣蒙可裁,剋日將序文賜下,其重然諾之助人精神,感且無既。吳普心夫人吳彬青女士,與孟小冬知交多年,且係余派名票。早年粉墨登場;現仍偶爾清唱,韻味雋永,足為後輩典範。承假孟之珍貴劇照兩幀,公諸同好,隆情盛意,令人感佩!沈葦窗兄,劇學淵博,收藏豐富;不但是「戲簍子」,而且係「資料庫」。友朋所需,有求必應,其熱心國劇,貢獻厥偉。對此書中劇照之供應,謹表謝忱!最後,還請讀者諸君,多加指教,以匡不逮;來鼓勵我以後能再有災梨禍棗的勇氣。以上說的不少了,就算是序吧!■書後語丁先生所著「國劇名伶軼事」、「孟小冬與言高譚馬」及「青衣‧花臉‧小丑」,內容多為談述國劇藝人的藝事精髓、演出生涯、待人接物和性格嗜好等情形。除了提供一般讀者有關梨園掌故的談助外,對於國劇演員朋友,更期望能發生取法、借鑑的作用。
梅蘭芳自述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是舉世聞名的戲曲藝術大師,傑出的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家。 本書由梅蘭方次子梅紹武及梅紹武之子梅衛東所編,書中文字均採自梅蘭芳本人的話語,以其青少年時代的學藝、演出、創作和生活經歷為重點,配以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照片近二百幅。 書中文字樸實而親切,原汁原味的講述,使得書中的人物鮮活如生,真實可感。我們彷彿能夠穿越時空的距離,觀看他們上演的一幕幕的生動熱鬧的舞台劇。妳會發現梅蘭芳在舞台上是個儀態萬方,「比女人還具有女人味」的女性,在生活中卻是是一個俊朗、儒雅、正直、剛毅的男性,這位京劇大師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是那樣的引人入勝,令人愛不釋手!梅紹武 梅蘭芳先生次子,梅蘭芳紀念館名譽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梅衛東 梅紹武先生之子,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梅蘭芳與孟小冬
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合作,可說是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的精彩絕配,難怪會顛倒眾生,讓人雌雄莫辨了……於是「冬皇」下嫁「伶王」,成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梨園韻事。梅蘭芳為一代京劇大師,其《霸王別姬》、《太真外傳》等戲,唐德剛讚不絕口說:「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你可看到蘭芳由一個浪勁十足的楊玉環變成一個以身殉情的虞姬。 這是人類性靈中極端相反的兩面,而蘭芳的秉賦中便蘊藏著人類性靈最高境界中的無數個極端。所以他無論模擬那一種女性美,都能絲絲入扣,達到最高?。」本書細述其身邊交遊:為他編劇謀劃演出的所謂「戲口袋」、為他籌錢出國、耗盡家財的「錢口袋」、記錄他一生事蹟的貼身秘書、成就他《霸王別姬》經典名作的武生泰斗;當然最精彩的是其他傳記未曾道及的「梅、孟」之戀,孟小冬最後情歸叱吒上海灘的杜月笙,短暫的婚戀餘溫僅留兩人心底。
劇場事6:應用劇場專題
一九八○年代末期有關應用戲劇的劇場創作與研究蔚為潮流,一九九○年代正式登場,其開創性的形式及創作風格一躍成為戲劇界的一支新興學派。劇場事第六期由王婉容、許瑞芳擔任主編,策劃「應用劇場」專刊,是國內少數以應用劇場為題所做的出版品,內容包含應用劇場相關論述與實踐、台灣戲劇教育筆記及有關展能劇場的討論,並專訪王墨林談「盲人劇場」及彭雅玲談述其口述歷史劇場的創作歷程,及劇評、國際劇場報導、工作坊紀實等,共16篇精彩文章。本書特色◎探討應用戲劇的劇場開創性及實踐◎台灣戲劇教育筆記◎收錄劇場名人的專業深度劇評
笑神來了
笑神來了!笑神來了!邪魔走避,且請開懷。年災月厄,小人當道。且看藝師大改行,搭檔扒馬褂。笑神繞境,闔家歡暢! 《笑神來了》,改編自相聲發展史上的精品,呈現出相聲藝人的處境與相聲作品的樣態;可以說是一部濃縮的相聲史。「我要收徒弟」,教導相聲如何說學逗唱;「我不在乎錢」,笑看怎麼砸錢辦老喜喪;「我也要騎車」,拼湊單身漢的生活型態;「我心裡的她」,交錯佳偶怨偶的癡模樣!無論是相聲搭檔起內鬨、「扒馬褂」,或者是歷代藝師遭逼迫、「大改行」,甚至是專業演員出食譜、「報菜名」,都讓我們看到表演工作者的淵博學識、多姿多采與血淚辛酸,縱然是白髮蒼、兩鬢霜,都不減藝術家的氣節、本色與道行!
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
本書蒐羅大批十九、二十世紀京劇相關史料,透過戲曲表演的各種層面,以角色行當為軸心,討論戲劇的結構性問題,展現藝術發展的獨特歷史過程。在方法上,使用黑膠唱片的有聲材料,與引文互證,鞭辟入裡,尤為難得可貴。針對京劇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蒐羅匪易的大批引文趣味橫生,千姿百態,極具可讀性。作者文筆也與引用史料沆瀣一氣,巧拙互見,向逝去的時代風格,致上個人的敬意。
當代戲曲新觀點
作者就新編戲劇的劇本、演出及舞臺藝術等方面,提出嶄新的觀點。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闡述高行健所編《八月雪》,討論此劇如何創新劇場藝術,將禪理呈現在戲曲上。第二章分析京劇《駱駝祥子》,探討其在編、導、演、舞美方面的全新創作理念。第三章討論《徽州女人》之舞臺設計以及主題意蘊,說明此劇何以廣受好評,搬演百餘場之多。第四章則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為主角,剖析《大唐貴妃》的文學藝術及劇場演出之得失。第五章探討京劇《牛郎織女天狼星》,說明其在角色、唱腔與舞蹈等方面上的諸多創新。第六章以「美人蛇」為核心,將歷代白蛇戲加以串連,進行全面的整理與研究。作者希望藉由本書,對新編戲曲提出新觀點,並和關心當代戲劇的讀者朋友們分享與交流。
街舞聖經
介紹時下流行的各種舞蹈雷鬼、爵士、街舞...,舞蹈已變成全民運動的一種流行文化,人人都可以跳出曼妙舞姿,也讓你瘦的更健康,美的更有自信,附上簡易dvd初級教學,專業老師從基礎動作連結,學習更好上手! 除了介紹每種舞蹈的由來、特色,.還有熱舞不脫妝單元、神奇制汗不臭單元、舞蹈運動know how熱身運動,飲食注意小訣竅、舞蹈達人街拍shot:各種舞蹈穿衣風格大分析!…,全方位當一個舞蹈達人一點都不難!本書特色★街舞流行趨勢大跟隨!想跳舞卻不好意思不知從何學起嗎?結合DVD與MOOK的一本全方位街舞雜誌出爐囉!近年來舞蹈以不再是刻板專業的印象,而是全民化的一種流行健康活動學跳舞不但可以運動,更可以健康自然的瘦身,讓身體線條更美!★結合DVD由專業舞蹈老師由淺入深示範指導 特別精選 4種最熱門的舞蹈:雷鬼、girl’s hip hop、hip hop jazz、punkin..由最淺的初級動做開始教學,並分解動作,由影片同步教學,更簡單易懂,好入門,在家跳也不害羞!★完整介紹各種街舞歷史、特色、時尚風格配件,讓妳當個全方位的街舞人 分舞蹈詳細介紹各特色,並解說肢體運動重點,想塑身的女孩瘦身部位一目了然,加上許多街舞風格衣著介紹,點出基本重點ITEM,結合運動與時尚無疑是今年最大流行趨勢。
管他的博士學位,跳舞吧
即將拿到人類學博士學位的留法資優生,為尋找生命出口,誤闖誤撞,一頭栽進東方舞(俗稱肚皮舞)世界,而不能自拔。一場身體的、心靈的、文化的探險,於焉展開。踩著慌亂的舞步,蔡適任踏進了以腹部與臀部,坦蕩呈現女性千姿百媚的東方舞世界。這場在巴黎的身體探險,讓深受學術理性與漢人文化制約的她,意外喚醒了僵硬且沉睡已久的肢體,逐漸拋開智性的束縛,與身體和解,層層打開潛藏的情感,向內探索,終於尋得心靈與身體、理性與感性的真正平衡與自由。全書份四大部分,第一部份?舞中人兒的展現?,敘述學舞的緣起、在巴黎各大舞蹈中心的嘗試與冒險,而對東方舞的逐漸深入了解,也開啟了窺見阿拉伯文化的一扇窗口;第二部份?不同課堂的體驗?,敘述在巴黎各舞蹈中心遇見的老師與同學們,也看見存在於每個人的舞蹈與氣質中原生文化的特質與影響;第三部份?登台演出?,站在舞台上,才是挑站的開始;迎接眾人注目的眼光,同時也照見了自己的恐懼、矛盾與衝突;第四部份?對自身的探問?,論文與舞蹈的抉擇、外在束縛與內在呼喊自由的衝突、以及他人眼光與自我肯定的擺盪失衡,是最嚴酷的自我探問,也是跨越自由藩籬的最後考驗。這不只是一段人類學家脫下學術外衣,學習東方舞的親身經驗,一個刻骨銘心的女性生命故事,更是一場自我、身體與文化之間的精彩對話。推薦者∥林秀偉(太古踏舞團團長)、李宗芹(台灣舞蹈治療協會創辦人、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唐光華(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萬芳(歌手、演員、廣播節目主持人)
戰國廁
到底是人生承載著表演?抑或是表演成就了人生?相聲的喜劇的本質,令人愛聽愛看,卻不會當真,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那是「假的」。《戰國廁》引發年輕人對歷史知識的興致,趣味的謊言,觸動人們去探索真相。歷史上的權力角逐者,流血鬥爭、強取豪奪的目標,竟然只是一間臭氣薰人的「戰國廁」! 「想樂」追求歡樂、適意的思考模式,是擺脫現實桎梏的秘訣;「飛魚王」有大自然的啟示,是對人類文明的省思;「北七烙賽」裡精采的眷村故事,竟嫁接了戰亂時撤退來台的無奈與巧合。 透過相聲,將歷史與幻想揉合成兩部文字創作,逗人歡笑、哀歎;使人愉悅、哭泣、唏噓。 請看馮翊綱經典創作——《戰國廁》談笑間述盡《戰國廁》前傳˙本傳並在「十八層公寓」中,以「感覺不到悲哀的悲哀」為諷刺的人生與歷史劃下句點。本書特色:◎ 《戰國廁‧前傳》,2008年5月30日首演於台北新舞臺,本書是這個作品的首次印刷,且與劇場演出同步發行。本書附有【相聲瓦舍】歷年海報縮印,全彩印刷,精采可期。
元代藝術與元代戲曲
元代,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頗為驚人的一幕。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橫跨歐亞兩大洲帝國的建立,帶來政治、經濟、思想、哲學、文化……一系列的變化,作為上層建築的藝術也與其他朝代有所不同。本書概述了元代藝術繪畫,特別是文人畫,以及散曲、音樂、舞蹈、建築藝術、陶瓷等方面的成就,還有藝術家在這一特定時代的生存狀態、思想情感、創作心態……,從而構成這一時代的藝術特質和美學品位。元代雜劇與南戲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出現了數量眾多的作家與作品。這一戲劇景觀不是孤立存在,它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把元代戲曲放在元代藝術中進行考查,就元代戲曲產生、發展、輝煌、衰落,尋求一些藝術發展規律性問題,諸如文人走向民間、文人與藝人的結合、文人書齋式的創作、唯美追求等對戲曲藝術所構成的影響。本書以劇本文學、表演、舞臺美術、戲曲理論等多方面展示元代戲曲的輝煌,以及它對明、清傳奇所起的奠基作用。
東籬採菊集:近現代戲曲散論
《東籬採菊集》是一本自選文集,輯錄了作者近十年來發表的有關近現代戲劇戲曲史論研究,以及對較有影響的上演劇目的評論文章四十餘篇。表達出作者對戲劇戲曲的歷史和現狀的思考,及時記錄了作者觀劇時的所感、所思、所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戲劇戲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處在全球化時代戲劇戲曲藝術艱難探索的歷程,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周育德戲曲論集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發表過的戲曲研究論文的自選集。包括對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生平思想、劇作精神、劇作腔調、藝術理論、曲學主張等方面的研究所見,在各種場合發表的與眾不同的見解與論辯;有關明清戲曲聲腔與演出活動的考察;戲曲文獻整理的心得與發現;對戲曲文化與宗教文化關係的探索與闡釋;對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儺文化與儀式戲劇的研究;對戲曲舞臺原則與表演藝術的哲理認知與闡述;對戲曲藝術現狀和因應出路的評估與論說;對近年來戲曲舞臺名劇與戲曲歷史及理論研究成果的評論等。其內容涉及與戲曲相關的文、史、哲、藝術、宗教、民俗等多個學術領域,各篇論文均注意以求是的精神選擇新穎的視角,力求發表不同流俗的學術創見。作者以論文在學術界的影響為選材的主要考量,同時照顧論文的題材與體裁的多樣性,盡力保持自己的筆意與風格。
古今戲曲論
王衛民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主攻古今戲劇文學及理論四十餘年。自二十世紀六○年代初以來,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古今戲曲論文數十篇,作者從中選取二十七篇略加潤色修改,集結成本書,名曰《古今戲曲論》。 本書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部分。古代部分收錄十二篇,除了對元明清戲曲理論、雜劇、傳奇、地方戲作全面評述外,還對《竇娥冤》、清官戲、《三國演義》戲、《三言二拍》戲、《聊齋》戲的改編及流傳作了系統論述。近代部分收錄九篇,對辛亥革命前後戲曲理論變革、戲劇運動及部分作家作了論述。現代部分收錄六篇,主要對當前大陸的戲曲研究及戲曲狀況加以評論。全書觀點明確,論述充分,且不乏獨特的藝術見解,對戲曲工作者及研究、教學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紅色11
「紅色11」是李敖今年全新力作,內容是描述他坐牢期間,在牢中的所見所聞,全書以劇本形式展現,共分四幕:第一幕夏至、第二幕秋分、第三幕冬至、第四幕春分。故事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龍頭(即李敖)、史處長(影射調查局處長范子文,六十多歲,一生專抓共匪,沒想到自己也在內鬥下被誣指為共匪)、余三共(影射成大共產黨案的主嫌,是二十三歲崇奉共產主義的熱血青年,最終為了女友,出賣自己十八名同志)、老黃(影射撤退來台做小生意的黃中國,被指在大陸曾參加共產黨少年團),他們各有各的故事,都不滿自己冤獄纏身,一心希望昭雪,但卻除了龍頭外,其他三人都慘遭槍斃。 「紅色」即是指共產黨,「11」則是牢房號碼,在這間牢房裡,除了有「共匪」外,還關了叛亂犯、小偷、流氓、老師。藉由這些角色,李敖寫出了各類人遭遇打擊下的心態轉變,有人更憤世嫉俗,有人皈依信教,有人仍舊渾渾噩噩。全書一片陽剛之氣,毫無半點柔情,但男人間的真情流露,絕對令人動容。 李敖在此書的最後有一小啟,自述了他耳聞身歷的一些個案出處,以示他人物名字雖不是真的,但故事卻是真的: 「寫這劇本,除了靠我三四十年來的苦心焦思和耳聞身歷外,在幾個個案上,我參考了或改寫了幾段他人的文字,變成對話體,我特別點出他們是李世傑、劫餘、李政一、林樹枝、林頌和、謝聰敏、魏廷朝、胡虛一、黃紀男、許曹德、曹昭蘇、秦漢光、谷正文、黃怡、顧正秋,特此聲明,以示不敢掠血掠淚。順便報告一下紅色十一房的地理背景,它在秀朗橋下,照死去的難友李世傑的描寫:『秀朗橋是一條橫跨台北縣永和市和台北市景美區的大橋,橋下新店溪溪水汩汩地流著。在景美這一端,橋盡處,是兩個殺氣森森的黑衙門和黑監獄——國防部軍法局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以及它們的兩個看守所。』我寫的紅色十一房,就屬於警總軍法處看守所。」
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附DVD)
往日微風悠悠渺渺,但心頭的那個人影卻一直忘不了是誰劃破了一段純潔的青春夢,讓一切的美好都消失?多年後意外重逢,回憶又讓過去的一切歷歷在目……我希望有個地方能讓一堆彼此或許無關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著舞台上某些部分與自己其實相當類似的經驗,一起歡笑一起流淚。如果一場之中有幾個人可以在走出劇場之後,把心打開一點點,那我覺得一切就都值得了。——吳念真導演的真心話【本書特色】●台灣國寶級歐吉桑吳念真再創「國民戲劇」新高潮,所向披靡●2片完整版DVD+3小時精采演出+全彩劇本書,典藏真情大作
熱舞瘦身小品(附VCD)
熱舞塑型小品在提高身體機能的前提下突出兩個主題,首推形姿訓練,次為去除多餘脂肪,前者是舞蹈的基本功能,只要按文中的內容認真地舞起來,相信您不久就會感受到。
表演藝術達人秘笈3:打開戲曲百寶箱
延續表演藝術達人秘笈系列輕鬆淺顯的筆調,《打開戲曲百寶箱》分為京劇、歌仔戲、崑曲三大部分,以口語化的問題及平易近人的解答方式,加上全彩劇照,讓您輕鬆入門傳統戲曲。
鄧力軍:相聲瓦舍20週年經典創作(附CD)
馮翊綱說:其實我的師父是宋少卿。沒有他敬我、挺我、愛我、氣我、騙我、磨我,我的創意不會被激發,也將欠缺絕對要好好活下去的決心和勇氣。 瞧,一對搭檔,怎麼死纏爛打得拆不開?秘訣在哪裡?看,【相聲瓦舍】二十年,馮翊綱怎樣完成最好玩的著作《鄧力軍》
雜技與戲曲
雜技,本為一切遊戲技藝的總稱,歷代以來有著「散樂」、「角觝」、「百戲」、「雜戲」、「把戲」、「雜耍」與「雜爨」等不同名目,歷經 不同朝代文化氣韻的滋潤,遂烙印出各時代特有的風華品貌。源起於狩獵農牧、部落戰爭、宗教祭儀、樂舞遊戲等先民文化的雜技,與人民的生活習俗與情感信仰緊密依附,因此無論在各種宴饗、祭祀與社火等活動場合中,都可見到其熱鬧繽紛的技藝展演,不僅提供了其他藝術門類孕育的溫床,相對地也廣為各藝術門類所汲取涵化。如戲曲早期便是在角觝百戲的搖籃中孕育成長,到吸收涵養其它的藝術門類,轉化成形為唐宋小戲與宋金雜劇院本,繼而成熟茁壯為南戲北劇的體製劇種,再進而衍生成為地方戲曲劇種的核心要素等不同時期,戲曲與雜技形成了源流孕育、參雜交集、應用結合、轉化提煉到衍生發展等關係網絡,且具體展現在形式結構、表演技藝、舞美穿關與題材創作等層面之中。本書以「古代雜技/當代遊藝」作為學術研究的聚焦點,從源流史論、劇壇生態、劇種特質、劇作文本、舞臺藝術及田野圖像等層面,剖析探究雜技與戲曲之間不可胥離的密切關係,試圖開發另類戲曲演出史的書寫策略,建構「中國百戲競陳演劇傳統」的論述體系。
泉南戲史鉤沉
泉南──古代泉州的別名。素有「戲窩子」美譽的泉南,孕育了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三大劇種,連漢唐間列為百戲之首的提線、掌中兩類偶戲也盛行於泉南。可惜歷代方志不書,資料流失,以致至今還沒有一部比較完備的泉南戲曲史專著出版。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莊長江自一九九七年開始從事廣泛的田野調查,搜集了大量具有原始文獻價值的資料,撰述了《泉南戲史鉤沉》一書。這本書內容豐富,包容量大,涉及泉南土生土長的三大劇種和兩類偶戲的班社、伶人、劇目諸多方面,其中有戲班起起落落的真實記錄;有各劇種自己獨有的習俗介紹;有民眾喜聞樂道的梨園掌故、傳說的記述;還描述若干名伶的師承關係、科班生活、表演特色、藝術造詣、成名經過、為人處事的態度、當時的觀眾效應,以及鮮為人知的軼事趣聞等等。是一本可讀性、收藏性兼具、圖文並茂的書籍。這本書對於梨園後輩的傳承當有裨益,即使非梨園人士讀了也有所啟迪。
大家來跳脫衣舞
★來,用身體找回自己的自信!★台灣第一本脫衣舞入門書★女人學跳脫衣舞很怪嗎?一點也不!良家婦女才更要學脫衣舞!為什麼要學脫衣舞?有人是想在生日派對露一手;有人想給男友一個驚喜,為感情加溫;有人則是想讓自己的肢體語言更加嫵媚動人。不過,本書作者陳羿茨(Nina)老師的真正的教學目的是「讓女人更愛自己」!Nina是台灣第一個脫衣舞工作坊的創辦者兼講師,她說,藉由脫衣的過程,可以讓女人學習和自己的身體相處,管他環肥燕瘦,不是辣妹也照樣能散發性感魅力!現在這門課可熱門得很,連婆婆媽媽們也興致高昂地跳起脫衣舞,因為性感是一種發揮身體魅力的心靈狀態,每個人都應該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喜愛自己的身體,進而開發出屬於自己的性感自信。於是,Nina將自己在英國學習脫衣舞的經驗和趣事,以及在台灣開班授課的過程、與學員互動的經歷,都詳細記錄在書中。當然,如何掌握脫衣舞的動作要領、該如何挑逗、生活中可以拿來搭配的道具,書中也有完整的圖片示範教學,讓你按圖索驥,解放僵硬又害羞的肢體。嘿,該你上場囉!
表演藝術達人祕笈2:看懂音樂的大眼睛
◎ 本書的四大特色 學校音樂課沒有教的,本書幾乎囊括。你想知道學校音樂課沒有教的,包括音樂知識、音樂會小常識、以及各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訊息等,你很好奇,但是無從得知的答案,都可以在本書作者輕鬆的解說中獲得詳盡的答覆!不管懂不懂音樂,只要你遇到任何音樂欣賞相關問題,這裡有求必應!你想知道欣賞音樂會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嗎?你想知道如何才能在音樂廳演出嗎?你想知道如何挑選好的音樂老師嗎?你想知道學音樂的孩子一定不會變壞嗎?你還想知道什麼?翻開本書,讓你有求必應!學好音樂需要一位好的啟蒙老師,本書引領你進入豐富多變的音樂世界。兩廳院與PAR雜誌邀請現在活躍於音樂領域的專家達人,運用深入淺出的筆調,告訴你音樂中古典樂派跟浪漫樂派的差別以及管弦樂曲與交響曲的不同等,並且點出欣賞音樂會時的各種小撇步,用最簡單扼要的文字,滿足你的好奇心。兩廳院從未曝光之珍貴劇照,值得您細細品味與收藏2007年兩廳院歡慶20週年慶,為回饋廣大的支持民眾,特將歷年來於國家音樂聽演出之幕前幕後精采劇照,包含從不輕易開放參觀之舞台機關照片,供你一覽全貌,絕對值得你收藏!
戲曲新視野
這是一本深入分析古典劇作的戲曲專著,可提供戲曲教學重要的參考書籍之一。其中《竇娥冤》第三折、《牡丹亭》「遊園」、《琵琶記?糟糠自厭》是高中國文選錄的戲曲教材,應有助於教師掌握文本賞讀,以及雜劇、南戲、傳奇之體製結構與歷史發展。《戲曲新視野》卷一閱讀文本以元明雜劇為主,分別從「天人關係」、「莊周夢蝶」觀點討論關漢卿《竇娥冤》《蝴蝶夢》雜劇;從「度」與「解脫」之概念詮釋元代佛教度脫劇;再從關漢卿與汪道昆雜劇,觀察元明雜劇藝術體製的特殊形式與現象。卷二閱讀文本以明清傳奇為主,包括《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十種曲》,分別是明初文人傳奇崛起期、萬曆年間文人傳奇勃興期、清初文人傳奇發展期的代表作。卷三閱讀戲曲文本較為多元,故以主題式觀點古今對照;兼具古典劇作與新編京劇《征衣緣》《三個人兒兩盞燈》。以戲曲理論盛名的王驥德,《男王后》雜劇與《題紅記》傳奇較少人論述,透過主題式的觀照,更凸顯其劇作在戲曲史上之意義。
從祭賽到戲曲
治中國戲曲史常會遇到一個沈重且尷尬的命題:中國戲劇為何而晚出?為何而經歷一個約兩千年的漫漫形成之旅?卜鍵先生試圖穿越「戲曲」的概念屏障,從更廣闊的藝術空間上進行考量,對社與社祭、社火與社戲的傳承流變梳理分析,他提出:沒有社火就沒有戲曲。離開社火,戲曲就不能最大值地擴展影響,就難以繁衍生息。社事和社火以其弘博的生活舞台,幾乎包蘊了中華民族的所有藝術品種。一部社戲史,是一部華夏民俗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中國的民間演劇史。社,是有關我國古代禮制、民俗和藝術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一個尚未被重視的學術領域。陳寅恪說:「治我國文化史者,當以社為核心。」應該說,本書在這方面作出了富有開拓性的深入研討。書中第二編則收錄了作者其他一些研究戲曲的論文。
跟雲門去流浪
雲門的舞者很習慣奔波,彷彿舞者的生涯就是一齣「流浪者之歌」。而當觀眾的我們,則很習慣看到舞台上技藝精湛的舞者,鮮少去探究幕後是什麼樣專業的團隊,撐起這一幕幕撼動人心的表演;更無從得知在緊湊的行程中,舞者們如何從累成人乾的狀態,回復舞台上精神飽滿的表演者。今年七週的歐洲巡演,雲門去了六個國家、八個城市,表演三齣舞碼:〈狂草〉、〈水月〉和〈流浪者之歌〉。旅程中,老師每天寫日記,記錄幕後的點點滴滴。這是第一次,我們可以窺見雲門世界級的工作團隊及舞者舞台下的真實生活,了解雲門舞蹈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並且藉由老師的雙眼,以一種寬闊的視野看舞,看世界,看雲門。讀者讀到舞,也讀到了旅途中的風景。老師說,「表演藝術在我們的社會仍是一個陌生的行業。許多人以為雲門舞者才華洋溢,到戲院化好妝就可以上台起舞。更多人認為場場滿座,一定賺翻了,或者,『你們一天到晚到世界各地去玩,好好喔!』」這個旅行,老師說他「總算老老實實每天在旅館、劇場,甚至在飛機上寫字。希望這本書讓大家對於這個『逐水草而居』的行業,能夠多一點認識。」如果你對表演藝術,以及這個以世界為舞台的人生,有過想像和好奇,那麼,就以林老師這本暌違近二十年的親筆著作,和雲門一起,去歐洲流浪。
為世界起舞:碧娜.鮑許 Pina Bausch
碧娜.鮑許一九四○年出生在德國西部以金屬加工製造業聞名的索林根市。十五歲即進入至今仍以音樂與舞蹈聞名的福克望學校學習舞蹈。因成績優秀,畢業後獲政府獎學金赴紐約繼續深造。一九六○、六一年間得到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特殊學生獎,同時也開始了她職業舞者的生涯。返回歐洲後,碧娜在許多著名的編舞家旗下演出許多重要角色。一九七三年德國北萊茵西法稜州政府頒予碧娜.鮑許藝術新人獎的同時,她接掌了烏伯塔爾舞團芭蕾總監的職位。初時,碧娜因前衛的理念與不尋常的表達方式,飽受本地觀眾的質疑與排斥,然而,碧娜仍能秉持著ㄧ股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不斷自我要求、自我超越。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終於能在歐洲的舞蹈及戲劇界日漸嶄露頭角,並且建立了今日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舞蹈與戲劇的結合。正如諾貝爾特.賽佛斯(Norbert Servos),這位長久以來伴隨碧娜.鮑許舞蹈劇場成長的作家兼藝評家,在他最近出版的《碧娜.鮑許之舞蹈劇場(Pina Bausch /Tanztheater)》一書中談到:「烏伯塔爾之舞蹈劇場模式,在以透過對人性心理,如:渴望與盼望、恐懼與勉強為主題的表達方式,誠然已創造出了在造型、色彩、氣氛及動感的畫面上,一個極其豐富的世界性戲劇。」碧娜也一再強調,她的舞蹈劇場是以一種真實又確切的眼光來看人性與人的行為。它代表著她的一種不帶成見的處世態度。它所要告訴人們的是:他們「是怎樣的人」,而不是他們「該是怎樣的人」。它也不立下任何人所該追尋的理想或是道德標準,卻是說明人們在不斷追求幸運的嘗試與誤解過程裡,即使常有失敗挫折,仍然要保持幽默的心情。因為唯有如此執著,方能使得人們對獲得幸運與愛,這「人類基本要求」的希望,不至破滅。 碧娜舞蹈劇場的內容多來自與現實生活接近的童話、神話及夢境的片段。經由類似交響樂般的作曲方式,將真實與幻想的層面相互交織在一起,使兩者間近乎沒有界限。這不是說真實將為夢境所取代,而是「醒著的夢」同樣能說出人真正的一面。在舞蹈劇場裡、在想像與真實之間,使得感情與理智結合在一起。就如碧娜心中常引用來自法國作家聖.修伯里在他著名的《小王子》所說的:「只有用心來看,才能看見美好的。」 碧娜.鮑許不僅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舞蹈形式、新的呈現方式 ,她也讓「舞蹈」這個名詞有了新的定義。它的影響不僅及於舞蹈;今天,全球在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影響啟發下的戲劇、歌劇以及影片的實例已比比皆是。
表演藝術年鑑2006
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創刊於1995年,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的重要出版品。自2004年起,《表演藝術年鑑》重新改版,定位為忠實紀錄表演藝術資訊的工具書。《表演藝術年鑑》是國內少數持續出刊十年以上的文化年鑑,長年記錄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生態變化。2004年以前,年鑑的編輯結構偏重表演藝術發展之論述。然而,考量《表演藝術年鑑》將成為未來研究者研究表演藝術產業之重要參考依據,恐論述之撰述人受限於個人主觀限制,較難客觀呈現每年表演藝術環境之演變及表演藝術生態輪廓。因此,自2004年開始,表演藝術雜誌社與表演藝術聯盟提出年鑑「工具書」的編輯架構與企畫,系統化分類蒐集資訊,客觀呈現年度表演藝術領域的樣貌及現象。改版後的《表演藝術年鑑》在架構上參考了《文學年鑑》、《公共藝術年鑑》、《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全書共分為年度十大新聞、大事紀、全新製作、政策分析、研習活動、出版品、評論文章、創作獎項、附錄等單元。此外,也邀請學者專家撰寫年度回顧專文,為年鑑蒐集之大量資訊提綱挈領。《表演藝術年鑑》轉型為工具書導向,則資料的翔實與周全是重要編輯原則。此外,編輯群也規劃研究專題,逐年加強研究之深度及廣度,以驥望《表演藝術年鑑》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參考用途,甚至可以讓產業界有效應用。轉型後的《表演藝術年鑑》依照上述原則編輯,連續兩年下來,資料之蒐集已可見清楚的脈絡,研究之廣度和深度亦逐年突破。因此,為維護資訊呈現之統一脈絡,以利後續研究者或得以將資訊放在時間軸上清楚比較,《2006年表演藝術年鑑》亦將維持改版後的體例進行編纂。此外,亦將以《2005表演藝術年鑑》附錄中的〈兩廳院售票系統消費分析〉為藍本,擴大研究範圍,進行「台灣地區表演藝術市場分析」,以更清楚呈現表演藝術市場全貌。2006年表演藝術年鑑》將延續工具書體例,延續詳實資料蒐集原則及擴大研究範圍,以守護其成為瞭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書之宗旨與目標。
搬演戲夢人生:台東劇團表演藝術館
書中除介紹台東劇團表演藝術館特色,並邀請各館館方人員、志工、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等暢談己身與文化館成長的點滴歷程,以社區營造精神為核心,著重空間與文化的在地關係及文化館豐富的故事性。
戲說、青春之歌(看什麼音樂劇)
您是不是覺得百老匯音樂劇很遙不可及?您是不是覺得要欣賞一齣音樂劇往往要價不斐、且不得要領?請您跟著蔣爸一同看平面百老匯,感受音樂劇不可思議的魅力。十齣有關青春歲月的生動名作,讓您一次看個夠!
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
本書論述戲曲兩大問題。其一為戲曲本質,其二為戲曲腔調。前者從戲曲構成因素入手,說明戲曲之美學基礎為歌舞樂,加上在狹隘劇場上表演,因而產生「寫意性」的本質,以虛擬、象徵、程式為表演藝術原理,從而衍生歌舞性、節奏性、誇張性、疏離且投入性等質性。又由於深受說唱文學影響而在關目結構上形成延展性,深受明清兩朝律令制約而在功能上止於娛樂性和教化性。後者在著者《從腔調說到崑劇》的基礎上,重新探討溫州腔、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四平腔、梆子腔、皮黃腔等七大腔系的來龍去脈。由於對腔調之命義、構成、載體、呈現、流播、變化等問題已有深切之認知;更深知只要一群人長期居住一地方,其方音方言便會形成特殊之語言旋律,謂之「腔調」,腔調在源生地但稱「土腔」,其方言則稱「土音」、「土語」,其載體稱「土曲」、「土戲」。「土腔」一經流播便冠上源生地作為名稱,其中勢力強大而流播廣遠的便形成腔調體系,簡稱「腔系」或「聲腔」。因此對七大聲腔之論述,便每有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者。
白樸.鄭光祖評傳
元雜劇名家輩出,白樸、鄭光祖以他們出色的創作才能,躋身於領一代風騷的「四大家」之列,寫就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本書以翔實的材料,結合元代社會環境,聯繫他們的生平經歷與思想矛盾,剖析諸多作品中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尋求各別的藝術特點。有好說好,有不足談不足,不溢美、不隨意貶低,力求勾勒出兩個較為真實可信的古代戲曲劇作家來。對於他們不同的心理衝突和內心世界,也在可能範圍內加以搜求,不迴避複雜性格的存在。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王粲登樓》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是分析、研究的重點,給予了寫作中的特殊關注。對於已佚的作品,在可能的條件下,參伍搜剔,爭取在評傳中有一席之地。白樸、鄭光祖的散曲創作未加以忽視,白樸的詞作也在論評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