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蕃種族寫真:附理蕃實況
本書透過攝影師成田武司所捕捉的畫面,重現原住民族豐富的時空圖像,並反映近代人類學對原住民族客觀分類的結果,泰雅、賽夏、鄒、布農、魯凱、排灣、阿美、卑南、雅美等九族。照片呈現出早期原住民族的身體、文化風俗、生活習慣的樣貌,他們的神情即使在制式人類學照相中,仍顯現出自信,還有關於原住民族部落的位置、人口數量、語言比較表等。附錄有臺灣總督府「理蕃」的日警軍征伐實況、裝備及設施。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本書探討了飲食文化和技術之間的複雜關係,其中包括口味、品嚐和分銷等各種問題,因為它們從技術的物質和非物質方面出現並涉及到技術的物質和非物質方面。 這些辯證法對於我們理解食物品質、文化偏好、身份和界限、飲食文化的全球化以及我們創造和生活的所有感官景觀至關重要。This book examin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which encompasses the diverse issues of taste, tasting, and distribution as they emerge from and engage both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aspects of technology. These dialectics are crucial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food qualities, cultural preferences, identities and boundaries, the globalization of food cultures, and above all the sensescapes we create and live in.
2023記事案曆《國家寶藏》
1984年是我國「國家公園元年」。當首座國家公園在南台灣墾丁設立以來,至今已有了九座國家公園,代表我們擁有最獨特及豐厚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如此多彩繽紛的樣貌與自然資源,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國家級珍寶。這些寶藏蘊藏在不同地區展現:從拔地聳立的峻嶺高山,到出海口的沖積潟湖、從珍珠分布的離島到深邃廣袤的海洋。天然資源的豐富、深刻歷史的厚度,以及生態物種的多元活潑,都讓身在台灣寶島的我們引以為傲,值得向國際推介。 2023年記事案曆《國家寶藏》,我們特別規劃以「時間」為軸線,藉由將最在地的自然生態美學融入手作繪畫,隨著時令推移、季候流轉,用幀幀精彩插圖,帶領讀者親覽台灣國家公園當令之美,從細緻的筆觸,體會福爾摩沙大自然的脈動與氣息。台灣之美,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好好珍惜。
墨水河:第十一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本書收錄第十一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依徵文類別編排,分為小說、散文、新詩、古典詩、臺語詩、客語詩、童話、國高中職生散文,收錄等42篇作品等。本屆臺中文學獎設立 8 個文類,分別是小說、散文、新詩、古典詩、臺語詩、客語詩、童話、國高中職生散文。來自世界多個地區近 1,634 件的來稿,經過兩個審次,38 位評審選出42 件精采且多元主題的作品,再次展現臺中文學書寫風氣的旺盛勃發。
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
北縣美展在1990年代率先展開公辦美展的變革,它不僅打破媒材分類的競賽模式,也開啟了政府邀請策展戶外裝置的先聲。本書由學者蔣伯欣主編,彙集兩百件相關檔案,並邀請呂佩怡、游崴、陳寬育、楊佳璇等藝評家,從環境、垃圾、噪音、影像、身體等不同角度專文,評析北縣美展在淡水河流域,如何以各種體制內外的前衛實驗,成為當代藝術流變的場域,期能提供一兼具在地脈絡與全球視野的展覽史。
無界∞鏡相:科學攝影事件簿2020-2021[精裝]
《無界∞鏡相:科學攝影事件簿2020~2021》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系列第4本專書,主要集結第六屆39組和第七屆62組科學攝影得獎作品。徵集科學影像就是徵集世界,「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比賽徵集各種公民科學角度的探索,活動舉辦7屆以來,累計合於參賽資格投稿作品4171件,得獎作品390件。並在影像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創新、友善的知識技能和科學態度,推出5場特展,31場巡迴展、32場科普教育活動、相關網站20筆,參與人數超過135萬人次。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年報2021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桃園市政府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館,在名稱中強調了「生態博物館」的意義,於富含居民活力的大溪,木博館就像是大溪的文化平臺,整合眾多文化活動與資源,推動社區營造與文化資產保護。邁入第 7 年的木博館秉持初衷,致力達成創館時的理念。本書介紹以歷史建築構成的展館群,呈現人力配置與經費運用,同時闡明木博館核心精神與關注的議題,記錄相關的重大事件,希望讓大眾深入了解木博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著重居民「參與、共學、行動」的方針,結合「現地保存」的概念,推動文化的保存、活化,期許自己成為不斷成長的博物館。不僅展館均為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更結合社區居民與街角館、社頭等夥伴,讓大溪的文化可見於各種空間之中,朝著「大溪是座博物館」的目標前進,其成果亦在本書中呈現。
小記南方一萬天:屏東縣作家作品集
擔任地方記者長達38年,在過去將近一萬天的日子裡,看到家鄉與自己一天天轉變,有的趣味,有的深刻,有的又千轉百折,縈繞人心,希望透過文字,寫下過去一萬天所遇到的家鄉人及家鄉事,書寫的並非新聞事件,而是從菜鳥到老鳥的記者本心。雖然時代變得很快,記者的工作形式及角色有了很大的轉變,但何其有幸,我曾經是偏鄉的一名記者,有過一萬天值得小記的精采生活,希望為廿世紀末的記者型態留下一點點註腳,同時書寫一個家鄉人的心。
詩,全境擴散:2022臺北詩歌節詩選
本詩選為2022年臺北詩歌節所介紹之與會詩人作品集結彙編。以「詩,全境擴散」為主題,強烈呼應後疫情時代心靈療癒的渴求與想望。策展人鴻鴻及楊佳嫻挪用了描寫病毒蔓延的詞彙,並反轉意象,希望詩歌節活動,就像飛散風中的蒲公英種籽般,讓詩的美好和勇氣,也在這座城市裡擴散開來。詩選集結多位知名詩人與會作品,透過詩歌帶領大家飛越界限
「百繪詩采 再現容顏」新竹公會堂開幕展:林耀堂×翁金珠×謝嘉亨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之歷史建築「新竹公會堂」跨越百年歲月,修復完工後重新開放公眾使用參觀。「百繪詩采 再現容顏」新竹公會堂開幕展由邱萬興擔任策展顧問與曾仰賢擔任策展人,邀約林耀堂、翁金珠與謝嘉亨3位藝術家展出。翁金珠以鋼筆描繪記錄,展出臺灣八個公會堂的建築生命風華;林耀堂以遇見詩人的文字風采,在十幅銅版腐蝕版畫的人物刻記中,揉合文字與詩人肖像傳神的容顏;謝嘉亨以承載常民日常生活往來交通重要的火車為題,透過泥塑與「閃光釉」的細膩寫實,再現維妙維肖的老火車陶藝作品。三位藝術家從懷舊中找到藝術生命的創新紀實,從時代歷史歲月中找到寄情人們真實的日常。本展覽專刊收錄策展論述與展出藝術家作品圖錄。
2021臺北市衛生醫療年鑑(電子書隨身碟)
臺北市衛生醫療年鑑2021記載衛生局暨所屬單位2021年推動各項公共衛生及醫療預防保健各項業務執行之成果,以及推動健康城市的努力。
走在鋼索上的特技之花:張元貞藝師教學與傳承(附光碟)
走鋼索是特技表演中最受觀眾歡迎的表演節目。走鋼索人站立於數十公尺高的鋼索上緩慢的行走,觀眾屏息注視表演者踏出的每一步,空氣中凝結著緊張的氣氛,令人不敢大口喘氣。表演者於高空的鋼索上展現站立、舞蹈、翻滾、騎獨輪車、疊羅漢等不同技巧。走鋼索人具備高度駕馭物件能力及身體超乎常人的平衡控制力,呈現出高、難、險、美的技巧。本書透過文字及影音記錄張元貞女士豐富的生命史與精湛技藝,本書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張元貞女士的介紹、走鋼索的歷史及走鋼索的身體行動方法。第二部分為張元貞女士的鋼索教學與傳承。將張元貞女士學習走鋼索的方法、表演心得及多年教學經驗整理為教材,祈為練習走鋼索技藝的學生和教師有所參考及依循。
審計部專案審計報告: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執行情形
本專案審計報告揭露審計部審核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執行情形,政府為邁向114年非核家園目標及兼顧國際減碳承諾,逐步提高天然氣、再生能源發電比率(105年底分別為31.54%、4.82%,至110年底分別提高為37.23%、5.99%),並降低燃煤、核能發電比率(105年底分別為45.90%、11.99%,至110年底分別降低為44.30%、9.55%),能源轉型已有初步成效。惟仍有天然氣設施、再生能源建置進度未如預期等情事,經審計部促請經濟部及能源局研謀改善。行政院鑑於推動能源轉型過程牽涉全球減碳、產業轉型、空污治理、環境保育及用電習慣等議題,相關規範制定與溝通協調尚非一蹴可幾,且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原物料價格、人力調度及施工進度等,除研擬相關防疫機制外,權責機關已定期召開會議,積極輔導與協助廠商排除困難,經濟部並於109年11月核定「能源轉型白皮書」、110年9月公布「能源轉型白皮書109年度執行報告」等,積極推動能源轉型。
TRCCS Biennial Bulletin「臺灣漢學資源中心」雙年刊 創刊號
本刊主要是介紹本館自2012年起推動海外設置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在過去10年之間,國家圖書館與TRCCS夥伴機構的合作,留下甚多寶貴的學術交流成果。值此TRCCS邁入十週年之際,國家圖書館特別籌劃編輯此《臺灣漢學資源中心雙年刊:國家圖書館「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十週年慶創刊號》,希望藉由此刊物的發行增加海外42個合作據點的溝通交流,並凝聚其向心力,以及將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成果分享推廣。
映像.臺北城:百年經典建築影像展(作品導覽集)
傳統的建築欣賞,若非現有實物,則只能從圖紙、相片、和有限文資來知其梗概。但這種觀覽方式有其侷限,即觀賞者容易被專業圖說混淆,或被既有的模糊相片所困擾,因而欠缺臨場感而難以引起任何共鳴。因此,「映像。臺北城-百年經典建築影像展」針對日治時期臺北城新式建築,且當今已不存在的經典建築為主要的展示目標,重現已消逝之建築還原影像。策展人潘建築師透過嚴格考據及電腦數位影像科技,搭配地籍圖說、空照圖及已知照片,一點一滴將不存在的建築重建回來。希望藉由高解析度的大型全彩圖像輸出,還原建築原貌,讓大家有機會了解:原來,臺北曾有過這樣的經典!
詩情畫意:2022彰化詩歌節-第三屆小文青詩畫作品輯
經由詩畫原創性與想像力合奏激躍而生的美麗火花,編輯如繪本般的詩畫集,取材遍及生活層面與地方特色,在各組優選的詩語形式和圖像構成上,亦展現出孩子們閃爍的想像與創意,同時在幽默與趣味的詩句背後,不乏對社會環境作深刻觀察與省思的作品,精彩映現互動,引燃文學與藝術創作的美好榮景。
磺溪文學第30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這個城市,有雨
以成熟的語言技巧,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意象與想像力空間,藉由以讀者互通的感官經驗娓娓道來;如詩作〈白開水〉,以平淡、隱微及生活中簡單如呼吸般的事物傳達對妻子最深刻且不能或缺的存在,沒有激情,但蘊藏著款款的深情。題材的開闊,作者走出戶外,面對地景、歷史,以及各階層的人物,為他(它)們寫詩、立傳,使詩不再屬於個人的事,成就了詩的更多可能。
磺溪文學第30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咖啡的旅行
是一本很特別的散文集,特別在二個部份,一是題材,就如作者所言,是一種交易,以一本書換一杯咖啡,或一個故事;二是結構,作者善於觀察,文字技巧、語言修詞精練,以報導文學的眼光,深入表象的世界,揭露深層的人性或精神層面的真實,將咖啡的精彩故事傳遞下去。
磺溪文學第30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你就是我所有的喜歡
充滿一種,成人之前,小情歌一般的“豐富的表情",非常輕盈、乾淨,和外頭世界的暴力,隔著一層玻璃牆或雨幕,讀時感覺到這些詩的靈性在這其中搖曳、迴旋。詩集多處用到雨中感覺、海浪的沖刷,或黎明、黃昏時光影的移動及作者的獨白自語,讓有一定年紀的讀者,彷彿被那輕盈但已瞭世間悲歡離合、遺憾缺陷的“如歌的中板",溫柔的打動。
磺溪文學第30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鄰坡室庚辛吟卷
本集共八卷,約四百九十首,皆律絕近體詩,中以七律為多。俱屬民國一百零九年、一百一十年作品,名之曰「鄰坡室庚辛吟卷」,鄰坡室者,實以家近東坡路,為出入彰化所必經故也。此兩年夏曆干支分屬庚子、辛丑,舉世大疫洶洶,多閉門不出,戶外活動僅清晨之田野散步、返里之果蔬整理,聞見偶有所得,輒形諸吟詠。白日無事,則以檢尋所藏古籍遣興,一一以詩誌之。其間庚子夏、冬,疫情稍緩, 兩度浯洲之行,先攜眷遊小金門,夜宿「水調歌頭民宿」, 登建功嶼,訪陽宅、碧山、沙美等于役舊地,重過瓊林蔡氏祠宇,有七律十首紀之。之後再應金門文化局之邀,赴該局審查「金門進士叢書」。遂趁機重訪金城浯江書院、後浦勝跡,再夜登三角堡遠眺廈門燈景,又重探疇昔服役之金東故壘,由湖山灣歷許白灣而返,登觀測所、走地道、覽廢棄遺構,五十年前刁斗森嚴之后扁陣地,或委於荒煙,或淪為牧場,撫今追昔,感慨獨深,得七律十二首,蓋兩年之間少見之遠行也。又前服務臺灣文獻館,即往昔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多接觸史蹟文物,回思青少年時代農村記憶,今俱不存,頗有記存使命,賡續早年之作,得「續鄉物雜詠二十首」,亦足反映防疫生活之點滴。諸詩編年錄存,並以四季分卷,其中庚子夏詩作較多,釐為上下二卷,即庚子凡五卷,辛丑則限於篇幅,只收春夏二卷,再選「劫中藏書百詠」篇什若干,為第八卷,其他俟之異日別編一集。
建縣三百年 百詩爭鳴專輯[精裝]
為慶賀彰化縣邁入300年,辦理百詩徵件入選新詩50首、傳統詩50首,共100首;聚焦彰化在地詩人、作家及寫作好手,以「詩」書寫彰化獨特的人文風貌並集結成冊,傳承優良的文學風氣,深化本縣文化底蘊。文化局希望藉由「建縣三百年-百詩爭鳴」發掘文壇中更多的優質寫作好手,書寫彰化在地的這份美好,綿延在地文學悠遠的精神。
第23屆磺溪美展[精裝]
第23屆「磺溪美展」分為油畫水彩、水墨膠彩、立體工藝、數位藝術、書法篆刻及攝影六大類,本次參賽作品競爭激烈,主題豐富、多元,傳統與創新兼具,寫實、寫意、幻想或抽象風格各異,創作者除在畫面構圖上費盡心思,同時在創作手法上不斷推陳出新,無論在藝術技法表現或內涵深度上,均深獲肯定。
年輪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
二戰結束後,宜蘭太平山林場為全國最大林業生產地區。太平山林場下轄太平山工作站與大元山工作站兩大伐木作業區域。其中,大元山為戰後台灣人自行開發的林業生產區,但也是最早結束的伐木作業區。林清池先生,昭和3(1928)年出生,戰前進入宜蘭農林學校就讀,戰後初期從該校高等森林科畢業,經考試及格分發任職於當時的臺北山林管理所羅東分所,1960年林業組織調整後進入蘭陽林區管理處(後改稱羅東林區管理處)服務,因其林務專業與工作態度,曾被派任擔任大元山工作站及大平山工作站主任,是戰後以來,唯一同時經歷兩工作站主任者,亦是極少數受日治時期林業教育並親身參與現場伐木作業之林業專家。他以一己之力編寫、出版《太平山開發史》一書,並自行翻譯日文出版。《太平山開發史》一書,不僅記錄太平山地區伐木時期的技術,也傳承了臺灣林業文化資產,成為今日認識與了解戰後臺灣林業發展歷程最重要之著作。本書為林清池先生的生命史專書,透過林清池先生個人生命經驗,為二戰前後宜蘭的社會生活,戰後宜蘭林業發展、現場伐木作業情形等留下重要的時代紀錄。
浮生幻景:李貞慧膠彩藝術[精裝]
李貞慧老師1961年出生於新北市三峽區,1983年進入東海大學,為該校美術系成立後的第一屆學生,就學期間師承蔣勳、林之助、詹前裕等教授,奠定美學概念與膠彩創作的基礎。為精進所學,於1990年赴日本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藝術學碩士,學成後返回母校東海大學任教,曾兩度擔任美術系系主任,化育莘莘學子無數。李貞慧老師投入膠彩創作近四十年,此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的邀請展依其多年的繪畫歷程作完整的呈現。從專注於素描寫生、筆法精緻細膩的「萌芽試探系列」、到赴日求學後融合日本現代技法與自身成長底蘊的「試煉嘗試系列」,逐漸轉變為隨心揮灑、虛實交錯的「蛻變系列」,再到近期探討人生歲時體悟的「時光行旅系列」,蓄積多年的各階段經典創作,風格多變,各有特色。李貞慧老師的作品有著寧靜且具生命力的意境,日常生活中的樹、石、藤、山景、光影、草叢是她常見的取材。她擅長透過膠彩富紋理的礦彩特性及銀箔、黑箔的質地轉化及變幻,層層疊染出大自然的美。從細節品味,可看出老師對媒材精確的掌握,從整體畫面欣賞,則能體會到內在心靈及情感的釋放。
變成恐龍(南海藝教叢書186)
我是三年級的學生,我一直很想變成恐龍!想想:如果變成恐龍,就不用吃蔬菜、不用寫功課、不用準時上學……還有數不清的好處。最近,我用驚人的發明讓自己順利變成恐龍,接下來,我還有更多的計畫想要實現……「變成恐龍」是一個超級天真豪爽,而且童話趣味十足的幻想。整體結構,從任性的恐龍,巧妙的帶領讀者愛上超級有用的恐龍,相當特別!圖畫的生動,來自於充滿個性的造形和誇張的表情,以及平面散置,如圖鑑般的構圖形式。分成兩種尺寸的文字,及很有變化的說話框,都為這件作品帶來加分的效果。
哥哥!請多指教(南海藝教叢書187)
我很喜歡我的兄弟,我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壞的人!因此,這是一部親情、友情,沒有愛情的故事,我很喜歡,你一定也會喜歡。故事文本幽默風趣且敘事層次豐富,連書名都展現了一語雙關的巧思,實屬難得。以身為雙胞胎的親身經歷,描繪兄弟之情,既犀利又溫暖。構圖充滿童趣,簡潔令人莞爾,用色精簡大膽,書中隱藏了許多讓人驚喜的彩蛋,非常優秀的作品。
十四歲的生日禮物(南海藝教叢書188)
一位小畫家收到一份十四歲的生日禮物,這是什麼神奇的禮物呢?他如何用他喜歡的禮物來交朋友?這份禮物到底收藏了什麼內容?作者用得到的生日禮物(素描本和繪畫套組)串流繪製整個故事,溫馨感人且富有有創意。構圖大多為特寫鏡頭,聚焦主題明顯,素描與水彩混合構成的畫面自然而不違和,是評審一致高分通過的特優作品。我特別喜歡那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白公雞!
沒有臉的人(南海藝教叢書189)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沒有臉,只有負擔得起價格的人才擁有五官。法蘭克是一個沒有臉的青年,普通而不起眼的他,希望傳遞自己的愛情,給一個和他不同有臉的小姐。高中組最常見的創作主題無非是「自我認同」和對「制式教條」的反叛,《沒有臉的人》卻以「尋找愛與被愛」這個常見主題中展現不凡的作品,證明主題只是好作品的條件之一。作品除了造型與技巧表現出色,低彩度的色彩搭配主角圍巾的金黃,隱約暗示灰色生活的一抹微光,成熟內斂的視覺風格,是難得的佳作。
嗶波與可麗(南海藝教叢書190)
離家出走後便過著流浪生活的貓咪可麗,遇到了因雷擊產生自我意識的機器嗶波,一貓一機變成好朋友,開始四處探險,最後一起踏上尋找家的旅程。劇情輕快的從一個平凡的小城鎮發展開來,跳脫常規的圖畫書風貌,簡單俐落的色塊與線條,數位化的風格剛好和故事中的電腦角色契合,有點漫畫式的對話框和分鏡方式,筆調輕鬆,色彩強烈卻不失協調感,最後幫忙找到主人的機器嗶波也跟著一起回家,讓人感覺溫馨,是一本第一眼就會被濃郁的色彩所吸引的小品。純熟的繪畫技巧,若能在故事寫作上努力,相信未來會有很不錯的發展。
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精裝]
陳懷澄先生(一八七七—一九四○),彰化鹿港人,七歲學習漢文,一九○二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一九二○年擔任鹿港首任街長,且連任三屆,管理街政長達十二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一九三二年底卸任公職之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一九二一),還編著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全世界的澎湖人都回來
本詩集為作者第二本以澎湖為題材的詩集,共收詩作七十五首,分五輯,以行政區域一市(馬公市)五鄉分輯。本詩集中家、故鄉乃是主意象,而回家、返鄉則為重要主題之一。這本詩集昭晰動人的刻鏤了作者落葉歸根的返鄉情懷與呼之欲出的劍及履及行動。
東禪韻‧西勁道:廖本生油畫創作專輯
本次展覽以東禪韻.西勁道做為一個研究主軸,是將大自然與植物之生命力為計劃主軸元素,展出不同花卉的性格與人格特質的暗示.透過不同色彩與色塊的分割,表現每種自然花卉的各種風貌.廖本生早年創作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後期則朝向純抽象風格邁進。他的繪畫帶著強烈的符號性,交融的色彩線條,在畫面產生符號湧動的視覺效果;狂烈激昂的揮動筆觸,讓觀者充分感受到創作過程的情緒起伏,更顯現其極大的感染力。平任教於大同國小美術班聘任教師、修技術學院駐校藝術家、原生畫會創會指導老師。作品風格以半自動性的抽象創作為主,任顏料恣情揮灑、塗抹,展現東方思維之風情。
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平裝]
陳懷澄先生(一八七七—一九四○),彰化鹿港人,七歲學習漢文,一九○二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一九二○年擔任鹿港首任街長,且連任三屆,管理街政長達十二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一九三二年底卸任公職之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一九二一),還編著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冷不防(隨書附別冊)[精裝]
風雨中前進的力量,戰火下的蒼生群像繪本《冷不防》以臺灣文學家、歷史學家楊雲萍收錄於《山河新集》的六首詩作〈風雨中〉、 〈冷不防〉、〈裏巷黃昏〉、〈市場〉、〈菊花〉、〈鳥〉為基礎,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邀請繪本作家王春子就楊雲萍的戰爭詩進行重新改編、繪圖,創作出跨越年齡限制,適合一般民眾、親子共讀的戰爭詩繪本《冷不防》,推廣臺灣文學作品。 為使一般大眾也能感受、理解二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飛機對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發動的空襲,臺灣曾被轟炸的歷史、當時人民的生活背景,繪本從楊雲萍與女兒之間的親暱互動出發,描繪父女相伴走過戰爭的情感,以及詩文使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與深刻。王春子的繪本創作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戰爭時期的臺灣街道,一窺繁華而枯榮的巷弄窄縫、蕭條無肉的市場、庶民百姓的真實生活,冷不防大地哄響,石頭也疼痛得喊叫出來⋯⋯ 《冷不防》的圖畫細膩地刻劃出戰火下的蒼生群像,述說戰爭忽然襲來,令人措手不及的倉皇時刻,玻璃窗破裂、菊花瓶搖晃,脆弱時代下人們躲避戰火的心境與故事。願我們永不遺忘楊雲萍詩句中的警醒與希望: 「⋯⋯暴風雨後要前進,要想念暴風雨後要來的前進。」——楊雲萍,〈暴風雨之後〉(1943.7.22) 隨書含別冊專文:蔡易澄,〈楊雲萍與他的戰爭時代〉別冊專文透過「以後的人還會記得嗎?」、「風雨中:世界將要陷入混亂」、 「部落生活:決戰時期的派遣作家」、「鳥:敵人從空中降臨」、「史家詩人:記住臺灣的承諾」五個章節,描寫楊雲萍的生命歷程及創作關懷;並以簡明扼要的歷史年表羅列出楊雲萍置身於戰火下的時代背景。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跨文化的考察
這本論文集包含六篇論文。其中,兩篇詮釋學論文,分別討論「詮釋學之跨文化及脈絡化」、「中國詮釋學是否可能」之二個重要論題。又四篇概念史論文,由觀念史觀念史研究範式的考察,進入中國的「主義」概念、漢字文化圈的「屬國、屬邦」論述、越南近代「忠」、「孝」、「義」等概念詮釋的具體討論。。藉由此書,可以看出日本、韓國與越南儒學與中國儒學雖密不可分,但卻有獨特的開展與特色,也能累積臺灣學界對日本儒學、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詮釋與結構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論文,出自「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大主題是詮釋學與結構主義。其中有三篇都處理了循環這個課題,甚至將中國清代學術中「義理」與「考據」並重的詮釋策略也納入循環範疇,可見詮釋學在中國經典詮釋中的效用。另一個重要主題─結構主義思潮,則起自結構主義的重要推手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他自一九五〇年代起,以人類學家的身分吸收了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的結構語言主義後,掀起了法國的結構主義風潮,影響所及包含文學批評、精神分析、文化與藝術符號學,以及現象學與結構、後結構與解構的交鋒,甚至把詮釋學也拉入結構與解構的爭論之中。此一風潮改變了人文學的時間視野(歷時至共時),也豐富了符號學與語言學的多元涵義。
物語-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圖錄
什麼展可以把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三個館湊在一起?三館的典藏特色恰好各自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臺博館)、漢人常民(臺史博),與中國宮廷/官府(故宮)的歷史與物質文化。三個不同典藏特色的館怎樣共同策展?三方看似相異的藏品如何彼此對話?看似三個對立的視角如何彼此映照出一個臺灣多元人群相遇、接觸與互動的歷程,以及豐富的物質文化內涵。展覽也試圖藉由與過去歷史與物質文化的探索及對話,讓過去與當代生活相接,進而能對當代有更多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理解與想像。三館聯合策展,原民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本書特色:★集結三館的10位策展/研究人員進行腦力激盪,聯手策劃選出能夠反映各館收藏特色、並且雅俗共賞的12大主題。★從臺博館率先登場的第1檔、以及臺史博接棒推出的第2檔展覽之文物中,精選三館文物共計326件,收錄於展覽圖錄中。★收錄2篇導讀專文,剖析前後2檔展覽的策展理念及策展語彙,以及三館如何進行合作與對話。★全書中英對照。
藝湛登-111年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紀念專輯(4張光碟)
藝湛登峯「111年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紀念專輯」收錄四位人間國寶影像紀錄片,包含游禮海的細木作、莊武男的傳統建築彩繪、江賜美的布袋戲、鄭榮興的客家八音。為彰顯對國家層級保存者之尊崇,並提升各界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觀念,爰以保存者為對象,呈現其技藝特色、重要代表作品及傳統藝術生涯之成就與貢獻,留下珍貴影像紀錄。
藝湛登-111年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授證專輯[軟精裝]
文化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自98年起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重要傳統工藝,並認定保存者(亦稱人間國寶)。110年下半年至111年上半年新增認定4位保存者。江賜美,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新增認定之保存者。十幾歲隨父四處演出,自助演熬至頭手,其從事布袋戲表演逾70年,為具代表性、少見之女演師,技藝精湛,具有指標意義。鄭榮興,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客家八音」新增認定之保存者。投身客家八音60年,嫻熟八音、北管、採茶戲等各項樂器演奏,精湛表現其流派之特有風格,並長期致力於客家八音傳承與推廣。游禮海,為新增登錄重要傳統工藝「細木作」之保存者。投身細木作工藝70多年,技藝堅實精湛,用料考究,接榫精密,雕工細緻,作品傳承閩南風格又融會西方雕刻技法,為臺灣細木作美學之代表者。莊武男,為重要傳統工藝「傳統建築彩繪」新增認定之保存者。從事傳統建築彩繪60餘年,熟悉工料、工法與工序,堅持採用南式彩繪做法,為臺灣極具代表性之彩繪藝師。無形文化資產是國家最珍貴的文化根柢,既為全民共有,其內涵更需要全民來體認;本特展以上述4位人間國寶的成就為主題,展現傳統藝術深厚的文化價值。
維古創生:110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優良個案輯(附光碟)
本次評鑑共計17處入圍,8處獲獎。為傳承與推廣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優良之維護經驗、營運模式以及具特殊價值之處,期待以這些古蹟歷史建築具體的管理成效,引導其他文化資產保存的所有人、使用人及管理人,著手進行身邊古蹟歷史建築的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善盡保存維護的職責,特編印優良個案輯出版。
杏壇生涯 黃秀政口述訪談紀錄
黃秀政教授為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並曾擔任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研究領域包含臺灣史、方志學等。本書為黃秀政教授口述訪談紀錄,共分十一章,分別為黃秀政教授出生與國校/初中階段(1944-1960)、省立嘉義師範與實習/服務時期(1960-1966)、大學與實習/服役時期(1966-1973)、從碩士班到博士班時期(1973-1987)、興大歷史學系主任時期(1987-1993)、興大主任秘書/臺中夜間部主任時期(1993-1998)、興大專任教授時期(1998-2001)、興大文學院院長時期(2001-2004)、興大院長卸任之後時期(2004-2009)、興大教授退休之後時期(2009─)、斷弦餘生(2019─)與附錄等,以黃秀政教授人生各階段與職務的轉變進行劃分。從中可看到黃教授對待人生的態度始終為「與人分享,全力以赴」,其不僅僅在學術與教育場域盡己所能、無私奉獻,更無畏艱難,為中學臺灣歷史教育奠定基礎,並為地方史留下豐富的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