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
每一座高山都是一首壯闊而美麗的詩歌,由自然、人文、記憶與情感交錯詠唱而成。為阿里山這首詩歌揭開序幕的,是20世紀初的現代林業與登山鐵道。百年來,人們寄託種種夢想於山林,2019年,「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獲登錄為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對先人集智慧、技術、辛勤、才華造就的成果,表達了敬意。層疊繚繞的群山,濃霧裡的紅檜與扁柏攀天聳立,鐵道於山脈之間蜿蜒起伏,帶來四面八方的人們,蔥鬱的山林成為詩歌的舞台。林業發展帶動嘉義的興盛,也奠定嘉義與阿里山共生共榮的關係。本展覽所在地「動力室」,過去是嘉義製材所的心臟,曾經供應全區所需能源。這棟建築與保留下來的部分遺構,是述說阿里山故事不可或缺的一環。阿里山的百年詩歌,持續繚繞在山林雲海中,沒有消失。《記憶・阿里山》特展,娓娓道來自然、林業、鐵道、聚落與人文交錯的動人故事,以此作為再次認識阿里山、延續山林與城市關係的新起點。讓阿里山這首詩歌,繼續吟唱,迎向下一個百年。
中華民國109年圖書館年鑑[軟精裝]
《中華民國一〇九年圖書館年鑑》完整呈現108年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樣貌。專題部分記錄各類型圖書館營運和服務概況、館藏發展、讀者服務、創新及跨域服務、閱讀推廣、建築空間、專業組織活動等。同時,綜論圖書館資訊技術應用、圖書資訊學教育及其研究成果、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之成果、圖書館專業團體年度重要活動,以及圖書館統計、大事記;書末並附有索引俾利查檢。
黃旺成先生日記(二十二)一九三六[平裝]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2022臺灣文學年曆手札
今年以阿虎的文學奇幻之旅~陪大家過2022年阿虎與許多伙伴喜歡窩在臺文館地下二樓典藏庫房,牠出生在風雲動地時,常對著天空吼嘯抒發不平之氣。阿虎跟著臺灣古典詩人參加詩會,閱讀用毛筆寫成的詩文稿;暗中去監獄探訪因治警事件入獄的作家;與新文學作家在小西湖咖啡廳討論並催發白話文書寫的作品;在臺北新公園徘徊,看著同志文學、眷村文學、自然書寫、原住民文學等各種文學主題出現。阿虎透過庫房內的藏品,連結進入臺灣文學的各個場景,帶領讀者踏上虎虎生風的文學奇幻之旅!
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
本書為「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出版,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從2021年10月2日至11月28日於本館3A展覽室展出。
110年度樂活環保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內容涵括「人文藝術、多元學習、科技創新、樂活環保、多元文化、地方創生」六大類別主題,邀請與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從而提昇閱讀風氣。
110年度地方創生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內容涵括「人文藝術、多元學習、科技創新、樂活環保、多元文化、地方創生」六大類別主題,邀請與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從而提昇閱讀風氣。
110年度人文藝術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內容涵括「人文藝術、多元學習、科技創新、樂活環保、多元文化、地方創生」六大類別主題,邀請與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從而提昇閱讀風氣。
110年度多元學習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內容涵括「人文藝術、多元學習、科技創新、樂活環保、多元文化、地方創生」六大類別主題,邀請與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從而提昇閱讀風氣。
110年度科技創新書目
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內容涵括「人文藝術、多元學習、科技創新、樂活環保、多元文化、地方創生」六大類別主題,邀請與主題相關學科背景之學者專家籌組選書委員會,評選出質量俱備的閱讀資源,做為區域資源中心館藏建置之依據,從而提昇閱讀風氣。
好話一牛車:臺灣勸世四句聯
禮俗典故借以口傳形式,得以讓前人先賢的理念精神傳承,有「龍崎草地博士」之稱,臺南鄉土文學的奇人林仙化,長年致力以四句聯創作,不但重視母語的推廣,更在意倫理教化,四句聯是臺灣民間文學和口語文學的瑰寶,《臺灣勸世四句聯——好話一牛車》以民間歌謠書寫人生經驗,具有勸世之意。
覽碑懷古:東西橫貫公路另頁史實[軟精裝]
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中橫公路東段沿線碑刻的簡介、釋文、款文、印文,並詳註碑刻位置和碑刻概況,再簡介撰文者與書寫者,最終由書法名家進行書法藝術的賞析。
藝術游擊6位藝術創作者在馬祖的屯墾誌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110年「島嶼對話-馬祖文化交流計畫」之「藝術游擊」藝術家駐村活動,徵選6位年輕藝術創作者前往馬祖南竿津沙聚落、東莒大浦聚落、北竿鄉與東引鄉四個島嶼駐村生活與創作。本書收錄6位藝術創作者家在馬祖駐村生活之心得記錄及馬祖在地夥伴對藝術駐村的訪談專文,提供大眾從中認識馬祖在地文化與特色風貌及藝術創作成果。
孫中山民生經濟理念與當前我國全民國防政策研究
本書以當前我國的國家安全政策-全民國防及孫中山的民主經濟理論兩相結合一起討論,除了對應孫中山民生與國防合一理想,亦藉由找出隱含在孫中山思想中的人類需求觀,是以符應以民主主義為思想核心的民主經濟社會發展結果與可達成性外,亦能促進當前全民國政策推動的深化與進化。
起動 藝術轉動社區:2020南部七縣市調查研究
「社區營造」是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重點工作,2020年開啟南部七縣市「藝術轉動社區」計畫,盤點南部七縣市藝術進入社區案例、調查傑出案例、創意實踐者、中介組織等基本資料,再進行案例分析包含社區的議題脈絡、藝術型態、藝術家工作方法,社區如何參與及其影響等。調查成果以論壇形式發表,並邀請藝術及社造專業者以圓桌對話給予回饋建議,針對藝術進入社區如何善用資源、如何持續發展等交換看法,收錄整理於此書。
靈燦潛靜:黃圻文的心藝旅程
本書收錄「靈燦潛靜: 黃圻文的心藝旅程作品展」展出內容。藝術家黃圻文,1960年出生於南投,迄今舉辦過66次個展、300餘次聯展,本次展出作品為黃圻文老師於2018~2021年間創作之抽象畫。黃老師融合東方書法及西方抽象畫之技法,獨創「搖滾墨書」的創作方式,作品用色大膽,筆觸豪邁奔放,風格獨特強烈。透過欣賞作品可讓觀影者暫時遠離世俗,讓靈魂領略隨心自在、靈空萬美的純然境界。
半島風聲誌:半島風聲相放伴(耳朵劇場)[線裝]
本書為結合文字、影像及聲音的劇場有聲書,以「唱民謠的女人」為主題,結合廟口大哥講古形式,訴說恆春半島的故事,並以月琴作為引子,聽見她們相知、相伴走過的一甲子人生。全書完整收錄《半島風聲 相放伴》舞台劇獨家內容,包含劇場影像紀實、恆春半島傳統民謠原音收錄以及《半島風聲 相放伴》耳朵版。
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上下卷、圖卷共3冊)[精裝]
日本時代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搜集、整理有關宜蘭地區之埤圳資料,並於明治38年(1905)三月印刷、發行《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上、下二卷。其中詳載宜蘭各埤圳組織之受益及灌溉區域、投資方式及組成沿革、管理及修繕方式、水租及相關費用等,並收錄嘉慶初年以迄日本時代初期之水利文書329件。中譯本沿用原書名,並依原書篇幅分作上、下二卷,但特別將各埤圳圳路圖抽出,與重繪、新繪之圳路圖合併成冊為圖卷,以利相互參照。
金門海蛞蝓[軟精裝]
金門四周環海,地形及溫度適中,淺海區域水中生態相當多樣化,形成穩定生物繁衍及海洋環境的基礎,也是許多亞熱帶種類海蛞蝓重要的分布範圍。本書建立了金門潮間帶海蛞蝓的基本資料,了解物種棲息的特性,提供民眾觀察的圖鑑並認識海洋中此獨特生物,進而親近海洋,亦做為學校整體發展及生態教學之參考資料。
臺灣攝影家:雷驤[精裝]
擅長以文字說故事,雷驤穿梭於文學、繪畫、紀錄片等各種創作形式,也透過影像訴說個人、家族記憶與時代歷史。他的肖像作品展演了藝文界的交遊,工作檔案再現電視節目的幕後風景,多幅影像並陳的再創作,以圖文共構、前後參差的佈局,追索了時間的腳跡,也展現詩性的人文影像空間。
臺灣攝影家:張武俊[精裝]
長期關注家鄉臺南的地方景物,張武俊投入數十年光陰,以鏡頭發掘日常的地物風貌之美。臺灣南方的惡地、竹林、古厝、花木,甚至沙丘、峽谷、魚塭等影像,經攝影家之眼,透顯特殊情境與氤氳色調。做為月世界的拍攝前驅,張武俊親身實踐對鄉土的感情,並將臺灣風景攝影,推導出更積極與深刻的意義。
臺灣攝影家:何經泰[精裝]
投入新聞攝影多年,何經泰「都市底層」、「白色檔案」、「工殤顯影」三部曲,以具備高度張力的肖像為主體,投射其深刻的社會意識,影像訴說受到忽視的政治迫害記憶以及底層哀歌。晚近更以顯影技術的別樣嘗試,記錄行將消逝的原住民文化。幀幀影像宛若回音盪漾,傳遞溢於人道關懷的超然藝術性。
微博彩萃:歐宗悅作品集[軟精裝]
本畫冊集結於歐宗悅民國100年之後的水彩作品,涵括抽象、天人菊系列、羊、牛和雞的系列,及60張設計卡片,以七大系列作層次編排,皆是充滿對家鄉的念想與人情味。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精裝]
具有多重身分的藝術家李俊賢在2019年病逝,造成臺灣藝壇的震動。從1970年代中期到2018年,歷經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他扮演過國高中教師、組織畫會、擔任雜誌主編、參與紐約中報的美編工作、成為建築系副教授、鐵道藝術網絡督導、駐村藝術家、台新獎觀察員、美術館館長、大學藝文中心主任,這些不同的角色,伴隨著他長年強調以身體感官經驗為基礎的「台味」評論書寫和「台味」美學策展,不僅反映了台灣當代藝術的生態,也呈現了一位穿越過這個生態系總總樣態的藝術家旅程。重新審視李俊賢的藝術生涯,我們是否能夠從他所謂的「藝術拿卡西」走唱路途中,發現某種與眾不同的藝術視野?「李俊賢藝術的旅行路線」這樣的想法浮現在他眾多的藝術創作脈絡中,成為這次展覽的出發點。本展在策展方法上,期望以具體的地方感與土地感的重新探索,呈現藝術家李俊賢的精神地理學,鋪陳李俊賢藝術精神從TAKAO(打狗,高雄)、台灣到南島山海所輻射出的「南方HUE」。
墨海掣鯨:杜忠誥 竹塹.磺溪巡迴展作品集[軟精裝]
書法家杜忠誥教授全新創作當代書藝作品,蒐錄100餘件融合人生智慧與發揮創意之書法佳作。巡迴展於新竹縣及彰化縣展出,特蒐集作品編輯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