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旺成先生日記(二十二)一九三六[精裝]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館藏丁念先捐贈隋唐碑拓選輯[精裝]
丁念先(1906-1969)先生於1966年捐贈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隋唐墓誌銘全形拓片201號,此批隋唐墓誌銘拓本品質精良,不亞於兩岸公立機構之收藏,提供研究者極佳的品相條件。為了回顧丁念先先生之眼界、慷慨與貢獻,史博館就此批文物中選錄具風格代表性及品相良好之拓本出版,以窺見隋唐楷書的多姿風采與風格的多樣性,進一步理解隋唐楷書的完整面貌與藝術高度,對於時代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本書顯示作者長期的學術深願與文化關懷。「心之無對性」的視角淵源於唐君毅,啟發於譚家哲,除正面慧解孔、孟的相關經典文本,亦從對反端入手,如先秦法家重國失人,或後世詮釋孟子人性論的誤解,組織為一正一反的論述架構。然論、孟文本,歷解的釋義與當代的研究汗牛充棟,考驗作者以一舉多、化繁為簡的篩選本事;並加入跨文化的系統對照下關鍵詞的轉譯問題。全書娓娓闡發深會,層層轉進辨析,選材極見其心思的縝密與判讀的功力。作者深詮體知之妙,亦有引例糾謬之功。以平實流暢的行文,予以經綸;以慢燉出細活的作法,予以澄清,最後都能綰合在核心主軸上。如今詮釋學與多元文化當道,側重相對性,或以身體觀反思心性論之偏限,或以情境心取代無限心的向度。值此之際,重談心之無對性,力揭先秦儒學對人類文化殊勝懿美的貢獻,用以攔截後現代,與本來面目再次相遇,不啻七絃上的泠泠松風!
掛號10x10:文協百年紀念特刊
2018 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館,為了讓社會大眾更了解紀念館的歷史意義,館方選在開館之際推出館刊《掛號》。 「掛號」對於當代社會的雙重意義,一是取其郵局掛號,接收資訊的意涵,一是醫院掛號,透過醫療恢復健康。由此可了解館刊與紀念館籌畫的各檔展覽與活動,都在引導民眾(讀者)理解和回應歷史、文化的重要議題。就如同當年臺灣文化協會的前輩們,透過不同形式的倡議、運動,希望能爭取權益,啟迪民智,讓臺灣人做這塊土地的主人──這樣的核心精神,也對應在紀念館的標誌上,取「咱」字,象徵「用我們的口,說自己的文化」,時至今日已於去年出版第三刊《掛號3》,《掛號2》也曾獲金鼎獎政府出版品圖書獎。 《掛號 10X10:文協百年專刊》 2021年是文協百年,本期《掛號》以「文協百年專刊」方式製作,透過10篇臺灣1920年前後的日記文本解讀作為引言,並以10個多元面向的議題作為深入閱讀素材,呈現出 1920 年代的文化運動到 2021 年的新文化運動的演進與同異。本書共以文化協會的影響為核心,拓展至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進而探討歷史、時代與人的連結、對話,作為 2021 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對於文協百年的回應。
2022年海洋保育月曆-小浮游的遠行
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為了讓民眾對海洋生物有更深的了解,強化海洋保育觀念,特別以小浮游的遠行為主題,以超現實概念、插畫方式呈現,透過每月介紹一種海洋生物生活史,搭配生態系相關的物種以及豐富的海洋生態,並以繪本的型式帶領民眾一探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富含教育意義及藝術價值;此外,月/桌曆也標註國際海洋保育相關節日或紀念日,供民眾參考。 海保署表示,本次精心挑選出的12種主題海洋生物,包含巴氏豆丁海馬、諾亞硨磲蛤、美麗軸孔珊瑚、臺灣白海豚、太平洋黑鮪、綠蠵龜、黑嘴端鳳頭燕鷗、鯨鯊、三棘鱟、中華蛸、美食奧螻蛄蝦及隆頭鸚哥魚,涵蓋保育類與一般類物種,期待國人能跟海洋有更深的連結,並發揮想像力去認識臺灣的海洋生態,將海洋保育的觀念融入生活。 月曆大小:74*52cm 包裝紙盒大小:6.5*6.5*55cm
2022年海洋保育桌曆-小浮游的遠行
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為了讓民眾對海洋生物有更深的了解,強化海洋保育觀念,特別以小浮游的遠行為主題,以超現實概念、插畫方式呈現,透過每月介紹一種海洋生物生活史,搭配生態系相關的物種以及豐富的海洋生態,並以繪本的型式帶領民眾一探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富含教育意義及藝術價值;此外,月/桌曆也標註國際海洋保育相關節日或紀念日,供民眾參考。 海保署表示,本次精心挑選出的12種主題海洋生物,包含巴氏豆丁海馬、諾亞硨磲蛤、美麗軸孔珊瑚、臺灣白海豚、太平洋黑鮪、綠蠵龜、黑嘴端鳳頭燕鷗、鯨鯊、三棘鱟、中華蛸、美食奧螻蛄蝦及隆頭鸚哥魚,涵蓋保育類與一般類物種,期待國人能跟海洋有更深的連結,並發揮想像力去認識臺灣的海洋生態,將海洋保育的觀念融入生活。 桌曆大小:19*32cm
2022年臺灣好食農產週曆
在地食材健康購,吃當令蔬果漁產最安心。一本收錄常見及常食用的食材,以插畫擬真繽紛色彩呈現臺灣在地農產品,當令蔬果、漁產、產地的桌上週曆,週週呈現臺灣當令之各地蔬果農漁產,並附上農村文化及農產品小知識,讓民眾進一步認識臺灣農漁產的豐富性以及產地來源,讓民眾食的安心、吃得健康。是一本結合食農教育達成寓教於樂並推廣臺灣農漁產之特色週(桌)曆。規格尺寸21*14.8
貝多芬第6、7號交響曲/殷巴爾.指揮(2CD)
貝多芬第六與第七號兩首交響曲,是愛樂者所熟悉的曲目之一,殷巴爾大師首次於臺灣,且是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錄音,藉由與殷巴爾大師的合作,帶大家認識不一樣的TSO!
老兵憶舊:大膽島雜談[軟精裝]
中華民國命運多舛,甫弭平軍閥割據,旋遭日寇侵略,全民浴血抗戰八年,雖獲得最後勝利,國土已成廢墟;重整家園伊始,又因國共兩黨相爭,狼煙再起,一時烽火燎原。金門邊緣的大膽島,一座孤懸海上,挺立兩岸間,彈丸之地的小島。國軍為堅守這強敵瞰視的寸土,經過數次慘烈的砲戰淬鍊,幾乎被置之於死地,但它卻依舊屹立不搖;全賴島上官兵堅強意志和愛國情操,以生命、用鮮血構築出,一座被譽為地下城堡、海上公園的「英雄島」,因而名揚於中外。筆者因地緣關係以及戍守大膽島之經歷,對島上的一草一物有深厚的情感,曾在2004 年寫《大膽島的風雲歲月》、2009 年寫《祕島—大二膽島的祕景祕史》等兩書。又於2018 年為配合金門縣政府開放大膽島觀光,在開放首日,於烈嶼文化館發表《思古幽情大膽島》一書,以共襄盛舉。大膽島是個充滿故事的島嶼,豈是幾本書就能承載得完?在開放觀光試營運之前,筆者曾建議在歡迎「老兵重回大膽島」活動中,建立一個老兵的回憶平台,用錄音檔把老兵的前塵往事,一則則保留下來,相信所收集到的故事,絕對無法車載斗量。本書以大膽島為敘述主軸,然書名卻以「老兵憶舊」為主題,其目的只為凸顯當年大陸來的老兵,以及台籍的充員兵和後來的常備役,因有他們的同心協力,為這小島灑下血汗,那堅苦卓絕、犧牲奉獻的精神,才確保了後方的繁榮與安定。今日,老兵雖已老或凋零,而他們的風範長存,為後人所萬分敬仰。大膽島開放之後,金門縣政府號召大膽島老兵上島當志工,一些熱愛大膽島的老兵們,得悉大部分據點遭到關閉,捨不得當年生死與共的碉堡,任其淹沒在荒煙蔓草中,一批批踴躍申請上島,志願當起勞動服務志工,為這座島嶼生命的延續,略盡棉薄之力。
陳懷澄先生日記(七)一九二四年[精裝]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與水同行:宜蘭埤圳觀察記
本書由作者帶著她劇本作家、地方媽媽的本能,以慧黠的心思、富有表情的文字,記錄她在尋找水圳的過程中,萍水相逢卻又深植於心的人事物,看見日常卻又鮮明生動的埤圳風景。圳水長流,伴隨水圳而發生的故事代代流傳,邀請你一起來聆聽作者的分享與導讀,看看生活中的水圳以及與他們相關的故事。這些生活的樣貌與風景,正是最貼近大眾、最豐美的歷史紀錄。
圓滿人生:臺北第一高女陳瑳瑳女士訪問紀錄[軟精裝]
陳瑳瑳從小就讀建成小學校,並在日後考入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日治時期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是以培養日本女性學生為主的學校,自1922年開始招收臺籍女生,1927年出生的陳瑳瑳即因各種條件符合而考入就讀,成為第39期學生。臺北第一高女畢業後的陳瑳瑳,於戰後進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室服務,在這裡,陳瑳瑳接觸到由中國播遷來臺的師生,也學會國語。這段期間,她還參加延平大學的招生考試,錄取後去上了課;但因二二八事件,延平大學被迫停止,因而結束短暫的學習。陳瑳瑳在臺灣大學圖書館工作七年後,和臺南黃天橫先生結婚,婚後定居臺南的生活和臺北有相當差異,讓陳瑳瑳對臺灣南北生活經驗、飲食習慣、民情習俗有不同體會。陳瑳瑳女士今年九十五歲高齡,身體健康,從年輕時開始在臺南YMCA教授日語;移居臺北後,仍繼續在臺北YMCA教授日語,佳惠不少年輕學子。這幾年,仍在古亭教會松年大學持續教授日語(2020年起因武漢肺炎疫情而停班停課),可謂「活到老、教到老」,精神令人敬佩,是非常值得學習的長者。
before / after null:鄭先喻個展
本書為「injector after Null: 鄭先喻個展」之展覽專輯,2021年3月27日至8月8日於本館三樓3A展覽室展出。
2021中山青年藝術獎
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中山青年藝術獎」,徵件類別為水墨類、書法類及油畫類,獎項分別為中山獎、第二名、第三名等各1名、佳作各5名及入選數名。5月至8月徵件,9至10月評審,11月展出成果,並於11月27日舉行頒獎典禮。
臺灣野生動物手繪海報(1套8張)
海報1套有8張,依動物類別及棲地特性設定主題為「臺灣保育類無脊椎動物」、「臺灣保育類魚、蛙、山椒魚」、「臺灣保育類蛇、蜥蜴、龜」、「臺灣保育類哺乳動物」、「臺灣保育類低海拔陸鳥」、「臺灣保育類中高海拔陸鳥」、「臺灣保育類猛禽」及「臺灣保育類水鳥」。本海報中各物種均為手繪,以突顯各物種細節及特徵,兼具美學與教育性,值得展示、蒐藏或教學運用。期能藉由海報更進一步了解野生動物進而付諸於保育行動,並將野生動物保育觀念融入於日常生活。 【商品規格】 海報本身展開長 84cm 寬59.4 cm 因寄送尺寸限制,此商品僅限宅配。
五0保典: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
本書以回顧《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50期內容為主軸,歸納出六類文化資產領域,邀請專家學者撰文共16篇,以平淺、易讀的文字闡述、回顧臺灣及海內外文資發展的重要資訊,期待在各個重要的主題內容間,產生對話、思考、流動,增進民眾對文化資產領域的認識及探索興趣。
水獺妹妹金莎[精裝]
以 2014 年從金門被救傷後送到台北木柵動物園的小水獺-金莎為主人翁,擬人描述她年幼失親、他鄉遇故知、最後落地生根…如真實人生般的繪本。
2021年苗栗縣文學集:兒童文學創作集 送子鳥驚魂記[精裝]
以頭份著名地景串聯成一段冒險故事,地景圖像細緻且風格一致、文句能掌握住兒童文學作品特有的重複性,值得用心品讀作品
2021年苗栗縣文學集:兒童文學創作集 猴子猴子你為什麼不爬樹?[精裝]
以中文及澤敖利泰雅語雙語呈現的繪本,內容以趣味活潑的敘述,鼓勵發現自己的優點而不需要一昧追求不適合自己的專長,是一本勵志童繪。
開箱: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文物箱」檔案彙編(1969-1986)[軟精裝]
有鑒於1970至80年代「中華文物箱」為加強我國文化在海外之弘揚與介紹中華民國進步繁榮之實況,曾為我文化外交貢獻良多,係我國文化記憶中重要之一環,透過相關單位(教育部、外交部、國史館、僑務委員會等)所保存部分當年執行本案的相關檔案與文獻進行研析整理,編纂成書,除為達到史料保存的目的外,並可作為臺灣文化外交成果的具體證明,以及研究我國外交發展史之重要參考,發揮文化資料收、存、取、用之博物館職能。
台東食育提案所:美味食旅 (線裝)
「台東食育提案所」集結3年來全台東16鄉鎮的田野調查,和大家一起探索台東飲食的特色,若每個人都能對自己家鄉的食材風土如數家珍,以在地的飲食文化文榮。書中調查員們深入瞭解並記錄食物產地的美好風景,探訪台東各部落、族群的食農達人,發掘食物多樣性、在地食文化及美味達人傳頌的食故事。
天涯比鄰‧盛情「南」卻 南島語族篇(上下不分售)(軟精裝)]
國史館依法管理總統副總統文物,典藏許多國內外各界致贈我國正、副元首的禮品,其中有不少與「南島語族」相關。南島語族指主要生活在亞太地區,且使用「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語言的族群。目前南島語系包含了一千三百多種語言,使用人口約兩億五千萬,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之一。本圖錄精選的南島主題文物,係相關南島民族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共計兩百餘項(組)。依其來源地,圖錄劃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收錄來自臺灣原住民族與島嶼東南亞國家的禮品,下冊介紹來自大洋洲的十餘個國家或地區的禮品,並一併選錄大量國史館典藏照片。希冀透過豐富的圖文,並佐以歷史文化知識與致贈資訊,讓讀者除了認識總統副總統文物外,也能欣賞多元的南島文化。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六堆文獻史料
本書為「國內公營機關六堆文獻收藏之調查計畫」之成果,「六堆」之地理名詞所含括之行政區域為文獻調查範圍,其目前大致之行政區域為右堆(高樹鄉、美濃區、六龜區、杉林區)、前堆(長治鄉、麟洛鄉)、中堆(竹田鄉)、後堆(內埔鄉)、先鋒堆(萬巒鄉)、左堆(佳冬鄉、新埤鄉),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之總督府檔案為主,並輔以日本時期古籍資料等,勾勒出當年六堆的模樣。
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史
本書《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史》主要探討新港社的歷代行政區域畫分與自然環境、新港社在道卡斯族中的定位、新港社的社址及社域、新港社的歷史發展與重大歷史事件、新港社的文化變遷、新港社的社會及經濟變遷、當代新港社道卡斯族人的族群意識與族群認同等,藉由文獻史料爬梳整理、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詳細記載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的歷史文化,透過平埔族群主體史觀、細緻的田野調查,深入探索新港社的歷史、道卡斯族人的族群認同與未來發展。
極南車站的電風扇 屏東縣作家作品集
旋轉,旋轉,愛倫坡所寫的巨大漩渦,讓一艘大船也捲入的巨大漩渦,那種看一眼就會瘋狂的巨大漩渦。所有事物都可以席捲而進的巨大漩渦,那種嘲笑人生的漩渦。孩子眼中所見到的電風扇,是不是也有一個巨大的漩渦。
三村一脈‧同氣連枝《珩厝、后盤山、西山村》村史
同屬王氏家族血緣聚落的珩厝、后盤山、西山等三個村落,雖屬不宣行政轄區,但此三村莊同是王氏家族開浯始遷祖王煥三公的珩山祖派裔孫,同氣連枝,基於歷史宗族血緣關係與人文的聚落發展淵源,以及生活軌跡的相關性與共同性,合撰寫成一部村史。
陳懷澄先生日記(七)一九二四年[平裝]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新時代的大國競爭[軟精裝]
大國競爭再起是今日地緣政治的主要趨勢,從外交至軍事領域均須更新思考,本書匯集當今大國(美、「中」、俄)議題之頂尖內容,為新時代國家安全提供縝密分析,作者群涵蓋當今最具創意的國安專家,書中充滿活力十足的深刻見解,不僅探究大國對抗之歷史、科技、地緣政治面向,更提醒政策制定者非零和競爭下的「致勝」意義,同時評估新冠疫情對大國競爭趨勢的影響。
第二十三屆菊島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本書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辦理109年度「第23屆菊島文學獎」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專輯,徵文類別包括有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美言金句等。
翻過海的眺望還是海:菊島詩行
本詩集為方群的第十本詩集,也是第三本專屬的地誌詩集。詩集共分五卷,「卷一:列島采風」收錄詩作10首,為作者旅行澎湖各地所見所感的匯集。「卷二:心潮澎湃」收錄詩作9首,乃日常情緒感思的探求與映現。「卷三:島嶼印象」由8首即景抒情的系列組詩結構而成。「卷四:紅塵纏綿」共有組詩5首,內容則為澎湖的冰品、美食,以及音樂、作家。「卷五:波濤起伏」收錄詩作10首,主題是以海島生活的記憶與感懷為本。本詩集聚焦在澎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藉由多樣的型式設計與表現技巧,歷經觀察、體驗和想像、創作,組構成這一本具有地方特色與藝術價值的主題類型創作。
2021年苗栗縣文學集:文學家作品集 貓貍生活諺語(閩南語)
以閩南生活諺語為體材,每句諺語皆以一則小故事導入使用的情境,再由作者引經據典、自抒己見,文筆流暢、通俗易懂。
臺灣近代化文化資產 : 知水‧溯源 : 22處水利文化資產導讀
本手冊以臺灣22處不同類型與特色的水利文化資產為導覽案例,希望透過歷史沿革與現況描述,藉由現況照片、老地圖及舊照片等資料,以及水利系統圖等相互對照,讓讀者了解臺灣豐富多樣的水利文化資產樣貌,本手冊也設計每個案例基礎參訪資訊及導覽地圖,讓讀者於閱讀完後,能親自實地探尋臺灣各地豐富的水利文化資產。
舊愛雲林:26則雲林ㄟ故事(二版)
精選雲林縣26處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文化場館,從在地的歷史以及建築等面向,來細說館舍的故事,作為深度導覽雲林縣地方文化館的指引。
風華不盡:關渡元年1991藝術大移動
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在臺灣高等藝術教育圈異軍突起,吸引甚多立志走藝術之路的青年學子,當時關渡校園工程遲遲未能完工啟用,全校師生只能在「校」外過著「遊牧學院」的教學生活,直至1991年春夏之交,方才準備進入關渡校園。面對教學環境的巨大改變,戲劇系藉著學校「遷移」事件,製作了《關渡元年1991》的儀式劇場,省思往昔校園生活情境,重新面對新的學習階段,以及所能扮演的社會角色,他們集體脫離原來的學習生活圈,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中作「隨駕戲」的移動演出,然後告別往昔的「遊學」環境,全校師生在蘆洲父老陪伴下「出蘆入關」。《風華不盡:關渡元年1991藝術大移動》以1991年國立藝術學院「出蘆入關」切入,帶出這個「搬家」事件前因後果,這是當年藝院迎接新關渡時代的儀式劇場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