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行吟-顏聖哲彩墨展作品集
臺灣為美麗之島,因地形的變化,從高山到平原、溪流,都呈現不同風貌,四季景象分明,從春之櫻花、桃花開滿山谷;夏之高山峻嶺、瀑流;秋之楓紅一片;冬之玉山、合歡山、太平山之雪更是畫家創作最佳題材。三十餘年來,顏聖哲走遍臺灣大地,創作不少作品,藉此在客家文化園區展出,與同好分享。
茶餘飯後―李蕭錕柑仔店
茶餘飯後間 品味一種較精緻的美… 對於創作,李蕭錕老師有著深刻的體悟,他說:「所謂創作,就是生活的產物,一切的行止坐臥都算是一種創作」。 李蕭錕老師從事大學藝術教育工作已逾四十年,其間大小聯展與個展不計其數,此次「茶餘飯後」卻是最完整、最集中呈現老師多年包括篆刻、書法、插畫、速寫、寫生冊等,藉此得以一窺藝術家在茶餘飯後間輕鬆自在、信手拈來之作。
桐花歌曲創作大賽:桐花歌曲曲譜選集[附光碟]
2014年,在經過千錘百鍊之後的12首歌曲創作得獎作品,曲風、節奏更家多元、創新,讓聽者彷彿身歷其境,悠遊於創作者的五線譜中,有如穿越時空,盡情地享受一場春之饗宴、花之盛典。本書收錄12首2014桐花歌曲創作大賽得獎者作品。
野來野去唱生趣2 [CD+教學伴唱光碟]
由客家創作歌手林生祥、羅思容、溫尹嫦、黃子軒、劉榮昌、黃瑋傑及美濃吉洋國小小朋友一起合力製作,取材自大自然與日常生活中的客家精神,配合簡潔明快的詞曲風格,充分呈現於輕快優美的童謠中。
十二生肖來唱客 [DVD]
兼具「好看、好聽、好玩、好學」4大特色的「十二生肖來唱客」動畫繪本雙DVD教材,收錄12首全新創作的客家兒歌,由堅強的金曲團隊企劃製作,四縣及海陸2種腔調,結合SWING、雷鬼、交響樂、華爾滋等多元曲風,從抒情、優雅到輕快的節奏,讓客家兒歌變時尚了。為兼顧流行性與教育功能,雙DVD中,其中一片為動畫MV,附有卡啦OK版,讓小朋友可以在家自學K歌,另一片為曲譜集電子書,除了規劃歌詞大意、曲譜集外,還由客語專家一句一句朗讀歌詞及詞彙發音解析,讓小朋友可以簡單就學會客語咬字及發音,並貼心提供A4曲譜下載功能,讓老師教學更加方便!
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
本書《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涵括東南亞客家研究的多個領域:一、客家宗教;二、客家領導階層與社團;三、客家產業;四、日常生活中的客家;以及五、盡後的客家研究等,這也是本書文章的歸類標準;本書也是跨領域的作品,撰寫者的學術養成有人類學、社會學、建築學、歷史學和宗教學等學問,這是客家研究的一個基本特色。
迎春花神典華漾-2013中華插花藝術展作品集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邀請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30多位花藝家,在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舉辦「迎春花神典華漾」展覽。本次花藝展覽將花藝美學之傳統與創新連結,並融入客家藝術文化,與生活四藝,以提供參訪者於賞花時,有不同的品味與情趣,進而突顯臺灣花藝文化與客家文化的特質,亦讓花卉產業發光發熱。讓大眾可以欣賞到中華花藝與客家文化激盪出來的美學。
2013桐花歌曲創作大賽桐花歌曲曲譜選集 [附光碟]
收錄12首2013桐花歌曲創作大賽得獎者作品。聆聽這些歌曲,不論是頌讚親情的溫暖、愛情的甜蜜、或是思鄉的情懷、賞桐的意趣,我們都可以在款款流動的曲韻中,聽到屬於客家讀有的溫柔,不時帶領聽者穿越時空,想像那桐雪飄零的美麗與哀愁。尤喜的是,這些新銳創作歌曲,還跳脫傳統客家音樂的格局,巧妙結合流行元素,展現了客家文化的多元面向,值得期待。&
遠颺築夢:在歐非兩洲二十位開疆闢土的客家傳奇人物
遠颺只為築夢,夢在遠方踏實。歐洲及非洲二十位傑出客籍人物奮鬥故事。客家是一支跨越五大洲、四大洋的繁茂族群,在眾多海外客家鄉親的身上,尤其能感受到一股奮發的築夢精神。他門懷抱夢想,在異國他鄉不畏艱苦,打拼事業,建立家園,充分展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族群特色。
遇見.客裝[]附光碟]
全書紀錄客家委員會98及100年度辦理「客家服飾人才培育計畫」推動之過程,展現實用、流行與創新兼具之時尚客家文化,可做為推動客家服飾創新發展之參考。客家文化豐富多元,孕育出獨特的語言、山歌、戲曲、美食及服飾,尤其是客家服飾經歷歲月的流轉風華,每一個時代的服飾都烙印著文化的符碼,細說從頭,一段又一段的美麗詩篇於焉上演。
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海陸腔)家長手冊-第二版[附DVD]
為鼓勵學齡前幼兒學習客語,落實客語往下扎根政策,藉由遊戲化及活動化的闖關方式,提升幼兒客語聽說的能力。位使家長對於「幼幼客語闖通關」的認證學習,有更近一步的知識,本會特別編製本手冊。內容分為五大單元,每個單元均從連續4張圖說的生活情境理,展開親子的客語對話。
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四縣腔)家長手冊-第二版[附DVD]
為鼓勵學齡前幼兒學習客語,落實客語往下扎根政策,藉由遊戲化及活動化的闖關方式,提升幼兒客語聽說的能力。位使家長對於「幼幼客語闖通關」的認證學習,有更近一步的知識,本會特別編製本手冊。內容分為五大單元,每個單元均從連續4張圖說的生活情境理,展開親子的客語對話。
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南四縣腔)家長手冊-第二版[附DVD]
為鼓勵學齡前幼兒學習客語,落實客語往下扎根政策,藉由遊戲化及活動化的闖關方式,提升幼兒客語聽說的能力。位使家長對於「幼幼客語闖通關」的認證學習,有更近一步的知識,本會特別編製本手冊。內容分為五大單元,每個單元均從連續4張圖說的生活情境理,展開親子的客語對話。
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詔安腔)家長手冊-第二版[附DVD]
為鼓勵學齡前幼兒學習客語,落實客語往下扎根政策,藉由遊戲化及活動化的闖關方式,提升幼兒客語聽說的能力。位使家長對於「幼幼客語闖通關」的認證學習,有更近一步的知識,本會特別編製本手冊。內容分為五大單元,每個單元均從連續4張圖說的生活情境理,展開親子的客語對話。
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饒平腔)家長手冊-第二版[附DVD]
為鼓勵學齡前幼兒學習客語,落實客語往下扎根政策,藉由遊戲化及活動化的闖關方式,提升幼兒客語聽說的能力。位使家長對於「幼幼客語闖通關」的認證學習,有更近一步的知識,本會特別編製本手冊。內容分為五大單元,每個單元均從連續4張圖說的生活情境理,展開親子的客語對話。
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大埔腔)家長手冊-第二版[附DVD]
為鼓勵學齡前幼兒學習客語,落實客語往下扎根政策,藉由遊戲化及活動化的闖關方式,提升幼兒客語聽說的能力。位使家長對於「幼幼客語闖通關」的認證學習,有更近一步的知識,本會特別編製本手冊。內容分為五大單元,每個單元均從連續4張圖說的生活情境理,展開親子的客語對話。
慢遊新屋伯公下-伯公文化傳客庄(新賞客庄1)
全書以「在地人,書寫在地事」角度,擷取、彙編桃園縣新屋鄉客庄文資之美,呈現伯公文化調查的豐厚成果,以及參與調查人員的心情分享等,其豐富的內容與深入淺出的筆法,傳承與見證臺灣客庄價值。
平鎮根尋老瓦屋-宗族堂號耀門風(新賞客庄2)
全書以「在地人,書寫在地事」角度,擷取、彙編桃園縣平鎮市客庄文資之美,呈現客庄瓦屋調查的豐厚成果,以及參與調查人員的心情分享等,其豐富的內容與深入淺出的筆法,傳承與見證臺灣客庄價值。
關西赤柯白寶石:憶見石灰石礦赤柯事(新賞客庄3)
全書以「在地人,書寫在地事」角度,擷取、彙編新竹縣關西鎮客庄文資之美,呈現石灰石礦地景人文調查的豐厚成果,以及參與調查人員的心情分享等,其豐富的內容與深入淺出的筆法,傳承與見證臺灣客庄價值。
前堆夥房簷頭下:夥房廳下宗族史
全書以「在地人,書寫在地事」角度,擷取、彙編屏東縣前堆地區客庄文資之美,呈現前堆客庄夥房調查的豐厚成果,以及參與調查人員的心情分享等,其豐富的內容與深入淺出的筆法,傳承與見證臺灣客庄價值。
壽豐在地客情史-後山客庄拓新貌(新賞客庄6)
全書以「在地人,書寫在地事」角度,擷取、彙編花蓮豐田地區客庄文資之美,呈現客庄建築、產業、人文歷史調查的豐厚成果,以及參與調查人員的心情分享等,其豐富的內容與深入淺出的筆法,傳承與見證臺灣客庄價值。
三灣做山產業記-靠山吃山的經濟生活歷程(新賞客庄4)
全書以「在地人,書寫在地事」角度,擷取、彙編苗栗縣三灣鄉客庄文資之美,呈現三灣地區做山經濟文史調查的豐厚成果,以及參與調查人員的心情分享等,其豐富的內容與深入淺出的筆法,傳承與見證臺灣客庄價值。
臺灣傳統家具鑑賞與保存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當我們走進家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往往就是家具,家具默默無語,卻傳達了每戶人家主人、成員的想法、興趣及個性、品味。在臺灣這個寶島生活的人們,歷經多元文化的融合及演變,在家具文化上也從溫婉莊重的傳統公婆椅,一路「體驗」到極簡前衛的現在時尚沙發,傳統家具在文化層面上的價值不但沒有消逝,反而在時光洗煉中散發迷人的內涵。
新.賞客庄 [光碟]
隨著時代的輪轉、變化,客家人的足印,漸漸地在島上落地生根,一脈相承自原鄉的客家精神,藉著一個個強韌的生命,在各處發芽、茁壯,而今有了豐饒的姿態。內容以「在地人,書寫在地事」角度,擷取、彙編新屋、平鎮、關西、三灣、前堆、豐田等客庄文資之美,呈現當地文化調查的豐厚成果,以及參與調查人員的心情分享等,其豐富的內容與深入淺出的筆法,傳承與見證臺灣客庄價值。
共下來唱客語童謠 [DVD]
具「好看、好聽、好玩、好學」4大特色的「共下來唱客語童謠」雙DVD教材,收錄12首全新創作或重新詮釋編曲兒歌童謠,由堅強的金曲團隊企劃製作,集結眾多老師作品,曲風多元,結合四縣、海陸、大埔及饒平等4種客家語腔調,內容豐富有趣,除了把經典客家流行歌「油桐花」改編成兒歌版,更翻唱老歌「莫忘祖宗言」,重新改編成輕快版本,還有全新創作的抒情歌曲「天弓」(彩虹)。為兼顧流行性與教育功能,雙DVD中,其中一片為動畫MV,附有卡啦OK版,讓小朋友可以在家自學K歌,另一片為曲譜集電子書,除了規劃歌詞大意、曲譜集外,還由客語專家一句一句朗讀歌詞及詞彙發音解析,讓小朋友可以簡單就學會客語咬字及發音,並貼心提供A4曲譜下載功能,讓老師教學更加方便!
客家地方典慶和文化觀光產業:中心與邊陲的形質建構
以民族誌內涵,援引中心與邊陲的概念,來分析觀光慶典背後的文化內在狀態,闡述新竹地區沿臺三線鄉鎮於傳統祭典、當代新型態慶典及觀光文化產業等三範疇間的關係,結合學術理論及田野調查、文獻分析書寫出客家文化於在地觀光產業中被建構的面貌及對當地生活領域的影響。
深耕躍動-北美洲22個客家精采人生 (2刷版)
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地區之傑出客籍人物奮鬥故事。這一批約莫自50年前的臺灣客家移民,或為追尋更好的生活環境,或為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或為追求自我的人生理想,義無反顧,遠渡重洋,忍人所不能忍,在北美大地勇往直前,不僅努力深耕現在,還冀圖躍動未來,終而開出一朵朵令人炫目的美麗花朵。
2012桐花歌曲創作大賽桐花歌曲曲譜選集 [附光碟]
收錄12首2012桐花歌曲創作大賽得獎者作品。「客家桐花祭」從最初萌芽於客家庄頭的一個小型花季禮讚,在最近幾年經全面拓展活動的潛勢與能量後,如今儼然已開枝散葉,而成為臺灣最富盛名的客家藝文盛典了。欣見桐花歌曲創作大賽一年勝似一年,不僅參與踴躍,其作品亦出色而多樣。
彩藝風華-以客籍邱氏彩繪家族為主探討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彩繪之源流
傳統建築彩繪主要施作以木結構建築為對象,在工程內容上,不僅止於建築構件表面上的圖案髹漆和彩畫裝飾,尚包括一套由內在基層到外在表層的繁瑣工序、工法和工料科學的掌握,可說是一項非常專業的技藝。依據文獻及田野調查所知,臺灣的傳統建築彩繪溯源於漢人來臺之際,其匠司尤以來自福建(閩)及廣東(粵)來臺者為最多,其中,自中國廣東大埔橫溪村(現為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橫溪村)來臺的邱玉坡及邱鎮邦父子,即是在日治時期來臺的代表性匠司之一,他們在臺的代表作品新竹北埔的「姜氏家廟」自大正13年(1924)落成以來,廟中精美的建築裝飾一直受到注目,而其中彩繪的部分主要以中國蘇式彩繪的風格為主,融合當時流行之仕女圖像及風景畫,並繪有臺灣少見的擂金畫作等,其豐富而又不失傳統的裝飾風格,除了讓姜氏家廟成為臺灣重要的傳統漢式建築代表之外,作為少數留名的大埔籍匠司,邱氏父子本身的來歷亦同樣值得探討。基於此前提,筆者以田野調查及訪談為主,歷史文獻資料為輔,以邱氏父子為主要對象,釐清其生平背景及執業狀況,進而探討其彩繪的傳承、技藝及作品特色。
阿明牯、阿妞妹大冒險!
阿明牯有一天遇到了文物保存仙子阿妞妹,意外跟著她來到另一個時空,認識了傳統六堆客家人的生活和文化,在歷經一陣冒險之後,終於回到家,阿明牯因此更了解自己客家人的出生背景和客家文化
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
聯合報於2008年11月開闢「客家身影」專欄,到2010年底共專訪了111位,有引領風騷的文史學家、藝術家、音樂家;有傳承客家工藝、戲曲、影視的藝人;有硬頸執著、洞察先機的政治人物;有濟世救人、鑑識如神的名醫、名法醫;有刻苦的鐵路達人、石油探採工程師;有創業維艱,回饋社會的企業家;亦有賺人熱淚的撮把戲小丑、盲人歌手。從百餘位客家典範人物身上看到艱忍、勤奮、苦學、忠義、硬頸、關懷、包容與創新的客家特質;他們光耀了客家,豐富了台灣,也讓台灣文化更多元、更精彩、更燦爛。本書特色聯合報於2008年11月開闢「客家身影」專欄,到2010年底共專訪了111位,每周日刊出不同領域的客家典範人物,結集成冊完整收藏,在建國百年,為客家人文風采留下精采身影。
創作的心田:五位客家人的故事 [軟精裝]
報導臺北縣5位客家藝術家,包括陶藝家-麥傳亮、劉鎮洲、音樂家-沈錦堂、玻璃藝術家-廖景淵、書法家-徐桂盛,介紹其成長背景、生活故事、創作歷程、作品風格及親友眼中的藝術家等面向,詮釋藝術家創作的動人故事,以及對臺灣藝術之貢獻。
礱間《桃園客家的礱穀記事》
〈客家生活博物館系列叢書〉是一套以實地走訪、調查記錄為基礎的客家主題叢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為保存並推介客家文化,選擇社會大眾熟悉的題材:「藍衫」、「紙傘」、「陶窯」 (工藝類),以及「菸樓」、「礱間」、「水圳」 (產業遺址類),邀請學者以其經年田野調查的珍貴資料,重新編撰並輔以大量圖像,期能探尋客家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 作者以龍潭、新屋、平鎮等地調查成果,歸納整理桃園26座客家礱間(碾米房)的建築特色,介紹其兼具「稻米穀去殼的場所」、「貯藏稻穀之處」以及「農家窮困時的借貸對象」等多重角色的礱穀文化,以及饒富趣味的相關詩文、客家俗諺與風俗。
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附篇)
本書為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合作之台灣客家族群史專題計畫「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案所編輯之田野、訪談及古文書之資料彙編,可提供原始資料作為研究參酌之需。
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
本書為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合作之台灣客家族群史專題計畫「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案之研究成果之出版,其內容係針對台灣宜蘭地區客家移民,分為清、日治及戰後三時期來研究探討其遷移的歷史。
北客流:臺北客家故事
清代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中臺灣發生漳泉福佬人之間的紛爭,客家人調停不成,反遭連累,影響之下,連遠在北海岸的客家人也遭漳州人圍攻,當地的客家人只得逃往大屯山上避難。後來經由噶瑪蘭廳(今日宜蘭縣)派來的仕紳勸解,漳州人終於撤離,但是大局勢的不利,卻造成人心惶惶。住在阿里磅(今日石門鄉)的客家人羅家,生活本已清貧,面對大環境的動盪只得黯然接受,將希望寄託在下一季的好收成。但接踵而來的天災,迫使羅家不得不另謀出路。羅媽媽帶著一家人南下投奔宗親,沿著大漢溪南下到新竹關西住了下來,專事務農,過著不算富裕但尚稱安定的生活。多年後,羅家第三代子孫投入商業經營,從一個小販開始做起,到日後收購粗製茶,加以精製後統一包裝出售。其後更創辦公司,將茶葉直銷歐美,打破原本不合理的買賣制度,為茶農爭取應有權益。羅家的製茶工廠分布新竹、苗栗地區,全盛時期行銷歐美非各大洲。
紅色客家庄:大河底的政治風暴
苗栗縣三灣鄉大河村,舊名大河底。位處發源於神桌山(762M)的中港溪支流──南港溪上游北岸的橫谷內。由於聚落緊鄰南港溪流弧突出處,而其背後高處又有一座大埤塘,從北向南俯視,聚落就在下方溪谷底,所以名為「大河底」。一九四九年八月底,五○年代白色恐怖從基隆中學拉開序幕之後,一場政治大風暴隨即撲向全省各地;客家籍人聚族而居,民風淳樸的大河底,也遭到了「清鄉」的肅清,村中的成年男子幾乎無一倖免,或者流亡山區,或者被捕入獄,乃至命喪台北馬場町刑場。從此以後,大河底於是成為一個具有傳奇悲劇性的「紅色客家庄」。本書詳實記錄大河底的政治風暴,收錄了幾位倖存者的證言。他們的自由意志使身體遭受極大的苦痛,他們的覺醒讓人生整個變樣。他們是我們無辜的家人,是我們共有歷史血淚的一頁。他們是時代最寶貴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