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書藝新契機:1949渡海書家特展[線裝]
本書共收入26位典範書家、書畫名家、學者書家,分就不同面向,討論1949 年前後大陸渡臺書家之特質及成就。本書之特展由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講座教授黃冬富擔綱策劃,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杜忠誥擔任策展顧問,從26 位具代表性的渡臺書家,依照他們的多重身分與養成背景而來的不同書藝面貌,規劃選件與分區展示。渡臺書家的影響深入臺灣社會,在地方民間及文教界吸引眾多的書法愛好者。本次展出之36件精選作品,除了本館典藏之外,尚有多件首次曝光的私人藏品。期待以展覽作為橋樑,串連民間收藏,一同促進書藝在當代的延續與創新。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蘇東啟案史料彙編(全四冊)[精裝]
本書整理近來有關國安情治機關的政治檔案清查成果,搭配軍法審判卷證、黃杰警總工作日記等關鍵史料,藉以呈現戰後196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本土臺獨大案—蘇東啟案的重要檔案史料。本書共分「內線蒐證與逮捕行動」、「黨政軍特與偵辦方向、「談話與偵訊」、「起訴、初審及覆判」、「『高級關係』之處理」、「各方反應與關切救援」、「考管與監控」等七個單元。
墨作‧墨像‧「非」書法:東亞書藝的當代性性
本書共收入八篇論文、二篇演講提要,分別就不同的面向,分析與討論當代書藝的發展。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黃智陽院長就「飛墨橫山」開館國際展的策劃理路,闡述當代書藝發展的地景輪廓;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蔡介騰教授以禪意思維為例,說明東亞的古典精神如何轉用為現代書法家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進而成為當代書藝的重要內涵之一;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河內利治教授比較現代重要學者對書法術語的解釋方法,分析這些解釋如何形塑現代書藝的美學思想;東海大學李思賢副教授探析書法表演活動與行為藝術的關聯;書法教育月刊社長蔡明讚盤點現代書藝的風格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蔡耀慶研究員則探討漢字藝術的邊界;佛光大學李建德副教授以問卷調查書藝創作者的背景與創作理念;國立臺南大學林俊臣助理教授,則企圖以後設視角處理現代書法語境的困境。
澹養天龢—黃羣英書藝紀念展[精裝]
本專輯共收錄黃羣英109件作品,分為四個章節:「翰墨情緣」、「篤志好學」、「泮山閑居」、「處世養和」。除了策展人的論述外,專輯中亦收錄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林進忠教授的短文,並附有黃羣英的年表紀事以及由吳吉祥先生整理的常用印等,希望能保存並記錄黃羣英豐碩的書藝成果、紀念其書藝精神。
寧靜時光:療癒走訪全臺28處宗教國定古蹟
本書藉由輕鬆的筆觸、美好的圖片,透過筆端與鏡頭來傳達作者如何感受28處國定古蹟。以寧靜時光作為書名,旨在呈現宗教的本質,引領讀者進入祥和的宗教氛圍,再輔以療癒走訪的副標,希冀讀者藉由閱讀或親訪,獲得身心療癒的功能。寺廟、教堂、祠堂等,作為建築空間,是建築藝術、傳統工藝的載體;作為生活場域,是宗教信仰、無形文化傳布與傳承的發生處。本書兼具感受性與知識性,貼近讀者,輕鬆活潑,易讀好讀,期待將屬於全民的文化資產能親切又有趣地呈現在民眾面前。
多元的吐納:穿梭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
文化資產保留與否、文化認同的衝突、多元文化意識的抬頭、差異團體平權的倡議等等,讓文化議題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因此,闡釋與探討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構築包容多元差異的公民社會、強化審議民主與溝通理性,在當前社會實有相當的重要性。 本書特別聚焦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元表述與實踐經驗,並分為兩大主題: 第一、多元差異與文化公共領域:關注族群與性別差異如何構築新的公共領域論述、對話機制如何形成,以及利益團體與權力運作之間的關係。 第二、多元實踐與文化公共領域:臺灣社會如何創新實踐新的模式,進行文化公共領域、理性溝通與審議民主的個案分析。 我們殷切盼望累積更多與文化公共領域相關之立場觀點、理論驗證和政策評估,持續提供臺灣社會更多面向的政策對話、溝通議題,並保障弱勢權力者的公共參與、深化多樣差異的認知,共同為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樣性努力!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
行我之間:蘇明華陶藝創作展/藝術薪火相傳—第12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藝術家蘇明華老師,曾任台灣陶藝學會理事長,作品曾榮獲全省美展入選、大墩美展優選、台灣國際金陶獎入選等殊榮,今年度入選第12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展覽主題為「行我之間」,透過陶藝展現蘇明華老師眼中大自然之美,以及對內在心靈的探索與體悟。蘇明華老師投入陶藝創作多年,對於自然生態及寫實質感有精確的掌握,並結合人生體悟賦予作品更深的意涵。老師期望藉由創作讓土壤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生命,並融合寫實與抽象技法呈現「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意境,同時也能觸發人們對生活細膩的感受與思考。
蔡篤釗書藝創作展/藝術薪火相傳—第12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從小生長於書香世家的蔡篤釗,年少時曾學習過雕塑,而後全心投入書法研學,於家鄉清水開設書藝畫廊,為地方藝文發展貢獻諸多心力。蔡篤釗擅長書寫經文、詩詞,字形多變,各體兼擅,行筆穩健,字裡行間充滿真情,表達內在沉靜追求生命真理。此次展出內容多元,涵蓋泥金書法、楚牘帛書、木簡、竹簡、陶器鑄刻等,希望透過書體結合對人生的體悟,帶給觀者新的啟發與感動。
新北城市繪本系列套書(共5冊)[精裝]
新北市文學推廣與出版五年旗艦發展計畫,自2017年規劃執行,至2022年已如期完成五冊新北城市繪本,分別是第一冊《啟程˙雲遊新北》的新北地景之旅,第二冊《轉角˙新北練習曲》的新北人文之旅,第三冊《蛙愛˙活水新北˙金鶴》的新北河川生態之旅,第四冊《金夕˙窩在新北》的礦業文化之旅,以及第五冊《回望˙當我們同在新北》的新北歷史鯨奇之旅。
回望‧當我們同在新北[精裝]
《回望.當我們同在新北》作為新北城市繪本系列最終章,特別運用描圖紙翻頁複影、交疊的效果,製造前後對照式的故事線、形成有連續性的動態感,一篇篇「出外人的新故鄉」的故事,交錯切換著過去與現在的對比。將新北市以大地之母之姿,幻化成一隻海翁,時而沉潛於碧綠綠的山巒之中,時而悠游於白粼粼的波濤之間,娓娓講述一段段從好久好久以前,在她眼前翻飛的故事,自渡過黑水溝為始,而聚焦在新北的變幻流動,即使跨越不同的時間,那些來到她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隻動物和每一株植物,都蒙受她溫柔而綿長的關愛與祝福。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名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在高雄展延伸企畫的部分,邀請臺灣美術史研究學者蔣伯欣博士主筆論述,與高美館團隊共同策劃具南方觀點的《光》風景,除了承續原有的展覽內容,也再提借高美館、國美館、南美館以及李石樵美術館等典藏作品加入展出陣容;此外,高美館亦藉由「大南方多元史觀特展室」南方觀點下的「關鍵典藏」回應此展探索的臺灣文化啟蒙樣貌,並見證文協引領的文化運動在1930-1960年代對南臺灣的影響,期使譜出屬於南方的新文化軸線。
美術高雄2022:抽象高雄
《抽象高雄》呈現的是藝術家以「形容詞」取代「地理名詞」,來描繪心中所感受的高雄;跳脫過往對於高雄或者所在地的敘述性觀察,轉向藝術家對身處周遭環境的反思與萃煉。展覽的中心概念為「城市」,透過藝術家的作品看到城市的獨特性格與魅力,以及多年來居住在此生活的感受。藝術家以抽象作為創作的方法,以高雄作為主題的對象,所創造出來的城市印象,在主觀與客觀之間以及各個世代藝術家在面對城市的面貌,也有各自表述的形式。更有趣的是,觀察發現,藝術家的抽象是在具象寫實之外的變形,因應時代與環境所產生的藝術體。我們可以不用再以西方主義理論下的抽象觀念來檢視高雄藝術家的抽象創作。這自成一格的抽象高雄,是想像也是情感的延伸。
織品文物專有名詞圖典
從1980年代起,推行文化資產保存政策至今,臺灣的文化資產修復與保存逐漸茁壯,但是主要發展方向仍以建築古蹟與書畫等為主,織品文物的修復與保存仍待進一步發展。有鑑於此,本書接續2010年《織品服飾紙質文物保存專有名詞類編》的基礎,進一步擴充織品文物專有名詞詞彙。本書將成為博物館從業人員、收藏家和學生的參考工具書,並以初階使用者為導向,內容涵蓋織品相關的基本名詞、織品文物材質結構鑑別、文物狀況檢視、文物保存科學及文物維護修復等方面之專有名詞。為符合臺灣博物館界在織品相關藏品蒐藏的特性,特別加入臺灣原住民、傳統織物及宗教用品相關條目,以增廣使用者的層面。
越實:李思樺陶藝創作展
李思樺老師是馬來西亞人,現職為陶藝創作者。她畢業於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曾於美國阿肯色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並榮獲《台灣陶藝獎》陶藝創作獎首獎、第三屆《台灣青年陶藝雙年展》台灣青年陶藝獎等,得獎經歷豐富。本次「越實-李思樺陶藝創作展」展出李老師細緻優雅,具豐富想像的獨特風格之作。在創作表現上,她試圖嘗試各種不同的造型與複雜的燒窯技術,明確地掌握釉上彩、釉下彩的技巧。李老師為精進創作,追求作品的更多可能性及完整性,曾向身懷絕技的大師們學習多元的創作表現方式。她曾赴日本京都向入江ヒロ子老師學習清水燒,向林發權老師學習赤繪、粉彩和新油彩,向王宣文老師學習西洋瓷繪,這些豐富的資歷,使她的作品呈現出融會貫通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陶瓷特質,成就出她的個人風華。李思樺的作品靈感來自對動物的幻想,超越真實卻又似曾相識,創造出屬於她幻想世界的「神獸」。李老師表示:「創作以人偶、擬人化神獸、器物及縟飾等複雜元素構成了我的匱乏。面對想要圓滿的慾望,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匱乏感,生理是生存、存在的慾望,心理是追求美好未來的慾望。」她將繁複冗長的創作過程視為一種自我精神治療的過程。李老師的作品以各種類型的「獸」作為造型,並且加入了「器物」的型態,在「獸」與「物」之間進行拼接、融合,兩種樣態一動一靜,在相對的差異中,尋求平衡化一的美。「獸」在每個文化裡有不同內涵,且具符號的象徵性,經歷史的更迭進而發展出庇佑、方位等的符號圖像。「器物」承載著功能性、儀式性,甚至包含回憶及情感。李老師對於不同文化的內涵、多元信仰的觀察融入作品的創作中,透過超越現實型態的「神獸」,賦予新的樣態與詮釋,帶領觀者進入她的異想世界「超越現實,越趨真實」,創造她自己的圖像符碼,另闢蹊徑。觀賞李老師的作品,相信一定會對她一層又一層細膩而豐富的彩繪及俏皮可愛卻又不失華麗的造型所驚豔。陶藝創作是一門環環相扣的藝術,每個步驟皆不能失誤,藝術家必須掌握各種特性的土、不同燃點的釉藥、燒窯溫度等多元知識,尤其李老師的作品更需每個環節精準的規劃,兼顧造型、紋飾與色彩,十分難得。本次展覽呈現李思樺老師的創作實踐,藝術創作的旅途是她自我超越以及堅持。歡迎大家前來欣賞一場揉合藝術與工藝的美學饗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21[軟精裝]
2021年初夏,國內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全國至三級警戒,藝文產業再次遭受重擊。文化部借鑒前年經驗,迅速因應,展開「紓困4.0」,本局第一時間受理申請,核發紓困款項,輔導協助有形文化資產場域與無形文化資產工作者穩定基本生計。於疫情趨緩後,本局復投入辦理文化資產藝文振興活動,重啟展演舞台,創造工作機會,於推廣中凝聚保存共識,在演出裡傳承文化美學,發展文化資產永續發展新模式。在疫情考驗下,本局加快文化資產數位轉型腳步,優化「國家文化資產網」、「水下文化資產資訊網」等入口網站功能,提供更優質的數位服務與資料整合。在文化資產數位保存方面,更未停下腳步,2021年以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定位國定古蹟維生管線配置圖,提供實用資訊,完善日常維護管理及修護作業。本局自2017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落實文化治理,連結歷史想像,於2021年取得可喜的階段性成果,各縣市政府專案計畫陸續完工結案,並迭獲「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110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獎」、「文化部第45屆金鼎獎」及「德國紅點產品設計大獎」等獎項肯定。文化資產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與地方情感,見證各族群文化傳統,無形文化資產之傳承,尤能彰顯地域獨特性與多元性,2021年本局配合「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及特展」,以新增13名保存者、1個保存團體之藝術成就及作品為主軸,呈現國寶藝師生涯,彰顯國家尊崇之美意,提升各界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而各項保存傳承活動,仍持續耕耘,不因疫情而中止,使大眾能更深入尊重及欣賞各族群傳統藝術之文化特色與內涵。在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方面,2021年本局協助進行「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和解小組」文化資產議題相關工作,發布「原住民族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空間紀念補助作業要點」,以有效保存族人空間記憶,同時推展原住民族小米文化傳統知識、部落口述傳統、國寶及重要古物等相關溯源研究及傳承推廣,帶動原住民族文化復振。文化資產是全民共享的寶藏,也是各族群交會融合的珍貴紐帶。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必能攜手前行,走出文化資產保存更寬廣的未來。
在家玩!意想不到的工藝課
配合2022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特展「我的作品未完成」展覽活動,規劃適合學齡兒童閱讀的互動式學習手冊,以淺顯有趣的圖文設計引導小朋友認識本市傳統工藝與專業職人。1.以淺顯文字介紹臺南傳統工藝以及學習手冊中使用的工種2.帶領小朋友了解藝師接案後如何思考作品的布局、構圖、人物造型3.提供組合元素,讓小朋友發揮創意,化身藝師實際操作
出發吧!神獸動物園之旅
為一本遊戲體驗書,將文資處過去調查中與動物有關的主題以童趣的方式呈現,帶領大小朋友遊覽傳統信仰的神獸動物園。書中內含9個小遊戲、2條散步路線,西羅殿主祀廣澤尊王,正殿左右壁剪黏為人間國寶王保原作品,三川殿水車堵為已故剪黏大師葉進祿作品;三川殿與正殿龍柱石雕則為分別為張木成、施天福作品,是二人在1965年對場施工之作。《出發吧!神獸動物園之旅》中不僅設計找尋西羅殿工藝的小遊戲,更規劃一條串起五條港周邊廟宇的散步路線。
多元文化繪本東南亞篇教具(手偶)
為鼓勵教師進行故事教學,設計1組10個手偶教具,並提供繪本教學活動設計、各國相關文化介紹、學習單等教學資源的教學指導手冊,期盼教師充分使用,帶給學生生動活潑的多元文化學習。
多元文化繪本第二輯(10本繪本、2本教學指導手冊)
本套書包含製作10本繪本故事書、2冊教學指導手冊。故事係以中英日越印泰緬7國語言同時呈現,介紹日本、韓國、俄羅斯及印度等4國之飲食、服裝、藝術文化、民俗文化、節慶、童話與傳說。
多元文化繪本 東南亞篇(10本繪本、2本教學指導手冊)
此套多元文化繪本系列套書包含十本繪本故事書,二冊教學指導手冊,及一套教學手偶(另售),故事係以中英日越印泰緬七國語同時呈現。策劃理念乃以兒童學習中心的教育哲學,催化新住民發揮母國文化的主動參與度,遵循兒童文學、文圖創作藝術的創作理念,進行創作實踐,以豐富多元文化教育素材,涵養國民的多元文化觀。文圖內容規劃,從兒童學習的視域,涉及個體內在心理空間、家庭、學校和社會場域間的多元文化議題,涵概泰國、越南、緬甸和印尼等東南亞國的童謠、童話、節慶、飲食、服飾、居住環境和產業等多樣性內涵。繪本名稱:四個木偶、小星星、大象我愛你、聰明的鼷鹿、好圓好圓的月亮、潑水過新年、不一樣的分享日、這兩個人在做什麼、狗與太陽、回外婆家
硯畊留痕:郭芳忠書法創作展作品集
本書收錄「硯畊留痕—郭芳忠書法創作展」展出內容。本次展出以行草書為主的書法創作,以行書為主、以草書為輔,布局上為七分行書搭配三分草書。呈現熟練潤秀、飛舞風流、筆精墨妙之美,書寫內容取材於古典詩詞的名言佳句及郭芳忠自行創作的文言雅句。
傳統建築木質彩繪修護作業手冊
本手冊面對臺灣累積近二十年來傳統建築木質彩繪實務,彙整自縣市政府、保存修護專業從業人員、古蹟保存規劃建築師、傳統工藝匠師與專家等相關人員寶貴意見,同時輔以國際文化資產修護原則與施作技術觀念,整理出彩繪修護工作可能面臨之各項程序,包括行政流程、作業項目與後續管理等階段作業參考範例,有助提供修護相關產業、行政部門及所有權人等相關人士溝通討論之語彙,未來期能順利推動傳統木質彩繪修護工作之執行,以有效保存臺灣珍貴的本土文化資產。
傳統建築彩繪調查作業手冊
本手冊旨在建置傳統建築彩繪調查各階段工作基礎作業流程與相關參考表單,例如建築空間內之彩繪編碼方式、損壞圖典、檢視登錄作業、科學檢測分析與紀錄技術規格化等,傳統建築彩繪雖有個案特殊性,但在調查上可有一個廣泛運用的方法。期能提供古蹟古物保存從業人員及相關業務等單位參考運用,為後人留下臺灣傳統建築彩繪文化資產的詳實歷史紀錄。
2021桃園市立美術館年報
桃園市立美術館作為城市藝文空間裡的重要基地,以現當代藝術為主軸,致力桃園藝術與美學教育的發展。本書記錄桃園市立美術館2021年各項業務推動實績,透過展覽、教育推廣、徵件美展、典藏、研究與公共關係等相關篇章,與大眾分享美術館的年度成果。
不經意的相遇-吳麗雲彩墨創作展
自幼生長於鄉村的吳麗雲,喜愛鄉間風光的自然樸實,無論是山野光影、田園景緻、花草樹林都是她創作的題材。吳麗雲透過巧妙排列各項自然元素,並從腦海中從「心」觀看來產生對美感的體悟。此次展覽希望讓觀者體會「一花一草一世界」,小小生命蘊藏著許多生機和內涵,大自然有其歷盡艱辛的成長,默默承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偶然有隻小小蝴蝶翩然而至,喜歡上這些,不經意的相遇。
終年喃喃自語/中年男難自語-王南人創作展
藝術家王南人老師,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現於豐陽國中擔任美術教職。王南人老師自6歲時開始學習書法、素描及水彩,習畫之路接觸各類不同媒材創作,今年度入選第12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展覽名稱為「終年喃喃自語/中年男難自語」,此次展出距離上回個展已13年之久,希望透過展覽,呈現出老師在奶粉尿布轟炸的日常生活之餘,仍堅持撿拾零碎時間在畫布前耕耘,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繆思世界。王南人老師作品以精緻的水墨筆法結合衝突美感,搭配魔幻且生動的氣息傳達內心強烈的意志,展現他對生命的體悟,而觀者也會因為不同的人生經歷觸發不同的想像,產生更多互動性,老師的作品充滿想像力,提供非常豐富的藝術樣貌,同時引起大家反思生命本質。
111年全國美術展
「111年全國美術展」參賽類別包括水墨、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攝影、新媒體藝術及綜合媒材等共11類,經過各類評審委員縝密的初、複審評審作業,評選展出金、銀、銅得獎作品33件、入選作品92件,以及曾榮獲「免審查獎」之傑出藝術家,包有含書法、篆刻、膠彩、版畫、雕塑等共六位參與展出;此外,本屆篆刻類劉冠意女士及版畫類黃得誠先生,更因連續三年獲得同一類項前三名,獲頒「免審查獎」以彰顯其傑出表現之榮耀。綜觀本屆作品老將持續精進、新秀展露頭角,展出作品展現了每位藝術家之個人經驗、探索生活環境、觀察城市樣貌甚至是社會性議題等不同面向的體驗與視點,從作品間的美學風尚與文化串流,探索臺灣社會脈動與美學潮流的深層連結,充分展現了臺灣豐沛的創意能量,亦可微觀近期臺灣美術創作的風格取向與表現趨勢。
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精裝]
本書收錄17篇探討李登輝總統主政時期國家各面向發展之研究論文及座談紀要1篇。全書論述的主題涵蓋兩岸外交、財政經濟、軍事國防、憲政改革、轉型正義,以及台灣主體性等,充分揭示李登輝主政時期各面向民主化之歷史軌跡。
鄭清文全集(全套28冊不分售)
收錄作家鄭清文作品、相關評論、照片及寫作年表等。分為短篇小說卷12冊、長篇小說卷3冊、童話卷3冊、評論.隨筆與詩卷5冊、翻譯卷4冊、資料卷1冊。
2022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得獎作品集
2022年臺灣文學獎創作獎得獎作品集,收錄本年度評審團名單與劇本創作獎、臺語文學創作獎、客語文學創作獎、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之評審觀察,以及臺語文學創作獎、客語文學創作獎、原住民華語文創作獎之作品。
錢南章第5號交響曲《臺北》
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節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受鋼琴家陳郁秀推薦於2015年委託錢南章老師創作第5號交響曲《臺北》,共有4個樂章,分別為淡水河右岸、艋舺大稻埕、划龍舟、101大樓-臺北光點,用音樂帶領樂迷遊覽臺北。
現代驅魔師
2002年,娜塔莎·維塔·莫爾(Natasha Vita-More)在未來學家雷蒙·庫茲維爾(Ray Kurzweil)的線上論壇網站發表她設計的未來人類身體構造稱之為“普里莫後人”(Primo 3M+)。這個關於未來人類的設計概念是把我們的壽命無限延長。她宣稱通過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將提供我們的身體具備更佳的擴展性和現代風格。比如,設計客製化大腦(Metabrain);人類的納米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建構脊柱通信系統⋯⋯Primo的設計預示一個可訂製、可變的、可升級的,並且具有感官能力的未來人類原型。「何為人」?從Primo這個未來人類身體設計概念,讓我們可以預見今日技術變革的節奏越來越迅速,人類這個物種生成了一個科技-結構的範式。雷蒙‧庫茲維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他從生物和技術兩方面,將人類進化的歷史概念分為六個紀元;而此時此刻來到了第五紀元:“奇點”(Singularity)降臨。他指出奇點就是人類與技術結合的頂點,它將克服人類進化的局限性。漢斯.莫拉維茨更大膽預測到 2040 年,機器將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到 2050 年,它們將超越我們。他認為智能機器將成為我們的“繼承者“:它們從我們身上成長,學習我們的技能,分享我們的目標和價值,可以被視為我們心靈的孩子。他們二位都信誓旦旦地宣告21世紀未來幾十年技術朝向機器化發展,人機文明必將超越人類的智能。不論是哲學家、科學家、未來學家都以驚人的觀點預言以人類為本的世界觀的終結。庫茲維爾和莫拉維茨都認為在機器統治世界的未來,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身體,甚至我們的大腦將被智能機器取代,在人類與機器之間已經不存在差異。從每一個面向上,「人之為人」的條件已轉了一個大彎,不再依賴哲學本體論作為人安身立命之本。關於「人類」這個概念不單純是一種知性批判或想像,這一擊,徹底擊潰上帝─人類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法則。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提出人類面臨的三大新議題,其中,當生物醫學工程、人機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人類將從「智人」躍升成為「神人」,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以上諸種論點在在驗證著人文主體的崩解。或者說,此時此刻人類中心主義已陷入泥沼而無法再自圓其說。這個展覽將圍繞和貫穿在後人類所體現的一連串思想及重新思考現代人類處境。如果「科技」扮演了「驅魔師」的角色,對人類進行全面「優化」,那麼傳統意義下的「人之本質」仍會存在嗎?展覽整體來說,將建立在科技-泛靈的思潮底下,令人聯想起後人類主義中心思想不斷升級之下的影響,包括科技人造物的“第二生命”形態、虛擬身體、高速演算法下資訊化經濟體系網絡,以及人與物和其他物種之間的鏈結等,產生一種多重感知的錯覺。陳瀅如、Kate Cooper、Cécile B. Evans、 Sidsel Meineche Hansen、Pakui Hardware、黃博志、Stefan Kaegi / Rimini Protokoll、劉家銘、吳書原+耿寧和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將共同演繹跨學科美學的新派點。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
本次展覽以「逍」、「遙」、「遊」為名,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工藝在「逍–時間」、「遙–空間」及「遊–速度」三個維度中各自展開,也互為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
散步琅嶠卑南道:想遠離塵囂時,療癒自己的美好步調
「琅嶠卑南道」不再只是古代官道的名稱,現在是全台秘境絕景最密集、人文生態最豐富的一條廊道!本書以「琅嶠卑南道」為製作核心,琅嶠卑南古道,是台灣現存最古老而且保存完整的古道。近期陳耀昌醫師原著小說《傀儡花》改編史詩級電視劇《斯卡羅》,再度讓人們重新發現這條古道重要卻陌生的歷史;它也是保育類動物綠蠵龜與椰子蟹最後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大片美麗又特殊的海岸砂丘與南田石海灘會隨著浪潮唱著響亮又觸動心靈的歌聲,更有原住民文化的古老部落及史前文化遺址。對台灣來說,這是一條值得永遠珍藏的寶貝。《散步琅嶠卑南道》自然散步邀請到墾管處資深解說員林瓊瑤老師協助策劃,匯集「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及周邊社區包含探生態、走古道、吃美食及發呆放空等等品味旅遊的最佳方案。歷史散步則由《斯卡羅》影集原著《傀儡花》作者陳耀昌帶領,以紙上導覽方式穿越古今,走訪《傀儡花》小說中的歷史現場,以及《斯卡羅》影集的拍攝場景。此外,還有社區新舊居民的個人祕密景點推薦、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當令看點、只有當地特定社區才有的在地旬味…。屏東縣政府表示,這本書匯集十年來社區結合生態與人文資源所調配的療癒盛宴,有多種品味「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及周邊社區的方式。當你想逃離喧囂時,就帶著本書來吧,只需按圖索驥,都能找到適合你的style。本書特色★全書採雜誌化編輯方式,隨手翻開任何一頁,都是一處值得探訪的精采風景。★隨書並附上「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攻略手冊,包含申請預約方式、圖解路線以及不容錯過的必訪看點,是走訪當地隨身必備的秘笈。
2021/2022重建臺灣音樂史:被遺忘的音樂‧人物
這本論文集收錄了「重建臺灣音樂史─被遺忘的音樂・人物」研討會上發表的十篇論文、兩篇焦點座談以及兩場專題講座內容,並記錄了與談人及會上的討論,蒐集了近50名學者及音樂家的研究精華,期望透過多面向的臺灣音樂研究,探索音樂家對藝術的追求、感知其對理想的堅持,邀請國內資深與青年學者專家加入重建臺灣音樂史的行列,以音樂見證臺灣歷史,描繪出屬於臺灣的音樂史輪廓。
蔡英文執政後的美中戰略與習近平之挑戰
蔡英文執政後的美中戰略與習近平之挑戰2016年1月蔡英文拿到689萬票,成為台灣第一位女總統,民進黨在立院席次首次過半,中國對台展開文攻武嚇以作為報復;2018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大敗,黨內大老勸她不要連任;她面臨內憂外患卻沈穩堅毅;2020年1月她獲得史上817萬最高票,民進黨繼續在立院過半,為何能「逆轉勝」?美、中、台三邊關係對此的影響為何?
心體為美 詩心畫語:李錫佳油畫創作展
李錫佳教授 (1963-)為彰化人,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專長表現主義及老莊美學。教授兼擅創作及學術研究,其展覽、文章發表不勝枚舉,更擔任眾多知名比賽之評審委員、顧問。李教授受林煒鎮老師、楊慧龍老師啟蒙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文化大學期間結識太太劉玲利,繼而認識丈人膠彩大師劉耕谷,二人對教授的藝術創作影響甚鉅。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時期深受吳承硯老師、許坤成老師的指導,而在東西藝術調和的藝術理念則受姜一涵老師提攜,在哲學的思辨上深受哲學大家陳鼓應老師的影響。
家村寫真.寫意青春:新莊社大二十文集
家村寫真是我們寫給新莊泰山的情書,敘說新莊社大20年走跳的行跡與對未來生活的想望;寫意青春是握手同行的新莊大人,透過各種物件的轉化,形簡意豐的表現20年學習的青春歲月。
莎喲娜啦,再見塭仔圳!
這本書像是關於新莊、泰山的臨床診斷紀錄。帶我們認識地方,一雙看不見的手如何覆蓋記憶......。關於城市的未來,我們要許下什麼新的展望。
四秀與金火:新莊傳說故事
好久好久以前的故事,有可能是空穴來風,抑或是吉光片羽的穿鑿附會,只要還有人願意說給下一代聽,新莊港、老榕樹的光景,金牌鳳梨酥、四獸細饈仔的由來,火神祝融的先兆...,這些故事的種籽便有機會在某處生根發芽。
市民畫廊:築思構界-劉呈祥
「築思構界—劉呈祥」為藝術家劉呈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市民畫廊之個展,展出其從2016年迄今包含數位演算作品、攝影、錄像、空間裝置等跨媒材多樣作品,呈現藝術家對人造與自然之間核心關係的關注,築構一個與觀者共振的可感知世界。「築思構界」來自本展兩大主題概念:「築思」與「構界」,以「思維中的成形」(form in mind)與「視覺中的構築」(build in eyes)相互生成與辯證,展出所對應之「思緒 宇宙」與「築 視界」系列創作精選,並特別收錄藝術家2022年於法國南特駐村期間之最新創作,完整呈現藝術家各階段創作的軌跡,銜繫不同系列作品之間對空間性與時間性的演繹,形成其創作思路的循環迴圈。
未抵達的模糊:眼蟲計畫
「未抵達的模糊—眼蟲計畫」,由策展人黃志偉策畫,展出二位藝術家呂沐芢與焦聖偉共組的「眼蟲計畫」作品。策展人藉由梳理二位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脈絡,帶入共同創作的核心問題,恰如以一種「和棋」的局面,著眼於如何處理其合作的慣性。定名「未抵達的模糊」則是對於未知可能的想像,是共同創作中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團體創作的可能性,繪畫行動、誰是作者,創作時間設定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