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民國詩話的書寫與闡述
本書旨在揭開被遮蔽的民國詩話之書寫與論述,以張寅彭編纂1912-1949年《民國詩話叢編》為論,分別從四個向度開展論述:第一部分「生命情境與存在處境」,主要從知人論世探查詩話作者在動盪不安之際的時代觀察,銘刻其對時代的感知及個人情意流轉的心靈。第二部分「詩學場域之收攝與演繹」,旨在論述詩學義理內容,討論民國詩話在中國詩學傳統的籠罩下,開古通今之論述。第三部分「歷史回眸的圖像」,旨在論述帝國與民國更迭之後的詩話書寫類型與對帝國的回思與諷寫,示現異代更迭下的家國想像與身分認同。第四部分「從傳統面向現代的民國詩話闡釋」,旨在論述民國詩話對中國詩論與文論的沿承與新變,梳理其對治新文化、新文學的態度與立場,並昭揭其意義。(博雅集林.文學14)
台灣文學e金璇石:1920年進前台語白話字文學經典文選
我們出版這本選集的主要目的是讓社會大眾認識台灣新文學源自台語「白話字」(Pe̍h-ōe-jī),而非受到中國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影響。
春萌花開:黃春明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二○二四年四月,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承辦「黃春明週」系列活動,其中「春萌花開——黃春明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意義特別重大。論文發表共分四個場次,包括「黃春明的詩歌、音樂與聲音敘事」、「黃春明作品的外譯與接受」、「黃春明作品與女性、兒童」與「黃春明作品的改編電影與圖像敘事」,四場發表論文異彩紛呈,充分展現近年來黃春明相關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黃春明的《鄉土組曲》、悅聽文學、作品外譯、兒童文學、繪本文學、漫畫文學以及作品跨媒介的表現等議題,都是黃春明文學研究中較為新穎的研究課題。同時,研究黃春明小說的論文也著眼於其近年新作加以發揮。本論文集收錄本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展示了黃春明文學研究的新方向,大有可觀,是黃春明研究學者必讀的好書。
唐宋別集版本研究
本書對唐宋時期的十多個別集進行了專題版本研究,涉及到的作家既有陳子昂、李白、蘇軾等蜀中大家,也有杜甫、李德裕、陸游、韓琦等宦游過巴蜀的外省詩人,還有對宋蜀刻本別集的個案探討,是一部有著鮮明地域特色的目錄版本學研究專著。在具體的論述中,遵循著傳統版本學研究的路數,將版本考證與敘錄相結合,書目著錄與刻本實物相結合。除了弄清楚各別集的編纂緣由、刊刻過程、前後傳承等具體內容外,更多的是論析各版本之間的異同與優缺,卷數與篇目的增減,糾正前人著述中的錯誤,同時結合當時的文藝思潮與時代變遷,盡可能對不同時代的刻本作出合理的解釋。從文獻實證角度對具體別集在後世的傳播和接受進行闡述,進一步確立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博雅集林.文學13)
五看金庸小說(重出江湖版)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狂喜擊節推薦】楊照(作家)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內容簡介】《神鵰俠侶》幾乎已經概括了世上所有男女間各種形態的情愛。小說的時代背景雖然在宋朝,卻無損於這種形態情愛糾纏的現實意義,因為,男女情愛,過去、如今和將來,全是一樣的。──倪匡「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是它的主題曲,《五看》集中力量看《神鵰俠侶》,金庸小說中的「情書」。前半部由倪匡寫來,感性奔放;他仔細琢磨尹志平戀慕小龍女的心路歷程;抽絲剝繭耶律齊娶郭芙的真正目的;王重陽和林朝英的感情流於無味,歸根就是王重陽不愛……,情海男女的惆悵變幻、糾纏無奈,化為「黯然銷魂」,那是失意的最高境界。倪匡更據書中線索,決意將活死人墓的平面圖畫出來,卻發現一個楊過隻手難解的問題……後半部由陳沛然執筆,冷靜誠摯:以多情、絕情與無情人物,架構出一張情網圖,勘破書中痴情兒女,有情皆苦;至情至性,有傷有悲,有嗔有仇,有郭靖黃蓉的中情,有公孫父女的抑情,也有楊過的豪情。十六年後,楊過與小龍女終能聚首,在倪匡心中,文學結構的完整性可以不顧,也要讓熱淚化為一笑;在陳沛然的領悟,則肯定了情深的歸宿。
再看金庸小說(重出江湖版)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狂喜擊節推薦】楊照(作家)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內容簡介】武俠小說正是最活潑、最變幻無窮的一種文學形式。金庸的小說,是要一看再看三看四看五看六看七看八看的,那時,每一字、每一句之中的精義奇趣,皆可領略,才會真正、真正知道金庸小說的妙處。──倪匡《再看》比《我看》更有韻味。看《鹿鼎記》,面對「韋小寶這個人,到底壞在什麼地方?」的詰問,倪匡逐一破解;「美人三招」和「英雄三招」是金庸寫得最好的招,誰說《鹿鼎》不是武俠小說?驚險緊張和俏皮輕鬆完美揉合,是讀《鹿鼎》最特有的感受……;看《天龍八部》,洞中玉像的一筆帳,便宜了獃氣兄弟段譽和虛竹;阿朱阿碧口中的吳儂軟語,竟是倪匡提議的?而《天龍》的人物關係網,得從段正淳出發……;看《倚天屠龍記》,倪匡注意到,金庸用了最多筆墨來形容趙敏的美麗,筆下其餘女性皆無此幸運;神秘的黃衫女子,是楊過的曾孫女可能性最大?青翼蝠王是金書中最怪異的人,玄冥二老則是最沒有氣勢的反派……談大戰、談情節、談人物,兼談「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的格局。這是金庸小說專家的「看」家本事!
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上)
《戰國策校注繫年》一書,是古籍學家郭人民先生用時二十八年的畢生力作,此次《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由孫順霖先生補正,為大量吸納賢、時賢的研究成果。《戰國策校注繫年》以黃丕烈槧姚氏本為底本,參以鮑注吳校本及雅雨堂本,廣羅前人校注成果,較同異,辨真偽,加注釋,為之編年。多有新見,頗受治先秦史學者的推崇和關注。然而由於出版時間較早,存在一些玉中之瑕,很有必要將其增補、修正,使其更加完善。鑑於此,郭人民先生的生前好友孫順霖先生對其進行了補正,是為《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主要補原書漏缺、正原書謬誤,並附錄《戰國策逸文》、《戰國策考研目錄》、《現存戰國策版本表》、《戰國策序跋輯》等文獻資料。本書特色:本書為《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上冊。以黃丕烈槧姚氏本為底本,參考鮑注吳校本及雅雨堂本,匯集前人校注成果,進行編年加注。孫順霖先生對其進行補正,編撰《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補充原書漏缺、修正錯誤,並附錄《戰國策逸文》及相關文獻資料,進一步完善了《戰國策》的研究體系。
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下)
《戰國策校注繫年》一書,是古籍學家郭人民先生用時二十八年的畢生力作,此次《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由孫順霖先生補正,為大量吸納賢、時賢的研究成果。《戰國策校注繫年》以黃丕烈槧姚氏本為底本,參以鮑注吳校本及雅雨堂本,廣羅前人校注成果,較同異,辨真偽,加注釋,為之編年。多有新見,頗受治先秦史學者的推崇和關注。然而由於出版時間較早,存在一些玉中之瑕,很有必要將其增補、修正,使其更加完善。鑑於此,郭人民先生的生前好友孫順霖先生對其進行了補正,是為《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主要補原書漏缺、正原書謬誤,並附錄《戰國策逸文》、《戰國策考研目錄》、《現存戰國策版本表》、《戰國策序跋輯》等文獻資料。本書特色:本書為《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下冊。以黃丕烈槧姚氏本為底本,參考鮑注吳校本及雅雨堂本,匯集前人校注成果,進行編年加注。孫順霖先生對其進行補正,編撰《戰國策校注繫年補正》,補充原書漏缺、修正錯誤,並附錄《戰國策逸文》及相關文獻資料,進一步完善了《戰國策》的研究體系。
我看金庸小說(重出江湖版)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狂喜擊節推薦】楊照(作家)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內容簡介】從小就喜歡看小說,各種各類的小說都愛看。一直到看了金庸的小說之後,才知道:原來小說可以寫成這樣子!才知道:原來小說可以到達這樣的境界!才知道:原來小說中的人物可以如此活龍活現。──倪匡 《我看》在金迷心中的地位,猶如武學不世出的武當張三丰,豪爽真性情的小東邪郭襄,乃「金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傳說中的「神級」經典!作者倪匡,是唯一代筆過金庸小說之人,是科幻小說的一代大師,更是金庸一生的至交好友,自稱看金庸小說的「段數」已到「金段」。其筆調風趣,觀點爽利,自此之後,江湖不再寂寞,金迷與金迷之間,終能快意交鋒!《我看》是金庸十四部作品的總評,《神鵰》是「情書」,《連城》是「壞書」,讀《天龍》當以書作酒,《笑傲》寫盡人性,《鹿鼎》則開各種賭局……,盡抒作品特點,排名論次;也是金庸人物的九品評榜,下下人物慕容復是可憐人,張無忌因性格模糊為中中人物,徹底失敗的東方不敗是上上人物,胸襟開闊的凜凜大漢喬峯是絕頂人物……,暢談角色性格,喜之愛之。讀金庸的樂趣,如知交再敘,莫過於此!
三看金庸小說(重出江湖版)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狂喜擊節推薦】楊照(作家)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內容簡介】金庸的武俠小說明明白白告訴所有人,武俠小說是小說的一種獨特的形式,好或壞,不在於這種形式,是在於小說本身。金庸小說,放在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歡迎。──倪匡喜歡《笑傲江湖》的讀者,怎可錯過《三看》?在這個江湖裡,如採花大盜田伯光也有重然諾的一面;令狐冲能保命,全靠岳不羣是偽君子;還有貪心的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為練功自殘身體的人……,倪匡於人物嬉笑暢談,更借西湖梅莊一段布局,探看金庸出神入化的寫作技巧,擊節稱頌。《笑傲江湖》寫的就是放蕩不羈,不肯遵從世俗行動規範的人所做的事。倪匡延伸到對武俠小說的觀察,在表現人性的正邪,絕不歧視和低估女性力量上,比其他文學作品更深刻。令狐冲、韋小寶這兩個「絕頂人物」,前者灑脫豁達、自由自在(金庸花最多筆墨寫其性格),後者倔強勇敢、機智忠誠(倪匡不遺餘力為鹿鼎公辯白),韋小寶更如一面鏡子,照映讀者自己的影子。《鹿鼎》遊戲文章,無愧第一好小說。武俠小說的翻譯問題,以及金庸難得為自己小說人物辯析的〈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都更添「看」頭。
四看金庸小說(重出江湖版)
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狂喜擊節推薦】楊照(作家)周悌(台灣金庸館內容總監)錢怡嘉(台大金庸研究社創社社長)【內容簡介】武俠小說寫得好了,寫到像金庸這種程度,一切人生百態,善的惡的,醜的美的,古怪的正常的,全在其中,如明鏡,如犀照,鬼魅魍魎,無所遁其形:義士君子,皆可見其志。多看金庸小說,享用無窮,得益無窮。──倪匡《四看》看的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兩部金庸「最流行」的作品。金庸所有的故事情節,全由人物性格的矛盾衝突而起。楊康是格於環境的悲劇人物,郭靖的良善美好到像偽人;全書光芒萬丈的黃蓉,倪匡卻認為她奸詐得不可愛?還有一個消失人物秦南琴,引出了一段難以解釋的情節……天下四絕,在武功論劍上難分高下,倪匡依著他們的人品早定出了排名:洪七公為人得「痛快」真髓,歐陽鋒是擺明奸惡的「自恃」,出場氣勢懾人的黃藥師是「刻意」瀟灑,南帝則莫測高深的「古怪」。而快樂的周伯通,終是只顧自己逍遙的頑童。郭襄對楊過的情意之深,同掬一淚;本領再強、際遇太差的金輪法王,徒呼負負;楊過的迷人,是面對強勢的執拗;小龍女的特出,是她天性的冷和真。倪匡不談神鵰,卻喜瘦黃馬,是唯一在點評榜的上上動物……人物的性格及其內心世界,交織出金庸小說百看不厭、無奇不有的壯闊天地。
《竹林七賢集》輯校
本書把竹林七賢的詩文和雜著匯為一集,為研究竹林七賢生平思想、文學創作、社會活動、人物交遊提供了完備的一手資料。 本書進一步深化竹林七賢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鑑,為竹林七賢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文獻依據,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 以阮籍、嵇康等為代表的竹林七賢,是魏晉之際很為活躍的文士群體。他們追求自由、張揚個性、精於玄理、蔑視名教,並以獨特的方式來實現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他們是魏晉玄學的宣導者,魏晉風度的實踐者,也是魏晉風度和魏晉名士的典型代表,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他們的思想理念、價值追求、處世態度和行為方式,對魏晉以來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士人產生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 在爬梳文獻、鉤沉史籍的基礎上,作者結合已經掌握的各種文獻資料,對竹林七賢的詩文、雜著和佚文等進行輯佚、考訂、校勘和彙編。整理者將竹林七賢的雜著分門別類逐次編入每人名下,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和阮鹹的作品各為一卷,竹林七賢雜著合為一卷,形成了共八卷的《竹林七賢集》輯校。所附竹林七賢年譜簡編,對竹林七賢的生平活動和文學創作進行編年,以期為深化竹林七賢研究提供詳實可靠的文獻資料,為竹林七賢詩文的編年提供依據。 本書特色:本書對竹林七賢的著述進行廣泛細緻的輯佚和深入透闢的考辨,將竹林七賢已有的詩文和新輯作品(包括詩文和雜著)整理編纂為《竹林七賢集》,加以認真校勘,是考論精詳、收羅完備的文學讀本,也是一部資料詳實的竹林七賢研究參考書。
王國維之宋元戲曲史:從文人筆墨到民間故事,探索中國戲曲的源流
探尋中國戲曲藝術的巔峰戲臺、人生、社會與文化的相互交織感受文人雅趣,細品市井風情一場文學盛宴,深入歷史與藝術的交匯點【溯源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在本書的最一開始,作者首先從「上古至五代之戲劇」切入,追溯中國戲曲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帶領讀者了解古代戲曲如何從民間娛樂到宮廷祭祀中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隨後的章節聚焦於宋代的戲劇發展,詳細闡述滑稽戲、小說雜劇、樂曲等不同類型的戲曲形式,並指出宋代戲曲在情節結構、表演形式以及音樂唱腔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宋代滑稽戲的風趣生動和小說雜劇的故事性,對後世的戲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宋代樂曲的多樣化更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宋代戲曲的傳承】接著,書中從第五章至第七章,作者詳細介紹宋代官本雜劇段數、金院本名目和古劇結構,對這些戲劇形式的內容、藝術特點和舞臺表演進行全面的剖析,展示宋代戲曲在制度化的成熟與完備。第八章至第十二章,作者深入探討元代雜劇的起源、發展、結構與藝術成就。元雜劇作為中國戲曲的巔峰,展現在故事情節、人物塑造、唱腔音樂、舞臺表演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這一時期的戲曲創作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水準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既有對社會現實的關照,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探索。【元代戲曲的多樣性與突破】最後,本書的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作者探討元院本、南戲的淵源及時代,以及元南戲的文章特色,並總結南戲在元代的傳播和影響,揭示南戲與元雜劇之間的互動與融合。這一部分不僅展示元代戲曲的多樣性,還對南戲的藝術表現及其在元代的發展進行深入的分析。第十六章餘論對全書進行總結,作者對中國戲曲的源流與演變提出獨到的見解。附錄部分,則為讀者介紹元代重要的戲曲家,對他們的生平和創作成就進行簡要的評述,讓讀者對元代戲曲的創作環境和藝術風格有更全面的認識。【宋元戲曲的繁榮與變革】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詳細的資料,揭示中國戲曲藝術在宋元兩朝的繁榮與變革,並勾勒出一條戲曲發展的清晰脈絡,這不僅是一部對中國戲曲史的研究,更是一部文化的縮影。對於研究中國戲曲和傳統文化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本重要著作,帶領讀者深入了解中國戲曲的悠久歷史、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以及戲曲在文化傳承和藝術創造中的重要地位。本書特色:本書以宋、元兩朝戲曲發展為核心,追溯中國戲曲的源流與演變。全書探討中國戲曲從上古至五代的萌芽,到宋元時期的繁榮發展,分析戲曲的結構、表演形式、音樂、唱腔等方面的變化。作者運用豐富的史料,對滑稽戲、雜劇、南戲等戲曲形式進行解析,呈現戲曲與社會的緊密連繫。本書對於研究中國戲曲提供極高的參考價值。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7)
本論叢成立的目的,是提供歷史、人文、藝術教學或研究者展現思考的園地:一個奠基於學術方式,胡思亂想的刊物。我們深信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思考,既然有思考,就有想法,只要再配上根據與參考他人相關成果的雙翼,就是合格的研究。衷心歡迎以教學為主體的老師,敞開胸懷,邁出最後一步,提供你/您的思考結晶,豐富本刊內容,進而超越心中的憂慮,釋放人文、藝術的魅力。
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
本書以鍾肇政所藏六百萬字書簡為基礎 鋪陳鍾肇政建構了臺灣文學的主體性 揭露鍾肇政認定臺灣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支 以及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的企圖 名家推薦宋澤萊老師(國家文藝獎得主)本書深入鍾學骨髓,裨益臺灣文壇。許俊雅教授(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本書作者遍讀鍾肇政所有作品,又善於利用書信、檔案等一手資料,挖掘、透視諸多不為人知的隱秘事,既是進入鍾肇政文學版圖的重要指引書,也是能豐富臺灣文學知識的專書。陳龍廷教授(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這本書是燈塔,可以遠遠看到臺灣文學的荒野悲涼。李敏忠教授(詩人、臺灣文學研究者)透過「鍾肇政作為戰後臺灣文學建構者」鉅細靡遺的爬梳,點出過往文學史觀的侷限,指出充實臺灣文學主體性,是此書最重要的貢獻與啟示。歐宗智校長(校長作家、東方白大河小說專家)作者透過長期貼身觀察、相處,熟讀文獻,鉅細靡遺,全面探析鍾肇政建構臺灣文學的苦心孤詣,及每一個歷史的腳印,並爬梳其所代表的深刻意義,無疑再次為鍾肇政文學研究開啟新章,可謂價值連城,不可多得。
學界大批判(上卷):學術悶局篇 ※內容不建議發行內地
※引領學界批判 打破學術悶局※掀起學術界的重磅炸彈 文化圈最震撼典範革命※揭開學術界不能說的秘密 直面經典學派因循的謬誤※振聾發聵,挑戰學術界最大批判!※醍醐灌頂,對知識分子最狂發聲!※他敢做白色巨塔第一人,更勇做當代清流發聲者!「予豈好批哉,予不得已也!」兩岸三地最具話題性文人龔鵬程火力全開之作!※「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魯迅」;他不只對當今意識批判,也對近代文史困局作出批判;更對近代知識分子批判!他為何要批判?學界又有什麼要被批判的地方?※他不為批判而批判,而是實事求是,針對學術界長期以來諸多不合理現象提出質疑!包括博士論文有哪些亂象;面對資訊時代的社會,學界又該做出如何的因應?拋棄墨守成規,才能打破學術悶局,開創學界新格局!當前學術界最大的困境是什麼?學術界的傳統果真都不可動搖?在守舊與創新中做思想的碰撞在傳統和現代中做理性的交鋒擺脫知識分子長久以來的束縛正視文壇學界沉痾已久的詬病調整過去舊有思路和傳統思維用不同角度和全新眼光看經典作者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學術著作七十餘種,針對學術界各種華而不實的褒貶或不合理的現象作出精闢的評論。他秉持著知識分子追求真理,不迎合世俗的態度,針對時下學界、文化圈等各種荒謬現象提出質疑,包括1986年出版《詩史本色與妙悟》,呼籲開拓詮釋學以重見中國文學理論;1987年出版《思想與文化》,批判近代史學各種解釋模型,提議建立中國文化史學。1978年又組織兩岸學術交流的破冰之旅,更對魯迅、錢鍾書等文壇大老之作提出批判,書中處處可見他以獨樹一幟的觀點提出許多建言,也提供讀者新的思考角度方式。無知者坐著位子,偽知者塗金粉、飾神秘以博資財,有知者遂只能嘆嘆,歷來大約都如此。本來這就該辭官歸去了。但我還想試試……
學界大批判(下卷):人文大師篇 ※內容不建議發行內地
※揭露學界痼疾 挑戰人文大師※掀起學術界的重磅炸彈 文化圈最震撼典範革命※揭開學術界不能說的秘密 直面經典學派因循的謬誤※振聾發聵,挑戰學術界最大批判!※醍醐灌頂,對知識分子最狂發聲!※他敢做白色巨塔第一人,更勇做當代清流發聲者!「予豈好批哉,予不得已也!」兩岸三地最具話題性文人龔鵬程火力全開之作!※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不同學派與師承均是堅持己見,各自壁壘分明;而學術界獨尊大老更是傳統,大師與耆老所言一言九鼎,有如神主牌般不可輕易撼動,即使有誤,亦人云亦云,然而,學術研究本該抱著開放的心態與求知求真的態度,方能有所精進,更應具有不畏權威的勇氣力挽狂瀾,且看龔鵬程對人文大師做出怎樣的批判!在學界,他一向被識為離經叛道他不再沉默,戳破盲點暢所欲言還在盲目崇拜追捧明星級學者?學術界有哪些積重難返的陋習?還有哪些是改了比不改更可怕?所謂的典範套路可能只是泡沫?巔覆權威,突破意識糾結危機,批判精神,走出文學理論冰岩期!作者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學術著作七十餘種,針對學術界各種華而不實的褒貶或不合理的現象作出精闢的評論。他秉持著知識分子追求真理,不迎合世俗的態度,針對時下學界、文化圈等各種荒謬現象提出質疑,包括1986年出版《詩史本色與妙悟》,呼籲開拓詮釋學以重見中國文學理論;1987年出版《思想與文化》,批判近代史學各種解釋模型,提議建立中國文化史學。1978年又組織兩岸學術交流的破冰之旅,更對魯迅、錢鍾書等文壇大老之作提出批判,書中處處可見他以獨樹一幟的觀點提出許多建言,也提供讀者新的思考角度方式。
苔花集: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2022-2023學年研究生優秀論文集
本書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2022至2023學年研究生論文集,分為三大主題架構。一、語文教學與作品解讀,收錄針對課綱語文教材與經典文本的研究成果共八篇;二、閩臺文學與文化,收錄與閩臺文學、文化相關的研究成果共十篇;三、語言文字與比較文學,收錄探討語言文字與比較文學的研究成果共六篇。全書共選入二十四篇優秀論文,匯集不同人文主題的研究與探討,顯現福建師範大學研究生之優秀內涵與精神。
敘事與探究:現代華文小說評論集
本書內容綜覽各名家小說的語言風格、敘事設計,以及指涉的文本意義。評論分析在精細中見深論,在深論中見真章,觀點兼論小說家的創作歷程與文本特殊性,亦適用於一般評論對小說分析的結構理解與論述詮釋。現代華文小說眾聲喧嘩,各家自有風華。本書論述始終圍繞在小說文本的「敘事」與「探究」,透過現代方法的文本分析與論述建構,作者嘗試從不同的理解可能性,探究小說文本在「故事」形式與「敘事」書寫所可能產生的語言風格、詮釋指涉與核心意義,以及小說文本所隱蔽、卻又處處留有線索的微言大義。 這是一本關於現代華人小說的文學評論集,收錄的名家包括張愛玲、蔣渭水、吳濁流、陳千武、鍾肇政、鄭煥、蘇童、阮慶岳、蘇偉貞等人。內容綜覽各名家小說的語言風格、敘事設計,以及指涉的文本意義。評論分析在精細中見深論,在深論中見真章,觀點兼論小說家的創作歷程與文本特殊性,亦適用於一般評論對小說分析的結構理解與論述詮釋。
中國文學研究(小說篇):從傳統到創新,解析中國經典話本與文學小說
解讀那些影響深遠的經典作品剖析中國古典小說的演變歷程與文化意涵一卷在手,重現明清通俗小說的風貌文學與社會的交織探索人性與不同時代的道德觀念【小說的歷史根源與文化影響】作者藉由本書介紹《岳傳的演化》、《萬花樓》和《伍子胥與伍雲召》等早期的話本小說與歷史演義作品,這些作品展示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及其與歷史敘事的密切關聯。這些作品不僅僅是文學創作,更是當時社會與歷史背景的反映。透過敘述英雄傳奇和歷史事件,這些作品塑造了中國人對歷史與英雄的集體記憶。本書對這些作品的探討,不僅限於其文學價值,還深入分析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讓讀者理解這些作品如何在中國文化中扮演塑造歷史觀與民族認同的重要角色。【多樣性與歷史背景的交織】在書中,作者將焦點放在中國古代小說的多樣化發展,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的演變歷程。書中詳細討論《說唐傳》、《隋唐演義》等歷史演義作品,以及《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這些小說的創作與流傳。這些作品透過豐富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不僅展現了歷史的波瀾壯闊,還透過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反映了明清時期的社會風貌。本部分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這些小說如何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並透過文學形式表達當時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和人際關係。【小說中的敘事技巧與社會批判】作者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小說的藝術形式和敘事技巧,特別關注馮夢龍和凌濛初的作品如《拍案驚奇》系列。書中詳細分析這些作品如何透過巧妙的敘事結構和生動的語言,成功吸引了廣大的讀者群體。這些話本小說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小說敘事藝術的成熟,並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還討論了這些小說在社會倫理和人性探索方面的貢獻,指出它們不僅是娛樂性的讀物,更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與批判。【文化的塑造與傳承】書中最後的部分將視角擴展到對整體中國古代小說的總結,從版本比較到文學價值的評估,作者深入探討明清通俗小說的編纂過程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定位。書中收錄的《清平山堂所刻話本》、《京本通俗小說》,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來源,同時也展示中國古代小說的版本流變。結合學術研究與文化反思,書中強調了這些小說在塑造中國文化精神方面的作用,並展望中國古代小說在現代文學中的影響力。這本書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系統總結,更是一部深入探討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的重要著作。本書特色:本書是一部著重探討中國小說的文學研究專著,作者詳細整理與介紹中國明清兩代的通俗小說與話本作品,書中涵蓋多種不同類型的文學形式與主題,內容豐富多樣。作者所提供的部分版本解題與跋文,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使讀者能更加了解這些作品的背景與影響。本書深入淺出,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中國文學研究(戲曲篇):剖析戲劇發展與變遷,看懂文本中的文化意涵
探索戲曲的起源與傳承 從北劇與南戲到傳奇的演變 解析經典劇作背後的社會縮影與文化象徵 揭開中國文學研究新篇章 勾勒戲曲的獨特風貌 【元明之際的戲曲變遷】 本書以元明之際的文壇變遷為主線,深入探討中國戲曲在這一歷史時期的發展與演變。書中首先透過對元代和明初文壇的總體概論,剖析這幾個時期文學創作的特徵與趨勢,並將戲曲置於更廣泛的文學脈絡中進行分析。元明之交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轉折點,社會動盪與文化交流的加劇促使戲曲形式和內容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作者透過本書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闡述。 【戲劇中所反射的現實社會】 隨後,本書聚焦於元代「公案劇」的產生與發展,對其特質進行了詳細探討。透過對「公案劇」的定義、起源及其與宋代「公案傳奇」的異同進行對比,作者揭示元代社會背景下「公案劇」的特殊性。書中不僅介紹如「糊塗的官」和「橫暴的吏目」這樣的典型公案劇故事,還分析了「賢明的張鼎」與「鬼神與英雄」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闡述了「公案劇」如何透過戲劇形式反映社會現實與倫理觀念,從而成為元代文學中的重要表現形式。 【戲曲中的社會階層與身分衝突】 在探討元人所寫的不同社會階級以及身分之間的三角戀愛劇時,作者以豐富的史料為依據,全面分析了這類劇作的社會意涵和文學價值。書中詳細描述了這些劇作如何透過描寫不同社會階級以及身分之間的情感糾葛,反映出元代商業繁榮和士子地位下降的社會變遷。從商人角色的崛起到士子「團圓夢」的破滅,這類劇作不僅折射出當時社會階層的流動與衝突,也展現了元代戲曲創作的現實主義傾向。 【淨與丑的角色演變與戲曲研究】 最後,本書探討了「淨與丑」兩大戲曲角色的起源與發展,並對北劇楔子的藝術形式進行了深入研究。透過分析《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以及其他早期戲文,作者追溯了「淨」角與「丑」角的歷史演變,並探討這兩種角色在元明戲曲中的重要性。本書還對經典作品如《西廂記》及《琵琶記》進行了文本解讀,並透過對《詞林摘豔》以及清代雜劇資料的研究,為讀者展現中國戲曲史的全貌。本書不僅是對元明戲曲的系統性梳理,也為中國戲曲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與獨特的見解,是戲曲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的重要參考書籍。 本書特色:本書含有豐富的中國戲曲研究內容,包括元明時期文壇發展概況、公案劇的產生原因以及其特點、不同身分之間的三角戀愛劇等多個主題的深入探討。此外,作者更詳細論述戲曲中角色的特點,探究北方話劇的楔子以及西廂記的發展史,並對重要的雜劇作品進行精闢的分析。對中國戲曲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益。
中國文學研究(小說篇):從《水滸傳》到《西遊記》,四大名著的形成與影響
小說的前世今生 深入解析中國四大名著,揭示背後的文學與歷史脈絡 掌握中國古典小說的精髓與傳承 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 看透文字中的人性百態與社會縮影 【從傳說到小說,《水滸傳》的形成與發展】 本書一開始將焦點放在《水滸傳》的演化過程,並分為十個階段,詳細分析這部作品如何從一個民間傳說逐步發展為一部成熟的小說,以及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社會與文化因素對《水滸傳》內容和形式的塑造有什麼樣的影響。作者探討《水滸傳》不同版本之間的特點及其流傳情況,並對後世續書如《蕩寇志》等進行比較,揭示續書如何繼承與改編原作的主題與人物形象,進一步深化了《水滸傳》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三國志演義》,正史與故事的交融】 作者緊接著集中焦點在探討《三國志演義》的演化與發展,細緻地分析《三國志演義》從民間故事到正史,直至演變為小說的過程。書中對《三國志演義》的各個版本,尤其是嘉靖本的發現及其重要性,進行了詳細且完整的介紹,並加以探討分析這些版本在文本結構、故事敘述和人物刻畫上的差異與影響。本部分還特別關注了《三國志演義》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以及其如何透過不同的媒介形式,如戲劇、說書等等,進一步鞏固其在中國乃至東亞文化中的重要性。 【解讀《金瓶梅》背後的隱喻】 本書的其中一部分則是對《金瓶梅詞話》進行深入的剖析與探討,從社會背景、人物刻畫到文本的道德觀念進行全面分析。本書深入探討《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社會的複雜性,尤其是其中所呈現的階級矛盾與人性扭曲,並透過對西門慶一生的剖析,揭示出這部小說如何以實際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為基礎,塑造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文學世界。此外,本部分還對《金瓶梅》如何被認定為「穢書」的歷史過程進行了研究,探討這一評價對其傳播和接受度的影響,同時也分析了《真本金瓶梅》和《金瓶梅詞話》在作者身分與創作時代的推測中的不同見解。 【《西遊記》的形成與文化地位】 本書最後一部分則聚焦於《西遊記》的演化,從文學史的角度出發,作者探討這部小說的故事來源、文本結構及其文化背景。書中對解析《西遊記》中新證據的發現進行了討論,並指出了吳承恩作為《西遊記》作者的重要性與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本部分還分析陳光蕊故事的插入以及其對《西遊記》整體敘事的影響,並從不同版本的比較中探討《西遊記》故事如何集合成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文本。作者在最後強調《西遊記》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獨特地位,並探討其在文化與宗教層面上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本書特色:本書是一部著重探討中國小說的文學研究專著,書中包含對《水滸傳》、《三國志》、《金瓶梅詞話》、《西遊記》等經典小說的深入分析。除了對單一作品的深入研究,書中還提供關於中國小說的概述和總結,對讀者掌握中國小說的整體發展脈絡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本書深入淺出,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從20世紀對中國現代性的諸多想像出發,將中國文學跨越地緣政治的裂隙,置身於全球冷戰的脈絡之中。本書直面中國知識分子經歷的種種危機和挑戰,在全球冷戰的脈絡中,思考現代中國文學的分裂與世界性,並展現未完成的或被壓抑的理念與理想,是如何在後冷戰時代的政治、文學與文化中重新浮現出來。藉由討論藝術與政治、國族與敘述之間的微妙關係,探究中國知識界在文學與文化層面,如何回應冷戰時代政治的對峙與文學的裂變。這些文化實踐和探索中產生的思考,至今仍影響著華文世界形形色色的政治與文化事件。
倪匡五看金庸系列(重出江湖版)
「金學」派的開山祖師,倪匡五看系列,重現江湖!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各冊簡介】■《我看金庸小說》一遍又一遍看金庸小說,每看一遍,都擊桌驚嘆,嘆為觀止。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倪匡 《我看》在金迷心中的地位,猶如武學不世出的武當張三丰,豪爽真性情的小東邪郭襄,乃「金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傳說中的「神級」經典!作者倪匡,是唯一代筆過金庸小說之人,是科幻小說的一代大師,更是金庸一生的至交好友,自稱看金庸小說的「段數」已到「金段」。其筆調風趣,觀點爽利,自此之後,江湖不再寂寞,金迷與金迷之間,終能快意交鋒!《我看》是金庸十四部作品的總評,《神鵰》是「情書」,《連城》是「壞書」,讀《天龍》當以書作酒,《笑傲》寫盡人性,《鹿鼎》則開各種賭局……,盡抒作品特點,排名論次;也是金庸人物的九品評榜,下下人物慕容復是可憐人,張無忌因性格模糊為中中人物,徹底失敗的東方不敗是上上人物,胸襟開闊的凜凜大漢喬峯是絕頂人物……,暢談角色性格,喜之愛之。讀金庸的樂趣,如知交再敘,莫過於此!■《再看金庸小說》武俠小說正是最活潑、最變幻無窮的一種文學形式。金庸的小說,是要一看再看三看四看五看六看七看八看的,那時,每一字、每一句之中的精義奇趣,皆可領略,才會真正、真正知道金庸小說的妙處。──倪匡《再看》比《我看》更有韻味。看《鹿鼎記》,面對「韋小寶這個人,到底壞在什麼地方?」的詰問,倪匡逐一破解;「美人三招」和「英雄三招」是金庸寫得最好的招,誰說《鹿鼎》不是武俠小說?驚險緊張和俏皮輕鬆完美揉合,是讀《鹿鼎》最特有的感受……;看《天龍八部》,洞中玉像的一筆帳,便宜了獃氣兄弟段譽和虛竹;阿朱阿碧口中的吳儂軟語,竟是倪匡提議的?而《天龍》的人物關係網,得從段正淳出發……;看《倚天屠龍記》,倪匡注意到,金庸用了最多筆墨來形容趙敏的美麗,筆下其餘女性皆無此幸運;神秘的黃衫女子,是楊過的曾孫女可能性最大?青翼蝠王是金書中最怪異的人,玄冥二老則是最沒有氣勢的反派……談大戰、談情節、談人物,兼談「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的格局。這是金庸小說專家的「看」家本事!■《三看金庸小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明明白白告訴所有人,武俠小說是小說的一種獨特的形式,好或壞,不在於這種形式,是在於小說本身。金庸小說,放在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歡迎。──倪匡喜歡《笑傲江湖》的讀者,怎可錯過《三看》?在這個江湖裡,如採花大盜田伯光也有重然諾的一面;令狐冲能保命,全靠岳不羣是偽君子;還有貪心的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為練功自殘身體的人……,倪匡於人物嬉笑暢談,更借西湖梅莊一段布局,探看金庸出神入化的寫作技巧,擊節稱頌。《笑傲江湖》寫的就是放蕩不羈,不肯遵從世俗行動規範的人所做的事。倪匡延伸到對武俠小說的觀察,在表現人性的正邪,絕不歧視和低估女性力量上,比其他文學作品更深刻。令狐冲、韋小寶這兩個「絕頂人物」,前者灑脫豁達、自由自在(金庸花最多筆墨寫其性格),後者倔強勇敢、機智忠誠(倪匡不遺餘力為鹿鼎公辯白),韋小寶更如一面鏡子,照映讀者自己的影子。《鹿鼎》遊戲文章,無愧第一好小說。武俠小說的翻譯問題,以及金庸難得為自己小說人物辯析的〈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都更添「看」頭。■《四看金庸小說》武俠小說寫得好了,寫到像金庸這種程度,一切人生百態,善的惡的,醜的美的,古怪的正常的,全在其中,如明鏡,如犀照,鬼魅魍魎,無所遁其形:義士君子,皆可見其志。多看金庸小說,享用無窮,得益無窮。──倪匡《四看》看的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兩部金庸「最流行」的作品。金庸所有的故事情節,全由人物性格的矛盾衝突而起。楊康是格於環境的悲劇人物,郭靖的良善美好到像偽人;全書光芒萬丈的黃蓉,倪匡卻認為她奸詐得不可愛?還有一個消失人物秦南琴,引出了一段難以解釋的情節……天下四絕,在武功論劍上難分高下,倪匡依著他們的人品早定出了排名:洪七公為人得「痛快」真髓,歐陽鋒是擺明奸惡的「自恃」,出場氣勢懾人的黃藥師是「刻意」瀟灑,南帝則莫測高深的「古怪」。而快樂的周伯通,終是只顧自己逍遙的頑童。郭襄對楊過的情意之深,同掬一淚;本領再強、際遇太差的金輪法王,徒呼負負;楊過的迷人,是面對強勢的執拗;小龍女的特出,是她天性的冷和真。倪匡不談神鵰,卻喜瘦黃馬,是唯一在點評榜的上上動物……人物的性格及其內心世界,交織出金庸小說百看不厭、無奇不有的壯闊天地。■《五看金庸小說》金庸的小說中,固然每一部、每一篇都在寫男女之情,卻沒有一部寫得像《神鵰俠侶》那樣錯綜複雜、那樣淋漓盡致、那樣透徹入徹、那樣感人肺腑、那樣全面、那樣深入。幾乎已經概括了世上所有男女間各種型態的情愛。──倪匡「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是它的主題曲,《五看》集中力量看《神鵰俠侶》,金庸小說中的「情書」。前半部由倪匡寫來,感性奔放;他仔細琢磨尹志平戀慕小龍女的心路歷程;抽絲剝繭耶律齊娶郭芙的真正目的;王重陽和林朝英的感情流於無味,歸根就是王重陽不愛……,情海男女的惆悵變幻、糾纏無奈,化為「黯然銷魂」,那是失意的最高境界。倪匡更據書中線索,決意將活死人墓的平面圖畫出來,卻發現一個楊過隻手難解的問題……後半部由陳沛然執筆,冷靜誠摯:以多情、絕情與無情人物,架構出一張情網圖,勘破書中痴情兒女,有情皆苦;至情至性,有傷有悲,有嗔有仇,有郭靖黃蓉的中情,有公孫父女的抑情,也有楊過的豪情。十六年後,楊過與小龍女終能聚首,在倪匡心中,文學結構的完整性可以不顧,也要讓熱淚化為一笑;在陳沛然的領悟,則肯定了情深的歸宿。
讀金庸偶得(重出江湖版)
武俠文學的初心,舒國治四十年前出的第一本書!以散文家的敏銳,推理出金庸武俠的書寫藍圖。◆品讀金庸,感受舒式風格的魅力──《讀金庸偶得》是遠流「金學研究」叢書改版次數最多的一本。它的獨特魅力有三:一是作者舒國治是台灣打造「舒式風格」書寫的文人作家,至今仍持續創作;二是此書不同於一般遊戲評論文章,而是從「武俠」形塑的真實世代與文學想像,有脈絡條理地逐步描繪;三是整體裝幀獨樹一幟,一以貫之作者的個性。◆老靈魂的雋永文字,老時光的深情注解──重讀金庸小說,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重讀此書,字字散發的凝鍊質感,句句揭示的扎實論點,洋溢在字裡行間對「武藝社會」的鉅細探索和充分架構,金庸又如何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在思想與寫法上的特點,讓金庸小說不朽,讓評析文章雋永。◆2024年新版序,一場四十年的回望──舒國治說,那年他剛退伍,接到沈登恩的邀稿電話,他於金庸小說再熟習不過,二話不說就答應而書成。四十年後,也是二話不說就應允寫一篇新序。就像八十歲的金庸重讀四十歲的金庸而有「新修版」;這樣的一種回望,是對金庸作品的回望,對自己當年撰述情感的回望,對一個讀武俠年代的回望……【內容簡介】金庸的書一出,於我言,武俠書的終極版於焉出矣。至此,別的武俠書再不用看矣。 金庸的作品,其最大特色,若得簡言以蔽,則為寓文化於技擊,而將中國人數千年來之生活心得一絲絲滲入其武俠小說中。 此書寫成於一九八二年,三十歲的舒國治。作家的第一本書,總帶有一種野生的氣息,某種獨一無二的印記與特質,以書的形式,也許早在那一刻就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之後的著作都是一種修正。形式上,《讀金庸偶得》珍貴而彌新地保留了「舒式風格」的文字外;主題上,透過書寫金庸,亦呈現了古典文學世界裡,點評作家的某種範式──散論之下有系統,表意之餘有情懷。從「名義的斟酌」、「武藝小說的練功本質」、「金庸的武藝社會」、「金庸思想上的特色」,到「金庸的寫法」,不但身歷體會俠客的生活與心理狀態,也探究感觸金庸的創作手法與意念,豈止是「偶得」而已?兩篇分別隔了十六和二十六年的序言,收入書中,注入了親切又溫情的時代記憶。舒國治感性直言,「我和武俠小說,竟皆是那時代的產物」,甚至,「壓根我把自己活成了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那樣一個在臺灣讀、寫武俠小說的黃金年代,令人悠然神往。【封面設計構想與意境】此為初版時作者原意設計的封面。圖中荒山小徑,兩人交錯而過,一或是武人,一或是尋常樵夫,不自禁蘊含金庸武藝社會竟是建築在尋常社會之上。2024新版,配以青瓷般的「秘色」作為底色。
倪匡五看金庸系列 + 讀金庸偶得(倪匡X舒國治,雙劍合璧套組,限量加贈「倚天劍」+「屠龍刀」青銅書籤)
金庸百年,文學不老!解讀金庸,雙劍合璧,所向無敵倪匡 X 舒國治,經典著作重現江湖──「倪匡五看金庸系列」,以小說家的犀利,切中金庸武俠的精妙之處,老練世故的中年倪匡,信筆寫來,藏在幽默評論背後的是,一顆對好友的孺慕真心。《讀金庸偶得》,以散文家的敏銳,推理出金庸武俠的書寫藍圖,青年舒國治,四十年前出的第一本書,帶你回到充滿原創活力的武藝社會。【書籍特色】■「倪匡五看金庸系列」世界上唯一曾幫金庸代筆的小說家金學研究,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1980年代,遠景正式引進金庸小說來到台灣,同時沈登恩發出「等待大師」徵稿,出版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創起「金學」名號,蔚為風氣,延續至今。倪匡的「我看到五看」金庸,就是第一中的第一。◆最容易「入門」的金學寶典──這是倪匡的首創也是獨創,以「九品」來品評金庸人物,其中楊過、喬峯、令狐冲和韋小寶是倪匡心目中的「絕頂人物」;同時為金庸小說作排名,他的前三名分別是《鹿鼎記》、《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金迷閱之,輕鬆可親,或許不全然認同,但讀來酣暢痛快!◆他是小說家,也是金庸的好朋友──倪匡本人擅寫武俠、科幻、奇情、神怪、推理,寫起評論亦是風趣幽默、觀點犀利、節奏明快;而倪匡與金庸的好交情,如曾幫金庸代寫過四萬字《天龍八部》,金庸為倪匡生日賀詩等,兩人的相處秘辛與金庸私底下的個性,皆可窺探一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金庸小說八字評──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自序中說:「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這八字評,為金庸小說的文學地位下了最佳的註腳。■《讀金庸偶得》武俠文學的初心,舒國治的第一本書!收錄全新自序〈憶那些逝去的武俠年月〉◆品讀金庸,感受舒式風格的魅力──《讀金庸偶得》是遠流「金學研究」叢書改版次數最多的一本。它的獨特魅力有三:一是作者舒國治是台灣打造「舒式風格」書寫的文人作家,至今仍持續創作;二是此書不同於一般遊戲評論文章,而是從「武俠」形塑的真實世代與文學想像,有脈絡條理地逐步描繪;三是整體裝幀獨樹一幟,一以貫之作者的個性。◆老靈魂的雋永文字,老時光的深情注解──重讀金庸小說,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重讀此書,字字散發的凝鍊質感,句句揭示的扎實論點,洋溢在字裡行間對「武藝社會」的鉅細探索和充分架構,金庸又如何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在思想與寫法上的特點,讓金庸小說不朽,讓評析文章雋永。◆2024年新版序,一場四十年的回望──舒國治說,那年他剛退伍,接到沈登恩的邀稿電話,他於金庸小說再熟習不過,二話不說就答應而書成。四十年後,也是二話不說就應允寫一篇新序。就像八十歲的金庸重讀四十歲的金庸而有「新修版」;這樣的一種回望,是對金庸作品的回望,對自己當年撰述情感的回望,對一個讀武俠年代的回望……【金庸最狂兵器.限定收藏】「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倚天劍與屠龍刀,金庸小說中最知名的神兵利器!在無數漫畫影視改編中,有各種版本的形象描繪;唯一不變的是,多少江湖情仇由此衍生,亦深深銘刻在讀者心中。 適逢金庸百年,特製兩款書籤,以金屬材質與細緻構圖,賦予小說兵器具體的形象,鏤空造型更顯其精巧作工。「倚天劍」正反兩面個別呈現劍鞘與劍刃,搭配流蘇點綴,優雅爽利;「屠龍刀」墨色的刀身刀柄,結合簡潔有力的線條感,穩重有型。兩款均有金句刻印,乃遠流誠意製作,金迷必藏。 購買「倪匡五看金庸系列」+《讀金庸偶得》,即能雙刃合璧,同時擁有倚天劍和屠龍刀,您,就是武林至尊! 【狂喜擊節推薦】楊照、洪愛珠、周悌、台大金庸研究社
小說點線面:敘事中的空間原理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空間的配置和結構如何影響對故事的推進? 不同類型的空間上在小說的敘述上發揮何種功能?小說家與小說研究者向來關注人物、情節、敘述與時間等議題,《小說點線面》一書則另闢蹊徑,挑戰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將空間元素置於小說分析的核心。范銘如提出了獨特的空間分類理論,以「點、線、面」三個基本類型,再加上複合空間和邊界等變異形式,涵蓋從微觀到宏觀的各類空間形態,也深入探討了這些空間在文本中的多重功能。 點,包含小面積的居室、單一功能建築體和特定園區,偏向個人的日常活動領域;線,是路徑,是具有聯結、憩止、衝突、逃逸、抉擇性質的中途性空間;面,則是較大範圍的空間,是由許多定點與路徑組織而成偏向集體的公共活動領域,側重於呈現集合性的特徵。 透過細緻梳理百年來的台灣文學,《小說點線面》試圖建構一個既具普遍性、又涵納特定歷史地理彈性的理論模型,不僅揭示空間在文學創作與閱讀中的重要性,為文學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也為跨學科的敘事研究開闢出嶄新視野。
平凹書衣錄 1977─2024
本書收入了作家賈平凹自1977―2024年出版的各種圖書版本500餘種,按著作出版年月前後順序編錄,從中可較為清晰地顯現作者創作的節奏變化軌跡,所收著作版本時間跨度達48年,為作品版本研究者,提供較詳實的原始資料。賈平凹作品版本研究書系之《平凹書衣錄》,本書收入了作家賈平凹自1977―2024年出版的各種圖書版本500餘種,書中輯入的版本以各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為主,重印及再版版本一般亦收錄。本書按著作出版年月前後順序編錄,從中可較為清晰地顯現作者創作的節奏變化軌跡,所收著作版本時間跨度達48年,為作品版本研究者,提供較詳實的原始資料。在凸顯賈平凹50年文學成就的同時,反映了中國圖書和出版政策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可講中國當代文學和圖書、印刷、發行事業發展繁榮的縮影。不僅具有版本史料和研究資料價值,而且對當代中國文學發展具有文獻參考意義。
互文性與當代學術:跨文本詩學論集
本書依主題與研究方向劃分為四輯十八章,二十五萬字。四輯定為「哲學文本的詩學化進程」、「符號與詩學:泛符號詩學芻議」、「詩史、詩辯與詩藝」、「跨文本詩學的實踐」。就具體內容而言,筆者聚焦於「現代」詩學文本的各個面向與層次。走出西方,回顧中國上古、中古詩學和近世詩話文獻,發掘其間蘊藏的跨文本現象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得獎紀錄 本書獲國藝會與台北市文化局贊助出版
2024海洋文化研究生論壇論文選集
本書繼二○二三年之後,為全國第三本研究生海洋文化論文選集。所收論文,橫跨文學、歷史學、社會科學等三大學術領域,探討範圍涵蓋文本分析、文化信仰、地方習俗、船舶工藝、海洋產業、水域管理等課題,面向多廣,論題多元,充分闡揚了兼容並蓄的海洋文化,與廣納百川的海洋精神。所選論文,不論是論述議題的發想、研究方法的操作,或章節架構的安排,都是現今年輕學子的心血結晶,值得鼓勵與肯定,更值得莘莘學子琢磨學習,相互砥礪。
柑仔瀨志(下)
柑仔瀬在藝文篇方面:有北管子弟戲與歌仔戲、有藝術表演者:林松義與許茹芸、更有懷山煤礦三大畫家:倪蔣懷、洪瑞麟、蔣瑞坑,他們都是柑仔瀬的榮耀。教育篇方面:主要教育機構有私塾、瑞芳公學校、瑞柑國小,私塾不敵歷史洪流而沒落,瑞芳公學校的臺籍教師有周碧、李梅樹、莊火木,光復後的教育學者專家有:陳慶明、林塗生、劉進福、詹金城、李木貴與詹金萬。社會篇方面:宗教是黎民生活的精神寄託,柑仔激信仰的主神是福德正神,惟雙生萬善祠與善應祠曁沈公伯,則供奉孤魂野鬼。柑仔瀬的宗教遺聞。令人嘖嘖稱奇;風俗習慣有麻葉(老鷹)的祝福,傀儡抓鬼。柑仔獺民風純樸,族群融合,因瑞柑陸橋的興建,破壞當地精華區,從此柑仔瀬由絢爛歸於平靜。
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
本書以當代的文化視野進行古典文學的探究,為作者博士論文的修訂版。透過「地域」的角度來審視明代中期的吳中文壇,從地誌書寫的觀察探討文人地域意識的形成,並對當時的文人群體、文學活動以及文人型態加以探析,期能展現「文壇研究」應具備的規模。全書七章,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地域文學的解讀闡釋,以及吳中地域意識的內化歷程,旨在說明吳中文人對其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的自覺,以及地域對作品內涵的影響。另一方面則透過文人群體與鄉邦情感的關聯,創塑歷史記憶以建構地方文化傳統的探究,剖析文人身份認同的歷程。第二部份探討吳中地域文人群體的類型及組成結構,並探討吳中地域的崇慕鄉先賢、傳承吳中文獻、保藏故物的之文化現象。第三部分則論述吳中地域的社會環境,以吳中文人與商賈的關聯為切入點,進而解析文學商品化的現象及城市文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探索地域文人所呈現的生命意識與生活美學。依違在商業意識與傳統價值觀之間,吳中文人所展現的生活趣尚與生命型態,形成了地域的文化景觀。除了歷時性的考察之外,本書也指出明代吳中文壇延展的學術議題,期能開拓地域與文學的研究視界。
寫作鍊金術(2版)
從吳念真到蔡明亮,本書擺脫無聊的修辭與公式,徹底鍛造你的寫作鍊金術! 專業推薦—《明道文藝》創社社長 陳憲仁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得主 林文義政大廣告系兼X實驗學院籌備處教授 陳文玲師範大學臺文系副教授、國際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 莊佳穎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時間你慢慢的走》作者 蕭義玲寫作有方法嗎?故事為什麼重要? 本書並非傳統的作文書,既沒有目光如豆的修辭,也沒有食古不化的公式,而是透過貼近創作名人的生命史、成長史,將書寫、閱讀以及個人經驗作一參照,透過二十位老中青三代的知名創作者,闡述創作的核心命題、自我鍛造與困境。引領讀者從中獲知寫作的想法、做法乃至心法,對於提升中學生乃至大學生的寫作力深具助益。全書共分四輯,輯一「父親,最最遙遠的距離」、輯二「翻滾吧!夢想」、輯三「越健康越空虛」,共訪談吳念真、詹宏志、蔡明亮等不同世代的創作者,由其現身說法,如何面對創作的甘苦談。輯四「故事創意與方法」,則由本書作者加以歸納,說明「何謂故事」、「如何講故事」、「該講什麼故事」,引領讀者實踐故事、實踐創意,並且面向自我。寫起來吧,故事力!
白話文學史(第2版)
本書是繼《國語文學史》之後,胡適又一文學史的力作。白話文學史是中國文學史的中心,若去掉白話文學史,就只是「古文傳統史」罷了。「古文傳統史」是模仿的、死的文學史;「白話文學史」是創造的、活的文學史。因此,這一千多年中國文學史是古文文學的末路史、是白話文學的發達史。白話文學不是近幾年幾個人憑空捏造出來,而是經過一千幾百年歷史進化的產兒,否則絕不可能在短短時間內變成一種全國的白話文運動(即新文學運動),引起那麼多人的響應與共鳴。因為1800年前,就有人用白話寫書了;1000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寫詩詞了;7、800年前,就有人用白話寫小說了;600年前,就有白話的戲曲了……本書特色:1.本書雖名為《白話文學史》,實是中國文學史,且是中國文學史最中心的部分。除此之外,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熱鬧、最富創造性、最代表時代的文學史。2.「白話文學」包括舊文學中那些明白清楚、近於說話的作品。「白話」有三個意思:一是戲臺上說說得出、聽得懂的話;二是清白的「白」,就是不加粉飾的話;三是明白的「白」,就是明白曉暢的話。3.書中每討論一人或一派的文學,一定舉出相對應的作品為例。所以本書不僅是文學史,還是中國文學名著選本。
南洋與張愛玲──南洋印記及其文化意義:從《紅玫瑰與白玫瑰》到《小團員》,深度解讀張式文學中的南洋浪漫
《詩經》上有一首詩……我唸給你聽: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傾城之戀〉 從小說到劇本的異域書寫,張愛玲與南洋千絲萬縷的關係…… 散文寫真手法×毛姆影響×作品文類研究×殖民文化省思 張學研究另闢蹊徑,文本詮釋南洋情結! ▎張愛玲的南洋書寫探索 《南洋與張愛玲》是一部詳細探討張愛玲文學作品中南洋元素的專著。此書從張愛玲的小說、散文、電影劇本及自傳小說四個角度,深入分析其作品中出現的南洋人物、風土人情和文化符號。第一章開始,作者透過細緻的文本分析,展示了張愛玲如何在小說中塑造南洋華僑的形象,並指出這些描寫不僅豐富了她的作品世界,也揭示了她對異域文化的深厚興趣。散文部分,則揭示了張愛玲以寫實手法刻畫南洋風貌,並探討了其作品中反映的南洋文化特徵。 ▎張愛玲與電影的南洋情懷 第二章集中探討了張愛玲在散文中對南洋的書寫,展示她如何用寫真手法描繪南洋景象。隨後,第三章轉向電影劇本,解析了張愛玲在電影創作中融入的南洋元素。特別是《情場如戰場》中的新加坡背景,不僅展示了她對南洋的細膩觀察,也反映了她在電影藝術中的創新與實驗精神。這些影像化的描寫,讓讀者得以從視覺角度理解張愛玲的南洋情懷,並感受到她對南洋文化的深入挖掘。 ▎《小團圓》中的南洋情結 第四章專注於張愛玲的自傳小說《小團圓》,剖析其作品中的南洋情結。書中探討了張愛玲如何在這部自傳性質強烈的小說中,描寫南洋人物和背景,並指出這些描寫對於理解她的創作動機和內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作者特別關注張愛玲對母親這一角色的描寫,展示她如何透過這一形象表達自己對南洋的情感聯繫和文化認同。 ▎張愛玲南洋書寫的理論解析 第五章和第六章則從理論層面探討張愛玲的南洋書寫。作者提出了三個主要動因,包括佛洛伊德理論、鮑比與愛因斯沃斯理論以及毛姆對張愛玲的影響,並詳細解析了這些理論如何解釋張愛玲對南洋的情感依附與創作靈感。最終,作者在第六章中總結了張愛玲南洋書寫的歷史文化價值,論述了其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並探討了這些作品與寫實主義、後殖民主義之間的關聯。整本書展示了張愛玲南洋書寫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使讀者對這位文學大師的異域書寫有了全新的理解與認識。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索張愛玲文學作品中的南洋元素,從小說、散文、電影劇本、自傳小說四個方面分析其書寫的南洋情結。透過張愛玲對南洋人物和風土人情的細膩描繪,探討雖從未踏足南洋卻頻頻寄情於此的內在情感。結合佛洛伊德理論、鮑比與愛因斯沃斯理論及毛姆影響,剖析其創作背後的心理動因,使讀者對張愛玲的異域書寫有全新了解。
文學小識:慕容羽軍文學概論集
本書主要輯錄香港知名作家慕容羽軍於上世紀五〇、六〇年代的評論文章,發表的原地諸如《人人文學》、《文壇》、《中國學生周報》、《學友》等。文章按所討論的文類分成四輯:小說、散文、新詩以及通論,涵蓋的範圍豐富多樣,既有對文類的歷史回顧,也有對特定題材如武俠、偵探等文學的條分縷析,更有從欣賞與寫作等不同角度作藝術的探討。時隔超過半個世紀,回顧這一批久已塵封的文字,分析的觀點仍然歷久常新。
善書、經卷與文獻(11):《眾喜粗言(寶卷)》研究專輯
本刊是全世界關心中文善書、經卷與宗教文獻的學者所辦的。 &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與關心此領域的專家交流,也提供年輕研究者,發表機會!
望鄉詩者:張錯的跨文化詩學與離散書寫
所有的飄泊都將是歸來 學者詩人張錯具有「中國—澳門—香港—台灣—美國」跨文化身世背景,但「台灣」和張錯的生命行旅與寫作卻緊緊關連。「台灣」對張錯而言,不僅僅是一方現成的居留之地,而是一個可供認同、歸去,且羈旅異國時,可為其辯護的母土/文化堡壘。但較之本土,或者至少在台灣有親族可歸依的作家,身處海外的張錯,卻是以一套複雜且曲折的認同工程與台灣進行連結,由此顯出張錯與台灣獨一無二的關係。 & 在台灣與張錯詩文的繁複交織現象下,本書意欲探討:對具跨文化詩學背景的張錯而言,「台灣」以及「台灣經驗」如何構成張錯的家國與自我認同?從上世紀八〇年代、九〇年代,以迄二十一世紀此刻的四十餘年,他如何將感受的經驗種種化為筆下的抒情聲音,並譜成詩文中的離散主旋律?最後,如果離散書寫是一支具特色,且有待深入探掘的寫作流脈,我們可否透過對張錯及其作品的討論,擴延、深化對台灣文學史疆界的認識? & 張錯創作不歇近半世紀,成果豐碩。透過對張錯創作版圖的勾勒,本書亦希望為後來讀者打開一條可以與當道文化課題(如華語語系文學、中國抒情傳統、文類論、物質文化、旅行文學、中西文化交流、翻譯等)的相互應答與深化之路。 &
獅口虎橋獄中手稿(全四冊)
◎本書共四冊,集結汪精衛政權相關人物如龍榆生、陳璧君、周作人等戰後於獄中所寫的手稿作品,乃大時代下的寫實記錄。 & ◎本書共四冊,集結31位與汪政權相關的各界翹楚,包括龍榆生、陳璧君、周作人、陳公博、江亢虎等共700多頁的獄中手稿,是中日戰後鮮為人知的一手史料,見證強權下近乎失聲的汪政權人物心聲,乃中國史上極其罕有的監獄文學,內容題材眾多,從酬答書信、詩詞作品,乃至文論見解、編纂選集,無不包涵。 & 第一冊 收錄詞學大家龍榆生《詞學十講》的最初手稿《倚聲學》,乃詞家與創製新體歌詞者的參考讀物。內容填補龍榆生詞學理論建構之過程,為理解二十世紀現代詞學的重要文獻,從中領略龍氏藉音樂與文學的雙重感染力,成就再造新國樂的宏願。 & 第二冊 載有龍榆生手書汪精衛1910年行刺攝政王前所作的〈革命之決心〉,及其分別為何孟恆、汪文惺選錄的《天風集》、《明月集》及其續篇,乃龍氏私下贈予友人的選集,並附有汪精衛與龍榆生批註的《靖節先生集》札記。讀者或知汪精衛自幼好讀陶淵明集,頗有心得,但若想重回汪精衛的閱讀情境,則不能不從朱筆批註版本《靖節先生集》發端。 & 第三冊 載有陳璧君在獄中撰寫的詩詞、書信,並有陳氏抄錄汪精衛的五部詩詞集,每冊抄本各有側重,並附有龍榆生題記等,乃研究「雙照樓」各種面貌、釐清各版異同不可或缺的一手史料。本書還從一手資料中整理出陳璧君從加入同盟會至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之工作,包括教育、社福、公共建設、婦女權益等各方面鮮為人知的成果,以客觀的方式來呈現陳璧君的一生。 & 第四冊 收錄二十六位汪政權相關人物的獄中作品手稿,內容包括私人書信,如陳公博致蔣介石函,又有詩詞、書法等,並首次發表文學家周作人《老虎橋襍詩》、韋乃綸《拘幽吟草》等獄中手稿,乃釐清傳世各版不同的重要考據。 &
區域文學史的書寫與視野:2022第八屆屏東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22第八屆屏東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區域文學史的書寫與視野」為主題,以探析臺灣區域文學史的書寫與發展為宗旨,進行屏東與其他縣市、跨國區域文學的切磋交流,深入了解區域文學的多元性,擴展區域文學的研究視野。本書共收錄海內外論文六篇,並收錄專題演講一篇、座談會講稿四篇,內容豐富。從屏東出發,論及臺灣西部、花東與澎湖地區,並擴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區域文學史議題,論題多元。綜觀內容特色有三:(一)梳理區域文學史的書寫形式;(二)增益區域文學史的詮釋與定位;(三)開拓區域文學史研究的國際視野。我們期待透過本論文集之集結,重新思考與建構區域文學史的多元及價值,進一步聯結與拓展屏東與國際的文學書寫及學術交流。
松陽文集(九):松陽隨筆六
本書為松陽文集﹙第九集﹚,內容廣泛,蒐錄作者近期六十篇文章,包含詩文藝哲、經史典故、軼聞傳說。 呼友玩賞,與忘機友共對詩文,有如樵得樵、漁得魚,樂天真才是真快樂;共渡歲月,任日月來往如梭! 千古是非,閒來盡付漁樵話! 聽任疏狂,無事無非,悠然自得,快活煞!正是生平喜處! 直是: 一半兒寫詩文心滿意足,一半兒賞詩文眼笑眉舒; 大家笑哈哈的談詩文,悠閒逍遙,樂以忘憂,怡然自得! 註:忘機友:沒機心、不重名利、淡薄世事、以誠相交的朋友。
惠昕五本六祖壇經校釋
從鈴木大拙到胡適,將惠昕本斷定為北宋太祖乾德五年而成為「北宋本」,是年為公元九六七年。在此之後,近九十年來學界多因此認定惠昕本《壇經》編定者,是由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惠昕和尚,編定成立於北宋初年,惠昕被誤判為北宋初年禪僧。然而,經過多項文獻資料的考證,惠昕和尚當為中唐的禪僧,編定《壇經》的年代實為唐德宗貞元三年農曆五月二十三日,即公元七八七年,距離六祖惠能圓寂之七一三年,時隔七十四年。因此,唐代惠昕本《壇經》有可能是現存最早的《壇經》版本,本書依據惠昕系列之真福寺本、大乘寺本、天寧寺本、興聖寺本與寬永本等五本,互相對校並參校敦煌、契嵩至宗寶系列《壇經》版本與近人研究成果,進行細密勘校與注釋語譯。
古文創發與文學轉化
理想的古文寫作,必定是解讀、鑑賞、研究、應用四位一體的成果。為寫作而寫作,虛浮不切實際;四合一規劃,既有針對,方有成效。本書藉《春秋》書法談古文義法,從主題技巧論唐宋古文,由屬辭比事解構文學名篇,然後揭示古文之種類與理論,相互印證,彼此發明。以創意造語闡發歐陽脩之雜記文,以創意詮釋解讀蘇軾〈赤壁賦〉,就美感鑑賞細說北宋名家散文;然後以張鎡《仕學規範》評論北宋古文特色。標榜創意化、現代化與實用化,作為現代散文之轉型、與課程之設計。評介陳之藩散文的創造性思維,示範文學鑑賞的寫作策略,提示自傳寫作的原則與要領。傳統經典轉化運用,則與時俱進,可大可久;研究視角必須開拓,成果方能創新,舉章法學修辭學為例;轉益多師,見賢思齊,可以指出向上一路,以黃永武先生治學方法為例。歷城周編修所謂「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誠哉斯言!& & 本書特色 & 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 理想的古文寫作,必定是解讀、鑑賞、研究、應用四位一體的成果。 為寫作而寫作,虛浮不切實際;四合一規劃,既有針對,方有成效。 &
細品唐宋八家詩文境界: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讀文學,必讀唐宋八家──韓愈、柳宗元、&& 歐陽修、三蘇 、曾鞏、王安石。 唐宋八家詩文是與人生際遇交融、鑄就的文章。本書精選《歷代名篇鑑賞集成》的唐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名篇作品,結合如:周嘯天、朱自清 葉聖陶等當代名家寫大家之作,各作者將詩文與人生世象映照,細說深入且細緻;袁行霈先生說:「文學鑑賞和人生實際交融在一起。詩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詩化,造就了一種境界,這才是鑑賞的即致。」《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