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軟精裝]
筆者透過古典歷史學的方法論,展現長期結構下的近代初期臺灣歷史,不論是海洋、族群、物質還是社會文化。對過去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提出檢討,也以筆者所提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研究觀點與視角。以「大福佬文化圈」為研究視角,討論洋商與海賊等部分的海洋史,解釋臺灣的地名與聚落,並提出海洋宗教史的新觀點。而族群的考證與文獻辯證,則提供研究者對原住民研究新的方向,免於陷入荷蘭時代與清代間的斷層,使16到19世紀間的歷史敘述出現斷層。最後,地名與物產的考證,更是筆者的工作重點,透過臺灣地名的考訂,將對近代初期臺灣史提出新解。
火王爺的願望[精裝]
火王爺是關子嶺百年來的信仰。然而,遠從日本而來的祂,突然興起了想家的念頭。究竟阿泉要如何實現火王爺的心願?面對留下的責任與思鄉的情感,火王爺又該如何抉擇?
停電了,別害怕![精裝]
小維和小瑜兄弟倆搭著電梯,突然「啊!停電了!」在烏漆抹黑的電梯裡,大家擔心又害怕,小維這時站出來安慰大家,你能想到小維是怎麼做的嗎?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增訂新版)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南師附中教育改革文獻1964-1966(簡)(3本不分售)
本書的資料是南師附中1964年至1966年文革前夕,實施教育改革的完整資料。內容包括相關部門的文獻,學校教改的實踐總結,以及部分學生的思想彙報等。 & 南師附中從試點班著手,在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嘗試:由教師講課過渡到學生小組講課,教師輔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採用單科獨進的方式,減少學生每天的科目學習;用開卷考試替代閉卷考試,只記錄優秀、良好等學習狀況,不打分數,將學生從盲目追求分數的思想負擔中解脫出來。這些嘗試也推廣到全校。學校還安排試點班等班級去蘇北農村進行半天學習,半天勞動的體驗。用校長的話說:這不是所謂的半工半讀,而是要為全日制中學闖出一條新路。 & 文獻中學生思想彙報的部分,如實地展現出那個年代莘莘學子的心曆路程,為這份文獻增添了活生生的質感。 & 從社會的角度看這份資料,它是那個年代極其寶貴的歷史見證。甚至,透過這份文獻可以觸摸到接踵而至的文革的因緣脈絡。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一):對美麗島總社的調查與監控[精裝]
本書內容為情治機關在美麗島事件前對於雜誌總社調查與監控,包含對於總社的社務活動、刊物銷售、相關人物動態等情報資料,依各項主題進行整理、分類、選件、編目後編輯出版。收錄資料為檔案管理局典藏之《國家安全局》、《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法務部調查局》和《國史館》等檔案全宗的資料。
筆墨桃源: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特輯
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為國內首座由官方設立之書法藝術主題館。書藝館正式開幕營運,將深耕在地書藝並兼具宏觀國際視野,展現書法藝術的時代意義。
島嶼釀: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1-2022[精裝]
以作者書寫與攝影採集地方人文祭儀、自然地形視覺初探馬祖列島真實深刻的面貌,構成東莒、西莒、南竿、北竿、東引等四鄉五島生活風光的場景,集結成地方攝影誌。引領讀者想像2022年春季即將開展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各項計畫與作品。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二):對各地美麗島服務處的調查與監控[精裝]
本書所收錄的檔案主要是情治單位,包括國安局、警總等對《美麗島》雜誌社各地服務處調查與監控的情報資料。主要分成二大部份:第一部分是情治單位監控《美麗島》雜誌社各地服務處所得的情報,由北而南,依序是桃園、臺中、南投、雲林、高雄、屏東等地服務處的成立及運作狀況;第二部分是高雄事件發生前,各地服務處舉辦活動及其所造成緊張或是衝突的情形。在目前相關民間資料未見有系統地保留或整理的情況下,這些官方檔案則意外留下了一些紀錄,同時讀者也可藉此了解官方掌握情報的程度。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三):各方陳述的高雄事件[精裝]
本套史料彙編包括美麗島雜誌總社和各地服務處的成立與運作及其效應,高雄事件的發生,後續的逮捕、偵訊、軍法和司法審判,事件後政府的處置等,完整呈現「美麗島事件」在政治面與司法面的過程與影響。本書聚焦於「高雄事件」發生的經過,藉由排比黨外參與者、治安軍警、其他目擊者和關係人的偵訊筆錄或談話筆錄,以不同的角度和多元立場的陳述來顯示各方對「高雄事件」的面面觀。史料主要來源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所藏政治檔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前身即警總)》的「黃信介等叛亂嫌疑 (一)」案卷。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四):逮捕與偵訊 [精裝]
美麗島事件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時發生於高雄的一場重大警民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在當天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途中爆發衝突,後演變成「叛亂事件」。事件後,政府當局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反對運動再次遭到嚴重打擊。但也成為臺灣政治發展一個重要轉捩點。本彙編依照事件之發展,從事件前、事件爆發至事件後之處理、影響等時序編輯。本書的主題為逮捕與偵訊,內容為高雄事件發生後,政府採取的對策及因應之道,分為兩冊,本冊重點在事件發生後政府對涉案者犯罪事證的蒐集及人犯的逮捕。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五):逮捕與偵訊[精裝]
美麗島事件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時發生於高雄的一場重大警民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在當天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途中爆發衝突,後演變成「叛亂事件」。事件後,政府當局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反對運動再次遭到嚴重打擊。但也成為臺灣政治發展一個重要轉捩點。本彙編依照事件之發展,從事件前、事件爆發至事件後之處理、影響等時序編輯。本書的主題為逮捕與偵訊,內容為高雄事件發生後,政府採取的對策及因應之道,分為兩冊,本冊是對涉案者的處置方針及事件的檢討。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六):軍法審判[精裝]
美麗島事件至今已逾四十年,是臺灣民主運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重大事件,也是首次將「叛亂」案件交付公開審判,期間引起軍事法庭與被告、被告辯護律師激昂論辯,事件爆發後引起海內外各界的關注,美麗島事件公開大審,引起報章雜誌爭相報導,逐字逐句刊登軍法審判的一問一答,更是深遠影響著日後臺灣的政治發展。本書輯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所藏《國家安全局檔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國防部軍法局檔案》等全宗有關警總偵辦構想、調查筆錄、軍事法庭審判答辯過程等史料,以明其梗概。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七):司法審判[精裝]
美麗島事件至今已逾四十年,是臺灣民主運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重大事件。十二月十日群眾與憲警爆發肢體衝突。警總以被告涉嫌暴行脅迫、妨害公務及妨害秩序罪名移送至臺北地方法院偵辦。檢察官以警總調查筆錄、證人起訴被告罪刑。被告、辯護律師依法提出答辯與聲請。本書輯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所藏《國家安全局檔案》、《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及《臺北地方法院檔案》等全宗有關起訴書、調查筆錄、法庭審判答辯過程及提出上訴等史料,以明其梗概。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八):事件後的處置[精裝]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高雄事件發生之後,除了當天衝突現場出現的各種狀況,以及此案的偵辦與審判等備受各方矚目的焦點之外,當局尚有許多其他問題需要面對,本書繼美麗島事件之逮捕、偵訊、審判之後,蒐集政府如何處置因為該事件而產生的各項問題:包括查封與啟封美麗島雜誌社;黃信介、林義雄與張俊宏等人之民意代表,與姚嘉文之律師資格問題;清理「政治污染」;對涉案者及其家屬的監控;黃信介、張俊宏、姚嘉文與林弘宣發動串聯拒絕正常飲食;從減刑到赦免的過程等。
山海紀: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年報-110年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110年報,呈現年度工作成果,同時展望來年規劃。110年的我們,持續秉持著文化部的施政主軸審慎而穩健的前行。期待未來能發揚更多屬於花東的美好。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本書所收錄的六篇論文,均經嚴格送審通過,皆是學界的新論點,值得重視。其中,四篇韓國儒學論文,對於韓國儒學史、韓國性理學圖、韓國的陽明學批判、實學的四七論點,均有翔實的分析。又兩篇越南儒學論文,一則聚焦於黎貴惇的中越文化之交流,一則凸顯傳統越南儒學(漢學)如何轉向現代的複雜面貌。藉由此書,可以看出韓國與越南儒學與中國儒學雖密不可分,但卻有獨特的開展與特色,也能累積臺灣學界對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樹上有個圓夢屋[精裝]
臺南二空眷村裡的長輩們,不畏艱難憑著一腔熱情,發起蒐集眷村老舊文物的號召,並以一釘一槌蓋起了「圓夢樹屋」,希望將二空眷村文化保留下來。這樹屋很特別,是由拆除眷村的廢棄門板、木窗和老舊物品所組成的,它不但保留了二空濃濃的眷村味以及暖暖的人情味,也激發二空人共同參與這段歷史更迭。
脫胎:第五屆臺灣青年陶藝獎雙年展
臺灣青年陶藝獎培育及鼓勵青年從事陶瓷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展現臺灣新生代陶藝工作者之活力與創意。展出5位獲獎者及17位入圍者作品,展覽作品集結成冊。
海端鄉志(上下冊)(下冊附光碟)[精裝]
本鄉志分成上下兩冊,全書共分成十五篇,依序是歷史、部落及氏族、地理、生物、社會、行政、經濟、建設、教育、文化、信仰、觀光、藝文、人物、大事紀。撰述範圍以本鄉現所轄行政區域為主,與本鄉生活圈密切聯繫者為輔。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平裝]
《馬淵東一著作集》全書共四卷,每卷的拿捏比重、編排各具巧思,也都涵蓋了作者馬淵的三個田野地:臺灣、印尼與沖繩,外加對歐美新知學術史介紹、序言或導讀等其他文章。本書第三卷可說是「壓卷之作」,作者馬淵有其特別考量。本卷中,作者交代了學問的傳承脈絡,並以冷眼旁觀兼具熱情投入的方式,分析其一生長跑下來,沿途所見周遭風景與路線軌跡。從中可知馬淵東一這個「人」的學問起家厝與續航力。究竟他是如何連結了臺灣人類學與日本人類學,乃至其晚年與中研院民族所的緣分?讀者在每一卷《著作集》中,都可找到有趣的主題,也可體會到馬淵於他的時代,引領日本社會人類學風潮而自成一家的宏大思想結晶。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精裝]
《馬淵東一著作集》全書共四卷,每卷的拿捏比重、編排各具巧思,也都涵蓋了作者馬淵的三個田野地:臺灣、印尼與沖繩,外加對歐美新知學術史介紹、序言或導讀等其他文章。本書第三卷可說是「壓卷之作」,作者馬淵有其特別考量。本卷中,作者交代了學問的傳承脈絡,並以冷眼旁觀兼具熱情投入的方式,分析其一生長跑下來,沿途所見周遭風景與路線軌跡。從中可知馬淵東一這個「人」的學問起家厝與續航力。究竟他是如何連結了臺灣人類學與日本人類學,乃至其晚年與中研院民族所的緣分?讀者在每一卷《著作集》中,都可找到有趣的主題,也可體會到馬淵於他的時代,引領日本社會人類學風潮而自成一家的宏大思想結晶。
林煒鎮水墨畫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本書收錄「林煒鎮水墨畫展: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展出內容。藝術家林煒鎮的現代水墨畫,除了承襲傳統水墨畫作氣韻生動、虛實相映的優點外,也將西方光影構圖、黃金分割及各種美學原理原則融入運用,在老師的畫作中除了可以欣賞到東方傳統水墨之美,也可從中發現象徵主義及佛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影響了老師的創作,許多畫作都保留了一定的空間,留給觀賞者觀照、想像和詮釋。
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研究(附隨身碟)
本書以實際田野調查方式,帶您窺探一個具有特殊腔調,面臨瀕危的臺灣閩南話─「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本書共分上、下篇。 & 上篇採傳統方言學的調查整理,描述大林蒲閩南話的音韻系統,並與其他相關閩南話次方言做比較,以顯示其音韻和詞彙特點。此外,透過社會語言學的調查,記錄老中青三代音韻變化及語言使用情況,以呈現整個大環境對大林蒲閩南話的影響性。 & 下篇為語料篇,包含4,000條以上的大林蒲閩南話詞彙、同音字表和長篇語料。
寓居於海陸之際:打造高雄西南海岸線社群生活的演變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 高雄在戰後有日常生活實作的海,以及資本化、全球化的海,這兩種海的想像與硬體設施交織共進,在各方的想像與期待中,經歷不同時期治理思維下的海岸工程,將原本是灘地的高雄西南沿岸,變身為混凝土與鋼筋共構的港口與海埔地。 & 本書以人類學的角度,從海岸出發,將高雄西南海岸的變遷視作基礎設施化的過程,以檔案與民族誌故事的分析,探索不同尺度行動者的關係,記錄並重新詮釋自然與社會的互動。透過作者視角,看人類行動者對於土地情感與環境互動,模塑並維持了這片海埔地;也看自然現象與非人物種在不停變動的海陸韻律中,持續生成的社會關係與想像,以及基礎設施系統內在「縫隙」展現的蓬勃生機。 & 本書特色& & 國立臺灣圖書館109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優等、第四屆「李亦園先生紀念獎學金」——評審團特別獎。 & 獲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城市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48):《台灣文學英譯叢刊》25週年回顧專輯
This book has been specially planned to both commemorate and celebrate this milestone, and we have invit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professor Bert Scruggs to serve as guest editor to assist with its preparation and realization. The issu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dedicated to a review of the publication history of the journal, its manner of selecting works to publish, as well as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scholarly field. There are also research essays that consider the works chosen for translation themselv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issue commemorates my retirement after more than forty years of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main objectives of my work have bee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aiwan Literature. We have, therefore, included articles that consider my poetry,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cholarly research.創刊於1996年的《台灣文學英譯叢刊》持續了二十五年,共出版48集。我們特地策劃這一紀念專輯,以示慶祝。我們特地邀請爾灣加州大學台灣文學教授古芃擔任策劃和執行的客座編輯。這一專輯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叢刊》出版史的回顧、選譯作品的特色、對學術界的貢獻和評價、以及針對譯介作品的研究論文。另一部分是關於以英文翻譯和介紹台灣文學為宗旨的創刊者杜國清的詩作英譯和研究論文。文學翻譯只是文化研究的基礎。《叢刊》的出版,只是為台灣文學走向世界鋪路的奠基工程。二十多年來的努力,多少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希望這份學術刊物,今後能有更多台灣文學的年輕學者和譯者參與,大家同心協力,朝向台灣文學走向世界的共同目標,以新的面貌接棒持續下去。
「この土地この民:台湾の物語」常設展図録(斯土斯民日文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展覽介紹專刊,敘述展覽的內容及館藏重要物件介紹。
Our Land,Our People:The Story of Taiwan Permanent Exhibition Guide(斯土斯民英文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展覽介紹專刊,敘述展覽的內容及館藏重要物件介紹。
「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展覽專刊(附贈小日曆)
臺灣歷史博物館為文協百年推出「樂為世界人」特展,以「前進、熱情、希望」為主調,展現文協時代的社會運動故事。諸如「鳥瞰世界」、「世界在滾動」、「走向實際運動」、「時空爭奪戰」、「造新民做自己」、「叛逆青年」、「勞動者的剪影」等主題,呈現文協志士的內在思維與整體社會思潮的變動,傳達歷史知識外,更希望激勵文協精神的當代價值思考。本書呈現「樂為世界人」特展的精華內容,也呈現策展幕後的研究規劃、各單元的展示手法,以及實際作業的概略流程。透過展場內容輔以導覽式的文字,讓讀者瞭解新史料背後的故事,有什麼新的切入觀點?又有什麼文獻論述、影音媒體及遊戲的融會實作成果?既可作為文協歷史的入門讀本,也可作為歷史研究與實作的參考。隨書附贈精美編列小日曆「文協真有曆」,收錄文協時代的紀念日、當代人權與文化相關紀念日,並穿插時人著作佳句,在往後的每一天、都為自己打打氣!
中華民國109年圖書館年鑑[軟精裝]
《中華民國一〇九年圖書館年鑑》完整呈現108年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樣貌。專題部分記錄各類型圖書館營運和服務概況、館藏發展、讀者服務、創新及跨域服務、閱讀推廣、建築空間、專業組織活動等。同時,綜論圖書館資訊技術應用、圖書資訊學教育及其研究成果、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之成果、圖書館專業團體年度重要活動,以及圖書館統計、大事記;書末並附有索引俾利查檢。
巧手匠心糊紙情:辜照雄的糊紙人生(DVD)
辜照雄師傅曾於2017年榮獲新北市政府登錄為糊紙工藝的「傳統工藝保存者」手藝承襲自父親辜遠藤及父親的師傅陳財其眼光獨到,記憶力佳,擅長從他人的糊紙作品上學習優點基於細心觀察、經驗累積、以及求新求變的企圖心確立了辜照雄自己獨特的風格。
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
每一座高山都是一首壯闊而美麗的詩歌,由自然、人文、記憶與情感交錯詠唱而成。為阿里山這首詩歌揭開序幕的,是20世紀初的現代林業與登山鐵道。百年來,人們寄託種種夢想於山林,2019年,「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獲登錄為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對先人集智慧、技術、辛勤、才華造就的成果,表達了敬意。層疊繚繞的群山,濃霧裡的紅檜與扁柏攀天聳立,鐵道於山脈之間蜿蜒起伏,帶來四面八方的人們,蔥鬱的山林成為詩歌的舞台。林業發展帶動嘉義的興盛,也奠定嘉義與阿里山共生共榮的關係。本展覽所在地「動力室」,過去是嘉義製材所的心臟,曾經供應全區所需能源。這棟建築與保留下來的部分遺構,是述說阿里山故事不可或缺的一環。阿里山的百年詩歌,持續繚繞在山林雲海中,沒有消失。《記憶・阿里山》特展,娓娓道來自然、林業、鐵道、聚落與人文交錯的動人故事,以此作為再次認識阿里山、延續山林與城市關係的新起點。讓阿里山這首詩歌,繼續吟唱,迎向下一個百年。
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
本書為「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出版,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從2021年10月2日至11月28日於本館3A展覽室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