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
《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是陳子善教授繼《說不盡的張愛玲》、《看張及其他》和《研讀張愛玲長短錄》之後,研究張愛玲的最新著述。張愛玲一九四0年代蜚聲上海文壇,到一九八0年代「重返」中國文壇並大獲好評,其間相隔了約四十餘年。這與她推崇備至的《紅樓夢》從創作到被文學史家認識並肯定其不朽價值相隔整整一百二、三十年比較,還真是小巫見大巫。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經受時間的考驗,不管遭受怎樣的冷落和埋沒,終究會被文學史家所發掘,堪稱文學史上的「沉香」,而就這一點而言,張愛玲比曹雪芹幸運。這本《沉香譚屑》收入陳子善二00四年以來所寫的研究張愛玲的部分文字,有對新發掘的張愛玲集外文的考釋,有對張愛玲稀見譯著版本的辨析,有對張愛玲不同時期生活和創作狀況的爬梳,還有對張愛玲研究名文訛傳的正誤等等。
開懷再蒐:超乎想像的情趣幽默
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微笑能使人如沐春風,大笑能讓人神清氣爽。本書為編者繼《開懷蒐錄》後的又一力作,廣泛蒐錄幽默笑話、生活小品等絕妙文章,讓人讀來捧腹大笑、開懷解頤,記可增添樂趣、又能愉悅心情。閱讀本書無須一次讀畢,不妨採取「看一則」、「記一則」,再公諸同好的方式,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且「看」的效果,遠不如「聽」與「講」的笑果。冀望本書能刺激您的笑點,紓解您的身心壓力!
當代名家文選
中國之小說戲劇中,水滸之境界為最高。紅樓夢次之。其他小說戲劇,如西廂,桃花扇,三國演義等又次之。──唐君毅〈中國文學精神〉每天有每天的新勝利,每人有每人的新斬獲,這沉悶的世紀,不會覺得太寂寞!──趙滋蕃〈重振狂(風炎)精神〉如今寫稿,按字計酬,惜墨的結果就是「無」金,韓柳歐蘇若生在當代,不改行非得餓肚皮不可。時人寫稿,看透了這一點,既然煮字療飢,總得多煮一點。──司馬中原〈文章摻水論〉在動盪的大環境下,方能磨礪文學的鋒刃。本書選輯當代名家二十九人,共三十八篇作品,分享有關文學、創作、修身、治學的心得,以及生活小品、山水遊記,期能引領您進入文學的堂皇大殿!唐君毅、張其昀、林語堂、朱孟實、司馬中原、余光中、趙滋蕃、方東美、朱介凡……這些學界泰斗、文壇巨擘,經歷時代沉澱的文章,邀您細細品味!
與大師對話
保羅.奧斯特、卡洛斯.富安蒂斯、薛莫斯.奚尼、艾芙烈.葉利尼克、村上春樹、喬賽.薩拉馬戈、安伯托.艾可 、 湯瑪斯.佛里曼、 保羅.克魯曼……當大師齊聚一堂,耀眼的智慧花火四射一場最不可能的盛宴,一本最不可能的書具現大師與訪談者的精彩過招,讓人回味無窮大師風采,處處機鋒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教授 馮品佳 鄭重推薦本書是集結了當今世界文壇,四十位知名作家的訪談錄。除了網羅許多諾貝爾獎、布克獎、普立茲獎…等得獎作家,如:葉利尼克、薛莫斯‧奚尼、喬賽‧薩拉馬戈,以及博古通今的學者,如:安伯托‧艾可、東尼‧賈德,還有許多知名的暢銷作家、評論家及專欄作家,如:村上春樹、保羅‧克魯曼、詹姆斯‧伍德。他們或來自貧困,或出身名流,或積極入世,或深居簡出,基於對寫作的熱情,有的以文字抒發個人遭遇,有的運用巧思編織動人的故事,有的將感觸化作美麗的詩篇,有的透過犀利的筆鋒針砭人物時事,為文壇豎立起一座座豐碑。本書雖聚焦於歐美文壇,但在作者的穿針引線下,除了揭開作家隱身於文字背後的真實人生,其實也藉由訪談與作品的探討,凸顯大時代下,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困境,從而對若干議題進行回顧與省思。
《紅樓夢》子弟書賞讀
子弟書,就音樂來論,它是一種節奏明快、情深意濃的說唱表演藝術;就文學來看,它是一種詞曲佳妙、雅俗共賞的敘事詩。現存《紅樓夢》子弟書的故事類別,包括:寶黛故事、劉姥姥故事、晴雯故事、薛寶釵故事、花襲人故事、齡官故事、史湘雲故事、妙玉故事以及柳五兒等故事,值得我們從美學的角度來加以探討。
《紅樓夢》子弟書研究
《紅樓夢》子弟書即是根據《紅樓夢》小說故事所改編的一種滿族說唱曲藝,正因為《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故《紅樓夢》子弟書在現存五百多種子弟書中,它的文學價值、藝術成就也是最高的。
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
接受史研究的興起,源於近十幾年來,部分中國文學研究受到接受美學的影響。除了能全面、深刻地認識作品外,還可以觀察出不同時代、地域民族對於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審美情趣以及學術思潮。如果能對西遊記的主題作接受歷史的呈現,那麼不但能觀照、發掘西遊記一書中真正的中心思想,也能對歷代讀者的「期待視野」有所了解。
生命理論 : 沈從文文論探微
沈從文是現當代文學中,與古典文學傳統有更多聯繫的作家。不僅是他在作品中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意象氛圍,同時,這和他閱讀書籍,闡釋、融會經典作品中語言文字的精髓有著很大關係。本文嘗試用貫通古今的視角和接受理論的方法,檢視沈從文是如何以生命的形式處理創作理論的問題,並透過理論看他的創作過程中是如何擷取古典文學和繪畫音樂等的運用,藉此考察他於「人與時代和作品 」的綜合解釋下對作家作品所進行的了解。
「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
最能體現「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思維的當代「後設小說」(metafiction),自20世紀八○年代中期引介來臺之後,因其形式特殊、姿態前衛,該敘事手法頗能一新耳目,加上文壇若干重量級作家如黃凡、張大春、林燿德、平路等人的參與寫作,曾經造成一股流行的風潮,故引起學界相當程度的注目,從而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中寫下其特殊的篇帙。惟時至今日,檢視學界業已發表的相關論述,除早期的個別篇章與鼎嚐一臠的零星文本之外,尚未見及較具全面性視野的通論和釋例之作,相較於「魔幻寫實」小說在臺灣已有專書的提出,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本書的撰寫即因上述缺憾而發,試圖對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作一整體評價。其間:一方面對其理論建構作出引介並加以檢討,另一方面則關注後設小說在臺發展二十年(1983~2002)之間的興衰起落。箇中思考議題,諸如:「後設小說」的定義為何?其理論根據與時代背景如何?何以後設小說成為「後現代」文學的具體指標?而西方小說的後設技巧移植、嫁接來臺之後,該小說創作所一時呈現的崢嶸景象暨實際發展情形該當如何理解?末後,後設小說在臺發展的「乍起旋衰」究竟有何關鍵因素……等種種疑問。質而言之,攸關臺灣小說「後設」之路所可能牽涉的諸多緣由,均為本書亟欲探究的課題。
掘金紀
這是一個掘金的世紀,也是一個殊途同歸,走入孤獨的時代,更是許多人引以為傲,卻又心存疑慮的世紀。小說中三位自學生時代便成為莫逆的好友,踏入這個流金世紀,見證了紐約的九一一,也與十年後的三一一日本大海嘯擦身而過,在這樣的時間軸座標下,故事空間交替於紐約與中國,映射出一眾人情風物,真實的時代,以及跨越個人的反省。《掘金紀》是新世紀的浮華世態,時下華麗行業如金融業,娛樂業,IT行業,能源行業的一些真實面都無所遁形,每一行都有潛在的規則,而金錢看似滾滾的河流,自人們身邊穿過,人們便跟著水流的方向走,各懷心事,各有標準。剛好在這個時候,風向往東,所以書中的人物便聚集到以中國為背景的舞臺上,如目睹一齣雍容華貴的舞臺劇,看那瞬間崛起的非凡美麗。那些看似成功的人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說來話長的故事,個人情感,家族的歷史,時代成就了他們,不過金錢積聚的過程,從來也不是一個能夠保證靈魂舒適圓滿的過程。在滾滾的金錢面前,人們當然也尋覓愛情,不是不可能,只是有時候不太分得清彼此流露出來的是不是真心。在掘金的時代,要讓感情變成可能,也許只有在那真心流露的瞬間……
下課後的奇幻補習班
繼《一次看懂自然科學》、《一次看懂社會科學》之後,劉炯朗要帶領閱讀讀者進入文學的奇幻世界!‧能跟動物溝通的人除了怪醫杜立德,中國古代也有一個人懂得鳥語,而且他還是孔子的弟子喔!‧你讀過《格列佛遊記》嗎?裡頭的主人翁曾去過小人國,你知道中國也有一部描寫小人國的小說嗎?‧你知道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其實還有續集嗎?沒穿衣服的國王著了涼之後,又發生什麼事情呢?‧除了團結合作趕走大野狼的三隻小豬,在歐威爾所寫的《動物農莊》裡也有三隻小豬,而且牠們這次還成了大反派!‧經常幫人撮合姻緣的愛情之神丘比特,也曾經是被愛迷昏了頭的少年郎?他的愛情又有多轟轟烈烈呢?
國文課沒教的事
繼《一次看懂自然科學》、《一次看懂社會科學》之後,劉炯朗要讓大家重新愛上國文課!‧古代也有流行歌曲?而且,就跟現今的歌曲一樣,同一首曲子可能填了不同的歌詞,喜歡唱歌、聽歌的你一定要懂「填詞的學問」。‧你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跟曹操有關嗎?而且,人稱亂世梟雄的曹操除了懂得帶兵打仗,他作的詩也是一流的?‧跟周杰倫合作多年的方文山,除了寫過膾炙人口的「髮如雪」、「青花瓷」等歌詞,他還創作了許多精彩的小詩喔!‧傾國傾城的楊貴妃原來替詩仙李白磨過墨!而且,李白還作了好幾首詩,來形容她的美貌。‧你聽過武松打虎,但你知道武松不止打虎嗎?他還打了……還有,打虎的人可不止武松,歷史上打虎的人還有……
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冊合售)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近50萬字,撰寫時間長達12年,幾度修訂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台灣新文學史》,全世界台灣讀者必讀!!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重量級著作《台灣新文學史》,華人世界驚嘆陳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12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10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期許之書。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台灣新文學史》全書近50萬字,共分24章,陳芳明以獨到觀點評論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本書同時附錄台灣文學史大事年表,扼要記載台灣文學發展面貌。《台灣新文學史》把台灣新文學的開展過程,劃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階段,一步一步探索台灣作家的文學想像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顯現台灣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深度與高度。從流離文學到在地文學,從階級議題到性別議題,從漢人書寫到原住民書寫;從本島到離島的作家,以豐富的藝術技巧向世人展現美麗的文學台灣。左翼文學、皇民文學、反共文學、鄉土文學、現代主義、眷村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馬華文學、留學生文學……均一一羅列在內。《台灣新文學史》的出版,堪稱近年來台灣文壇及社會的重要大事。
台灣新文學史(世紀典藏精裝版)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近50萬字,撰寫時間長達12年,幾度修訂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台灣新文學史》,全世界台灣讀者必讀!!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重量級著作《台灣新文學史》(世紀典藏精裝版),華人世界驚嘆陳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12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10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期許之書。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台灣新文學史》全書近50萬字,共分24章,陳芳明以獨到觀點評論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本書同時附錄台灣文學史大事年表,扼要記載台灣文學發展面貌。《台灣新文學史》把台灣新文學的開展過程,劃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階段,一步一步探索台灣作家的文學想像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顯現台灣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深度與高度。從流離文學到在地文學,從階級議題到性別議題,從漢人書寫到原住民書寫;從本島到離島的作家,以豐富的藝術技巧向世人展現美麗的文學台灣。左翼文學、皇民文學、反共文學、鄉土文學、現代主義、眷村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馬華文學、留學生文學……均一一羅列在內。《台灣新文學史》的出版,堪稱近年來台灣文壇及社會的重要大事。
台灣新文學史(上)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近50萬字,撰寫時間長達12年,幾度修訂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台灣新文學史》,全世界台灣讀者必讀!!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重量級著作《台灣新文學史》,華人世界驚嘆陳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12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10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期許之書。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台灣新文學史》共分二十四章,本書(上冊)從第一章為始,至第十五章。陳芳明以新的文學觀點、論述和視野,完整介紹、詳細敘述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的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之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台灣新文學史》把台灣新文學的開展過程,劃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階段,一步一步探索台灣作家的文學想像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顯現台灣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深度與高度。從流離文學到在地文學,從階級議題到性別議題,從漢人書寫到原住民書寫;從本島到離島的作家,以豐富的藝術技巧向世人展現美麗的文學台灣。左翼文學、皇民文學、反共文學、鄉土文學、現代主義、眷村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馬華文學、留學生文學……均一一羅列在內。《台灣新文學史》的出版,堪稱近年來台灣文壇及社會的重要大事。
台灣新文學史(下)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近50萬字,撰寫時間長達12年,幾度修訂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台灣新文學史》,全世界台灣讀者必讀!!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重量級著作《台灣新文學史》,華人世界驚嘆陳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12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10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期許之書。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台灣新文學史》共分二十四章,本書(下冊)從第十六章為始,至台灣新文學史大事年表為止。陳芳明以獨到觀點評論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本書同時附錄台灣文學史大事年表,扼要記載台灣文學發展面貌。《台灣新文學史》把台灣新文學的開展過程,劃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階段,一步一步探索台灣作家的文學想像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顯現台灣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深度與高度。從流離文學到在地文學,從階級議題到性別議題,從漢人書寫到原住民書寫;從本島到離島的作家,以豐富的藝術技巧向世人展現美麗的文學台灣。左翼文學、皇民文學、反共文學、鄉土文學、現代主義、眷村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馬華文學、留學生文學……均一一羅列在內。《台灣新文學史》的出版,堪稱近年來台灣文壇及社會的重要大事。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上)
本文寫作之目的,便是想以靜安先生之性格及其所生之時代做為兩條主要的線索,不攙雜任何政治私見,嘗試著以靜安先生之心為心,來做一種還原式的探索。更希望藉著靜安先生的個例,能使讀者對於生於文化激變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矛盾痛苦之原因,能有較為深刻的體認。因此而知所反省、知所警惕,從而避免相類似的悲劇再行發生。那麼我們所做的這種探討的工作,就不是無益的徒勞了。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下)
本書是葉嘉瑩教授上世紀七0年代在北美撰寫的專著,初版於1980年。書中葉教授對王國維治學途徑之轉變以及盛年自沉之悲劇做了深細的研討,能「入」而復能「出」,表達了既惋惜同情又追思反省的雙重意旨。
林良談兒童文學:純真的境界
兒童文學所追求的美學價值是「純真」。能達到純真的境界,閃爍純真的光芒,就是好的兒童文學。──林良林良先生在兒童文學的世界裡看見:因為純真,所以能夠捕捉事物真正的美趣、因為純真,所以能夠以誠意交換誠意、因為純真,所以能夠珍惜美好的事物,長長久久;兒童文學不是逃避,而是積極肯定真善美;兒童文學作家只把美好的東西給孩子,因為他知道孩子會牢牢握住,因為那才是創造美好未來的真正力量!
林良談兒童文學:淺語的藝術(新版)
想探索「什麼是兒童文學?」的第一本書。命運對我的更有意味的安排,就是每次用一根白髮交換我一根黑髮的時候,好像同時也交給我一個神聖的工作,那就是──對可愛的「兒童文學」的可愛的闡釋。這也就是,把那些可愛的孩子,可愛的語言,可愛的故事,可愛的笑容和笑聲,塑成一個定義。──林良「淺語的藝術」是林良先生對兒童文學所下的定義。「淺語」是指兒童聽得懂、看得懂的淺顯語言。文學創作是一種藝術。所以,以淺顯的語言來從事文學創作,就是一種「淺語的藝術」。本書特色「淺語的藝術」是我對兒童文學所下的定義。這一本書,也可以說是我對「兒童文學」的思索的記錄。獻給關心兒童讀物.愛好兒童文學.有意從事相關工作的你★《淺語的藝術》長銷全新改版.《純真的境界》最新重量級登場★兩書73篇菁華文章.探索兒童文學必讀書★超過50部中外經典導引欣賞.各國兒童文學作家、角色深入介紹★內容活潑豐富,包含童話、故事、繪本、小說……★讀書會最佳參考書籍.指定閱讀書籍
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學史
懂得運用年表,中國文學史一讀就通!發揮「年表」的優點──視覺化,時間點清楚,線性發展明白,方便查詢;配合「文學發展始末」──認識文學家與作品特色,瞭解文體、流派、文學運動與概念,輕鬆掌握中國文學脈絡;融合「編年體」、「紀傳體」、「文學常識」三大特色,相互對照,這是你案頭必備工具書。本書特色:本書透過「時間軸」、「定點標示」、「人與事的敘述」三大元素,幫助讀者如學生、文學史愛好者、一般讀者,理解文學家背景、重要概念以及文學的發展。1.以年表為主的歷史書籍,沿襲編年史的體例,多以表列,標年月日以記載大事,純屬工具書性質,實用但毫無閱讀樂趣可言。本書發揮「年表」所長,並補其所短,為特定的主題,量身打造兼具「有用」與「有趣」的歷史工具書。2.全書設計出一個「時間軸」(西元、中國朝代、帝王、年號),貫穿全書,以表現出歷史長河與時間的流動、演變。3.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人物、事件、概念在時間軸上定點標示,或是呈現時間範疇。4.重要文學家生平軼事、作品、典籍、體裁、流派、概念、文學運動與事件在與時間軸相互對應下,有完整的敘述與清楚的定義。5.世界文學史大事的對照。目前此形式的相關書籍有:《用年表讀通中國歷史》、《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學史》、《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三書。◎上起三皇五帝,下迄五四運動與白話文運動,依朝代分七章,每章前有一總說。◎年表以「時間軸」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繫以中國文學史事件,包括歷代中國著名作家生卒年、重要事蹟、代表作品、文風流派以及創作成就等;世界文學史大事直接對照。◎收錄近二千位作家,約一百二十則生平故事敘述,七百多條書籍篇章介紹,文學形式、風格、潮流、派別解釋,體裁發展、文學活動說明。標題清楚,敘事明白,與年表相呼應。◎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文學史工具書。全書編排方式:一、本書以編年體形式呈現中國文學發展的時序,上起三皇五帝,下迄西元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依中國朝代順序分成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近(包括臺灣日治時期西元一九一九年前出生的作家)等七章,每章前有一總說。二、版面上方以年表貫穿全書,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大事欄位除繫以中國文史事件之外,還列出作家生卒年(在中國歷史確切紀年[西元前八四一年]前活動的作家不列其生卒年)、代表作品、文風流派以及創作成就等,共收錄作家一千三百餘人。三、外國作家的生卒年與作品直接在年表與中國作家對照,以便讀者瞭解中外文學間的時代關聯,收錄外國重要作家約五百餘人。四、年表中作家與作品的排列方式如下:1、作家同年卒者,以年紀較長者置於前;同年生者,以年壽較短者置於前。生卒年不詳者,只知其大約活動年分,置於當年卒者之後、生者之前。若作家生卒年皆相同者,依姓氏筆畫排序。2、作家生年僅在姓名前冠其擅長文類,後附其卒年,如(~000),至作家卒年方列其代表作或風格流派等文學成就,卒年後附其生年,如(000~)。生卒年不詳者,以其代表作品繫於大約活動年分。僅卒年無可考者,則將其代表作改繫於生年。若作家的生卒年無法確定或作品撰者無可考,改以(000?)、(生年不詳)、(卒年不詳)或(作者不詳)標示。3、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取篇名在前、書名在後的次序,然後依篇名(或書名)字數由少到多:若字數相同者,再按首字筆畫由少到多。欄中若有列出作家當年寫成的代表作品,排序方式或以作家詩文酬唱往返先後,或按作家姓氏筆畫由少到多。4、外國作家的生年不單獨表列,僅在其卒年後附其生年,並在姓名前冠其擅長文類及其一生重要代表作。五、「詞」、「曲」體裁較為特殊,標示方式說明如下:詞──是在詞牌之後列出詞的首句,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水調歌頭」為其詞牌,「明月幾時有」為此詞的首句。曲──因有散曲、劇曲之別,特別標出〈○○〉曲或《○○》劇,以作為「曲」和「劇」的區隔。其中「散曲」除曲牌之外,曲家多會加上題目,故在曲牌之後列出曲的題目。以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曲為例,「一枝花」為其曲牌,「不伏老」為此曲的題目。少數散曲僅列出曲牌,為其未有題目之故。六、版面下方除對當時的文史事件、文體發展與文學活動作概述之外,另針對年表中提到的作家風格、派別以及重要作品予以簡要說明,並以傳記形式呈現一百餘位作家的生活軼事、處世作為,使讀者在查閱之餘,也能從中理解人物的言行風儀、思想見地與往來交遊,有裨於孟子所言「知人論世」工夫的養成。本書有助於:(1)學生讀者解決中國文學史綜觀學習上的困難,加強時間概念,同時提供中西文學史對照,是有用的參考工具書。(2)文學史愛好者對於相關概念的線性整理與時期範疇歸納。(3)一般讀者快速查閱,並提供對照、援引的依據,以解決中國文學史時間定位點上模糊不清的困擾。(4)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理解文學的發展與其流變。(5)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透過「文學紀事」進一步認識文學家與作品的特色,以及文學上的重要概念。(6)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並想學好的讀者,藉由視覺化的表現形式,結合「年表」與「文學紀事」,兩相對照呼應,內化中國文學史常識,是案頭必備工具書。
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全新增訂版)
《歷史與怪獸》2011全新增訂版獲獎紀錄2004聯合報最佳書獎文學類文學的記憶,歷史的迷魅──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華文世界探討「文學.歷史與暴力」最完整、最權威的第一手論述──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表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歷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了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到小說的轉變,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歷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有鑑於歷史中的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歷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歷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啟蒙革命的世紀裡,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了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歷史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家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歷史和「再現歷史」的兩難。本書以「檮杌」的怪獸意象串連全書,透過對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剖析,隱喻歷史中無所不在的暴力與創傷,如何有形無形地侵犯宰制我們;人生儘管槁木死灰,在歷史與文學中,暴力與惡卻成為主調,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已淪為怪獸的一環而不自知?!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
遊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後就未曾回去,赴美後的創作於今看內容不脫重寫、自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作者以同時為小說家又為評論家的視角,洞察創作與人生的織理;以影像、哲學、精神分析、創作美學等不同角度與分析脈絡,依據全新出土之書信與著作,重啟張愛玲研究。更以曾為媒體編輯身分與作家張愛玲往返寫信的親身體驗,從張愛玲的小說、劇本、筆記、書信、未完成與散佚稿件……勾勒出一幅比張任何一部作品都更驚人的層層疊疊建構:或者,一切都是小說家的虛構,便虛構地完成了小說家的人生。繼《孤島張愛玲》後,小說家學者蘇偉貞又一次對張愛玲的析論與細說全書以影像、書信、出版三大面向綜論張愛玲的創作意象與內涵是極具新意與創意的「看張」論述本書以張愛玲與電影的淵源開始進行析論,曾經參與編劇的〈傾城之戀〉〈太太萬歲〉乃至〈不了情〉,張愛玲究竟欲傳遞何種訊息,以及這些影像作品與其創作,乃至真實生活中的關係,作者皆有深入的論述。在〈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作-演出〉中,作者有意證明如果釐清張愛玲書信中重要事件之經緯,就能找到張愛玲小說-書信-人生相關的詰問與答案。作者另附記了他任職報社編輯時,與張愛玲的書信往返十數封,寫就〈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其中細膩的析論,可為張愛玲本人性格提供註解。在〈連環套:張愛玲的出版美學〉,作者援引了二○○九年出版的「自白體」長篇小說《小團圓》作為評說的主體,往復呼應張愛玲與胡蘭成間的情事,乃至其創作與人生,堪為讀者留下一格「張-看」「看-張」的窗。〈重回前方,台灣行〉收錄張愛玲訪台唯一新聞報導,〈鴉片床與診療椅的心理治療檔案〉從精神分析學角度切入〈金鎖記〉的人物心理及人生悲劇,深刻反射張愛玲孤絕性格。
平林新月:陳錫中散文選
這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人生價值觀混亂的時代。作者生在淳樸敦厚的儒家傳統社會,成長於求新求快的西方都會。憑著理工專業,在日進千里的尖端科技中力爭上游。面對高度競爭、急速淘汰的工作環境,在逆流中勇猛精進。然而內心中,依著老莊孔孟,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清淨廉貞以自持。一眨眼,三十餘年職海生涯近乎尾聲。獨坐靜思之際,回味過去的努力:因何蕭瑟,踽踽而行,佇立小橋風滿袖?又有什麼是有價值的耕耘,待繁華落盡,風停雨歇後,得以證實;彷彿一輪新月終於超越林梢,在夜空中怡然自得,欣然快慰。詩人余光中自稱:「左手寫文章,右手作新詩」,詩人有幸生在重精神文明的中國。在這物質掛帥、充滿矛盾的二十一世紀,作者於書中現身說法,「左手科技,右手散文」,平衡物質與精神。在修身、齊家、服務社區中,記下生平歷練的精華,做為中學西用的反哺。
在寫作中還鄉
本書作者走訪十一位北美名家,勾勒他們的文學人生,記錄他們的言談笑貌,更進一步將他們的心靈軌跡置放於歷史的框架中,探索作家創作與生存時空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面向看美華文學。十一位作家,無論是其文壇身影,創作成就,作品格局,精神境界,無疑都是引領文壇風騷的名家。他們生存的時空,從一九一○年代迄今,橫跨了近百年的兩岸三地,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段時空的風貌,是美華文學的代表。他們從域外的角度與視野創作,刻劃了華人在他鄉的處境,展現了普世的情懷。作者在走訪與書寫過程中,體會到他們都有深濃的文化鄉愁,寫作是他們還鄉的方式。書名《在寫作中還鄉》,傳神地表達了海外作家的創作情境。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
中研院史語所創辦者、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畢生代表作作為青年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一本權威讀物文學的任務不止於編輯的功夫,應是要求以講說引人做學問,刺激人分讀專書《中國古代文學講義》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間的講稿,雖然未最終完成,但現存部分亦有許多真知灼見。本書按照11個專題,分為11堂課。這11堂課詳細地介紹了敘語、泛論、詩部類說、楚辭餘音、論伏生所傳《書》二十八篇之成分、最早的傳疑文人、賈誼、儒林、五言詩之起源等知識。但傅斯年強調他並非著文學史,而是將一部文學史事之卮言寫下來,作為回想的資料,提供學子們思考,教導學子隨時推端引緒,證實證虛。然而書中談到的古代文學史是指哪一階段呢?傅斯年在文中提到,文學的時代不能以政治時代來處理,否則不免有支離感。因此我們必求分別文學時代於文學之內,不能出於其外,以這層意思為標準,本書的古代文學宗旨為:以殷商至西漢末年的古代文學為正身,以八代為古代文學之殿軍,而此古代斷代應在唐世。此外,傅斯年撰本書的目的是以講說引人做學問,不是修書。他直言,作文學史必須注意下列三項工作:1.文學史是史,要用史學的要求,用史料的方法,去考定一書的時代、作者等,不可弄錯,這是最根本的功夫;2.把若干文體的生命看成是有機體,「把發生學引進文學史來」是他們工作中的口號;3.文學不是獨立的東西,而是時代中的政治、思想、藝術和生活等一切事物的印跡,因此文情流變,與時代推移,是了解文學與欣賞文學中之要事。本書開頭即強調文學史最大的用處在,刺激人們去分讀專書,而非以此代替讀專書,學生研究古文學,應該僅僅細心讀完一部原書,避免著重後來人的述說和批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