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南投縣志-卷三 住民志[精裝](附光碟)
舊縣志住民志分為人口篇、氏族篇、語言篇、宗教篇、風俗篇、原住民篇等合計六篇,舊縣志在民國89 年以後,各篇在不同時期出版,但斷限在82 年。本《續修南投縣志?住民志》,下分三篇,分別為:人口與氏族篇,宗教與風俗篇,族群與婦女篇。續修縣志住民志人口與氏族篇,分別敘述:一、人口的成長與分佈;二、現在人口的組成與分佈;三、分姓人口數與分佈;四、宗祠與祭祀公業。
續修南投縣志-卷一 沿革志[精裝](附光碟)
沿革志涵蓋大事紀與歷史篇,修志有存史、資治致用與使大眾共同關心、永續經營土地的重要目的,同時志書猶如百科全書,保存各種文獻資料,可以作為鄉土教材與各種研究材料,也可以成為各種主題深度旅遊與社區總體營造規劃的資料。
續修南投縣志-卷尾[精裝](附光碟)
《南投縣志》於民國99 年完成,共計出版整套25 冊及光碟版,並於101 年度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評審為地方志書類第一名。前志所寫年代自史前至民國82 年為止,自民國82 年迄今已經過二十餘年未再修縣志,依據南投縣政府93年訂頒之《南投縣志書纂修作業要點》(詳如附錄1),南投縣志書之纂修,以二十年一修之規定,續修南投縣志乃屬必要;尤其是近二十餘年 來,因為社會經濟及文化之變遷迅速;加上民國88 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南投縣為震央所在,不僅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文化資源亦遭受慘重的損失,面對此一歷史上百年不幸遭遇的巨大衝擊變化,續修南投縣志以記錄此一變遷,更是刻不容緩。本案敘述「續修南投縣志」每志資料蒐集及編纂過程。
續修南投縣志-卷十一 人物志[精裝](附光碟)
人物志在方志中佔有極重要之地,因為人物志中所記錄之人物傳記,可褒揚社會中忠孝節義或急公好義之士,做為政府教化人心的主要工具及社會的典範。本人物志,依傳主對社會貢獻之性質之差異,共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四篇。
續修南投縣志-卷十 藝術志[精裝](附光碟)
本志針對南投縣志書之纂修以二十年一次為原則,所書寫斷限,從民國83 年,下迄民國104 年為主,編撰「藝術志」採廣義範疇,分為視覺藝術篇、表演藝術篇,及工藝篇。
續修南投縣志-卷九 文化志[精裝](附光碟)
續修〈文化志〉將《縣志》〈文化志〉的範疇擴增,納編為文化事業篇、文學篇、文獻篇、文化資產篇等。第一篇文化事業敘述的內容,包括文化行政、出版事業、新聞事業、廣播事業、電影事業、文創產業等。第二篇文學敘述傳統文學(詩、文、聯)、現代文學。第三篇文獻敘述本縣足以流傳之文獻目錄、檔案、方志、文牘、期刊、公報、論文等。第四篇文化資產的內容,凡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之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史蹟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自然地景。
續修南投縣志-卷八 教育志[精裝](附光碟)
續修南投縣志書之纂修以二十年一次為原則,書寫以民國83 年,下迄民國104 年為主。卷八〈教育志〉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體育運動等三篇。
續修南投縣志-卷七 觀光志[精裝](附光碟)
南投縣首部《南投縣志》自民國83年起進行編纂,至民國99年完成。《南投縣志》的修撰年代是自史前至民國82年,現今南投縣觀光各面向均有所改變。以九二一地震對南投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影響為例,民國82年為2,718,439人次,九二一地震隔年,89年時降至1,430,741人次,民國101年時,觀光人次為22,843,663人次,較民國89年時增加15.96,由此可知,對南投觀光的衝擊至鉅。為求瞭解民國82年之後,南投縣交通及觀光各層面的發展,故觀光志著眼於83至104年南投縣交通、觀光景點及餐旅服務等層面加以論述。
續修南投縣志-卷六 經濟志[精裝](附光碟)
前修《南投縣志》經濟志中,有關農業與水利討論,分為農業篇、林業篇、水產篇、 畜產及水利等篇章,為瞭解民國83 至104 年,南投縣農林漁牧與水利等發展,故本篇依 照產業類別、水利設施及相關農漁團體,區分為六個章節。
台灣環境史(台灣史論叢-環境篇)
本書是劉翠溶院士多年來研究台灣環境問題的成果。內容豐富多元,對於漢人到台灣的拓墾及聚落的形成、台灣的淨水供應、水污染的防治與管理、山坡地的開發利用、環境與疾病的關係、地震及氣候災害的衝擊、環境法規的訂定與執行等,均有深入的析論。本書為台灣環境研究提供了兼具高度、廣度與深度的視野。
台北我城.文學散步(1895-1945)
藉由影像紀錄,搭配史料的整理與呈現,對臺北過去的文學歷史,重新以現代的角度,生動且深入地介紹日本時代(西元1895-1945年)文學創作的代表性刊物、引領文學風騷之人物與迤邐的文學風景等等豐沛的先人圖像與諸多與文學創作內容相關之遺址、遺跡等。
安陽發掘簡史(精裝)
本書簡述自1928年起至1937年止,史語所在安陽地區進行15次殷墟發掘的經過,翔實記載了每次發掘的過程,及重要遺跡、器物出土之情形。另外,附錄中則收錄石璋如先生關於殷墟發掘的三段文字,分別是「團址及工作站」,內容為說明殷墟15次發掘關於團址及工作站的選擇及設立、其次「分區與開坑」則討論15次發掘時,每一次的分區與開坑情形。最後「阻掘與盜掘」則是說明15次發掘期間,遭遇之阻礙與困難。這些內容使讀者可以更加全面性的瞭解史語所於安陽殷墟發掘時的情況與經過。
森境太魯閣(DVD)
「森境太魯閣」影片以太魯閣族原住民獵人彼得洛為主角,並以第一人稱方式主述,呈現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森林的故事。內容包含季節、颱風、冠羽畫眉的合作生殖生態、寄生植物和啄花鳥的共生演化、森林性哺乳動物的生態,並藉著林鵰繁殖行為演繹森林物種之間的動態平衡,影片聚焦彼得洛講述自己成長的山林土地故事,擘畫出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永續生態的意象。
心向北大武- 八八風災十週年山林、部落回顧空拍攝影集
本書以空中攝影師張大川在88風災前後,拍攝十年來山川聚落變遷的影像,搭配攝影師的創作自述、作家郭漢辰如詩的文字,以及魯凱族史官奧崴尼‧卡勒盛的感性導讀,敘述從最初風雨造成的重創,到族人以堅忍毅力重拾家園的故事,最後讓山神重新露出笑容,溪河山林再度獲得寧靜。
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 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織品調查報告Mseusa,mneghuway knkla kndsan rudan Truku
本書所呈現的是屬於太魯閣族人的日常生活物件,承繼自過去、卻仍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物件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讓我們看見,是因為長輩的心意,把對於孩子的祝福和期許,都放進織布裡。也因為織者願意彼此分享他們的知識、技藝和物件,今日在族群生活中仍可見到織布的技藝與織品。本書有來自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的傳統織品及史前館的織布藏品等。
陳懷澄先生日記(四)一九二○年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陳懷澄先生日記(四)一九二○年
陳懷澄先生(1877-1940),彰化鹿港人,7歲學習漢文,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亦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1920年為首任鹿港街長,擔任三屆街長,管理街政達12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1932年底卸任公職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1921),還有其所編著在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The World of Univers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郭廷以(1904-1975)先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巨擘,於1955年受命籌備中央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並擔任近史所首任所長。郭廷以先生的後人,為紀念先生的卓越學術貢獻並持續推動近代史研究,成立「郭廷以基金會」,並捐款於中央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設立「郭廷以學術講座」,每兩年舉辦一次,邀請全球知名學者擔任講座。第二屆郭廷以學術講座於2017年10月17、19日舉行,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William C. Kirby教授擔任講座。Kirby教授以The World of Universities in the 21th Century為題發表兩場演講,以19世紀德國的大學及20世紀美國的大學為例,說明全球大學教育的歷史與趨勢,並放眼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本書即根據第二屆郭廷以學術講座演講內容修改而成。
2018重建臺灣音樂史: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於2017年啟動「重建臺灣音樂史」政策,並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學術研討會,齊集音樂學者、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與各界人士,先在媒體上作各種主題系列介紹,繼於研討會上作論文發表、焦點座談,學者專家和與會人士超過二百人。當時各方熱烈討論,提出各種問題。承續著如此累積下來的熱誠和動力,2018年的「重建臺灣音樂史諮詢及學術網絡計畫」除了年底再度舉辦研討會外,並辦理工作坊、推廣活動、座談會以及各種議題的諮詢會議。此次研討會主題「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總共有十一篇論文,討論臺灣音樂家 的生命史研究和傳記書寫之現狀與回顧。這裡所謂的「音樂家」,包括了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樂教育家等,而且不單單指藝術音樂,亦涵蓋了通俗歌曲、學校歌曲、教會音樂的相關工作者。以藝術音樂為例,近年來對臺灣貢獻良多的前輩音樂家凋零迅速,從2000年以來,相繼有作曲家許常惠、徐頌仁、盧炎、郭芝苑、李泰祥、馬水龍、蕭泰然、徐松榮、沈錦堂…等,以及音樂教育家呂泉生、楊兆禎、張炫文、王正平(也是琵琶演奏家)、陳秋盛… 等逝世。其中雖有幾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已有傳記發行,實為少數,而且大部份內容尚需修訂和補充。藝術音樂的情況尚且如此,遑論過去在學術界未被重視的其他音樂類型音樂家。研究生命史和傳記書寫,不僅能探索音樂家自身對藝術性的追求,感知其對理想的堅持,還能從中反映音樂家所處的社會時局、不同時代的生活面相,也能呈現音樂教育下的果實、臺灣人透過音樂呈現的生命價值觀、美學思考等。更重要的是,傑出音樂家所遺留下來 的音樂作品可以凝聚土地認同、民眾力量,成為後代典範、臺灣的音樂文化遺產。論文集中不僅僅收錄臺灣音樂家的生命史研究、焦點座談紀錄、演講內容,也涵蓋了西 洋音樂史、日本當代音樂史的書寫方式探討、加拿大音樂中心(CMC)的運作分析。展現我們書寫臺灣音樂史時,多元包容並且面向國際的企圖心。整體上,共有國內外青年研究者、資深學者、作曲家與演奏家等40多人出席討論,二百多位民眾與會。在這個精神之下,我們重建歷史,同時創造歷史。
綻放: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精裝)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不同於一般慶典式的活動,以社區居民的參與過程為主軸,透 過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駐村創作,結合當地國小的課程設計,讓社區內各個世代的成員都加入互動 ,最終目的在於帶動社區參與濕地環境改善行動。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居民對於溼地、及自己家鄉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農村創生 欣欣向榮:紀錄臺灣農村的創生之路(精裝)
本書集結6個農村再生的亮點案例,分別訪談每個案例中,鐮結資源與整合的關鍵人物,說明當時如何尋求外部的協助推動農村再生,包含企業、政府、NGO等資源,如何計劃?又遇到哪些困難?再一步說明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來達成現在的成果。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 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本書是筆者十幾年來研究台獨運動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成果。緒論首先檢視戰後台灣的戒嚴體制並對台獨政治案件做了分類,挑出較具代表性、較有影響力的四大案件,包括蘇東啟案(1961)、彭明敏師生案(1964)、泰源監獄案(1970)、美麗島/高雄事件案(1979),其中第一、第三案係企圖武裝革命,第二案係台獨理論建構/思想言論「叛亂」,第四案係以群眾運動挑戰黨國體制,「犧牲換來覺醒」,開啟1980年代大鳴大放且預示黨禁突破之期不遠。不同的反抗方式反映事件主角的條件,也與國民黨政府治理台灣的模式、乃至國際處境有關。從而,本書兼具人權史(政治案件研究)與政治發展史(台灣民族主義研究)的性質。
靚亮30 熠熠元宵
台灣燈會30週年官方紀念專輯 收錄多幀歷年燈會精采照片 台灣燈會將邁入第三十年,三十年來孜孜不懈,秉持著勤懇精神迎接每一次挑戰,而這些勤勉的精神負責將燈會帶到每一次華麗輝煌的高峰,無數專業人員都在活動中擔負了許多壓力職責。 全書將以辦理燈會的工作規劃區分作為採訪人選,從整體規劃、表演節目、花燈競賽、宣傳行銷、環境維護、安全防護、衛生醫療、交通協調、工務工程、燈具製作、主燈展演等面向,分別專訪十五位處在第一線親身投入辦理臺灣燈會專業人士;邀請他們現身說法,回顧歷來燈會舉辦過程的點點滴滴,分享在璀燦光影之外不為人知甘苦與成就。 本書期望透過親身投入辦理台灣燈會之專業人士的現身說法,召喚民眾的記憶,看見台灣燈會自一九九○年創辦以來,便不斷努力嘗試融合傳統民俗與創新科技,從歷年的生肖主燈到每個光循環工程細節,每個規劃的著力點與執行,都不忘以傳統文化做為根基,更結合時代科技趨勢脈動,為達到每一年皆有所突破,讓每一個地方的在地特色輪流登上國際舞台,未來將以更宏觀的視野持續努力,為台灣譜寫更加精湛的光耀記憶。
大時代小日子-虎尾建國眷村的流金歲月
虎尾建國眷村是雲林縣內相當特殊的聚落,隨著執政者的轉換而有不同的身分與風貌。日本殖民前,這裡是耕耘數代的農民所組成的後壁寮村落,日治時期,日本人為躲避美方的攻擊,選中這個花木扶疏的聚落作為居住地並建置虎尾機場,直至現在,聚落裡由日人所建的戰備設施,多數仍保留完整。西元一九四九年前後,為因應大批撤退來臺的國民黨軍隊,該聚落遂成為空軍與軍眷們於臺灣落地生根的建國眷村。從清領時期即開始匯聚人口的建國眷村,可說是走過了無數兵荒馬亂的年代,也記錄了傳奇的近代歷史。
芳草芊芊—金門植物生態紀實(USB)
金門的綠意其來有自,「軍管時期」長期計劃性造林,並且引進各種掩蔽或阻絕用途的植物,目的是為了「防風定砂、涵養水源以及掩蔽防務」。軍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歷經數十年造林有成,逐漸把荒山變成美麗的「海上公園」,大幅改善了金門地區的生態環境。
相招來看歌仔戲 -《五路財神》之宜蘭國小慶百歲(精裝)
為了慶祝學校百周年校慶,我們演出的慶賀大戲《五路財神之宜蘭國小慶百歲》隨著熱烈的掌聲落幕了,幼兒園安安班的孩子們對於觀眾的熱情還記憶猶新,常常問老師:「我們什麼時候還能再演一次?」…演出的過程中,孩子對於劇本的理解是透過老師的轉譯,將台詞牢記起來,演完戲劇後,孩子們想要拿著劇本跟家人分享,卻發現劇本裡充滿著密密麻麻的文字、看不懂的敘述,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和家人述說我們的歌仔戲多好看?哪裡最有趣?最後孩子討論到,如果我們用繪畫的方式,將劇情內容記錄下來呢?繪畫,是孩子共同的語言,就像閱讀繪本時,孩子透過圖畫去理解故事內容,同樣的我們也能以繪畫的方式將劇本真實的呈現。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討論各幕的劇情以及背後的故事,讓孩子思考場景中應該要有什麼元素?有出現哪些人物角色?角色位置如何安排?從設計圖開始,讓孩子試著畫出每一幕的元素,再依討論出來的設計圖繪製。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及喜好,去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有人幫忙畫人物、有人幫忙畫背景、有人幫忙上色和刷水彩,利用許多藝術素材創作,於是,一幕一幕的繪本完成了。
巨石,你好!台11線史前散策
台灣有巨石嗎?巨石又是什麼呢?台灣的確有神祕的史前巨石文化,只是鮮為人知。並且發現有包括人形石像、單石、石輪、石柱、岩棺等類型的巨石,這些巨石主要分佈在台灣東部的花蓮、台東兩縣境內,共在至少40 處的考古遺址內發現超過500 件以上的史前巨石。
2018-2019台灣一瞥俄文
介紹中華民國台灣的概況,全書共分12篇,包括台灣的自然環境、人口、歷史、政府、外交關係、兩岸關係、經濟、高科技、教育、文化、大眾傳播及觀光等配以圖片及統計圖表,攜帶方便,可快速了解台灣國情資訊。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2018年度報告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是2014年起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等鳥會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推動,監測我國冬季鳥類族群現況的公民科學計畫。本書主要報導2018年的監測成果。
薈萃浯島—金門國家公園簡介(USB)
金門國家公園,結合人文、戰役史蹟及自然生態保育為宗旨的國家公園,保存了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等不同時代的特質,這些鮮活的文化面貌及豐富的生態體系,除了讓金門獨特而耐人尋味之外,也讓歷史的記憶與生命的尊重得以交融延續。
尋常.台北|職人群像: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上)
不與他人拚勝負,而在於專精與自我超越,這就是我們的職人精神。本書分為上、下冊,二書共收錄 15位傾注畢生堅持的產業職人,大多數的他們自小即從學徒做起,日日精進技藝,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刀剪、旗袍、西服、榻榻米、打鐵、製茶、糕餅、燈籠、製香、鑄字、蒸籠、理髮、鐘錶、手工被、毛筆刷具,他們堅持信念近乎到了偏執的程度,而一晃眼,就是一輩子了。儘管時代變化快速,他們依然默默在城市裡的巷弄街角,固守本份,這一雙雙實在的雙手,撐起了這座城市,成就跨世代的風華。自信是來自克服困難的事情,讓努力的人被看見。|尋常.台北(Extra-Ordinary Taipei)|套書緣起這座城市,自由開放且充滿了無限可能,各產業職⼈堅持理念且戮力以赴,撐起了你我的日常。人們日夜努力的身影、世代傳承的堅持與自我挑戰的執著,建構出多元的城市生活風貌;平和善良的溫暖人情與求新求變的務實風格,在在映證了台北的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北市產業局聚焦著力於創新創業、食農共生、生活產業、節能永續等四大面向,長期以來與各領域朋友密切合作,彼此交織串聯成堅實的協力網絡。「尋常.台北」如實記錄當代台北人的迷人丰采,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謹以此套書獻給所有踏實奮鬥的人們!
尋常.台北|職人群像: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下)
不與他人拚勝負,而在於專精與自我超越,這就是我們的職人精神。本書分為上、下冊,二書共收錄 15位傾注畢生堅持的產業職人,大多數的他們自小即從學徒做起,日日精進技藝,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刀剪、旗袍、西服、榻榻米、打鐵、製茶、糕餅、燈籠、製香、鑄字、蒸籠、理髮、鐘錶、手工被、毛筆刷具,他們堅持信念近乎到了偏執的程度,而一晃眼,就是一輩子了。儘管時代變化快速,他們依然默默在城市裡的巷弄街角,固守本份,這一雙雙實在的雙手,撐起了這座城市,成就跨世代的風華。自信是來自克服困難的事情,讓努力的人被看見。|尋常.台北(Extra-Ordinary Taipei)|套書緣起這座城市,自由開放且充滿了無限可能,各產業職⼈堅持理念且戮力以赴,撐起了你我的日常。人們日夜努力的身影、世代傳承的堅持與自我挑戰的執著,建構出多元的城市生活風貌;平和善良的溫暖人情與求新求變的務實風格,在在映證了台北的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北市產業局聚焦著力於創新創業、食農共生、生活產業、節能永續等四大面向,長期以來與各領域朋友密切合作,彼此交織串聯成堅實的協力網絡。「尋常.台北」如實記錄當代台北人的迷人丰采,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謹以此套書獻給所有踏實奮鬥的人們!
尋常.台北|品茗好茶:時光淬鍊下的茶香源味
大稻埕聚集精製茶商,帶動全台經濟發展,木柵、南港更為台北市產茶重鎮。本書尋訪上述三區,訪問傳承父祖輩寶貴經驗、堅持自身理想,在茶園、茶行辛勤耕耘的人們。此外,書中並介紹台北近郊知名茶區、精彩活動以及品茶知識,方便讀者認識茶文化。|尋常.台北(Extra-Ordinary Taipei)|套書緣起這座城市,自由開放且充滿了無限可能,各產業職⼈堅持理念且戮力以赴,撐起了你我的日常。人們日夜努力的身影、世代傳承的堅持與自我挑戰的執著,建構出多元的城市生活風貌;平和善良的溫暖人情與求新求變的務實風格,在在映證了台北的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北市產業局聚焦著力於創新創業、食農共生、生活產業、節能永續等四大面向,長期以來與各領域朋友密切合作,彼此交織串聯成堅實的協力網絡。「尋常.台北」如實記錄當代台北人的迷人丰采,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謹以此套書獻給所有踏實奮鬥的人們!
中華民國106年觀光業務年報
2017年,臺灣觀光面臨關鍵轉型期,面對陸客來臺縮減、旅遊安全事件之衝擊,新政府積極推動觀光新南向政策、開拓多元觀光市場、擴大國民旅遊措施、旅遊安全總體檢等因應措施,促進觀光市場逆向成長,創下來臺旅客達1,073萬9,601人次的歷史新高。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第五輯(五本一套不分售)
本輯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內容有《大天后宮》、《臺南地方法院》、《天子門生陣(公親寮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內容兼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日治時期官署建築。臺南大天后宮為原明寧靖王府(1664年建),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由施琅奏請改建後奉祀媽祖,迄今已三百餘年。作者高凱俊從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談起,介紹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沿革、建築格局與文物裝飾等,並闡述在經濟、社會文化變遷下,傳統祭祀、繞境活動順應現代生活的調整與發展。臺南地方法院落成於1914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表現濃厚的西洋建築式樣風格,造型典雅而莊嚴。作者吳建昇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蒐集與書寫,進行建築與空間場域的探討,深度發掘法院的歷史,並述及人物與事件的歷史性及社會性意涵。臺南西港慶安宮3年1科之「西港刈香」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每逢香科期間,各式陣頭皆傾全村莊之力投入動員練習,其中傳唱百年、弦歌不輟的天子門生陣特別能展現村民對於信仰的堅持,並看見在地的凝聚力與生命力。本輯所介紹的天子門生陣,由作者陳志昌透過長期觀察及訪談公親寮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等三個團體,記錄在相似的歌曲樂器配合形式及音樂結構下,如何發展出各自的風格;作者也同時點出「音樂性文陣的養成緩慢,人才流失速度快」的問題,故向下扎根,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是刻不容緩的工作。