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
本書凝聚了著者近十年來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重要學術成果。本書分?四編,包括著者對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整體觀照,對二十世紀中國戲劇進程中影響最?深遠的事件與理念的剖析,同時也有對中國當代戲劇的現狀與命運的傾情關注。通過這些開拓性的研究成果,著者?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描繪了一幅新穎而真實的圖景,並且力圖揭示現代性與本土化這兩大基本價值觀的互動在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些研究成果無不引起中國大陸戲劇理論界強烈反響,成?晚近十多年戲劇界的核心論題,以其史論結合相得益彰的獨特風格,開拓了該領域的研究空間,最終奠定了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研究領域的基本理念與研究指向。
走入黑光DIY:黑光教學指導手冊
「黑光」,在臺灣仍嫌陌生的黑光劇場,是以黑色舞臺為基底,以螢光為變化,結合歌、舞、劇的表演藝術。推動黑光劇場表演經年的北市吉林國小黑光工作室,累積幾十場公演、校園巡迴講座經驗,從黑光的基本觀念、道具製作等舞臺技術,到校園劇團經營理念,作一系統的說明與分享。內附教學學習單,老師、家長可按書索驥帶領孩子接觸黑光,為劇場教學、戲劇欣賞的入門好書。
第二本,瓦舍說相聲(附CD)
【相聲瓦舍】是台灣當代社會的肺腑與良知。馮翊綱、宋少卿也從熱情奔放的青年,成長為穩重憂鬱的中年人,凝聚八方助力,邀請黃士偉等多位菁英劇場創意人,共同創作演出一齣又一齣家喻戶曉的名劇,儼然已成一家之言。 延續《這一本,瓦舍說相聲》的型態與精神,《第二本,瓦舍說相聲》呈現2001至2004年間,【相聲瓦舍】的代表劇作與研究論述,為相聲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留下見證。
戲曲與歌劇
本書收文八篇,其<從戲曲論說「中國現代歌劇」>是著者一九九七年六月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主辦的「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上,所作的專題演講,著者認為「中國現代歌劇」不能但憑「橫的移植」,而不植根於戲曲的美質,由此發展為理論,並身體力行。其<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首先界定「戲劇」、「戲曲」、「小戲」之名義,從而考述先秦至唐代(《踏謠娘》與「參軍戲」除外)之劇目多達三十有餘,就戲曲史之研究而言,有許多言人所未嘗言者。其<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因「戲文」、「傳奇」的分野是戲曲史學者論爭不休的問題,著者乃繼其<論說「戲曲劇種」>之後,進一步批駁異說,並從「質變」立場,證據其「三化」說之可信度。此外如<再說「拗折天下人嗓子」>、<戲曲在台灣五十年來之研究成果>等,於戲曲之研究,亦均有參考之價值。
舞者阿月: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
這麼輕柔的聲音,發自這麼豐富的身體。 我在心裡讚嘆她藝術上的專門和鍛鍊,我也不由自主的,不由自主的,被她吸引,被她煥發著東方與西方美感的身體,和眼神,和靈魂吸引。 在舞台上她像個十幾歲天真爛漫的少女, 在我眼前,她是一位端莊文靜的廿五、六歲的女子, 她淡細的眉毛下有著善於凝視的眸子。 舞台上的她令人陶醉, 舞台下的她更令人讚嘆。 ──雷石榆眼中的蔡瑞月
跳舞真幸福(中英對照)
班蒂‧葛朗尼是一位國小五年級的小女生,在參觀一次輪椅活動日的表演時,便愛上了「輪椅舞」。坐輪椅的班蒂從未想過自己可以跳舞,甚至有一天可以與帥哥搭檔共舞,每想到這個美麗的畫面,她就期待媽媽能夠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社團學跳舞。在學習的過程中,班蒂發現要跟著節拍旋轉和移動輪椅並不容易,在媽媽的鼓勵和教練的指導下,她不僅通過測驗,還與媽媽搭檔一起參加輪椅舞的比賽,雖然沒有得勝而歸,爸爸卻送給她一台新的輪椅。如果,你有夢想,忘記那些不足,學學勇敢的班蒂,跟她一起翩翩起舞吧!
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
本叢書各卷分別代表傳統音樂、戲曲、工藝與文化出版等,透過傑出的真實範例,為讀者歸納出成功者的創作歷程與經營know-how,不但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智慧結晶,也生動描繪出相關產業的真實面貌。 & 黃強華 & 一九五五年生,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早期投身錄影帶市場,而後成立霹靂衛星電視台,發展為多元化經營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推出結合科 技與傳統的「霹靂布袋戲」,締造台灣布袋戲的奇蹟。而主導霹靂布袋戲劇情、牽動觀眾情緒隨劇情變化喜怒哀樂者,正是有「十車書」美名的黃強華,他以豐富的 想像力,貫穿傳統戲文,又將中國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信手拈來,創造出炫目的霹靂武俠世界。黃文擇,一九五六年生,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素 有「八音才子」美稱,是當前布袋戲配音界的第一把交椅。秉持著台灣布袋戲的傳統,所有霹靂布袋戲的角色皆由黃文擇獨力配音,他表情豐富的聲音演出不只賦予 戲偶生命力,一氣喝成的表演方式更是動人,遠超越一般人對個人配音的想像空間,多年來吸引戲迷無數,更是許多有志從事布袋戲配音者模仿的對象,連國外優秀 的專業配音演員也都讚嘆不已。
舞台光景:林克華的設計與沉思
近三十年的劇場工作,鍛鍊出林克華的實力,也讓他寫下了傲人的成績。憑著他對人文藝術豐沛的熱情和涵養,內蘊無窮的創意與紮實的設計能力,台灣最優秀的表演團體,如雲門舞集、漢唐樂府、優劇場和越界舞團等都爭相與他合作。只要有林克華的參與,在設計品質上就有了藝術的保障。
好戲開鑼:兒童劇場在成長
孩子天生喜歡聽故事,喜歡說故事,更喜歡看故事演出。在成長兒童學園每週五的兒童劇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教學型態。孩子們沉浸在故事的情境與人物中,或喜或怒或哀或樂,藉著劇情,孩子的情感得到宣洩,得到慰藉﹔而藉著戲劇舞台的聲,光,色鋪陳(演員的演出,舞台的佈置,音效........的安排)孩子則漸進地學到品戲的能力,本書試圖以分享篇,技術篇及欣賞篇,與現場老師分享幼兒園的兒童劇場如何規範與具體的運作。
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增修版)
創作性戲劇是一種以戲劇形式來從事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與活動,主要在陪育兒童的成長,發揮自我資源,提供約制與合作的自由空間,發會創造力,使參與者在身體、心裡、情緒與口語上均有表達的機會,自發性地學習,以為自己為來人生之所需奠定基礎。
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
全書約六十萬餘字。自一九九一年至今訪問重要崑曲演藝家、曲家及戲曲學者共一百人。訪問內容包括:生平、學習經驗、傳授經驗、一生中最重要的演出或學術經驗、對崑曲藝術或學術的看法、對年輕一輩的藝人或學者的指引等,是當今崑劇的重要資料。本書附有一片DVD,錄有十餘位受訪藝人、學者的片段影音資料。
從腔調說到崑劇
「腔調」是戲曲研究的重要課題,卻始終缺乏周延的命義。本書所收錄〈論說「腔調」〉一文,即在對腔調作全面性探討,考釋「腔調」之基礎命義為「語言旋律」,方言土語必然造成各地不同的腔調,前人對於腔調的體會和認知的歷程則是從「自然語言旋律」到「人工語言旋律」。並述腔調之內在構成要素、外在依存載體、人為運轉原理,以及腔調變化、流的問題。〈從崑腔說到崑劇〉一文乃從而釐清「崑腔」演進上「崑山土腔」、「崑山腔」、「崑山水磨調」三個階段,說明嘉靖晚葉魏良輔、梁辰魚如何領導崑腔曲劇進一步改革,使南劇完成「北曲化」、「文士化」、「水磨調化」的三化歷程,蛻變為傳奇。如今崑劇己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本書末收錄有著者多年來關於台灣崑劇現況的報刊文章,宣示「崑劇已在台灣奠立」,有心於此者當可參讀。
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
此書是第一本崑劇史的專著,一九八○年初版時,即獲得學術界的重視。一九八五年獲得中國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此書早己絕版,最近著者對本書所存在的一些錯誤、薄弱環節以及論述有欠周全之處逐一加以修訂,內容頗多增刪,並酌量引入著者近十年來研究心得和搜尋所得的一些新資料,重新出版。崑劇演出習俗的變遷往往對劇本情節結構和內容意趣起制約作用,是探討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特點的重大課題。本書嘗試從戲曲演出角度研究崑劇演變的歷史,打破了以往的戲曲史都是戲曲文學史的傳統,與一般戲曲史側重作家作品的敘述更有明顯不同。著者引用豐富資料,勾勒出崑劇產生以來,家庭戲班的廳堂演出與民間班社的廣場(劇場)這兩種形式構成的整個崑劇演變過程,亦提出了崑劇的百年歷史中後兩百年實為折子戲在藝術上形成體系、一度呈現繁榮態勢新觀點。是一部崑劇表演藝術史專著。趙景深校訂並序,認為本書填補了戲曲史研究的一個空白。
瓊筵醉客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叟,隸籍太醫院戶。在大都從事戲劇活動,與著名曲家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王和卿等交好,是大都文人戲曲寫作團體「玉京書會」、「燕趙才人」中最傑出的人物。多才多藝,戲曲編演、歌舞吹彈樣樣精通,堪稱一代「風流人物」。關漢卿的散曲作品現存小令五十七首,散套十四套,善寫兒女熾烈奔放的熱情與女性細膩婉曲的心理,時而風流冶豔、時而悲歌慷慨,善用口語俚詞,建立了清新自然,質樸本色的散曲風格。其戲曲文學與藝術的成就尤其高,為元雜劇作家之首,所作雜劇作品數量居元人之冠,共有六十多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單刀會》、《望江亭》、等十八種。王國維推崇他:「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關漢卿的雜劇題材,大多反映社會現況,對當時元蒙黑暗政制下黎民百姓及下層婦女的際遇,深入體察,寄予同情與敬重,亦有取材歷史故事,手法多樣,語言通俗活潑,人物生動鮮明,躍然紙上。有些作品仍為後世所搬演、對中國戲曲有極深遠的影響,被論定為不朽的戲曲名家。
祖師爺的女兒+白蛇傳 DVD
隨書附贈白蛇傳第一集遊湖借傘試看DVD明華園當家王牌孫翠鳳第一本自傳。我們可以在故事中看見孫翠鳳的歡笑與淚水、悲傷與快樂,以及她為了人生目標堅持到底、樂觀進取的昂揚精神。全書並附有珍貴彩照多幅,實為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傳記。
金門民間戲曲
高甲戲、歌仔戲、傀儡戲、布袋戲、京劇、南管樂、宋江陣、鑼鼓陣……等民間戲曲,在早期的金門皆曾風行一時,有些現今仍延續傳承。透過本書在地文史工作者楊天厚、林麗寬的剖述,攸關期間的源、演變、沿革、發展、沒落、湮滅,均能詳加說解,是一本研究金門曲藝必備的田調記錄力作。 & 此外,舞獅陣、蜈蚣陣、打花草陣等民間遊藝,以及現今金門中小學各社團活動,亦透過作者地毯式的訪錄,全然呈現書中。 & 繼金門民間歲節慶典、俗諺、婚喪禮俗、珠山社區口述歷史、風獅爺等撰述之後,本書是文史工作者楊天厚、林麗寬的另一鋪敘──以田調為經,以文獻價值為緯的新作,卻明曉金門的民間曲藝,本書絶對是不可或缺的典籍。
美妙的芭蕾(改版書)
本書以圖文對照方式,介紹傑出舞蹈家所跳出最動人舞劇,從塔格里妮、格里西、芬妮.薩莉多、瑪卡娃、鄧肯........的古典芭蕾舞,到瑪莎.葛蘭姆、尼可拉、巴蘭欽、李蒙、保羅.泰勒、艾爾汶.艾萊、羅賓斯、摩斯.卡靈漢......的現代舞。 & 全部以圖文對照方式,導引欣賞最美妙最動人的芭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