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自然
《島嶼自然》由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團隊合作推出,聚焦臺灣特有、外觀特殊或逐漸消逝的動植物,著重細緻的物種圖繪和平易的書寫文字,透過卷軸書和閱讀小冊,在有限的尺幅中精選30種物種,如臺灣雲豹、皇蛾、臺灣旱招潮、臺灣冷衫、臺灣魔芋、臺灣萍蓬草等等,具體而微呈現臺灣生物豐富又多樣的面貌。★卷軸書以仿古籍卷軸閱讀形式,在長度約323公分的連續圖面上縱覽臺灣島嶼,嘗試濃縮臺灣地理位置與不同海拔地勢,從海上俯測視角沿著臺灣島嶼北、中、南、東部海岸線,對應冬、秋、夏、春時序,描繪分布期間的動植物及其明顯外觀特徵。★閱讀小冊以經摺裝形式,呼應卷軸書依序出現的動植物,提供按圖索驥延伸認識物種命名軼事、生命特徵、生物習性、與人類生活的關聯等。
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線裝]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灣攝影展「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覽專輯,收錄有策展論述、展覽專文、展覽作品圖版、展覽作品介紹、藝術家簡介等內容。
第二十屆風城美展[軟精裝]
風城美展每年邀請新竹地區在地資深藝術家及新竹美展竹塹獎歷屆得主共同展出,每件展出作品都代表著藝術家們筆耕硯耘的豐碩成果,本次參展作品高達103件,參展類別包含書法、水墨、膠彩、油畫、水彩、攝影、綜合媒材等七大類,多元媒材、跨領域藝術創作齊聚一堂,亦是風城美展開辦二十屆以來最多參展數量的一次,可以感受出新竹地區許多藝術家對風城美展的重視與認同
口傳的記憶:無形文化資產的口述傳統(光碟)
本片綜合分析國內、外已登錄的案例及國內的潛力案例,歸納文化資產相關法規的精義,並以俗諺、褒歌、牽亡歌陣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說明「口述傳統」類無形文化資產的特性與現況。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盒裝]
本書為2020台北雙年展展覽專輯,以獨立冊頁象徵各有差異又相互被引力拉扯的星球,收錄57 位/組創作者與團隊的作品樣貌,並納入公眾計畫各項目的概念、紀錄與延伸思考,以回望展覽思想如何在臺灣的情境中進行轉化以衍生在地知識。
Taipei Biennial 2020: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英文版)[盒裝]
Co-curated by French philosopher Bruno Latour and French independent curator Martin Guinard, along with Taiwanese independent curator Eva Lin, who has been specially invited to curate the public programs, Taipei Biennial 2020 showcases a line-up of works by 57 participants/groups from 27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worldwide. Entitled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the biennial questions our current ongoing geopolitical tensions and worsening ecological crisis by examining our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on a planetary perspective.
大溪大禧: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精裝]
《大溪大禧》以大溪六月廿四遶境文化為基礎,採集慶典習俗與故事,以及傳承超過百年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讓我們一起透過大溪大禧,聽聽聖帝公的故事!
字製句句:第二十四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為第二十四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內容包含序文〈以文字收納臺北城的絢爛斑彩〉、臺北文學獎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等五類競賽類得獎作品和年金類入圍計畫;並收錄各組決審會議紀錄及各篇評審意見。
天地一紙:李清榮的糊紙藝術
藝師李清榮,人稱「阿榮師」,出身祖傳三代的糊紙世家,技藝融合臺南、金門、臺北技法,青年時期受專業西式美術教育,在西方色彩欣賞、雕塑技巧、材料使用等美感與技巧的學習與訓練之下,創造出來的作品厚實飽滿、獨樹一格,在全臺醮事慶典與祈福法會大放異彩,也成為許多同業學習的對象。本書帶您瞭解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的歷史與現況,並以李清榮的故事和眾多精彩照片,與您一同驚喜看見,傳統糊紙技藝如何在藝師手中發揚創新的活力。
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精裝]
為2022年臺灣與立陶宛國家美術館攝影交流,國立臺灣美術館以典藏之當代藝術及攝影作品策劃「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巡迴展,回應立陶宛方「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一展,緊扣共同的核心命題——「認同」,集結「檔案之為方法」、「反檔案」、「再檔案」,與「檔案的歷史編纂學」等創作方法與意識的攝影藝術作品,展開不同面向的認同追索。
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精裝]
「揭幕」一展耙梳時光洗練下,立陶宛攝影中身分認同的發展與探尋。歷史脈絡在此極為重要——重大歷史事件和國家政治不僅影響藝術創作及傳播,亦影響個人間的互動。本展覽的策畫角度並未試圖規避論述上的矛盾,而旨在擴大作品間的多方對話,使意想不到,卻有說服力的聯想得以浮現。本展覽由三個部分組成,依時序及主題排列為:「認同即現實」、「認同即物件」和「認同即概念」。
將軍一號:遺物研究與發展(附光碟)
將軍一號是臺灣第一個沈船水下考古遺址,在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發展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本書內容以將軍一號的出水遺物研究為本,針對將軍一號出水遺物進行圖錄製作與研究分析,並與將軍一號年代相近的其他沈船遺物進行比較,深入探究將軍一號遺物脈絡。為能完整呈現將軍一號在文化層面上的意涵。
紮根於流動中的邊界敘事:臺東都蘭藝術聚落故事[軟精裝]
本書出版為引介臺東都蘭藝術聚落在不同文化藝術領域的整體積極貢獻,作者李韻儀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此區域發展脈絡、創作者等介紹給大眾認識,並同時有助於藝術文化教育推廣與基礎研究,建構屬於臺東另一視角的故事。
【聽見臺灣的聲音-新樂‧星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22青年音樂創作競賽得獎作品合輯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22青年音樂創作競賽】,國臺交廣徵國內歲以下青年作曲家以管弦樂團作品參與競技,經初審、複審等階段選定四位作曲家之作品,2022年1月21日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首度公開。決賽音樂會由國臺交助理指揮葉政德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出,經評審委員審慎評定第一名洪郁閎《杳》,第二名韓濟安《空中歷險》,第三名李若瑜《月光雲豹》並獲團員票選獎及觀眾票選獎,佳作方雅襄《在光與影之間》。
藝境 意境-天馬行空 無問西東:陳瓦木藝術創作專輯
本書收錄「藝境‧意境:天馬行空 無問西東—陳瓦木藝術創作展」展出內容。 本次以「狂草下的精彩」作為展覽主軸,陳瓦木藉由臨摹唐朝書法家張旭的草書汲取靈感。張旭的草書氣勢狂放奔騰、寫意灑脫,靈活飛舞的線條在陳瓦木眼中彷彿化為天上盤旋的蒼龍,抑或是翱翔的飛鳥,帶給他無限的想像空間。陳瓦木的思想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他將自由奔放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中。同時因他具備深厚的書法功底,下筆時隨心而發、揮灑自如,將書法結合抽象藝術,讓文字演變為符號,細看每個符號都是匠心獨運,各具意義。
藝術薪傳北管榮光: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北管音樂保存者-邱火榮(DVD)
2014年榮獲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北管音樂保存者」2017年榮獲「第28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特別獎」2022年榮獲第22屆國家文藝獎北管世家邱火榮(1934年生),繼承日治時期北管名師父親樹成仙(林朝成)、亂彈名伶母親邱海妹衣缽,15歲即登臺演出,17歲開始在館閣教授北管,當時被稱為「囡仔仙」,18歲擔任「亦宛然」頭手絃吹,參與職業亂彈班、掌中劇團、歌仔戲及劇場等演出超過一甲子,其舞台演出生涯幾乎就是臺灣傳統戲曲發展變遷的具體見證,直至花甲之齡仍活耀於舞臺上。為了保存及傳授一身北管技藝,邱火榮號召女兒及弟子們的協助,投入大量心力,先後完成北管牌子、唱腔、鑼鼓等音樂保存與教學系統,是在其父祖輩的基礎上首次建構的臺灣北管音樂較完整的體系。至今高齡88歲的邱火榮仍致力北管音樂教學,他說:「只要還能教,就不會停止。」
本地The Place:台北
《本地:台北》採集團隊深入台北,試著從每則故事裡感受這座城市的樣貌。在台北,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這些在不同領域前進、 實踐及定義美好生活的人,無論是否台北出身,分享的其實沒有特別不同。許多已經實現的夢想,不只自己獨享,也與其他人共有。
漫慢畫:賴威帆創作展
展名「漫慢畫」代表著兒時對動漫的喜愛,也因為這份對創作的熱忱讓賴威帆在藝術之路上堅持不懈。此次接力展為賴威帆的首次個展,作品呈現的類別多元,有水彩、油畫、壓克力、歐洲漫畫、插畫等,以各式媒材技法呈現繪畫的多元性,也將其一路走來的作品及歷程做更具故事性的展示。「漫慢畫」讓創作如同日記一般,除了繪畫更是生活,記錄著創作之路的人生風景。
紙上乾坤:張秋山的糊紙藝術
藝師張秋山,人稱「朝枝師」,臺北大龍峒傳承百年的糊紙老店「茂興齋」第三代負責人,祖父張根乞、父親張通草皆為臺灣北部夙富盛名的糊紙司阜,老店曾連續十三年承製雞籠中元祭主普壇。張秋山以糊紙屋厝的製作最為擅長,其剪紙技藝更是一絕,作品呈現了老臺北的經典色彩。本書帶您瞭解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的歷史與現況,並以茂興齋及張秋山的故事和眾多老照片,與您一同穿越時空,一窺老臺北糊紙技藝的精彩與美麗。
林智信全集(全三冊)
1936 年出生於臺南歸仁紅瓦厝的林智信,是戰後臺灣藝術家中,作品貼近土地、結合生活的傑出創作者。童年艱苦農村生活,成為日後創作的養份。其創作擅長情景的記錄、描繪,更貼近生活、民俗、節慶相關的主題,成為臺灣歷史文化的一部份。《林智信全集》全方位收錄林老師各個藝術領域的作品,有版畫、油畫、雕塑、交趾陶等,與相關生平文獻,共分三卷:首卷「版畫卷」,收錄黑白、套色油印、套色水印的單幅版畫及〈迎媽祖〉長卷。第二卷「油畫卷」,收錄單幅作品及〈芬芳寶島〉長幅。第三卷「立體造型/文獻卷」,收錄雕塑、交趾陶、琉璃、天目釉、素描與史料照片等。《林智信全集》深具學術的價值與意義,也是留給後人珍貴的資產。
Start up : art for social change : a research project of National Tainan Living Art Center 2020
The National Tainan Living Art Center,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mainly serves seven regions in southern Taiwan. A key mission of the Art Center is “community empowerment.” “Art for Social Change” commenced in 2020, the preliminary case studies mainly covered the issues, approaches, influences, and potential of individual cases. Hence, it is our priority to gather information (the basic data of prominent cases, creators, and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s) and then analyze the cases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related issues, art forms, the approaches of artists, and how communities participate in the cases and their influenc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in a forum. Artists and professional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were invited to giv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prior to publication. During the forum, experts held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to exchange ideas about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resources and sustain the development when introducing art into communities. Open conversations from the discussion have also been edited for inclusion in the book.
2021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附光碟]
我國自 2003 年起每年進行《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之編撰與出版工作迄今已進入第18年,藉由年報的出版,記錄、分析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況。
覕相揣(臺語版)[精裝]
國立臺灣博物館團隊專業監修、波隆那插畫展入圍畫家鄒駿昇以充滿古典美感的筆觸,描繪出奇想與真實交織的故事,一本兼具科學與美學的迷人創作。 這是一場跨越150多年的捉迷藏,至今仍在繼續。 150多年前,熱愛生態調查記錄的英國駐臺領事斯文豪,買到幾張美麗的獸皮,上頭有著雲朵般美麗的塊狀花紋,深受吸引的他不僅將其以「臺灣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之名發表,更根據毛皮繪製了一張栩栩如生的雲豹圖像,流傳至今,但他卻從未親眼見過臺灣雲豹。 一個世紀過去,一個做著尋找臺灣雲豹之夢的青年姜博仁,從大武山區開始了他和雲豹間的「捉迷藏」,他深信,這個已經數十年未被目擊的美麗身影,只是暫時未被發現。他和團隊一次次深入山林架設自動照相機,也一次次無功而返,直到2013年,他們不得不氣餒宣布臺灣雲豹極有可能滅絕的消息。 「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了你……」 這是縈繞在斯文豪和姜博仁心頭的問句,也是仍在關心臺灣雲豹的人們心中的盼望,臺灣博物館至今典藏著日本時代所留下的雲豹標本,肩負向民眾訴說雲豹故事的重任,因此臺博館邀請插畫家鄒駿昇繪製《捉迷藏 Hide Seek 》繪本,帶領讀者與斯文豪和姜博仁一同踏上追尋雲豹之路,並在路上看見臺灣山林越來越深的憂愁。 繪本插畫榮獲2022 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Winner。
木單車工藝製造現場 第二話:雕・灼
本書為以木材結構在單車發生的可能,以自發性投入技術探勘、材料加工研究及試驗設計與研究開發做為台灣單車開發工藝發展跨領域創作技術推廣書籍。
飛墨橫山: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國際書藝展[線裝]
橫山書法藝術館為臺灣首座由官方經營之書法藝術主題館,肩負推動臺灣書法藝術保存、研究、發展與推廣之使命,以奠基書法研究與教育、形塑在地藝文特色、促進國際書藝交流為目標。開館首展「飛墨橫山」由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黃智陽教授擔綱策劃, 邀請臺灣、中國、日本、韓國、德國、芬蘭等地共51位藝術家,透過「溯源」、 「尋新」、「對語」、「跨域」四個子題,展示書法藝術傳統與當代的對話,探索書藝創作的時代趨勢和美學思維。
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軟精裝]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灣攝影展「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展覽專輯,收錄有策展論述、展覽專文、展覽作品圖版、展出文學家作品、藝術家簡介等內容。
歌仔戲《燕歌行》與敘事設計
本書從東西方戲劇美學發展上的比較為始,介紹近百年來設計思潮的變化,及其與同時期發展的歌仔戲之間,如何交織演變出現代劇場歌仔戲的多變風貌。作者王世信專擅舞臺設計,特以唐美雲歌仔戲團所製作的精緻歌仔戲經典劇目《燕歌行》為主要案例,詳述其與劇團共同營造屬於當代美學的歌仔戲之過程及精彩成果。
第三屆臺灣陶藝獎(卓越獎+創作獎/實用獎/新銳獎共2冊)
「2021臺灣陶藝獎」以「見證典範、創造未來、豐富當下」之精神,分別設置「卓越獎」、「創作獎」、「實用獎」與「新銳獎」四大獎項,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本書重新省視台灣、日本乃至東亞區域之間「越境」的歷史、文學、戲劇現象,其中如何呈現移植、抵抗、消長、互補與易位的諸多面向。構成為三部八章,第一部主要以「敗者史觀」重新檢視參與「乙未戰役」而渡台的「敗者」集團,以及之後承襲「敗者」系譜的渡台日人其殖民事業與文業。第二部透過「戲劇現象」觀察日本帝國境內乃至東亞的人流與政治脈動共振下,如何產生錯綜複雜的網絡。我們看見日本戲劇的近代化透過「演劇改良運動」帶動戲劇改革,與日本帝國擴張的時程與日俱進,「新領土」台灣也成為展演帝國欲望的新舞台。第三部主要探討活躍於日本「內地」的台灣混血詩人饒正太郎與在台日人作家坂口䙥子的「易/異地書寫」。台、日重層與流動的歷史、戲劇與文學現象,有時強化,也有時顛覆二地的「政治力學」關係,甚至在東亞區域遊走,尋求連帶,企圖游離於「帝國霸權」之外。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是本書希望能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出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才能被看見。
陳雕新創‧松青葉茂-陳松雕塑展[精裝]
成長於大肚山又回歸大肚山,一生執著於石雕的陳松,數十年孜孜不倦於創作和培育後進,對所有想學習的人敞開大門,只為石雕藝術能薪火相傳,這份無私的奉獻,著實令人敬佩!而本次展出,為歷年來各系列主題之精品,更是不容錯過。這是用雕刻刀刻劃的精采人生,相信一定能讓你抽離凡庸的日常,帶來對生活更深刻的思考。
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 增修版(上)[軟精裝]
介紹天然染色的範疇(植物染、動物染、礦物染)、植物染材認識與採集、植物染色工序、染材前置處理、染液色素萃取,以及臺灣47種優質的植物染材以,分別以蠶絲及棉布染色後,並經由無媒染,以及石灰、醋酸鋁、醋酸錫、醋酸銅、醋酸鐵等5種媒染劑進行媒染處理,以呈現不同的發色試樣,探討更多臺灣在地色彩資源,逐步建立臺灣色彩資料庫體系。
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 增修版(下)[軟精裝]
介紹藍染工藝的範疇,包括藍植物種類、色素萃取、染纈技法(蠟染、型染、絞染、夾染,以及臺灣42種優質的植物染材,分別以蠶絲及棉布染色後,並經由無媒染,以及石灰、醋酸鋁、醋酸錫、醋酸銅、醋酸鐵等5種媒染劑進行媒染處理,以呈現不同的發色試樣,並補充相思樹枝葉染、印度茜染、澀柿染、世界重要紅色染料-胭脂蟲染等染色打樣及過程記錄等內容,探討更多臺灣在地色彩資源,逐步建立臺灣色彩資料庫體系。
2022臺中市女性藝術家邀請展專輯
「臺中市女性藝術家邀請展」,希望能以女性藝術家的視角,推動兩性平權的觀念,消除傳統文化的性別歧視,讓女性藝術工作者透過這個聯展交流平臺匯聚,連結彼此、相互激盪,形成一股藝術文化持續發展的力量,也讓更多民眾認識臺中在地女性藝術工作者,參展藝術家們以多樣的創作媒材傳遞她們對當下的細膩觀察,包括墨彩、書法、篆刻、油畫、膠彩、水彩、雕塑、工藝、攝影、其他(含壓克力、複合媒材)等,在作品風格上,可能專注於具象、抽象或半具象。無論何者,我們皆可透過作品看見她們從人生經驗中淬鍊出來的生命風景,各自精彩、各自風華,值得你我細細品味。
市民畫廊:雄‧蓋‧麗‧駭-高雄雕塑協會聯展
「雄.蓋.麗.駭-高雄雕塑協會聯展」由全體協會成員加上創始發起人,共計23位作者49組件作品所構成。創作媒材與形式的多樣多元,說明此團隊正是以開闊與自由的精神所組織,具備港口城市見多識廣的胸襟。展覽在此條件俱足支持下,可以總攬從聲音到物件的異質造型表現,尋藉著木刻、青銅與精緻金屬的道途,漫遊至另闢蹊徑的織品、水泥與發泡劑,乃至紙漿、陶瓷、玻璃的豐富境地,從新認識雕塑的時代意義。
時‧光景:李貞慧創作個展專輯
本書收錄「時.光景—李貞慧創作個展」展出內容。藝術家李貞慧將水墨線條轉折運用於膠彩創作中,並擅長用貼箔營造光影淋漓的效果。作品風格自然清雅、氣韻生動又兼具光彩迷幻之美。李貞慧長年觀察東海校園景色,試圖捕捉光影的變化為其創作上追求的目標。光線的變化除了在作品中展現不同的亮度和色澤外,也呼應其內心對時序改變及生命消逝的感嘆。本次展覽為「2016東海光•景—李貞慧創作個展」的延伸,2016年的作品以東海為主軸,透過不同的時序及季節呈現光影不同的面貌;本次展出作品偏向對於景的描繪,希冀能描繪出東海靜謐優雅、詩意盎然的各種景緻。
遇見那個想念的自己:唯獨妳懂的第二人生圖寫心事
50篇圖寫心事X50句歲月呢喃全書以第一人稱轉譯並透過插畫真實紀錄8位生活在雲林,為第二人生奮力拚搏的女性心裡話與心裡畫。「最孤獨的不是一個人過日子,而是連找個人說句話都覺得奢侈。」「我想揹著背包去旅行,採集每個地方的土壤,當成一種陶藝的創作元素。」「會不會害怕自己已慢慢變老?不管活到幾歲,別忘了都要好好整理自己。」當孤獨來襲時,她們誠實的分享每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受。當老去不是聽說而是正在發生時,她們學習說出擔憂和回應。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過生日、一個人去看病,在被貼上孤獨標籤的雲林角落,存在著一群看似孤單卻又獨立且獨一無二的大人女子。她們有的人獨居、有的人失婚、有的人喪偶、有的人正面臨空巢期,有的人至今仍無法消除失去另一半的空虛感。她們曾經是妻子、媽媽、媳婦,也曾專屬於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名字,只是一不小心,她們就把自己給遺忘了,直到有一天,才再次遇見那個想念的自己。這是一本真實紀錄8位生活在雲林,為第二人生奮力拚搏的女性心事圖文輯,透過雲林縣政府與雲林縣婦女保護會所共同規劃的「歲月療天室」,在第一線社工、藝術治療師的引導下,她們真誠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赤裸剖析自己內心最深層的一面,敘述一個從女孩到女人、甚至當進入第二人生階段時,內心的悸動、害怕、恐懼、孤獨與渴望。看著她們如何走過人生幽谷,看著她們如何度過空巢的失落,看著她們如何面對緣分羈絆的考驗,看著她們如何接受歲月對自己的殘酷,這一次她們終於願意把心打開,讓更多人能夠走入她們的世界中。透過文字與插畫的轉譯,看見女性在面對第二人生時的心裡話與心裡畫。50篇圖寫心事X50句歲月呢喃全書以第一人稱改寫並透過插畫真實記錄這一段段動人的內在心事及絮語。面對生活滋味、孤獨時光、老後生活、過往牽絆與夢想人生,且看這一群大人女子,娓娓道來如何回應這5種生命印記。這些看似微小卻極具生命厚度的故事,不在遙遠的他方,而是真真實實的發生在雲林,甚至是你我身旁某位擦身而過的女性。願以此書獻給許多走過孤獨,看似獨立卻又獨一無二的大人女子們。唯獨妳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