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
本書是陳映真文學研究,乃至戰後台灣文學與思想研究的一新里程碑。陳映真 思想之孤軍持續面對戰後這五六十年以來真實歷史所提出的真實問題本書勾勒了陳映真顛躓求索的身影,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各種逼人問題的思索,包括殖民遺留、第三世界、帝國主義與反帝、知識份子與民眾、左翼男性主體狀態與兩性、內戰與民族分斷、冷戰與白色恐怖、美國與現代化文化霸權……本書以一種不類傳統文學批評的方式,對陳映真先生半世紀文學創作進行了具有高度開創性的探究。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探究還達到了在高屋建瓴的同時經常難以得兼的細膩審慎。作者超越了知識界慣常的學科分類,回歸作者、文本與歷史的3D架構,在文本與歷史的節制中,得到理解、想像與寫作的自由。或許,本書將為長期快樂擱淺在西方理論套語淺灘的此地文學研究,提供再度揚帆的些許可能。躍然於筆鋒的還有作者對陳映真與陳映真文學的特殊情感──或許是因為他們雖不同世代但卻不約而同地看到了眾多歷史坍落與人道畸零。對他而言,陳映真先生是台灣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恰恰是因為他是戰後最重要的思想家,雖然他不以「思想」為業、為名。但除了他,還有誰以思想之孤軍持續面對戰後這五六十年以來真實歷史所提出的真實問題?本書勾勒了陳映真顛躓求索的身影,讓讀者我們看到了他對各種逼人問題的思索,包括殖民遺留、第三世界、帝國主義與反帝、知識分子與民眾、左翼男性主體狀態與兩性、內戰與民族分斷、冷戰與白色恐怖、美國與現代化文化霸權……。對陳映真文學與思想意義的重估才剛開始,而時間將證明本書無法被繞過。
張愛玲學校
《聯合文學》雜誌史上最暢銷專輯出書了!朝會演講 蟲患──張愛玲的精神分析/台大精神科醫師吳佳璇必讀科目醫學課/石曉楓.歷史課/季季.地理課/周芬伶英語課/郭強生.社會課/蔡登山.健康教育課/章緣國語課/林俊?.家政課/楊佳嫻.美術課/黃心村電影課A班/吳國坤.電影課/B班/李桐豪舞蹈課/李桐豪.服裝課/個人意見.音樂課/李焯雄獨家教材 上海A到Z——理解上海和張愛玲的26個關鍵字/李桐豪留校察看 從《小團圓》看張愛玲的謠言論述/陳麗芬課後輔導 超詳實人生年表+速成張迷測驗卷,立即收藏上學去!每年九月是各級學校新學年新學期展開的時刻,學生們也一如往常紛紛準備開學了。聯合文學雜誌特別選在民國九十九年九月張愛玲誕生九十周年的時候,策劃了史上最受歡迎的「張愛玲學校」專輯,邀請讀者們來註冊就讀。因應此期雜誌的供不應求,聯合文學出版社增訂了課程內容,編撰成內容更豐富多元的「張愛玲學校」一書。張愛玲曾經說過:「我喜歡我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為了讓讀者都能像個孩子那樣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和樂於學習,本書以「張愛玲學校」為名,不僅有朝會演講,還邀請名師開設必讀科目,搭配饒富趣味的獨家教材〈上海A到Z——理解上海和張愛玲的26個關鍵字〉和課餘活動〈從《小團圓》看張愛玲的謠言論述〉,外加課後輔導及測驗卷,讓讀者一次讀懂全部的張愛玲。那麼,上課鐘聲響了,張愛玲學校,開學──
西洋文學術語手冊,2/e
本書針對文學入門者的知識需求,從最基本的文學觀念,如文類(genre)、正典(canon)、隱喻(metaphor)、獨白(soliloquy),到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女性主義(feminism)、後殖民批評(Postcolonial criticism)、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論述,到浪漫主義(Romanticism)、自然主義(Naturalism)、現代主義(Modernism)、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等近、現代文學潮流,一一予以介紹。 作者具備深厚的西洋文學和比較文學素養,深入淺出的引導讀者進入文學的殿堂。行文準確而不艱深,引文生動有趣,畫龍點睛,相得益彰。對於人文相關科系的學生、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或從事西洋文學研究的人士,本書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 本書自2005年出版以來,深受歡迎,並入選2006年台北國際書展版權推介 (Best from Taiwan 2006)。第二版新增三十二個詞條,所選都是實用、常見且重要的文學詞彙,全書內容更完整更有系統,並提供了更豐富的中英文延伸閱讀書目。
流觴曲水的感懷
《流觴曲水的感懷》收錄作者鄭培凱最新65篇散文。新書主題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透過書中散文,讀者可體會一趟獨特的文化之旅,分享作者對現今消失的文化、戲劇藝術,以及他對歷史和文學的種種見解。作者認為,緬懷先人賢德,像朝聖一樣,在自己心底走一遭,讓自己的虔敬之意,外化成一次心靈的旅程。青山綠水,碑碣荒草,都是淨化崇敬之心的外景,而人人心底的王羲之,則是萬世流芳。
Way to go:strategic approac
在百家爭鳴的英文教材市場,「英文」一向是由國外教材市占的天下。但,文中所舉的生活情境、短文,總是與我們切身生活的情境有隔閡。因此,我們出版了本書──一本由臺灣人寫給臺灣大學生看的英文教材──希望帶給學習者不同的選擇,真正從在地生活出發;加上英文師培老師的親自撰寫,讓你在地學習、成長、語文能力All Pass!在百家爭鳴的英文教材市場,「英文」一向是由國外教材市占的天下。但,文中所舉的生活情境、短文,總是與我們切身生活的情境有隔閡。因此,我們出版了本書──一本由臺灣人寫給臺灣大學生看的英文教材──希望帶給學習者不同的選擇,真正從在地生活出發;加上英文師培老師的親自撰寫,讓你在地學習、成長、語文能力All Pass!
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
行旅,幾乎已成為現代人追尋自我、觀看世界的一個名詞,藉由空間的移動,擴大了個人的生活疆界,延伸了想像的界域。地誌則指涉著地方書寫,其間包含了對地方的定位、觀看,乃至於「書寫」及「如何書寫」。至於記憶,則又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選擇」。行旅記事既有地誌書寫的面向,書寫行旅經驗亦為社會記憶之積累。 本書以行旅、地誌、社會記憶三則向度詮釋王士性之紀遊書寫,並非僅為「專人」研究,而是以其為詮釋座標,透過其地域經驗的書寫,考察其對於人、地關係的思索,並就其治理經驗,思辨漢族與異族的民俗與文化。 王士性之著作《五嶽遊草》、《廣志繹》、《廣遊志》涵蓋了遊記、詩歌、筆記、雜錄,就內容而言則又有方志、行記之質素。在仕宦與世情之網中,王士性跨越了大地山川,演繹日常生活及地理想像,譜寫一曲浪遊之歌;以依違於紀實之筆與抒情之眼的文學表述,開展多重而豐富的文化視野。透過本書之考察與抉發,應可重新審視明代「遊的文學史」,還原王士性一個獨特的位置。
經典常談
經典訓練是中等教育以上的必要項目,然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乃在文化。本書開啟經典論著通俗化的風帆,幫助你航到經典的海裡。白話運動的推廣,新式教育的施行,經典訓練漸行廢止;然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和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裡,卻不僅沒有廢止,反倒擴大範圍,不以經為限,且按學生程度取材。但若將經典訓練視為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項目,那麼首先要進行的便是將經典通俗化,讓普羅大眾有興趣去接近它、親近它。這即是本書的寫作的目的了。本書所稱的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將《說文解字》一書納入。其後有《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排列,各篇討論,儘量採擇近人新說。本書特色這是一本通俗化的學術論著,全書提綱挈領,深入淺出,使青年人有了解中華文化的便利,是學習中國古代文史哲的優秀入門書。
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一卷:玄智與詩興
進入中國傳統詩中重新發現「詩興」開拓出不同的詩意生命空間魏晉正始、嘉平之交至劉宋元嘉初年短短兩百年之間,中國抒情傳統竟完成了詩中詠懷、詠史、懷古、山林遊仙、山水、田園等最重要主題和題材的開拓。是什?推動了這樣的發展?本卷以為其源於存在危機生發的生命意義之再探尋和人格典範之重塑。作者以此探討了此一時期詩學觀念中種種新異與玄學論題的內在聯繫。這些觀念包括:自省式體驗的書寫、對當下心境的珍攝、對個人哀樂的超越、對自然生命原發精神的彰顯,以及抒情自我的再創造等等。而新觀念的歸趨,則在探求在內在與超越間的圓融之道和重新發現「詩興」。與玄學圍繞「自然」範疇的詮釋,企圖一般地解決存在危機不同,詩人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和人格探求,開拓出不同的詩意生命空間。
猿猴志
2011 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 西西繼娃娃屋、毛熊後,再使 巧手縫猿,妙筆寫猴趣緻之外,更是充滿關愛及創意,獨一無二的「西西體猿猴」從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風的娃娃屋(《我的喬治亞》),到栩栩如生的中國古代毛熊(《縫熊志》),西西的「手作工藝╱公仔」主題創作,像是趟賞玩不盡的奇趣旅程,而她就是嚮導,再一次,帶引我們踏入神秘的猿猴世界。為作《猿猴志》,西西以七十三之齡,仍行至亞洲(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各動物園、保育中心、熱帶雨林……等,實地遊訪,探察猿猴原貌,據以直美詳實的文字,抒寫五十一隻她親手縫製、模樣可愛的猿猴布偶;並有一系列與香港作家好友何福仁的深入對談,囊括中西文學、繪畫、戲劇、電影裡的猿猴形象,又及人類與近親猿猴的緊密情結,展現兩人博學的見聞與知識 ── 這六篇對談的精神,西西自己說:我們的談話,如果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尊重生命,為那些人類發展上一直受歧視的生命說話,猿猴是切入點。閱讀猿猴,其實是閱讀我們自己,可以讀到彼此的相同,也可以讀到彼此的相異。而希望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珍惜、尊重,生靈能否自由且愉悅地存在著,在每隻猿猴諧趣、繽紛的造型色彩下,誠是全書的諄諄關懷。書中介紹之猿猴分為五類:原猴類、新大陸猴、舊大陸猴、猿類,另將數量稀少、已瀕滅絕邊緣者編為一類「那些瀕臨滅絕的靈長目」。每篇猿猴文章均附西西手作猴圖,以及猿猴原樣或西西、何福仁手繪插圖,以供讀者對照觀賞。「附錄」中更煞費苦心,蒐集整理了種種猿猴分類科目表,希望大家對於這些近親生靈,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
小說是一面反映出國家社會民情的鏡子,在清末民初那個動盪不安、新舊交替兼之東西合璧的年代,筆記小說紀錄下了屬於那個朝代的真實:或有稗官野史、或有正史補遺、或有反映民情。作者吳禮權在學術界中堪稱筆記小說史研究者的第一位,繼前作《中國筆記小說史》後,又再度深入幾乎無人探討的清末民初時期的筆記小說史況。「筆記小說」的名稱,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長期以來,它與「筆記」的概念事實上是劃等號的。十八年前作者發凡起例,首著《中國筆記小說史》,第一次明確界定了「筆記小說」的概念內涵,並基本清理爬梳出中國筆記小說發展演進的歷史軌跡,對各個歷史時期筆記小說創作的成就與不足、經驗與教訓予以總結,基本上建構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筆記小說史研究的架構體系。之後,海峽兩岸的學者先後加入研究隊伍,研究成果漸多,學科體系亦儼然成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史研究卻多年來被學者們忽視了。為此,作者打破當初自設的學術史研究不碰觸近現代史的戒律,對被學術界疏忽已久的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創作進行研究,再次發凡起例,撰寫出這部《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全書不僅較全面地介紹了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概況,清楚地勾勒出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發展演進的基本軌跡,也較深入地探討了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在著重分析「國史派」、「軼事派」、「事類派」、「雜俎派」等四類作品的代表作時,除肯定其創作成就與歷史地位,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創作上存在的不足,從而對其在中國筆記小說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作出了客觀的評判。
金末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詩學考察
本書藉由考察金代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的詩學表現,了解二人如何承繼中原傳統文化與詩學,為明清「復古」開啟承先啟後之門。藉由瞭解二人的生平事蹟及分析二人的詩學作品,考察二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軌跡,深入比較分析。就實務教學而言,更有助於教導學子,如何從閱讀前人作品中汲取精華。
紙上城池:古書的故事
《孫子兵法》、《史記》、《漢書》、《三國志》、《大唐西域記》、《水滸傳》、《紅樓夢》……中國古代每一本書被完成的過程中,作者都會經歷一些非凡的遭遇;一本書從寫作到面世的過程,其自身同樣也會發生一些故事。因此,古往今來的每一本書背後,其實都隱藏著鮮為人知的書故事。書與作者,兩者共同的悲苦命運;著書者為一本書表現出來的精神,命運並因一本書而發生變化……《紙上城池》說的就是你不看就不能知道的古書故事。本書特色這是一本講述中國經典書籍誕生的故事,每一本書被完成的過程中,作者都會經歷一些非凡的遭遇,著書者因為一本書的誕生,命運甚至因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紙上城池》說的就是每一本古書背鮮為人知的故事。
老莊智慧談職場逆中求勝法則
處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化的職場趨勢,決定職場上的最重要競爭力,不是學識和任何職場的人,工作是否成功、愉快,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人格特質。態度決定高度,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決定他在職場上能否成功?能否勝任?一個人主動、積極、樂觀、負責的人,一定比較被動、消極、悲觀、不負責的人,更容易成功,更能勝任職責。一個具有愛心、耐心、信心,樂於與人為善,肯付出、肯犧牲,親切友善,分工合作的人屬於正向人格特質,是職場上常勝不敗的重要關鍵。
惡之華麗:明星不再住在這裡
借用波德萊爾的話,這是當代香港的「惡之華麗」。問題是,香港人會有哪些慾望?基本上每本八卦周刊都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吃喝玩樂當然不可少,但他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精神食糧」—緋聞、醜聞、上位、出局,一切與身份地位有關的圖文,都能給他們插一把咀,或是羨慕,或是妒忌;時而嘲弄,時而諷謔;總之是又拜又踩。隨著眼球轉動心理也停不下來,每翻一版,情緒隨著急劇變化;每掀一頁,個人欠缺和不足又被多一次提醒。理論上是給自己增添壓力和焦慮,但香港男女所以甘之如飴,是因為早已習慣「不輕言理想,但喜歡作夢;有條件消費,沒創造能力」的生活形態。林奕華「惡之華麗」系列共有四本,分別為《明星不再住在這裡》、《惱人電影》、《文化人為何難為文化人》、《我的情敵是社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對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想法。能寫得得比八卦周刊更吸引?林奕華能做到一樣的聳動、重口味、有話題性嗎?
惡之華麗:我的情敵是社會
借用波德萊爾的話,這是當代香港的「惡之華麗」。問題是,香港人會有哪些慾望?基本上每本八卦周刊都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吃喝玩樂當然不可少,但他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精神食糧」—緋聞、醜聞、上位、出局,一切與身份地位有關的圖文,都能給他們插一把咀,或是羨慕,或是妒忌;時而嘲弄,時而諷謔;總之是又拜又踩。隨著眼球轉動心理也停不下來,每翻一版,情緒隨著急劇變化;每掀一頁,個人欠缺和不足又被多一次提醒。理論上是給自己增添壓力和焦慮,但我們香港男女所以甘之如飴,是因為早已習慣「不輕言理想,但喜歡作夢;有條件消費,沒創造能力」的生活形態。林奕華「惡之華麗」系列共有四本,分別為《明星不再住在這裡》、《惱人電影》、《文化人為何難為文化人》、《我的情敵是社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對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想法。能寫得得比八卦周刊更吸引?林奕華能做到一樣的聳動、重口味、有話題性嗎?
惡之華麗:惱人電影
借用波德萊爾的話,這是當代香港的「惡之華麗」。問題是,香港人會有哪些慾望?基本上每本八卦周刊都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吃喝玩樂當然不可少,但他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精神食糧」—緋聞、醜聞、上位、出局,一切與身份地位有關的圖文,都能給他們插一把咀,或是羨慕,或是妒忌;時而嘲弄,時而諷謔;總之是又拜又踩。隨著眼球轉動心理也停不下來,每翻一版,情緒隨著急劇變化;每掀一頁,個人欠缺和不足又被多一次提醒。理論上是給自己增添壓力和焦慮,但我們香港男女所以甘之如飴,是因為早已習慣「不輕言理想,但喜歡作夢;有條件消費,沒創造能力」的生活形態。林奕華「惡之華麗」系列共有四本,分別為《明星不再住在這裡》、《惱人電影》、《文化人為何難為文化人》、《我的情敵是社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對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想法。能寫得得比八卦周刊更吸引?林奕華能做到一樣的聳動、重口味、有話題性嗎?
惡之華麗:文化人何苦為難文化人
借用波德萊爾的話,這是當代香港的「惡之華麗」。問題是,香港人會有哪些慾望?基本上每本八卦周刊都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吃喝玩樂當然不可少,但他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精神食糧」—緋聞、醜聞、上位、出局,一切與身份地位有關的圖文,都能給他們插一把咀,或是羨慕,或是妒忌;時而嘲弄,時而諷謔;總之是又拜又踩。隨著眼球轉動心理也停不下來,每翻一版,情緒隨著急劇變化;每掀一頁,個人欠缺和不足又被多一次提醒。理論上是給自己增添壓力和焦慮,但我們香港男女所以甘之如飴,是因為早已習慣「不輕言理想,但喜歡作夢;有條件消費,沒創造能力」的生活形態。林奕華「惡之華麗」系列共有四本,分別為《明星不再住在這裡》、《惱人電影》、《文化人為何難為文化人》、《我的情敵是社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對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想法。能寫得得比八卦周刊更吸引?林奕華能做到一樣的聳動、重口味、有話題性嗎?
原鄉‧女性‧現代性
本書提出一個普世性、非價值性判斷的「文學現代性」之概念:「除舊布新、求新求變、打開新局」,用來剖析葉石濤、鄭清文、黃春明、陳映真文學的始創性與人文關懷。要之,這些出自婆娑之洋的台灣元老作家,個個立足於原鄉,而胸懷世界,由是,他們早已體察到,長久以來最具壓抑性、規範性的政治、社會、文化之情境,已然受到了挑戰,從而一再以創新的議題,奮勇地運用恰適的敘述策略來鐫記他們對新秩序的憧憬。就主題命意而言,他們苦心孤詣地追求「除舊布新、求新求變、打開新局」,就敘述策略而論,又兼具「傳承與創新之交匯」,在在皆是海洋台灣容納百川的表徵,更是國際文化交流雙贏的最佳典範,其力作足以啟發比較文學的學者與我們一起反思。
明清文學批評【增訂本】
明清兩代,乃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鼎盛時期。大致說來,明代批評界或倡復古,或重格調,或揚性靈,或主典厚深峭,而對俗文學之重視亦萌芽於晚明。本書闢為上編,而以「由復古到浪漫」為主題,蓋其間除公安、竟陵二派及其附合者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外,明代批評家幾乎全屬復古派陣容,戲劇批評家朱權則兼有二者之色調。清代前半則由格調、性靈、神韻、香觀諸說平分秋色,或互為軒輊,其中尤以前三說蔚然成派,影響更大。而錢謙益主倡之香觀說及反擬古等,實兼有此三者性質;金聖歎、李漁二人之小說、戲劇批評,雖有新見,亦大致不能踰越此一範疇。殿後之紀昀出入性靈、神韻之間,兼包格調派旨趣,正是此期的集大成者。此後的文學批評,則較偏重語言技巧及結構等的評論,大體可以翁方綱的肌理說涵蓋之,常州詞派亦可視作詞中之肌理派;曾國藩的文學評論有集大成的□象。而王國維的境界說,既具集大成之性質,亦有拓展批評新境域的情勢。
三輩子
我今年86歲,也就是流浪了86年。活過了20世紀的我,這本書等於是我所活過的20世紀這本書,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寫成!最戲劇性的人生!最刻骨銘心的感情!華文世界著名女作家聶華苓86年歲月人生近300張珍貴照片見證了一段大時代的記憶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聶華苓把心,放在了三個地方,中國大陸的靈魂,台灣的風華,美國的情緣。歷經歲月崢嶸與離合悲歡,關於那逝去的,聶華苓有深情的回憶;對著愛荷華河上的落日,有著說不盡的惆悵……她的經歷,是一個世紀的縮影,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娓娓道來,尤其豐富深刻。從1925至2011年的86年間,這一個大時代的重重疊影和繁複圖像,從中國大陸的故園、到青年時期暫寓的台灣,以至中年迄今定居的美國,聶華苓超越了地域與文化的疆界,凌駕了政治與歷史的分野,以一貫細膩優美的筆觸,記述自己曲折動人的一生,寫下三個人生階段、三個年代和三個活動空間中的記憶,這些記憶如此明晰,彷如昨日,讓讀者看到一位重要作家曲折動人的一生──曾相依為命的摯愛母親、為了理想而共同奮鬥的至交好友、與世界各地作家相知相交的動人故事,以及相知相愛27年、卻不幸猝逝的丈夫……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真情,令人動容。聶華苓的個人記憶和大時代的集體記憶,讀來令人動容,交織出當代海外傑出華人作家的清晰身影,蒼勁與美麗。聶華苓與夫婿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最為世界文壇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在美國愛荷華大學主持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四十多年,曾經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千多位作家,包括楊逵、?弦、商禽、白先勇、王禎和、王文興、七等生、林懷民、蔣勳、鄭愁予、陳映真、柏楊、尉天驄、吳晟、季季、楊青矗、向陽、宋澤萊、李昂、蕭颯、黃凡、張大春、駱以軍等人到愛荷華,參與這個跨國跨界的文學寫作計畫。聶華苓一生的故事,是一次20世紀的文學壯遊。聶華苓與保羅‧安格爾家中的客廳,有如一幅壯偉的世界文學地圖,在這裡交會,發出璀璨的光亮。
閱讀有方法:如何閱讀和閱讀些什麼?
如何閱讀和閱讀些什麼?當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他所寓居的身體便成為了他行動的牢籠,他驚奇而惶恐地打量著周圍,一點一點地感知著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如果說「閱讀」不僅僅是指對書本的狹義閱讀,而是對整個周邊世界的廣義閱讀,那麼我認為恐怕還是書本的閱讀更為有效。今天人們都習慣從網路、電視上獲取資訊,但這些絕大多數只是資訊而已,是不加挑選的知識的碎片,一股腦兒地湧到你面前。但當我們拿起一本書(當然是值得閱讀的書),我們立刻會被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地。在這個不同的世界裡,我們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相遇,與他們交談、爭辯,感受著他們和我們共同的悲苦和歡喜。因此,一個養成了讀書習慣的人是自由而幸福的人。古人云,「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品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這是老師推薦給學生,父母送給孩子的最佳課外讀物。也是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寫讀書心得報告的最佳參考書籍。
他們在島嶼寫作
「讓我們紀錄下來這美麗的文學歷史,一面向文學家致敬,一面向後代驕傲的訴說他們的文學傳承故事,成就島嶼的共同文學記憶。」童子賢(「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出品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這樣一代文學作者,這樣一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值得記錄,需要記錄。」楊照(資深文化評論人)★☆一代文學大師的珍貴影像☆★★☆五位精銳導演的幕後故事☆★★☆六個年輕作家的跨世代詮釋☆★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書)The Inspired Island: Series of Eminent Writers from Taiwan地圖,星夜,礁岩與浪,他們在島嶼寫作,在時間的尺上鐫下刻度,果實,酒神,菊花與蝶,他們在島嶼寫作,輝灑出燦亮靈魂的光芒,他們是島嶼的燈塔,高舉著永恆的火炬,矗立在世界的峰端。六位台灣文學巨擘——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由五位精銳導演——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楊力州、溫知儀,以電影式敘事手法與影像風格,紀錄與詮釋——讓我們以眼睛代替手指,翻閱圈點那些芬芳的字句,以心像代替步履,和文學家們在光陰裡漫步,在語言中敲擊語言,在故事裡結晶故事。六位文學大師的創作靈魂,五位電影導演的生命追尋,21世紀台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紀錄,影壇最深刻的文學電影,2011年,耀炬登場。行人文化實驗室於「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系列上映同時,推出同名書籍《他們在島嶼寫作》,收錄傳主與導演介紹、導演專文、重要幕後工作直擊、新生代作家文評,以及數百幅精美劇照與工作照。這樣一本出版品,正好提供了觀影者對這些台灣重量級文學家基本的認識,也能看見五位導演們在幕後努力拍攝的想法和心境、他們和傳主作家們相處的感想。影評資料則是進入電影的另一種入口。對於還沒看過電影的人來說,這樣一本書,正是引領他們進入「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的最佳導航。跟隨著這些珍貴的文字資料,我們得以進入六部影片的另一層深度意義,感受台灣當代文學之豐富多樣,與飽滿活力。
你們這裡真好!小動物起宮殿
這裡是自然的空間,也是皇家宮殿的結構,利用小動物來介紹:原來中國最高級的建築,其實是最精緻化的大自然,大皇宮就是個華麗的大森林。本書特色送給小朋友的第一本書,真裡真美好,都在故宮看得到。
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收錄在這本書裡的七篇論文,分別發表在下列的學術期刊及論文集中,茲依序說明如下:第一篇︿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原是一九九九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就職典禮上的講稿,除了學校出版專冊之外,初稿曾經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不久又增訂附注,修訂稿發表於北京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一九九九年第六期。該文討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在思想文化的新舊衝突下,在政治社會的急遽變遷中,遭遇到什麼樣的困境。文中分別從文學觀念、理論系統、研究方法等方面,來探討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思考如何尋找出路。收入本書的,是後來的修訂稿。第二篇︿中國文學演變中的時間意識﹀,原是二○○一年十二月參加上海復旦大與南京大學合辦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論壇﹂、美國史丹福大學主辦的﹁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現代詮釋學術研討會﹂、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主辦的﹁人文學研討會﹂上,先後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若干觀點報告,但都因篇幅短,時間不夠,討論不能深入,未能引起學者的注意。二○○二年六月,北京中華書局主辦﹁廿一世紀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我才在忙碌之中,再度筆之於書,提供與會學者參考。後來此文就收在該局所出版的會議論文集中。我多年來所從事的經典普及工作,其動機信念俱見於此。我非常希望有人作更寬廣更深入的討論。第五篇︿唐宋詩詞中的顏色字﹀和第六篇︿談幾首描寫人生的浣溪沙詞﹀,都從比較所謂﹁現代﹂的觀點來析論傳統舊詩詞,分別用來紀念鄭因百老師的百歲冥誕,和慶祝葉迦陵老師的八十華誕。他們都是我一直敬愛感念的老師,無論是治學或為人,都曾給了我很多啟發。前者發表於二○○五年台大中文系主編的︽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以及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二○○七年春之卷。在此之前,曾以同題在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校,演講過主要的內容。後者發表於天津南開大學二○○五年十二月出版的︽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紀念文集︾。在此之前,也曾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心主辦﹁中國文學古今演變國際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初稿發表於香港︽明報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二期,後來全稿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會議論文集中。該文討論中國文學史上有關﹁古﹂與﹁今﹂、﹁新﹂與﹁舊﹂的一些觀念。第一、二篇談的是有關中國文學的問題,第三、四篇所談的,則是從較寬廣的文化觀點,來看待中國文學應該如何承衍傳統,邁向現代。第三篇︿中華文化的文學省思﹀,原是香港中文大學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主辦﹁中華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後來收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年所出版的︽中華文化與廿一世紀︾論文集中。這一篇論文,和我為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所寫的︿從人文化成到文學轉型﹀一文,是姊妹篇,觀點相近,繁簡則頗有不同。因版權所限,︿從人文化成到文學轉型﹀一文,暫時不能收入本書。第四篇︿傳統文化與古籍整理的現代化﹀,是我多年來從事經典古籍如何普及化、如何現代化時常常思考的問題。我常面臨兩個難題:一個是有些人根本不看經典古籍,認為只要是傳統的東西必然落伍;一個是有些文史研究者,瞧不起注釋譯介的文字,認為那沒有學術價值。所以這篇論文,雖然在一九九九年,曾分別在香港大學以同題在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校演講過。當時的反應都頗為熱烈,有些師生在聽後也曾給了我一些寶貴的意見。第七篇︿論文學的獨特性與共通性﹀,是我應香港藝術發展局二○○六年香港文學節﹁兩岸三地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而作。除了發表在該局專冊之外,也發表於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文學研究︾二○○六年秋之卷,以及︽北京大學學報︾二○○七年第六期。有的是轉載,有的則文字經過修訂。在香港教書多年,擔任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及顧問多年,這是我唯一為該局所寫的論文,從中應可看出我對兩岸三地近現當代文學的一些看法。從第一篇到第七篇,儘管題目不同,內容討論的重點也不一樣,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它們所談的,都是有關中國文學的﹁古﹂與﹁今﹂、﹁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以及文學研究所遭遇的困難和如何尋求出路的問題。所以,我把它們合在一起,彙為一集,以首篇命題,來貢獻給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同時就正於學界先進。吳宏一 自序於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高幹學校,亦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地之一。《暴風雨的記憶 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所記錄的,正是於1965-1970年期間發生於北京四中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書中的回憶文字,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了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歷。本書作者包括陳凱歌、秦曉、牟志京、北島、劉輝宣等,他們都是文化大革命中熟悉的名字,也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他們描寫了在這動盪年代中於北京四中不同角落所發生的人和事,有些敘述往往會溢出校園以外。書中並刊載了超過50張由作者提供的珍貴相片,讓讀者更真實地走進那些場景,更深地感受這一場暴風雨。作者及編者北島表示:「為了盡量容納當年不同的視角和立場,我們特別選取了當年具有代表性或爭議性的人物,同時也兼顧不同類型的角色,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未能盡如人意。但願今後會有更多的當事人加入進來,完成對這場暴風雨的共同記憶。」暴風雨過去了,如果連什麼記憶都沒留下,我們不僅愧對自己,也愧對我們的後代------所以有了這本書。這是一本關於北京四中的回憶文字的結集。十八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均屬所謂“老三屆”,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老三屆”的年齡大約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曾處在暴風雨的中心,在這小小的舞台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這些回憶文字,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了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歷。有些敘述往往會溢出校園以外,因為暴風雨是沒有邊界的。記憶往往具有模糊性、選擇性及排他性,在這個意義上,沒有所謂“歷史的真實”,或者說,“歷史的真實”存在於不同的記憶的重合、錯位與對立中。“文革”時,四中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一向以教育的質量聞名。“文革”以前多年,四中的高考升學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考上四中,等於進入高校的勝券已經在握,因此,這座學校成了男生競爭的目標,就是很自然的事。同樣自然的是,勝者之中相當一部分是黨政軍高級官員的子弟,更有一些是元勛之後。雖然四中不乏刻苦攻讀的平民子弟,但幹部子弟由於其數量和影響,不能不主導了當時的校風。北京四中既是“貴族”學校,又是平民學校。這其間有一種內在的分裂,這分裂本來不怎麼明顯,或許被刻意掩蓋了,而文革把它推向極端,變成鴻溝。“造反”、“破四舊”、“抄家”和“打流氓”這四件大事,構成紅衛兵運動的高潮,貫穿始終的是“鼓吹血統論”和“死保劉少奇”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主題。紅衛兵運動以“衝擊公安部”事件告終,此後一直處在被歷史清算的地位上。這構成了北京紅衛兵歷史的基本脈絡。本書特色★ 作者包括陳凱歌、秦曉、牟志京、北島、劉輝宣等知名人士,都曾經歷文化大革命,也曾是北京四中學生。★ 特別收錄50張以上珍貴照片,讓讀者更能貼近歷史。
台灣文學三百年
文學,蔚然成河。 我們以什麼橫渡彼岸? 宋澤萊訴說台灣文學三百年流變 如一艘從源頭出發的輕舟,悠蕩循入四季的波流, 穿越傳奇、恬淡、悲嚎與嘲諷,又航向新的驚奇。 康熙年間郁永河渡台採硫磺,原來是一齣超現實的羅曼史? 咸豐時期台灣舉人陳肇興歌詠田園,詩情直比唐代孟浩然! 對小三動真情?清末進士許南英十一首情詩追弔歌妓吳湘玉。 日治時代龍瑛宗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刻畫生存的絕望,曾經震驚日本文壇。 吳濁流從《亞細亞的孤兒》寫到《波茨坦科長》,象徵台灣文學從深秋遞轉入嚴冬! 每位作家都隸屬於他們的時代, 點點的火光相繼亮起,在文學的長空下,燦爛成花。 宋澤萊借用海登.懷特和弗萊的文學理論,分析台灣文學的發展歷程,將台灣文學史劃分為五個階段:傳奇、田園、悲劇、諷刺和新傳奇,正好與天地節候的律動相契合,貼近歷史脈動的評論,跳脫過去流水帳式的編年體書寫,撩動三百年來台灣作家們的潛意識思緒,開啟了文學研究的全新方向。 春:三百年前郁永河撰《裨海紀遊》,揭開傳奇文學的序曲,驚浪、險崖、番俗……,登台所見皆為不可思議的春光。 夏:一八五一年,開台進士鄭用錫興築北郭園,本土仕紳相繼吟詠園林,揮灑出一派恬淡的夏日閒情。 秋:日治時期,人在壓抑下活著,楊華、龍瑛宗等人呼喊鋪天蓋地的悲哀,走進時代滄桑的深秋。 冬:戰後卻是寒冬,半世紀的期待幻滅,台灣文壇從悲泣轉為譏諷自嘲,邁入了諷刺文學時代。 新春:二十世紀末至今,葉石濤、方耀乾刻畫全新傳奇,台灣英雄重新被歌詠,台語文學蓬勃發展,正迎接新一季的春天。
親近彰化文學作家
清雍正(1723)元年,正式立縣,雍正四年創建孔廟,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三百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底蘊多樣。舊、新文學引領風騷,獨步全台。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文學概括古典與現代文學,歷經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到現代,作家大概有一○○人之譜。而本書選列近代較具知名度的文學作家,包括賴和、林亨泰、錦連、曹開、施文炳、吳晟、林武憲、康原、蕭蕭、愚溪、宋澤萊、李昂與石德華等十三人,文類涵蓋漢詩、新詩、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與報導文學。每位作家的書寫次序,由小傳、訪談、印象、創作事紀、研究資料,以至作家生平,循序漸進,知感並重,配合圖像,以跡近作家的內心世界。本書特色完整收錄彰化文學作者傳記、口訪、生平、創作事紀的書籍。
英語兒童文學史綱
本書詳述英美兒童文學兩百五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從「訓誡詩文」等英美兒童文學的起源,到「探險故事」、「家庭故事」、「兒童詩」、「圖畫書」……分門別類一一加以介紹。 作者約翰.洛威.湯森(John Rowe Townsend)為英國著名且深具權威的兒童文學評論家,他以優美順暢的文句,不時帶入幽默的評論,讓讀者在了解過往歷史時不覺枯澀;在整個英美兒童文學史的介紹上,也能掌握大勢,針對重要作家作深入介紹,又不流於瑣碎,同時也提供有趣的周邊消息,使史料讀來更覺生動。此外,本書不忘對兒童文學的基本概念提出說明,格外適合非英語系國家的讀者了解英美兒童文學史。
重要書在這裡!楊茂秀的繪本哲學(附光碟)
喜歡說故事、寫故事的楊茂秀教授,這回可要教大家如何「選」故事、「看」故事、「演奏」故事!書店中琳琅滿目、自製及翻譯均盛產的兒童繪本故事書,父母師長該如何選擇,才能挑到最適合孩子們的繪本?繪本故事書還能扮演什麼積極性功能呢?兒童哲學專家楊茂秀教授認為國內繪本市場雖漸趨成熟,卻仍缺乏專業的導引及介紹,以致大人們不知如何為孩子選書?如何陪孩子看書?很可惜地讓繪本失去原先具備的演奏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文圖美感經驗之體會。楊茂秀教授以專業觀點及淺白有趣的文字,詳細介紹國內外五十餘本值得大人小孩共讀的好看繪本故事書,也提出以繪本來陪伴、幫助孩子發展和處理創意、情緒、自我概念,及想像力等等的實際步驟。本書文章曾於張老師月刊連載,並入圍九十五年度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楊教授認為繪本其實就是一種「觀念玩具」!只要運用得宜,大人小孩都能從其中得到豐美的樂趣。
經典3.0大師影音全紀錄套書(1-25)
●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全套書籍1-25本,並附「24位華文世界大師導讀經典全紀錄」(一組六片光碟)與「2800年閱讀時間地圖」●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全華文世界大師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等美術系學生共同參與繪圖「閱讀」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不在於一個人擁有多少書,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閱讀」神奇的價值和意義,在於我們是否能遇上一本書,讀過了這本書之後,從此開啟了新的夢想與未來,自己的人生從此開始不同。許多書都可以產生這個作用。其中一些流傳久遠,就稱之為「經典」。我們永遠不知道,如果錯過這些書,自己錯過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在網路時代,藉助這個時代的特質,來看看我們可以如何重新接觸這些傳說中的書,看到書中的魅力與神奇,然後,和其他人分享。這樣,大家都有機會打開這本書,「經典」就有了新的價值與作用。這就是「經典3.0」。「經典3.0」,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今天的閱讀,應該同時顧及「書」、「網路」和「旅行」這三個層面。我們閱讀,同時也思考閱讀在真實世界裡的價值。第二重意思,是我們的這個活動計劃,呼應Web 3.0時代的精神。web 1.0指的是一人講,眾人聽。Web 2.0指的是你講我講,眾聲喧嘩。那麼Web 3.0指的應該是結合以上這兩種精神的一種新的精神。所以,我們這個計劃會有三階段的活動:第一階段:空前跨海峽兩岸三地四個城市香港、上海、北京、台北的系列演講。第二階段:每場演講都有網路播放,充分利用現代網路傳播迅速擴散的功能,也邀請網友共同編輯跨媒體的內容。第三階段:邀請大家一起打開未來,實現夢想。鼓勵讀者在閱讀、網路之外,也能行萬里路。經過城市與城市間的巡迴演講後,經典3.0也匯集了兩岸三地著名學者的演講資料,進行書籍的出版,每位學者都是各領域的名家,這個夢幻陣容,在華人世界無出其右。除了導讀之外,每一本書均配合大量圖片、方塊小文、年表、地圖、漫畫、網站、景點、延伸閱讀。讀者只要閱讀本系列,就可以掌握該部經典的精華與全方位的資訊。不僅只有著名學者組成的夢幻團隊,每一本書還邀請知名漫畫家搭配以圖像詮釋經典。漫畫家陣容包括:蔡志忠、阿推、歐陽應霽、可樂王、平凡、張妙如等,名家搭配名家的超級組合,使得每本書更具閱讀與收藏價值。每一本書會摘選精采的原著文字,較為艱澀的部分會加上詳實的注釋或翻譯,使讀者可以一窺經典的堂奧。
望南看北斗:高行健
全球華語領域首部有關高行健個人獨特的傳記 威爾斯(H.G.Wells)強調:「一個人的傳記應該由一個誠實的敵人來寫。」這話雖然有些偏執,卻給傳記作家一種立誠的警示。 在這本不是傳記又似傳記的小書的寫作過程中,我時刻保持著這種立誠的自我警示。 同時,我堅守英國著名傳記作家里敦.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所強調的責任:「傳記家的第一個責任是簡潔,第二個責任是保持自己精神的自由。」 我選擇嘗試這樣一種言說方式,是有意對高行健文體的趨擬,同時也將自己近年來習禪學的所悟所明,融入其中,特別是對禪門燈錄對話體的借鑒。 文無定法,傳無定體。我把自己的這一文體嘗試,看作是有我的新傳記。
黃肇松文集:迤邐國際
迤邐國際 掌握資訊2010 年8 月一個炎熱的夏日,國際網路媒體突然盛傳苗栗出礦坑發現豐富的石油蘊藏,一時間各媒體對苗栗展開全面搜索,熱鬧無比,後來證實是一口老油井發現天然氣,新聞才平息下去。資訊社會中的「國際的苗栗」平日靜靜的苗栗,在那「風光」的一天,突然不只是「苗栗的苗栗」、「台灣的苗栗」、也是「國際的苗栗」。這,只有在當前的資訊社會才會發生。人類社會以往歷經口頭傳播文化(語言交流),閱讀文化(印刷術)、視聽文化(廣播電視),其型塑的過程都相當漫長;而當前的資訊革命(網路文化),只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創造嶄新的「傳播生態學」(communicology)資訊的流通在傳播領域上是無遠弗界,從區域性走向全球化;在傳播速度上是同步傳播(simulcast)--改寫了新聞的定義,從事件發生的「過去完成式」變成「現在進行式」;在傳播能量上是無法計數(numberless)--從單一事件的傳播到全面互聯。在全球化色彩濃厚的資訊社會中,資訊凝練出知識,知識帶動創造力和執行力,資訊的價值放在全球的天平上,當然是越來越大,令人想起中世紀的歐洲,因科技不斷突破,知識累積的結果大幅度解放人類的創造力,乃瓦解其封建的政經結構;國家、階級、種族、工作團體和家庭等社會機制逐漸被客觀化,個人的主觀意識相對強化,一般認為是西方文明超越東方文明的轉捩點。而今,資訊的流通質量遠勝於中世紀歐洲,整個人類社會在經歷一個史無前例的資訊流超越物質流的大變動,用世俗的話說「誰掌握資訊,誰就是贏家」,西方社會會不會繼中世紀的歐洲之後,再次凌駕東方社會之上?掌握全球新聞與資訊流通譬如,在2008 年到2010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充滿了新機會(The new global opportunity),問題是:你是不是能及時而正確的掌握相關資訊,並且作有效運用。迄今,我們看到西方社會仍是最大的獲益者。難道新聞與資訊流通全球化之後,因資訊流通的不平衡會進一步拉大東西方在創造力、執行力和總體競爭力的差距?這是一個需要深切思考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台灣,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代工王國,對全球資訊流通的掌握與運用,究竟處於什麼地位?產生什麼效能?何時由「代工王國」變成「創造王國」?要做到這些,需要我們掌握什麼資訊作為支撐?二十多年前,我開始在《中國時報》主持編務的時務,資訊革命剛剛萌芽,對於台灣社會與資訊流通及資訊掌握的關係,當然無法如前所述,看得如此深遠,如此迫切。然而在當時,是好是壞猶未定論的「全球化」,已是一股擋不住的巨濤駭浪,它可以是很細緻的演化過程,也可以是突如其來的海嘯(譬如其後在1997 年夏間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 年底的全球金融風暴),作者認為媒體的社會責任就是,將相關訊息及早傳達給閱聽人,讓社會大眾保持認知上的清醒和判斷上的正確。欲臻於此,媒體要有前瞻的視野、分析及探討能力,提供台灣觀點給閱聽人,告訴大家處境為何?如何因應?努力擴展讀者的國際視野有鑒於此,作者在《中國時報》大幅增加國際新聞的篇幅;國內新聞報導也要注意是否有國際角度需要處理;同時,加強國際採訪單位的部署,俾能及時掌握國際重要資訊。傑出的特派員包括美國華府的傅建中、冉亮;德國波昂的龍應台;香港的江素惠;日本東京的秦鳳棲。歐洲的倫敦和莫斯科,我們也聘請當地傑出記者擔任特派員。我們曾陸續邀請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前國務卿布里辛斯基、前國防部長錢尼(小布希時代的副總統)及前總統柯林頓等人來台訪問並發表演說。布里辛斯基和季辛吉有一陣子還為《中國時報》寫專欄。所有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擴展讀者國際視野應作應為之事,但是,作者當時對報社同事說「躲在家裡,是捕不倒鯨魚的。」主張全方位專訪國際元首,從最高點瞭解他們對台灣的看法及對台政策走向。外交是國力的展現,新聞何嘗不是?台灣媒體要訪問世界級領袖並不容易,然而,經過不斷的努力,由我率團前往專訪過的領袖包括: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1990)、菲律賓總統羅慕斯(1992)、南非總統曼德拉(1993)、新加坡資政李光耀(1994、1998)、南韓總統金泳三(1997)、南韓總統金大中(1999);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993 年在副總理任內,亦曾接受我們的專訪。專訪內容及作者所撰採訪印象,除楊尚昆收錄在第二冊中,其餘均收錄在本冊「卷一」。來台訪問的世界級名人,接受過作者專訪者包括:美國前總統老布希(1994)、前國務卿布里辛斯基(1998)及貝克(1998)、達賴喇嘛(1999)、澳洲前總理基亭(2000)、第一次波灣戰爭美軍總司令(時任美國聯合參謀會議主席)鮑爾將軍(2001)。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於2006年來台訪問期間,我曾在101 大樓替他主持簽書會,他的自傳《我的一生》及其夫人希拉蕊自傳《活出歷史》均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我曾替兩本書寫序;鮑爾將軍的自傳《我的美國之旅》中譯本,2002 年由智庫出版社在台灣出版,亦由我撰寫長篇序文──〈永遠保持著方向感的工程師〉。這些序文均收在本冊「卷三」。回想起這些國際元首的專訪,有些是作者獨力進行,有些是與中時同仁合作。儘管時光飛逝,但當年一起走向國際的老同事徐宗懋、胡鴻仁、鄭漢良、曹積仁、杜念中、郭崇倫、林馨琴、曹郁芬、林若雩……的臉龐,仍不時出現在作者的腦海中。謝謝你們的辛苦。不論你現在在哪裡,請接受我誠摯的祝福。用文學筆法刻劃重大國際事件從事國際新聞採訪,讓我體認到事實的重要以及事實發展的難以預測。所以,預測、預言、預估都是「危險的行業」(risky business)。1994 年11 月8 日美國期中選舉(柯林頓任內),民主黨大敗,參眾兩院的控制權都被共和黨拿去,挫敗的程度,比2010 年11 月2 日期中選舉歐巴馬的失敗還要慘烈。我在選舉翌日,在中國時報以「民主黨慘敗是柯林頓重挫」為題發表專文(收錄本書卷二),斷言兩年之後柯林頓恐難逃過二十多年來民主黨「一任總統」的宿命。孰料,柯林頓在1996 年11 月居然狂勝,順利連任。更難想像的是,他卸任後六年,自傳中文版出書,為此書寫序的居然是我。然而,從苗栗的「文藝少年」出發,即使足跡遍及美國、歐洲、非洲、亞洲,從事國際新聞報導,我還是不忘情文學。新聞報導不能以文學創作的形式和筆法進行,最終我還是找到了調和報導和文學的方法──就是「報導文學」。以事件為經、歷史為緯,用文學的筆法,對全球人權、文化、社會、媒體的重大事件及突破性發展作了不少深度報導。譯刊大江健三郎省思巨作同時,我也親自譯刊國際名家的相關作品。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95 年8 月15 日日本投降五十週年,譯刊1994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專門為中國時報所撰《五十年前的今天──一個神話的幻滅》專文,充滿了人文省思和對強權的批判,對比日本許多老一輩的不肯反省,確實是空谷足音。譯文及我撰寫的《譯後記》均選入本書「卷二」。回首來時路,非常感謝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的包容和他的遠見,在國內政局狂飆、經濟事務如麻的大時代,提供報社那麼多的資源,給我們「玩」國際新聞、「辦」國際研討、「推」元首專訪。這在當時是媒體的創舉,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閱聽大眾對國際的認知,提升了他們的國際視野。本書所收錄的,就是這些努力的一些紀錄。打造進步所需的「社會資本」競爭力不過,如上文所述,在當前「全球化」的資訊社會,僅是提升社會大眾的國際認知與國際視野,已經明顯不足。新聞及資訊的流通既已走上「全球化」,打破了國界,讓資訊的價值愈來愈大,那麼,台灣應該如何從全球最主要的科技代工者變成資訊的掌握者和使用者,進一步成為創造者,厚植競爭力──不僅厚植傳統的「金融資本」競爭力和「人力資本」競爭力,更要藉全球新聞與資訊的運用,打造有關社會價值與社會進步的「社會資本」競爭力。這是當前台灣媒體最重要的社會責任。然而,日前一位前來世新大學作交換學生的北京傳媒大學研究生,選修我開授的「全球新聞與資訊流通」課程,日前在課堂上問我:「台灣不是一個以外貿為經濟主體的非常國際化的社會嗎?為什麼台灣各類型媒體處理國際新聞那麼少?即使有處理,又為何大多是燒、殺、擄、掠的國際煽情新聞?」我,四十年的新聞工作者,無辭以對。黃肇松
黃肇松文集:依依鄉情
半生三書依依鄉情-五十年寫作歷程的回顧與前瞻 說來慚愧,從小舞文弄墨,寫小說、散文及從事廣義的新聞工作四十年,寫的新聞、特稿、專欄、專訪、社論和新聞學術論述,以及主持電視談話性節目五百集(主要為媒體及客家節目)所講的話,超過千萬字,但除了青年時期出版的幾本學術著作及短篇小說集,中年以來,還沒有正式出過書,今年得此機緣,將過往或寫或說或訪的文字話語,擇要輯成《依依鄉情》、《凝視台灣》、《迤邐國際》半生三書,在故鄉出版,獻給生前基本識字的亡父和基本上不識字的亡母。 半生三書獻給亡父亡母 母親在1967 年6 月辭世,迄今43 年,我們八兄弟姐妹對她的懷念,與日俱增。父親在2009 年元月中風,在病榻上經過一年的奮鬥,於2010 年元月以93 高齡告別人世,在天上與母親聚首。 父親是在元月28 日寒風凜冽的冬日安葬於苗栗大坪頂。當天,穹蒼蔚藍,靈柩緩緩下降,而窀穸幽深,生者與亡者就此永別。父親晚年,對生死處之泰然,在發病之前,吩咐我們,「那一天來的時候」,用土葬,他說: 「捏泥卵(客家話務農的意思)捏了一世人,(我)想轉到土裡去」。 我們祖先是在清嘉慶年間由廣東蕉嶺遷來台灣苗栗。父親在1918 年生於西湖鄉五湖村,母親在同一年生於公館鄉忠義村。他們在田間操勞一輩子,沒有遠離苗栗故鄉。 父親「回到土裡去了」,站在窀穸邊上,我想起了王維的五言古詩《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年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遇,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依依鄉情,王摩詰所描刻的,不正是亡父亡母一生田家生活的寫照。 晚年的父親,特別關心故鄉。我回去探視他,他最常問的兩句客家話是:「安久有寫麼該沒?」(最近有寫什麼嗎?);以及「有寫到嗯苗栗個麼?」(有寫關於我們苗栗的嗎?)我有關客家及苗栗的論述,大多在近年於台視、民視、客家電視主持的《現代客談》、《有閒來聊》、《政策線上》、《政策百分百》及《客家高峰會》等節目中進行。二十多年來,在報刊雜誌及學術研討會上所發表的文字,除了新聞理論與實務的論述之外,主要集中在關懷台灣的長論和短評;放眼大陸的專訪和評述;以及行走世界的國際元首專訪。有關國際人權和自由主義的報導文學及相關國際名家作品中譯,數量也不少。 站在故鄉土地上的文學創作 然而,青少年時代的寫作,確實是站在故鄉的地上,在田野間構思,在勞動之間用沾著泥巴的手抓筆,記下一段情節或幾句對話,然後,在夜深人靜時,硬撐開欲眠的雙眼,在蛙聲咯咯的伴隨下,寫成文章。寫什麼呢?無論是散文、小說、新詩、雜感……都描刻故鄉的脈動和活力,記載故鄉人的悲歡離合,表達從故鄉出發走向世界的憧憬。總之,青少年時就是寫我故鄉。 我的寫作生涯開始於民國48 年,就讀苗栗大同國小五年級向《國語日報》「學府風光」欄投稿。民國51 年就讀省立苗栗中學初中部二年級時,開始寫散文和小說。雖然老作家何凡先生在他的《文章是寫出來的》一文中指出,我在15 歲時,「已有小說家的創作構想能力」。然而,實際的狀況是,慘綠少年時為賦新詞強說愁,多數時候文思枯竭,下筆維艱;茶飯不思搞壞了身體,也搞亂了功課──尤其是數學,瀕臨紅字。級任老師(也是數學老師)郭兆灶,通過他就讀同校高三的弟弟(我二哥松元同班同學),向我家舉報了我的「罪行」。 父親起先很生氣,認為我這樣玩物喪志搞下去,將來只能替兩位哥哥「提皮包」,下了「禁寫令」。但是,我像是著了魔,逮到機會就「偷寫」,在柴房裡寫、放牛的時候寫,而主要的寫作場所卻是母親的菜園。因為這裡離開我家有三百多公尺,基本上在父親勢力範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這裡有母親的庇護。識字不多的母親不知道寫作是什麼,但認為只要寫的不是不三不四的東西,寫作「不是壞事」,容許我到菜園幫忙挑水澆菜之餘,坐在田埂邊,在腿上墊幾本書權充書桌,就可盡情塗鴉。 父親見我如此迷戀寫作,雖然還是認為「孺子不可教」,但心也軟了。對寫作也瞭解有限的他說了:「寫不出來就不寫,要不就寫你懂的東西,寫出東西來。」由此展開我與父親以下的對話。 「什麼是我懂的東西?」 「就像……泥土呀、牛呀、苗栗呀!」 「泥土?泥土有什麼好寫,連吃都不能吃。」 「泥土不能吃,但養活所有的人,它是有生命的。」 田野間一對農家父子平凡的對話,對我卻有如醍醐灌頂,啟發了我早年寫作的方向和主題。高二開始為香港《工商日報》「市聲版」寫專欄,寫自己懂的東西,介紹苗栗風情、客家文物、鄉土人物、台灣民間故事,直到大學聯考前三個月休筆,總共40 餘篇,是我早期的文學作品,也算是早年的新聞工作,可惜剪報均已失散,而《工商日報》也早已停刊,令人噓嘆。其他散文作品斷斷續續獲《中央日報》副刊、《新生報》副刊、《中華日報》副刊及《大華晚報》副刊採用刊出。 雖然何凡先生認為我在15 歲之前已有小說創作構想能力,但在18 歲之前,並沒有寫出像樣的小說,直到民國55 年夏大學聯考後,自己評估考垮了,心情頗為鬱卒,父親以丙種營造資格標獲農復會補助在苗栗市西山興建畜牛區的土方工程,我自動請纓上山幫忙,在青山綠水間,看看青年男女流著汗、唱著客家山歌,掘土築渠,活力十足,我深受感染,晚間在工寮昏暗的燈光下,一字一句的寫了接近中篇小說的《芽》,投到當時最負盛名的《文壇》月刊,於當年年底刊出。 故鄉的泥土是小說創作的元素 本身是著名小說家的《文壇》社長兼總編輯穆中南先生在當期《文壇》編後記中表示,不知《芽》的作者是「何方神聖」,推測應該是年輕人,期盼他未來成為「台灣的沙岡」。我當然沒有成為台灣沙岡的天份與能耐,甚至在大學畢業之後就中斷了小說寫作,但穆先生在文中說我的創作展現了對鄉土的熱愛和對青春的嚮往,卻鼓舞我從事鄉土文學的創作,寫自己熟悉和親近的人、事、物。 大學四年我勤讀中東文學,兼修新聞傳播,並涉獵國際政治和中西文化史,又要家教打工補貼學費,日子過得相當忙亂,但仍不忘情寫小說,完成長短作品30 餘篇,主題都是對故鄉的記憶和對親情的依戀。其中兩篇鄉土短篇小說《祖父的煙筒》和《三等站》,分別獲得民國56年、58 年省教育廳中上學校文藝創作競賽小說類大專組首獎,或可告慰期望我成為「台灣的沙岡」而不果的穆中南先生於萬一。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我一方面進入政大新聞研究所就讀,一方面通過高考被分發到行政院新聞局國際新聞處擔任科員。此時,母親已辭世四年,未能分享我成長的喜悅;父親則很高興,認為我「走向正途」。年輕的我,對功課和工作都很拼命。35 歲就出任新聞局長的錢復博士對我很提拔,升遷迅速,以致於他在30 多年後出版自傳中還表示,對我的升遷「也許快了點」。但是,我也付出了「代價」,擔任公務人員的11 年,寫的公文不下數十萬字,「讀者」通常只有處長、主任秘書、副局長、局長四人。文學創作嘎然中斷,離開沙岡越來越遠。公牘忙碌之餘,對文學及文學創作的懷想,就像唐代詩人張九齡詩作《望月懷遠》中的兩句:「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就連父親也會說上一句:「有閒還是要寫寫東西,沒(不然),筆會鈍掉。」 民國71 年(1982)年9 月,我辭離公職,在紐約參加《美洲中國時報》的創刊。小時在家鄉,資訊閉塞,報紙篇幅一張半,售價一毛錢,偶得零用錢,買一份回家大家傳閱,最後往往「體無完膚」。電波媒體方面,當時還沒有電視,廣播電台稀少。因此,從小夢想從事新聞工作,可與人分享新聞和資訊,更可回到寫作的行列。我以為紐約的媒體工作是夢想的實現。 新聞報導與報導文學的調和當時的美國由雷根主政,保守主義高漲的時代;世局則處於冷戰崩解、蘇聯崩裂前夕,新聞非常熱鬧,從事新聞工作如魚得水。但在寫作方面則益發發現,新聞寫作是一種純正寫作,必需有事實根據;文學創作則容許作者憑想像力和生活經驗從事創作。我在工作上,依專業原則處理新聞;在寫作上,則以「報導文學」的內涵,兼顧事實的掌握和感情的抒發,寫了不少有關人權、文化、媒體、政治運動和社會變遷的深度報導。寫作上的滿足,的確與公務生涯大異其趣。 民國76 年政府宣佈解除戒嚴,同時開放報禁。為增添人手因應新局,《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把我從紐約調回來,78 年初接任總編輯。這是台灣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經濟多元化、文化包容化、媒體類型多樣性的大時代,媒體的影響發揮到極致,以報紙而言,它仍是台灣公意型塑的主導力量,對數量上多到產生社會「資訊焦慮」的種種資訊,要有規劃、整理、分析的能力,才能讓閱聽人願意看、看得懂、看了有收穫。 有鑒於此,我在《中國時報》編輯部推動一個「以寫作為本位」的編輯部文化,代替以行政為主體的結構。具體的作法是,除了加強記者採訪與寫作的專業素養,為了讓身經百戰的資深記者能夠繼續發揮採寫專才,設置了資深記者制度,讓他們不必分心作行政,而是專心觀察及掌握社會變遷和新聞發展,從事比較深入的專題報導和重要的專訪,讓讀者能瞭解新聞全貌和事件發展趨向。只要是重要題目,這些明星記者不必受到「豆腐乾式」新聞版面刊出的限制,可以用一個整版、甚至兩個版盡情的發揮。譬如當年中時資深記者群中的林照真(現任交大傳播系助理教授),對民國63 年台大哲學系事件的深度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